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梅州市水资源保护中的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梅州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也在不断加剧,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重视不够,已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梅州城市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2.1水土流失仍然存在
在前面14章已经对水土流失作了较详尽的论述,这里着重对1983年和1997年两个时间段进行比较(表18.1)。
表18.1 梅州市水土流失面积对比表(1983/1997)单位:km2
从上表可见,经过14年的治理,水土流失情况已得到很好的改善。表现为:①总流失量已经从1983年的2556.04km2下降到1725.43km2;②面蚀、沟蚀情况已得到很好的控制,除了梅县和平远的面蚀,兴宁的沟蚀情况略有上升外,其他各县的面蚀和沟蚀都比1983年有所下降。但是,崩岗的面积却上升了。其中五华、兴宁和丰顺的崩岗面积都大幅度上升,只有大埔、蕉岭和梅江区的崩岗面积有所下降。
18.2.2水污染不容乐观
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水污染分为:点污染源(由管道收集后集中排除)和面污染源(无组织的,例如农田地面径流或雨水径流)。点污染通常来自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面污染主要来自农村。梅州是一个农业占比重较大的山区,因此面污染源是比较普遍的。
根据梅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各县(市、区)环境监测站对梅江保洁9个跨县(市、区)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表明,1998年梅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水质年平均值,在5个断面悬浮物、溶解氧、石油类指标中分别有1个或2个略有超标,其余各断面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水质良好 见http://mzepb.meizhou.net/mjbj(2005-03-14)。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城镇工矿业和生活污废排放量的逐渐增加。由于目前梅州市的城镇管理和工业废水处理仍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大部分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净化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导致全市地表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排入梅江的主要废水工业污染源有梅县造纸厂、平远造纸厂、蕉岭造纸厂、梅县磷肥厂、梅县发电厂、西阳氮肥厂等。1998年度环境统计数字表明,这6家企业累计工业废水等标污染负荷占全市废水的89.7%,年废水排放量分别为97×104t、590t、480t、50t、1390t和3240t 数据由梅州市统计局提供。
18.2.3地下水资源管理乏力
就目前梅州市水资源管理现状而言,虽然管理体制已基本理顺,但职责和权力仍未落实到位。表现在大部分农民对地下水的开发还存在不合理性,归根到底是由于水行政管理部门对地下水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梅州城区对地下水的利用并不广泛,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2003年梅州城区地下水资源总量达8600万m3。其中洗车行业是地下水用水的大户之一。一般的洗车行业都是采取直接在地下水资源丰富处打井取水,以节约成本。而政府对洗车行业的打井行为并未做出严格的限制。另外,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统一管理问题仍存在争议,有些农村对地下热水的开采也缺乏有序的管理(图18.2)。
图18.2 梅州某农村地下热水的开采现状
Ⅱ 梅州市水资源的特点
12.3.1人均水资源数量不大
如前所述,梅州市水资源总量(含过境客水)为257.22亿m3。但是,在进行地区间水资源比较时,只能采用河川径流多年平均本地水这一指标,据1993年同期数比较,梅州市人均水资源量2876m3,高于全国人均2630m3的水平,但低于全省人均3077m3的水平[3],而与世界人均水量8840m3[4]相比则更是相去甚远。
12.3.2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是由大气降雨转化而成的,因此,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大气降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在时间分布上,梅州市境内雨季长,降雨充沛,年平均雨日150天左右,年降雨在1400~2500mm之间。年内降雨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的70%~80%,其中5~6月更为集中,形成极明显的汛期;10月至次年3月为干旱期,其各月平均降雨均小于100mm。梅州市降雨的年际变化也大,如丰顺汤坑镇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78mm,最多年为3093mm(1961年),最少年为1262mm(1956年) 梅州市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梅州市水利局,1996),P.5。
表12.3 梅州市资源地区分布情况表单位:亿m3
12.3.3洪枯水现象明显
梅江洪水出现几率1950年以前为16%,1950年以后,由于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带来下垫面汇流条件恶化,而使洪水几率提高至36%[1]。梅州市各江河洪水一般出现在5~9月,具有峰高量相对较小,涨落较快的特点,且后汛期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水具有水位更高的特点。如梅江横山站,1953~1980年6次台风降雨洪水都高出警戒水位5m多(横山站警戒水位52m),其中6001号台风暴雨洪水水位高达58.56m,为历史最高记录[1]。其后曾发生8607号和9710号特大洪水。1997年第10号强台风于8月2日20时30分在珠江口登陆,梅州遭受大暴雨袭击,全市平均降雨量168.5mm,局部地方降水量超过300mm,造成山洪暴发,江河水位暴涨,全市9000多座蓄水工程达到和超过防限水位。本次洪灾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4.21亿元,其中水利损失2.66亿元 梅州年鉴(梅州市年鉴编纂委员会,1988)。
因受气候因素影响,本区枯水一般出现在非汛期(10月至次年3月),月均值以1、2月为最低,但历史最枯流量多出现在5月,这与大旱年天气系统异常和农业需水量增大有关。韩江上游平均枯水流量模数1.95~4.88/s·km2之间。各站枯水年变差数Cv在0.4~1.40之间,离势系数Cs=2~3Cv,说明本区枯水年年际变化大。梅江横山站百年一遇枯水流量为5m3/s,20年一遇为11m3/s,10年一遇为15m3/s[1]。
12.3.4河流泥沙含量高
梅州市河流因长期受水土流失的影响,河水含沙量大(五华水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66kg/m3),梅江被列入全省含沙量最大的河流[1],虽经10年水土流失的治理,使河流含沙量得以缓解,但下游河床和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仅对洪水构成威胁,还影响航运和水利水电工程的效益。如合水水库容,至1997年底已淤积1548万m3,超过正常库容的1/3 梅州市1997年水利综合统计年报。
12.3.5水力资源丰富
梅州市山区河床坡降陡,天然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是发展小水电,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全市水能理论蕴藏量在1万k W以上的河流共有20条,即韩江(梅江、琴江)、蕉州河、五华水、宁江、程江、石窟河、差干河、柚树河、松源河、汀江、漳溪河、梅潭河、合溪河、大胜溪、丰良河、白溪、潘田河、蕉溪、八乡水、榕江、北河。全市境内水力资源理论蕴藏为120.65k W,可开发量为123.93k W。至1997年底止,全市水电装机容量54.2k W,只占可开发量的43.27% 梅州市河流流域水电开发规划修编报告(梅州市水电局,1998)。
12.3.6地表水体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城镇工矿企业和生活污废水排放量的逐渐增加。由于目前梅州市的城镇管理和工业废水处理仍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大部分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净化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致使全市地表水体(河流)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虽然在雨季大部分河段仍可达Ⅲ类以上,但旱季因地面径流大幅度减少,污染程度加大,而在两岸工厂集中、水量不大的河段,有机物污染尤为突出,如平远坝头河、兴宁附近的宁江河段等(表12.4)。
表12.4 2004年梅州市主要河流水质概况表
梅江河梅城段水质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为此,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梅江河水保洁防污领导小组和梅江一河两岸保洁防污监督管理大队,还拨款改建、扩建垃圾场,并建设江南污水处理厂。从整体上看,梅江梅城段水质情况是好的。但是,随着梅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后的防污、治污任务仍很艰巨。
Ⅲ 梅州市污水处理厂
该工厂位于地址广东省梅江区火车站马鞍山七孔闸电排站侧值班室,工厂主要生产或制造污水处理工程及设备。
Ⅳ 梅州市江南污水厂在哪
好像是现在做的广州大桥那里,我记得就是
Ⅳ 梅州市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水资源是社会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供水价格低廉,水浪费、水污染严重,使有限水资源的社会特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水越来越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1]。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梅州城市水资源利用量不断增加,但目前水资源利用率低、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重视不够,已成为制约梅州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8.1.1“母亲河”遭受污染
梅江是梅州人民的“母亲河”。自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梅江的水质每况愈下,到如今几近不能饮用。造成梅江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城区工业废水排放对梅江的影响甚大。梅州市近几年来积极发展工业,力图以工业带动梅州经济的腾飞。可是工业发展必将带来一系列水环境问题。据了解,城区的许多工业部门对污水的再处理能力低,仅为10%左右,这部分污水对梅城梅江河段的河水水质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此外,在梅江下游河段建立的水电站,在枯水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梅江中上游河水的流通,使污水不能被交换而堆积在梅城至水电站这一流域,阻碍了水体的自净。以上种种原因致使大量氮、磷化合物被排放到水中,导致河水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水浮莲滋生,使水体进一步恶化。
其次,梅城周边河流受污染的程度虽不算严重,但已很不如人意。梅江沿河(包括支流)的许多居民、学校,由于环保观念严重滞后,对日常生活制造的垃圾直接扔进河流之中,这些居民生活污水和众多生活垃圾也是重要的污染源。在城区面积扩大的情况下,梅江较大的支流程江河、周溪河受污染的情况也在加剧。如此庞大数量的废污水使梅江的河水自净不堪重负。
18.1.2城市化发展凸现水文水资源问题
集结在一起的庞大的人口和经济实体,彻底改变了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些改变都以破旧建新的方式进行,往往灾害性的改变多,有利于水环境的改变少,最后以普遍存在的水脏(水污染)、水多(洪涝渍灾)、水少(短缺)、水浑(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出来。研究表明,城区自身的产水或因量小或因污染,当今的城市都把外来水源作为自己的饮用水源。它们所有的供水——不论取至地表,还是来源于地下深处,都可以归结为外来水源,即过境水或客水。所有的城市都指望自己的供水水源永远是清洁的,但是,由于水的流动循环以及流动过程中的自净作用等特性,水往低处流则极大地方便了上游城市向城外水域、地域排放废弃物,致使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城市的癌症、绝症问题。
另一方面,都市化使得原有的下垫面条件大大改变;同时,人口高度集中、建筑物密度加大,导致当地产流汇流特性以及局部气候的变化,从而造成更多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图18.1)[2]。
房产和道路等硬化工程的集中导致了城市在建时期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导致了城区可渗水面积必然减少。大量不合理的硬化工程,则造成行洪过水面积的缩减,增大了城市改造的难度,尤其是“伤筋动骨”的地下工程的维护改造。
可渗水面积的减少,严重影响地下土壤和地下水与外界的交流和自我净化调节,但最直观的是下垫面条件的改变,使降在大面积不渗水地面上的雨水产流快,汇流时间短,形成的洪峰尖瘦。骤然形成的陡涨陡落的洪水,如遇下水道设计施工不合理或者养护不当而没有出路的话,往往容易造成城区洪涝渍灾。人与水争道,千百年或长期水利建设形成的比较完善的减灾保障系统的毁灭,如原来起储水滞洪作用的河流、湖泊、渠道、库塘等载体被填平或埋管填平后,原有过水面积的大大缩减,又加剧了上述的洪涝渍灾。
下水道方面,在于继续千篇一律地采用埋设地下管道的设计方式,这种两千年前就有的方式虽然投资最少、施工最简单,但不论采用多大直径的管子,都只有向受纳水体直接排放雨、污水的单一功能,就这排水功能若遇暴雨季节也将大打折扣。这种没有强大综合功能的地下通道,不仅带给后续建设如污水处理、通信、输电、燃气、供水、供热等入地工程重重困难和无穷的资源性浪费,也给自身维护改造留下严重障碍。只顾地面建设的城市是短命的城市,现代化的城市要求所建的地下网络比地上部分更富有生命力和永久性。2005年6月15日,梅城连降大雨,梅县新城办事处程江居委会第八村民小组上牛岗张屋最低处水浸达60~70cm。据了解,该处位于205国道和世纪大道之间,随着城市的发展,该村周围建起了高楼,该村被包围在里面,地势比道路低2m多。以前该村有两条排水沟排水,世纪大道建成以后,排水沟被填掉了,雨水和生活污水排不出。随着房地产开发,水塘面积减少,该村一下雨就水浸入屋,每次浸水该村都要靠抽水排涝,一次就得抽3~5天 《梅州日报》(2005-06-17)。
图18.1 都市化的水文水资源效应
(据刘美南等,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