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有效措施
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工程,在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力度,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国情,从城市污水问题的影响及现阶段治理不足入手,从优化城市建设的角度,以规范化污水排放、优化污水处理效果为主,突出污水处理在环境工程建设中的价值,制定城市环境工程污水处理对策,以协调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使城市化进程持续增快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建设,克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等缺陷,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发展及环境工程建设。
1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建设的重要性
1.1提高城市化水平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但也逐渐暴露出不少矛盾。城市化建设规模扩张过快,城市建设质量难以跟上发展速度,城市基础保障设施建设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等,城市化高速建设下的社会群众矛盾凸显。提高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规划,是缓解城市建设矛盾的重要项目工程。污水处理一共有两个直接作用:(1)变废为宝。在除去污水中的污染物质以及杂质之后,可重新循环利用其中的营养物质,提升经济及社会效益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2)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污水处理是城市面貌工程的基础建设,我国城市化建设目标是“智慧”城市为主,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将污水以及雨水等进行循环处理,从而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环境工程发展中污水处理各项措施的完善以及实施,形成对水资源的优质保护,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下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城市建设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创建优良环境。
1.2突出城市建设价值
污水有效处理可优化水资源的利用效果,从城市发展以及建设的全局角度规划污水处理系统,将污水中的寄生虫以及微生物、重金属等物质进行处理后污水回收利用。可将污泥作为有机肥料的原材料,确保城市化建设进程中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发展。污水处理设施与规划的完善,可有效缓解当前水资源缺乏以及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协调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关系。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效果,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所处的阶段,只有解决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下人们水资源匮乏以及污水治理问题,才能够恢复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以及实现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现状及不足
2.1污水处理设施不足
城市水资源匮乏引起我国高度重视,因此我国20世纪就开始落实各项水污染防治措施,在不少城市设置了专门的污水处理厂,只可惜依旧未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由于污水处理设施不足,难以发挥出资源的优势,城市污水处理迟迟无法达到城市环境工程的目标。大多数城市污水处理建设中,过分注重于污水收集管网的设置,却忽略了效率问题,导致排水管网主干道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建造规模与城市污水处理需求不符,主干道虽然可以解决大面积的污水收集问题,但支管建设以及收集不足,就难以在整个城市地区规划出科学、系统的污水收集管网,污水收集不全面,污水处理以及污水治理等也难以满足城市建设要求。此外,不少老城市的雨水收集管网与污水排水管道共用,这就使得雨水管道中混杂着城市生活污水,污水管网结合支管在改造后无法与污水处理系统相匹配,使得污水难以进入主干道。再者由于我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污水处理量以及处理难度日益增加,虽然我国已经引入先进的污水治理技术,但依旧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我国污水处理的机械化以及自动化程度较低,管理水平以及技术维护水平落后,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作进展缓慢。
2.2前期准备工作缺乏
城市建设初期对环境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并不重视,所以在建设水污水处理项目中,缺乏正确的可行性报告,可行性研究不充足,没有针对项目建设、项目投资及建设步骤的操作性进行论证,不仅影响环境工程污水处理项目的开展,也降低了建成之后的使用效率。不少项目在审查前就开工,出现可行性报告作假的现象,多数污水处理的可行性报告在实施中出现问题,可行性报告的作用难以凸显。我国城市建设中对污水处理工作的前期准备处于空白监管阶段,没有根据城市污水排放以及处理标准,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考核与处理,排水管网的设计与建设,没有相应的维修、维护以及建设管理机制。因此在城市污水处理前期准备工作中,没有切实针对城市建设情况设计城市管网系统,建设中容易出现管网破损的情况,维修工作也难以及时到位。
2.3污水处理方法失当
由于我国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污水处理规划以及城市建设矛盾突显,长期发展规划与短期城市建设目标协调不足,因此在近期基础设备建设以及实施中出现问题,这也给污水处理带来挑战。在集中处理污水以及分散处理污水的方式选择以及系统管理、规划中,矛盾十分明显。采用集中式污水处理,可以节省资金,便于规划与管理,但会增加协调运作难度以及建设周期;采用分散处理,是利用小型污水处理厂实现就近污水处理,可以提高污水处理的灵活度,便于管理操控,但缺乏大规模资本和技术支持,所以分散式污水处理不满足国家环保要求、污水处理标准失当。所以如何选择污水处理方式影响着城市水资源再利用的水平。
3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有效措施
3.1健全城市环境工程污水处理基础设施
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配套设施的完善,能够为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奠定基础。目前城市化建设背景下,健全城市环境工程污水处理基础设施,要做到以下三点:(1)修缮与改造现有污水处理设施,针对污水处理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方法,最大化提高污水治理水平,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标准,根据相应的技术需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固然是好,但基于降低污水治理成本的理念,对陈旧设备设施进行修缮与改造,是最佳的选择,可有效发挥原有污水处理设施的作用,提高污水治理的效益;(2)依据先进污水处理科技对污水处理设备的要求,改造现有污水处理设施,以新建与原有改造为主,逐步提高城市污水治理设备设施的建设,在严格遵照污水处理规范以及程序的基础上,可基于城市发展现状以及规划要求,完成不同污水治理阶段的建设目标,个性化满足城市发展对污水处理设施的需求;(3)就污水处理效用提升角度来看,在污水处理各项设施建设完毕后,可按照短期污水处理建设,完成污水输送管道处预留接口在工程中的完善,有效实现主管道中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的分开,实现主管道与污水收集和处理管道的衔接,降低资源浪费,提高污水治理的经济效益。
3.2在全局观下完善污水处理系统
健全污水处理系统必须要从城市整体发展视角出发,从当前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策略体系到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的长远需求入手,协调处理好短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矛盾,真正建立起城市环境工程污水处理系统,发挥污水收集管道网络的作用,最大化实现城市建设的资源优化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所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中,要把控好以下工作环节:(1)科学化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环境工程污水治理项目实施中,以城市全方位发展角度运营污水治理设备,立足于当地污水治理现状,制定有效的污水治理措施,在原有污水管网建设上进行改造升级,尚未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的区域,进行污水治理管网建设。(2)科学设计污水处理系统运行流程以及完善污水治理措施。先要审核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报告,针对污水来源以及产生的突出原因进行分析,采用区域划分的污水处理方式,从污水集中区域进行管网区域划分。设计科学全面的污水系统运行流程,严格按照操作过程完成管道改造以及污水引流等工作。(3)基于可行性报告的污水处理方式以及区域划分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设计出完整的污水治理管网建设以及科学全面的系统运行流程。
3.3拓展污水治理项目资金渠道
以往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设施建设,都是由政府建设部门掏腰包,不仅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也导致污水治理建设项目实施之后,难以良好运行。要科学运用污水治理方案,构建污水治理管理制度,就必须确保污水治理项目资金到账,可拓展污水治理项目资金渠道,为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创设优质条件。采用ppp模式筹集资金,展开城市项目规划建设,是引入社会资金,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渠道。依据“十三五”城镇污泥处置新增市场空间显示,我国城市化建设背景下,污水治理市场发展空间良好。所以要使城市污水建设科学化、系统化发展,有效利用资源。可以使用招投标方式,将划分好的污水治理区域进行招标,依据各大厂商污水建设以及污水治理效果,取优为先,可有效拓展资金来源以及提高污水处理效果,有利于针对各个污水处理环节进行监管,提高治理质量以及我国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效果。
3.4提高污水处理员工的技术水平
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建设工作,必须保障人力资源需求,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可有效解决污水处理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彰显出污水处理效果。专业的技术人员,可有效提高管理工作水平,达到污水处理设施的预期标准,提高污水处理工作的处理效率。因此要提高污水处理员工的招聘门槛,从专业角度选拔人才。以业务素养以及责任心提升为主,强化员工的整体水平。为企业污水治理人员提供学习交流机会,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设备基础的管理以及运用水平,将人员素质水平纳入污水处理监管体制中,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人员以及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4结语
环境工程的发展、完善与经济以及城市化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前期城市规划建设体系比较混乱,所以城市管网雨污混流,极大地损害了城市面貌,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水平。近年来污水处理发展备受重视,但依旧未能控制水污染恶化以及水资源短缺的局面,我国水体使用功能逐渐下降,加重了城市发展的负担。提高城市环境工程污水处理效果是规范建设城市的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必然趋势,因此,做好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可有效落实环境保护工程、稳定城市发展、规范城市建设。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 典型城市市政生活污泥处置现状及经验总结
据《“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置及再生应用设备建立规划》,截至2015年,我国城镇污水处置才能已到达2.17亿m3/d,城市污水处置率到达92%,县城污水处置率到达85%。普通状况下,处置1万m3生活污水可产生含水率80%的湿污泥约5~8 t,预算2015年全国生活污泥产量约为10.85万~17.36万t/d(含水率80%,下同),而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约53%,县城约24.3%。这意味着每年约2 400万t的城市污泥去向不明,或直接填埋,或丢弃堆积在山沟农田,形成环境污染,带来经济损失。
我国污泥处置处置现状:目前运用较多的污泥处置技术包括热水解、厌氧消化、好氧发酵、干化燃烧、碳化等,各项目视需求选取不同的技术组合。我国污泥集中处置项目处置方式以土天时用为主,占比约为48.5%,燃烧次之,占比约为32.70%,卫生填埋占比相对较少,建材应用占比1.91%,其他处置方式占比1.27%。
北京市污泥处置以土天时用为主,燃烧与卫生填埋为辅。上海市污泥处置出路以填埋为主,占比达57.89%,燃烧占比32.58%,土天时用总量较低,占比6.02%,其他方式占比3.5%。深圳市采用“厂内深度脱水减量+厂外综合应用+异地协同处置”的技术道路,因土地资源极端慌张,本地污泥处置设备选址落位艰难。
规划引领,泥水并重:我国早期在城市污水管理方面普遍存在“重水轻泥”现象,随国度《“十三五”生态环境维护规划》、《水污染防治行动方案》中提出要注重污泥处置,各地域分离当前面临的污泥处置处置窘境,逐步将污泥处置归入城市开展规划。规划早期污水处置厂预留足够空间,方使白龙港污水处置厂污泥燃烧项目得以在污水处置厂区内部落地。相关部门应积极学习并引入平安环保的污泥处置处置技术,高规范建立、运营、管理,源头减少臭气外排,完成低环境影响,令公众称心。
多点发力,消弭邻避:当前诸多城市污泥处置处置项目虽有规划引领,但最终因“邻避效应”在设备建立、运营等各阶段遇阻。相关部门应积极学习并引入平安环保的污泥处置处置技术,高规范建立、运营、管理,源头减少臭气外排,完成低环境影响,令公众称心。政府及相关部门就污泥处置处置项目的重要性及环境影响停止充沛的解释阐明与宣传科普,减轻“邻避效应”。
量体裁衣,因城施策:不同的污泥处置方式适用于不同的资源环境条件下,选择时需对污泥泥质、环境容量、城市开展、土地资源及周边状况等要素停止系统性研讨后选择契合政策请求、顺应城市开展趋向的处置方式。各城市应基于当地根底条件,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比照后,选择合适本身开展的污泥处置处置方式。
多方协作,协作共赢:污泥处置出路触及农林、能源、资料、环卫等各部门,树立可协商、共建共享的行业协作机制,有效谐和水务、环卫、电力、燃气、交通、建材等部门之间的利益,才干最终完成污泥资源循环应用效益最大化。
3. 对污水处理行业的政策有哪些
水资源治理与检测——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生态环境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自九五规划,我国就相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发展战略。自“十二五”规划之后,环保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面对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将绿色发展作为发展理念之一,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环保问题的重视;对能源、水资源、土壤等细分领域的具体规划也给环保行业带来了新增长点。
《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 《环境保护法》历经三年多全面修订,终于在201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8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29号)、《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0号)、《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1号)和《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5个配套办法也于2015年1月1日起一并实施。
新环保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明确“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污染者担责的原则。”
创新设计了“按日计罚”,并赋予环保执法人员查封、扣押的权力,环保部门可对超标或超总量的行为直接限产或停产。除强化环保处罚外,对未批先建、无证排污等四类行为,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处以治安拘留。
水十条
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专项整治造纸、印染、化工等重点行业;加快水价改革,完善污水处理费、排污费和水资源费等收费政策;健全税收政策;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促进多元投资等。
“水十条”工作目标:到2020 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 2030 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在环保行业各细分领域中,水务最先得到发展。“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是水务领域发展壮大的时期,十年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处理能力显著增加。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数量显著增加,从2005 年的764 座增加至2014 年的6031 座,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率。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也稳步提升,2014 年,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展望当前,水务领域已趋于成熟,供水总量超过 6000 亿立方米;城镇污水处理厂数量从2005 年的764 座增加至2014 年的6031 亿座;城镇供水接近饱和,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90%以上。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水务行业的发展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水十条”政策的出台,给水务行业在“十三五”期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测算,实施”水十条“预计可拉动GDP增长约5.7万亿元,将直接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1.9万亿元,其中,直接购买环保产业产品和服务约1.4万亿元。
4. “十三五”期间滇池怎么治理 水质要达几类标准
“十三五”期间滇池怎么治理 水质要达几类标准?
云南《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滇池“十二五”规划》)发布,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项目33个,投资77.53亿元。投资金额最大的为昆明主城北部合流污水处理厂(昆明市第十四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投资13.1亿元,将在昆明主城北部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0万立方米/天(含40万立方米/天一级强化处理设施),配套建设1座合流转输泵站、4.8km转输管网,及新建改造6处合流沟渠截留井。昆明主城老旧排水管网改造及泵站建设工程,投资9.5亿元,责任单位排水公司,在清查梳理主城排水系统的基础上,更新改造老旧排水管网约100公里,完善排水系统节点约100处,在部分城市交通、人流密集道路下方主干排水管网加装水力冲洗等设施、设备。
2015年
滇池流域常住总人口约406.86万人
滇池流域涉及昆明市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盘龙区、呈贡区及晋宁县、嵩明县五区两县,5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12平方公里。2015年滇池流域常住总人口约为406.86万人,约占昆明市总人口的60%;流域GDP达到3168亿元,约占昆明市GDP的80%。
“十二五”:
完成项目67个在建25个
《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滇池“十二五”规划》)共有项目101个,规划总投资420.14亿元。截至2015年底,已完成项目67个,在建25个,项目完成率为66%,完成投资289.79亿元,投资完成率为69%。
“十三五”期间,滇池怎么治理,将实施哪些项目,水质要达几类标准?将于本月底听证的《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听证稿)》(以下简称《规划(听证稿)》)给出了明确答复。
力争到2018年,草海稳定达到V类;到2020年,滇池湖体富营养水平明显降低,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外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十三五”期间,规划项目总计100个,总投资192.68亿元。其中,滇池外海环湖湿地建设四退三还工程(续建)。
《规划(听证稿)》将于8月31日在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举行。可登录昆明市环保局查阅《规划》具体内容。
规划目标
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
到2018年,草海稳定达到V类;到2020年,滇池湖体富营养水平明显降低,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外海北部水域发生中度以上蓝藻水华天数降低20%以上),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滇池外海水质稳定达到IV类(COD≤40mg/L);“十三五”期间,盘龙江、洛龙河稳定保持Ⅲ类,新宝象河、马料河、大河(淤泥河)、东大河稳定保持IV类,船房河、茨巷河、大观河、捞鱼河、金汁河稳定保持V类;到2020年,西坝河等其它主要入湖河流稳定达到V类;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
规划项目:
共计100个,总投资192.68亿元
规划项目总计100个,总投资192.68亿元。其中新建项目77个,投资约106.69亿元;结转“十二五”项目23个,投资85.99亿元。规划项目分为四类。
城镇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项目33个,投资77.53亿元。
投资金额最大的为昆明主城北部合流污水处理厂(昆明市第十四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投资13.1亿元,将在昆明主城北部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规模为10万立方米/天(含40万立方米/天一级强化处理设施),配套建设1座合流转输泵站、4.8km转输管网,及新建改造6处合流沟渠截留井。昆明主城老旧排水管网改造及泵站建设工程,投资9.5亿元,责任单位排水公司,在清查梳理主城排水系统的基础上,更新改造老旧排水管网约100公里,完善排水系统节点约100处,在部分城市交通、人流密集道路下方主干排水管网加装水力冲洗等设施、设备。
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项目9个,投资1.72亿元。
松华坝水库水源保护区冷水河沿岸村庄截污工程,投资0.41亿元,冷水河沿岸村庄埋设截污管,实施污水收集及处理;冷水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投资0.4亿元,青龙潭-松华坝库尾长14.6公里,实施河道截污、生态河堤整治、清淤、湿地提升改造、绿化、管护道路。
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4个,投资107.61亿元。
投资金额最大的为滇池外海环湖湿地建设四退三还工程(续建),达46.3亿元,继续在滇池湖滨实施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开展生态修复,实现还湿地、还林、还湖。其次是滇池外海北岸水质改善与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投资12.5亿元,在滇池外海北岸建设进口取水工程、输水隧洞工程,提高滇池防洪能力,改善滇池水质。滇池外海西岸湿地建设工程,投资7.1亿元,建设西华湿地939.7亩、观音山南湿地724.35亩、观音山北湿地462.15亩,总计建设湿地2126.2亩。
环境管理类项目14个,投资5.82亿元。
湿地维护运行管理项目,投资2.5亿元,每年对沿湖已建湿地进行运营管护,5000万元/年。滇池流域入湖河道水量监测项目,投资1.043亿元,2016年对滇池流域入湖河道91个水量巡测站点按月开展瞬时流量巡测,在滇池流域入湖河道157个监测断面建设自动监测站。
5. 污泥处理处置行业政策研究
污泥处理处置行业政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政策的把控要放在第一位,每个细节的处理都要有理有据才能做到最好。中达咨询就污泥处理处配镇穗置行业政策研究和大家说明一下。
1污泥行业概述
11污泥概述
污泥,是指污水处理厂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含水率不同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是污水处理无法避免的“副产品”。如下图所示,污泥产生于污水处理的多个环节。污泥中含有病原体、虫卵、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未经有效处理处置,极易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然而经过恰当处理,污泥又可以作为肥料、建材等资源循环利用。
12污泥行业现状
随着污水处理厂在全国范围内的加速覆盖,污水处理量连年增长,污泥产量逐年提升。我国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污泥处理设施尚不健全,己建成设施的处理水平良莠不齐,积存的污泥量大。部分地区直接对污泥进行简单脱水干化后堆肥或填埋,未对污染物、病原体和重金属进行处理,造成巨大的生态污染破坏隐患,还可能在运输填埋过程中发生爆炸等事故,污泥处理处置面临巨大压力。
2污泥处理处置国家政策
21政策监管及导向
2015年“十三五”规划出台,指出大气、污水、污泥的治理是今后国内环保处理的三个主攻方向。在出台的“十三五”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环保重要性大幅提升。如下表所示,“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污泥处理处置目标、任务与布局旅运,建立完善了污泥稳定化与无害化的相关标准,并阐明了要加强监管与激励机制,全面地为我国未来五年的污泥处理处置工作做出了重要布局。
同年由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也明确了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与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应达到的目标,预计涉及污泥处理处置的政策将进一步完善,污泥排放监管将逐渐严格,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盈利会得到保证。随着政策完善利好和市场监管等因素的驱动,污泥处理处置行业有望突破瓶颈期,加速发展。
除了以上两个关键政策,从2012年到2016年我国还出台了涉及污泥处理处置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从政策层面对污泥处理处置的不断重视与对未来五年内提高污泥无害化处理率的坚定决心。近五年其他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政策见下表。
22收费及补贴政策
一直以来,污泥处理费的落实是污泥处理处置项目进行的一个难点。目前,随着水价改革逐步到位,污水处理费将逐渐覆盖污泥处理成本。针对目前国内污泥处理处置项目(以bot项目为主),《中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分析报告(2014版)》给出的污泥处理处置全成本区间在150~500元/吨,平均成本为270元/吨,折合到污水处理费中约合02元/吨(按每万吨水产生7吨含水率80%的污泥)。
2015年1月,发改委、财政部及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制定和调整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2016年年底前,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原则上每吨应调整至居民不低于095元,非居民不低于14元;县城、重点建制镇原则上每吨应调整至居民不低于085元,非居民不低于12元。2015年10月36城平均污水处理费仅087元/吨,贵州、黑龙江、辽宁等多个地区污水处理费更低,距标准有较大上升空间。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合理提高污水收费标准,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不应低于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的成本。培卜”随着国家对环保的重视,除了对污泥处理费的落实,在污泥项目补贴方面,全国各地对污泥处置项目也相继颁布补助政策,鼓励污泥处置项目建设,并对运营或项目投资以多种方式实行补助。
以上国家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都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工作提供了资金条件,让污泥处理切实得到落实,有望快速打开污泥处置市场。
3ppp模式与污泥处理处置行业
31PPP模式概述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嗪献鞯确绞剑�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PPP的合作模式多种多样。市政环保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是bot模式。
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通过将国有企业部分出售、全部出售或关闭等方式使存量资产变现,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迅猛增长与政府财政紧张的矛盾。20世纪90年代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这一概念在英国较早出现并得到推广,继而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并沿用至今。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开始从众多基础设施领域逐步退出。
我国的PPP初探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外资特许经营类的BOT试点项目为主。2004年,建设部颁布并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26号),将特许经营的概念正式引入市政公用事业,并在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及燃气供应等领域发起大规模的项目实践。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以126号令为模板,先后出台了大量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政策性文件,用于引导和规范特许经营项目开发。
PPP合作模式有利于政府转换职能,同时减轻财政负担。政府方可以由过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变成一个行业监管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从投资中解放出来。通过引入社会投资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利用投资人的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它还能合理分配各方风险;节省项目投资,降低工程费用;引进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32PPP模式对污泥行业的影响
2013年以后,我国PPP模式的制度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PPP模式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随着一系列顶层设计的逐步推进,我国有望形成由法律法规、管理机构、操作指引、标准化工具和专业培训构成的相对完整的ppp政策框架。污泥行业上下游关系见下图。
污泥行业作为污水处理行业的下游产业,与污水行业具有很多共同的特性。相比现在发展较为成熟的污水处理行业,污泥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两个行业具有极强的相似性和相关性,污泥行业的发展历程必定与污水行业具有一定的重复性。经财政部PPP中心2016年3月末公布的季报显示,市政行业PPP项目(季报统计范围内)居于所有行业的榜首,三月末比一月末新增的项目数占比超过85%,其中增长最多的是污水处理项目。
在财政部PPP项目名录中,涉及水务领域的项目有722多个,占比为185%,污泥单独处理处置项目共有24个。目前,财政部正在与住建部、环保部、水利部等加快遴选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其中,水务项目将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表明国家治理污水污泥问题的决心和�τ谏缁嶙时静斡胛鬯�、污泥行业的鼓励。而未来,对于污泥处理处置行业,相对高额的投资成本、高技术壁垒和专业的运营管理的要求会迫使政府越来越广泛地引入PPP的合作模式来满足积压多年、数量庞大的污泥处理处置市场需求。
另外,对社会资本来说,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收益较为稳定,且回报期限长、能锁定未来收益,对于追求稳健收益的长期投资者而言是较为理想的投资标的。PPP模式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订单和发展机遇,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无疑会增加产业热度,从而促进技术改良、收费制度完善、打通下游产品出路,形成产业良性循环。
4结论
面对污泥处理处置的巨大压力,国家已经出台了众多政策推动行业的发展、加强市场的监督。对于资金问题,政府也在收费机制上有所突破,由此直接激发行业的参与热情。运作模式方面,作为公共事业的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在PPP模式应用中的表现值得期待。PPP模式已经逐步走向政策、制度完善,但仍待相关成功案例为污泥行业领路。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6. 北京再生水成“第二水源”!
北京再生水成“第二水源”!
十三五”期间,北京新建改造再生水厂40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750万立方米/日,再生水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到2025年,北京污水处理能力将达800万立方米/日,再生水利用率稳步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北京污水处理能力将达900万立方米/日,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格局,支撑构建绿色、生态、安全的水生态环境。
今天,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基础较好。“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新建改造再生水厂40座,建设改造污水收集管线超过2000公里,解决超过1000个村庄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全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750万立方米/日。到“十三五”末,全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5%,再生水利用率超过60%,基本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再生水年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为城市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提供了稳定的补水水源。
负责人称,该委与北京市水务局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锋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提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系统协调、安全高效、节能低碳、机制完善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新格局,共安排两方面6项主要任务:
完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补齐城镇污水收集设施短板。统筹推进增量污水管网建设,积极开展存量污水管网消隐改造。加快完成排水设施错接混接治理,因地制宜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提升农村污水收集能力。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合理选取农村污水治理方式。以城乡结合部村庄、水源地周边村庄、民俗旅游村庄、人口密集村庄为重点,加快完善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十四五”期间,完成900个以上村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建设。
——强化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水平。科学规划建设再生水厂站,加快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大力推进再生水水源热泵、沼气发电、光伏发电等绿色技术应用场景建设,积极推动再生水厂站绿色低碳转型。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置水平。
提升污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完善再生水调配体系。按照就近利用、优水优用、分质用水的思路,优化再生水利用规划布局。新建区、建成区、老旧城区分类施策,系统提升再生水输配能力。构建取水用水、污水处理、生态净化、再生利用的区域水循环体系,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以核心区为重点,在城市空间有限、现状管网密集的区域,优先实施河湖再生水调配工程。
——推动再生水多元利用。重点推进生产生活用水再生水替代,逐步实现重点领域再生水应供尽供、可替尽替。在市政领域,推动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建筑小区冲厕等市政杂用再生水替代。在园林绿化领域,推广园林绿化再生水利用和节水灌溉,开展滴灌等节水技术试点应用。在工业领域,推进园区内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推动将再生水作为工业生产用水的首要来源。在服务业领域,鼓励数据中心、洗车、高尔夫球场等行业优先利用再生水。在农业农村领域,推广农业污水以用促治,开展畜禽粪污、渔业养殖尾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破解污泥资源化利用难点。积极推进污泥本地册告资源化利用。推动污泥无害化处理满足相关标准后用于园林绿化等领域,使用政府资金建设的园林绿化项目,原则上应采用污泥资源化产品进行土地改良。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
到2025年,北京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日,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全面有效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再生水利用率稳步提升,配置体系进一步完善;污泥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污泥本地资源化利用率达到20%以上;污水资源化利用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基本建立。
到2035年,北京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00万立方米/日,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全面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形成系统、安全、环保、经济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州基明利用格局,支撑构建绿色、生态、安全的水生态环境。
负责人表示,目前,《规划》已从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建设运维标准、强化科学技术支撑、健全费价税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6个方面提出了机制完善措施,同时将主要任务细化形成48项具体任务并明确责任分工。下一步,相关部门将统筹做好项目谋划和储备,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首都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水平,保障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7. 污泥的相关政策
国家政策由“重水轻泥”转为“泥水并重”,多项配套政策给予支撑
污泥处理是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污泥处置不当,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从长远来看,更是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纵观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政策,可以发现以2012年为分水岭,在2012年以前,我国政府部门在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方面并未有明确和清晰的规划目标,直到2012年,国务院出台《“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才首次对污泥处理提出明确指标。然而在2015年以前,我国政府部门仍然存在着“重水轻泥”的偏差,直到2017年《“十三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由“重水轻泥”向“泥水并重”转变,这也反映了政府部门对污泥处理的重视度明显提高。
——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