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耗材问题 > 肠系膜半透膜

肠系膜半透膜

发布时间:2025-02-08 22:34:55

A.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总结

高 中 生 物 知 识 点
绪 论
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物质基础:核酸(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生命的承担者)
结构基础: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掘燃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如:蛾、蝶类的趋光性)。
4.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1.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种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C、H、O、N为基本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Zn、Fe、B、Cu、Mo、Mn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与无机自然界的元素的种类相同)和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大)
3.原生质: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和脂质
4.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存在形式(两者可以相互转换),自由水越多,新陈代谢越旺盛。
5.糖类:元素组成:CHO
作用: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分类:动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单糖是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
二糖:植物——蔗糖和麦芽糖 多糖:植物——淀粉(植物储能的糖)和纤维素(细胞壁的成分)
动物——乳糖 动物——糖元(肝糖元、肌糖元)
6.脂质:脂肪:由CHO组成,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类脂: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调节生命活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7.蛋白质
(1)主要元素:C、H、O、N
(2)基本单位:氨基酸
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判顷虚式:
①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②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连接两个氨基酸分乎茄子的那个键(—NH—CO—)叫做肽键。
③计算:肽键数量(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
(3)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4)蛋白质的功能:①组成功能:肌肉;②催化功能:酶;③运输功能:血红蛋白;④调节功能:生长激素;
⑤免疫功能:抗体
8.核酸:(1)元素组成:C、H、O、N、P
(2)基本单位:核苷酸(包括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
(3)分类: 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布在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酸(RNA):分布于细胞质
9.物质鉴别实验:还原糖+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苏丹Ⅳ 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紫色(双缩脲试剂:先加A剂再加B剂)
DNA+二苯胺试剂 蓝色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成分: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少量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又叫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2.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与膜变形有关)
3.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物质的过膜方式:
(1)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
例子:水、O2、CO2、甘油、乙醇、苯
(2)主动运输:低浓度 载体(核糖体) ATP(线粒体) 高浓度
例子:离子、氨基酸、葡萄糖
4.细胞壁的化学成分:纤维素和果胶
二、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
1.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供能量的细胞器—“动力工厂”
2.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
3.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4.内质网:与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的运输通道
5.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形成有关;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中心体:与细胞分裂有关
7.液泡:内有细胞液,含有糖类、色素、无机盐和蛋白质等

细胞器的总结:
具有双膜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具有单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
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含有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结构:双膜(有核孔)、核仁、染色质
2.染色质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3.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4.原核生物
细胞类型 细胞核(主要特点) 细胞器 代表生物
原核细胞 无—无核膜包围核物质 只有核糖体 细菌、蓝藻
真核细胞 有 均有 酵母菌、动植物

四、细胞增殖
1.多细胞生物体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体细胞的数量。
2.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3.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1)间期: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出现染色单体
(2)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染色体和纺锤体)
(形成纺锤体的方式:植物由两级直接发出纺锤丝形成;动物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
(3)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上;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增加,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
(5)末期:染色体解旋,成为染色质状态,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形成两个子细胞
(形成子细胞的方式:植物细胞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

4.染色体的变化: 5.染色体和DNA曲线
时期 后末 前中
染色体 1 1
DNA 1 2
染色单体 0 2
例:人体细胞共46条染色体
前中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46:92:92
后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92:92:0
末期:染色体:DNA=46:46
6.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7.蛙的红细胞:无丝分裂 根尖分生区的细胞特点: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8.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实验: 装片制作顺序: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五、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
1.细胞分化: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2.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细胞癌变: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
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
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
癌变原因:原癌基因被致癌因子激活,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2.酶: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部分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酶的特性: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并且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低温则抑制其活性。)
4.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5.ATP:三磷酸腺苷(高能磷酸化合物) ATP
结构简式:A—P~P~P
6.ATP的形成途径: 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能量 能量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ADP+Pi
7.光合作用:
(1)叶绿体中的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排列顺序
胡萝卜素(橙黄色)
叶黄素(黄色)
叶绿素a(蓝绿色)
叶绿素b(黄绿色)
功能:吸收、传递光能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总反应式:CO2+H2O 光 叶绿体 (CH2O)+O2
②过程:
场所 条件 相关反应
光反应 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 光、酶、色素 1、水在光下分解:H2O→[H]+ 1 2O2
2、ATP形成:ADP+Pi→ATP
暗反应 叶绿体基质 [H]、ATP、酶 1、CO2的固定:CO2+C5→2C3 2、CO2的还原:C3→C6H12O6+C5+H2O
物质变化 无机物(CO2、H2O)→有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化学能
8.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1)吸收的活跃部位: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2)方式:植物形成大液泡的细胞渗透作用吸水;干种子、分生区细胞吸胀吸水
(3)渗透作用条件:具有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有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植物细胞液泡内细胞液和土壤浓度之间的浓度差
(4)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5)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是植物吸收水分和运输水分的动力。
(6)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示意图:
9.植物的矿质营养:
(1)矿质元素:指除了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大量元素6种N、S、P、Ca、Mg、K
微量元素8种Fe、Mn、B、Zn、Cu、Mo、Cl、Ni
(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①吸收形式:离子;吸收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
②吸收方式:主动运输 载体(核糖体)--选择性,能量(线粒体)--呼吸作用
③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①运输:随水走—蒸腾作用是运输矿质离子的主要动力
②利用: 可重复利用:离子:K 缺乏则老叶受害
不稳定化合物:N、P、Mg
不可重复利用:稳定化合物:Fe、Ca 缺乏则新叶受害
10.人和动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
(1)糖类代谢: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主要)
① 葡萄糖 合成分解 肝糖元 ②当血糖含量由于消耗而逐渐降低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可以分解
合成 肌糖元 成葡萄糖,并且陆续释放到血液中,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
转化 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③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80-120mg/dL范围内;血糖含量高于160mg/dL,就会产生糖尿;
血糖降低至50-60mg/dL,出现低血糖症状,喝糖水,吃含糖多的食物缓解;低于45mg/dL,出现低血糖晚期症状。
(2)脂类代谢: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和肠系膜等处,多则肥胖;当肝功能不好或者磷脂合成少时会引起脂肪肝。
(3)蛋白质代谢 合成 各种组织蛋白以及酶和激素等 (4)三者的转化关系: 糖类 氨基酸
氨基酸 氨基转换 形成新的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
脱氨基 →含氮部分:氨基 转变 尿素 脂质
→不含氮部分: 氧化分解 CO2+H2O+能量
合成 糖类、脂肪
11.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无氧呼吸
概念 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酶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0,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场所 线粒体(主要) 细胞质基质
过程 第一阶段(细胞质基质):
葡萄糖→丙酮酸+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线粒体):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线粒体):24[H]+O2→12H2O+大量能量 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
第二阶段:丙酮酸→酒精+CO2(大部分高等植物)
或:丙酮酸→乳酸(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高等动物和人)
总反
应式 C6H12O6+6O2+6H2O酶→ 6CO2+12H2O+能量
意义 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12.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2)类型: 自养型: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
①同化作用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
能否无机→有机 异养型:人、动物、大多数细菌、真菌
②异化作用 需氧型:
是否需要氧气 厌氧型:乳酸菌、蛔虫等体内寄生虫、破伤风杆菌
(3)新陈代谢类型归纳
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硝化细菌
异养虚氧型:人、大部分动物、细菌、真菌等(如蘑菇)
自养厌氧型:
异养厌氧型:乳酸菌、蛔虫等
兼性厌氧型:酵母菌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
2.生长素的发现:感光和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
背光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快,向光侧细胞纵向伸厂慢。
(2)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例子:植物的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4.应用:
(1)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2)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①子房发育成果实所需生长素来自:发育着的种子
②在没有接受花粉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能发育成果实。
(3)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
5.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激素名称 分泌部位 作用 激素名称 分泌腺体/细胞 作用
生长激素 垂体 促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雄性激素 睾丸 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促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雌激素 卵巢 激发和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激素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
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提高血糖含量
胰岛素 胰岛B细胞 降低血糖含量 催乳素 垂体 促进对幼仔的照顾行为
6.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激素分泌的调节——反馈调节: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可以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与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合成与分泌。

寒冷 过度紧张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 +促进—抑制
7.相关激素间的作用 ①协同作用 生长激素:促进生长
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发育生长
②拮抗作用 胰岛素:降低血糖含量
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含量
8.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9.反射类型:非条件反射:先天具有(缩手、眨眼、膝跳反射等)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
10.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部分组成: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11.兴奋的传导
①.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刺激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负内正 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外正内负 →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
②.细胞间的传递(通过突触来传递):
a、突触结构: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
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b、兴奋传递过程: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使突触小泡释放出递质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细胞体→轴突→树突
12.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3.言语区:S区受损:运动性失语症(不会讲话,听得懂)
H区受损:听觉性失语症(会讲会写,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14.先天性行为:趋性、非条件反射、本能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15.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是大脑皮层的功 能活动,也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16.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1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体液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比较长
b、联系: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的类型:
(1)无性生殖: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常见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单细胞生物特有):母体 分裂 2个子体,细菌、变形虫、草履虫
出芽生殖:母体→芽体→新个体,酵母菌、水螅
孢子生殖:母体→孢子→新个体,蘑菇、青霉、曲霉
营养生殖: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发育而成的。如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秋海棠等。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离体组织或器官 脱分化 愈伤组织 再分化 组织器官→完整植株。
特点:无性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2)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也叫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成为合子(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四子”:配子、精子、孢子为生殖细胞;合子是受精卵)
意义: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2.减数分裂: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的结果是,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来
的减少了一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
(注: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3.精子的形成过程:
1个精原细胞 染色体复制 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分开 2个次级精母细胞 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4个精细胞 变形 4个精子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个卵原细胞 染色体复制 一个初级卵母细胞 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分开 1个次级卵母细胞 1个第一极体 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1个卵细胞 3个极体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4.相关名词解释:
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为:①大小(长度)相同②形状(着丝点的位置)相同③来源(颜色)不同。
非同源染色体:不能配对的染色体之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联会:发生在生殖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
四分体: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个染色单体,这叫做~。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个染色单体=4分子DNA。
同源染色体(对)/四分体(个)

着丝点 体细胞的染色体 染色单体数

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n)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设体细胞染色体数=2N)
精(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卵)细胞
染色体: 2N 2N (N→2N) N
DNA : 2N 4N 2N N
注意:(1)第一次减数分裂分同源染色体,第二次分着丝点。
(2)次级精(卵)母细胞在减Ⅱ后期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由N→2N(染色体加倍)
(3)无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次级精(卵)母细胞、精子、卵细胞、极体
有丝分裂的各时期都有同源染色体存在。
(4)曲线图: - - -染色体
——DNA

6.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
(1) 一个精原细胞→4个精子;
一个卵原细胞→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
(2)卵细胞形成过程:细胞质分裂不均等
7.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意义: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8.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9.高等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个体发育 子叶
(1):种子的形成:胚的发育和胚乳的发育 顶细胞 多次分裂 球状胚体 胚芽 胚
受精卵 有丝分裂 胚轴 种子
胚珠 胚囊 基细胞 多次分裂 胚柄(后消失) 胚根
受精极核----------------------------------------------------------胚乳 果实
子房 珠被--------------------------------------------------------------------------种皮
子房壁-------------------------------------------------------------------------------------------果皮
种子营养物质的储存:双子叶(无胚乳):子叶(例:黄豆、蚕豆、豌豆)
单子叶(有胚乳):胚乳(例:水稻、小麦、玉米)
(2)植株的生长和发育:营养生长阶段:只有根、茎、叶三种营养器官,通过生长不断长高长大。
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植株长出花,开花结果结种子。
(3)植物的个体发育全过程: 植株 减数分裂 配子
有丝分裂 受精作用
幼苗 有丝分裂细胞分化 受精卵
10.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1)高等动物个体发育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2)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
受精卵 卵裂 囊胚 原肠胚 →幼体
特点: (囊胚腔) 两腔:囊胚腔、原肠腔
三胚层:外胚层(外表感神经)中胚层、内胚层(内消呼肝胰)
(3)胚后发育:幼体(孵化出来/出生)→ 成体(性成熟个体) 直接发育:如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
变态发育:青蛙、蝴蝶、蛾
(4)羊膜出现的意义:爬行类、鸟类、哺乳类胚胎发育时出现羊膜。羊膜是胚膜的内层,呈囊状,里面充满了羊水。
羊膜和羊水不仅保证了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因此使这些动物增加了对陆地环境的适应力。

B. 小肠吸收与渗透压的关系

肠内容物的渗透压是制约肠吸收的重要因素,同种溶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浓度愈大,吸收愈慢;浓度过高(高渗溶液)时,出现反渗透现象,水分由血液进入肠腔,使内容物的渗透压降低至等渗时,才被吸收。饱和硫酸镁溶液对肠壁具有反渗透作用,并且较难吸收,致使肠腔水分大量增加,具有轻泻作用。

【原理】小肠吸收水分主要是通过渗透作用而被动吸收的。当肠腔内为低渗溶液时,水分吸收最快,如肠腔内为高渗溶液时,反而出现反渗透现象。

(2)肠系膜半透膜扩展阅读:

一、实验的完整步骤:

(1)按常规法用氨基甲酸乙酯静脉注射麻醉家兔,将其背位固定后,剖开腹腔,拉出一段约30cm的小肠。用棉线将小肠近十二指肠端处结扎,并从结扎线处用手轻轻将肠内容物向肛门方向挤压,使之排空。然后再以每隔6~8cm等距,各用棉线穿过肠系膜将肠管结扎,使肠互不相通,形成A、B和C三个等长的肠段。

(2)在A段肠腔中注入10%MgSO4溶液4~5ml。同样,在B段注入0.7%NaCl溶液4~5ml,在C段注入蒸馏水4~5ml,使三段的充盈度一致。

(3)注射完毕后,将肠置入腹腔中原位,用止血钳封闭腹壁,上面覆盖温热生理盐水纱布,注意保温。

二、实验注意事项:

1.结扎肠段时要保护肠系膜血管,防止损伤或结扎了血管,影响实验效果。

2.注意动物的保温。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小肠吸收与渗透压关系机制的探讨

阅读全文

与肠系膜半透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奥克斯除垢剂价格 浏览:402
碧然德使用的ro膜 浏览:836
哈弗空调滤芯怎么拆卸视频 浏览:225
莱克蒸汽熨斗怎样除水垢 浏览:481
张家口污水处理厂保温处理 浏览:590
哪里买汽油滤芯 浏览:747
饮水机为什么水桶会漏水 浏览:560
树脂厂有什么队身体有害的 浏览:905
怎么保养污水站管道 浏览:915
英朗出厂机油滤芯是什么颜色 浏览:725
广东超滤膜 浏览:595
夏普飞利浦空气净化器怎么样 浏览:306
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服务多少钱 浏览:631
自来水厂怎么除垢 浏览:933
什么可以替代超滤的 浏览:829
乡镇污水处理厂怎么报建 浏览:357
一个人的生活每天污水多少 浏览:793
污水进化器多少钱 浏览:991
水处理萃取法 浏览:141
从山东回北京用隔离 浏览: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