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去除废水中磷的解决办法
磷的去除有化学除磷生物除磷两种工艺,生物除磷是一种相对经济的除磷方法,但由于该除磷工艺目前还不能保证稳定达到0.5mg/l出水标准的要求,所以要达到稳定的出水标准,常需要采取化学除磷措施来满足要求。
化学除磷是通过化学沉析过程完成的,化学沉析是指通过向污水中投加无机金属盐药剂,其与污水中溶解性的盐类,如磷酸盐混合后,形成颗粒状、非溶解性的物质,这一过程涉及的是所谓的相转移过程,反应方程举例如式1。实际上投加化学药剂后,污水中进行的不仅仅是沉析反应,同时还进行着化学絮凝反应,所以必须区分化学沉析和化学絮凝的差异。
FeCl3+K3PO4→FePO4↓+3KCl 式1
污水沉析反应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水中溶解状的物质,大部分是离子状物质转换为非溶解、颗粒状形式的过程,絮凝则是细小的非溶解状的固体物互相粘结成较大形状的过程,所以絮凝不是相转移过程。
在污水净化工艺中,絮凝和沉析都是极为重要的,但絮凝是用于改善沉淀池的沉淀效果,而沉析则用于污水中溶解性磷的去除。如果利用沉析工艺实现相的转换,则当向污水中投加了溶解性的金属盐药剂后,一方面溶解性的磷转换成为非溶解性的磷酸金属盐,也会同时产生非溶解性的氢氧化物(取决于PH值)。另一方面,随着沉析物的增加及较小的非溶解性固体物聚积成较大的非溶解性固体物,使稳定的胶体脱稳,通过速度梯度或扩散过程使脱稳的胶体互相接触生成絮凝体。最后通过固—液分离步骤,得到净化的污水和固一液浓缩物(化学污泥),达到化学除磷的目的。
根据化学沉析反应的基础,为了生成磷酸盐化合物,用于化学除磷的化学药剂主要是金属盐药剂和氢氧化钙(熟石灰)。许多高价金属离子药剂投加到污水中后,都会与污水中的溶解性磷离子结合生成难溶解性的化合物。出于经济原因,用于磷沉析的金属盐药剂主要是Fe3+、Al3+和Fe2+盐和石灰。这些药剂是以溶液和悬浮液状态使用的。二价铁盐仅当污水中含有氧,能被氧化成三价铁盐时才能使用。Fe2+在实际中为了能被氧化常投加到曝气沉砂池或采用同步沉析工艺投加到曝气池中,其效果同使用Fe3+一样,反应式如式2、3。
Al3++PO43-→AlPO4↓pH=6~7 式2
Fe3++PO43-→FePO4↓pH=5~5.5 式3
与沉析反应相竞争的反应是金属离子与OH的反应,所以对于各种不同的金属盐产品应注意的是金属的离子量,反应式如式4、5。
Al3++3OH-→Al(OH)3↓ 式4
Fe3++3OH-→Fe(OH)3 式5
金属氢氧化物会形成大块的絮凝体,这对于沉析产物的絮凝是有利的,同时还会吸附胶体状的物质、细微悬浮颗粒。需要注意的是有机物在以化学除磷为目的化学沉析反应中的沉析去除是次要的,但在分离时有机性胶体以及悬浮物的凝结在絮凝体中则是决定性的过程。
沉析效果是受PH值影响的,金属磷酸盐的溶解性同样也受PH的影响。对于铁盐最佳PH值范围为5.0~5.5,对于铝盐为6.0~7.0,因为在以上PH值范围内FePO4或AIPO4的溶解性最小。另外使用金属盐药剂会给污水和污泥处理还会带来益处,比如会降低污泥的污泥指数,有利于沼气脱硫等。
由于金属盐药剂的投加会使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Cl-或SO2-4离子含量增加。如果沉析药剂溶液中另外含有酸的话,则需特别加以注意。
投加金属盐药剂后相应会降低污水的碱度,这也许会对净化产生不利影响。当在同步沉析工艺中使用硫酸铁时,必须考虑对硝化反应的影响。
另外,如果污水处理厂污泥用于农业,使用金属盐药剂除磷时必须考虑铝或者铁负荷对农业的影响。
除了金属盐药剂外,氢氧化钙也用作沉析药剂。在沉折过程中,对于不溶解性的磷酸钙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不是Ca2+,而是OH-离子,因为随着pH值的提高,磷酸钙的溶解性降低,采用Ca(OH)2除磷要求的pH值为8.5以上。磷酸钙的形成是按反应式6进行的:
5Ca2++3po43-+OH-→Ca5(PO4)3OH↓ pH ≥8.5 式6
但在pH值为8.5到10.5的范围内除了会产生磷酸钙沉析外,还会产生碳酸钙,这也许会导致在池壁或渠、管壁上结垢,反应式如式7。
Ca2++CO32-→CaCO3 式7
与钙进行磷酸盐沉析的反应除了受到PH值的影响,另外还受到碳酸氢根浓度(碱度)的影响。在一定的PH值惰况下,钙的投加量是与碱度成正比的。
对于软或中硬的污水,采用钙沉析时,为了达到所要求的PH值所需要的钙量是很少的,具有强缓冲能力的污水相反则要求较大的钙投加量。
化学沉析工艺是按沉析药剂的投加地点来区分的,实际中常采用的有:前沉析、同步沉析和后沉析或在生物处理之后加絮凝过滤。
(1)前沉析
前沉析工艺的特点是沉析药剂投加在沉砂池中,或者初次沉淀池的进水渠(管)中,或者文丘里渠(利用涡流)中。其一般需要设置产生涡流的装置或者供给能量以满足混合的需要。相应产生的沉析产物(大块状的絮凝体)则在一次沉淀池中通过沉淀而被分离。如果生物段采用的是生物滤池,则不允许使Fe2+药剂,以防止对填料产生危害(产生黄锈)。
前沉析工艺(如图2所示)特别适合于现有污水处理厂的改建(增加化学除磷措施),因为通过这一工艺步骤不仅可以去除磷,而且可以减少生物处理设施的负荷。常用的沉析药剂主要是生灰和金属盐药剂。经前沉析后剩余磷酸盐的含量为1.5-2.5mg/1,完全能满足后续生物处理对磷的需要。
(2)同步沉析
同步沉析是使用最广泛的化学除磷工艺,在国外约占所有化学除磷工艺的50%。其工艺是将沉析药剂投加在曝气池出水或二次沉淀池进水中,个别情况也有将药剂投加在曝气池进水或回流污泥渠(管)中。目前很多污水厂都采用,如广州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三期就是采用的同步沉析,加药对活性污泥的影响比较小。
(3)后沉析
后沉析是将沉析、絮凝以及被絮凝物质的分离在一个与生物设施相分离的设施中进行,因而也就有二段法工艺的说法。一般将沉析药剂投加到二次沉淀池后的一个混合池(M池)中,并在其后设置絮凝池(F池)和沉淀池(或气浮池)。
对于要求不严的受纳水体,在后沉析工艺中可采用石灰乳液药剂,但必须对出水PH值加以控制,比如采用沼气中的CO2进行中和。
采用气浮池可以比沉淀池更好地去除悬浮物和总磷,但因为需恒定供应空气而运转费用较高。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㈡ 陕西科技大学造纸工程学院的科研方向
造纸工程学院制浆造纸工程学科经过察拦近60年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积淀,通过学科、专业间的交叉互补与凝练,已经形成了制浆造纸机理,造纸化学品与湿部化学,低污染制浆及环境保护,制浆造纸过程控制及新型装备和纸张印刷相关研究等五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1.制浆造纸机理
原料结构、产品质量及废水污染是我国制浆造纸工业败竖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三大问题。我国制浆造纸用针叶木资源极其匮乏,西部地区尤其严重。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干旱少雨,但气候状况适合于杨木的生长,非常适合大面积种植速生杨,非木材原料特别是麦草、芦苇、荻、龙须草等资源也非常丰富。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的原料现状,以非木材和速生木材为主要原料,以制浆机理研究为重点,以新型特种纸、加工纸、功能纸为特色,研究制浆造纸新技术及其相关机理,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促进我国非木材及速生材制浆造纸工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50年来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了非木材原料,特别是麦草、芦苇、荻、龙须草等草类原料纤维生物结构和化学组成特征及其制浆造纸机理;揭示了草类原料不同于针叶木的制浆特性,确立了草类碱法制浆的“低温快速蒸煮”理论;通过草类原料不同方法制浆机理差异的研究,在我国最早提出了草类原料最适宜的制浆方法,为更好的利用非木材原料,降低能耗和提高纸浆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本研究方向为配合西部地区“山川秀美”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和经济收入,进行了速生杨制浆造纸机理和性能的研究,重点研究了化学制浆和APMP制浆机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国西部地区林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目前我国纸和纸板产量仅次于美国,但种类和质量尤其是特种纸、加工纸与国外有很大的距离。我国造纸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造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装备较落后、产品档次较低、经济效益较差、污染较严重。这些企业要发展、要生存,必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节能降耗,治理污染。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市场需求的特种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以各类加工纸、特种纸、功能纸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适合中小型造纸企业发展的道路。特种纸需求量小,但技术含量高。如何提高特种纸和加工纸的质量,开发社会需求的新型特种纸和加工纸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这些中小型企业在造纸工业发展的大潮中得以生存与发展,是造纸工作者面临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新型特种纸和加工纸也是本研究方向的重要研究领域,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先后研制成功了电器用覆铜箔层压板原纸、新型高档苹果套袋纸等20几种特种纸,均已转化为生产力。其中由博士生导师张美云教授主持研究的新型高档育果袋纸生产技术在陕西及周边省份获得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科研成果的推广,为国家和地方造纸工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
2.造纸化学品与湿部化学
纸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入多种化学品,除填料外,造纸化学品的添加量一般为纸张总量的0.1%~2%,但是却可以显著改善纸张性能,提高纤维的抄造性能和纸机的运行性能,同时还可减轻环境污染。中国是造纸大国,也是世界上使用非木材纤维纸浆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2004年为29%。高比例的非木材纤维纸浆的使用使得纸浆中短纤维含量较高,不仅影响纸张质量,而且增加抄造难度。因此对化学品有更大的依赖性,例如草浆中助留剂的使用将大大减少短纤维和填料的流失;中性施胶剂的应用使得中性造纸成为现实,这对提高纸的强度和降低生产成本具有特殊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纸张和纸品的需求量加大,应用范围日益广阔,对纸的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同时也都对造纸化学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造纸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纸料中各组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会进一步影响到纸机的操作性能和产品的最终性能。各造纸企业为了将纸机保持在适宜的抄造化学条件内,以减少生产过程变化,需要加强湿部化学控制,改善纸机运行性能,提高纸机清洁度。以高速化和智能化为标志的现代造纸技纤含术,可以提高纸页的施胶度、强度,减小纸页的两面差,减小定量和灰分的波动,改善纸页的匀度和外观的均一性,但要求建立相适应的造纸湿部化学体系。湿部化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包括对造纸工业需要的多种多样的造纸湿部添加剂进行基础理论和应用机理研究,确定出最佳的使用工艺,确保造纸湿部化学的平衡,以取得最佳的使用效果,从而提高纸机的运行性和纸的质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本研究方向在制浆造纸化学品对纤维原料的蒸煮机理、洗涤机理、漂白机理、废纸脱墨机理、纸张物理强度的增强机理、纸张结合机理和中性施胶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对造纸化学品的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避免了无为的浪费。在化学品的湿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致力于研究化学品的助留机理,结合目前技术水平的发展,补充、完善和发展各种助留体系理论,首次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湿部化学因素优化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方向还致力于加工纸和特种纸用化学品的研究和应用,重点开发特种纸表面涂布助剂及涂料制备。目前正在研究无碳复写纸微粒胶囊和彩色喷墨打印纸的显色机理和涂料配方,将替代国外产品,现已成功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袋纸专用抗水剂、聚合纤维粘结剂等。
本研究方向从八十年代开始,主要致力于造纸化学品的改性研究及应用机理研究。先后自行研究与制备了不同电荷、不同分子量、不同取代度的变性淀粉、聚丙烯酰胺、壳聚糖等系列造纸用高效增干强剂、助留剂、助滤剂;重点是中性施胶剂、具有助滤助留和增强效果的功能性添加剂、脱墨剂、柔软剂和涂饰剂等,已有多项成熟成果,其中阳离子淀粉、羟丙基季胺盐、聚丙烯酰接枝淀粉等成果已在全国多家造纸企业推广应用,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承担国家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企业合作项目10余项,有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其中国家“九五”攻关项目“ 造纸用高效中性施胶剂、增干强剂、助留剂、助滤剂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成果,受到造纸企业的关注。在研究过程中,本研究方向科研人员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编写并出版了多部有关造纸化学品和造纸湿部化学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已被许多科研工作者和生产厂家作为指导科研或生产用书,在国内外造纸界形成一定的影响。
3.低污染制浆及环境保护
造纸业是在我国加工制造业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况下,为数不多且需求不断增长的行业之一,其发展是具有很大潜力的,但必须防治污染、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循环经济的道路,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废物最小化,无害化。我国造纸工业的原料结构、企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的现状,使我国造纸工业废水污染状况仍然不容乐观。造纸工业废水排放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5%,COD排放占排放总量的40%,中小造纸厂造成的污染更是严重。其中蒸煮废液和漂白废水是我国造纸工业主要的污染源。结合我国造纸工业的实际,开展低污染制浆及环境保护的研究,是发展我国造纸工业的关键之一。
规模较大的造纸厂必须实施清洁生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清洁生产是从源头削减污染,通过选择原料、优化工艺、加强科学管理,使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率尽可能提高,使污染排放量尽可能减少。清洁生产不仅能获得环境效益,还能获得经济效益,它被国外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我国,清洁生产已经列入了政府优先支持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本研究方向着重于低污染蒸煮与漂白机理和新技术的研究及制浆造纸废水处理的研究,特别是自催化乙醇法制浆机理、全无氯(TCF)和无元素氯(ECF)漂白机理的研究,为减轻和消除我国蒸煮和漂白废水的污染、优化生产工艺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研究的重点是氧脱木素技术,过氧化氢、臭氧、甲咪亚磺酸等低污染漂白化学品的漂白机理、工艺和技术。
生物技术在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是目前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原理和工艺,第三代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技术,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高效紧凑型好氧生物反应器(HCR)技术,废水超临界氧化技术,这些技术对小规模造纸企业的黑液、中段废水的处理非常有效。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对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结构原理、反应机理、设备开发,及其对制浆造纸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机理和工艺的研究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突破,加速了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进程,并为其用于制浆造纸企业的废水处理奠定了基础。本研究方向研究成功的适合于中小型以草类原料为主的制浆造纸企业的蒸煮黑液、中段废水和白水处理的工艺技术已在国内很多造纸企业获得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4.制浆造纸过程控制及新型装备
造纸装备及其自动化技术是构成现代化造纸企业的主要元素,是提高造纸企业效益的主要源泉之一,世界各造纸大国都十分重视造纸装备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制浆造纸过程控制及新型装备研究一直是我院的一个特色研究方向,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
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孟效教授的带领下,20多年来,本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日益发展壮大。在制浆造纸测控领域里完成了多项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先后研制开发了10余项产品和专利技术。王孟效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桉木化机浆配抄优质印刷纸洗选漂过程优化控制系统的研制”和“桉木化机浆配抄优质印刷纸抄纸过程优化控制系统的研制”的研究,并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本研究方向在造纸过程与装备自动化方面在国内具有显著特色和明显优势。
随着纸机车速的不断提升,单机产量的迅速增大,消费者对纸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严格,离开自动化,造纸生产无法进行。20年来,我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浆纸过程全集成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国家级项目7项,国家外专局项目、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项目6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西安市科技支撑计划等厅局级项目10项,企业委托横向项目500多项,7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获得各级科学技术奖励14个,在流浆箱控制、碱回收过程控制、板纸机定量水分控制系统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凝练出如下研究方向:
1)APMP制浆过程控制和集成优化;
2)PRC-DDS蒸煮过程控制和集成优化;
3)气垫式和水力式流浆箱控制系统;
4)基于可调热泵的蒸汽冷凝水热力控制系统;
5)板纸机定量水分控制系统(BQCS);
6)基于现场总线的碱回收过程控制和集成优化;
7)废水生化处理过程控制和集成优化;
8)高速纸机传动控制;
9)基于PCS/MES/ERP三层体系结构的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CIPS;
10)造纸工业能源信息化系统。
5. 纸张印刷相关研究
1)纸基材料印刷适性研究:深层次研究分析材料的结构、成分、性质、探索印刷材料与印刷质量关系,进一步研发绿色、高效的新型包装印刷材料;研究印刷颜色复制过程中的相关机理以及色彩管理等内容,以真正实现印刷的“所见即所得”。
2)造纸印刷化学品:研究水基及新型的防伪油墨生产新技术及其相关机理,为水基油墨和新型防伪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促进我国水基型油墨和新型防伪生产工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真正实现绿色环保印刷,满足市场对不同环保油墨的需求。
3)印刷图文信息数字化技术:结合目前印刷技术数字化发展的趋势,针对颜色理论、色彩管理及图像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适应不同生产环境的理论模型及各项技术参数指标,为实现个性化印刷奠定基础。
4)印刷设备与工艺:主要研究印刷设备、装订设备基本结构原理、工作性能、技术规范和发展趋势,研究印刷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原理与系统;结合新型印刷材料等印刷要素,探索出最优化的生产工艺。印刷工艺方面:是对现有印刷工艺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深入,研究印刷品质量标准化实施;研究国内外新型印刷工艺,对新工艺中的参数进行测试研究,为国内市场推广使用新型印刷工艺技术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㈢ 污水处理有什么新的工艺
生物处理(活性污泥法)
生物处理中采用的处理工艺有:氧化塘法:Carrousel.交替式.Orbal.Phostrip法.Phoredox法.SBR法、AB法、生物流化床法、ICEAS法、DAT-IAT法、 CASS(CAST,CASP)法、UNITANK法、MSBR法、A/O法、A2/O、A3/O、UCT法、VIP法、UASB法、一体化生化法、集成生化加过滤法、增加流动载体法、深井曝气法、生物滤池法、生物转盘法、塔式生物滤池的生物膜法等等的城市污水一级、二级、深度处理法。
化学强化生物除磷污水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过程中,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由于受磷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国家环保局为控制磷污染,对磷排放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标准。化学强化生物除磷污水处理工艺以除去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各种形态的磷为主,此污水处理工艺将化学除磷和生物除磷一体化,通过厌氧消化生物系统中活性污泥产生挥发性有机酸,作为聚磷菌生长的基质或称之为营养物,使聚磷菌在活性污泥中选择性增殖,并将其回流到生物系统中,使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工作在高效除磷状态;同时污泥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磷释放,通过化学除磷消除。这是一种高效市政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满足了我国现阶段,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需要在常规二级污水处理基础上进一步除磷的要求。
循环间歇曝气污水处理工艺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各地相差较大,经济发展滞后的城市还不能拿出很多资金用于污水治理,因此,怎样利用有限的资金,降低环境污染,是很多城市政府面临的问题。在污水处理方面,直到不久前,一些城市还采用一级或一级强化处理工艺技术,出水达不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对除去有机污染物的要求。循环间歇曝气工艺充分发挥高负荷氧化沟处理效率高的优点,又充分利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工艺出水好的特点,保证了系统出水达到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在除去有机污染物方面的要求。在投资和运行费用上比通常以除去有机污染物为主的二级生物污水处理系统降低30%左右,是适合我国现阶段污水处理要求的工艺技术。
旋转接触氧化污水处理工艺
旋转接触氧化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是在生物转盘技术基础上,结合生物接触氧化技术优点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好氧生物膜处理技术。旋转接触氧化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和成套设备提供了一种简单和可靠的污水处理方法。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中的转轴是唯一的转动部分,一旦机器出了故障,一般机械人员都可以进行维修。系统生物量会根据有机负荷的变化而自动补偿。附在转盘上的微生物是有生命的,当污水中的有机物增加时,微生物随之增加,相反,当污水中的有机物减少时,微生物随之减少。所以这污水处理系统的工作效果不容易受到流量和负荷的突然变化和停电的影响。运行费用低,只有其他曝气污水处理系统耗电的八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占地面积仅相当常规活性污泥法一半。由于生物系统中生长的微生物种类多,能够高效处理各种难降解工业污水。
连续循环曝气系统工艺
连续循环曝气系统工艺(Continuous Cycle Aeration System)是一种连续进水式SBR曝气系统。污水处理工艺CCAS是在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序批式处理法)的基础上改进而成。CCAS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水预处理要求不高,只设间隙15mm的机械格栅和沉砂池。生物处理核心是CCAS反应池,除磷、脱氮、降解有机物及悬浮物等功能均在该池内完成,出水可达标排放。
污水处理工艺CCAS上独特的优势:
(1)曝气时,CCAS污水处理的污水和污泥处于完全理想混合状态,保证了BOD、COD的去除率,去除率高达95%。
(2)“好氧-缺氧”及“好氧-厌氧”的反复运行模式强化了磷的吸收和硝化-反硝化作用,使氮、磷去除率达80%以上,保证了出水指标合格。
(3)沉淀时,整个CCAS反应池处于完全理想沉淀状态,使出水悬浮物极低,低的值也保证了磷的去除效果。
CCAS污水处理工艺的缺点是各池子同时间歇运行,人工控制几乎不可能,全赖电脑控制,对处理厂的管理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对设计、培训、安装、调试等工作要求较严格。
曝气生物滤池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简介:曝气生物滤池,就是在生物滤池处理装置中设置填料,通过人为供氧,使填料上生长大量的微生物。这种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装置由滤床、布气装置、布水装置、排水装置等组成。曝气装置采用配套专用曝气头,产生的中小气泡经填料反复切割,达到接近微控曝气的效果。由于反应池内污泥浓度高,处理设施紧凑,可大大节省占地面积,减少反应时间。
城市污水SPR除磷工艺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简介: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人类向水体排放了大量的氨氮和磷,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因素。纵观国内污水处理流程工艺,除磷技术一直是困扰污水处理厂运行的难题。传统的物化除磷技术需要大量的药剂,具有运行成本高、污泥产量大的缺点;前置厌氧的生物除磷工艺具有运行费用低的优点,但是由于完全依赖于微生物的摄磷、释磷作用,难以达到国家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要求。当考虑中水回用时,则更难达到要求。
A/O生物滤池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简介:由于我国小城镇居住点分散,污水源分布点多量少,城镇级污水厂的规模多低于10000吨/日。目前国内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经常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有传统活性污泥法、A2/O、SBR、氧化沟等,如果以这些技术建设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会造成由于居高不下的运行费用,无法持续运行。必须针对小城镇的特点采用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技术稳定可靠,操作与管理相对简单的工艺。
MBFB膜生物流化床工艺
MBFB工艺用于污水深度处理,能在原有污水达标排放的基础上 ,经过生物流化床和陶瓷膜分离系统,进一步降低COD、NH-N、浊度等指标,一方面可直接回用,另一方面也可作为RO脱盐处理的预处理工艺,替代原有砂滤、保安过滤、超滤等冗长过滤流程,同时有机物含量的降低大大提高RO膜使用寿命,降低回用水处理成本,无机陶瓷膜分离系统,是世界第一套污水处理专用的无机膜分离系统,和其它的有机膜、无机膜相比,具有膜通量大、可反冲、全自动操作等优势。
编辑本段
国外污水处理技术
欧洲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可持续生物除磷脱氮工艺
以控制富营养化为目的的氮、磷脱除已成为各国主要的奋斗目标。无疑,应付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传统工艺会因上述弊端而雪上加霜。在此情形下,发展可持续污水处理工艺变得势在必行。所谓可持续污水处理工艺就是朝着最小的COD氧化、最低的CO2释放、最少的剩余污泥产量以及实现磷回收和处理水回用等方向努力。这就需要以较综合的方式来解决污水处理问题,即污水处理不应仅仅是满足单一的水质改善,同时也需要一并考虑污水及所含污染物的资源化和能源化问题,且所采用的技术必须以低能量消耗(避免出现污染转移现象)、少资源损耗为前提。
发展新颖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依赖于在微生物学及生物化学方面的新发现或新认识。荷兰研究人员Mulder在10年前发现了厌氧氨(氮)氧化现象。与此同时,南非、荷兰、日本等国科学家对生物摄/放磷代谢机理重新认识后确定了反硝化除磷新途径。这两种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发展可持续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厌氧氨氧化和反硝化除磷技术为蓝本,详细介绍它们的技术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在欧洲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一个以转换有机能源(甲烷)、回收磷化合物(鸟粪石)和回用处理水(非饮用目的)为目标的可持续城市污水生物除磷脱氮技术推荐工艺。
在污水生物除磷实践中,南非开普顿大学(UCT)研究人员最早发现专性好氧细菌不是唯一对磷的生物摄/放起作用的菌种,兼性反硝化细菌也有着很强的生物摄/放磷现象。反硝化细菌的生物摄/放磷作用被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TUDelft)和日本东京大学(UT)研究人员合作研究确认,并冠名为反硝化除磷(denitrifyingdephosphatation)。在磷的生物摄/放过程中,反硝化除磷细菌以硝酸氮取代氧作为电子接受体,也就是说反硝化除磷细菌能将反硝化脱氮和生物除磷这两个原本认为彼此独立的作用合二为一。显然,在结合的除磷脱氮过程中,COD和氧的消耗量均能得到相应节省。比较传统的专性好氧磷细菌去除工艺,反硝化除磷细菌能分别节省约50%和30%的COD与氧的消耗量,相应减少剩余污泥量50%。在反硝化除磷过程中由于COD需要量的大为减少,过剩的COD因此能被分离,并使之甲烷化,从而避免COD单一的氧化稳定(至CO2)。归因于曝气能量的减少,以及过剩COD甲烷化后能量的产生,这种综合的能量节约最终会导致释放到大气的CO2量明显减少。因此,具有反硝化除磷细菌富集的处理系统可以被视为可持续处理工艺。 传统上,两个已得到充分确认的生物途径,硝化(NH+4→NO3-)与反硝化(NO3→N2)被应用于污水处理的生物脱氮。这种传统生物脱氮途径从可持续角度看并不是最佳的,因为充分地氧化氨氮到硝酸氮首先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曝气);其次,还需要有足够碳源(COD)来还原硝酸氮到氮气。对这一传统脱氮途径的改进可借助于新近由荷兰TUDelft研发的一种中温亚硝化技术——SHARON来实现。在亚硝化/反硝化脱氮途径中,亚硝酸氮为仅有的中间过渡形态;这一途径无论对氧化(NH+4→NO2-)还是还原(NO2-→N2)均能起到最小量化的作用,意味着O2和COD消耗量的双重节约。显然,亚硝化/反硝化脱氮途径可以成为一种可持续的脱氮技术。
此外,荷兰TUDelft研究人员几乎在同一时期还试验确认了一种新的氨氮转换途径,这使得氨氮以亚硝酸氮作为电子接受体而被直接氧化至氮气成为可能。这种厌氧条件下的氨氮氧化与亚硝化过程(如SHARON工艺)相结合在工程上能够实现氨氮的最短途径转换,这就意味着生物脱氮过程中能源与资源消耗量的最小化完全可能。污水处理过程中氮的所有可能转换途径列于图1.与传统脱氮工艺相比较,很明显,由厌氧氨氧化与亚硝化工艺相结合的氮的完全自养转换方式是一种最可持续的污水脱氮途径。
编辑本段
中国污水处理近况及未来
概况
我国污水处理产业发展进步较晚,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污水处理的需求主要是以工业和国防尖端使用为主。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拉动了污水处理的需求。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污水处理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污水处理需求的增速远高于全球水平。
1990年以来,全球污水处理表观消费量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而九十年代的十年间,我国污水处理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7.73%,是世界年均增长率的2.9倍。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污水处理产业高速增长。2000年—2004年,我国污水处理消费量从188万吨增长到447万吨,增加了2.3倍,年平均增长率在27%以上。其中,2001年,我国污水处理表观消费量达到225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污水处理消费大国。同时,污水处理进口也大幅度增加。1998年,我国污水处理进口100万吨,由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污水处理进口国。2004年与1998年比,污水处理进口增长幅度年均达到27.14%。预计2005年,中国污水处理表观消费量将达到500万吨,进口仍将保持在300万吨左右。
伴随着污水处理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污水处理产量也结束了长期徘徊的局面,实现了高速增长。我国污水处理产量从2000年的46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236万吨,年平均增长率在82.6%,占国内市场需求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24.47%提高到2004年的52.80%。而同期,世界污水处理产量则仅以6%左右的速度增长。
从九十年代后期起,我国太钢、宝钢以及宝新、张浦等国有和合资企业通过引进和技术改造,先后建成了一系列污水处理生产线,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污水处理生产初具规模。污水处理品种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污水处理产品质量迅速提高。特别是国内污水处理冷轧板增长迅速,2003年,国内冷轧板产量达到170万吨,首次超过进口量,自给率达到66%;2004年,国内冷轧板产量达到200万吨,自给率达到70%以上。从2004年底到2005年底,国内冷轧污水处理产能将增加约150万吨,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到2007年,我国将成为污水处理的净出口国。
从总体上看,我国污水处理正在经历由规模小、水平低、品种单一、严重不能满足需求到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品种质量显著提高和初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深刻转变,污水处理需求将逐步实现自给。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资本金来源难题
(难题一)人口增加,污水增多
在我国,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污水排放量也日益增加,水体污染相当严重,而且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到2000年底,全国设市的663个城市中有310个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427座,年污水处理量113.6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只有34.23%。
(难题二)加快发展,急需资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污水处理是从一定量的资金投入开始的。污水处理资金的规模决定着污水处理的规模。污水处理资金自身的发展速度决定着污水处理发展的速度和污水处理技术进步的速度。现实的污水处理中,技术先进、处理费用低的决策方案通常是预付资金量较大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资金自身的发展速度越快,污水处理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才能越快,污水处理也才能越快。
(难题三)处理资金,来源困难
1、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资本金来源的难处所在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采取的是免费使用政策,不仅扩大再生产由财政投资,简单再生产也需要财政拨款才能完成,财政拨款因此成了污水处理设施维护建设投资的唯一来源。只是在不同时期,来源的名称不同,但都是以财政为中心的资金循环。经济体制改革,否定了我国传统大一统"财政模式,否定了国家作为生产经营者的身份,也否定了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和政权行使者合一,要求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与此相适应,在国家为主体的统一财政的前提下,我国财政分成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管理两部分。公共财政是以政权行使者身份出现的国家,主要以税收形式筹集资金,解决市场配置资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满足公共需要。城市污水处理是公益事业,污水处理资金财政拨款应是公共财政支出。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在深化中,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公共财政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目前还不够合理,城市污水处理资金很难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哪样绝大多数来自财政拨款或贷款。
2、污水处理借入资金来源的难处所在
城市污水处理资金需求巨大,银行贷款是污水处理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银行贷款分商业银行贷款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为居民与企业存款,大多为短期资金,虽然也可作部分中长期贷款,但比重不宜过大;商业银行资金运用要求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统一,而污水处理资金的运用和回流很难与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三性”相吻合。因此,商业银行很难对污水处理项目进行贷款。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资本金来源难题的破解
(破解方法一)加大财政拨款力度
城市污水处理资金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必须由政府给予必要的补助,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1、污水处理普遍存在着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和政府"垄断"经营,其收费制定必须考虑居民的承受能力,而不能依靠竞争价格来完全地解决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问题。2、污水处理提供的服务具有公共性,许多设施的使用难以计算,使其服务收费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实行等价交换,而只能成为公共消费的一部分。3、污水处理提供的服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外部经济性,衡量其投资效益时,首先是社会效益。
国家财政对城市污水处理的拨款,在我国主要有基本建设安排的投资,中央财政拨给的专款和地方财政拨款。基本建设安排的投资,分国家预算内和地方自筹两种。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由中央政府确定数额,由财政部交国家计委统一安排。地方自筹基本建设投资,是在国家规定的额度内由地方自筹资金安排的投资。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一种是根据需要,财政每年拨给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污水处理的专项资金;另一种是按项目定额补助,项目建成,补助停止。
(破解方法二)增加企业自筹强度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污水处理只有在其建设经营活动中把它的价值转化到周而复始的资金回流中,才能实现污水处理的再生产。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污水处理的投入与产出理顺到市场经济的新秩序中,是加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的客观要求。污水处理收费,不应是一项临时性的筹资措施,而是实现污水处理资金补偿的市场化方式,同时也是调节污水处理设施合理利用的一种经济手段。
污水处理的自筹资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按照价值规律制定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按照国家规定从营业收入中提取生产发展基金、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和大修理基金。污水处理单位不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还要向国家缴纳税费。为此,污水处理的合理收费,必须建立在合理成本和合理利润率的基础之上。
污水处理收费的合理成本,一般应包括生产费用、经营费用、固定资产折旧、大修理基金、贷款利息等。其中固定资产折旧要有恰当的折旧率,要改变现在折旧年限过长、折旧率较低的做法,以免企业的明盈实亏。污水处理收费的合理利润率,是指利润率的核定既要考虑企业的合理福利和必要的积累,又要考虑污水处理收费需求弹性小、社会服务性强的特点,防止利用其垄断性追求过高利润。为防止垄断强加给用户的负担,政府可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对经营者加以限制,使其可能获得的利润不超过全社会的平均利润。
(破解方法三)试行优先股票发行
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发行优先股票吸收国内外私人资本进行城市污水处理,既能满足污水处理的巨大资金需求,又不丧失政府对污水处理项目的控制权。优先股票是相对普通股票而言的。投资购买普通股票的好处还有投资收益比其他类似证券的投资收益高,在证券交易市场上流通性强,交易公平进行等。
优先股票是比普通股票具有一定优先权的股票,主要是优先分得股利和公司剩余财产的权利。优先股的最大优点是较普通股收益稳定,风险小。但当股份公司经营成绩卓著,经营利润激增时,优先股享受到的收益却不会增加,而普通股的收益却可随着公司经营效益的提高而增加。从这一点考虑,优先股较普通股又缺乏发展性和进取性。
按我国现行做法,股票是根据投资者身份的不同,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没有优先股与普通股的划分。我国《公司法》中没有优先股的概念,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这是因为我国的股份制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改造而来,因而带有种种历史的痕迹,成为历史遗留问题正待在改革中进一步探索解决。从城市污水处理的实际出发,我们可以进行污水处理股票发行的探索。这就要对现有的污水处理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向国内外私人资本发行部分优先股票,或将部分国有股以优先股的形式转让给私人资本,筹措的资金由污水处理企业用于污水处理。这种方式由于是以现有企业的发展业绩为基础,且改造后的企业业绩继续增长,所以集资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编辑本段
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发展
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全球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水危机”日趋严重。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
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两倍,而人类用水增加了5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12亿人用水短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
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平衡。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水资源的需求缺口也日益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污水处理行业成为新兴产业,目前与自来水生产、供水、排水、中水回用行业处于同等重要地位。
截至2005年底,全国661个设市城市中,已有383个城市建成污水处理厂792座,污水处理率由2000年的34%提高到52%,并形成了适合国情的污水处理技术路线和管理机制。其中,有135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达到或接近70%,单厂处理规模达到每天100万立方米。
2007年,中国水污染治理投资达到3387.6亿元,比上年增加32%,占当年GDP的1.36%。中国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07年,共取缔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942个,停建二级水源保护区内可能造成污染的建设项目1294个,限期治理931个。
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及部分重点建制镇(以下简称“城镇”)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2631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22亿立方米/日;全国正在建设的城镇污水处理项目达1849个,总设计能力约4660万立方米/日。在全国设市城市中,已有593个城市建有污水处理厂,占设市城市总数的90.7%;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1623座,形成污水处理能力1.04亿立方米/日;其中36个大中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建有污水处理厂376座,处理能力达4368万立方米/日。在县城及乡、镇中,全国已有933个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级单位)建有污水处理厂,约占县城总数的52.1%;县城及乡、镇建有污水处理厂1008座,处理能力达1826万立方米/日。
虽然由于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污水处理行业正在快速增长,污水处理总量逐年增加,城镇污水处理率不断提高。但目前中国污水处理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一方面,中国目前的污水处理能力尚跟不上用水规模的迅速扩张,管网、污泥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另一方面,中国的污水处理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且处理设施的负荷率低。
因此中国应完善污水处理的政策法规,建立监管体制,创建合理的污水处理收费体系,扶植国内环保产业发展,推进污水处理行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污水处理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中国将在“十一五”期间投资3000亿元以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和利用,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由此迎来高速发展期。
㈣ 放射性污染的监测方法
9.3.2.1 核事故污染的监测
核事故往往造成的污染范围很大,而且给人民生命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针对核事故的地球物理监测工作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在核事故发生后开始的大区域快速监测工作,及时了解逐日的污染扩散范围和方向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二是对所有核设施的长年监测工作,以便一旦发生事故时,能够了解原有的放射性背景以及追踪事故后污染逐步消除的过程。
(1)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监测
早在核电站建成之前,苏联的乌克兰科学院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通过在基辅的监测站对基辅周围地区(包括切尔诺贝利地区)进行长期放射性环境监测。监测的参数包括γ辐射背景值(用辐射仪测量)、散落物的放射性活度测量(用面积40cm×40cm的平底盘采集,盘底铺一张浸泡过甘油的滤纸,采集持续两周,采集的样品放在瓷坩埚内在电热炉中加温到500℃灰化,然后测定其β辐射强度)、土壤放射性污染检测(在地表下5cm深处用正方形取样器10cm×10cm取样,样品风干、磨碎、过筛后,测定其β辐射强度)。
事故发生前,γ辐射剂量率为10~12μR/h(背景值),1986年4月26日发生事故后,4月30日升高到5mR/h,比背景值高约500倍。在随后几天内γ辐射值变化强烈,与放射性物质的继续泄漏和天气变化有关。5月9日在反应堆再次爆炸后,γ辐射也再次出现高峰。1986年底,γ辐射降低到50μR/h,1992年(监测经过公布前)再次降低为16~18μR/h,接近事故前的背景值。
土壤中的β放射性活度(按土壤质量计)在事故前为550~740Bq/kg,事故后升高到29600Bq/kg。事故前放射性90Sr的质量活度为3.7~22.2Bq/kg,事故后升高了10倍。
为了了解污染的区域分布,瑞典地质调查所动用了两架地球物理专用飞机,在150m的高度上进行了航空γ能谱测量,1986年5月1~6日的测量结果如图9.12所示。在Gavle附近发现明显的高值。后几天的调查重点移向瑞典南部,以了解是否可以允许奶牛吃该地春天新生的牧草。5月5~8日在瑞典其他地区用100km线距的东西向测线覆盖,发现污染区不断向瑞典-挪威边界的方向扩大。从5月9日~6月9日整个瑞典用50km线距的航空测量覆盖,在一些异常区测线加密到2km。苏联在1986年4月28日以后,在国内面积为527400km的区域内进行过比例尺为1∶10万、1∶20万、1∶50万的航空γ能谱测量,以监测放射性污染弥散的区域。
图9.12瑞典航空γ射线照射量率等值线图 (照射量率单位为μR/h)
(2)追踪核动力卫星
由于卫星在进入大气层后解体成多个碎片,因此监测工作要在降落轨道周围广阔地区内进行,主要依靠航空γ能谱测量,发现异常后再进行地面检查。
苏联的用核反应堆作动力的宇宙-954卫星1977年底~1978年初在加拿大西北部陨落。1978年初加拿大国防部和美国能源部合作,追踪卫星陨落的碎片在加拿大的散落位置。首先根据计算机预测的卫星陨落轨道,划出一条长800km、宽50km陨落区域,由大奴湖东端至哈德逊湾附近的贝克尔湖,并将其分为14段。用4架C-130Heracles(大力神)飞机,以1.853km的线距、500m的离地高度作了航空γ能谱测量。加拿大地质调查所的能谱系统首先在大奴湖东端冰上的一号地段探测到放射源,到1月31日对全区作了普查,发现所有放射性碎片落在一个10km宽的带内,在该带内又以500m线距和250m离地高度作了详查。鉴于大力神飞机的飞行高度不可能再进一步降低,还采用了一套直升机探测系统,在9号地段的冰上发现许多弱的放射源,它们都是在大力神的飞行高度上所不能发现的,后来对这些小片的分析表明它们是反应堆芯的一部分。此后,直升机系统又在沿大奴湖南岸一带发现了更多的放射性碎片(图9.13),这些碎片随北风飘向预订轨道的南侧。到3月底又在大奴湖的冰上作了一次系统的直升机γ能谱测量,数据分析进一步证明反应堆芯在进入大气层后已全部解体。同年夏天,加拿大原子能监控管理局做了进一步的监测和清理工作,以保证清除所有的有害物质,共回收约3500枚碎片,最远的在卫星轨道以南480km。
9.3.2.2矿山探采和选冶污染的监测
除了铀矿床外,许多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土元素和磷矿床等也都伴生有大量放射性元素,对这些矿床的勘探、开采、选矿和冶炼都会导致放射性污染。为了清除这些污染,了解清除的效果,都需要进行监测。
(1)尾矿场地的污染与监测
在地质勘探阶段,矿床虽未交给工业部门开采,但是在勘探过程中使用了水平巷道、竖井和浅井等工程,使矿区受到天然放射性元素的污染。在矿床开采过程中,矿石和废石的堆放与运输造成更大面积的污染,选冶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和炉渣也是不可忽视的污染源。
图9.13大奴湖地区由宇宙-954卫星放射性碎片引起的γ射线总计数的分布
1979~1980年美国能源部在盐湖谷作了航空放射性测量,以便划定尾矿场地范围,并指导地面调查。测量系统安装在直升机上,探测器由20个NaI晶体组成,每个体积645.7cm3,航高46m,线距76m。根据测量数据绘出了照射量率等值线图,如图9.14(a)所示和高于背景值的226Ra含量分布范围图,如图9.14(b)所示。背景照射量率变化于430~645fA/kg(1μR/h=71.667fA/kg)之间。尾矿堆的照射量率最高超过1×105fA/kg。在尾矿堆以北有两个照射量率偏高的突出部分,西面的一个据认为是由尾矿受风吹动造成的,东面的一个沿铁路分布,可能由测量时正在运输的放射性物质或由沿铁路运输散落的矿石或尾矿引起。沿铁路的其他辐射异常据推测也是由散落物引起的。
利用此次航空放射性测量数据,盐湖城卫生局和犹他州卫生厅划定出14个此前未知的放射性异常区,地面检查发现9个地点属于铀选矿厂的尾矿、1个是铀矿石、3个是放射性炉渣,还有1个是储存的选矿设备。在20世纪80年代初查出的这些污染地段都得到了清理。
(2)采煤和燃煤的污染及监测
许多重要的采煤区在采煤过程中形成大面积的放射性污染。例如,德国的鲁尔矿区发现,由煤矿抽向地面的水中226Ra含量所导致的活度浓度达13kBq/m3,流入地下坑道中的水达63kBq/m3。鲁尔区所有煤矿每年抽出的水含226Ra导致的总活度共37GBq。在地面上放射性污染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与水的化学成分有关,共有两类含镭的水,A类含硫酸盐甚少或不含硫酸盐,但含Ba2+离子;B类水含大量硫酸盐,但不含Ba2+离子。在B类水中镭不沉淀,而A类水中的镭,当其与硫酸盐混合后,镭与钡同时沉淀,形成放射性沉积物。很多煤矿已采煤百年以上,在矿山废水流经之处形成很厚的沉积层,质量活度达150kBq/kg,并导致土壤和植物的污染,土壤质量活度由0.2~31kBq/kg,在水道两侧的新鲜植物中含226Ra,其质量活度达1kBq/kg。
目前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以煤作为主要能源,因此粉煤灰成为一种量大面积的放射性污染源。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的统计,一个每天烧煤10t的热电厂,向大气释放的238U放射性活度达1850kBq,一个1000MW的热电厂每年排放粉煤灰5×105t,其中1.4×105t排入大气。调查表明,在热电厂周围由于粉煤灰放射性引起的癌症死亡率比在核电站周围高30倍。
图9.14盐湖谷航空放射性测量
(3)石油开采及运输中的放射性污染和监测
石油开发过程中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放射性测井。在测井中使用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有中子源、同位素等,如镅铍(241Am-Be)中子源,137Cs,226Ra,131Ba,131I,113Sn,113In伽马源等。测井过程中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是因操作不当造成的,如:由于操作不慎,配置的活化液溅入外环境;在开瓶分装、稀释及搅拌过程中,有131I气溶胶逸出,造成空气污染;在向注水井注入131I活化液时,由于操作不当,造成井场周围的表面污染;测井过程中玷污井管和井下工具等。
在石油化工生产中,承压设备(如锅炉炉管、液化气球罐、液化气槽车、承压容器、管线等)的探伤、液位控制、液位测量、密度测定、物料剂量、化学成分分析及医疗中的透视、拍片、疾病治疗等,广泛地采用了放射技术。在料位、液面、密度、物料剂量、化学成分分析方面的放射性同位素源的剂量、活度一般是几个毫居里(mCi),很少超过1000mCi。不过,在正常工作情况下,不论是从事工业探伤的人员还是同位素仪表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均不会受到放射性损伤。
油田上放射性污染面积大的地方,甚至可以在1∶50万的航空γ能谱测量中反映出来,污染物以镭及其衰变产物为主,铀、钍含量不超过土壤的背景值。该企业用路线汽车能谱测量在斯塔夫罗波尔边区测过的40个油气田,其地表全被放射性废料污染,发现300多个污染地段,γ射线照射量率为60~3000μR/h,其中大部分在100~1000μR/h范围内。
(4)磷肥的放射性污染及监测
在天然环境中磷和铀之间有着稳定的共生关系,磷肥的原料———磷矿石含有偏高的铀,磷肥的副产品中则含有较多的铀衰变产物,这些都会给磷肥厂周围的环境造成放射性污染。
在西班牙西南部奥迭尔河和廷托河汇合入海处附近有一个大型磷酸厂,用于制造磷酸盐肥料,其原料为磷灰岩,含有大量铀系放射性核素。在西班牙生产磷酸的方法是用硫酸来处理原岩,在此过程中形成硫酸钙沉淀(CaSO4·2H2O),称为磷石膏,这种副产物或者直接排入奥迭尔河,或者堆在厂房周围。因此,需要估算该厂每年排入周围环境的核素数量。此外,还测定了西班牙西南部几种商品肥料的放射性元素含量,以估计其对农田的放射生态影响。
所有的调查工作均基于测定固体和液体样的U同位素、226Ra和210Po及40K的含量。知道每年产出的磷石膏量及其中U,226Ra,210Po的质量活度平均值,得出工厂附近每年排出的U同位素总活度约0.6TBq,210Po总活度为1.8TBq,226Ra总活度为1.8TBq,各种放射性核素总量的80%存留在磷石膏堆中,其他直接排入奥迭尔河,存放的磷石膏也逐渐被水溶解流入河中。到达廷托河的水238U活度浓度为40Bq/L,226Ra为0.9Bq/L,210Po为9Bq/L。为研究河流的污染,还取了水系沉积物样,样品湿重数千克,烘干、磨碎、混合后在高纯锗探测器上测量,探测器覆盖10cm厚的铅屏,内有2mm的铜衬,以便测得较低的质量活度。
磷肥厂的环境放射性污染在我国亦有发现。核工业总公司在上海市郊进行航空γ能谱测量时,曾发现10×10-6的铀异常,是背景值的45倍,经查是由化肥厂的磷矿粉引起的。
9.3.2.3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污染及监测
除了房屋地基的岩石、土壤会逸出氡外,建筑材料中也可能含有某些放射性元素,因此也可能成为放射性污染源。当建筑材料中镭的质量活度高于37Bq/kg时,会成为室内空气中氡的重要来源。有些地方用工业废料作为制造建筑材料的原料,可能将工业废料中的放射性污染物带入室内。例如利用粉煤灰或煤渣制造建筑材料曾被认为是废物利用的好办法,但是当煤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偏高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我国核工业总公司曾经对石煤渣所建房屋的室内吸收剂量率做过调查,发现石煤渣砖房屋的γ辐射吸收剂量率比对照组的房屋高出3~9倍。我国用白云鄂博尾矿、矿渣做原料制造水泥的工厂,用其生产的水泥建造的房屋时室内氡的浓度比对照组高出4~6倍。而美国对常用建筑材料放射性的调查结果表明,木材辐射出的氡最少,混凝土最多。
我国居民住宅多用砖作建筑材料,其中放射性40K质量活度最高为148Bq/kg,Ra为37~185Bq/kg,钍为37~185Bq/kg。对于天然建筑材料,建材行业标准(JC518-93)将其分三类,见表9.4。
表9.4我国天然建筑材料核辐射分级标准
俄罗斯勘探地球物理研究所提出用以下参数对建筑材料的辐射室内居民辐射剂量进行监测。
9.3.2.4 核废料处理场地的选址和勘察
各国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择适于储存核废料的地质体,但迄今研究得最多的是两种:盐体和深成结晶岩体。盐体被认为是储存核废料得最好地质介质,其优点是未经破坏的盐层干燥,盐体中产生的裂隙易于愈合,盐比其他岩石更易吸收核废料释放的热,盐屏蔽射线的能力强,盐的抗压强度大,而且一般位于地震活动少的地区。而另外一些国家,因为各自的地质条件,主要研究利用深成结晶岩储存核废料。如加拿大和瑞典等国家,大部分领土属于前寒武纪地质,它们研究的对象包括片麻岩、花岗岩、辉长岩等。这些岩体能否储存核废料主要取决于其中地下水的活动情况。由于结晶岩中地下水的唯一通道是裂隙,所以圈定裂隙带并研究其含水性是重要的任务。在具体选择储存场地时考虑以下几个条件:地势平坦、因而水力梯度小,主要裂隙带不要穿过场地,小裂隙带应尽可能少,要避开可能有矿的地点。
其他研究的地质体还有粘土、玄武岩、凝灰岩、页岩、砂岩、石膏,碳酸盐也是可以考虑的目标。一般来说,碳酸盐岩是不适合的,但由不透水岩石包围的碳酸盐岩透镜体是值得研究的。除了陆地上的地质体外,对海底岩石的研究也已经开始。
(1)盐体选址勘察中的地球物理工作
A.盐体普查
为了储存核废料,首先要了解盐层的深度、厚度和构造,圈出适合储存的盐体,一般倾向于把核废料储存在盐丘里。
重力测量。重力法对盐丘能进行有效的勘察。盐的密度稳定,为2.1×103kg/m3,往往低于围岩(2.2×103~2.4×103kg/m3),在盐丘上可测到n×10~n×100g.u.的重力低。当盐丘上部有厚层石膏时,由于石膏密度大,结果形成弱重力低背景上的重力高。当盐丘为致密火成岩环绕(火成岩在盐丘形成过程中侵入)时,则在重力低的边缘出现环状重力高。盐丘表面起伏可用高精度重力和地震测量综合研究。当盐丘地区的重力场非常复杂时(重力场为盐上、盐下层位、盐层和基底的综合反映),采用最小化法进行解释:首先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提出模型,然后自动选择与观测重力异常最吻合的模型曲线,使两者偏差的平方和等于最小值。
电法测量。盐比围岩电阻率高,是电性基准层,以往盐层构造用直流电测深研究,近年来则愈来愈多地采用大地电流法和磁大地电流法。采用大地电流法确定盐体埋藏深度时,利用大地电流平均场强与盐层深度之间的统计关系,因此要掌握少量钻探和地震资料。平均场强的高值区对应于盐丘和盐垣,这样圈出的局部构造很多已被地震或钻探所证实。
地震测量。在构造比较简单的沉积岩区地震反射和折射法探测盐层起伏是很有效的。例如丹麦为储存核废料选择的莫尔斯盐丘,其位置和形态就是根据反射面的分布确定的。在某些情况下地面地震法只能确定盐丘顶部平缓部分的位置。而侧壁的形态和位置难以确定,这可以采用井中地震。
总之,在选址时,为了研究盐层构造,一般先利用重力和电法,两者结合起来能更详细地确定盐层构造在平面上的大小和形态。根据重力和电法结果布置地震测网,通过地震法可准确确定盐体深度,而利用井中地震则可准确确定盐体侧壁的位置和形态。
B.研究盐体的内部结构
为了确定盐体是否适应于储存核废料,必须研究盐体内部结构,即其所含杂质(夹层)数量、含水性和裂隙发育程度。
确定杂质(夹层)的数量。盐的相对纯度是影响其能否储存核废料的一个重要因素,杂质的出现会使盐层的抗压强度减小,屏蔽射线的能力降低。盐体所含杂质包括泥质组分、石膏等,泥质组分有的形成单独的夹层,有的与盐混在一起,形成泥盐。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帕洛杜罗盆地用天然γ测井和密度γ-γ测井评价了中上二叠系盐层的纯度。γ射线强度与泥质含量有关,因为泥质组分中的钍量较高。γ-γ测井求得的密度则与石膏的百分含量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计算了每个钻孔每个盐层的γ强度平均值。不到30ft的夹层,其γ强度与盐层一起平均,当夹层厚于30ft时,就把盐层作为两个单独的层处理,据此编制了不同旋回的γ射线强度的等值线图,它实质上就是泥质含量分布图,从中可以选择泥质含量最低的地区作为储存核废料的地点。
在美国盐谷地区还曾利用垂直地震剖面法,根据波速的不同划分盐中的夹层。而在丹麦的莫尔斯盐丘则用井中重力研究了盐内的夹层。
研究含水性。盐体含水对建立核废料是一个潜在的危险,它使部分盐溶解成为卤水,减小盐的机械强度并腐蚀废料容器。测量盐体的含水量可以采用中子测井,以255Cf为中子源。试验表明,在释放的γ射线谱线上氢本身的峰很弱,不能用作评价含水量的尺度,但可利用快中子与Na和Cl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以下列参数衡量含水量:Na中子非弹性散射峰与Cl中子俘获峰的比值。非弹性散射是指Na的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并放出一个中子和γ射线,γ射线峰的位置在138keV;中子俘获是指Cl的原子核俘获一个中子并放出γ射线,其峰的位置在789keV。上述比值与水的含量呈正比。美国曾利用瞬变电磁法来确定卤水的位置,在实际探测时发现,卤水的位置与瞬变电磁法一维反演的低阻层位置相当吻合。
了解裂隙发育程度。为了保证核废料库的安全,必须了解盐层的裂隙发育程度。主要方法为井中电法(特别是无线电波法)和声波测井。盐的电阻率高,电磁波传播的损耗小,无线电波法的探测距离大,夹层或裂隙的电阻率或介电常数与盐不同,这些都是应用无线电波法的有利条件。无线电波法包括透视和反射法,透视法测孔间信号的衰减,而反射法的发射和接收天线位于同一孔内,测电磁脉冲的走时和反射层的特征。均匀的盐不会产生明显反射,裂隙增多则反射亦增多。无裂隙的盐电阻率高、衰减小,多裂隙的盐则电阻率低、衰减大。因此,衰减小、反射少的盐体更适于储存核废料。
用声波测井确定裂隙带的位置时可以利用不同的参数,如反射波幅度、声波速度和区间时间。
(2)深成结晶岩体选址和勘察中的地球物理工作
核废料拟储存于花岗岩深成结晶岩体500~1000m深度上类似于矿山的处理洞穴中。在深成结晶岩体的选址和勘察过程中,地球物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场地筛选、场地评价和洞穴开挖过程中的勘察。
A.场地筛选
首先开展区域普查来筛选几个地区,作为候选的处理场地,每个地区的面积可达上千平方千米。在筛选过程中,了解深成岩体的形态和深度、周围地质环境、主要不连续面的位置和走向,盖层的特征、岩石的完整性等都是很重要的。由于场地筛选是区域性调查,涉及面积很大,所以要选用快速普查性的地球物理方法,尤其是航空地球物理方法。航空磁测曾被用来确定深成岩体的边界以及岩体中的岩石与构造界面,一般与航空磁测同时开展的航空γ能谱测量也可用于划分花岗岩体的边界,花岗岩体铀的含量可达8×10-6,而围岩往往低于2×10-6。航空电磁法用来填绘裂隙带在近地表的投影以及覆盖层的特征。湖区的裂隙带则可采用船载声呐设备圈定。岩石的完整性可以通过测量岩石的整体电阻率来评价,采用的方法有大地电磁法(MT)、音频大地电磁法(AMT)、瞬变电磁法(TEM)和直流电阻率法等。
地面重力法曾被用来确定深成岩体的形态和深度及其地质环境。图9.15显示一条南北向跨过岩基的39km长的重力剖面,图上包括实测和模型重力曲线以及根据当地常见岩石单元作出的解释剖面。与岩基有关的100g.u.的重力低非常明显,叠加在重力低上的局部重力高很可能是由高密度的包裹体引起。
B.场地评价
场地评价是在经过筛选的较小区域内进行更详细的调查,每个区域的面积可达100km2,总的目标是圈定主要裂隙带,确定其几何形态,进行岩性填图并了解覆盖层的特征。
应用高分辨率地震反射法了解裂隙带的深部情况以及发现深埋的裂隙带。可以探测到宽于地震波主波长1/8的目标,例如在P波速度约5500m/s的花岗岩中,若采用150Hz左右的工作频率,就可以探测到5m宽的裂隙带。但是要求探测离地表1000m以内的反射体意味着有用的反射包含在地震记录的第1s内,然而对高分辨率地震常用的炮检距来说,在这一时间段内也有地滚波到达,为了减小地滚波的影响,需要采用频率滤波、f-k滤波、减小炸药量以保留信号的高频成分,并且选择适当的检波器距使地滚波在叠加时尽量减小。
目前还提出了三种应用地球物理方法估算裂隙的水压渗透性的途径:一是利用裂隙空间的电导率;二是利用裂隙内声波能量的损耗;三是利用地震波通过时钻孔对裂隙压缩的响应。
对于准备开挖的场地来说,层析方法的作用更大,因为在这样的地点钻孔的数目要控制在最低限度,以防在岩体中形成新的地下水通道。
C.开挖阶段的勘察工作
开挖储存核废料洞穴的工作开始以后,需要了解洞穴周围岩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力学条件。由于本阶段研究的目标减小,所以要采用高分辨率,因而是高频的地球物理方法。雷达、超声波和声辐射方法都曾得到有效的应用。
图9.15跨过岩基的一条南北向重力剖面图和二维重力模型(右侧为北)
利用超声波可以确定开挖破坏带的厚度。利用声辐射测量可以监测开挖的安全性,声辐射参数的变化可以用来预测可能产生的岩爆并确定其位置。此外,声辐射测量还用于追踪向裂隙带内灌浆的进程,这时在裂隙带附近的一系列钻孔内放置加速度计,在灌浆过程中记录的声辐射强度是同灌浆的进展相关的。
总之,在深成结晶岩地区核废料处理场地选址和勘察工作中,地球物理方法既能快速而经济地做到对大片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全面的了解,又能对候选场地进行详细评价和勘察。表9.5将各个阶段的地球物理工作加以总结。但在各个阶段的工作中,除地球物理方法外,还应综合应用其他方法,尤其是水文地质、地球化学、地质和岩石力学方法等。由于地球物理方法在解释上的多解性,还应通过钻探来验证。
表9.5深成结晶岩区核废料地质处理中的地球物理工作
㈤ 反渗透膜清洗酸碱用量
你说的应该是反渗透膜的化学清洗吧。
1、柠檬酸溶液,在高压或低压下,用1%-2%的柠檬酸水溶液对陶氏膜进行连续或循环冲洗,这种方法对Fe(OH)3污染有很好的清洗效果。本文介绍了陶氏反渗透膜化学清洗方法。
2、柠檬酸铵溶液,柠檬酸的溶液中加入氨水或配成不同PH值的溶液,也可在柠檬酸铵的溶液中加HCL,调节PH值至2-2.5,例如在190L去离子水中,溶解277g柠檬酸胺,用HCL调节溶液PH值为2.5,用这种溶液在膜系统内循环清洗6小时,效果很好,若将该溶液加温到35-40℃,清洗效果更好,该溶液对无机物的污染清洗效果均很好,但清洗时间较长。
3、加酶洗涤剂,用加酶洗涤剂处理膜,对有机物污染,特别是对蛋白质,油类等有机物污染特别有效,若在50℃-60℃下清洗效果更好,一般的在运行10天或半个月后用1%的加酶洗涤剂在低压下对膜进行一次清洗,由于所用加酶洗涤剂浓度较低,所以要求浸渍时间长一些。
4、浓盐水,对肢体污染严惩的膜采用浓盐水清洗是有效的,这是由于高浓度盐水能减弱胶体间的相互作用,促进胶体凝聚形成胶团。
5、水溶性乳化液,用于清洗被油和氧化铁污染的膜十分有效,一般清洗30-60分钟。
6、双氧水溶液,例如将0.5L,30%的H2O2用12L去离子水稀释,然后清洗膜表面,这种方法对有机物污染特别有效。
7、次氯酸钠和甲醛溶液,对于细菌的污染,要视不同的陶氏膜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芳香聚酰胺膜可用1%(重量)的甲醛溶液清洗,同时要经常分析反渗透浓水中保持0.2-0.5mg/l的余氯,以防止细菌繁殖。
8、草酸和EDTA溶液, 对于膜上的金属氧化物沉淀,用草酸和EDTA溶液清洗为好。
㈥ 染料中间体还原物废水为什么很难处理
1前言
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废水是指染料或染料中间体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工艺废水。染料中间体的生产包括以下几个过程:由苯、萘、蒽等基本有机原料经磺化、硝化、还原、卤化、胺化、氧化、酰化、烷基化等化学反应过程,生成比原来结构复杂,但不具有染料特性的有机化合物,如H酸、土氏酸、J酸等。染料中间体经重氮化、偶合等反应过程制成原染料。原染料再经染料后处理,制成商品染料。染料生产过程耗用的原料多,每吨物耗可达几吨到几十吨,同时在其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一次或多次水洗,因而产生大量的副产物或废料,尤其是废液产生量很大。
一般来说,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废水具有如下特点:
①废水中污染物种类多。染料及染料中间体废水含有酸、碱、盐、卤素、烃、硝基物、胺类和染料及中间体等物质,有些还含有剧毒的联苯胺、吡啶、氨、酚、以及重金属汞、镉、铬等。
②有机物浓度高。其CODCr值一般在4000 mg/L以上,对于酸性染料、直接染料以及食用染料,由于原料往往带有磺酸基团,易溶于水,导致这些有机污染物多以水溶态存在于废液中。
③含盐量高。废水中含盐量可以达到几十到几百g/L。
④染料的使用要求,促使它向抗光解、抗氧化、抗生物降解方向发展,使得这些废水难以用常规的方法治理。
⑤染料生产多为间歇操作,工艺较落后,产生的废水水质波动很大,乡镇企业的水质波动更为显著。
2源头治理技术
从根本上讲,治理废水的途径应该从清洁生产入手,实行污染源全过程控制,少排或不排废水。源头治理技术主要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推行清洁生产,实行工业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污染源全过程控制是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通过产品开发设计、原材料使用、良好的企业管理、采用先进合理的生产工艺、有效的物料循环、综合利用等途径实施生产、产品周期的全生命周期控制,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的一种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技术,其目标是实现工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②加强冷却水系统工艺管理,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意大利某厂设计产量为5000 t/d,年总用水量为6500 000 m3,其中50%是冷却系统循环水。发达国家工业循环水利用率一般达70%以上,目前国内染料厂冷却水循环利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冷却水循环利用率不高,冷却水系统工艺管理更有待改进。
③实行工艺改革,使“三废”产生量最小化。同一染料产品常常有几条合成路线和不同生产方法,选用合理的合成路线和先进的生产方法,使“三废”在工艺过程中消灭或减低到最低限度。例如,同样一种产品中间体N-氰乙基苯胺的合成,国内某染料厂采用的工艺为:以苯胺为原料,在氰乙基化罐中加入丙烯氰,使用催化剂ZnCl2,在温度60~100℃下反应28小时,制得氰乙基苯胺。而意大利Acna公司采用苯酚做催化剂,苯酚可以通过蒸馏回收,产品质量有保证,废水中不存在Zn污染。
④提高产品回收率,降低原材料消耗。目前,我国染料及中间体生产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产品回收率低,“三废”污染比较严重。因此,提高产品回收率,降低原材料消耗,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环境效益。
⑤加强物料回收,大力开展综合利用。染料及中间体产生的“三废”实质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应用资源循环原理,开展“三废”资源化技术,使染料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减至最低限度。
⑥研究与开发无“三废”工艺。无“三废”生产工艺研究与开发,已成为染料中间体开发研究的重要方向。前苏联有机中间体和染料研究院,首先把以水为介质反应改为有机溶剂,废水数量大为减少,例如在有机介质中由邻氨基酚同光气作用制取苯并酮唑,可完全消除污水的产生,同时还提高了产品质量。间硝基苯磺酸生产中原来每吨产品产生20 m3废水,采用碱或碳酸钠中和并将过量的硫酸钠分离出来,废水套用到成品的分离和洗涤,成为无“三废”工艺。有废水需要处理的单位,也可以到易净水网服务平台咨询具备类似污水处理经验的企业。
3末端治理技术
一般来说,染料废水的末端治理以降低水中的CODCr、色度,回收废水中的有机物、废酸和无机盐为目的。根据不同水质和排放要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去除固体杂质,可采用混凝法和过滤法;脱色一般采用混凝—吸附组合工艺流程;去除有毒物质和有机物,主要采用化学氧化法、生物法和反渗透法等;去除重金属,可用化学沉淀法和离子交换法等相关技术文档请参考易净水网资料库http://www.ep360.cn/qita/。
从染料及中间体废水末端治理技术原理上看,大致可把它们分为三类: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及生物处理法。
3.1物理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包括混凝沉淀法、吸附法、气浮法、电渗析法、结晶分离法、精馏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等。一些比较常用的方法简述如下:
①混凝沉淀法
混凝沉淀法近年来发展较快,是染料废水净化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成分复杂的染料废水,先经均化沉淀,加入适量的酸或碱中和后,再加混凝剂絮凝沉淀。
混凝沉淀法主要用于染料废水的脱色,对萘系染料处理效果较好,对蒽醌染料较差。染料废水混凝沉淀的处理效果取决于混凝剂、助凝剂的选择和用量、废水的pH值、混凝的水力条件等。该方法对色度的去除率约为70%~90%,CODCr的去除率约为50%~80%。英国水研究中心对某厂分散染料废水进行混凝沉淀处理,CODCr去除率为77.9%,色度去除率为80%。
常用的絮凝剂可分为无机、有机和高分子三种类型。使用最广泛的是铁盐和铝盐,常用的还有含活性氧化铝、高岭土、皂土的混凝剂。近年还开发了不少新型无机和有机絮凝剂,如聚硅酸、硫酸铝等。
②吸附法
吸附法可去除水中的色、臭、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类型的吸附能力存在差异,即吸附剂具有选择性,因此,采用吸附法处理染料废水,吸附剂的选择是影响处理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最常用的吸附剂是活性炭。天津长城化工厂以活性炭为吸附剂用于土氏酸生产中吸附母液中的二萘胺。
另外一些吸附剂是氧化铝和活性氧化铝。活性氧化铝的处理效果可以通过添加沉淀剂或絮凝剂来提高。其它的吸附剂有SiO2、活化煤、高分子吸附剂等,根据当地情况还可以使用一些廉价的吸附剂,如粘土、矿渣、粉煤灰等。
高分子吸附剂与离子交换树脂联合使用,可以去除染料废水中的重金属、酚类、胺类等。在一种二步法处理工艺中,第一步使用的吸附剂是具有较大表面积的非离子型聚合物,废水随后通过一个弱酸性的离子交换器。Rock&Stevens公司用这种方法去除水中酸性、活性、金属络合及碱性染料。该方法不大适用于分散染料的去除。在这种工艺中,吸附树脂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未被吸附的残余离子随后被离子交换树脂去除。两种树脂都可再生利用。
吸附法能够去除废水中难以分解的物质,对于不能生化处理或生物法处理后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废水,可用吸附法处理。
③萃取法
萃取法是利用有机物在水中和有机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选择一种适宜的溶剂,通过与水混合,使有机物从水中迅速转移到溶剂相中,然后经两相分离,水相得到处理,而溶剂相含有染料。
染料从废液中去除后浓缩于有机相中。根据废水初始浓度的不同,染料可浓缩5~10倍。在该过程中,其它一些带负电荷杂质也会从废水中去除,例如某些含卤素亲油性物质。有机相可以用蒸馏法再生,但目前更多的是用酸或碱进行反萃取,就可以使萃取剂得到再生,而染料以浓缩盐的形式分离出来,萃取剂循环使用,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④结晶法
结晶法是通过控制物理条件,使染料或盐分从水中结晶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目的。该方法不必向水中另行投加化学物质。采用冷冻分离法处理J酸生产过程中的酸性废液,将废液冷冻至-10~-20℃,使废液中Na2SO4结晶析出,然后过滤除去。滤液加热、浓缩后,返回原生产工序使用。
⑤气浮法
气浮法是废水经过混凝后,通过加气使水中污染物上浮。根据废水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气浮方法。以疏水性染料、还原、冰染为主的染料废水,普遍采用压力溶气气浮法;废水中含亲水性物质、盐类物质、以离子化形态存在的待分离物质或苯环上有取代基团的苯胺类化合物,则其它气浮净水技术效果较好,这些气浮技术包括电解凝聚气浮、离子气浮、吸附气浮等。
3.2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改变废水中有害物质的结构,以达到回收或分解去除的目的。化学处理法常与物理法或生物法联合使用。
①氧化法
氧化法的目的是通过强氧化剂的氧化作用,破坏发色基团或染料分子结构,达到脱色和去除CODCr的目的。常用的氧化方法有药剂氧化法、电解法、O3氧化法、光氧化法、湿式空气氧化法等。药剂氧化法一般可用氯气、双氧水作氧化剂。
随着太阳能利用研究的发展,利用太阳光为光源的光氧化法处理废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②还原法
偶氮染料可进行还原处理,但有时所产生的芳香胺是致癌物。对于蒽醌染料来说,还原是可逆的。基于上述原因,还原法在染料废水处理中应用不多。
③焚烧法
焚烧法是在高温下,利用空气深度氧化处理极高浓度有机物废水的最有效手段,是最易实现工业化的方法。CODCr大于1.0×105 mg/L,热值大于1.0×104 kJ/kg的高浓度废水,炉内操作温度为900~1000℃,停留时间3~4 s,空气剩余系数为1.2~1.4,可使废水直接燃烧。国内染料废水处理基本都是以回收无机盐为目的。目前,国内焚烧处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热回收率低,不少焚烧装置因运转费用高而不能运行。国外先进的焚烧系统都配备废热回收和废气污染控制装置,有利于降低能耗和消除二次污染。
3.3生物处理方法
生物处理方法是污水处理的常规方法,也是染料废水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常用的生物方法有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法和厌氧生物法等。废水中含胺、酚类等,用生物法处理有较好的效果;对于酸性和碱性废水,可先经中和处理后再用生物法处理;对偶氮染料和硫化染料废水,可先经还原和氧化处理,降低其毒性后,再用生物法处理;亦有采用菌藻共生系统降解偶氮染料的报导,废水先进入厌氧塘,使偶氮双键断裂,然后进入好氧塘,降解芳香胺。
近年来,由于染料行业发展迅速,为了提高染料的使用性能,染料产品逐渐向抗氧化、抗光解、抗生物降解方向发展,废水中难生物降解的物质越来越多,给生物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采用生物法处理染料废水,最重要的是解决废水的可生化性问题。目前,一般趋于采用强化生物法与物化法结合的方案。
4废水资源化技术
国内外关于染料废水的资源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稀酸的浓缩与回用
染料废水中常伴有稀酸的排出,这部分酸可以回收利用。稀酸的回收主要包括浓缩和净化。净化指去除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有气提法、水解法、吸附法、萃取法、氧化法等,其中以氧化法最好。浓缩方法主要有鼓泡多室浓缩法、升膜式真空蒸发浓缩法。日本的Yawata化学工业公司采用浸没燃烧法将含稀盐酸的染料废水中的有机物燃烧后,获得13%的盐酸,然后用浓H2SO4进行循环脱水,转化为浓盐酸,既处理了废物,又回收了盐酸。
4.2盐类的回收
染料废水中含盐量很大,可采用浓缩和焚烧法回收。浓缩法不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质;焚烧法虽然能把有机物作为热源焚烧,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其成本高,难以得到广泛应用。
4.3有机物的回收
染料生产过程中会产生高浓度废母液,这种废液有机物和无机盐浓度很高,处理困难,如果能将其中有用的有机物提取出来,加以回收利用,将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物回收的方法主要有:树脂吸附、液膜萃取、络合萃取和离子缔合萃取。
有机物回收后,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大大降低,经过适当处理后易达到排放标准。因此,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处理方法。
5小结
总的来说,对于染料工业废水,使用单一处理方法,难以使处理后的出水达到国家要求的排放标准。目前一般采用两级处理方法:即物化法加生化法、生化法加氧化法,或生化法加吸附法等。在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国内外关于废水资源化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多,人们趋向于寻找不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可回收废水中有用物质的技术,以取代目前耗资巨大的各种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