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城市住宅区位互换论和过滤论的异同
“过滤论”
过滤论是在20 世纪20 年代初, 由伯吉斯( E·W·Burgess)在解释芝加哥住宅区位格局时最早提出的。
芝加哥在19 世纪迅速发展, 城市不断扩展, 越是新的住房, 离市中心越远, 那些收入最高的家庭迁移到了离市中心最远的最新的住房中, 留下从前的住房由那些收入较低的家庭来居住, 最贫穷的家庭则居住在最靠近市中心的最老的住房中。这样依次类推, 直到城市中心那些最陈旧的住房, 由于那些最贫穷的家庭向外迁移至稍新一点的住房中而被腾空, 然后这些住房被拆毁, 由扩展中的“中心商业区”的管理机构和商店所取代。这样, 住宅区位的格局就由“过滤”来说明了。
过滤论是从新旧住宅替代的角度来研究住宅区位格局形成的原因的。过滤论暗含的前提是:新住宅只能建立在旧住宅的外围, 并只允许高收入家庭建造或购买居住, 中低收入家庭只能居住最高收入家庭留下来的旧住宅, 最贫穷的家庭只能居住中低收入家庭替换下来的旧住宅。
“互换论”
互换论是20 世纪50 年代时由温哥和阿朗索最早研究的, 后来由墨思(R1F1Muth) 、伊文思(A1W1Evans) 进一步发展的住宅区位理论。
互换论建立在如下的基本假设上: 在位于没有地形特点的平原上的一个大城市中, 交通系统以相同的效率运送所有工作者到唯一的市中心上班, 房屋都适合
居住, 并且不考虑住宅密度等其它外界事物。一个家庭在选择居住区位时, 是在随着城市中心距离的延长而趋于下降的住宅费用与趋于增加的交通费用之间进行“互换”, 并挑选住宅综合费用最低的位置。阿朗索提出的区位平衡理论认为: 一个家庭的固定收入将用于住宅消费、交通费用和购买其它商品, 其数学模型为:
Y = Pz ·Z + P( t) ·G + K( t)
式中: Y ———收入;
Pz ———其它商品单价;
Z ———其它商品数量;
P( t) ———距市中心t 处单位面积的地价;
G ———住宅占用土地数量;
K( t) ———距离市中心t 处的交通费用
区位平衡的前提是家庭总开支不超过总收入的约束。通过住房消费、交通费用、购买其它商品的调节, 使个人的满意程度达到最大化。互换论是从城市交通费用和住房费用相互关系的角度研究住宅区位的, 认为促使家庭挑选住宅区位的经济力量是住宅费用的差异和交通费用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