㈠ 教育对文化的功能具体表现在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传递着文化,它使新一代能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迅速成长为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的“文化人”。与此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这样,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找到了最安全且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教育也就有了保存文化的功能。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播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和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交流,对于双方都是自我超越的过程,都是向自身灌注生命力和新鲜血液的过程。教育作为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就有了丰富文化的功能。
3.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所谓教育文化的选择,即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文化的糟粕必须摒弃,精华则有待发扬。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过滤”了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转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4.创造——更新文化功能。教育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它的这一功能立足于上述功能。
㈡ 为什么说文化的过滤必然导致文学的误读
文化并非自生,往往与人为选择和时代选择有关,文学作品的主题也与时代气息息息相关。一战、二战、工业革命这些大的变革下产生的旧文化、新文化会以一方战胜另一方,进而过滤另一方为结局,但失败的一方仍会反复甚至变强,比如最近几年的民粹主义。二战后期蔓延在欧美各国的反主流文化,比如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文化、朋克风,包括今年获诺奖的鲍勃迪伦。主流文化显然会过滤这些反主流文化,结果就是这些反主流文化慢慢地被打上暴力、虚无、堕落、毒品、不作为的标签,多数人不理解甚至误解。另外,一些文化差异、认知差异也会导致文学误读,比如魔幻主义风格的拉美文学,还有我喜欢的捷克文学、19,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
㈢ 为什么说文化的过滤必然导致文学的误读举例说明
这个来自《诗经》的典型范例。雎鸠本来是一种凶猛的鸟,《关雎》原是以雎鸠求鱼以象征男子求爱。而到了汉代,儒家却视之为贞鸟,“关关雎鸠”乃雌雄和鸣,来比喻夫妻和谐。这绝不是因学者的无知而造成的理解上的错误,而是一次具有文化意义的误读,它反映了民族社会生活及婚姻观的变化与民族追求和谐、温柔的心理趋向。
还有诸如迪斯尼版的《花木兰》、中国的《小红帽》等等,都是文化误读现象,不过,故事是不是真实或者哪个版本最接近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以及背后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心态和风尚,不同的故事也就成为我们认识不同社会的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