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丙酮 二氯乙烷 氢氧化钠 硫酸镁 重铬酸钾在一起能反应吗
不能 氢氧根与镁离子形成氢氧化镁沉淀...
❷ 怎么鉴别混合溶剂中含有四氢呋喃、丙酮、二氯乙烷、乙酸乙酯
最好的办法还是用气质联用来测定了。用一个起始温度比较低的条件,柱子没什么要求了,分离应该很容易的。用其它化学方法不太可行。当然如果没有气质的话,你用气相色谱也可以。方法是先找到你这几种溶剂的试剂,然后分别进样,再进一针你的混合 溶剂,从保留时间对比来判断是否含这几种溶剂。
❸ 利用化学方法鉴别:丙醛,丙酮,异丙醇,氯乙烷
加金属钠,冒气泡的是丙醇和异丙醇,其它是丙醛和丙酮。分别加碘和氢氧化钠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发生碘仿反应)的是异丙醇和丙酮,结合两个反应,就能把四种物质区分开
❹ 如何判断溶剂极性的大小
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在看有机物的结构是否对称,若对称基本上成非极性的,分子的极性(永久烷极)是由其中正、负电荷的“重心”是否重合所引起的。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1、烯烃中,乙烯分子无极性,丙烯分子,1—丁烯分子均不以双键对称,μ分别为0.336D、0.34D。2—丁烷,顺—2—丁烯的μ=0.33D,反—2—丁烯的偶极矩为零,即仅以C=C对称的反式烯烃分子偶极矩为零(当分子中C原子数≥6时,由于C-CO键旋转,产生不同的构象,有可能引起μ的变化),含奇数碳原子的烯径不可能以C=C绝对对称,故分子均有极性;
2、炔烃中,乙炔、2—丁炔中C原子均在一条直线上,分子以C—C对称,无极性,但丙炔、1—丁炔分子不对称,其极性较大,μ分别为0.78D和0.80D;
3、芳香烃中,苯无极性,甲苯、乙苯有极性,μ分别为0.36D、0.59D;二甲苯中除对一二甲苯外的另两种同分异构体分子不对称,为极性分子,显而易见,三甲苯中之间一三甲苯分子的μ为零,联苯、萘的分子也无极性。
拓展资料:
部分溶剂极性大小的顺序:
水(最大)>甲酰胺>三氟乙酸>DMSO>乙腈>DMF>六甲基磷酰胺>甲醇>乙醇>乙酸>异丙醇>吡啶>四甲基乙二胺>丙酮>三乙胺>正丁醇>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甲酸甲酯>三丁胺>甲乙酮>乙酸乙酯>三辛胺>碳酸二甲酯>乙醚> 异丙醚>正丁醚>三氯乙烯>二苯醚>二氯甲烷>氯仿>二氯乙烷>甲苯>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己烷>煤油(石油醚)(最小)
参考资料:溶剂网络
❺ 环己酮,甲苯,丁酮。丙酮,二氯乙烷,醋酸丁酯哪些有腐蚀性
晚上好,如果只是对人体皮肤和黏膜刺激是1,2-二氯乙烷,与二氯甲烷相近于潮湿环境中水解生成氯化氢溶于水的稀盐酸腐蚀灼伤,其他几种为普通有机溶剂能溶胀和溶解塑料树脂对人体影响不大。除了醋酸丁酯之外的五种都属于强溶剂。
❻ 二氯甲烷 乙腈 甲醇 正己烷 二氯乙烷 丙酮会导致什么职业病
晚上好,乙腈如果长期接触会导致临床缺氧样器质病变类似KCN中毒,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烷属于卤代烃对肝肾积累毒性比较大(二氯甲烷最小,四氯化碳最大),甲醇、丙酮和正己烷只要防护得当一般不会有明显症状主要是皮肤表面脱脂干裂。
❼ 如何把二氯乙烷从乙腈中分离出来
与乙腈互溶的溶剂有:乙酸,丙酮,苯,正丁醇,四氯化碳,氯仿,二氯乙烷,二氯甲烷,DMF,DMSO,dioxane,EA, EtOH,EtOEt,Methanol,丁酮,异丙醇,二丙醇,四氯乙烷,THF,toluene,三氯乙完,水,二甲苯。 由于硝基甲烷不是很常用,所以不太清楚。
❽ 二甲苯,二氯乙烷,丙酮,6#溶剂油的毒性
二甲苯: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系统有麻醉作用。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头痛、恶心、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者可有燥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症,女人有可能导致月经异常。皮肤接触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二氯乙烷:二氯乙烷毒性 ;二氯乙烷属致癌物 高毒性,属剧毒物质!
二氯甲烷:毒性:经口属中等毒性。
急性毒性:LD501600~2000mg/kg(大鼠经口);LC5056.2g/m3,8小时(小鼠吸入);小鼠吸入67.4g/m3×67分钟,致死;人经口20~50ml,轻度中毒;人经口100~150ml,致死;人吸入2.9~4.0g/m3,20分钟后眩晕。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4.69g/m3,8小时/天,75天,无病理改变。暴露时间增加,有轻度肝萎缩、脂肪变性和细胞浸润。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5700ppm。DNA 抑制:人成纤维细胞5000ppm/小时(连续)。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250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肌肉骨骼发育异常,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动物阳性,人类不明确。关于病人是否应把二氯甲烷视为动物和人的致癌物,动物实验数据和人类流行病学数据尚不充分。然而,鉴于最近在对大鼠和小鼠的吸入研究中的发现,且这些数据在任务组会议之后已可加以应用,故应将二氯甲烷视为一种对人类潜在的致癌物。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能发出剧毒的光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丙酮:丙酮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急性中毒时可发生呕吐、气急、痉挛甚至昏迷。口服后,口唇、咽喉烧灼感,经数小时的潜伏期后可发生口干、呕吐、昏睡、酸中度和酮症,甚至暂时性意识障碍。丙酮对人体的长期损害,表现为对眼的刺激症状如流泪、畏光和角膜上皮浸润等,还可表现为眩晕、灼热感,咽喉刺激、咳嗽等。
6#溶剂油:具有无毒、无色、无味、芳香烃含量低、溶解力强、易挥发、无残留、无腐蚀等优点。
❾ 丙酮和二氯乙烷怎么分离
把他们都溶于水,因为两个密度都不一样,就当水的密度是1,我就当二氯乙烷是1,2-二氯乙烷(邻二氯乙烷)。
1,2-二氯乙烷(邻二氯乙烷)的密度是1.253,而丙酮的密度是0.79,
两个差别溶于水之后,立即会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