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回流比的定义
回流比在活性污泥法废水处理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是指二次沉淀池回流到曝气池的污泥流量与废水平均流量之间的比率,通常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用R来指示。这个比率的设定旨在确保曝气池内维持适宜的污泥浓度,同时提供微生物接种的必要条件。回流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曝气池的结构类型(如平流式、辐流式或竖流式)、运行方式、污泥的含水率以及废水的水质特性。
对于常规的活性污泥法,回流比的范围通常在25%至100%之间。平流式和辐流式二沉池通常选择较小的回流比,如R≤1.5,以减少分离区的混流,保证沉淀过程的顺利进行。而竖流式沉淀池可能允许稍大一些的回流比,即R≤2.0,但过大的回流比会增加分离区的扰动,从而影响沉淀效率。因此,精确调整回流比对于废水处理系统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Ⅱ 应该选择的泥龄,回流比,和排泥量
1,选择污泥龄。需要知道你公司废水的性质,属於何种废水,通常每种行业的废水在设计手册中都有可供参考的污泥龄(或者用F/M等其他参数来自己计算),我的建议是,你首先可以找到设计手册或从同行业的污水处理站那里了解到一些污泥龄来做参考,试著控制你公司的污泥龄﹔第二,如果找不到那些经验值的话也没关系,可以自己来找到自己公司最合适的污泥龄,并不断调整。做法很简单,假设你控制污泥龄为20天,计算排泥量,维持一周,然後每天检测水质,如果水质变差,说明泥龄设定的太短了,可以适当延长污泥龄(假设延长至30天,同时减少排泥量,不断的调整找到最合适的值)假设你设定污泥龄为20天时,水质保持慢慢的好转,然後稳定在一值上没法下降,当你调短污泥龄到15天时,COD缓慢下降,说明你就可以试著调成比20天短的污泥龄和更大的排泥量,这样慢慢的长期去调,找到自己公司最合适的污泥龄和排泥量。
2,回流比和排泥量方面就不多说了,排泥量是和污泥龄相关的,回流比方面,你因为进水负荷不足,可以维持稍高的回流比,进水300吨/天,可以维持每天回流量300吨或以上(回流比大於100%),同样可以减轻MBR的压力,避免污泥过高浓度富集。毕竟MBR的意义仅仅是获得好的过滤效果,辅助好氧池的表现。MBR池内过高的污泥浓度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一切还是要看前端好氧池的表现。
像我公司之前在调试阶段,COD进水比你略高,达到4000--5000,好氧池2500方,水量约为500--800方,设计水量最大可以达到1600,当然和你的类似但不具有可比性,设计手册上说同行业的污泥龄大约保持在20--25天合适,而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废水可生化性差的原因,如果保持短污泥龄,会造成污泥增殖速度慢,排泥过多,新生的污泥很快就被排出,无法满足处理水质的需要,最终我们调整污泥龄为50--60天为较合适,可以达到稳定的水质,长期的运行表明是正确的。你可以参考去找到你自己公司最合适的运行参数
Ⅲ 回流比的定义
在一个曝气阶段、回流的水量占总水量的比例
Ⅳ 什么是污泥回流比
曝气池复中回流污泥的流量制与进水流量的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符号为r。
一般来讲,在A/A/O中,外回流60%—70%,内回流200%—400%,回流比的确定要根据污水的处理效果来定。
一般污水处理厂保持回流比恒定操作。污水在活性污泥中一般要停留一定的时间,以回流比进行某种调节后,其效果往往不能立即显现,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反映出来。
(4)废水回流比扩展阅读:
污泥量回流量的大小一般为20%~50%,有时也高达150%,其直接影响曝气池污泥的浓度和二次沉淀池的沉降状况。
计算公式:
R·Q·Xr = (R·Q + Q)·X
式中:Xr——回流污泥的悬浮固体浓度,mg/L。
R——污泥回流比。
X——混合液污泥浓度,mg/L。
Q——流量。
Ⅳ 污水处理中污泥回流比一般是多少
回流比约为25%~75%。
Ⅵ 废水回流比超过1,这样是不是没有废水外排了
这地方你理解有错误,比如你来水是1,全部回流,但是别忘了,水是一直进着的,所以这时候你算应该是水的总体进水量是2,你这1的回流相应的让你中间部分的停留时间缩短了,而不是没有水外排了。
Ⅶ 废水处理工艺的回流比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公式:来
R·源Q·Xr = (R·Q + Q)·X
式中:Xr——回流污泥的悬浮固体浓度,mg/L。
R——污泥回流比。
X——混合液污泥浓度,mg/L。
Q——流量
为了实现污泥回流浓度及曝气池混合液污泥浓度的相对稳定和操作管理方便,控制污泥回流的方式有三种:
1、保持回流量恒定。
2、保持剩余污泥排放量恒定。
3、回流比和回流量均随时调整。
(7)废水回流比扩展阅读
一、当回流水质水量变化时,希望能随时调整回流比。污水在活性污泥中一般要停留8h以上,以回流比进行某种调节后,其效果往往不能立即显现,需要在几小时之后才能反应出来。
因此,通过调节回流比,无法适应污水水质水量的随时变化,一般保持回流比恒定。但在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中,通过调整回流比作为应付突发情况是一种有效的应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