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加坡除建水坝外,请你为它在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一、采集储存雨水。新加坡雨量充沛,具有短历时、小区域、大流量的特征。为了更多地收集雨水以供生产生活所需,同时缓解由于降雨量大而导致公路上积流成河的问题,新加坡政府实行明确的雨污分流制度,并耗巨资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其中的代表性工程为耗资2.26亿美元建成的Marina Barrage(滨海堤坝)。Marina Barrage(滨海堤坝)的设计独具匠心,建成后不仅可以用来采集储存雨水,还可以开发为旅游景点,最终达到经济环境双丰收的效果。据资料显示,新加坡全岛的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成后,可以将全国约80%的降雨量转化为饮用水,解决当地居民30%以上的用水需求。
二、废水循环利用。新加坡政府主要采用微过滤系统和其他形式的高科技过滤技术来处理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达到废水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目的。经过处理后的新生水水质非常好,一方面可以作为工业用水,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居民的生活用水。新生水的生产成本是海水淡化成本的一半,价格比自来水还便宜,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生产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此项措施提供的水量如今已位居总供应能力的第二位,仅次于进口,占总用水量的30%,政府制定的长期规划是将这一指标提升至50%。
新生水的诞生,使新加坡在污水治理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成为国际水业界公认的以科技创新解决水资源困境的成功实践者。
三、海水淡化。新加坡从1998年开始实施“向海水要淡水”计划。除政府自行设计、建造和营运外,还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由于淡化水成本高昂,所以目前此项措施提供的水量仅占总需求的10%。然而,新加坡政府并没有放松这项技术的发展,并预期随着淡化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渐增加海水淡化的比重。新加坡公用事业局计划在两年内将海水淡化能力增加到现在的三倍,且目标在2060年,满足新加坡水供的30%。
四、加强教育,提高民众节约用水意识。除了积极开发水源,新加坡政府也十分重视水资源的合理使用。民众是水资源的消费主体,为了提高民众的节水意识,政府提出了“节省、珍惜、享用”的口号,除此之外,政府还会不定时地组织新颖的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活动,吸引民众参与讨论,为节水出谋划策,做到真正的全民节水。在某些具体的政策法规上,政府强制执行。例如,新加坡政府以合理的水价强制节水措施;强制要求安装双排档节水马桶水箱等。在新加坡,水资源利用的一大原则是“将一滴水变成两滴水用”,由于宣传到位,人们节水意识很强。
五、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为保护和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确保供水安全,新加坡特别注重加强水资源管理立法,有《水源污染管理及排水法令》,《制造业排放污水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推出了节水标记计划、节水建筑及强制性控制各类供水器具的最高水流量等政策。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下,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执法机制和执法程序,以硬性的执法主体、政府律师队伍和多样化执法手段构成的有效监管体系,从根本上杜绝了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六、发展科技,以先进科技应对水资源问题。新加坡政府高瞻远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育和科研优势,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和资源。对于水资源短缺问题,新加坡人一方面时刻注重节约,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科技。先进的科技使得新加坡水资源由“短缺型”向“充足型”过渡,向新加坡供水的马来西亚现在反过来需要高价进口部分新生水。新加坡正在向世界各地出售其先进的水资源技术,其科技水平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赞赏。
2. 缺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国民饮水问题的
新加坡在20世纪末时提出了新生水的设计路线,将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可内以饮用水的标准容,这不但解决了新加坡水资源缺少的问题,同时还打造了一个完善的水科技及产业创新体系。而且新加坡这个国家也是非常有钱的,他们也可以向邻国购买淡水资源来饮用的。
新加坡国家他的新生水的设计路线有最严格最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深层的管道来进行污水的排流,然后将污水处理后再重新回收利用。
3. 只有海水没有淡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人民的饮水呢
地处岛国,四面环海,新加坡最不缺的就是海水。所以在解决水的问题上,新加坡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淡化海水。2005年9月,大士新泉海水淡化厂项目正式启动,为新加坡开辟了一项新的水源。该厂每天可生产13.6万立方米的淡水,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反渗透技术的海水淡化厂之一。
反渗透法淡化海水示意图
尽管新加坡科技发达,技术先进,海水淡化不成问题,但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却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毕竟这是一项涉及到子孙后代的宏大工程。所以海水淡化只能是其中一个选择,即解决应急问题或者部分问题,但不能解决新加坡用水的全部问题。
新加坡政府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第二种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回收所有的工业和家庭生活废旧水,然后经过各种过滤和消毒,使其达到可以饮用的水标准,即所谓的新生水。新生水是将处理过的用后回收水经先进的膜技术进一步净化而产生出来的,通过了6.5万次的科学测试检验,不仅超纯净,而且超越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标准。目前新生水主要供应给工商业用户使用,由于其高度纯净,所以是高质量晶片厂的理想用水。另有少量(5%左右)的新生水被注入国家蓄水池(库),与其它生水混合,最后再处理成饮用水。
新加坡政府解决水问题的第三个措施就是充分利用新加坡天然的地理优势,把热带雨林气候带来的一年四季充沛的雨水转化为饮用水。
在采取各种措施扩大水源、增加水量的同时,新加坡政府还想出各种办法让民众亲水、爱水,以保护自己有限的水资源。如政府出资把各个大型的集水区改建成无污染、环保型的水上游乐中心和水上公园;街边和道路两旁的蓄水沟也都用花草装点的更加漂亮。换句话说,就是新加坡本地的大小河流将来都有可能成为供水来源,政府采用“双用海水淡化器”技术,利用靠近海岸线的小河小溪的水源生产用水。“双用海水淡化器”的原理是在感应水源的盐性后,自动启动海水淡化程序或新生水处理程序。另外,随着集水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居民住家附近的沟渠也会成为集水点,因此,政府时刻提醒居民为了自己能喝上洁净的饮用水,一定要保持周围水源的干净。
从这个城市规划模型上可以看出,以前环绕城市的海水湾已经完全成了淡水集水区。
到了2060年,预计新加坡的人口将达到650万至690万,那时全岛的用水量将从目前的每天3.8亿加仑增加到7.6亿加仑,是目前的两倍。
4. 水处理行业前景怎么样
水处理行业 前景很美好 现状有点糟
竞争:内外资巨头竞逐
无论是从行业发展前景还是增长趋势来看,水处理其价值含量都可与风电等概念比肩。“环保+高科技”的旗号似乎让人们更愿意相信,水处理概念股配得上较高的市盈率。在城市供水增长逐渐稳定和水价上调的乐观预期下,水务公司经营和盈利能力持续性和稳定性不会有太大的起伏波动。因此,国内外水务巨头近年纷纷跑马圈地。
目前我国的水务发展已经从大城市项目转向中小城市项目的争夺,从国内公司和国内公司的竞争,转向国内公司和国内公司、国内公司和国外公司、国外公司和国外公司的竞争。特别是近年来,国际水务巨头的加入,行业竞争热度升级。
自2002年国家允许外资进入水务行业以来,看好中国水务未来前景的国外水务集团依托“投资带动运营”模式在我国跑马圈地屡试不爽。近年来,法国威立雅水务公司先后以17.1亿元受让兰州供水集团净资产45%股份;以9.53亿元人民币获得海口市水务集团49%的股权和以21.8亿元收购评估价仅为7亿多元天津市市北水务有限公司49%的国有股权;中法水务2007年以8.95亿元的中标扬州项目,2009年又收获天津芥园项目。
另外,国内水务上市公司也加紧整合。前不久传闻武汉控股有望获注入当地的输配水管网资产,股价闻风而起。接着,昨日洪城水业公告,拟定向增发收购大股东旗下的水处理资产,收购后上市公司将拥有完备的水处理产业链,从而有利于提升竞争力。
蛋糕:空间很大很诱人
水务产业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绿色资源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电、水运等产业的需求将日益旺盛,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广发证券研究员谢军表示,从污水处理量的角度来看,据此估算“十二五”期间的污水年处理量将达500亿立方米左右,假设运行负荷率为75%,则对应的总处理能力应接近1.9亿立方米/日。在现有基础上之外,新增污水处理能力接近3000万立方米/日。
另外,多位分析师认为,再生水业务将成为未来水务公司新的增长点。再生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循环再利用的水。“再生水的市场不错,在水源紧张和人均用水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再生水业务显得尤为重要。”国信证券分析师谢达成认为,目前首创股份和创业环保都涉及到再生水业务,但是份额都比较小,市场的潜力很大。
据悉,我国污水再生利用率还相当低,如果以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量要达到680万m3/日计算,污水处理量也仅占10%左右。如果按发达国家污水再生利用率达70%计算,我国每年还有近150亿m3的再生水资源可以得到开发利用。
“如果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在政府政策、技术水平和思想观念上改进。这对我们北方城市等缺水的城市来说显得尤为必要。北京和天津等城市再生水利用值得借鉴”。谢达成说。
第三,污水处理设备这一子行业的蛋糕也很诱人。即便是现有的污水处理项目,也存在相当的市场机会。资深人士表示,当前国家制定的污水处理标准要高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标准,但当前大多数污水处理设备仅达到欧洲二、三十年前的水平。为奉行现行标准,必然要对现有项目进行升级换代。
初步测算以上海地区为例,一个10万吨/天污水处理厂的总投资在4亿元左右。其中,部分设备为1.8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大约为750亿至900亿吨,对应的年设备价值超过130亿至160亿元。
问题:集中度与技术都很低
虽然摆放在面前的蛋糕巨大,但是市场化程度不强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有行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前污水处理行业中市场化程度不强,企业水平也参差不齐,令高端企业难以做大做强。而很多项目的招标上也普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他表示,“现在很多工程都凸显行政化特征,关系单位近水楼台。但污水处理其实是一项颇具技术要求的行业,如果不在行业内设定较高的门槛,好的企业接不了工程,技术水平不高的企业又做不好工程。这样下去,不但影响行业自身的发展,还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此外,该业内人士对于现有上市公司标榜的设备国有化的问题也提出质疑。他表示,国有化应该作为一种趋势,这是行业良性发展的基石。但并不能作为市场炒作的概念。现在我国的水处理行业依然处于起步晚技术水平低的状况,关键设备的自制和量产,在短期内会同时带来缩减生产成本和影响产品质量两个后果。前者无疑是对公司有利,但后者则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来克服。“从当前国内的水处理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来看,国有化程度不宜过快,也不会过快。”
“未来的水处理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面对记者的提问,财富证券分析师邹建军说,以BOT项目为主的跨区域并购会成为国内水务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国内水务公司集中度不高,并购肯定会遭遇很大阻力。谢达成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不过他看好跨流域的行业并购,他说,“在投资运营饱和的基础之上,大公司的纵向整合将会开始,水务公司最终将会转型以提供服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