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爆炸的叙述正确的是()A.爆炸是气体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所以一定发生化学变化B.爆炸可能因化
A、有些爆炸来是物理变化,如轮胎自爆炸.有些爆炸是化学变化:如鞭炮爆炸.故说法错误.
B、爆炸是一种现象,当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胀时,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可能因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引起的.故说法正确.
C、爆炸不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如轮胎爆炸.故说法错误.
D、爆炸不一定是缓慢氧化的结果,有些是剧烈燃烧引起的爆炸,有些是由于气体彭胀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故选B.
2. 哪些物质加在一起可以引起爆炸
哪些物质加在一起可以引起爆炸
1.H2\O2(或空气)
2.H2\Cl2
3.煤粉\空气
4.面粉\空气
5.CO\空气
6.CH4\空气
3. 什么样的物质会引发爆炸 是化学物质里的
什么样的物质会引发爆炸 是化学物质里的
: 氢气和氯气混合,
你拿闪光灯照一下试试(后果自负)
4. 下列物质中遇明火可能引起爆炸的是
下列物质中遇明火可能引起爆炸的是2,3,4,5,8
因为它们都是可燃物质
5. 如何具体划分物质有无爆炸危险性
一、为了与有关规范协调,将原规范中的易燃、可燃液体改为“甲、乙、丙”类液体,以利执行。
二、关于甲、乙、丙类液体划分的闪点基准问题。
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确定划分闪点基准,对596种甲、乙、丙类液体的闪点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情况如下:
1.常见易燃液体的闪点多数为<28℃;
2.国产煤油的闪点在28~40℃;
3.国产16种规格的柴油闪点大多数为60~90℃(其中仅“一35号”柴油闪点为50℃);
4.闪点在60~120℃的73个品种的丙类液体,绝大多数危险性不大;
5.常见的煤焦油闪点为65~100℃。
我们认为凡是在一般室温下遇火源能引起闪燃的液体属于易燃液体,可列入甲类火灾危险性范围。我国南方城市的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而厂房的设计温度在冬季一般采用12~25℃。
根据上述情况,将甲类火灾危险性的液体闪点基准定为<28℃,乙类定为>28℃至<60℃。丙类定为>60℃。这样划分甲、乙、丙类是以汽油、煤油、柴油的闪点为基准的,这样既排除了煤油升为甲类的可能性,也排除了柴油升为乙类的可能性,有利于节约和消防安全。
三、关于气体爆炸下限分类的基准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均<10%,一旦设备泄漏,在空气中很容易达到爆炸浓度而造成危险,所以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划为甲类;少数气体的爆炸下限>10%,在空气中较难达到爆炸浓度,所以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划为乙类。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基本上是可行的,因此本规范仍采用此数值。
四、关于火灾危险性分类。
为了使用本规范者正确理解、掌握、执行条文,现将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各项生产特性简述如下:
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要看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是否有引起火灾的可能性(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按其中最危险的物质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中使用的全部原材料的性质;
2.生产中操作条件的变化是否会改变物质的性质;
3.生产中产生的全部中间产物的性质;
4.生产中最终产品及副产物的性质;
许多产品可能有若干种工艺生产方法,其中使用的原材料各不相同,所以火灾危险性也各不相同,分类时应注意区别对待。
各项生产特性如下:
(一)甲类
1.“甲类”第1项和第2项前面已有说明,在此不重述。
2.“甲类”第3项的生产特性是生产中的物质在常温下可以逐渐分解,释放出大量的可燃气体并且迅速放热引起燃烧,或者物质与空气接触后能发生猛烈的氧化作用,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而温度越高其氧化反应速度越快,产生的热越多使温度升高越快,如此互为因果而引起燃烧或爆炸。如硝化棉、赛璐珞、黄磷生产等。
3.“甲类”第4项的生产特性是生产中的物质遇水或空气中的水蒸汽发生剧烈的反应,产生氢气或其他可燃气体,同时产生热量引起燃烧或爆炸。该种物质遇酸或氧化剂也能发生剧烈反应,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性比遇水或水蒸汽时更大。如金属钾、钠、氧化钠、氢化钙、碳化钙、磷化钙等的生产。
4.“甲类”第5项的生产特性是生产中的物质有较强的夺取电子的能力,即强氧化性。有些过氧化物中含有过氧基(—O—O一)性质极不稳定,易放出氧原子,具有强烈的氧化性,促使其他物质迅速氧化,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该类物质对于酸、碱、热,撞击、摩擦、催化或与易燃品、还原剂等接触后能发生迅速分解,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如氯酸钠、氯酸钾、过氧化氢、过氧化钠生产等。
5.“甲类”第6项的生产特性是生产中的物质燃点较低易燃烧、受热、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引起剧烈燃烧或爆炸,燃烧速度快,燃烧产物毒性大。如赤磷、三硫化磷生产等。
6.“甲类”第7项的生产特性是生产中操作温度较高,物质被加热到自燃温度以上,此类生产必须是在密闭设备内进行,因设备内没有助燃气体,所以设备内的物质不能燃烧。但是,一旦设备或管道泄漏,没有其他的火源,该物质就会在空气中立即起火燃烧。这类生产在化工、炼油、医药等企业中很多,火灾的事故也不少,不应忽视。
原规范中是“在压力容器内”。我们考虑到有些生产不一定都是在压力容器内进行,故改写为“在密闭设备内”。
(二)乙类
1.“乙类”第l 项和第2项前面已有说明,在此不重复。
2.“乙类”第3项中所指的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是二级氧化剂,即非强氧化剂。这类生产的特性是比甲类第5项的性质稳定些,其物质遇热、还原剂、酸、碱等也能分解产生高热,遇其他氧化剂也能分解发生燃烧甚至爆炸。如过二硫酸钠、高碘酸、重铬酸钠、过醋酸等类的生产。
3.“乙类”第4项的生产特性是生产中的物质燃点较低、较易燃烧或爆炸,燃烧性能比甲类易燃固体差,燃烧速度较慢,同时也可放出有毒气体。如硫磺、樟脑或松香等类的生产。
4.“乙类”第5项的生产特性是生产中的助燃气体虽然本身不能燃烧(如氧气),在有火源的情况下,如遇可燃物会加速燃烧,甚至有些含碳的难燃或不燃固体也会迅速燃烧,如1983年上海某化工厂,在打开一个氧气瓶的不锈钢阀门时,由于静电打火,使该氧气瓶的阀门迅速燃烧,阀心全部烧毁(据分析是不锈钢中含碳原子)。因此,这类生产亦属危险性较大的生产。
5.“乙类”第6项的生产特性是生产中可燃物质的粉尘、纤维、雾滴悬浮在空气中与空气混合,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立即引起爆炸。这些细小的物质表面吸附包围了氧气。当温度提高时,便加速了它的氧化反应,反应中放出的热促使它燃烧。这些细小的可燃物质比原来块状固体或较大量的液体具有较低的自燃点,在适当的条件下,着火后以爆炸的速度燃烧。如某港口粮食筒仓,由于风焊作业使管道内的粉尘发生爆炸,引起21个小麦筒仓爆炸,损失达30多万元。另外,有些金属如铝、锌等在块状时并不燃烧,但在粉尘状态时则能够爆炸燃烧。如某厂磨光车间通风吸尘设备的风机制造不良,叶轮不平衡,使叶轮上的螺母与进风管摩擦发生火花,引起吸尘管道内的铝粉发生猛烈爆炸,炸坏车间及邻近的厂房并造成伤亡。
另外,本规范在条文中加入了“丙类液体的雾滴”。因从《石油化工生产防火手册》、《可性气体和蒸汽的安全技术参数手册》和《爆炸事故分析》等资料中查到,可燃液体的雾滴可以引起爆炸。如1966年11月7日,日本群马县最北部利根河上游的水利发电厂的建筑物内发生了猛烈的雾状油爆炸事故。据爆炸后分析,该建筑物内有一个为调整输出8万kW的水利发电机进水阀用的压油缸。以前该缸是在大约18kg/cm2的压力下使用,而发生事故时是第一次采用70kg/cm2的压力。据计算空气从常压绝热压缩到70kg/cm2时,其瞬时温度上升可达700℃以上,而该缸内油的自燃温度是235℃,且缸内的高压空气中的氧密度是相当高的,故此使缸内的油着火。由于着火使缸内压力异常上升,人孔法兰盖的垫片被冲开,雾状油从这个间隙喷到外面,当达到爆炸浓度后,浮游状态的油雾滴在空气中发生了猛烈爆炸,当场炸死3人,其余人被冲击波推出去发生骨折或烧伤。
(三)丙类
1.“丙类”第1 项在前面已有说明,在此不重述。
2.“丙类”第2项的生产特性是生产中的物质燃点较高,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能够起火或微燃,当火源移走后仍能持续燃烧或微燃。如对木料、橡胶、棉花加工等类的生产。
(四)丁类
1.“丁类”第l 项的生产特性是生产中被加工的物质不燃烧,而且建筑物内很少有可燃物。所以生产中虽有赤热表面、火花、火焰也不易引起火灾。如炼钢、炼铁、热轧或制造玻璃制品等类的生产。
2.“丁类”第2项的生产特性是虽然利用气体、液体或固体为原料进行燃烧,是明火生产,但均在固定设备内燃烧,不易造成火灾,虽然也有一些爆炸事故,但一般多属于物理性爆炸。这类生产如锅炉、石灰焙烧、高炉车间等。
3.“丁类”第3项的生产特性是生产中使用或加工的物质(原料、成品)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微燃、难碳化,当火源移走后燃烧或微燃立即停止。而且厂房内是常温,设备通常是敞开的。一般热压成型的生产。如铝塑材料、酚醛泡沫塑料的加工等类型的生产。
(五)戊类
“戊类”生产的特性是生产中使用或加工的液体或固体物质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碳化,不会因使用的原料或成品引起火灾,而且厂房内是常温的。如制砖、石棉加工、机械装配等类型的生产。
五、附注
(一)注①中指的是生产过程中虽然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质,但是数量很少,当气体全部放出或可燃液体全部气化也不能在整个厂房内达到爆炸极限,可燃物全部燃烧也不能使建筑物起火,造成灾害。如机械修配厂或修理车间,虽然使用少量的汽油等甲类溶剂清洗零件,但不会因此而产生爆炸,所以该厂房不能按甲类厂房处理,仍应按戊类考虑。
6. 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可燃物物质引起爆炸危险因素的材料有哪些
生产过程可能引起火灾爆炸危险的爆炸主要可能来自以下途径:
1)明火
生产场所存在的明火源可能有以下几种途径:
a.生产过程中明火使用不慎可能引起意外失火;
b.检修动火:生产设备检修使用切割、焊接、喷灯等作业产生明火源;
c.在生产区域内,使用普通灯具照明,吸烟和携带火种等,都有引起火灾危险的可能。
2)高温表面
固体表面温度超过可燃物的燃点时,
可燃物接触到该表面有可能一触即燃。
另一种情况是可
燃物接触高温表面长时间烘烤达到自燃点而着火。
3)摩擦与撞击
摩擦与撞击往往成为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如机器上轴承等摩擦部位发热;金属零件、电火花和电热效应电气设备及线路因绝缘破损或接触不良会产生火花,
电气设备或线路因负荷过载,电热效应而蓄热,会产生高温。
5)静电火花
物料在设备管道内流动时会因与管道摩擦而产生静电。
工人穿非棉制工作服在充装乙炔操作
过程中与设备摩擦等都有可能产生静电火花,
若静电导除不良,
有可能因静电积累而产生静
电火花。
6)雷电
若防雷设施不齐全或储罐、建(构)筑物防雷接地措施不符合要求,
雷电产生的火花温度之
高可熔化金属,极易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灼烫
原材料氢氧化钠、硫酸为强腐蚀品,人体接触后可致灼伤。在装卸、搬运、使用等环节,可因包装物破损、操作不当而发生泄漏,危及作业人员的安全。
触电
人体接触电源会造成触电伤亡事故。厂区内各种用电设施设备,若遇电气开关本体缺陷、设备保护接地装置失效或操作失误、思想麻痹等情况,易发生作业人员触电伤亡事故。
机械伤害
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或加工件、工具直接与人体接触可能引起夹击、碰撞、卷入、绞、割、刺等伤害,若防护不好,或者检修作业麻痹大意时,容易发生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运输原料、气瓶的车辆在进出厂区或操作岗位时,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或碰撞,引起的物体倒塌、下落、挤压,就可能造成车辆对人员的伤害事故。
容器爆炸伤害
钢瓶是流动性的压力容器,可能发生钢瓶爆炸伤害的因素主要有:
1)钢瓶腐蚀严重或超过使用年限,钢瓶耐压强度减弱;
2)钢瓶装卸过程违章操作,野蛮装卸,钢瓶坠落或碰撞;
3)钢瓶受热,如加热汽化,接触明火,太阳曝晒等,使气瓶内压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造
成超压爆炸。
4)钢瓶倒灌性质相抵触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造成钢瓶化学爆炸。
5)未定期对乙炔钢瓶、附件进行检测,其性能不符合安全要求。 生产乙炔的分离器、干燥器是固定的压力容器,可能发生火灾和爆炸伤害的因素主要有:
a)未定期对压力容器、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表(计)、管道等进行检验,其性能不符合安
爆炸危险因素的材料用:
爆炸危险物质分为三类:Ⅰ类为矿井甲烷;Ⅱ类为工厂的爆炸性气体、蒸气、薄雾;Ⅲ类为爆炸性粉尘和纤维。
A类爆炸性物质按其最大安全试验间隙和最小点燃电流比分为ⅠA级、ⅠB级和ⅠC级;按其引燃温度分为T1~T6组。Ⅲ类爆炸性物质按其引燃温度分为T11,T12和T13组。其中,无导电性的ⅢA级、有导电性的和火炸药为ⅢB级。
常用危险品的危险特性有哪些?
根据每种常用危险化学品易发生的危险,综合归纳为以下145项基本危险特性:
(1)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2)与氧化剂混合,能形成爆炸混合物。
(3)与铜、汞、银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4)与氧化剂及硫、磷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5)与乙炔、氢、甲烷等易燃气体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6)本品蒸气与空气混合,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7)遇强氧化剂会弓愧燃烧爆炸。
(8)与氧化剂发生反应,有燃烧危险。
(9)与氧化剂会发生强烈反应,通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
(10)与氧化剂会发生反应,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
(11)遇明火极易燃烧爆炸。
(12)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
(l3)通明火、高热会引起燃烧爆炸。
(14)遇明火、高热能燃烧。
(15)遇高温剧烈分解,会引起爆炸。
(16)遇高热分解。
(17)受热时分解。
(I8)受热、光照会引起燃烧爆炸。
(19)受热、遇酸分解并放出氧气,有燃烧爆炸危险。
(20)受热后瓶内压力增大,有爆炸危险。
(21)暴热、遇冷有引起爆炸的危险。
(22)通高热、明火及强氧化剂易引起燃烧。
(23)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引起燃烧爆炸。
(24)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引起燃烧。
(25)受热、遇潮气分解并放出氧,有燃烧爆炸危险。
(26)遇潮气、酸类会分解并放出氧气,助燃。
(27)遇水会分解。
(28)遇水爆溅。
(29)遇酸会引起燃烧。
(30)遇酸发生剧烈反应。
(31)遇酸发生分解反应。
(32)遇酸或稀酸会引起燃烧爆炸。
(33)遇硫会引起燃烧爆炸。
(34)与发烟硫酸、氯磺酸发生剧烈反应。
(35)与硝酸发生剧烈反应或立即燃烧。
(36)与盐酸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危险。
(37)遇碱发生剧烈反应,有燃烧爆炸危险。
(38)遇碱发生反应。
(39)与氢氧化钠发生剧烈反应。
(40)与还原剂能发生反应。
(41)与还原剂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弓愧燃烧。
(42)与还原剂接触有燃烧爆炸危险。
(43)遇卤素会引起燃烧爆炸。
(44)遇卤素会引起燃烧。
(45)遇胺类化合物会弓愧燃烧爆炸。
(46)遇发泡剂会引起燃烧。
(47)遇金属粉末增加危险性或有燃烧爆炸危险。
(48)见光、受热或久贮易聚合,有燃烧,爆炸危险。
(49)遇油脂会引起燃烧爆炸。
(50)遇双氧水会引起燃烧爆炸。
(51)与酸类、卤素、醇类、胺类发生强烈反应,会引起燃烧。
(52)遇易燃物、有机物会引起燃烧。
(53)遇易燃物、有机物会引起爆炸。
(54)遇乙醇、乙醚会引起爆炸。
(55)遇硫、磷会引起爆炸。
(56)遇甘油会引起燃烧或强烈燃烧。
(57)撞击、摩擦、振动时有燃烧爆炸危险。
(58)在干燥状态下会引起燃烧爆炸。
(59)能使油脂剧烈氧化,甚至燃烧爆炸。
(60)在空气中久置后能生成有爆炸性的过氧化物。
(61)遇金属钠及钾有爆炸危险。
(62)与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发生强烈反应,会引起爆炸。
(63)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
(64)遇微量氧易引起燃烧爆炸。
(65)与多数氧化物发生强烈反应,易引起燃烧。
(66)接触铝及其合金能生成自燃性的铝化合物。
(67)接触空气能自燃或干燥品久贮变质后能自燃。
(68)与氯酸盐或亚硝酸钠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
(69)接触遇水燃烧物品有燃烧危险。
(70)与硫、磷等易燃物、有机物、还原剂混合,经摩擦、撞击有燃烧爆炸危险。
(71)受热分解放出有毒气体。
(72)受高热或燃烧发生分解放出有毒气体。
(73)受热分解放出腐蚀性气体。
(74)受热升华产生剧毒气体。
(75)受热后容器内压力增大,泄漏物质可导致中毒。
(76)遇明火燃烧时放出有毒气体。
(77)遇明火、高温时产生剧毒气体。
(78)接触酸或酸雾产生有毒气体。
(79)接触酸或酸雾产生剧毒气体。
(80)接触酸或酸雾产生剧毒、易燃气体。
(81)受热、遇酸或酸雾产生有毒、易燃气体.甚至爆炸。
(82)受热、遇酸或酸雾产生有毒、易燃气体。
(83)遇发烟硫酸分解,放出剧毒气体,在碱和乙醇中加速分解。
(84)与水和水蒸气发生反应,放出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85)遇水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有时会引起爆炸。
(86)受热、遇水及水蒸气能生成有毒、易燃气体。
(87)遇水或水蒸气会产生剧毒、易燃气体。
(88)遇水、潮湿空气,酸放出能自燃的剧毒气体。
(89)遇水分解产生有毒气体。
(90)与还原剂发生激烈反应.放出有毒气体,
(91)遇氰化物会产土剧毒气体。
(92)见光分解,放出有毒气体。
(93)遇乙醇发生反应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94)对眼、粘膜或皮肤有刺激性,有烧伤危险;
(95)对眼、粘膜或皮肤有强烈刺激性,会造成严重烧伤;
(96)触及皮肤有强烈刺激作用而造成灼伤。
(97)触及皮肤易经皮肤吸收或误食、吸入蒸气、粉尘会引起中毒。
(98)有强腐蚀性。
(99)有腐蚀性。
(100)可燃,有腐蚀性。
(101)有催泪性。
(102)有麻醉性或其蒸气有麻醉性。
(103)有毒、有窒息性。
(104)有刺激性气味。
(105)剧毒。
(106)剧毒、可燃。
(107)有毒、不燃烧。
(108)有毒,遇明火能燃烧。
(109)有毒、易燃。
(110)有毒或其蒸气有毒。
(111)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
(112)有吸湿性或易潮解。
(113)极易挥发,露置空气中立即冒白烟,有燃烧爆炸危险。
(114)助燃。
(115)有强氧化性。
(116)有氧化性。
(117)有强还原性。
(118)有放射性。
(119)易产生或聚集静电,有燃烧爆炸危险。
(120)与氢氧化接发生强烈反应,有燃烧危险。
(121)水解后不生腐蚀性产物。
(122)接触空气、氧气、水发生剧烈反应,能引起燃烧,
(123)遇氨、硫化氢、卤素、磷、强碱、遇水燃烧物品等有燃烧爆炸危险。
(124)遇过氯酸、氯气、氧气、臭氧等易发生燃烧爆炸危险。
(125)与铝、锌、钾、氟、氯等反应剧烈,有燃烧爆炸危险。
(126)碾磨、摩擦或有静电火花时,能自燃。
(127)与空气、氧、澳强烈反应,会引起爆炸。
(128)遇碘、乙炔、四氯化碳易发生爆炸。
(129)遇二氧化碳、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甲烷等会引起爆炸。
7. 哪些物质可能引起爆炸事故遭遇突发爆炸时应该如何自救
能够引起爆炸的物质是在是太多,但是很多都是一般家庭中不会用到的,但是这并不是表示生活用品就是十分的安全。在日常使用的物品中也有很多是易燃易爆物品,就比如说每个家庭都会有的面粉,而有的杀虫剂也是易燃易爆物品要十分当心,当然还有天然气和煤气这些都有很高的危险系数,除此之外尽量不要在家中放置烟花爆竹等物品。
遇到真的遇到爆炸了也不要过于惊慌,学会保护自己降低对身体的损伤。第一点就是要躲进比较坚固的物体下面,然后用手护住头以免受到致命伤害,第二个就是尽量不要靠近像窗户这样的地方,因为爆炸会震碎玻璃而溅射出来的玻璃碎片有很大的杀伤力,尤其要格外注意的就是不要贪图钱财在爆炸之后再回头,因为很有可能会发生二次爆炸。
8. 下列关于爆炸的叙述正确的() A.爆炸是气体物质剧烈燃烧的结果,所以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B.爆
A、有些爆炸是物理变化,如轮胎爆炸.有些爆炸是化学变化:如鞭炮爆炸.故说法错误. B、爆炸是一种现象,当气体体积在一个受限制的空间内急剧膨胀时,就会发生爆炸,这种现象可能因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引起的.故说法正确. C、爆炸不一定有发光、发热现象,如轮胎爆炸.故说法错误. D、爆炸不一定是缓慢氧化的结果,有些是剧烈燃烧引起的爆炸,有些是由于气体彭胀引起的爆炸,是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故选B |
9. ()遇水燃烧物质是指与水或酸接触会产生可燃气体,同时放出高热,该热量就能引起可燃气体着火爆炸的物质
是碳化。碳化(carbonization)又称干馏、炭化、焦化,是指固体或有机物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的反应过程或加热固体物质来制取液体或气体(通常会变为固体)产物的一种方式。这个过程不一定会涉及到裂解或热解。冷凝后收集产物。与通常蒸馏相比,这个过程需要更高的温度。
使用干馏可以从炭或木材中提取液态的燃料。干馏也可以通过热解来分解矿物质盐,例如对硫酸盐干馏可以产生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溶于水后就可以得到硫酸;对煤干馏,可得焦炭、煤焦油、粗氨水、煤气。(而其他的“碳化作用”是指钢筋混凝土失效形式的一种术语)。
(9)污水厂可能引起爆炸的物质有扩展阅读:
将煤、木材、油页岩等在隔绝空气下加热分解为气体(煤气)、液体(焦油)和固体(焦炭)产物,焦油蒸气随煤气从焦炉逸出,可以回收利用,焦炭则由焦炉内推出。
碳化同炭化,是指生物质在缺氧或贫氧条件下,以制备相应的炭材为目的的一种热解技术。其过程与生物质,木纤维,木质素的分解同步。
过程条件
将煤、木材、油页岩等在隔绝空气下加热,使分解为气体(如煤气)、液体(如焦油)和固体(如焦炭)产物。干馏设备一般为工业炉窑,煤气由炉窑逸出,并带有焦油蒸气,可以回收。焦炭则残留在炉窑中。
根据加热的最终温度,一般可分为高温干馏(约900~1100℃)、中温干馏(约660~750℃)和低温干馏(约500~580℃)。此外,还有成堆干馏或煤堆干馏等。干馏所得气、液、固产物的相对数量随加热温度、时间和压力变化而变化。因此,变换和调节干馏过程的条件即可达到不同的生产目的。
10.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C.物
A、可燃来物在燃烧时不一源定产生火焰,例如铁在氧气中燃烧时不产生火焰.故正确;
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的燃烧,燃烧,会导致有限导致有限的空间内的压强骤然增大,故可能会引起爆炸可能引起爆炸,故正确;
C、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也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正确;
D、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燃烧,如食物的腐败,就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但不是燃烧,故错误.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