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认定渗井渗坑,渗井渗坑指的是什么
1、违反水污抄染防治法规定袭,应当受处罚。 2、主管机关应当是环境管理机关,而不是公安机关。 水污染防治法 第三十五条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❷ 震惊!华北地区出现超级工业污水渗坑!
据报道,河北、天津等地存在超大规模的工业污水渗坑,这批渗坑面积大,存续时间长,或已对当地的地下水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这批渗坑共有三处,分别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南赵扶镇与天津市静海区西翟庄镇佟家庄村,面积分别约为170000平方米、30000平方米、150000平方米。
近日,《华北地区发现17万平方米超级工业污水渗坑》一文传的沸沸扬扬。19日下午2点半,环保部当即向媒体表示,针对媒体报道河北等地发现多处污水渗坑,对当地环境造成威胁一事,环保部将会同河北省政府立即组成联合调查组,赶赴现场进行调查。有关调查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开。
工业废水会对环境产生巨大污染,几乎所有的物质,排入水体后都有产生污染的可能性。各种物质的污染程度虽有差别,但超过某一浓度后会产生危害:
1、含无毒物质的有机废水和无机废水的污染。有些污染物质本身虽无毒性,但由于量大或浓度高而对水体有害。例如排入水体的有机物,超过允许量时,水体会出现厌氧腐败现象;大量的无机物流入时,会使水体内盐类浓度增高,造成渗透压改变,对生物(动植物和微生物)造成不良的影响。
2、含有毒物质的有机废水和无机废水的污染。例如含氰、酚等急性有毒物质、重金属等慢性有毒物质及致癌物质等造成的污染。致毒方式有接触中毒(主要是神经中毒)、食物中毒、糜烂性毒害等。
3、含有大量不溶性悬浮物废水的污染。例如,纸浆、纤维工业等的纤维素,选煤、选矿等排放的微细粉尘,陶瓷、采石工业排出的灰砂等。这些物质沉积水底有的形成“毒泥”,发生毒害事件的例子很多。如果是有机物,则会发生腐败,使水体呈厌氧状态。这些物质在水中还会阻塞鱼类的鳃,导致呼吸困难,并破坏产卵场所。
4、含油废水产生的污染。油漂浮在水面既损美观,又会散出令人厌恶的气味。燃点低的油类还有引起火灾的危险。动植物油脂具有腐败性,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
5、含高浊度和高色度废水产生的污染。引起光通量不足,影响生物的生长繁殖。
6、酸性和碱性废水产生的污染。除对生物有危害作用外,还会损坏设备和器材。
7、含有多种污染物质废水产生的污染。各种物质之间会产生化学反应,或在自然光和氧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有害物质。例如,硫化钠和硫酸产生硫化氢,亚铁氰盐经光分解产生氰等。
8、含有氮、磷等工业废水产生的污染。对湖泊等封闭性水域,由于含氮、磷物质的废水流入,会使藻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使水体产生富营养化。
污染给人带来的危害是无比具大的,莫不要为了一些小利而危害的所有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污染环境害的最终还是人类自己,提高环境安全意识,一起共建美好家园,严惩环境污染者,加强环境治理。
❸ 华北地区发现17万平方米工业污水渗坑是怎么回事
一则《华北地区发现17万平方米超级工业污水渗坑》引发关注。文中披露,在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和天津市静海区内,“潜藏”多处工业污水渗坑,最大一处面积达17万平米,或已对当地地下水安全造成威胁。19日下午2点半,环保部向媒体表示,环保部将会同河北省政府立即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
渗坑是开采建筑材料的废砂石坑和其它天然或人工的坑洼地。早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渗井、渗坑、渗沟中排放各种有害污水和工业废水,使许多城市“渗坑遍地,污水横流”。当时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明确规定,工业废水不得排人渗坑、渗井(或废井)之中,以保护地下水源不受污染。
然而,由于北方河川径流量小,河网较少,污水只能靠治污工程和设施将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或其他天然河道排放。渗坑中的废水包含化工、皮革、金属加工等多个行业的废酸、重金属、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这些有毒有害污染物会直接送入地下含水层,危害地下水、周边土壤和人体健康。
渗坑污染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面积,要远比地表看到的渗坑面积大得多。而地下水水质监测又受观测井孔或民用井孔分布的限制,只有当污染物到达井孔时污染才有可能被发现,此时污染已经持续很长时间,污染范围可能已经扩大。
在中国,约有70%人口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95%以上的农村人饮用地下水。特别是在北方水资源量匮乏地区,很多城市和农村的主要饮用水水源为地下水,地下水一旦污染将直接威胁周边居民饮水安全。
❹ 污水渗坑是不是代表地下水污染了
能。电镀厂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六价铬和少量石油类直排会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甚至植物会吸收富集转到人或动物体内。
❺ 大门边能挖渗坑吗
能挖渗坑,但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
渗坑,也叫渗水坑,指的是排除少量雨水或污水的土坑。渗坑坑壁用
❻ 170000平方米超级工业污水渗坑政府怎么处理的
对于抄污水渗坑,正常情况下的处理银行是先将污水抽到污水处理系统。在污水处理系统能够承担的情况下,对一污水进行处理,这应该有一个时间的过程。你无水完全清理完毕,以后对下面进行判定是否为危险废物,如果是还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全部处理完成后,还要处于生态恢复的报告。要进行公示的。
❼ 污染物对地下水的污染
5.2.1 地下水污染的含义
由上述已知,液体废弃物造成地下水污染是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研究其形成、变化规律和防治措施,必须首先弄清地下水污染的含义。
目前对地下水污染的含义,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德国马修斯教授(G.Martthess,1972)提出:“受人类活动污染的地下水,是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总溶解固体及总悬浮固体含量超过国内或国际上制定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标准的最大允许浓度的地下水;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地下水,亦可能含有超标准的组分,在这种情况下,亦可根据其某些组分超过天然变化值的现象而定为污染。”法国弗里德教授(J.J.Fried,1975)认为:“污染是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改变,这种改变通常会限制或阻碍地下水在各方面的使用。”美国学者米勒(D.W.Miller,1974)等在他们的论文中谈到:“Contamination和Pollution这两个词是同义词,意思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天然水质恶化到使其适用性遭到破坏的程度;……地下水通过含水层运动的天然结果,亦会使一种或多种组分的浓度增加,这种现象称为矿化。”弗里基(R.A.Freeze)和彻里(J.A.Cnerry)在1979年出版的《Ground-water》一书中谈到“凡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进入水环境的溶解物,不管其浓度是否达到水质明显恶化的程度都称为污染物(Contamination),而把污染(Pollution)一词,作为污染物的浓度已达到人们不能允许程度的状况的一个专门术语。”从上述所引用的一些论述中,可以发现一些相互矛盾的看法,主要分歧是对污染标准和污染原因两个方面的问题认识有异。
在天然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中的某些组分都可能产生相对富集和相对贫化,都可能产生不合格的水质。如果把这两种形成原因各异的现象统称为“地下水污染”,在科学上是不严谨的,在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实用角度上,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前者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其出现是无法防止的;而后者是在相对较短的人类历史中形成的,其出现是可以防止的。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某些组分浓度的变化总是从小到大的量变过程,在其浓度尚未超标之前,实际污染已经产生。因此,把浓度变化超标以后才视为污染,实际上是不科学的,也失去了预防的意义。
因此,我们认为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应该是:凡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水质变化朝着水质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统称为“地下水污染”。不管此种现象是否使水质恶化达到影响使用的程度,只要这种现象一发生,就应视为污染。至于在天然环境中产生的地下水某些组分相对富集及贫化而使水质恶劣的现象不应视为污染,而应称为“天然异常”。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要判别地下水是否污染及其污染程度,最好以地区背景值(或称本底值)作标准,有时也用历史水质数据,或用无明显污染来源的水质作对照值。
5.2.2 地下水污染源与污染物
5.2.2.1 地下水污染源
地下水污染源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为污染源,二是天然污染源。
人为污染源包括:各种液体废弃物,这是最普遍和数量最大的,具体特征如前5.1.2小节所述;其次为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废矿堆与尾矿和污泥等固体废弃物;还有残留农药、化肥及农家肥等。
天然污染源主要指:海水、原生含盐量高水质差的地下水、含有害成分较高的矿体等。它们在天然条件下或是在附近合理开采地下水时,对原良好的地下水水质并不构成威胁,但若对这些污染源周围的水源地进行不合理地或过量地开采,则可能引起海水入侵、矿体有害成分扩散、原生劣质水渗入,造成地下水污染。
5.2.2.2 地下水污染物
所谓地下水污染物(或称污染组分)含义是:凡是人类活动导致进入地下水环境,会引起水质恶化的溶解物或悬浮物,无论其浓度是否使水质恶化达到影响其使用的程度,均称为地下水污染物。地下水污染物种类繁多,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类:
5.2.2.2.1 化学污染物
地下水中最普遍的无机污染物是、其次是Cl-、硬度(Ca2++Mg2+)和总溶解固体等。微量非金属主要是As、F等。微量金属主要有Cr、Hg、Cd、Zn等。许多为环境所关注的有机化合物含量甚微,一般为10-9级或ng/g级。
5.2.2.2.2 生物污染物
地下水中的生物污染物可分为三类,即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在人和动物粪便中有400多种细菌,已鉴定出的病毒有100多种。在未经消毒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它们可能进入含水层污染地下水。
5.2.2.2.3 放射性污染物
地下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可能是人为的,如核电厂、核武器试验的散落物以及实验室和医院等部门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也可能是天然来源的,如放射性矿床。
5.2.3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与途径
5.2.3.1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有明显的不同,其特点有二:
5.2.3.1.1 隐蔽性
即使地下水已受某些组分严重污染,但它往往还是无色、无味的,不易从颜色、气味、鱼类死亡等鉴别出来。即使人类饮用了受有毒或有害组分污染的地下水,对人体的影响也只是慢性的长期效应,不易觉察。
5.2.3.1.2 难以逆转性
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就很难治理和恢复。主要是因为其流速极其缓慢,切断污染源后仅靠含水层本身的自然净化,所需时间长达十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难以逆转的另一个原因是某些污染物被介质和有机质吸附之后,会在水环境特征的变化中发生解吸-再吸附的反复交替。
5.2.3.2 地下水污染途径
地下水污染途径是指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到地下水中所经过的路径。研究地下水的污染途径有助于制定正确的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措施。但是,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复杂多样的,有人以污染源的种类分类,诸如污水渠道和污水坑的渗漏、固体废物堆的淋滤、化学液体的溢渗、农业活动的污染以及采矿活动的污染等等,这显得过于繁杂。这里介绍按照水力学上的特点分类,这显得简单明了些。按此方法,地下水污染途径大致可分为四类,详见表5.1和图5.1及图5.2。
表5.1 地下水污染途径分类
5.2.3.2.1 间歇入渗型
其特点是污染物通过大气降水或灌溉水的淋滤,使固体废物、表层土壤或地层中的有毒或有害物质周期性(灌溉旱田、降雨时)从污染源通过包气带土层渗入含水层。这种渗入一般是呈非饱水状态的淋雨状渗流形式,或者呈短时间的饱水状态连续渗流形式。此种途径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其污染物质原来是呈固体形式赋存于固体废物或土壤里的。当然,也包括用污水灌溉大田作物,其污染物则是来自城市污水。因此,在进行污染途径的研究时,首先要分析固体废物、土壤及污水的化学成分,最好是能取得通过包气带的淋滤液,这样才能查明地下水污染的来源。此类污染,无论在其范围或浓度上,均可能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受污染的对象主要是浅层地下水。
图5.1 地下水污染途径
5.2.3.2.2 连续入渗型
其特点是污染物随各种液体废弃物不断地经包气带渗入含水层,这种情况下或者包气带完全饱水,呈连续入渗的形式,或者是包气带上部的表土层完全饱水呈连续渗流形式,而其下部(下包气带)呈非饱水的淋雨状的渗流形式渗入含水层。这种类型的污染物质一般是液态的。最常见的是污水蓄积地段(污水池、污水渗坑、污水快速渗滤场、污水管道等)的渗漏,以及被污染的地表水体和污水渠的渗漏,当然污水灌溉的水田(水稻等)更会造成大面积的连续入渗。这种类型的污染对象亦主要是浅层含水层。
上述两种途径的共同特征是污染物都是自上而下经过包气带进入含水层的。因此对地下水污染程度的大小,主要是取决于包气带的地质结构、物质成分、厚度以及渗透性能等因素。
5.2.3.2.3 越流型
图5.2 地下水污染途径
其特点是,污染物通过层间越流的形式转入其他含水层。这种转移或者是通过天然途径(水文地质天窗),或者通过人为途径(结构不合理的井管、破损的老井管等),或者人为开采引起的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图5.2(a)〕而改变了越流方向,使污染物通过大面积的弱隔水层越流转移到其他含水层。其污染来源可能是地下水环境本身的,也可能是外来的,它可能污染承压水或潜水。研究这一类型污染的困难之处是难于查清越流具体的地点及地质部位。
5.2.3.2.4 径流型
其特点是,污染物通过地下水径流的形式进入含水层,或者通过废水处理井,或者通过岩溶发育的巨大岩溶通道,或者通过废液地下储存层的隔离层的破裂进入其他水层。海水入侵是海岸地区地下淡水超量开采而造成海水向陆地流动的地下径流。此种形式的污染,其污染物可能是人为来源也可能是天然来源,可能污染潜水或承压水。其污染范围可能不很大,但其污染程度往往由于缺乏自然净化作用而显得十分严重。
❽ 地下水污染基本概念
4.4.1.1 地下水污染的含义
对于地下水污染的定义,自19世纪以来不同学者(例如德国的梅恩斯、法国的弗里德、美国的米勒等)提出了不同观点。从各种观点的阐述中可以发现它们存在两方面的主要分歧。其一是污染标准问题,有人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即以地下水中某些组分的浓度超过水质标准的现象称为地下水污染;有人只提出一个抽象的标准,即以地下水中某些组分浓度达到“不能允许的程度”或“适用性遭到破坏”等现象称为地下水污染。其二是污染原因问题,有人认为,地下水污染是人类活动引起的特有现象,天然条件下形成的某些组分的富集和贫化现象均不能称为污染;而有的人认为,不管是人为活动引起的或者是天然形成的,只要浓度超过水质标准都称为地下水污染。
事实上,在天然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中的某些组分都可能出现相对富集和相对贫化,都可能产生不合格的水质。如果把这两种形成原因各异的现象统称为“地下水污染”,在科学上是不严谨的,在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实用角度上,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前者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其出现是不可防止的;而后者是在相对较短的人类历史中形成的,只要查清其原因及途径和采取相应措施是可以防止的。因此,把上述两种原因所产生的现象从术语及含义上加以区别,从科学严谨性及实用性来说都更加可取一些。
此外,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下水各种组分浓度的变化绝大部分处于由小到大的量变过程,在其浓度尚未超过某一标准之前,实际污染已经产生。因此,把组分浓度超标以后才视为污染,已失去了预防的意义。当然,在判定地下水是否污染时,应该参考水质标准,但其目的并不是把它作为地下水污染的标准,而是根据它判别地下水水质是否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如果朝着恶化方向发展,则视为“地下水污染”,反之则不然。
尽管人们对水污染的含义的看法有差异,但在污染造成水体质量恶化这一方面是有共识的。目前比较合理的定义可以表述为,凡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朝着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统称为“地下水污染”。不管此种现象是否使水质恶化达到影响使用的程度,只要这种现象一旦发生,就应视为污染。天然地下水环境中出现不宜使用的水质现象,不应视为污染,而应称为天然水质异常。所以判定水体是否污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为水质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第二为这种变化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沈照理等,1993)。
4.4.1.2 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与地下水污染的定义相对应,凡是人类活动导致进入地下水,并使水质恶化的物质,无论其浓度是否达到使水质明显恶化的程度,均称为地下水污染物。由于地下水赋存于地下岩士介质中,污染物进入地下的难易程度,受到污染源状况、地下水埋藏条件、包气带含岩性和结构、污染物物理化学性质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尽管地表水体多与地下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力联系,但在污染物的种类上,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并不完全相同。
地下水污染物的种类复杂繁多,分类方式也有多种,一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类:化学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1)化学污染物
化学污染物是这三类污染物中污染物种类最多、污染最为普遍的一类。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
无机污染物包括各种无机盐类的污染及微量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目前,最常见的是NO3—N污染,其次是Cl-,硬度,
有机化合物的种类非常繁多。据Beilstein有机化学数据库,自1771~2008年已经确认的有机化合物达1030万种之多,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有机化合物被不断地合成出来。由于生产、运输、存储、使用等各个环节的不当,有可能导致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进入地下水系统。其中很多有机化合物具有难降解、毒性大的特点,尽管它们在地下水中含量可能很低,通常以μg/L甚至ng/L计,但是它们对供水安全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由于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众多,人类对地下水有机污染物的认识目前还远跟不上有机污染物产生的速度,例如美国国家环保局(2004)饮用水标准中,共列出了171种有机污染物,而其中明确有饮用水标准上限的只有61种。关于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的种类划分目前还很不完善,主要是依据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划分,例如卤代烃类、氯代苯类、单环芳烃类、农药类、多环芳烃类、酚类、酯类等。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有机污染物被发现和重视。
(2)放射性污染物
放射性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比较少见,且种类比较少,如226Ra,238U,60Co,90Sr等,这类污染物只在局部地方发现,多与放射性物质生产和使用有关,例如核电站的核废料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医疗单位放射科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等。
(3)生物污染物
地下水中的生物污染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等,它们主要由于人类和牲畜的粪便等排泄物以及死亡尸体等引起,多出现在农村卫生条件比较差的地区。
4.4.1.3 污染来源
地下水污染的来源按成因可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包括液体废弃物,例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地表径流等;固体废弃物,例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的使用等。天然污染源是指天然存在的,但只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才进入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物,例如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海水入侵或含水层中的咸水进入到淡水含水层而污染地下水;采矿活动的矿坑疏干使某些矿物氧化形成更易溶解的化合物而成为地下水的污染源。
地下水污染的来源按分布形式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面污染源。点污染源是指面积相对较小的污染源,例如相对独立的垃圾填埋场、污水渗坑等;线污染源是指呈线状的污染源,例如长期排污河流、地下水污水管道的渗漏、铁路沿线废弃物的排放等;面污染源是指面积相对较大的污染源,例如农田大面积施用化肥和农药等。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分布形式对污染源的划分,在多数情况下是相对的概念,它和研究的尺度及范围有关。例如对垃圾填埋场研究其对周边地下水影响时,将其看成点源是不合适的,其规模大小和形态展布对地下水污染羽的分布具有明显影响。而在研究垃圾填埋场分布对区域地下水污染影响时,对于每个垃圾场来说,它们都可以看成是一些点状的污染源。
能够造成地下水污染的污染源种类繁多,图4.14 较好地展示了常见的一些污染源。据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统计资料,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最大的污染源主要包括五类,它们分别是地下储存罐、化粪池、农业活动、城市垃圾填埋、污水坑塘。
图4.14 地下水污染及常见污染源示意图
(据Zaporozec等,2000,有改动)
(1)地下储存罐
地下储存罐常年埋于地下,由于罐体的腐蚀泄漏造成地下水污染成为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污染源之一。尤其是城市地区广泛分布的油库、加油站等。据统计,在1989~1990年间,美国约有200万个储存燃料油的地下储油罐,其中被证实发生渗漏的有9万个。据美国环保局(2009)估计,其国内现有地下储油罐的35%存在渗漏。我国目前对该类型的污染尚没有开展全面的监测,但已有研究证据表明,一些地区特别是城市的加油站储油罐确实存在渗漏问题。这类污染源向地下水中释放的污染物多数是有机溶剂,以石油产品燃料油居多,它们往往会造成地下水单环芳烃类(苯、甲苯、乙苯、二甲苯)以及C6~C16的石油烃污染,危害巨大。
(2)化粪池
广布于城市地下的各种类型化粪池以及污水管道系统的泄漏,是造成城市地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城市污水中主要污染组分来自于粪便排泄,它的主要污染物是BOD、COD、总悬浮物(TSS)、总氮(TN)、总磷(TP)以及病原微生物等。它们渗漏进入地下水后往往会造成地下水的硝酸盐氮、TDS、总硬度污染以及细菌污染等,城市地区地下水普遍的氮污染和盐污染多与此有关。
(3)农业活动
农业活动过程中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是造成农业区地下水大面积硝酸盐氮污染和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104t,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0kg/h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造成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仅40% 左右。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超过30×104t,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士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3.3×104h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
(4)城市垃圾填埋
垃圾填埋场是城市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尤其是大量未经合理选址、设计和施工的简易填埋场。据2004年对北京市平原区垃圾填埋场调查资料,北京市平原区非正规垃圾处理场及转运站共有368处,占正在运营的垃圾处理场地总数的95%,由于简易填埋场环保措施欠缺,致使不少地区的垃圾泛滥、蚊蝇滋生、臭气飘荡,不仅影响周围环境,更加严重的是造成了对地下水的污染。垃圾填埋场由于成分复杂,其淋滤液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也十分复杂,往往具有污染物浓度高、种类多、难治理的特点,严重威胁了城市地下水的安全。
(5)污水坑塘
污水坑塘往往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用来储存、排放或处理污水用的临时性或永久性坑塘,它们有的进行过防渗处理,有的却没有,对这类污染源的管理不善或是防护措施不够,是造成其渗漏污染地下水的主要原因。由于工业企业类型不同,所造成的污染种类也不尽相同。许多历史上的工业企业以及一些中小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没有排污管网,污水随意排放,或排入污水坑,或排入随意挖掘的排污沟,致使士壤和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有些污染甚至在企业搬迁士地功能发生改变后,残留在士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仍可能造成极大的危害。
4.4.1.4 污染途径
按照地下水水力学特征,地下水污染途径主要包括间歇入渗型、连续入渗型、越流型和径流型四种(林年丰等,1990)。
(1)间歇入渗型
这种类型多是污染源在降水的间歇淋滤下,非连续地入渗到地下水中,例如农田、垃圾填埋场、矿山等(图4.15a,b)。
(2)连续入渗型
这种类型多为遭受污染的地表水体的长期连续入渗,造成地下水污染,例如排污渠、污水渗坑等(图4.15c,d,e)。
(3)越流型
越流型是指已污染的浅层地下水通过弱透水层、岩性“天窗”及井管等向邻近的含水层越流,造成邻近含水层污染(图4.16a,b,c,d)。
(4)径流型
径流型是指在地下水水力梯度的影响下,污染的地下水从某一地点径流到未遭受污染的地下水中,例如海水入侵、污水通过岩溶管道的渗流流向抽水井等。
(5)直接注入型
污水通过钻井灌注进入含水层中(图4.16e),或者通过岩溶漏斗、岩溶竖井进入地下水中。
图4.15 地下水污染途径示意剖面图
(据林年丰等,1990)
4.4.1.5 污染特征
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由于储存、分布条件和环境上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污染特征。地下水赋存于地下含水层中,并在其中缓慢运移,上部有一定厚度的包气带士层作为天然屏障,地面污染物在进入地下水之前,必须首先经过包气带士层。上述条件使地下水污染有如下特征。
(1)隐蔽性
由于污染是发生在地表以下的含水介质之中,因此,必须通过钻探等手段揭露地下水,进行采样分析,才可以判别地下水是否遭受污染。由于包气带对污染物的净化和屏障作用,地下水即使已遭到相当程度的污染,但往往从表观上很难识别。一般仍然表现为无色、无味,不能像地表水那样,从颜色及气味或鱼类等生物的死亡、灭绝鉴别出来。此外,即使人类饮用了受有害或有毒组分污染的地下水,其对人体的影响一般也是慢性的,不易觉察。因此,地下水污染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2)长期性
地下水一旦遭到污染,往往很难依靠天然地下径流将污染物排除带走,或者依靠含水层的自净得到恢复。这主要是因为地下水的径流速度非常缓慢,即使是在水交替强烈地区,地下水径流速度相对于地表水体来说,也是非常缓慢的。而地下水的污染物则由于含水介质的吸附作用使迁移速度更加缓慢。此外,吸附或沉淀在含水介质中的污染物,很难通过抽水的方式将其从地下带出,它们往往长期存在于含水介质中,并不断缓慢地向地下水中释放转移。因此,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即使在切断污染来源后,靠含水层本身的循环和自然净化,少则需要十几年、几十年,多则甚至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地下水污染具有明显的长期性特点。
(3)难恢复性
由于地下水埋藏在地下,相对于地表水的治理,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难度要大很多,成本也要高很多。前已述及,多数情况下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很难通过将污染地下水抽出的方式全部抽出,必须结合一些包含地下工程的就地恢复治理措施,对污染的地下水和含水层进行同时治理,这就大大增加了地下水污染的处理难度和成本。尽管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针对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技术,但由于处理难度大,成本过高,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是有选择地对一些污染比较严重、危害比较大的污染场地地下水进行治理。针对区域的面状污染,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理技术。因此,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地下水污染的难恢复性特点。
图4.16 地下水污染途径(剖面图)
(据林年丰等,1990)
❾ 河北对17万㎡污水渗坑的原因回应了什么
4月19日,针对有媒体报道河北等地发现多处污水渗坑,对当地环境造成威胁一事,河北省大城县官方回应称,渗坑污染系由该县旺村镇村民李某某叔侄将废酸倾倒进坑塘所致。2013年5月28日,大城县公安局对该案立案,后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与此同时,举一反三,由大城县环保局牵头,各乡镇配合,迅速在全县范围内继续开展工业污水渗坑治理回头看、新工业污水渗坑摸排、生活垃圾坑以及生活垃圾堆摸排工作,形成台账,制定治理方案,迅速治理。并将聘请国内先进的治理公司,按照水样、土样检测结果,有针对性的大力开展水体、土壤修复工作。
❿ 河北等地发现多处污水渗坑 生活污水该怎么处理
你好,个人认为产生泡沫的原因主要有3个:①启动泡沫。活性污泥工艺运行启动初期,由于污版水权中含有一些表面活性物质,易引起表面泡沫。但随着活性污泥的成熟,这些表面活性物质经生物降解,泡沫现象会逐渐消失。②反硝化泡沫。如果污水厂进行硝化反应,则在沉淀池或曝气不足的地方会发生反硝化作用,产生氮等气泡而带动部分污泥上浮,出现泡沫现象。③生物泡沫。由于丝状微生物的异常生长,与气泡、絮体颗粒混合而成的泡沫具有稳定、持续、较难控制的特点。生物泡沫对污水厂的运行是非常不利的:在曝气池或二沉池中出现大量丝状微生物,水面上漂浮、积聚大量泡沫;造成出水有机物浓度和悬浮固体升高;产生恶臭或不良有害气体;降低机械曝气方式的氧转移效率;可能造成后期污泥消化时产生大量表面泡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