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中生物:探究蔗糖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蔗糖酶会分解成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分解产物为小分子有机物。
B管内是蔗糖,通过蔗糖酶回会分解成等量的葡萄答糖和果糖,葡萄糖可穿过半透膜进入A管。这时与A管水浴加热的斐林试剂产生特定的显色反应砖红色沉淀。
你所说的“观察砖红色从b管进入a管”还得看斐林试剂的成分,它的成分为NaOH0.1g/ml和0.05g/mlCuSO4混合溶液。他们都以离子的形式在水中存在。离子为小粒子。
所以整个过程为加入A管的斐林试剂透过半透膜进入B管,同时由于受蔗糖水解酶的影响,把蔗糖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了还原糖特定的沉淀。
该实验结论为:离子,葡萄糖均可穿过半透膜!
嘿嘿,看不懂滴问我,望采纳
『贰』 高中生物实验 半透膜 与永动机的关系
我觉得你对为何会产生渗透这个问题还一知半解。
先来看漏斗下方的半透膜:它的版一侧是清水权,另一侧是糖水,清水中单位体积里的水分子数量要多于糖水中单位体积里的水分子数量,这个差别正是渗透的动力。因为水分子可以自由穿越半透膜,就单个水分子而言,它从清水进入糖水的平均速度等于从糖水进入清水的平均速度,但对众多的水分子而言,由于清水中水分子更密集,所以总的来说,清水进入糖水中的水分子更多,此即渗透。
再来看漏斗上方加另一个半透膜的情况:只要出水口不是太高(太高的话,重力迫使糖水中的水分子更快地进入清水这种对抗渗透的趋势将占上风从而阻止渗透),清水似乎一定会从上面的半透膜上溢出去,但其实它根本就不能从上面溢出并流下去!假设有清水铺满上面的那个半透膜的表面,那样就变成那里的清水反而要向下面的糖水中渗透了!所以,最多只能有薄薄的一层“低密度”的水覆在半透膜上,不可能再有更多的水渗出去使那层水的密度升高达到普通水的程度!达到普通水的密度,清水就会倒流回糖水中了。
『叁』 一道生物题目,欢迎各位大侠
渗透作用(osmosis)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蔗糖水解右边的溶液浓度高于左边的浓度,由于渗透作用,水分子从左边通过半透膜进入右边,右边液面就会升高。
『肆』 高中生物半透膜试验
这个问题非常抄有水平啊袭!
1:水的势能转化为水的势能。因为漏斗中的液面上升,那么烧杯中的液面就会下降。
2:下凹。由水的压强公式P=p(液体的密度)gh,因为蔗糖溶液的密度肯定比水大,而且漏斗内的液面比烧杯中的液面逐渐升高,因此蔗糖溶液对半透膜的压强比水溶液对它的压强大,而受力的是同一张半透膜,因此受力面积一样大,所以蔗糖溶液对半透膜的压力大(方向向下),水溶液对它的压力较小(方向向上),所以半透膜应该下凹。
3:这个过程是自由扩散,所以应该是分子本身的运动造成的,而不是什么外力使它运动的。
『伍』 生物渗透实验
是否一直持续要看两面的液面高度.
蔗糖一侧由于渗透压大而持续吸水的同时,会使水面提高,静水压增大.渗透压和静水压对水流的影响是相反的,渗透压将水吸过来,而静水压则将水顶出去.当半透膜两侧静水压和渗透压之和相同的时候,渗透作用会达到动态平衡.由于半透膜阻挡了蔗糖移动,所以达到动态平衡的时候半透膜两侧蔗糖浓度不相同.
『陆』 一道高二生物题,高手进!谢谢
关于水通过半透膜的流向,记住一句话:水往浓处流。
半透膜两侧的液体哪个浓度大,另一边的水分子就会跨膜流向浓度大的一边。
这个实验大致是这样,在烧杯中装一种血浆,漏斗中装一种血浆,中间隔着半透膜,将漏斗倒置浸入烧杯中,为避免水压的影响,应让漏斗内外液面持平。一段时间后,由于内外渗透压可能不同,漏斗管内液面可能上升,不变,或下降,这样就能根据水分子流向判断哪边的浓度大,也就是渗透压哪边高。
来看题目。
步骤③中直接将装有海洋动物血浆的漏斗浸入烧杯了,①中应该填写,取适量淡水动物的血浆倒入烧杯中。
③中应补充,使漏斗内液面与烧杯内液面相平
④放置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后,观察漏斗内液面的高度
那么,液面上升,说明烧杯内的水进入了漏斗内,漏斗内海洋动物血浆的渗透压高;同理,液面不变,说明两种动物渗透压一样高;液面下降,说明海洋动物血浆渗透压低,淡水动物渗透压高。
回答完毕,我有段时间不做高中生物了,如有缺漏错误还请指正。
『柒』 高中生物
首先,
左侧的溶液肯定要向右侧移动溶剂。
所以右侧必然要比左侧高。
而两侧溶剂在两边不一样高的情况下肯定不会是浓度一致,
(一致的话还是会发生转移)
必然是高的那一侧浓度要高一些。
(渗透压和重力差想持平。)
『捌』 2020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
知识有两种,其一是我们自己精通的问题;其二是我们知道在哪里找到关于某问题的知识。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1
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半透膜:半透膜是一类可以让某些小分子离子的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的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一.渗透作用
1、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实质:(即顺着水的相对含量梯度的扩散)2、条件;(1)半透膜(2)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3、原理:溶液A浓度大于溶液B,水分子从BA移动溶液A浓度小于溶液B,水分子从AB移动
在渗透作用中,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向溶液浓度高的一侧渗透。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
渗透:水及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区别:渗透与扩散的不同在于渗透必须有渗透膜(半透膜)。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失水皱缩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吸水涨破
把红细胞看作一个渗透装置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质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吸水的方式(1)吸涨吸水
机理:靠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蛋白质﹥淀粉﹥纤维素)吸收水分实例:未成熟植物细胞、干种子(2)渗透吸水(主要的吸水方式)实例:成熟的植物细胞条件:有中央液泡
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统称原生质层把成熟的植物细胞看作一个渗透装置
原生质层(选择性透过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内有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具有浓度差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质壁分离外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质壁分离内因:细胞壁伸缩性﹤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问题
1.提出问题: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么?2.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3.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大小的变化;再浸润在清水中,观察其大小的变化。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清水小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4.预期实验的结果:
由于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在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缩小,细胞皱缩;在清水中植物细胞的液泡又会变大,细胞膨胀。
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2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3
1、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2、(1)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①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②ADP+Pi+光能ATP
(2)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
①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②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3、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T2噬菌体: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2、细胞核遗传:染色体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载体,且染色体在细胞核内,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3、细胞质遗传: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且在细胞质内,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5、肺炎双球菌的类型:①、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 方法 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格里菲斯实验:格里菲斯用加热的办法将S型菌杀死,并用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身上。小鼠死了。(由于R型经不起死了的S型菌的DNA(转化因子)的-,变成了S型)。
6、艾弗里实验说明DNA是“转化因子”的原因: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结果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的含量越高,转化越有效。
7、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8、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②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5P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即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③结论:进入细菌的物质,只有DNA,并没有蛋白质,就能形成新的噬菌体。新的噬菌体中的蛋白质不是从亲代连续下来的,而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合成的。说明了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③此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复制,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证明了DNA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9、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它是主要遗传物质)
10、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①具有相对稳定性②能自我复制③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11、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2、①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绿体、叶绿体。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总结5
1、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2020高一上学期生物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2020最新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 2020高考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2020年高中生物重点知识点
★ 2020年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 2020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汇总
★ 2020高考生物知识点:必修一
★ 2020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
★ 2020高考生物考点知识点
★ 2020高考生物常考知识点归纳
★ 2020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总结
『玖』 高中生物:关于半透膜的基本知识理解》》》
扩散:抄物质的分子由高浓度袭的一方向低浓度的一方运动,最终使各处浓度相等。这个过程可以不需要半透膜,但是也可以有。 扩散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如:做饭时,香味由厨房扩散到客厅(此时没有半透膜存在)
再比如:葡萄糖分子通过协助扩散进入到细胞内。(此时细胞膜作为半透膜)
渗透:一些溶剂分子(如水)透过半透膜从自身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底的一侧转移的现象.
这时必需要有半透膜的存在。 如: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就是水的渗透现象。
『拾』 高中生物 谁来说说这几个实验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
检测物质 试剂 条件 现象
还原糖 斐林试剂 水浴加热 砖红色沉淀
脂肪 苏丹Ⅲ(或苏丹Ⅳ) ----------- 橘黄色(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 紫色
2、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原理:把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这样就可以得到细胞膜。
选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原因: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半透膜:细胞膜
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
半透膜: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选材: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原理:当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当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4、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提取剂:无水乙醇
分离剂:层析液
提取原理: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机溶剂有无水乙醇中,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分离原理: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滤纸条上的色素带由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滤纸条上的颜色由上到下依次是: 橙黄色、 黄色、 蓝绿色、 黄绿色
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选材:根尖分生区细胞(特点: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染色体的染色剂: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
装片制作步骤: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解离液作用: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
漂洗目的: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
6、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主要记住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A%=AA%+1/2Aa%,a%=aa%+1/2Aa%,A%+a%=1
7、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样放大小:一般1㎡的正方形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哪里不明白请追问,满意请采纳,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