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药典规定的过滤是常压过滤吗
药典规定的过滤是薄膜过滤法。薄膜过滤法使用方法如下:
1、拧松底部圆螺母,抬起金属固定架,取出玻璃桶,在多孔垫板下先放置一橡胶垫圈,在垫板上放置一聚四氟乙烯(PTFE)滤膜垫圈,然后放上微孔滤膜(φ50mm,0.45μ),再放置一四氟乙烯(PTFE)滤膜垫圈,安装玻璃桶,在玻璃桶顶部再安装一片密封橡胶片,套上金属固定架,拧紧底部螺母,盖上顶部可启开的盖即成密闭式结构,如不需要全密闭结构,可不安装顶部橡胶片;
2、底部排液管口接一橡胶管,并用纱布或别的包扎好管口;
3、将整个滤器连底座包扎好,进行121℃蒸汽消毒灭菌后即可使用;
4、加液体试样,可用灭菌器注射,刺入橡胶片,注入滤器内,加固体、半固体试样,可用开发式直接加入滤器内;
5、采用密闭培养时,QYW-600微生物限度检测装置采用不锈钢金属材料制成,配有内置隔膜液泵,不需外接抽滤瓶,液体直接通过隔膜液泵排除,减少了抽滤瓶使用上的繁琐,避免了连接不好造成抽滤速度慢等缺点。
Ⅱ 无菌检查法的抑细菌和抑真菌试验
在用直接接种法无菌检查前,可用如下方法测定供试品是否具有抑细菌和抑真菌作
用。用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4管及真菌培养基2管,分别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孢梭
菌、白色念珠菌均10~100个菌各两管,其中1管加供试品规定量,所有培养基管置规定
的温度,培养3~5天。如培养基各管24小时内微生物生长良好,则供试品无抑菌作用。
如加供试品的培养基管与未加供试品的培养基管对照比较,微生物生长微弱、缓慢或不
生长,均判为供试品有抑菌作用。该供试品需用稀释法(种入较大量培养基中)或中和
法、薄膜过滤法处理,消除供试品的抑菌性后,方可接种至培养基。
检查法
无菌检查法包括:直接接种法和薄膜过滤法。前者适用于非抗菌作用的供试品,后
者适用于有抗菌作用的或大容量的供试品。
操作时,应用适当的消毒液对供试品容器表面或外包装浸没或擦拭消毒后,以无菌
的方法取内容物。
凡无菌检查中,均应取相应溶剂和稀释剂同法操作,作阴性对照。
1. 直接接种法
(1) 供试品准备 供试品如为注射液、供角膜穿通伤及手术用的滴眼剂或灭菌溶
液,按表1或表2规定量取供试品,混合。
供试品如为注射用无菌粉末或无菌冻干品或供直接分装成注射用的无菌粉末原料,
按表1或表2规定量取供试品,加入无菌水或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该药品项下规定的
溶剂用量制成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
供试品如为外科敷料,取供试品4个包装,以无菌操作拆开包装,于不同部位分别剪
取约100mg或1cm×3cm的供试品11份;肠线、缝合线取最小包装5个,拆开包装,共取11
股,接种于足以浸没供试品的适量培养基中。
供试品如为灭菌医用器具,依样品大小、形状的不同,取供试品11个,接种于足以
浸没供试品的适量培养基中。或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各40ml,分别冲洗内壁(输血、
输液袋)收集各冲洗液,混合,按薄膜过滤法检查。
供试品如为青霉素类药品,按表1或表3规定量取供试品,分别加入足够使青霉素灭
活的无菌青霉素酶溶液适量,摇匀,混合。亦可按薄膜过滤法检查。
供试品如为放射性药品,取供试品1瓶(支),接种于装量为7.5ml的培养基中。每
管接种量为0.2ml。
2.操作 取上述备妥的供试品,以无菌操作将该供试品分别接种于需气菌、厌气菌
培养基6管,其中1管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用菌液1ml,作阳性对照,另接种于真菌培
养基5管。轻轻摇动,使供试品与培养基混合。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管置30~35℃、真
菌培养基管置20~25℃培养7日。在培养期间应逐日观察并记录是否有菌生长。阳性对照
管在24小时内应有菌生长,如在加入供试品后,培养基出现浑浊,培养7天后,不能从外
观上判断有无微生物生长,可取该培养液适量转种至同种新鲜培养基中或斜面培养基上
继续培养,细菌培养2日,真菌培养3日,观察是否再出现浑浊或斜面有无菌生长,或用
接种环取培养液涂片,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菌。 2. 薄膜过滤法
如供试品有抗菌作用,按表1或表3规定量取供试品,按该药品项下规定的方法处理
后, 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其他适宜的溶剂至少100ml中, 混合后,通过装有孔径
不大于0.45μm的薄膜过滤器,然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或其他适宜的溶液冲洗滤膜
至阳性对照菌正常生长。将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用阳性对照管用培养基
分别加至薄膜过滤器内(封闭式过滤器),或取出滤膜分成3等份,分别加入上述二种培
养基中,按规定温度和时间培养。阳性对照管应根据供试品特性加入相应对照菌液1ml(
抗细菌药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照菌;抗厌氧菌药物,以生孢梭菌为对照菌;抗真
菌药物,以白色念珠菌为对照菌)。阳性对照管细菌应在培养24~48小时,真菌应在培养
24~72小时有菌生长。
结果判断
当阳性对照管显浑浊并确有细菌生长,阴性对照管呈阴性时,可根据观察所得的结
果判定:如需气菌、厌气菌及真菌培养基管均为澄清或虽显浑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
均应判为供试品合格;如需气菌、厌气菌及真菌培养基管中任何1管显浑浊并确证为有
菌生长,应重新取2倍量供试品,分别依法复试,除阳性对照管外,其他各管均不得有
菌生长,否则应判为供试品不合格。
Ⅲ 微生物薄膜过滤法,夹膜技巧
(1)验证试验方法:试验原理同前述薄膜过滤法。验证供试品对薄膜过滤法有抑细菌和抑真菌特性时,与实际的无菌检查相同,在同一型号的每个过滤器或过滤筒内过滤规定定量的供试品(容器数及每容器的过滤体积),用淋洗液淋洗滤膜至少3次,每次淋洗液体积为100ml,在最后一次淋洗液中,接入验证用菌种(接种量为10—100CFU);另取一过滤器或滤筒,不过滤供试品,重复以上淋洗操作,作为阳性对照。根据具体情况,可将整张滤膜或半张滤膜转移至100ml的指定验证用培养基内,或将培养基加入到装有滤膜的滤筒内。分别对表中所列菌种及相应的培养基逐一进行验证,并将容器置于适当的温度下培养,培养时间不超过14d。如果使用新的滤膜或滤过器(包括不同厂家或批号、型号),则要按上述薄膜过滤法的要求做 , 组试验,即样品试验组、蛋白胨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重新进行验证确认。
(2)验证结果评价:如果供试品培养基容器内的培养基内明显可见微生物生长(混浊),并且与阳性对照容器内的培养结果相似,则在无菌检查试验中必须要过滤与验证试验相等量的供试品、淋洗液,淋洗相同次数及使用同量的培养基。如果与阳性对照容器内的培养结果相比,供试品容器内微生物生长现象不明显,则说明该检验量在此检验条件下有抑菌作用。应增加淋洗次数,重复以上实验。也可通过更换过滤膜并使用中和剂来消除产品的抑菌作用。USP规定,如果已淋洗了5次,并且每次淋洗液体积达到500ml,仍无法中和膜上的残余抑菌性物质,那么在无菌检查试验中就采用此淋洗次数与淋洗量作为最终淋洗方法。
Ⅳ 薄膜过滤法原理
薄膜过滤法
采用薄膜过滤法,滤膜孔径不大于0.45um,直径约为50mm。选择滤膜材质时候应保证供试品及其溶剂不影响微生物的充分被截留。滤器及滤膜使用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使用后,应保证滤膜在过滤前后的完整性。水溶性供试液过滤前先将少量的冲洗液过滤以润洗滤膜,供试液经薄膜过滤后,若需要用冲洗液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为100ml。每片滤膜的总过滤量不宜过大,以避免滤膜上的微生物受损伤。
取相当于每张滤膜含1克或1ml供试品的供试液,加至适宜的稀释剂中,混匀过滤。若供试品每1克或1ml所含的菌数比较多时,可取适宜稀释级的供试液1ml,过滤。用PH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其它适宜的冲洗液冲洗液冲洗滤膜,冲洗方法和冲洗量同“计数方法的验证”,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或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一张滤膜。
阴性对照实验
取实验用的稀释液1ml,照上述薄膜过滤法操作,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不得有菌生长。
培养和记数:
培养条件和记数方法同平皿法,每片滤膜上的菌数不应超过100个
菌数报告规则
以相当于1克或1ml供试品的菌落数报告菌数;若滤膜上无菌生长以<1报告菌数(每张滤膜过滤1g或1ml供试品),或以<1
乘于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Ⅳ 滤膜法指的是什么
滤膜法是适用于杂质较少的水样或检测空气中浮菌数的方法。
1、滤膜法是检测水样中大肠细菌群的方法。将一定量水样注入已灭菌的微孔薄膜的滤器中,经过抽滤,细菌被截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贴于品红亚硫酸钠培养基上,经培养后计数和鉴定滤膜上生长的大肠菌群菌落,依据过滤水样计算每升或每100毫升水样中的大肠菌群数。操作简单、快速,主要适用于杂质较少的水样。
2、滤膜法是检测空气中浮菌数的方法。将定量的空气抽滤器通过微孔薄膜,带菌的尘粒即留滞在滤膜上,将滤膜贴于营养琼脂平皿上,培养后计数滤膜上生长的菌群数,根据气样量计算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细菌总数。
Ⅵ 生物制品的无菌检查法的实验原理,准备工作及操作步骤
1. 目的:建立无菌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 范围:适用于本厂质监科化验室对本厂生产的注射剂进行无菌检查。3. 责任:化验员有责任按本操作规程操作,并对检验结果负责。4. 定义:无菌检查法系指检查药品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5.内容:5. 1无菌操作设备:无菌操作室或超净工作台,无菌衣、口罩、帽子、消毒鞋、酒精灯等。5.1.1无菌室分无菌操作室和缓冲间。在缓冲间内应有洗手盆、干手器、无菌衣放置架及挂钩、拖鞋等。无菌操作室应具有空气除菌过滤的层流装置,局部洁净度100级超净工作台。缓冲间及操作室内均设置能达到空气消毒的紫外光灯和照明灯,操作室或工作台应保持空气正压。5.1.2无菌室应每周和每次操作前用0.1%新洁尔灭或2%甲酚液擦拭操作台及可能污染的死角,开动无菌空气过滤器及紫外光灯杀菌1小时。在每次操作完毕,同样用2%甲酚或0.1%新洁尔灭溶液擦拭工作台面,用紫外光灯杀菌半小 时。5.1.3无菌室的无菌程度检查:无菌室在消毒处理后,无菌试验前及操作过程中需检查空气中菌落数。取直径90mm双碟,在接种室内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旁,以无菌操作,将双碟半开注入溶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约20ml,制成平板:在35-37℃预培养48小时,证明无菌后将3个平板以无菌方式带入无菌操作间的洁净区域左、中、右各放1个;打开碟盖扣置,平板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后将盖盖好,置35-37℃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3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相加总数不得超过10个。 无菌操作台面或超净工作台应定期请有关部门检测其洁净度,应达到100级(一般用尘埃粒子计数仪),检测尘埃粒径≤5μm的粒数不得超过3.5个/升;空气流量应控制在0.75-1.0m3/s;细菌菌落数平均<1个,可根据无菌状况定期置换过滤器。5.1.4无菌室内应准备好盛有消毒用5%甲酚的玻璃缸、酒精灯、火柴、镊子、75%酒精棉及拖鞋等。5.2仪器、用具:5.2.1真空泵、恒温培养箱、生物显微镜、托盘天平(精度0.1g)、抽滤瓶(500ml)、 三角瓶(100、500 ml)、移液管(1、10ml)、注射器(要求规格)、试管、双碟(9cm)、注射针、镊子、剪刀、白金耳、橡皮管、纱布、棉花(原棉)、不锈钢吸管筒、接种环、微孔滤膜(直径约5cm),孔径应在0.45±0.02μm )载玻片、洒精灯、取样勺、吸耳球、喷雾瓶。5.2.2用具的包扎:5.2.2.1移液管在移液管上端管内,松松地塞进少许原棉,然后放入不锈钢灭菌筒内。5.2.2.2试管在管口塞上纱布棉塞。5.2.2.3无菌衣、裤、帽、口罩将洗净的衣裤、帽子、口罩配套后装入布袋,扎紧袋口,再用牛皮纸包好。5.2.2.4注射器洗涤干净的注射器及注射针头装配好后,放入垫有纱布的带盖容器内(饭 第3页/共7页盒)一层层放好,上面盖上纱布,然后盖上容器的盖子,用牛皮纸包好。5.2.2.5滤器 将检验合格后微孔滤膜先有水中浸泡湿润,取出后固定在细菌过滤器的滤板上,滤板下、滤膜上均用耐高温垫圈垫好,上好滤器。在灭菌前滤器的螺勿拧太紧,滤器上口用8层纱布及牛皮纸包扎,装妥后放入容器内,再将盛滤器的容器盖好盖子,用牛皮纸包扎。5.2.3用具的灭菌:将包扎好的用具,在121±0.5℃蒸汽灭菌柜中灭菌30分钟,物品取出时切勿立即置冷处,以免急速冷却灭菌物品内蒸汽冷凝造成负压,易致染菌,应置温箱或或加温烘干。5.3培养基、试剂:5.3.1一般采用商品干燥培养基,临用时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配制,需注意培养基的pH值应符合规定,否则必须校正后,灭菌使用。使用前,按要求分装灭菌好的细菌培养基须经30-35℃培养48小时,真菌培养基须经20-25℃培养72小时,证明无菌生长后方可使用。 制备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应半个月内用完,在供试品接种前,培养基指示剂氧化层的颜色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约1/5,否则须经水浴煮沸加热,只限加热一次。5.3.2革兰氏碘液:先用3-5ml蒸馏水溶解2.0g碘化钾,再加入1.0g碘片,搅拌溶解后,加蒸馏水稀释至300ml,摇匀。置密闭棕色瓶中备用。5.3.3结晶紫染色液:将结紫1.0g溶解于20ml95%乙醇中后,与80ml1%草酸铵溶液相混合,静置48小时使用。此液稳定,置密闭的棕色瓶中可储存数月。5.3.4沙黄染色液:将0.2g沙黄溶解于10ml95%乙醇中,待完全溶解后再加蒸馏水至100ml。5.3.5生理盐水:称取9g氯化钠,加水1000ml溶解,分装后于121±0.5℃湿热灭菌30分钟。供作稀释剂用。 第4页/共7页5.3.6 75%乙醇量取无水乙醇75ml,加水稀释至100ml,摇匀,即得。5.3.7 0.1%新洁尔灭:量取5%新洁尔灭20ml,加水稀释至约1000ml,摇匀,即得。5.4培养基灵敏度检查:5.4.1新购的干燥培养基或采用不同牌号原材料的新鲜培养基,其质量均应符合灵敏度检查要求。 (1)取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 CMCC(B) 28001]的营养琼脂斜面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CMCC(F)98001]的真菌培养基琼脂斜面的新鲜培养物,分别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均匀的菌悬液;取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 CMCC(B)64941]不含琼脂的需气、厌气培养基新鲜培养物,用灭菌毛细管将其吸至灭菌离心管内,离心,弃去上清液,沉淀菌体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制成均匀菌悬液。然后以10倍系列稀释后,制成1ml中含10-100个菌并计数。 (2)取藤黄微球菌、生孢梭菌的需气、厌气培养基新鲜培养物,白色念珠菌的真菌培养基琼脂斜面的新鲜培养物,取接种至霉菌培养基内,20-25℃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作10倍稀释,制成1ml中含10-100个菌并计数。 将藤黄微球菌的上述(1)或(2)的稀释液各1ml,分别接种至每管装量为9ml的需气、厌气菌培养基3管,生孢梭菌的上述(1)或(2)的稀释液各1ml,分别接种至每管装量为12ml的需气、厌气菌培养基3管,白色念珠菌的上述(1)或(2)的稀释液各1ml,接种至每管装量为9ml的真菌培养基3管,以未接种的培养基作对照,按规定的温度培养5天并逐日记录结果。结果判定:以每株菌接种后的培养基不得少于2管呈现生长,即该培养基的灵敏度检查符合要求。5.4.2配制的培养基应在凉暗处保存,一般不得超过2周,临用前细菌和霉菌培养基分别经30-35℃和20-25℃培养不少于48小时和72小时,证明无菌生长后方可使用。5.4.3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在试管中装量高度不得少于7Cm,其指示剂氧化层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的1/5,否则须经水浴煮沸10分钟,但只限加热一次。 第5页/共7页无菌试验培养时间结束时,指示剂氧化层应不超过培养基深度的1/2。5.5对照用菌液的制备:5.5.1试验用菌种、菌种的复苏、菌种的接种与保存等均应按照“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标准操作规程项下操作。5.5.2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用接种环取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26003]的营养琼脂斜面新鲜培养物少许,接种至营养肉汤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6-18小时后,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1065.5.3生孢梭菌菌液用接种环取生孢梭菌[CMCC(B)64941]的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相同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8-24小时后,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106。5.5.4白色念珠菌菌液用接种环取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的真菌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1白金耳,接种至真菌培养基内,在20-25℃培养24小时后,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105。5.5.5上述制备的菌液,一般当日使用。5.6进入无菌室的操作要点:5.6.1根据试验程序,将用具物品搬入缓冲间,打开紫外光灯和空气过滤装置并使其工作1小时以上。5.6.2操作人员用肥皂水刷洗双手,关闭缓冲间紫外光灯,进入缓冲间内,关闭第一层门,用2%来苏尔或0.1%新洁尔灭溶液洗双手,用消毒毛巾擦干,换上无菌衣、帽、口罩及消毒鞋。5.6.3关闭无菌室内紫外光灯,进入第二层门并将用具搬至无菌室内,关闭无菌室门。5.6.4凡进入无菌室后不应再外出取物品,因此,在每次试验中所用物品必须计划好,并准备好备用物品。从进入第一层门直至无菌室内,随操作人员的进入应喷雾2%来苏尔或0.1 %新洁尔灭溶液。5.7检查法:5.7.1无菌检查法包括:直接接种法和薄膜过滤法。前者适用于非抗菌作用的供试品;后者适用于有抗菌作用的或大容量的供试品。5.7.2操作时,应先用0.1%新洁尔灭浸泡或擦拭容器表面后,以无菌的方法取 第6页/共7页内容物。5.7.3凡无菌检查中,均应取相应溶剂和稀释剂同法操作,作阴性对照。5.7.4供试品制备: 用灭菌镊取出注射器,在火焰旁将针芯插入针管并安上针头,盖为橡皮塞时,用注射器在已消毒好的橡皮塞中心位置刺入吸取药液。按规定须稀释或灭活的供试品,可直接或将瓶内供试液抽出至灭菌玻璃容器内进行灭活处理并稀释至规定的体积和浓度;抽取瓶中内容液体时,应将供试品倒置并使针头在液面下。5.7.5直接接种法:按规定量取供试品,以无菌操作将该供试品分别接种于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6管,其中1管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液1ml,作阳性对照,另接种于真菌培养基5管。轻轻摇动,使供试品与培养基混合。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管置30-35℃、真菌培养基管置20-25℃培养7日。在培养期间应逐日观察并记录是否有菌生长。阳性对照管在24小时内应有菌生长,如在加入供试品后,培养基出现浑浊,培养7天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有无微生物生长,可取该培养液适量转种至同种新鲜培养基中或斜面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细菌培养2日,真菌培养3日,观察是否再出现浑浊或斜面有无菌生长,或用接种环取培养液涂片,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菌。5.7.6薄膜过滤法: 将微孔滤膜过滤装置、抽滤瓶、排气管与真空泵相连,真空泵可置无菌室外。取规定量供试品,按规定的方法处理后,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100ml中,混合后,通过装有孔径不大于0.45μm 的薄膜过滤器,减压抽干后,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冲洗滤膜3次,每次至少100ml,取出滤膜分成3等份,分别加入上述二种培养基中,按规定温度和时间培养。阳性对照管应根据供试品特性加入相应对照菌液1ml(抗细菌药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照菌;抗厌氧菌药物,以生孢梭菌为对照菌;抗真菌药物,以白色念珠菌为对照菌)。阳性对照管细菌应在培养24-48小时,真菌应在培养24-72小时有菌生长。5.8结果判断: 第7页/共7页当阳性对照管显浑浊并确有菌生长,阴性对照管呈阴性时,可根据观察所得的结果判定:如需气菌、厌气菌及真菌培养基管均为澄清或虽浑浊但经证明并非有菌生长,均应判为供试品合格;如需气菌、厌气菌及真菌培养基管中任何1管显浑浊并确证有菌生长,应重新取2倍量供试品,分别依法复试,除阳性对照管外,其他各管均不得有菌生长,否则应判为供试品不合格。6 培训6.1 培训对象:化验员。6.2 培训时间:二小时。7 记录 记录名称 保存部门 保存时间 无菌检验记录 质监科 药品有效期后一年 QF-01-007-00无 菌 检 验 记 录品 名: 批 号: 规 格: 检验日期: 年 月 日培养基名称需气、厌气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培养培养温度30—35℃20—25℃培养时间管 号1234512345培养天数及结果1234567结 论备 注 复核人: 检验人:
Ⅶ 纯化水微生物限度检查用薄膜过滤法怎么做
准备工作:
用纯化水浸泡滤膜,浸泡完全后放入滤杯中,包好滤杯,连同量筒、培养基、平皿、取膜器、三角烧瓶等一起121℃灭菌30min。
灭菌后的物品一并传入洁净室中,微生物限度过滤器上连好已经灭好的滤杯,用缓冲液先润湿滤膜,抽掉缓冲液,然后倒入供试液(10倍稀释),滤过,再用缓冲液冲洗滤膜。
过滤结束后取下滤膜平贴于R2A琼脂培养基平板上,32℃倒置培养5天。菌落计数(平皿上长几个菌结果就报几个菌)
(7)薄膜过滤法滤膜可以减半吗扩展阅读:
薄膜过滤系统主要用于去除小颗粒及溶解盐,一般可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薄膜过滤反渗透。
微滤又称微孔过滤,它属于精密过滤,截留溶液中的砂砾、淤泥、黏土等颗粒和贾第虫、隐抱子虫、藻类和一些细菌等,而大量溶剂、小分子及少量大分子溶质都能透过膜的分离过程。
超滤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即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
纳滤 ( NF,Nanofiltration)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纳滤膜的孔径范围在几个纳米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薄膜过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