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固体如何蒸馏
分子抄蒸馏技术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适合于高沸点、热敏性物料的浓缩、纯化的高新分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经过多年精心研究,我们不仅成功推出了适用于液态物料纯化的分子蒸馏技术及其装置,如鱼油、亚麻酸、共轭亚油酸,精油等产品精制,而且将分子蒸馏拓展到固体物料的纯化,目前已成功用于二十八烷醇、香紫苏醇、龙涎内酯等产品的纯化。 该技术及其装置尤适合分子量500以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如天然浸膏中有效成分提取、合成精细化学品的纯化。
② 关于香料
定义
1.香料是一种能被嗅觉嗅出香气或被味觉尝出的香味的物质,
是配制香精的原料。香料是精细化学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料又俗称大料。 2.分类:主要分为天然香料和人造香料。天然香料又可分为动物性天然香料和植物性天然香料,是从天然植物的花、果、叶、茎、根、皮或者动物的分泌物中提取的含香物质。人造香料也可分为单离香料和合成香料。 3.香料的应用:主要用途是用于调配香精.香精亦称为调和香料.植物性香料通常用于炖肉等的添加,可使食物香味浓郁。 4.非常的香!
编辑本段香料的生产
1.天然香料的生产:植物性天然香料的生产方法主要有8种 1.1蒸馏法---精油 1.2萃取法---浸膏,酊剂,油树脂,净油 1.3压榨法---精油 1.4吸收法---香脂 1.5酶法提取 1.6超临界流体萃取(SFE) 1.7分子蒸馏 1.8微波法提取 2.单离香料的生产 2.1物理方法---分馏,冻析,重结晶 2.2化学方法---硼酸酯法,酚钠盐法,亚硫酸氢钠加成法
编辑本段香料的历史
香料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皇帝神农时代,早有采集植 香料
物作为医药用品来驱疫避秽。当时人类对植物中挥发出的香气已很重视,闻到百花盛开的芳香时,同时感受到美感和香气快感;将花、果实、树脂等芳香物质奉献给神,芬芳四溢而达到完美的宗教境界。因此,上古时代就把这些有香物质作为敬神明、祭祀、清净身心和丧葬之用,后来逐渐用于饮食、装饰和美容上。在夏商周三代,对香粉胭脂就有记载,张华博载“纣烧铅锡作粉”,中华古今注也提及“胭脂起于纣”,久云,“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美玉有容,德感仙人,肖史为烧水银作粉与涂,亦名飞云丹,传以笛曲终而上升”,可见脂粉一类产品早在三代已使用。春秋以后,宫粉胭脂在民间妇女中也开始使用。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女们消耗化妆品用量之巨,令人叹为观止。“齐民记要”记有胭脂,面粉,兰膏与磨膏的配制方法。 国外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前3500年埃及皇帝晏乃斯的陵墓于1987年发掘,发现美丽的油膏缸内的膏质仍有香气,似是树脂或香膏。现在可在英国博物馆或埃及开罗博物馆看到。僧侣们可能是主要的采集、制造和使用香料者。 埃及人在公元前1350年沐浴时,用香油或香膏,认为有益于肌肤,当时用的可能是百里香、牛至、没药、乳香等,而以芝麻油、杏仁油、橄榄油为介质。麝香用得也很早,约在公元前500年。公元七世纪埃及文化流传到希腊、罗马后,香料成为贵重物品即贵族阶级的嗜好品,为了从世界各地寻求香蕉及辛香料,推动了远洋航海,促进了新大陆的发现,对人类交通史大有贡献。 圣经<旧约>埃及记第30章记载:“请你取用香料,即苏合香、没药、枫子香、纯乳香,各种香料必须重量相同,然后按照制造香料的技术制造熏香......。”文中提到的香料都是由树脂等天然物质制成的,其中有些香料至今还在使用。在同一章中还有关于制造香油的记载,所用原料是液体没药、肉桂、桂枝和橄榄油。 随着香料需求量的增加,草根树皮不便处理和运输,花类也无法四季供应。因此到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开始经营香料业,并用蒸馏法从花中提油,较著名的是玫瑰油和玫瑰水。中世纪后,亚欧有贸易往来,香料是重要物品之一。我国香料也随丝绸之路运往西方。 1370年最古老的香水即“匈牙利水”问世,这也是用乙醇提取芳香物质的最早尝试。开始时,可能只是从迷迭香一个品种蒸馏所制得,其后则含有薰衣草和甘牛至等。这时的调香比以前原始的用纯粹的天然香料植物来调香前进了一大步,已有辛香、花香、果香、木香等精油和其他香料植物精油、香膏等供调香者使用,香气或香韵也渐趋复杂。1670年马里谢尔都蒙创造成含香的粉,叫“La Poudre a la Marechale”闻名有两个世纪之久。这也视为一种新的香精配方的典范。十七世纪中发现了不但使用了天然植物精油于调香,而且还应用了天然动物香料,1708年伦 敦调香师查尔斯李利制成了一种含香的鼻烟,它含有“龙涎、橙花、麝香、灵猫香和紫罗兰”综合性的香气。1708年著名的古龙水(Eau de cologne 亦称科隆水)问世了,它原来的目的是要具有清毒杀菌性,但由于它带有令人感兴趣的而又协调的柑桔香气和药草香就很快地、普遍地被人们用作为漱用水,这种香型流行极广,药草香普及世界各地,至今仍然风行不衰,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这确是一种极为成功的调香创作。 在十八世纪以前,调香师们所能得到的只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天然动植物香料。配制的香水和香精,虽然比原始调香有所进步,但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称之为“自然派” 香料
调香。 进入十九世纪后,随着有机化学、合成香料工业的迅速发展许多新的香料相继问世,调香师的想象力越来越丰富,调香也逐渐由自然派→真实派→印象派→表现派→表现派+真实派,它还在不断向前发展,有待于人们继续摸索、创新。最早制造合成香料是在1834年,人工合成了硝基苯。不久人们发现了冬青油的主要成分是水杨酸甲酯,苦杏仁油的成分是苯甲醛,并且用化学方法合成了这些香料。1868年合成了干草的香气成分香豆素,1893年合成了紫罗兰的香气成分紫罗兰酮, 这些化合物作为重要的合成香料陆续进入市场。 现代形态的香水是从十九世纪后半期,在法国南部创办了香料公司以后才开始进入市场的。但香水在当时是一种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只供上层社会妇女社交时使用,香料公司得到宫廷的支持和保护。 合成香料工业、天然香料工业即精油工业、调合香料工业及食品香料工业总称香料工业。精油工业主要是处理从植物中采取的精油。采油的方法有:水蒸汽蒸馏法、压榨法、萃取法、超临界萃取法等。大部分精油作为香原料不加处理而直接使用,但有时也把精油中的主要成分分离出来使用,并且有的主要用作合成香料的原料。 合成香料随着用量的不断增加,需要大量廉价而且能够保障供给的原料。现在合成香料工业使用的原料,在天然精油方面主要是香茅油、松节油,在化学制品方面主要是乙炔、丙酮、异戊二烯。目前新的合成香料的研制也不断取得进展。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缩合、重排、分解、酯化等化学反应来制造。在精制香料时不是单纯提高纯度就可以了,除去其中含有的微量的带有异臭的物质非常重要。 在化妆品中使用的香料并不是单独的精油或合成香料,而是由少则数种、多则数百种香料按目的香型创造而成的调合香料。这种行业叫作调香。调制符合目的的香气如绘画一样,是一项艺术创作,因此要求担负这种工作的人需要具有艺术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研制调香配方的人称之为调香师。培养调香师需要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训练,只有在积累了相当经验之后才能胜任这种工作。正是因为香料工业是附加值非常高的行业,所以有关财团对都这个行业倾注最大的努力。
编辑本段天然香料
是从芳香植物的叶、茎、干、树皮、花、果、籽和根等,或泌香动物 香料
的分泌物等,提取的有一定挥发性、成分复杂的芳香物质。提取的方法是:①水蒸气蒸馏和水中蒸馏法,广泛应用于叶、茎、干、树皮、籽和根等的提油,如薄荷、柏木、桂皮、香根、山苍籽等。②压榨、冷磨法,主要用于甜橙、柠檬、香柠檬等柑橘果类的提油。此法因不受热,所得精油香气新鲜。③溶剂浸取法,主要用于鲜花、芳香植物树脂、辛香料的加工。所用挥发性有机溶剂有石油醚、乙醇、丙酮等,视不同原料而选定。自鲜花浸取后的浸液,经脱除溶剂后所得的物质称浸膏,如茉莉浸膏、白兰浸膏等:若得自树脂类则称香树脂,如防风香树脂、安息香树脂等;得自辛香料,则称油树脂,如辣椒油树脂、芹菜籽油树脂等。浸膏因含蜡质较多,溶解性能较差,常用乙醇将醇溶性香成分提出,滤去不溶性的蜡质,最后减压蒸去乙醇,而得到净油。用液态丁烷、二氧化碳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天然香料是较新的工艺,目前只应用于少数香料植物。名贵的动物香料如麝香、龙涎香、灵猫香和海狸香等,则常用乙醇将其制成酊剂后使用。 含精油的植物分布在许多科属,主要有唇形科、桃金娘科、菊科、芸香科、松科、伞形科、樟科、禾本科、豆科和柏科等,其产区遍布于世界各地。例如中国的薄荷、桂皮、桂叶、八角茴香、山苍籽、香茅、桂花和小花茉莉、白兰、树兰等;印度的檀香和柠檬草,埃及的大花茉莉,圭亚那的玫瑰木,坦桑尼亚的丁香,斯里兰卡的肉桂,马达加斯加的香荚兰,巴拉圭的苦橙叶,法国的薰衣草,保加利亚的玫瑰,美国的留兰香以及意大利的柑橘等,这些香料在国际上都素负盛名。国际上常用的天然香料约200~300种,中国生产约100种以上,其中小花茉莉、白兰、树兰等是中国的独特产品。 此外,利用发酵过程等生物技术生产的香料如丁酸、丁二酮、苯甲醛等也都归属天然香料,近年来,这类香料在食用香精中得到重视和发展。
编辑本段合成香料
包括全合成香料、半合成香料和单离香料。用化工原料合成的称全合成香料,如香豆素、苯乙醇以及自乙炔、丙酮合成的芳樟醇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从精油中分离出较纯的香成分称单离香料,如从山苍籽油分离的柠檬醛,从柏木油中分离的柏木脑等;由单离香料或精油中的萜烯化合物经化学反应衍生而得的称半合成香料,如从柠檬醛制得的紫罗兰酮,从蒎烯合成的松油醇等。单离香料和半合成香料品种大多也可用全合成法制得,但香气质量有微妙差异。合成香料的生产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产品质量稳定、价格较廉,而且有不少产品是自然界不存在而具独特香气的,故近20多年来发展迅速。开发合成香料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天然产物的合成,如香叶醇(牻牛儿醇)、鸢尾酮等;②大宗精油原料的化学加工,如蒎烯(松节油)、香茅醛(香茅油)等;③有机化工原料的利用,如煤焦油产物、石油化工原料等。常用的合成香料品种不少于2000种,产量多少不一。 合成香料分类和结构 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烃、卤化烃、醇、酚、醚、酸、酯、内酯、醛、酮、缩醛(酮)、腈、杂环等。合成香料的分子量在50~300之间,分子量愈大,挥发性愈小,香气就减弱。分子结构的微小变化包括取代基的位置不同、几何异构、立体异构等均可导致香气差异,如香兰素(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具有愉快的香荚兰豆香气,而其异构体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则有类似苯酚样的不愉快气味;橙花醇和香叶醇是顺反式几何异构体,前者香气更为柔和而清甜;顺反式玫瑰醚是立体异构体,香气以顺式为佳。关于香料分子结构和感官性能之间的关系,是香料化学家正在积极研究的课题。 生产方法 合成方法涉及许多有机反应,主要可归为氧化、还原、酯化、取代、缩合、加成、环化和异构化等几大类。由于合成香料中只要有不愉快气味的微量杂质存在,就将破坏整体质量,因此,合成香料的精制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常用的精制手段是减压蒸馏和结晶。 中国合成香料的生产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上海、天津等地较为集中。生产所用主要原料有香茅油、山苍籽油、芳樟油、黄樟油、柏木油、松节油、蓖麻油、杂醇油、芳烃和酚类等。大小产品共600余种,其中香兰素、香豆素、苯乙醇、洋茉莉醛和人造檀香等在国际市场上已有相当声誉。
编辑本段香精
是利用天然和合成香料,凭精湛的调香术而调配成的香气和谐、令人喜爱的混合物,它不是直接消费品,而是添加在其他产品中的配套原料。加入量虽不大,但对加香产品的质量、档次关系密切。日用化妆品用香精的香型主要有花香型、青香型、醛香型、素心兰型、东方型、果香型、馥奇型、柑橘型、动物香型、木香型、草香型和辛香型等。香精在不同介质中,要求有相应的良好适应性,否则会引起变质,变色等不良后果。 食用香精通常具有不同果香、乳香、功克力香、坚果香、酒香、肉类香等香气。它是一类重要的食品添加剂,所用原料大多得自天然产品。食用香精对于食品工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香料的应用
为了保证使用安全,不少国家对已有的各种香料,均有关于毒理方面的规定或法规。如美国香料研究所,欧洲的国际日用香料协会专门制定日用化学品用香料的规定;美国的调料和提取物制造商协会和欧洲理事会专门对食用香料安全性严格进行评定,公布一般认为安全的香料及其用量等。中国的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香料分会负责这方面安全法规的审议工作。 香料香精广泛用于香皂、洗涤剂、各种化妆品(冷霜、雪花膏、发乳、发蜡、洗发精、花露水和香水等)、护肤美容品、牙膏、空气清洁剂和杀菌剂等环境卫生用品,糖果、饼干、饮料、烟、酒、豆乳、奶制品、植物蛋白食品,以及医药、纸张、塑料、皮革、织物等的加香。规模较大的香料企业有美国的国际调味品香料公司、瑞士的奇华顿公司、联邦德国的哈尔曼-赖梅公司、荷兰的纳尔登国际公司、日本的高砂香料工业公司等。国际香精油会议是国际性专业会议,其活动内容涉及香料植物的农业与加工、精油成分分析和利用、合成香料以及贸易等多方面。一般每三年召开一次。1983年中国代表第一次参加了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九届会议。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香料
寿阳公主梅花香
[药物] 沉香七两二钱,栈香五两,鸡舌香四两,檀香、麝香各二两,藿香六钱,零陵香四钱,甲香二钱(法制),龙脑香少许。 [制备] 上捣罗细末,炼蜜和匀,丸如豆大。 [用法] 爇之。
宣和贵妃王氏金香
[药物] 真腊沉香八两,檀香二两,牙硝、甲香(制),金额香、丁香各半两,麝香一两,片白脑子四两 [制备] 上为细末,炼蜜先和前香,后入脑、麝为丸,大小任意,以金箔为衣。 [用法] 爇如常法。
花蕊夫人衙香
[药物] 沉香、栈香各三两,檀香、乳香各一两,龙脑半钱(另研,香成旋入),甲香一两(法制),麝香一钱(另研,香成旋入)。 [制备] 上除龙脑外,同捣末入炭皮末、朴硝各一钱,生蜜拌匀,入瓷盒重汤煮十数沸,取出窨七日。 [用法] 作饼爇之
唐开元宫中香
[药物] 沉香二两(细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檀香二两(清茶浸一宿,炒令无檀香气味),龙脑二两(另研),麝香二两,甲香一钱,马牙硝一钱。 [制备] 上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取出,旋入脑、麝丸之。
江南李主帐中香
[药物] 沉香一两(锉如炷大),苏合香油(以不津瓷器藏)。 [制备] 上以香投油,封浸百日。 [用法] 爇之。入蔷薇水更佳。
汉建宁宫中香
[药物] 黄熟香四斤,白附子、茅香各二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零陵香、檀香、白芷、生结香各四两,茴香二两,甘松半斤,乳香一两(另研),枣半斤(焙干)。 [制备] 上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作丸或饼。 [用法] 爇之。
韩魏公浓梅香
[药物] 黑角沉半两,丁香一钱,腊茶末一钱,郁金五分(小者,麦麸炒赤色),麝香一字,定粉一米粒,白蜜一钱。 [制备] 上各为末,麝先细研,取腊茶之末汤点澄清调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郁金,次入余茶定粉,共研细,乃入蜜令稀稠得所,收砂瓶器中,窨月余取烧,久则益佳。 [用法] 烧时以云母石或银叶衬之。
逼虫香
[药物] 茅香一两五钱,细辛一两五钱,零陵香一钱三分,山柰一两,川椒二两五钱,藿香一钱六分,千金草三钱六分,莪术一两七钱三分。 [制备] 共研成粗末。
百和香
[药物] 沉水香五两,丁子香、鸡骨香、兜娄婆香、甲香各二两,薰陆香、白檀香、熟捷香、炭末各二两,零陵香、藿香、青桂香、白渐香、青木香、甘松香各一两,雀头香、苏合香、安息香、麝香、燕香各半两。 [制备] 上二十味末之,酒洒令软,再宿酒气歇,以白蜜和,放入瓷器中,蜡纸封,勿令泄。 [用法] 冬月开取用,尤佳。
③ hedp是什么
hedp是一种水处理剂,使用非常广泛的。它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液体,还是就是固体。
液体为无色或者谈黄色液体,
④ 精细化工在现代建设中的作用
最近几年国内精细化工行业都在关注一个问题:21世纪精细化工的发展趋势。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决定加大在能源、信息、生物、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化工作为传统产业没有被列入国家优先发展的行列,而被有的人归于夕阳工业。但事实并非如此,特别是我们精细化工,由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由于它和能源、信息、生物化工以及材料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将愈来愈重要,而成为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在这里我充满信心地告诉大家,精细化工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依然是朝阳工业,前景一片光明。
一.精细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我们都知道精细化工是生产精细化学品的化工行业,主要包括医药、染料、农药、涂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助剂和化学试剂等传统的化工部门,也包括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油田化学品、电子工业用化学品、皮革化学品、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生命科学用材料等近2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领域。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十多亿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与精细化工息息相关。增加粮食产量,需要多种高效低毒的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草剂、复合肥料;抵疾病需要多种医药、抗生素;石化工业生产需要催化剂、表面活性剂、油品添加剂和橡胶助剂等。服装、丝绸工业需要高质量的染料、纺织助剂、颜料;美化环境、改善居住条件需要不同的涂料、黏合剂;据报道一台电视机与2000多种化学品有关,其中绝大部分是精细化学品。
正由于精细化工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重大贡献,被我国先后列为“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作为七大重点工程之一来抓。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精细化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精细化工企业总数已达11000余家,传统领域精细化工企业7000多家,其中染料、颜料企业1525家,农药及其制剂加工企业1243家,涂料生产企业4544家;新领域精细化工企业3900家. 精细化工行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其中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值为600~700亿元。许多精细化工产品产量如染料、农药等居世界前列。有部分精细化工产品已能满足国内需求。
精细化工的发展,促进了其它行业如农业、医药、纺织印染、皮革、造纸等衣、食、行和用水平的提高,同时为这些行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精细化工的发展,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环保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精细化工的发展,直接为石油和石油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塑料、橡胶和纤维)的生产及加工、农业化学品的生产,提供催化剂、助剂、特种气体、特种材料(防腐、防高温、耐溶剂)、阻燃剂、膜材料,各种添加剂,工业表面活性剂、环境保护治理化学品等,保证和促进了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
精细化工的发展,提高了化学工业的加工深度,提高了大的石油公司、大的化工公司的经济效益。
精细化工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化学工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当今,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化学工业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国家经贸委在“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中指出:化学工业的发展是以“化肥、农药和精细化工为重点”。化肥和农药直接与粮食生产有关,所以精细化工和粮食生产一样重要,只能立足于国内,不能依赖于国外,关系国计民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部门。
二.国内外精细化工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球500强中有17家化工企业,其中前几位是美国杜邦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赫斯特公司和拜尔公司,美国的道公司以及瑞士的汽巴—嘉基公司等。它们都有百余年的历史,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都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后来逐渐转向精细化工。德国是发展精细化工最早的国家。它们从煤化工起家,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煤化工为原料的占80%左右,但由于煤化工的工艺路线和效益不佳,1970年起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产品比例猛增到80 % 以上。
杜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成立于1802年。它从1980年前后才从石油化工大幅度地转向精细化工,比德国和日本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该公司对以往通用产品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80年代以来,扩大了专用化学品的生产,主要为农药、医药、特种聚合物、复合材料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该公司的长远目标为发展生命科学制品,为保健品、抗癌、抗衰老等药物和仿生医疗品,1995年该公司利润为33亿美元。
道化学公司成立于1897年。70年代末,通过产品的结构调整,加强了对医药和多种工程用聚合物的生产,特别是汽车涂料和黏合剂方面有所特长。该公司在1973年精细化学品产值只有5.4亿美元,精细化工率为18%,1996年猛增到50%。90年代初总产值为200亿美元,而精细化工产值占110亿美元。
巴斯夫公司、赫斯特公司和拜尔公司是德国化工企业的三大支柱。它们多以兼并、转让、出售为手段,加大投入力度,以技术力量的强弱,实施核心业务,尽量提高核心业务的比重和主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重点开发保健医药用品、农用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医疗诊断用品、信息影像用品、宇航用化学品和新材料等高新领域,大大提高了精细化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如巴斯夫公司的涂料和感光树脂等几个有特色产品,其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由1980年的11%升至1995年的30%。该公司1994年的营业额462亿马克,赫斯特1996年营业额为521亿马克,拜尔公司1994年营业额为267亿美元。它们都非常重视开发高新技术,拜尔公司至1995年底已获得15.5万件专利,产品2.4万个,它在医药中的主导产品阿司匹林已有百年的历史。
瑞士的汽巴—嘉基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农药、医药、染料、添加剂、化妆品、洗涤剂、宇航用胶粘剂等的生产企业,是世界上唯一全部外购原材料发展精细化工的大企业。1994年,其营业额为161亿美元,其精细化工率占世界首位,高达80%以上。
发达国家不断地根据经济效益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环境和资源的导向,进行化学工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其转轨的焦点都集中在精细化工方面,发展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性趋势。1991年全世界精细化学品的销售额为400多亿美元,以西欧、美国和日本为主。9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精细化工率约为55%,而末期上升到60 %。精细化工的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其它行业。以美国为例在80年代后期,工业增长率为2.9%,而精细化工则高达5%。他们的发展主要目标是扩大专用品的生产,如医药保健品、电子化学品、特种聚合物及复合材料等,并大力发展有关生命科学制品,如抗癌药物、仿生医疗品、无污染高效除草剂、杀菌剂等等。
我们国家自80年代确定精细化工为重点发展目标以来,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发展较为迅速。“八五”期间已建成精细化工技术开发中心10个,年生产能力超过800万吨,产品品种约万种,年产值达900亿元,已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0世纪末精细化工率达到35%。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他们仅就电子工业一项就需精细化学品1.6万种,彩电需7000多种,国内产品配套率都不到20%,其余靠进口。其它在织物整理剂、皮革涂饰剂等方面更为短缺。另外从我国精细化工产品的质量、品种、技术水平、设备和经验来看,都不能满足许多行业的需求。
三.精细化工面临的机遇
精细化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与粮食生产地位一样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因此精细化工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新世纪之初,精细化工就被国家经贸委列入发展重点之一。这是精细化工面临的良好机遇之一。
精细化工生产的多为技术新、品种替换快、技术专一性强、垄断性强、工艺精细、分离提纯精密、技术密集度高、相对生产数量小、附加值高并具有功能性、专用性的化学品。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把21世纪的精细化工定位为高新技术。在国外的高新技术园区,譬如法国巴黎西南郊的Les Ulis高新技术园区,就有很多精细化工企业。在国内也一样。在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都有大量的精细化工企业。而只要是高新技术企业,都可享受到政策、融资、外贸、征地、用人等方方面面的优惠条件。这是精细化工面临的良好机遇之二。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都在进行产业的结构调整。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欧共体国家、美国和日本工业发达国家,陆续把许多化工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虽然他们有转移污染的企图,但也确实把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学品生产转移到国外,而且这种趋势在不断地扩大。从世界经济版图来看,可以接受这种转移的主要是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由于非洲在经济和技术方面的落后,无力承受这种转移。以巴西为首的南美经济合作区,虽然有一定的经济、技术和资源等方面的基础,但政局不稳定、经济上险象环生,使外商投资者望而生畏。亚洲经济发展迅猛,特别是东亚和南亚一带,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和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其中东盟十国人力便宜,中国和印度最有竞争力。由于中国政局稳定,政策优惠,市场容量大,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改革开放20年,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国比印度更胜一筹。据1995年统计,外商在中国近20000家化工企业,其中精细化工达2206家。特别是最近几年,国际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例如德国Bayer公司在上海兴建的水合肼生产企业、日本味の素公司在四川化工厂的赖氨酸、美国Lililly公司在江苏南通的合成吡啶、瑞士Lonza 公司在广州的烟酸及烟酰胺,美国Du Pont 公司与上海合资的“农得时”等等。这对我国的精细化工生产水平的提高、精细化工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是精细化工面临的良好机遇之三。
随着世界和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不少高新技术如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分离技术、绿色化学等,将和精细化工相融合,精细化工为高新技术服务,高新技术又进一步改造精细化工,使精细化工产品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产品进一步高档化、精细化、复合化、功能化,往高新精细化工方向发展。所以各种高新技术的良性互动,是精细化工面临的良好机遇之四。
面对这样四个良好机遇,难怪我国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一致认为精细化工在中国绝对是朝阳产业,前途无量。
行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作支撑。这就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事实上我们精细化工专业的毕业生每年的一次就业率高达95%以上。许多省内外精细化工企业到我们学校要求介绍或招聘精细化工毕业生。由于社会上精细化工企业极多,精细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较好,精细化工产品出口和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精细化工产品开发前景广阔,所以精细化工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容量很大。在可预见的未来,基本上没有就业问题。
四.精细化工发展方向
按照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OECD)的规定,根据技术密集度的情况,汽车、机械、有色冶金、化工属于中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按其研究开发含量高而确定的特定领域,航天航空,信息产业、制药等。作为化学工业分支的精细化工大体也属于中技术范畴,但作为精细化学品的高性能化工新材料、制药、生物化工等已确定属于高新技术范畴。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一场以生物工程、信息科学和新材料科学为主的三大前沿科学的新技术革命必将对化学工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像精细化工这样的传统工业的发展趋势必定是越来越加重技术知识的密集程度,并与高新技术相辅相成。
1. 纳米技术与精细化工的结合
所谓纳米技术,是指研究由尺寸在0.1~100 nm之间的物质组成的体系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实际应用中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纳米技术是21世纪科技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和电子学等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包括以观测、分析和研究为主线的基础科学,和以纳米工程与加工学为主线的技术科学。不容否认纳米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融科学前沿和高科技于一体的完整体系。纳米技术主要包括纳米电子、纳米机械和纳米材料等技术领域。正如20世纪的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那样,纳米技术将是21世纪的崭新技术之一。对它的研究与应用必将再次带来一场技术革命。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使纳米微粒的热磁、光、敏感特性、表面稳定性,扩散和烧结性能,以及力学性能明显优于普通微粒,所以在精细化工上纳米材料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纳米聚合物 用于制造高强度重量比的泡沫材料、透明绝缘材料,激光掺杂的透明泡沫材料、高强纤维、高表面吸附剂、离子交换树脂、过滤器、凝胶和多孔电极等。
(2)纳米日用化工 纳米日用化工和化妆品、纳米色素、纳米感光胶片、纳米精细化工材料等将把我们带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最近美国柯达公司研究部成功地研究了一种即具有颜料又具有分子染料功能的新型纳米粉体,预计将给彩色影像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3)粘合剂和密封胶 国外已将纳米材料纳米SiO2作为添加剂加入到粘合剂和密封胶中,使粘合剂的粘结效果和密封胶的密封性都大大提高。其作用机理是在纳米SiO2的表面包覆一层有机材料,使之具有亲水性,将它添加到密封胶中很快形成一种硅石结构,即纳米SiO2形成网络结构,限制胶体流动,固体化速度加快,提高粘接效果,由于颗粒尺寸小,更增加了胶的密封性。小木虫学术博客M oe {%|*LW
(4)涂料 在各类涂料中添加纳米SiO2可使其抗老化性能、光洁度及强度成倍地提高,涂料的质量和档次自然升级。因纳米SiO2是一种抗紫外线辐射材料(即抗老化),加之其极微小颗粒的比表面积大,能在涂料干燥时很快形成网络结构,同时增加涂料的强度和光洁度。小木虫学术博客1N&Y/Pi[V.A
(5)高效助燃剂 将纳米镍粉添加到火箭的固体燃料推进剂中可大幅度提高燃料的燃烧热、燃烧效率,改善燃烧的稳定性。纳米炸药将使炸药威力提高千百倍;
(6)贮氢材料 FeTi和Mg2Ni是贮氢材料的重要候选合金,吸氢很慢,必须活化处理, 即多次进行吸氢—脱氢过程。Zaluski等用球磨Mg和Ni粉末直接形成Mg2Ni,晶粒平均尺寸为 20~30 nm,吸氢性能比普通多晶材料好得多。普通多晶 Mg2Ni 的吸氢只能在高温下进行(当PH2≤20Pa,则T≥250°C),低温吸氢则需要长时间和高的氢压力;纳米晶 Mg2Ni在 200°C以下即可吸氢,毋须活化处理。 300°C第一次氢化循环后,含氢可达~3.4 %。在后续的循环过程中,吸氢比普通多晶材料快4倍。纳米晶FeTi的吸氢活化性能明显优于普通多晶材料。普通多晶FeTi的活化过程是:在真空中加热到400~450℃,随后在约7Pa的H2中退火、冷却至室温再暴露于压力较高(35~65Pa)的氢中,激活过程需重复几次。而球磨形成的纳米晶FeTi只需在400℃真空中退火0.5 h,便足以完成全部的氢吸收循环。纳米晶FeTi合金由纳米晶粒和高度无序的晶界区域(约占材料的20%~30%)构成。
(7)催化剂 在催化剂材料中,反应的活性位置可以是表面上的团簇原子,或是表面上吸附的另一种物质。这些位置与表面结构、晶格缺陷和晶体的边角密切相关。由于纳米晶材料可以提供大量催化活性位置,因此很适宜作催化材料。事实上,早在术语"纳米材料"出现前几十年,已经出现许多纳米结构的催化材料,典型的如 Rh/Al2O3、 Pt/C之类金属纳米颗粒负载在惰性物质上的催化剂,已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汽车尾气许多场合应用。在化学工业中,将纳米微粒用做催化剂,是纳米材料大显身手的又一方面。如超细硼粉、高铬酸铵粉可以作为炸药的有效催化剂;超细的铂粉、碳化钨粉是高效的氢化催化剂;超细银粉可以为乙烯氧化的催化剂;铜及其合金纳米粉体用作催化剂,效率高、选择性强,可用于二氧化碳和氢合成甲醇等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纳米镍粉具有极强的催化效果,可用于有机物氢化反应、汽车尾气处理等。
平进等人用胶体法制备了聚乙烯砒咯烷酮负载的Pd胶体超微粒子(平均粒径为1.8 nm),用于催化以下反应:
发现其活性比一般的Pd催化剂高2~3倍,选择性几乎为100 %。
两种以上的锇金属超微粒子或合金作催化剂也可获得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例如用于催化环戊二烯常压液相加氢过程的化学还原法制备的非晶态Ni-B纳米催化剂,和催化乙烯加氢的Co-Mn/SiO2纳米合金催化剂都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用Ni、Co、Fe等金属纳米粒子与TiO2-γ-Al2O3混合、成型、焙烧,用于汽车尾气的净化,起活性与三元Pt族催化剂相似,600 ℃工作100 小时活性不下降。
2.现代生物化工与精细化工的结合
生物化工被认为是生物学和化学工程的交叉学科。虽然,我国的生物化工是从数千年前的酿酒、造酱、制醋缓慢发展而来,传统的生物化工也局限于食品工业如酿造、医药工业如维生素(维生素B、维生素C)、抗菌素(青霉素、链霉素),和生物农药如井岗霉素(防治稻瘟枯病)、庆丰霉素(防治稻瘟病),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以及现代实验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发展了生物技术,在传统的生物技术基础上,形成了基因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大量培养技术和生物反应技术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并逐步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工、冶金、能源、医学、农林牧副渔以及环境保护与监测等领域,为人类和社会提供商品与服务。近年来,生物化工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正在上升,生物技术正在从传统医药、农业向生物化工方面转移。
与传统的化学工业相比,生物化工有以下几个特点:
a. 主要以可再生资源作主要原料。
b. 反应条件温和,多为常温、常压,能耗低,选择性好,效率高。
c. 环境污染较少。
d. 设备简单,投资较少。
e. 能生产目前不能生产或还不为人知的性能优异的化合物,并能开发生产新品种。
f. 原子利用率高,是理想的绿色化学技术。
传统的生物化工着眼于生物资源的加工,用发酵的手段生产许多有用的产品。如味精、酒精、氨基酸等。现在生物化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生物农药等方面。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以遗传工程为基础、以微生物工程为核心,从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定量地对生物体极其功能进行改造和利用,使维生素、激素、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表面活性剂、丙烯酰胺和有机酸等精细化学品达到了新的水平。
(1) 维生素
维生素是生物正常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质。人与高等动物自身不能合成出维生素,需要从外界获得。一旦不能摄取,就会引起维生素缺乏症而得病。维生素不但有治疗作用,而且具有保健作用,它们在食品、饲料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因此它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主要发展的维生素类有VC、VA、VE、VB1、VB6、烟酸和泛酸钙等。
例如维生素E也叫α生育酚,分子式为C29H50O2,分子量为430.72,结构式为
维生素E有7种异构体,其中α的活性最高,β的活性其次,δ的活性最小。维生素E对糖、脂类及蛋白质的代谢有影响。临床上用它医治流产和肌肉萎缩症,现在研究发现,维生素E 对动脉硬化、贫血、脑软化、肝病和癌症等疾病一定的治疗作用。
天然维生素E随原料植物种类的不同,其异构体主要成分也不同。例如美国小麦油以α异构体为主,大豆油则以δ异构体为主。维生素E的制备,可以小麦胚芽油或大豆油为原料,对其脱臭一步馏出物进行分子蒸馏,收集240℃以下的馏分,溶解在丙酮中,冷却并脱甾醇,在用氢氧化钾和乙醇进行皂化,然后用乙醚抽提得到非皂化物,再作分子蒸馏和浓缩,即得维生素E的浓缩物。
用化学法合成维生素E ,即以2,3,5-三甲基对苯二酚和植物醇,在溶剂中用缩合剂作用,反应而得:
缩合剂 [乙酰化]
α-维生素E β-维生素E
溶剂
(2) 生物农药
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是化学农药,它杀虫灭菌,保证了农业丰收,它所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伤害有益的生物,残留于农产品中,并且污染环境,造成生态的破坏。为了克服化学农药的这些弊端,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得到快速的发展。
生物农药也就是微生物农药,具有许多优点:专效性,只作用于目标害虫、病菌或杂草,对人畜和其它生物没有害处;容易被降解,不会产生累积性毒性,对环境安全;被作用物不会产生抗药性。其缺点是药效比不上化学农药,生产成本较高,使用要求严格。这些生物农药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造成生物农药占农药市场的份额不高。近20年来,生物农药技术取得了新的发展,不但改进了它们的性能,扩大了应用范围,而且增加了新品种。尤其是1983年首次将外来基因导入植物后,通过遗传工程,赋予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等特性的遗传工程作物相继研究成功,从而扩大了生物农药的领域,推动了生物农药的新发展。
生物农药可分为传统生物农药、遗传工程生物农药和遗传工程作物三种。
传统生物农药是指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来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和草害的制剂。它包括微生物杀虫剂、除草剂和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杀虫剂有苏云金杆菌和乳状芽孢杆菌等细菌杀虫剂、有白僵菌等的真菌杀虫剂和病毒杀虫剂。农用抗生素包含抗真菌剂、抗细菌剂、杀螨剂和除草剂等。日本从1958年开始使用灭瘟素,现在在农业上使用的生物农药有11种,如防治稻瘟病的春雷霉素、防治水稻瘟枯病的有效霉素、防治果树螨的杀螨霉素等。我国的传统生物农药有井岗霉素、九二O等。
遗传工程生物农药是指采用基因克隆和DNA重组技术等遗传工程方法,改造微生物后得到的生物农药。研究最多的是利用苏云金杆菌的杀虫毒素基因---BT基因研制的遗传工程杀虫剂。例如美国Mycogen公司于1993年上市的两种微胶囊化的遗传工程杀虫剂 MVP 和M-one Plus, 克服了普通苏云金杆菌在环境中易降解、残效短的缺点,药效比普通苏云金杆菌长2~5倍。科学家把杀虫的苏云金杆菌基因引入到荧光假单胞菌中,使之产生杀虫毒素,再用一种稳定细胞壁的工艺杀死该细菌,即在杀虫的毒蛋白外面形成一种生物胶囊,以避免其在环境中降解。这种杀虫剂又是死的细菌,不会繁殖,对环境是安全的。 MVP主要用于防治甘蓝、花椰菜的小菜蛾和其它毛虫。M-one Plus 主要用于马铃薯、西红柿和茄子等。
遗传工程作物是通过植物生物技术,将各种特性基因,如抗虫、抗除草剂基因和改良营养物质的基因引入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进而培育出具有各种优异特性的作物。遗传工程作物的开发和商品化,将大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如抗虫作物就是赋予作物自身以杀虫特性。耐除草剂作物,对该除草剂有抗御能力,在使用这种非选择性除草剂时,就可不被伤害,而其它植物如杂草则被杀死。
我国的生物农药发展也较快。生产和应用的细菌杀虫剂主要有苏云金杆菌类的几个变种:苏云金杆菌、青虫菌、杀螟杆菌和松毛虫杆菌等,是广谱杀虫细菌。70年代研制成功的病毒杀虫剂则效果更好,杀虫选择性强。桑毛虫核多角体病毒、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已先后应用于生产。我国农用抗生素主要有春雷霉素、灭菌素、庆丰霉素(防治稻瘟病),井岗霉素(防治稻瘟枯病),链霉素(防治果树、蔬菜细菌病),土霉素(防治小麦锈病)等。
我国抗病抗虫转基因植物研究也取得很大的进展。人工合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晶体蛋白(BT)基因,已成功转入棉花中,获得转基因棉花品系13种,其抗虫能力达到80%以上。利用细胞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抗白粉病、赤霉素和黄矮病小麦,并将基因引入普通小麦中。中国水稻研究所王大年研究员,用基因枪把抗除草剂基因Bar导入直播水稻品种中,选育出抗除草剂Basta 直播水稻优良品系,在稻田中结合喷洒除草剂Basta,稻田中主要杂草和杂稻被杀死,而转基因水稻无恙,达到省时省工的效果。
(3)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细胞与生物膜正常生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成分,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生物体内。生物表面活性剂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毒性低,能自然生物降解,表面活性高,对环境安全。 它也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的结构特点。其亲水基是糖、多元醇、多糖及肽,而亲油基则为脂肪酸和烃类。根据其亲水基结构,可把生物表面活性剂分为六大类:(1)糖脂系,(2)酰基缩氨酸系,(3)磷脂系,(4)脂肪酸系,(5)结合多糖、蛋白质及脂的高分子生物表面活性剂,(6)细胞表面本身。
生物表面活性剂可通过两个途径来制备:
a. 从生物体内提取
中国古代利用皂角、古埃及人则采用皂草来提取皂液,用以浆洗衣服,这就是运用天然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实例。现在人类已能从蛋黄和大豆的油和渣中提取磷脂、卵磷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并且把它们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医药工业中。对于那些分离相对容易、含量丰富且产量大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可直接由生物体内提取。
b. 由微生物制备
采用再生性底物发酵可以制备生物表面活性剂。许多微生物如细菌、酵母和真菌等都能形成生物表面活性剂。培养液中所产生的表面活性剂类型不仅与微生物类型有关,而且与采用的发酵底物也有关。在培养基中添加烃类化合物可以影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率。各种金属
⑤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化学工业水平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
《“十一五”化学工业科技发展纲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按照化工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推进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行业竞争力为目标。
———增强科技进步对化学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技贡献率达到60%,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重点骨干企业达到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
———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进一步突破30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自行研制5~8套大型成套化工装备。到2010年,使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明显提高,使我国化工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达到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科技开发和技术攻关 ,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领域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提供一批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精细化工产值率达到48%左右。
———培育一支较强的行业科技队伍, 努力整合科技资源和优化科技配置,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格局。
重点任务
《“十一五”化学工业科技发展纲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行业的需求为着眼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化工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
———突破关键共性技术, 集中精力实施产业化 以大型、成套和实现产业化为目标,以工程技术开发为重点,通过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技术集成创新,开发若干套大型、成套技术,完成若干套工业化示范装置建设,从而从整体上带动行业的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则 要加强自主创新 ,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要坚持新技术开发与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升级;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争取在高起点上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要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高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引进技术国产化。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实施重点跨越 根据国家、企业的财力状况和已有的技术基础、产业需求的实际,确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等目标,集中力量,重点攻关,以取得技术上的超前突破,带动相关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形成“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技术升级,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关键。在实施产业化技术开发过程中,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认真落实项目的依托工程和配套条件,实行产、学、研联合攻关和开发。
优先发展的六大领域
根据世界化工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十一五”期间以下六大领域将得以优先发展。
●农用化学品
化肥工业 氮肥将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煤气化技术,新型净化技术,节能型氨合成技术,水溶液全循环尿素改造技术,尿素改性技术,氮肥联产甲醇、二甲醚等能源化工技术等。磷肥将开发大型磷复肥生产技术、磷肥生产过程中的循环经济技术及低品位磷矿石综合利用工业化技术等。钾肥将重点开发大型化的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生产新技术,盐湖提锂等综合利用技术。
化学矿 针对中低品位胶磷矿难采、难选问题,开发先进采矿技术和选矿技术;硫铁矿则重点围绕解决硫铁矿制酸过程中副产大量的烧渣,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问题,开发硫铁矿制酸烧渣综合利用技术。
农药工业 农药科技创新的重点是加强基于生物合理性原始创新产品的开发与转化,开发农药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绿色化关键共性技术等。重点发展的品种有:替代高毒有机磷杀虫剂新品种和地下害虫防治剂,用于水果蔬菜的新型杀菌剂和病毒抑制剂以及杀线虫剂,适于水用轻型耕作的除草剂和新型旱田除草剂。
●新型煤化工及天然气化工
发展新型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要集中精力突破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天然气转化、净化、催化合成等关键共性技术。
“十一五”重点开发和实施煤的焦化技术、大型煤气化技术和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技术、大型天然气蒸汽转化成套技术、碳一化工产品的产业化技术、大型煤液化技术。
●化工新材料
当前我国化工新材料工业相对落后,与国外差距大,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落后、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波动明显,许多国外已大规模生产的品种国内尚不能工业化。
“十一五”发展的重点是通用塑料的改性技术、工程塑料的产业化技术、工程塑料的高性能化技术、高性能子午线轮胎工业化技术、大型合成橡胶工业化技术、橡胶复合材料及橡胶新型加工助剂产业化技术、功能高分子材料、氟硅新材料、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等。
●精细化工
我国精细化工业应强化自主创新,突破核心催化技术、现代反应工程技术和精细加工技术,开发环境友好工艺。
“十一五”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重点是功能涂料及水性涂料,染料新品种及其产业化技术,重要化工中间体绿色合成技术及新品种,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水处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油田化学品,功能型食品添加剂,高性能环保型阻燃剂,表面活性剂,高性能橡塑助剂等。
●氯碱工业
目前我国氯碱工业发展态势较好,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十一五”将围绕降低能耗和实施规模化、精细化,重点开发和推广:离子膜法制碱国产化技术;扩张阳极与改性隔膜应用技术;聚氯乙烯改性和聚合工艺优化技术;万吨级三相流蒸发装置开发;高速自然强制循环蒸发器开发;滑片式高压氯气压缩机推广;以氯气、氢气为原料的下游产品的生产技术等。
●化工装备
我国化工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自主创新研制能力不足,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不高。
“十一五”期间,一是要尽快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粉煤气化、甲醇低压羰基合成醋酸等先进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二是进一步加大工程子午胎成套装备的研制工作,努力提高我国工程子午胎的生产技术水平;三是研发一批先进化工装备,满足化工生产需求。
重点开发的六项技术
化学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诸多问题,需要众多的技术予以支撑。“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化学工业需重点攻克以下六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新催化技术
催化技术始终是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关键共性技术之一。我国催化技术与国外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十一五”将重点发展炼油催化技术、精细化工催化技术、合成氨工业催化技术、碳一化工催化技术、高分子聚合物催化技术、纳米催化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光催化技术以及催化新材料等。
■新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是化学工业的一项重要的共性技术。我国分离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落后国外10年左右。
“十一五”的重点是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大宗有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精馏技术;酯化、酯交换、皂化、胺化、水解、异构化、烃化、卤化、乙酰化和硝化等过程的催化精馏技术;工业气体净化分离、化工废水处理的膜分离技术;热敏性化工产品分离的分子蒸馏技术;精细化工生产过程的超重力技术;无机盐、化肥、纯碱生产的高效结晶技术等。
■生物化工技术
我国生物化工技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至今已取得一批产业化的成果,但总体上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十一五”生物催化技术的发展重点是研究生物反应器、高效生物分离技术与设备、生物反应与分离耦联技术,扩大生物催化剂的来源,扩大酶源等。重点开发的产品有:生物能源、生物材料、有机酸、氨基酸、功能食品添加剂等。
■自动控制与信息技术
我国信息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还仅仅是开始,目前发展还不平衡。
“十一五”发展的重点是大型化工、石化企业的ERP技术,将化肥、石化和氯碱等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应用;开发完善、提高各种优化技术。具体内容为:计算机控制、故障诊断、仿真技术;计算机分子设计技术;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化工行业的电子商务,开展国内外电子商务网络活动等。
■纳米技术
与国外相比,我国纳米产品的生产成本高、粉体结构和性能稳定性差;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研发尚处于初级阶段。
“十一五”重点开发纳米粉体规模生产的一些关键技术,纳米催化技术,纳米材料在涂料中的应用技术,纳米材料在橡胶、塑料、化学纤维等高分子材料改性中的应用技术,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资源和水处理领域的应用技术。
■清洁生产技术与节能技术
高能耗、高污染仍然是制约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瓶颈”,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工业是当前我国化学工业的重点任务之一。
“十一五”优先发展大宗化工产品及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技术,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工业尾气的净化回收技术;在节能方面重点开发和推广高效燃烧技术、高效蒸发和喷雾干燥技术、蒸汽冷凝水回收技术、热管技术、热泵技术等。
⑥ 食用乳酸是什么东西提取的
食用乳酸大多是从大米,玉米,一些含有较高淀粉的薯类中提成的,也可用乳酸菌发酵来提成乳酸,也可合成乳酸,主要是化学物质来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