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氨氮 蒸馏-中和滴定法 HJ537-2009
最近我刚刚采用蒸馏-中和滴定法进行了氨氮测试,馏出液滴加两滴混合指示剂后呈内绿色,只是终点颜色淡紫容色很浅。出现你说的没有绿色的情况,我认为有两种可能:①指示剂时间长了,里面的有效物质随着乙醇的挥发流失了;②混合指示剂是甲基红和亚甲基蓝按体积比2:1混合得到的,得确认比例没有出错。
希望对你有用。
⑵ 试分析蒸馏,吸收和萃取过程分别用什么方法创造两相环境各自有什么特点。
蒸馏、吸收和萃取是常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它们各自通过不同的方法创造两相环境。以下是这三种过程中两相环境的创造方法及各自的特点:
蒸馏过程:
创造两相环境方法:通过加热将液体转化为气相。在蒸馏过程中,温度的升高导致液体变成气体,从而形成了气相环境。
特点:
分离基于沸点差异: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沸点,因此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不同的组分会以不同的时间先后气化,从而实现分离。
广泛应用于混合物分离:利用沸点差异,可以将多种物质混合物分离成单一组分或不同组分的混合物。
对温度敏感:蒸馏过程对温度非常敏感,温度的控制直接影响分离效果。
吸收过程:
创造两相环境方法:通过将气体或液体与另一种液体或固体接触,使溶质溶解在其中一个相中,从而形成两相环境。
特点:
分离基于溶质溶解度差异:根据不同物质在液相或固相中的溶解度差异,溶质会选择性地溶解在某一相中,从而实现分离。
适用于气体和液体的处理:吸收过程可以用于处理气体和液体,通过选择合适的吸收剂,可以将气体或液体中的杂质去除。
吸收剂选择重要:吸收剂的性质对吸收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吸收剂是关键。
萃取过程:
创造两相环境方法:通过将一种不混溶的液体与另一种液体接触,使溶质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中,从而形成两相环境。
特点:
基于溶质分配平衡:萃取基于溶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平衡,即溶质在某一相中的浓度与其在另一相中的浓度之比达到动态平衡。
广泛应用于混合物分离:通过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可以将极性、非极性或离子化合物等不同性质的物质分离。
分层明显:萃取后形成的两相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便于相的分离。
操作简单:萃取过程相对简单,只需将两种不混溶的液体混合后进行分离即可。
这三种过程都是通过创造两相环境来进行物质分离的,但它们的方法和特点各有不同。蒸馏主要利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吸收则是基于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而萃取则是通过溶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平衡来进行分离。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分离的物质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过程,以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⑶ 废水中测定无机氨所用的是滴定法,现实蒸馏,以硼酸为吸收剂,拿出之后加入两滴甲基红-次甲基蓝,颜色应该
硼酸吸收液的PH值与理论上的滴定终点(指化学计量点)的PH值是有差异的。前者的PH值由硼酸决定(还与浓度有关),而滴定到化学计量点时的PH值由硼酸+铵盐混合液决定,要考虑体积的变化(浓度变化),这时的PH值在5.2-5.3,选择甲基红+亚甲蓝混合指示剂时,正是考虑了这个终点的PH要求。
而指示剂的变化总是从酸色滴定到碱色,或碱色滴定到酸色(滴定硼酸吸收液是由碱色变酸色),是根据颜色的突变来定终点的,该混合指示剂的碱色为5.6,呈暗绿,酸色为5.2,呈紫红。这个PH值刚好接近终点产物的PH值,故以此为终点。
⑷ 凯氏定氮法的四个步骤
凯氏定氮法的四个步骤是消化、蒸馏、吸收、滴定。
在消化步骤中,需加入少量辛醇并注意控制热源强度;在蒸馏步骤中,清洗仪器后从进样口先加入,然后将吸收液置于冷凝管下端并要求,再从进样口加入20%NaOH至反应管内的溶液有黑色沉淀生成或变成深蓝色,然后通水蒸汽进行蒸馏;蒸馏完毕,再蒸1分钟后,再停火断气。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的一种方法。即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样品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蒸馏出来并为过量的硼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盐酸滴定,就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