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白酒如何分段摘取
蒸馏白酒时,看花、闻香、尝味,分级摘取----一般刚开始时,摘取0.5-1kg做为酒头单独存放;中间段分大花和小花两个级别;出现水花时做为一般酒,摘取一段之后就转为酒尾再接一些酸度高的存为酒尾调味酒。
㈡ 白酒制作过程中都掐头去尾,是哪些原理呢
甑桶蒸馏原则上要做到缓汽蒸馏,大汽追尾。即通过酒醅蒸馏,使酒份逐渐冷热交换,汽液交换,使酒汽得到浓缩,馏出液的酒度由高到低。通常蒸馏开始时用汽要缓,至馏出液的酒精浓度较低时,要开大汽门,大汽追尾。蒸馏过程中,冷却水的温度控制要做到先低后高,这是因为酒头中低沸点和高沸点的香汽成份都较高。
如将稍子回底锅或拌糠,可复蒸得高度酒。过花以后的稍子,先出现大泡沫的“水花”,酒度约28-35度。如装甑技术高超,出酒时酒花利落,“大清花”和“小清花”明显,过花馏份的酒度也较低,稍子很少,很快出现“小水花”,又称“小绒花”,也叫第二次“绒花”,这时仍有5~8度酒精。
直至泡沫全部消失至“油花”满面,即在摘酒器的小杯内,馏出液全部铺满油滴,方可揭去排盖,停止摘酒。如装甑操作不过关,“六个字”掌握不好,从流酒现象也能看出。从酒花就可以判断材料是否压汽。如果“大清花”和“小清花”不一致,泡沫有大有小,稍子不利, “水花”有大有小,都是操作技术不过关的表现。有些班组,看见第二次绒花一到就匆忙揭排盖;个别班组,甚至过花以后再不看花,拉1-2桶稍子就拉笼头,揭排盖,这样酒的损失都较大。必须加强管理,不到油花满面不要抢揭排盖。
㈢ 固态白酒蒸馏时怎样看酒花摘酒为什么要掐头去尾
固态法蒸馏白酒时,需要掐头去尾,刚蒸馏馏出来的白酒,前段一公回斤左右俗称酒头,答里面的香味物质含量很丰富,常用作酒头调味酒使用。蒸馏后段,酒精度较低,香味物质缺乏,一般作为普通酒使用。
在蒸馏时刚流出的白酒,酒精度较大,酒花似黄豆粒大小,散的很快;中间段的白酒,酒花均匀,消失较慢;后段的酒精度较低,酒花细密;当出现水花时,散的很快,有花即散,这时候就要停止摘酒了,随后摘的就是高度酒尾,品尝酸度较高的取一些,可作为酒尾调味酒使用。
㈣ 白酒酿造中常说的“掐头去尾,过花摘酒”是什么意思
由于甲醇的沸点在62度左抄右,甲醇主要集中在头酒部分,他是一部份有害物质,所以要进行掐头。 随着甄内温度的不断升高,高沸点融水性物质开始蒸馏出来。比如杂醇酒,他也是一部分有害物质所以要进行掐头去尾。 酿酒如果不掐头去尾我敢肯定的说质量不会过关,整个酒体不协调。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㈤ 酿酒时,为什么要“掐头去尾”,去掉的酒头和酒尾怎么处理
中国的酿酒工艺源远流长,经过精心挑选原料、蒸煮、糖化、发酵、蒸馏等步骤,最后一步取酒极为关键。在取酒过程中,常常提到“掐头去尾”,即去掉酒头和酒尾。为何要这样做?去掉的酒头和酒尾该如何处理?下面将详细解答这些问题。
酒头,即开始流出来的白酒,其度数高,可达70-72度左右,含有大量甲醇、杂醇油、醛类物质,以及低级脂肪酸酯。这些物质使得酒头口感强烈,刺激性大,对身体不利,因此需要单独处理。
酒尾是指蒸馏最后的一部分余酒。其度数较低,甚至从30度到10度不等,酒香味淡,没有酒花,体内含有大量酸类,如乳酸、乙酸、亚油酸、酯酸等。这些成分使得酒尾口感酸涩,杂味重,酒味寡淡,难以饮用。因此,通常会将酒尾去掉。
“掐头去尾”是为了确保白酒品质。酒头和酒尾去掉后,可以避免影响最终产品的口感和健康性。而“过花摘酒”则是指在酒花消失的瞬间停止取酒,以确保取酒时间的准确性。
去掉的酒头和酒尾可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酒头虽然含有杂醇油、醛类等物质,但其酒香味浓郁,酒精含量高,通常会回收利用,如用于下一轮蒸馏酒时的“下锅水”,进行二次复蒸取酒。酒尾则通常直接丢弃或单独收集,以减少浪费。
综上所述,通过“掐头去尾”和“过花摘酒”的工艺,可以有效提高白酒的品质,确保饮用安全。同时,合理处理酒头和酒尾,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增加了酒品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