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庙时为何要烧香烧纸
烧香是中国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三个特点极为引人注目:一是普遍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二是历史悠久,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已有记载,则其起源必早于诗书时代即西周。三是普及性,几乎做什么都要烧香:对祖宗要烧,对天地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动物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在庙里烧,在厕所也烧;过节要烧,平常也要烧;作为一种生活情调要烧,所谓对月焚香,对花焚香,对美人焚香,雅而韵,妙不可言;作为一种门第身份,所谓沉水熏陆,宴客斗香,以显豪奢;虔敬时要烧,有焚香弹琴,有焚香读书;肃杀时也要烧,辟邪祛妖,去秽除腥;有事要烧,无事也要烧,烧本身就是事,而且还会上瘾,称为“香癖”,就仿佛现代人的抽烟饮茶一样。
有趣的是,不特中国烧香,世界上好多民族和国家也烧。香的英语写作incense,查《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第八卷第543页),载有如下内容:古埃及人从阿拉伯和索马里沿海地区引进香料树,把香当作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用品。巴比伦人在祈祷和占卜时往往焚香。以色列人在被掳往巴比伦(公元前586年--前538年)以前引进了香,到了公元前5世纪,一些祭坛专供奉香之用。印度教特别是湿婆派在正式礼拜和家常礼拜中都要焚香;佛教在节日礼拜、成年礼拜以及日常礼拜中都焚香。日本神道教也焚得。从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就焚烧木头和树脂,以供奉神明和祛除恶魔。罗马人先是焚烧香木,后来引进了香,焚香在公祭和私祭上以及崇奉皇帝时越来越显得重要。
中国烧香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
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笺:“文王受命始祭天。”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其具体祭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注:“禋之言烟。”“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疏:“禋,芬芳之祭。”(用《十三经注疏》本,下同。)
可见,所谓禋祀,一是点火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以香烟祭神,那么这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了。
这一期,香事有以下特点:一是香品原始,为未加工的自然物,还不是后世正规意义上的“香料”(树脂加工而成);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如后世的“香炉”;三是专用于祭祀,而祭祀由国家掌握,即,烧香还没有生活化,民间化。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谓《天香传》谓:“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也。其用甚重,采制粗略。”
第二期,从汉武帝到三国,可称引进期。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⑵ 烧纸的原材料是什么
一、大烧纸,冥钞,假洋钱,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这几种是用,普通纸浆的木材或植物纤维原料原料,(纤维原料分为木浆、草浆、麻浆、苇浆、蔗浆、竹浆、破布浆等。)再加不同颜色的化工上色漆,或者染色(人造纤维、塑料、涂料、胶片、火药)而成;
二.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里面是普通的草纸(半纤维素、木素、树脂、色素、果胶和灰分,除上述介绍的几种纸浆外,还有稻草浆、苇浆、蔗渣浆、竹浆、棉浆、麻浆及合成纸浆),外表也是上的化工染涂料,锡箔中含铅量高达50%左右,铅白和氢氧化铅,焚烧时生成黄色的黄丹(一氧化铅)等化合物。
⑶ 烧纸是什么原料做的
一、大烧纸、冥钞、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这几种是用,普通纸浆的木材或植物纤维原料原料,(纤维原料分为木浆、草浆、麻浆、苇浆、蔗浆、竹浆、破布浆等。)再加不同颜色的化工上色漆,或者染色(人造纤维、塑料、涂料、胶片、火药)而成;
二、假元宝、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里面是普通的草纸(半纤维素、木素、树脂、色素、果胶和灰分,除上述介绍的几种纸浆外,还有稻草浆、苇浆、蔗渣浆、竹浆、棉浆、麻浆及合成纸浆),外表也是上的化工染涂料,锡箔中含铅量高达50%左右,铅白和氢氧化铅,焚烧时生成黄色的黄丹(一氧化铅)等化合物。
【黄纸:原料多为稻草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