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关于潮汕人“过番”的俗语、童谣
严格来说,潮人过番也应该是一种移民,但因为潮人过番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因此另立一节,专文叙述。潮汕地区是个著名的侨乡,现在的潮汕本土人口不过1000万人左右,而在世界各地的潮籍华侨、华人已近1000万人。但是,过去移民海外和今天的移民迥然不同。潮汕海外移民,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宋元时期的移民、明代移民、清代移民和近代移民。可以说,每个移民期的来临,都有它的历史原因。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十分活跃,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加强海外贸易活动,一方面招引外商来华贸易,另一方面鼓励中国商人出海贸易,潮汕地区濒临大海,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潮人参加这样的贸易活动,甚至外迁居住是必然之事。当宋元易代之际,潮汕地区经历了近20年的兵祸。至元十五年(1278)三月,元军由著名将领唆都率领进攻潮州城,潮城知州马发率领士兵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潮州城破之后,元兵进行报复性的屠杀,潮州俗语“刣存三家人”记录了这一灭绝人寰的历史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潮人纷纷流亡海外。特别是到了番邦之后,南洋国家政府对华商诸多优待,让这些流亡的人有一种扎根彼地的感情,于是慢慢地在那里成家立业,逐渐融人当地社会。
明代初期,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厉行“海禁”,洪武四年(1371年)首先颁布禁海命令,洪武十四年(1381)再次下令“禁滨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并在沿海一带设置城寨卫所,派兵防守,对敢于出海“通番”贸易者实行严厉打击,使明初私人海上贸易活动受到很大打击。这种海禁政策,一直到嘉靖年间都没有宽弛。这个时候,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状态,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沿海商人为了追求巨大利润,从事私人海上贸易相当频繁,并且慢慢地形成较大的规模。这种私人贸易无疑是与政策相抵触的,统治阶层加大对海上贸易活动的打击,这种情况下,一些人不得不移民海外,定居海外。
第三个阶段是清朝统一中国之初,为了巩固政权,不仅完全继承了明朝的海禁政策,而且发展为更系统的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对广东沿海地区:“凡系飘洋私船,照旧严禁”。为了对付郑成功反清力量,顺治十七年(1660)九月,实施“迁界”令,强迫沿海地区内徙30~50里,并将沿海村镇夷为平地。康熙元年,潮汕的澄海、饶平一带被勒令内迁50里,“既迁之后,不许出界耕种,不许复出界外盖屋居住,如有故犯,俱以逆贼处斩”。康熙元年至五年,接连的三次迁界,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潮汕俗语“(讠别)字掠无蟛蜞”,是在迁界期间产生,迁界之后如果出界捕捞的,“俱以逆贼处斩”,那些看得懂的看得胆颤心惊,不敢越边界半步,那些看不懂的,“白纸黑字,你(讠别)我,我唔(讠别)伊”,照常越界捕些鱼虾蟛蜞,勉强度日。这句话现在引申为循规蹈矩的人反办不好事情,可以算是一种黑色幽默吧。
康熙二十三年,海禁政策放松了。这个时候澄海境内的樟林港已初步形成,出入其间的红头船为潮人飘洋过海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提起红头船,这是明清时代出入中国南海一带许许多多木制帆船中的一种。雍正元年(1723)清廷为了便于对各省商船、渔船进行审批、登记、发牌,规定各省商船在船体两端头尾部位和大桅上半截用漆油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按规定,广东船舶涂的是红色油漆,称为红头船。红头船的船体大、载重量也大,一般每艘载垂自数十吨至二百余吨不等,红头船的出现,承负着拓展海外交通,促进国际贸易和产品开发以及繁荣地方经济的重任。
樟林港的繁荣是因原先的渔业港转变为商业港。乾隆七年 (1742)和乾隆五十六年(1791)两次经政府批准,共建铺屋114间,组成六条街道,外有六个村社环绕,称“八街六社”,樟林的《游火帝歌》描写了当时的繁荣。建于嘉庆年问的新兴街,全长近200米,由54间货栈组成,全部货栈楼房以巨楹厚板为料,足以承载大量货物。
有了红头船,有了便于出海的工具,有了樟林港,方便了出海。但“长安虽好,不如故居”,这是中国人共同的心态,为什么独有潮汕人敢于冒险,闯荡茫茫的海面,到海外谋取生计呢?
潮汕俗语“荡到无,过暹罗”,真实地反映了潮汕人过番的历史原因。清朝嘉庆、道光以后国力逐渐衰落,潮汕在清朝时,随着人口增长,已经从唐宋时的地旷人稀,逐渐变为人多地少,谋生艰难。加上明清两朝长期实行海禁,明末清初的战乱又延及潮汕。因此,潮汕许多地方的粮食无法自给,许多农民渔民难得温饱,生活极其困苦。据乾隆《潮州府志》记述,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潮汕各县发生涝、风、蝗(虫)、瘟疫、地震等灾难248次,平均每年两次,以致“鬻妻弃子,饿殍载道,甚至寻死者、迁徙者十之八焉”。那些到南洋一带谋生的人,来到樟林,带上一些不易变质的干粮,乘上了红头船,漂洋过海。潮汕俗语说:“无可奈何舂甜粿”就是描写了这种过洋的状况。在过去。甜粿是一种稀罕的食品;要等到逢年过节才春上一点来祭祀祖先或者神祗。平时是绝对看不到一点甜粿的。因为每次过洋,如果是顺风顺水,行程需一二十日。如果碰上风浪,则需要一个多月的行程,因此必须多带一些干粮,甜粿不易变质,所以,过洋的人才准备甜粿,但此举实在是无可奈何。斯金纳的《泰国华侨社会吏的分析》提到:“大量运载他们的帆船,令人想起了载运非洲奴隶的情况。甲板上堆满了人,这些可怜虫日夜暴露在恶劣的天气下,毫无蔽身之所,因为船的下层装满了货物,他们的粮食和有限的水。”
在潮汕民谣中,有不少就是反映这种生活现实的。如“一溪目汁一船人,—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大船驶过七洲洋,回头不见我家乡。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日回寒窑?”这些民谣充分反映了向海外移民者的心态,也反映了海外移民的艰辛。
第四个阶段是近代移民。19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进程加快,相应加紧了对殖民地资源的掠夺和商品倾销。东南亚锡矿开采,橡胶园的开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矿开采和铁路建设,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劳力。而这时候,潮汕地区人多地少.灾害频繁,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自然而然,他们便移民海外。
还有一种作为“猪仔”被掠夺的华工,更是充满辛酸。潮汕俗语说“日里窟,会得入,(不会)得出”。反映的就是华工悲惨的生活。19世纪末,西方的殖民主义者在潮汕掠夺华工后,英国的主要运送到英属的新加坡和槟榔屿,再转运到东南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北婆罗洲等地,开垦甘蔗、橡胶等大种植园和矿山。荷兰主要将华工运送到印尼的日里。这些掠夺华工的活动是十分不人道的。大海茫茫,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加上船主害怕工人造反,把人关在底舱,场地狭窄,难以容身,常常因疾病、饥饿和缺水而大量死亡。根据徐艺圃的《汕头地区早期华工出洋概论》:“据估计,从1852年到1858年从汕头掠运出洋的苦力,共有4万人。而在这6年中,妈屿岛就有8000名苦力死亡,弃尸海滩,无人过问,占运出苦力总数的20%。”
即使这些契约华工在运载的过程中死里逃生,到了目的地之后,被送进大种植园或矿山作苦丁,所遭受的压迫、剥削和虐待,同样是苦不堪言,每天在工头的皮鞭监督下,要劳动 18个小时以上,所得工钱又只能维持一个人一天的基本生活,生活十分凄苦,很多人没多久便死了。再者,殖民主义者又开妓院、设赌馆,百般引诱,使不少人因染上恶习而借债度日,这样又要卖身抵债,永远也难以回归故里。因此,在潮汕歌谣中,有不少就是反映这种心态的: “人在外洋心在家,少年妻子一枝花。家中父母年已老,身中无钱又想回。”过番人在大洋的另一方是如此艰难地生活着,举目无亲,当地居民又虎视眈眈,所谓“人地生疏,番仔擎刀”。
而在家的亲人又是如此的“望眼欲穿”。这种思念,潮汕人生动地形容为“惨过在等出外翁”。“出外”就是“过番”,“翁”就是丈夫。那些出门在外的人,能较快攒积一些钱回家省亲的,只是少数。有的“番客”在外几十年才能回家一趟,有的一辈子抛下妻儿,不再回来,对于那些在家苦等,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养儿女的妇女来说,过的是什么日子便可想而知。民谣唱道:“前世无身修,嫁着儿婿到外洲。去时小生弟(长得年轻漂亮,像戏台上的小生一样),返时留白须。”一首催人泪下的《十二月思君歌》,更是道尽苦等丈夫回家的心曲:“……二月惊蛰是春分,夜昏早起想着君;茶饭半点全(不会)食,想着我君心头酸。听着隔房人成双,孤身帐内无人言,使妾有话无人呾,未知何时是同房……四月立夏是热天,打开箱囊换暑衣;换上暑衣心忙迫,只见君衫不见伊。……”还有一首《正月思君在外方》:“正月思君在外方,自君去后心头酸;自君去后相思病,相思病重(不会)落床。二月思君初二三。日日思君床头伴;自君去后相思病,相思病重(不会)洗衫;三月清明雨纷纷,路上行人成大群;人人扫墓上山去,唔见君家来拜坟。四月立夏日头长,单身娘囝鼻头酸;思父思母有时候,思君思婿割断肠。五月初五扒龙船,溪中锣鼓闹纷纷;船头打鼓别人婿,船尾掠舵别人君。……”出洋谋生的人,他们远涉重洋,踏上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他们的目的就是能够赚到一些钱银,寄回家里养家活口。潮汕俗语归纳为“番畔钱银唐山福”。杜桂芳的《潮汕侨批》对这种现象进行精辟的概括,认为这是:“责无旁贷与心安理得倾斜和心理同构”。出洋谋生的人,到了异地,一般都是从事低层次的劳动,收入较低,生活境况大多不佳,有的还相当困难。如他们在侨批中叹息的“行情冷落,入不敷出”、“商业凋蔽,取利无门”、“左支右绌,生计艰难”……即使遇上风涝火旱,政治动荡,货币涨跌等情况,他们也想方设法,不让家里的人有丁点的忧虑。如潮汕歌谣《心慌慌》:“……上山来做工,伯公朵隆保平安。雨来乞雨沃,日出乞日曝。所擎大杉桁,所作日共夜,鸡啼五更去冲浴,冲到浴来是怎生?海来相阻隔,(不会)得唐山我奴来拍抨。信一封,银二元,叫奴刻苦勿愁烦;囝儿着扶持,教伊勿赌钱,田园着力作,猪仔着力饲。等到我赚有钱,紧紧回家来团圆。”但是国内家属对海外亲人,却甚少顾及他们的种种艰辛,而是把这种依赖视为理所当然,而且这种需求远远超出了及时寄来,有时候还会有怨言。因此,人们对这种现象,感慨地说这是“番畔钱银唐山福”。对这种现象,杜桂芳在《潮汕侨批》将其归纳为几个原因:其一是血缘宗法的约束,其二是宗亲义务,其三是现实可能。
2. 潮汕腌砚的做法
砚,买回来后,要在水盆里奍2个小时,主要是排污,洗净,控水
准备好姜丝,蒜粒
热锅,注入油,放入姜,蒜煸炒出香味
倒入砚,翻炒
加入调料,及水淀粉,勾芡
出锅
3. 潮汕地区工业管道天然气每立方多少
潮汕地区工业管道气供应商比较多,一般在5.5—6.0元/方左右!
4. 粤语,广东话,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白话之间都什么关系啊
粤语又称广东话、广府话或白话,是一种声调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回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答西部、广西西部等地区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区,还有海外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对南方的称谓“越”或“粤”。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与西方有分歧。中国学者多数主张将粤语归为一种汉语方言,而其他国家学者多数则主张将它跟官话汉语(以普通话为代表)并列划分为独立的一种语言。
也属于汉语里面的方言,也就是广州的方言.
广东有三大民系
广府民系(粤西和珠三角一带)讲粤语,俗称广东话
潮州民系(粤东,主要在潮州\汕头\揭阳三市)讲潮州话,属闽南语分支
客家民系(粤北,主要在梅州\河源\韶关\惠州一带)讲客家话
粤语\闽南语\客家话分别属于中国八大方言之一
所以广东人并不一定讲粤语的
香港话也称广东话.至於详细历史,还须再考究.
5. 粤东、粤西、珠三角包括哪些城市
1.粤东地区,是广东省东部地区,狭义上指潮汕地区的汕头、潮州、揭阳(含下辖县级普宁市)3市,即潮汕三市,广义上包括梅州市、汕尾市共5市。
2.粤西,位于汉地南部,是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个地级市。地形以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为主,其中湛江属平原与台地。
3.珠江三角洲(Pearl River Delta),位于中国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入海口处,汉族地区南部。珠江三角洲既是地理区域,也是经济区域,但范围略不同。
狭义上的珠三角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新规划扩容汕尾(深汕特别合作区)、阳江、清远、云浮、河源5个城市,共14个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大珠三角还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5)潮汕排污水道扩展阅读:
广东行政区划
广东省境内陆地面积为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其中岛屿面积1592.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0.89%。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由于历史原因,东沙群岛被台湾当局控制),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中国第三位。
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其中珠三角: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粤西:湛江、茂名、阳江;粤北:韶关、清远、云浮、梅州、河源。
广东省辖市当中,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深圳为计划单列市,深圳、珠海和汕头为经济特区,广州和湛江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下分121个县级行政区,包括62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6个县、3个自治县。
其中佛山市顺德区被广东省为省直管县试点,对顺德区实行省直接管理县财政体制。顺德区享有地级市的行政执法权限,并将接受广东省的直接考核,分数单列。20个县级市法律上直属省政府,实际上是由地级市暂为代管。
广东省辖内诸县,其中南雄、紫金、兴宁、封开、龙川、五华、博罗、阳春、徐闻、高州、英德、饶平、普宁、罗定、南澳、仁化、丰顺、陆河、怀集、揭西、乳源、大埔、陆丰、廉江、化州、德庆、连山、连南、新兴是财政省直管县。
参考资料
网络-广东省
6. 潮汕乡村的大族足迹——大乡的脚印
本词条所讲述大乡村除了包括类似石桥头、大长陇、上堡、峡山这一类的超大型管区及兴归、凤岗等规模近镇的居委,还包括一些曾经和兴归、石桥头等同属乡村但现今已被分割成若干管区或居委的古村落,它们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今日虽已被形式上被切散,但因血缘或历史上的其它原因仍旧紧紧团结在一块,这一类的古村包括桥柱、瀛洲、南阳、樟林等超大型聚落,它们和现今仍保留单一管区的大型古聚落应属同一类别的,现今就它们归类的原因做个概括:
1、因似凤湖、垾塘、黄隆、梅花等地旧时与其它聚落一样属行政乡级(相当于镇),但在后来逐渐取消行政乡级并以管区一词取代的改革中,为便于行政管理或其它各种原因被分割成若干个管区,这类变化往往是近半个世纪内造成的;
2、一些历史久远的古乡虽已几经历史变革的割裂,但除了易名、行政改制、改辖、分管等表面原因外,其内部至今仍完整保持原有概貌且具备原有凝聚力的乡,其实体仍基本保持原状,那么它虽经过岁月冲刷,但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乡”,这一类乡的变革历史则一般已超过50年,甚至是上百年,其从行政制度的改革结果上看是:古乡已经被肢解的凑不齐方块了,但细来一看或实地深入了解、亲身体会一番,才知道其以同宗姓氏为纽带的血脉关系仍紧密牵引着这些古老乡村,诸如此类的典型有如揭阳的“洋淇乡”,洋淇创村于南宋年间,其原有十八乡几经分合,现今由四个管区组成,而其中的沟边管区和埔上管区除了包括洋淇乡原有的四个自然村外,
还包含了非洋淇乡的自然村(都是外姓)。再又如潮州的东津乡,东津初名东湖,因古时潮州城上水门江边有一渡口,俗称“津上”,江东相对的渡头称“东津”,于是久而久之得名,1952年按地段分析为上津、中津、下津三个管区,今上津、中津属意溪镇,下津属桥东街道,一个乡被分割在两个镇里,政治上的分治便会在乡内部造成一定的离心影响!再有如一些古乡由于一些带有重要元素的名称注入,使得原有名字被人们淡忘,久而久之便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一类的有如普宁的洪阳城,洪阳是方姓聚集地,建村于南宋年间,其原名是厚屿,但由于明朝时期在潮阳县西境辟地建立了普宁县,并在随后选址厚屿作为县城,又因厚屿在洪山以南故而改名洪阳,因而人们在谈及此地时便常常是:“县城”、“洪阳城”或“洪阳”,所以厚屿一词便很早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言谈中。(地方易名往往会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众多中最糟糕的便是“切割历史”!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而“土特产”还是原滋原味的好,新出土或刚出炉都应是最受欢迎的,没有必要在送进口之前加以包装润色,“包了又拆”麻烦是一回事,但若久后若变味那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大多数古老乡村仍保留着其原有凝聚状态,这当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潮阳南阳乡了,当然也有些由于地域面积阔得太大,已有了“内环、外环”的模糊你确定迹象,如桥柱乡,桥柱乡作为潮汕地区人口最多的“古乡”,至今仍有5~7万的人口,这个庞大人口数量与潮汕地区许多山区镇相比都要大得多,但由于“有几个管区算是桥柱的”这一问题一直没有确切定论,因而该乡一个的人口数据便很无法确定,根据当地老一辈的说法,当地人将桥柱分成了内桥柱和外桥柱,内桥柱以西楼和新寮两个管区为核心分别设立了“桥柱中学”和“伟群中学”供“内桥柱”七个管区(即西楼、新寮、旧地、埔栅、杉铺、四德、洪厝寨)学童上学,内桥柱外的管区则不属于其指定准入学户口。因而桥柱的定义应指内桥柱!另外内部更为复杂的澄海樟林乡便显得很棘手了,樟林乡创立于明朝初期,其孕育了潮人的海外神话,有着辉煌的过去,但在其经历了繁盛和衰落的过程中,政治体制变化大是一方面,而其人口来往迁徙复杂,聚落变化也大,因而现今也很难划定一个与历史完全重合的樟林古乡! 潮汕的万人聚落都是有着一定历史积淀的古老乡村,然而遍观整个潮汕平原,其区域分布上又有着一定的差异:从量来说,303个大乡村在潮汕五大平原的分布情况是:面积最大的韩江平原(湘桥、潮安、澄海、龙湖、金平)超级大村仅有59个,而土壤最肥沃的的榕江平原(主要是揭阳、揭西、普宁北部六镇、潮阳北部四镇)也仅占72个,人口最密集的练江平原(主要是潮阳大部和普宁东部)占据118个,规模较小且面积相当的黄冈河平原(饶平大部)与龙江平原(惠来西部)则分别占16个,,非五大平原的共计19个,这种微妙差别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
1类比来看,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是中华民族个姓氏的发源地,更是历来人口密集地区,但其现今万人大聚落稀少是历史上多次战乱绞杀的结果,故而潮汕地区开发较早、古时人口最为密集的韩榕两大平原及黄冈河一带万人大聚落相比于潮普大地的练江平原少便仿似此,这也正是北潮汕地区许多村落创建于宋元甚至是唐朝时期,现今却人口不多、而南潮汕地区一些村落创建于元末甚至是明中后期人口却上万的主要原因所在。
2练江平原历来得农业、渔业两大有力补给,得平原之利,又兼有山海之胜,古潮阳县(包括现今普宁大部、惠来东部)农渔业都十分发达,生存环境相比于一早就被定下生产框架的被潮汕要相对优越,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另外从万人大乡内部人数来说,人口上两万的超级大乡潮汕地区61个,南潮汕占32个,北潮汕占29个;而三万以上南潮汕却占据了19个中的12个,这便是其环境较好又得意稳定发簪、休养生息的结果,当然论及乡里史话,南潮汕来得就要少一些,所以潮剧里许多有关潮汕地区的故事有时会涉及大乡里的,但故事往往发生在北潮汕地区,这也便是历史造成的原因!
附表,潮汕地区大村分布情况: 县/市/区 该县人口(单位:万) 万人大乡个数 韩江平原 练江平原 榕江平原 黄冈河平原 龙江平原 非五大平原地区 (原)潮阳市 283 81 72 8 普宁市 230 60 46 14 1 揭东县 127 33 33 潮安县 122 21 21 澄海区 76 21 21 惠来县 105 21 15 6 饶平县 100 19 16 3 龙湖区、金平区 146 15 15 揭西县 95 14 14 濠江区 32 8 8 榕城区 67 6 6 南澳县 8.2 2 2 湘桥区 37 2 2 共计 1428.2 303 59 118 75 16 16 19 或许出于潮汕人的天性,在外团结第一,本土内斗本领也不一般,人稠地少的潮汕地区历来因为争水土、建祠堂、开道路等问题发生了难以计数的“械斗”事件,而有意思的是,这些“械斗事件”往往集中分布在单姓的超级大乡里之间、或两姓不相伯仲的大乡内部!而“大乡里”的另外两种情况:多姓聚居且实力相当或一姓独大的乡村则相对和谐得多!当然,这后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一、多姓聚居所表现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和谐,原因就在于其内部已形成一个了氏族之间互为制衡的稳定状态,放大了讲,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多极状态正是中国政府所要谋求的,即:和平与发展,构筑和谐世界,倡导多极制衡!恰如这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一姓独大的多姓村的和谐就来得太表面化了:在潮汕地区,许多这类村落里的大姓都有过“霸权主义”倾向,欺凌压迫是一回事,有不少走极端者还干脆逼迫小姓们改为自己姓氏,以壮大自身实力!纵观潮南潮北,陈黄林郑张等超级大姓的大聚落都有过这类“前科”,今日许多大乡的单姓来得真不咋地单纯!能够拿来当典型的实在不胜枚举,以下便举一例:“生陈死陆”,据东岭《陆氏家谱》载,陆秀夫第五代裔孙陆惠迪于明朝初年由揭阳之东岭村迁居到潮阳奉思乡之西胪(今潮阳西胪镇),并在此定居下来。至民国初年,因西胪陈姓房界大械斗,陈姓为壮大势力,以陆姓乃陈姓之后(陆氏创始人之一陆通是战国陈完十世孙)为由,鼓动威胁陆姓改陈姓,并立下契约,死后立碑及祭祀仍还原姓,即陆姓,遂有“生陈死陆”之说。至今西胪老寨有“忠贞祖祠”,祀陆秀夫,有“惠迪祖祠”奉祀创祖人陆惠迪。因而西胪镇有些陈姓乃是陆秀夫之后!
据史载,揭阳的金砂,饶平的瀛洲等地有过多次内斗的经典战例,而这在亚洲卫视拍的“我来自潮州”和很久以前的悲喜剧“潮州一家人”中,乡村械斗可谓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大乡们的战斗是很讲究战术的,它们还懂得借鉴历史战例,搞连横、合纵!这一点,在大乡林立里的潮汕地区可谓是得精彩绝妙!上个世纪初,在人口极为稠密的潮汕地区曾出现过以大块头:大长陇(包括军埠老乡)、石桥头、深溪、文光、垾塘、青洋山、老五乡、第七陂、福潭、蛟池、石盘、占苏等联合组成的“潮普十八乡”,这“潮汕十八乡”个个都是身强体壮,为与其抗衡,相应的便出现了陇头、仙门城、树脚、汤坑、碗仔、和寮、何厝围、军埠新乡、双丰、百吉岭、第三坛、新光、新厝、老堆柄、笔架山、神仙里、高明、白沙溪等大小村落组成“五十三乡”的械斗联盟”,其组织形式往往是由一个超级大胖子牵头指挥,其它中小成员便做好配合,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没力了凑个拉拉队叫喝一下也好,要是某个成员弱小到了这“三无”的境地,那也没关系,多你一个,我的名号便叫着响亮多了,要能够凑上个百二来乡,让本盟主挂上个“潮汕一百乡”,那时我吹上个百万雄师都会有人信的,开起战来自然也是自信满满!当然,小村们没实力就报个名加入“协会”,然后一声不吭坐在旁边静静观战好了,要是战火烧到了本土也没什么大不了,临时搬搬家来让块地给人家厮打,这一来能体现你的合作精神,二来也可切身体会“孟母三迁”的新鲜滋味!切记不要没事找事、嚣张跋扈就对了,这里有个大乡械斗、小乡起哄的反面教材挺有借鉴意义的:练江平原的两个超级巨无霸曾有过惨烈的械斗,时间短,但过程却十分耐人寻味:它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农具械斗,那些都是小打小闹,这无敌双桥才看不上眼呢,人家要搞就要搞大的,而且要极富创意、速战速决!桥柱乡和石桥头都是创立于元末年间,祖辈传承下来的田水本已十分清楚,但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交界地段陈某家和杨某家因为“肥水流向”问题闹了起来,结果便演变成了一场“双桥大战”,石桥头地域面积相对较桥柱小、人口十分密集,而桥柱地域面积较大、人口分布较散,因而开局时那种传统式的“锄头对田耙”的战斗方式有利于石桥头,石桥头人只要一声吆喝,千百大军就能及时赶到,而桥柱一个烟花上天也要等上半个时辰才能集好人马,再要是遇上劣质烟火就更麻烦了,所以第一回合石桥头大胜,这第二回合就不同了,由于石桥头的房子密密麻麻的连到了双桥交界地带,而桥柱的房子则离得较远,因而桥柱百姓便常常事先集好人马做好埋伏和部署,分几处潜伏于交界地带,待夜黑风高之时大搞夜袭!故而石桥头百姓受不了这噩梦的煎熬,易攻难守的石桥头第二回合只能以失败告终(这石桥头就有点像后来在越南作战的美军,每晚都得提心吊胆的枕戈待旦),呵呵,有意思的事情便在这第二回合出现了:与石桥头田水相连的流溪村(级别:“中号”)在看到石桥头的狼狈惨象后,临时召开“部长级”会议,结果决定放弃中立,全面向与其隔壁的隔壁——桥柱乡靠拢,积极在各大“联合乡”会议上数落石桥头的不是,然后抓住石桥头彼时无暇东顾的穷迫,悄悄侵吞一下石桥头的米粮!当然,这“偷吃”的味道是甜美甚而刺激的,但也是短暂的、后果极其严重的!就在流溪村还没把甜果偷够的时候,双桥战事已经很快进入了第三个回合:这石桥头虽是方圆百里以内仅有的几个超级大块头,但面对桥柱这个潮汕霸王且地理位置又占据优势的桥柱,它深知自己耗不起持久战,但想自动请和却有失脸面,回头和“十八大块头”的其它兄弟们更不好说话,再有就是明摆出来的“怕战”姿态会让隔壁大小村落以为自己好欺负,往后冒出十来个“流溪”那都是有可能的!于是考虑再三,石桥头决定软硬兼施:给桥柱来点狠色,让其也无心再战,另一方面则是促成第三方提出和议!于是乎,石桥头智囊团们翻遍老祖宗杨南柯的《三十六计》终于得到真传,第三回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烧桥柱薄弱环节占陈寨(桥柱当时两大镇寨之一)、同时又潜入桥柱西楼等地作里应外合、最后则是将桥柱那个“嚣张跋扈”的小朋友——流溪乡狠狠的教训了一场——占领流溪村后不打劫不伤人,就叫你们束手就擒后看着我烧贵村的祖祠(石桥头这招确实狠到了极点,有道是宁可杀不可辱,强大也不是要已这种方式报复人家的);另一方面有意让同样是超级大村的盟友发话要求双方结束战火、又引来政府调停双方!最后的结果呢,当然是双方握手言和了:你石桥头放火烧了我桥柱1/4的面积,照市场价赔款(据说现在的占陈寨能有那一般规整、气派还得“感谢”那次重建);你桥柱乡搞夜袭劫持了我不少妇女儿童和财物,通通归还!至于那流溪嘛,桥柱说:“我本来就和它不是很熟,你们的恩怨我无意插手”,然后石桥头就说:“它有胆来找我说说”,这样一来,大乡发话,小村们自然也就没什么话说,可怜的流溪村也不敢唏嘘什么,只得一旁忍着!于是这片土地又恢复了安宁,虽然这些陈年往事已经被历史洗刷得一干二净了,但怨恨却要过很久才能过滤干净:至今石桥头和流溪乡仍旧鲜有婚姻往来…… 若说大镇必定有大乡,这未免过于唐突,因为类似于身为大镇、强镇的陈店、棉湖、鲤湖、池尾、庵埠等就太吃这套,但有些大镇确实可以说只由几个大乡组成;而有些大镇、强镇则鲜有或干脆由几十个千百来人的村庄组成,这其实与其早期历史开发有关的,典型的“大乡杂堆模式”有如揭阳的炮台镇(十几万人的“大炮台”基本上由炮台、埔仔、丰溪、浮冈、石牌、桃山、塘边这七块“大砖头”拼合而成)、普宁的军埠镇(十余万人的军埠镇中,大长陇与石桥头就占去了军埠镇67%的人口,外加陇头、莲坛两个小一码的“大砖头”,军埠镇其它几个中小村落便只能在这座十余万人的“大厦”里找几个漏风口涂涂石灰了~)、除这两例外,彩塘、莲下、胪岗、和平、两英、新亨、岐石等地都是此类现象,然而大块头们一起搞搞地域垄断还不算让人多么惊讶,最让人叹为观止的要数那些地域独霸——“这块地盘我全包了,老子就是绝对地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它地方虽然巨乡林立,但砖头们还是分了个青红黄绿——即:甲乡王、乙乡李、丙乡张,这样一来,大块头们的镇同其它镇挤在一块看上去还是五彩缤纷的,只是大红大紫了那么一点儿,可是有些镇便纯情了点、专一了些:“一栋十来万人的“大厦”,钢筋、水泥、水管、窗户……,砖块公司,你全给我包了吧”,于是便有了诸如金浦(郑95%以上)、上砂(庄95%以上)、锡场(林70%)、溪南(陈80%)、新溪(谢60%)、曲溪(吴70%)、三饶(黄70%)、东陇(方60%)等超级大聚落,这些大乡林立而却姓氏单一的镇/街道林立大平原中间便恰似那“万绿丛中一点红”,过于醒目了。
大乡与全镇的关系,乡镇的内部团结,通过现象看本质:
在潮汕地区,能够动员全镇民间力量参与节日活动或镇级项目建设的主要组织往往不是镇政府,而是由镇里仅有的两三个(关键字眼:“仅有”及“两个或三个”)大乡牵头引导,进而协同其它相比之下小得多的村落营造祥和的节日气氛,在潮汕地区众多镇/街道当中,能创造这一“和谐”景象的有如流沙镇、棉湖镇、陈店镇、葵潭镇、谷饶镇、枫溪镇等等,这些镇的乡村往往具备这么有一特点:一、有个别“超级”大村落,其它的村落则相比之下小得多;二、这些大村落位于该镇的中心位置;三、这些大村落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四、全镇无论大小村落,经济发展稳定、和谐!在潮汕地区,就此而言最典型的莫过于陈店镇了,陈店镇虽是潮汕地区面积最小的镇之一,但其经济实力强、村落间联系密切、发展和谐稳健,且有着文光乡、草尾乡这两个大乡里的牵引,镇级大项目建设便能得到镇民的理解与支持,因此便得以顺利展开!与其极为相似的有如葵潭镇,商贸活跃的葵潭镇也是村落众多,而玄武、长春二村雄立其中,全镇和谐发展,连成一体!反观陈店镇的隔壁镇军埠镇和仙城镇,差异自然十分明显,军埠镇和陈店镇同样是潮汕地区最小的镇之一,十来万人口密密麻麻挤在潮汕平原一角,但不同的是,军埠镇内部发展极不和谐,军埠镇十几个建制村中,大长陇、石桥头、莲坛这三个管区便占据了全镇7成以上人口,而其中最大的两个超级大村大长陇和石桥头则分别居于该镇南北两极,镇中心则设立于该镇西北部地区,镇中心远离该镇经济发展之最佳区位石桥头(324国道贯穿石桥头全境,该村为纯平原地区且占陇、陈店这两大强镇分布于石桥头西、东两侧),这样发展造成的结果是军埠镇内部分崩离析:小村寂寞,大村独立,而曾经是潮普交界中心圩的镇区则走向了彷徨、没落;经过岁月的洗刷,“军埠”的知名度便日渐消淡,镇各大村的独立自主便给人造成了许多假象:如大长陇这个全国最大自然村便将位于其隔壁的老镇区及小村落囊括进自身势力范围,造成名副其实的“大长陇,小军埠”现象,节日活动时包括军老(历史上也是大长陇的一部分)、军新在内的周围各小村便临时成了大长陇的一份子,而位于“北极”的石桥头几次申请成为镇中心没有成功且得不到上级重视及财政支持,便从地理位置上的“远离老镇区”到几近脱离“镇”的“无政府状态”,于是乎,对石桥头不是很熟的人,便往往会误以为石桥头是一个镇或认为石桥头属陈店镇或占陇镇,而另一个同姓大聚落——陇头乡则因全乡五个管区与占陇镇区连成一体且带着个“陇”字头,这样一来,莫说外地人,连许多本地人都以为陇头乡就是占陇之头——即占陇镇的一部分(事实上陇头百姓已基本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占陇人”了),长此发展下去,以下这一切成为事实便只是一小段时间的问题:“远军埠,亲占陇”的陇头乡(占军埠镇人口12%)并入占镇、“迷茫、困惑与彷徨”的石桥头乡(站军埠镇人口27%)脱离军埠镇,与周边其它村落协调组合成为一个新镇/街道办、“独镇难果”的大长陇(站军埠镇人口31%)与其它自然村各自就近并入周边镇/街道……,而“军埠镇”甚至“军埠”这一称谓便将成为永远的过去!纵观全国,会被其它镇/街道吞并的往往都是些小镇、弱镇,而像军埠这一类人多地少且具备一定实力的镇会被吞并则只能说是上级决策失误、内部矛盾长久悬而未决的结果,另外在这个矛盾上升的过程中从现象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大村小镇”,而内部的表现则是某些村干部独大专权,买卖民财!无政府状态也就因此养肥了一些自以为“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恶霸!在潮汕地区存在类似“散镇危机”的还有诸如梅塘、仙城、靖海、坝头、歧石、曲溪、燎原、凤江、浮洋、三饶等镇!
故而,在上万人或准万人大村落星罗密布的潮汕地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从追求效益、服务长远的根本出发,大村落与镇的调整发展是上级决策者们所需深思的问题! 无论是大乡小村,潮汕地区的乡村多多少少都有这些村级机构(或兼有或单有):居委会、长老会或理事会。一村之中若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居委会便说明该地已基本实现城镇化,而长老会或理事会仍占主导地位则说明该地发展还趋向于传统,另外,越大的乡,要处理好教育、医疗、休闲、养老、集市或是商业街是件很棘手的事,有时候由于规划、资金、上级政策等问题使人力不从心,但还好,越大的乡村,村名的凝聚力基本会越发的大,而且还有一个好处——鲜有贪污腐败现象,因为潮汕地区的贪污村长一般出现在小村,越大的乡就越不可能出现乡长吃大的情况,毕竟越多方面约束着,潮汕地区各村各镇不乏商政等各界巨人,若某村长想以一人之力吞万人之地那便只能是痴心妄想。那大乡落应当怎样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呢?由于大乡落有足够让自己大展蓝图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因而放眼长远,规划好住宅小区、古寨、道路、水道、学校、文化宫、市场、广场、体育场、医院、工业区等公共设施,充分利用好每一片土地,注重卫生环保、充分调动起村民积极性,做到全民动身、民自做主便是重中之重,在与此同时争取上级政府(包括省、市、镇)大力支持也是非常关键的,相信不久的将来潮汕地区也能出现类似于江阴华西村、凤阳小岗村等饮誉海内外的和谐新农村!相信,潮汕也会走出“天下第一村”,相信,未来不是梦!总之,潮汕的光荣与梦想需籍广大潮人奋发图强,开拓进取!【曦玥.寒】
7. 历史上潮汕客家人为什么要南迁
在一般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 系。
客家人中国分布图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各不相同。总概各种迁移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的逆向发展,这是经常发生作用的根本因素。
②战乱。残酷的战争使繁华的城市和富饶的乡村化为废墟,数以百万计的人在战乱中丧生,剩存者为寻求安定的社会环境,被迫背井离乡,迁徙各地,这是大规模突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
③官职迁调定居。
④游学、经商 。
⑤争斗,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等。
北方开发早,南方开发迟。面积辽阔,人口稀少而战乱又少的南方有着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如广东梅州在南宋时,“土旷民惰,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寓者耕焉,故人不患无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加上唐宋时期在南方百越地区推行“毋赋税”政策。这些对北方逃难的汉人看来,可谓“世外桃源”而纷纷定居于江南、岭南地区。
客家先民从河洛、中原迁至江南、岭南地区,就交通条件,虽极为困难,但也不是无路可走。从秦代起,就有驿道; 从隋代起,就有运河水道,特别是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 从宋代起,就有“塘铺”等。 东南道路以大运河为主干,把关中、淮南、东南连接起来,并延伸至今赣、闽等地。
入岭南道路有4:
1,一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经湘水、灵渠、桂江、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
2,一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
3,一由长江、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北江南下;
4,一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道路的畅通为历代客家先民南迁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封建政府的拓垦,如康熙23年的“迁海复界”,康熙51年的“湖广填四川”等,也为客家人的再迁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迁移者是具有特质的人,而不是迁出地的平均人,体现为富有冒险精神、不满现状等等,与个人因素密切相关。
8. 我是潮商小虫
“凡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此言虽夸大了些,但“国内一个潮汕,国外也有一个潮汕”,那是千真万确的事。海内外潮人把“过番歌”称为“潮人思乡曲”,是不无道理的。
天顶一只鹅,阿弟有(老婆)阿兄无,
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
背起包袱过暹罗(泰国),走去暹罗牵猪哥(牵公猪配种),
赚有钱银加减寄,寄来唐山娶老婆。
这首歌表现潮人有“生性好聚,聚必有乐”的品性。他们过洋在外谋生,既相互团结帮助,又不强求于人,靠自己“骨头生肉”、刻苦勤奋和聪慧才智。乐时乐,苦时也乐,歌为心声,这就是潮汕“过番歌”的内涵。
无可奈何炊甜粿
“无可奈何炊甜粿”是一句潮汕俗谚。清代潮人到南洋谋生者,每次过洋,快者须十几天,如遇大风浪行程则难预料。故潮人过番者,定叫家人炊甜粿(红糖年糕),因甜粿不易变质,携带方便,可以它作粮。
潮汕地区向海外移民的历史悠久,据载元代以前就有,故历来乡情、亲情、族情甚重。潮人“父母在,不远游”、“骨肉相附”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谁愿远离家乡谋生?但韩江三角洲,古时方圆不足900平方公里,仅占全区总面积的30%,余者均为山地丘陵,东南面则是一望无边的大海,故有“其为屿者十之三,其为水者又十之四,可耕之土无几”之说。
正因如此,潮汕人虽聪慧勤奋,把山坡、路旁、池边、田沟、墓隙均变为耕地,种田如绣花,一年四季,间种插种,也获几收。可是地狭人众,怎能维持生计?故长期以来,过着半饥半饿的生活。居山乡地的潮人,每日两餐番薯一餐粥是常见之事,真如有关史籍所记述那样:“纵有丰年,也不足供三月之食。”加上暴政、乱世、天灾、人祸,离乡别井,海外谋生,就势成必然。
老一辈人说:“祖父那一辈人过番是很苦的,哪有什么大帆船?都是自缚竹排作舟,自炊甜粿作粮,撑起破被当帆,用绳子或水布,一头绑在自己腰部,一头缚在竹排之上,渡黑水过七洲洋。若遇大风浪,竹排被打翻,人落水,爬起来照样行驶。有幸者遇着洋船叫救命,才能脱险到暹罗。”那小小竹排,怎顶得住七洲洋的大风浪?不少人只能漂流到附近孤岛等待过往大船。故潮汕民间歌谣云:“断柴火,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其中有“过番歌”是用潮州“活五调”(悲调)这样唱的: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
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
火船驶过七洲洋,回头不见我家乡。
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日回寒窑。
清代末年,帝国主义在潮汕掠夺潮人过洋卖苦力,他们在潮汕设有各种各样的“招工局”,潮人称它为“猪仔贸易”。如英国德记和荷兰元兴等洋行,在汕头设有“猪仔馆”。卖身的“猪仔”被关进铁笼运往海外,死者不计其数。
174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伐根年在爪哇巴达维亚对华工进行一次大屠杀,死者万余人,成为历史上震惊中外的“红河血案”。可是清政府不去谴责洋人,反说自己的国民“类顽愚凶悍,为天朝遗弃之莠民”,并向内外声称“天朝莠民不惜背诵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潮工的处境,可想而知。
1876年前后,潮汕各地的“猪仔馆”、“咕哩行”多达20余家。潮汕人走投无路,被迫过洋谋生,相关“过番歌”甚多,如:
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
过番若是赚无食,变作番鬼恨难消。
心慌慌、意忙忙,上山做苦工,
日出分伊曝(晒),落雨分伊淋。
所扛大杉楹(大木头),所做日共夜,
所住破寮棚,真真惨过虾。
渡过黑水(七洲洋),吃过苦水,
满怀心事付流水;
想做座山(基业),无回唐山,
终老尸骨归义山(坟墓群)。
“番批”钱银唐山福
据《潮汕侨批简史》载:仅仅在1869年到1948年,潮汕过番总人数就达580余万。到20世纪末,人数猛增至1000多万,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潮汕本土的人口数,故有“国内一个潮汕,国外一个潮汕”之说。
正是这样,国内的潮汕人,有相当一部分靠“番批”过日子,故有“番批钱银唐山福”的俗语,“番批”成为潮汕人生活之所系、亲情之纽带。
许多潮汕人渡洋抵岸之后,第一时间就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如潮安陈厝垅的陈金炳,他在1936年十一月初一抵达马来西亚之后,初三就给母亲寄出平安信,并向亲友先借6元寄给母亲,好让母亲放心。泰国潮侨杨捷寄给家乡澄海冠山乡妻子的“番批”中有国币5万元和一句血泪语———“见信切赎回我女”,这“番批”款成了救命钱。
早期,由潮人在同伴、同乡中推选出老实忠厚靠得住的人为他们代送信件和财物。这些人长期穿走于大洋水道,熟悉往返潮乡、南洋的路径,初时被称为“走水”,后来被称为“水客”。
随着“闯南洋”、“溜乌水”的人多了,行业性的“侨批局”应运而生,如较早期的有新加坡潮商黄继英创立的“致成批馆”和澄海黄松亭设在汕头的“余庄批局”。无论早期的“水客”还是晚期的“批局”,递送“番批”都是靠往返南洋、潮汕的“红头船”带送。据老辈人回忆:“往年农历九月,台风少,红头船从南洋返来,澄海樟林港就拍锣拍鼓迎接,比过年过节还热闹。”故民间有俗语云:“九月尾,铜锣澎澎叫。”有“过番歌”这样唱道:
洋船到,猪母生,鸟仔豆,带上棚。
洋船沉,猪母晕,鸟仔豆,生铺蝇(虫)。
信一封,银二元,叫(老婆)刻苦勿愁烦。
奴仔知教示,猪仔着知饲。
田园落力做,待到赚有钱,
我猛猛回家来团圆。
1940年至1945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番批”中断,在潮汕的侨眷求借无门,不少人沦为乞丐,流落他乡,有的被迫改嫁,有的卖儿卖女,境况凄凉……有一首“过番歌”用“活五”悲调,如泣如诉地唱道:
“番批”断,无火烟,
走四方,乞无食,
仔儿饿死娘改嫁,
一下提起目汁流。
“过番歌”的作者为广大潮汕民众,他们诉说着自己的苦难生活、悲惨遭遇,揭露旧社会的罪恶,以亲身体会唱出自己的心声,听者与歌者同悲、同愁、同欢乐……细细品味“过番歌”,对比潮人今天和往日的生活,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9. 国庆去哪里看风景比较好在潮汕地区的!
阳朔欢迎您!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冬暖夏凉的桂林山水---- 自驾车、骑自行车、坐轮船、坐竹筏、徒步、攀岩游玩阳朔,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景观奇特的岩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遇龙河、漓江、龙颈河等都是绿树如茵,翠竹夹岸,凉风阵阵,河水清澈,消暑降温、、、、阳朔是最适于人居与一年四季都可以休闲度假的的好去处。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时时秀色可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整个阳朔恰似一座魂丽多彩的大公园,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人。丰富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古桥梁、名人纪念地、摩崖石刻等,点缀于山水之间,为山光水色又添神奇色彩。其中“四大名景” + “一王牌景区”,到阳朔一定不要错过:
1. 四大名景之首--------【漓江】(盖世的山水风光)乘竹筏游览国家AAAAA景区 (游览约120分钟)上的“黄金钻石”风景段,精华景点络绎不绝,不同的气候,有着它不同的神韵,沿途可欣赏杨堤风光、文笔峰、童子拜观音、浪石风光、苹果山、下龙风光、九马画山……
2. 四大名景之--------【《印象•刘三姐》】(冠世的山水风光演绎)晚上欣赏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常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看了《印象•刘三姐》,真心想做桂林人。”
3.四大名景之--------【遇龙河竹筏漂流】(绝世的山水风光+田园风光)穿梭于迷人的山水之间,独特的田园山水,定让你惊喜不已。在清澈见底的遇龙河上打水仗、嬉水,或躺在竹筏的躺椅上悠哉游哉,好不惬意。
4. 四大名景之--------【世外桃源】(稀世的小桥流水人家风光)国家AAAA景区 (游览约80分钟)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胜地,世外桃源景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桥、流水、田园、老村与水上民族村寨融为一体的绝妙画图“世外桃源”主要有荷花池、燕子湖、燕子洞、侗乡风情和原始部落组成“这是一个被遗忘的故乡,这是一个放松身心快乐人生的乐土。
5. 阳朔县的王牌景区--------【十里画廊景区】(绝代的骑行山水风光+田园风光带)游古榕公园、月亮山公园、聚龙潭---图腾古道(国家AAAA景区)、蝴蝶泉(国家AAAA景区)、鉴山寺(国家AAA景区)、金水岩等。
6 . 【龙颈河景区】(绝无的森林风光)它到桂林市区只需90分钟车程,距阳朔县城仅35公里,距桂梧高速路阳朔出口不足30分钟车程,柏油路、水泥路直通景区,在各主要路口均设有醒目的路标。开通了柳州市、桂林市、阳朔县接送游客的专线车,交通十分便捷。龙颈河漂流是桂林乃至全国非常有特色的水上探险型漂流,其漂流类型分为两类。
勇士漂:漂流河道全长6公里,整体落差达180米,河谷两边山峦叠嶂、森林苍莽、清溪潺潺、聚泉成流,水质极为清澈。河谷两岸还有古树、奇石、果林,有10多个3-6米的落差刺激处,108个旋转弯,沿途精彩连连,充满惊险与刺激,让您秒秒钟嚎吼尖叫。 猛士漂:全长8公里,落差268米、、、、、
7.【桂林九马画山】(国家AAA景区)是桂林漓江著名的景观之一,是大自然的笔墨奇观。位于兴坪镇西北4公里,山高400余米,宽200米。宋代诗人邹浩比作天公醉时的杰作:“应时天公醉时笔,重重粉墨尚横”。 九马画山峡谷漂流全程3.5公里,从高空俯瞰,宛如一条玉带深阙峡中,整体落差80米。峡谷中水流鲜活澄静,空气清新,两岸尽是葱郁植物。 一漂一景的独到设计,漂流途中每一个休憩处都有观景区。纵情飞舟,投身自然,摇曳之中邂逅九马画山一隅,让游客们漂在峡谷中观望漓江山水,可以欣赏到多角度、多层次的秀丽风光。
8.【刘三姐水上公园漂流】阳朔县城经福利镇至普益乡长约20公里的漓江下流水道,被一些旅游专家誉为“钻石水道”,谓其比上游段“黄金水道”更具特色。这一河段曲折、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有别于上游江段的高峻奇崛。从县城码头出发,一路上可饱览诸多名胜景点,由白鹤饮江、碧莲出水到龙脊耸翠、桥影双虹;过大桥后可观卓笺挺立、书童独秀;雪岭双狮、秀才看榜;过狮龙后有飞凤腾霄,麒麟送子;到福利则可领略古镇遗风和渡头流韵;由此而下可欣赏白面明碑和留公三潭。
9.【银子岩】(国家AAAA)-------俗话说:“游了银子岩,一世不缺钱。”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贯穿十二座山峰,属层楼式溶洞,洞内汇集了不同地质年代发育生长的钟乳石,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宛如夜空的银河倾斜而下,闪烁出像银子、似钻石的光芒。
、、、、、、
第一天:阳朔十里画廊王牌景区:
大榕树+ 月亮山 +聚龙潭(4A) +图腾古道(4A)+ 蝴蝶泉(4A) +遇龙河漂流精华段(朝阳码头-工农桥漂流) 晚上 演出《印象刘三姐》
第二天:世外桃源(4A) + 漓江精华游(5A) 晚上 西街(免费)
第三天:兴坪龙颈河漂流+ 银子岩(4A)
第四天:桂林经典一日游 三山两洞一公园 夜游 两江四湖
阳朔妹小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