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饮用水国家标准是什么
中国饮用水国家标准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749—2006》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单位卫
生要求、二次供水卫生要求、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要求、水质监测和水质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城乡各类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也适用于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
2、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
2.1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保证用户饮用安全。
2.1.1 生活饮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
2.1.2 生活饮用水中化学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2.1.3 生活饮用水中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
2.1.4 生活饮用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2.1.5 生活饮用水应经消毒处理。
2.1.6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表 1 和表 3 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出厂水中消毒剂限值、出厂水和管
网末梢水中消毒剂余量均应符合表 2 要求。
2.1.7 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水质因条件限制,部分指标可暂按照表 4执行,其余指
标仍按表 1、表 2 和表3执行。
2.1.8 当发生影响水质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经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可适当放宽。
2.1.9 当饮用水中含有附录 A表 A.1所列指标时,可参考此表限值评价。
3.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要求
3.1 采用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 GB 3838 要求。
3.2 采用地下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应符合 GB/T 14848 要求。
4. 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要求 GB 5749—2006
4.1 集中式供水单位的卫生要求应按照卫生部《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执行。
5.二次供水卫生要求
二次供水的设施和处理要求应按照 GB 17051 执行。
6. 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要求
6.1 处理生活饮用水采用的絮凝、助凝、消毒、氧化、吸附、pH 调节、防锈、阻垢等化学处理剂
不应污染生活饮用水,应符合 GB/T 17218 要求。
6.2 生活饮用水的输配水设备、防护材料和水处理材料不应污染生活饮用水,应符合 GB/T 17219
要求。
7. 水质监测
7.1 供水单位的水质检测
供水单位的水质检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7.1.1 供水单位的水质非常规指标选择由当地县级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协商确
定。
7.1.2 城市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率、合格率计算按照 CJ/T 206
执行。
7.1.3 村镇集中式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的采样点选择、检验项目和频率、合格率计算按照 SL 308执
行。
7.1.4 供水单位水质检测结果应定期报送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送水质检测结果的内容和办法由当
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商定。
7.1.5 当饮用水水质发生异常时应及时报告当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7.2 卫生监督的水质监测
卫生监督的水质监测应符合以下要求。
7.2.1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定期对各类供水单位的供水水质进行卫生监督、监测。
7.2.2 当发生影响水质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时,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确定饮用水监督、
监测方案。
7.2.3 卫生监督的水质监测范围、项目、频率由当地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8 水质检验方法
生活饮用水水质检验应按照 GB/T 5750 执行。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Drinking-water Quality, third edition. Vol. 1, 2004,
Geneva
[2] EU’s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Council Directive 98/83/EC on the quality of water intended for
human consumption. Adopted by the Council, on 3 November 1998
[3] US EPA. Drinking Water Standards and Health Advisories, Winter 2004
[4] 俄罗斯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2002年 1 月实施
[5] 日本饮用水水质基准(水道法に基づく水质基准に关すゐ省令),2004年 4 月起实施。
㈡ 建设部批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50-2007的具体内容
建设部正式批准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成为国家标准,其编号为GB50050-2007。该规范详细规定了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旨在保障冷却水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维护。
规范内容涵盖了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水质要求、处理工艺、设备选型与安装、运行管理等方面。它强调了循环冷却水处理的必要性,指出良好的水质可以延长冷却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成本,提高能源效率。此外,规范还特别关注环境保护,提出了减少循环冷却水对环境影响的具体措施。
为确保规范的有效实施,建设部还配套制定了详细的执行指南和操作手册。指南详细解释了规范中的各项要求,提供了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帮助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规范内容。
该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随着标准的广泛实施,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工业节水减排,推动可持续发展。
规范强调了循环冷却水处理的重要性,指出良好的水质可以延长冷却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成本,提高能源效率。同时,规范还特别关注环境保护,提出了减少循环冷却水对环境影响的具体措施。
建设部批准的这一国家标准,不仅为我国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这一标准的推广和应用,预计将对我国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㈢ 生活污水处理标准
我国小区每人每日排出的生活污水量为150—400L,其量与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和钠、钾、钙、镁等。总的特点是含氮、含硫和含磷高,在厌氧细菌作用下,易生恶臭物质。那么生活污水处理标准是什么下面裕祥安全网会给您答案。
生活污水处理标准是污水进水水质350mg/l,排放标准180mg/l。GB8978-88 100 mg/l。
接下来看下水污染成因与污水处理方法
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主要方法有化学氧化法、萃取法、吸附法、焚烧法、催化氧化法、生化法等,但只有生化法工艺成熟,设备简单,处理能力大,运行成本低,也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的方法。
在废水处理工程中,大都采用传统的生化工艺 ,如A/O法、A2/O法或者由此改进的工艺。在废水生化工艺中的活性污泥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有机废水生物处理方法。活性污泥比表面积大、活性高、传质好,是效率最高的人工生物处理法。
废水处理的目的就是对废水中的污染物以某种方法分离出来,或者将其分解转化为无害稳定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一般要达到防止毒物和病菌的传染;避免有异嗅和恶感的可见物,以满足不同用途的要求。
废水处理相当复杂,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废水的水质和数量,排放到的接纳水体或水的用途来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残渣的处理利用和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以及絮凝剂的回收利用等。
物理法:废水处理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废水中污染物的性质、组成、状态及对水质的要求。一般废水的处理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三大类。
利 用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例如用沉淀法除去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的同时回收这些颗粒物;浮选法(或气浮法)可除去乳状油滴或相对密度近于1的悬浮物;过滤法可除去水中的悬浮颗粒;蒸发法用于浓缩废水中不挥发性的可溶性物质等。
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体物质,例如,中和法用于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萃取法利用可溶性废物在两相中溶解度不同的“分配”,回收酚类、重金属等;氧化还原法用来除去废水中还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杀灭天然水体中的病原菌等。
为了用水安全,我们应撑握些水污染安全小知识,同时还可以用便携净水器将水处理使用,这样更有利于健康用水。
㈣ 纯净水可分哪几个等级
我国高纯水的标准将电子级水分为五个级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该标准是参照ASTM电子级标准而制定的..纯净水:是用一级或二级反渗透膜法处理后的水,其电导率要求在10s。CCM-1,对细菌指标、化学耗氧量、ph值及其他指标均有一定的要求,现已有GB17323-1998国家纯净饮用水标准执行。
㈤ 请问纯净水的合格值PPM是多少
我国饮用水的水质PPM值标准设定在50以内,而世界卫生组织则更为严格,要求为30。PPM是衡量水硬度的单位,它代表水中钙、镁离子的浓度,具体来说,1PPM相当于水中碳酸钙含量为1毫克每升。
美国的饮用水标准并未对水的硬度做出具体要求,而美国供水工程协会则设定了80至100的硬度范围。欧盟的饮用水标准规定硬度不得超过60。中国的标准则相对宽松,生活饮用水的硬度上限为450。世界卫生组织则认为,饮用水的硬度应小于等于500,而优质饮用水的标准则为50。
纯水,也被称为去离子水,是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原材料,通过电渗析器法、离子交换器法、反渗透法、蒸馏法等工艺进行处理的。这些处理方法旨在去除水中的离子和杂质,从而得到纯净的水。
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饮用水硬度标准存在差异,但过软的饮用水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水质、人体健康以及地区差异等因素,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和适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