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edi 技術同國外的差距體現哪些方面
目前我國EDI技術在商業領域的應用比較廣泛。
何為EDI,EDI是英文 Data Interchange的縮寫,中文可譯為「電子數據交換」。EDI商務是指將商業或行政事務按一個公認的標准,形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或文檔數據格式,從計算機到計算機的電子傳輸方法。簡單地說,EDI就是按照商定的協議,將商業文件標准化和格式化,並通過計算機網路,在貿易夥伴的計算機網路系統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和自動處理。
EDI的發展背景
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新技術革命浪潮的猛烈沖擊下,一場高技術競爭席捲世界,使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正在飛速地改變著面貌。國際貿易也空前活躍,市場競爭愈演愈烈。
在國際貿易中,由於買賣雙方地處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簡單地直接地面對面地買賣,而必須以銀行進行擔保,以各種紙面單證為憑證,方能達到商品與貨幣交換的目的。這時,紙面單證就代表了貨物所有權的轉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紙面單證就是外匯」。
全球貿易額的上升帶來了各種貿易單證、文件數量的激增。雖然計算機及其它辦公自動化設備的出現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減輕人工處理紙面單證的勞動強度,但由於各種型號的計算機不能完全兼容,實際上又增加了對紙張的需求,美國森林及紙張協會曾經做過統計,得出了用紙量超速增長的規律:即年國民生產總值每增加10億美元,用紙量就會增加8萬噸。此處,在各類商業貿易單證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數據是重復出現的,需要反復地鍵入。有人對此也做過統計,計算機的輸入平均70%來自另一台計算機的輸出,且重復輸入也使出差錯的機率增高,據美國一家大型分銷中心統計,有5%的單證中存在著錯誤。同時重復錄入浪費人力、浪費時間、降低效率。因此,紙面貿易文件成了阻礙貿易發展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因素。
另外,市場競爭也出現了新的特徵。價格因素在競爭中所佔的比重逐漸減小,而服務性因素所佔比重增大。銷售商為了減少風險,要求小批量、多品種、供貨快,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行情。而在整個貿易鏈中,絕大多數的企業既是供貨商又是銷售商,因此提高商業文件傳遞速度和處理速度成了所有貿易鏈中成員的共同需求。同樣,現代計算機的大量普及和應用以及功能的不斷提高,已使計算機應用從單機應用走向系統應用;同時通信條件和技術的完善,網路的普及又為EDI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計算機應用、通信網路和數據標准化為基礎的EDI應運而生。EDI一經出現便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在世界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的應用。正如香港TRADELINK公司的宣傳資料所指出的那樣:「當EDI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在美國首次被採用時,只屬於當時經商的途徑之一;時至今日,不但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以至越來越多的亞太地區國家,均已認定EDI是經商的唯一途徑」。
由於EDI具有高速、精確、遠程和巨量的技術性能,因此EDI的興起標志著一場全新的、全球性的商業革命的開始。國外專家深刻地指出:「能否開發和推動EDI計劃,將決定對外貿易方面的興衰和存亡。如果跟隨世界貿易潮流,積極推行EDI就會成為巨龍而騰飛,否則就會成為恐龍而絕種」。
20世紀60年代末,歐洲和美國幾乎同時提出了EDI的概念。早期的EDI只是在兩個商業夥伴之間,依靠計算機與計算機直接通信完成。
20世紀70年代,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大大加快了EDI技術的成熟和應用范圍的擴大,也帶動了跨行業EDI系統的出現。80年代EDI標準的國際化又使EDI的應用躍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時至今日,EDI歷經萌芽期、發展期已步入成熟期。英國的EDI專家明確指出:「以現有的信息技術水平,實現EDI已不是技術問題,而僅僅是一個商業問題」。
㈡ 舉例說明edi標准化的重要性
我國發展EDI業務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1)外開放的發展,特別是對外經濟貿易活動規模的迅速擴大,導致與國外商業(及其他類型)數據交換量的急劇擴大。根據許多國家統計,單證費用占產品貿易額的7%左右,我國對外貿易每年的單證費用大約是70億美元,如果採用EDI技術,估計每年僅此一項就可節省數十億美元。
此外,由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海關均已採用EDI,我國的亞洲鄰國或地區(如「四小龍」等)也已開展了EDI,因此不論是從創造國際貿易夥伴條件,提高通關效率,或是有效地參加國際商業競爭和創造巨大外貿效益考慮,EDI的開發與應用都已成為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一項急忙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據我國外貿部門反映,美國海關規定,遠洋船到港前7天,必須報關,否則作滯後處理,一切責任由運輸部門負責。資料分析得知,一般裝載2700箱集裝箱的遠洋輪,如壓港一天,便要損失5~6萬美元,由此延安誤交貨日期所付的違約損失就更高。僅以1991年我國出口歐洲的紡織品為例,由於壓關、壓港和非法分子的活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幾千萬美元,不僅如此,由於與世界各國和地區信息交換不通或不及時,帶來的無形損失,喪失的機會更是無法統計。由此可見,未來貿曳⒄的先決條件是誰擁有EDI手段,誰才有資格成為國際貿易夥伴。
(2)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各類市場,對EDI系統有著潛在的需求,以生產資料市場為例,過去,重要的生產資料完全由國家分配,每年召開一次或兩次定貨會議,生產廠家和用戶代表在會上供需見面,落實訂貨,其結果是一方面庫存總量高得驚人,另一方面是規格品種不對路現象嚴重,企業還需派出大批采購人員設法尋找,近年來,生產資料市場里逐步放開,但重要生產資料庫存總量過高和采購人員滿天飛的現象仍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這里原因很多,但是,信息交換少而且時效性差,缺少像EDI這樣的信息交換系統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
(3)香港的迫切要求,香港和大陸是緊密的貿易夥伴,大陸80%的出口貿易都是通過香港轉口的,年產值達數百億美元,香港是亞太地區「四小龍」之一,為了保持這個地位,香港必須努力與其它三小龍競爭,鑒於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更應繼續保持其繁榮與穩定,為加強香港的外貿競爭能力,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與大陸緊密合作。為此香港的企業家已反復強調「...雙方沒有高度的合作,沒有兼容的貿易手段,大陸與香港緊密的經濟關系便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當務之急是大陸與香港雙方都應該發展EDI,實現電子資料聯通(EDI),這是一個能使人們更加緊密和諧全作的極佳機會。」為此,我們應在充分考慮目前香港EDI工作的復雜性的同時,從長計議,認真研究並做出積極響應。
㈢ 上海EDI的技術發展和一個實例
前言在日本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各大企業固有數據的交換速度比起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1995年制定了日本國內物流標准信息(JTRN),近年來又產生了綜合性的統一觀點供應鏈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 ,日本國內物流標准信息電子數據交換(EDI: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成了人們注意的焦點。 一、日本物流EDI標准化概要國內物流相關的標准化及普及,是1996年由在通產省及運輸省的支持下成立的物流EDI推進委員會(由(株) 日本Logistic System協會及物流EDI推進機構的共同事務局主辦)具體實施的。該委員會制定了標准EDI,以次為基礎又確立了"高度物流信息化系統開發事業"。通產省於1998年度開始實施此項計劃。該項計劃通過向物流行業開發引入先進的信息系統及EDI手段,達到大幅度提高物流效率為目的,其特徵是非常重視尤其是中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2000年7月日本服裝產業協會對該項計劃進行了實地檢測。日本北邦參與了這項基幹系統的開發工作。 二、EDI的優勢1.有效利用原數據可產生以下間接的優勢。 削減數據介面人員;自動進行數據介面,縮短作業時間;自動介面,避免操作失誤。 2.無紙化,可實現業務託付。 削減成本;高效作業, 削減人員成本;從紙張到利用數據進行管理,縮短查詢時間。 3.易於構築SCM系統。 三、物流企業EDI的發展現狀對於物流企業,對於簡化作業、提高效率以及構築SCM系統,EDI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目前現實中EDI的普及率還不足46.9%。(據1999年產業情報化中心(CII)與EDI推進協會(JEDIC)第3次調查結果顯示) 信息技術可謂是瞬息萬變的,是以飛快的速度進行技術革新的。並且促進著各企業基於經營戰略的固有的系統化、標准化。因此,根據國家計劃制定了發展方向時,有可能時代已經落後,政策已經陳腐了。 為何EDI沒有普及? 1、以大型企業為中心進行著固有的信息化,因此物流標准化落後了。 2、行固有信息化的企業向標准化轉換需要資金和人力。 3、物流行業並沒有廣泛理解EDI的優勢。 4、EDI工具成本太高,難以使用。 5、物流相關系統中沒有把EDI作為標准加入。 6、考慮行業團體的利益關系,標准化的推廣意識不同。 7、物流企業間的系統化水平參差不齊。 8、很多企業將非標准信息的交換誤認為EDI。 9、沒有標准化的強制力和推動力。 四、日本物流EDI供應商EDI系統功能介紹日本國內提供物流EDI服務的公司較多,以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北邦公司為案例來介紹日本EDI供應商的EDI服務內容。 日本北邦公司以高度物流信息化為目標,是EDI推進協會的加盟企業,參加了日本服裝產業協會實證檢驗系統的開發,實現了物流程序組件JTRN的EDI轉換。 日本北邦公司的物流組件: 1、物流中心名人系統2、檢品名人系統3、出荷名人系統4、運輸名人系統5、追跡名人系統6、ASP出荷名人系統7、通販名人系統JTRN的功能介紹: HTRN系統以前是固定長格式的,有約400家公司使用。從1998年起本系統的EDI工具全部按JTRN進行了轉換。本系統的流程見圖-3,在不改變用戶原有物流系統、在庫管理系統的基礎之上輕松實現EDI,能夠嚴格地控製成本。 針對發貨預訂數據本系統進行出貨確定,約有200種運用類型。在確定了發貨個數生成出貨確定數據的同時,列印EDI標簽貼在商品上發貨。而商品的採集、檢驗等由原系統完成。出貨確定數據作成後,便以JTRN形式向運輸公司傳遞委託運送信息。 運輸公司接到數據後,可將其反映到自動運費計算,貨物跟蹤等系統。發貨單通常由付款通知、簽收單等6-7部分構成,由於運送依賴信息是以EDI形式傳來的,因此運輸公司可根據需要只列印運輸過程使用的票據。配送活動完成時採集數據,向客戶返回配送完成信息。另外,也可傳送月度決算信息。 該系統有以下優點: 1、安裝本系統時不需改變用戶原有系統。 2、出貨作業任何人都可以擔當。 3、以數字形式把握出貨作業實際狀況。 4、能夠針對不同客戶進行物流成本分析。 5、以具體數字反映物流成本的削減成果。 6、出貨查詢簡單易行等。 選擇運輸公司主要是交接是分別進行的,因此在整個流程中如何檢測是非常重要的。EDI的實施使企業間達到合理化的同時,又會產生責任不明確的問題。這個數據是誰的數據,誰應該承擔責任解決問題等很難明確。 另外某種商品何時發貨、何時到達等是商流的決算時間。對采購地而言,貨物的採集、發貨時間是采購費用列入時間點;而貨物配送到達的時間是利潤列入時間點。即使現在,作為商業習慣仍然按照出貨時間進行粗略的利潤計算。對於國際貿易或遠距離的貿易,顯然這樣是不允許的。但是,隨著IT化的進程這些處理當然是要變化的,而物流也必須順應這一趨勢。 JTRN最大的作用在於它是行業標准。使用它會大幅削減個別開發費用。第一件開發是要花一些費用進行的,並且要去理解用語的統一。但是第二件以後便非常簡單,充分體現標准化工具的效果。另外,行業用語、用途統一化、標准化後,在充分理解項目定義的基礎上,構築系統時需要什麼欄位該如何建立資料庫便是一目瞭然的事情。並且擴充性能很好,數據欄位的追加變更簡單易行。和運輸公司打交道時以標准工具進行交談,不會發生多終端或單方操作的問題。 JIRN的優點對貨主來說主要有: 1、能統一發貨標簽。 2、實現日報表的交接。 3、能夠按照不同運輸公司進行出貨作業。 4、能夠連接商流和物流,自動進行運輸費用檢測。 5、實現物流成本分析等等。 對於運輸公司來說: 1、不要發貨單。 2、集貨作業加快,提高運輸品質。 3、與貨物跟蹤實現連動。 4、自動運費計算。 5、簡化分揀作業。 雙方進行合理化,互擔費用成本,運費中包括事務性作業費用、成本、集貨費用等。從中削減的部分可返還回去,在不損害雙方利益的基礎上實現削減成本。
㈣ EDI技術的組成與工作原理
EDI(electrodeionization)技術是一種新的純水和超純水制備技術。該技術將電滲析技術和離子交換技術相融合,通過陰、陽離子交換膜對陰、陽離子的選擇性透過作用與離子交換樹脂對離子的交換作用,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實現離子的定向遷移,從而完成水的深度除鹽,水質可達15MΩ.cm以上。在進行除鹽的同時,水電離解產生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對離子交換樹脂進行再生,因此不需酸鹼化學再生而能連續製取超純水。它具有技術先進、操作簡便和優異的環保特性,是純水制備技術的綠色革命。
如RO反滲透設備:
RO反滲透設備採用當代最先進、節能有效的膜分離技術,反滲透設備其原理是在高於溶液滲透壓的作用下,使其他物質不能透過半透膜而將其它物質和水分離開來。反滲透膜的膜孔徑非常小,因此反滲透設備能夠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鹽類、膠體、微生物、有機物等,反滲透設備可以生產純水、高純水,以滿足不同行業、不同需求的用戶。
當純水和鹽水被理想半透膜隔開,理想半透膜只允許水通過而阻止鹽通過,此時膜純水側的水會自發地通過半透膜流入鹽水一側,這種現象稱為滲透,若在膜的鹽水側施加壓力,那麼水的自發流動將受到抑制而減慢,當施加的壓力達到某一數值時,水通過膜的凈流量等於零,這個壓力稱為滲透壓力,當施加在膜鹽水側的壓力大於滲透壓力時,水的流向就會逆轉,此時,鹽水中的水將流入純水側,上述現象就是水的反滲透(RO)處理的基本原理。
EDI 膜堆是由夾在兩個電極之間一定對數的單元組成。在每個單元內有兩類不同的室:待除鹽的淡水室和收集所除去雜質離子的濃水室。淡水室中用混勻的陽、陰離子交換樹脂填滿,這些樹脂位於兩個膜之間:只允許陽離子透過的陽離子交換膜及只允許陰離子透過的陰離子交換膜。
樹脂床利用加在室兩端的直流電進行連續地再生,電壓使進水中的水分子分解成 H+及 OH-,水中的這些離子受相應電極的吸引,穿過陽、陰離子交換樹脂向所對應膜的方向遷移,當這些離子透過交換膜進入濃室後, H +和 OH-結合成水。這種 H+和 OH-的產生及遷移正是樹脂得以實現連續再生的機理。 當進水中的 Na+及 CI-等雜質離子吸咐到相應的離子交換樹脂上時,這些雜質離子就會發生象普通混床內一樣的離子交換反應,並相應地置換出 H+及 OH-。一旦在離子交換樹脂內的雜質離子也加入到 H+及 OH-向交換膜方向的遷移,這些離子將連續地穿過樹脂直至透過交換膜而進入濃水室。這些雜質離子由於相鄰隔室交換膜的阻擋作用而不能向對應電極的方向進一步地遷移,因此雜質離子得以集中到濃水室中,然後可將這種含有雜質離子的濃水排出膜堆。
㈤ EDI標準是什麼
標准化的工作是實現EDI互通和互聯的前提和基礎。EDI的標准包括EDI網路通信標准、EDI處理標准、EDI聯系標准和EDI語義語法標准等。
EDI網路通信標準是要解決EDI通信網路應該建立在何種通信網路協議之上,以保證各類EDI用戶系統的互聯。目前國際上主要採用MHX(X.400)作為EDI通信網路協議,以解決EDI的支撐環境。
EDI處理標準是要研究那些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各種EDI報文。相互共有的「公共元素報文」的處理標准。它與資料庫、管理信息系統(如MPRII)等介面有關。
EDI聯系標准解決EDI用戶所屬的其它信息管理系統或資料庫與EDI系統之間的介面。
EDI語義語法標准(又稱EDI報文標准)是要解決各種報文類型格式、數據元編碼、字元集和語法規則以及報表生成應用程序設計語言等。
這里的EDI語議語法標准又是EDI技術的核心。
EDI一產生,其標準的國際化就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之一。早期的EDI使用的大都是各處的行業標准,不能進行跨行業EDI互聯,嚴重影響了EDI的效益,阻礙了全球EDI的發展。例如美國就存在汽車工業的AIAG標准、零售業的UCS標准、貨棧和冷凍食品貯存業的WINS標准等。日本有連鎖店協會的JCQ行業標准、全國銀行協會的Aengin標准和電子工業協會的EIAT標准等。
為促進EDI的發展,世界各國都在不遺餘力地促進EDI標準的國際化,以求最大限度地發揮EDI的作用。目前,在EDI標准上,國際上最有名的是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下屬第四工作組(WP4)於1986年制定的《用於行政管理、商業和運輸的電子數據互換》標准—EDIFACT(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and Trans-Port)標准。EDIFACT已被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接收為國際標准,編號為ISO9735。同時還有廣泛應用於北美地區的,由美國國家標准化協會(ANSI)X.12鑒定委員會(AXCS.12)於1985年制定的ANSI X.12標准。圖1.4列出了全球EDI標準的發展情況。
EDI標準的發展簡史
1968年,美國運輸數據協調委會(TDCC)首先在鐵路系統使用EDI,並提出用於運輸業的報文和通信結構方面的標准。
1970年,英國貿易工業部(DTI) 成了簡化國際貿易程序組織(XITPRO),負責簡化進/出口程序並著手起草文件。
1978年,美國會計研究基金會(ACRF)和TDCC聯合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負責開發事務處理和信息的數據互換。
1980年,美國國家標准化協會成立了X.12鑒定標准委員會(ASCX.12),下設10個分委員會,負責開發和制訂美國EDI通用標准。
1981年,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第四工作組推出了貿易數據元目錄TDED和貿易數據交換指南GT-DI。
1985年,ANSI提出X.12系列標准,推廣應用於北美地區。
1986年,ANSI與歐洲標准協會、英國EDI標准組織等單位共同協調全球EDI標准。
1986年,WP4正式提出《用於行政管理、商業和運輸的電子數據互換》文件,即EDIFACT標准。
1986年,EXO/TCI54分別通過UN/TDED以及UN/EDIFACT為7372-86《貿易數據元目錄》。
1987年,ISO正式通過《用於行政管理、商業和運輸的EDI應用語法規則》,即ISO9735-87。
目前的情況是,歐洲使用EDIFACT標准。1991年,歐洲汽車業、化工業、電子業和石油天然氣業已全部採用EDIFACT。此外建築、保險等行業也宣布將放棄其行業標准,轉而採用EDIFACT。北美則使用ANSI X.12,X.12已遍及北美各行業,已有100多個數據交易集。亞太地區使用EDI標準的情況見表1.1,主要是EDIFACT。
表1.1 亞太地區EDI標准使用情況 國家或地區 使用標准 運營公司
澳大利亞 EDIFACT* Paxus
紐西蘭 EDIFACT GEIS, Netway
新加坡 EDIFACT SNS
香港 EDIFACT HKT-CSL,INET,Gazatlenet
日本 N/A NTT Data,NEC,IBM,AT&T等
韓國 ANSI X.12 Dacom,KT-Net
台灣 N/A DGT,TTN
EDIFACT和ANSI X.12標準的比較
EDIFACT和ANSI X.12標准在語義、語法等許多方面都有很大區別。圖1.5比較了EDIFACT標準的控制欄位和ANSI X.12標準的控制欄位。
另外,ANSI X.12標准目前只可用英語。而EDIFACT標准則可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即日耳曼語系或拉丁語系均可使用該標準的語義、數據字典等。所謂拉丁語系,是指可用26個字母和10個數字表示的語言系統。日耳曼語系可以認為是拉丁語系的一個派系。
當然,世界上大部分人不用拉丁語作為母語,如漢語、日語等,他們使用象形文字。如何對這些文字進行翻譯處理,從全球性的貿易和貿易文件的交流來看,這是一個十分困難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
EDI標準的未來發展
EDI的迅猛發展,其影響已波及全球。但目前存在的EDIFACT和ANSI X.12兩大標准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EDI全球互通的發展。例如當一個美國的公司要與它在歐洲或亞洲的子公司或貿易夥伴聯系時,因雙方所採用的EDI標准不同,就要進行復雜的技術轉換才能達到目的。雖然絕大多數翻譯軟體的製造廠商都支持這兩個標准,但仍會給用戶或廠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為了在國際貿易中更快、更省、更好地使用EDI,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等工業發達國家,都在強烈要求統一EDI國際標准。即「講一種語言,用一種標准(In speak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EDI, we must speak one language and use one standard)。
在EDIFACT被ISO接受為國際標准之後,國際EDI標准就逐漸向EDIFACT靠攏。ANSI X.12和EDIFACT兩家已一致同意全力發展EDIFACT,使之成為全世界范圍內能接受的EDI標准。1992年11月美國ANSI X.12鑒定委員會又投票決定,1997年美國將全部採用EDIFACT來代替現有的X.12標准。ANSI官員說:「1997年之後,現在所有的X.12標准仍將保留,但新上項目將全部採用EDIFACT標准」。美國國家標准化協會歐共體事務主席John Rusell先生指出:「X.12向EDIFACT轉變意味著美國的公司今後可在歐洲的市場上加快資金流動、改善用戶服務。同時,從用戶的角度來看,今後面對的將是唯一的國際標准」。
總之。EDIFACT成為統一的EDI國際標准已是大勢所趨。ISO預計,到90年代中期,EDIFACT將有1000多種信息類別,並覆蓋國際貿易的80%。我國有關部門和專家也一致認為,我國EDI標准應積極向國際標准靠攏,採用EDIFACT標准。
㈥ 物流EDI技術的特點是什麼
時力科技使用基於Intenet的EDI技術,用增值網進行網路傳輸、交易,並將EDI信息輸入傳統處理系統的EDI用戶,轉向基於Internet的EDI系統,以取代昂貴的增值網EDI服務。利用了EDI如下的技術特點:
1)、單證格式化:EDI傳輸的是企業間格式化的數據,如:訂購單、報價單、發票、貨運單、裝箱單、報關單等,這些信息都具有固定的格式與行業通用性,像信件、公函就不屬於EDI的范疇了。
2)、報文標准化:EDI傳輸的保溫符合國際標准或者是行業標准,這是計算機能自動處理的前提條件。
3)、處理自動化:EDI信息傳遞的路徑是計算機到數據通信網路,再到商業夥伴的計算機,信息的最終用戶是計算機應用系統,它自動處理傳遞來的信息,因此,這種數據是機器—機器,應用到應用,無需人工干預。
4)、軟體結構化:EDI的功能軟體由五個模塊構成,分別是:報文生成與處理模塊、標准報文格式轉換模塊、通信模塊、內部介面模塊、用戶界面模塊。這五個模塊構成了EDI商業化軟體。
5)、運作規范化:EDI以報文的方式交換信息是有效、規范的電子憑證之一,EDI單證報文具有法律效力已被普遍接受。
㈦ EDI四個標準是什麼
EDI的特點
(1)EDI的使用對象是不同的組織之間,傳輸的企業間的報文,是企業間信息交流的一種方式;
(2)EDI所傳送的資料是一般業務資料,如發票、訂單等,而不是指一般性的通知;
(3)EDI傳輸的報文是格式化的,是符合國際標準的,這是計算機能夠自動處理報文的基本前提;
(4)EDI使用的數據通信網路一般是增值網、專用網;
(5)數據傳輸由收送雙方的計算機系統直接傳送、交換資料,不需要人工介入操作;
(6)EDI與傳真或電子郵件的區別是:傳真與電子郵件,需要人工的閱讀判斷處理才能進入計算機系統。人工將資料重復輸入計算機系統中,既浪費人力資源,也容易發生錯誤,而EDI不需要再將有關資料人工重復輸入系統。
[編輯]構成EDI系統的要素
構成EDI系統的三個要素是:EDI軟體和硬體、通信網路、數據標准化。
一個部門或企業要實現EDI,首先必須有一套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其次,為使本企業內部數據比較容易地轉換為EDI標准格式,須採用EDI標准;另外,通信環境的優劣也是關繫到EDI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
EDI標準是整個EDI最關鍵的部分,由於EDI是以實現商定的報文格式形式進行數據傳輸和信息交換,一次制定統一的EDI標准至關重要。EDI標准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基礎標准、代碼標准、報文標准、但正標准、管理標准、應用標准、通信標准、安全保密標准等。
[編輯]EDI標准體系
EDI是目前為止最為成熟和使用范圍最廣泛的電子商務應用系統。其根本特徵在於標準的國際化,標准化是實現EDI的關鍵環節。早期的EDI標准,只是由貿易雙方自行約定,隨著使用范圍的擴大,出現了行業標准和國家標准,最後形成了統一的國際標准。國際標準的出現,大大地促進了EDI的發展。隨著EDI各項國際標準的推出,以及開放式EDI概念模型的趨於成熟,EDI的應用領域不僅只限於國際貿易領域,而且在行政管理、醫療、建築、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可見EDI的各項標準是使EDI技術得以廣泛應用的重要技術支撐,EDI的標准化工作是在EDI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EDI標准體系是在EDI應用領域范圍內的、具有內在聯系的標准組成的科學有機整體,它由若干個分體系構成,各分體系之間又存在著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和相互補充的內在聯系。我國根據國際標准體系和我國EDI應用的實際以及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情況,制訂了EDI標准體系,以《EDI系統標准化總體規范》作為總體技術文件。該規范作為我國「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是這一段時間內我國EDI標准化工作的技術指南,處於主導和支配作用。
根據該規范,EDI標准體系分基礎、單證、報文、代碼、通信、安全、管理應用七個部分,大致情況如下:
[編輯]EDI基礎標准體系
主要由UN/EDIFACT的基礎標准和開放式EDI基礎標准兩部分組成,是EDI的核心標准體系。其中,EDIFACT有7項基礎標准,包括EDI術語、EDIFACT應用級語法規則、語法規則實施指南、報文設計指南和規則、貿易數據元目錄、復合數據元目錄、段目錄、代碼表,我國等同採用了這7項標准;開放式EDI基礎標準是實現開放式EDI最重要、最基本的條件,包括業務、法律、通信、安全標准及信息技術方面的通用標准等,ISO/IEC JTC1 SC30推出《開放式EDI概念模型》和《開放式EDI參考模型》,規定了用於協調和制定現有的和未來的開放式EDI標準的總體框架,成為未來開放式EDI標准化工作的指南。隨之推出的一大批功能服務標准和業務操作標准等將成為指導各個領域EDI應用的國際標准。
[編輯]EDI單證標准體系
EDI報文標准源於相關業務,而業務的過程則以單證體現。單證標准化的主要目標是統一單證中的數據元和紙面格式,內容相當廣泛。其標准體系包括管理、貿易、運輸、海關、銀行、保險、稅務、郵政等方面的單證標准。
[編輯]EDI報文標准體系
EDI報文標準是每一個具體應用數據的結構化體現,所有的數據都以報文的形式傳輸出去或接收進來。EDI報文標准主要體現於聯合國標准報文(United Nations Standard Message ,簡稱UNSM),其1987年正式形成時只有十幾個報文,而到1999年2月止,UN/EDIFACT D.99A版已包括247個報文,其中有178個聯合國標准報文(UNSM)、50個草案報文(Message in Development ,簡稱MiD)及19個作廢報文,涉及到海關、銀行、保險、運輸、法律、稅務、統計、旅遊、零售、醫療、製造業等諸多領域。
[編輯]EDI代碼標准體系
在EDI傳輸的數據中,除了公司名稱、地址、人名和一些自由文本內容外,幾乎大多數數據都以代碼形式發出,為使交換各方便於理解收到信息的內容,便以代碼形式把傳輸數據固定下來。代碼標準是EDI實現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EDI代碼標准體系包括管理、貿易、運輸、海關、銀行、保險、檢驗等方面的代碼標准。
[編輯]EDI通信標准體系
計算機網路通信是EDI得以實現的必備條件,EDI通信標准則是順利傳輸以EDI方式發送或接收的數據的基本保證。EDI通信標准體系包括ITU 的X.25、X.200/ISO 7498、X.400系列/ISO 10021、X.500系列等,其中X.400系列/ISO 10021標準是一套關於電子郵政的國際標准。雖然這套標准,ISO叫做MOTIS,ITU稱為MHS,但其技術內容是兼容的,它們和EDI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
[編輯]EDI安全標准體系
由於經EDI傳輸的數據會涉及商業秘密、金額、訂貨數量等內容,為防止數據的篡改、遺失,必須通過一系列安全保密的規范給以保證。EDI安全標准體系包括EDI安全規范、電子簽名規范、電文認證規范、密鑰管理規范、X.435安全服務、X.509鑒別框架體系等。為制定EDIFACT安全標准,聯合國於1991年成立了UN/EDIFACT安全聯合工作組,進行有關標準的制定。
[編輯]EDI管理標准體系
EDI管理標准體系主要涉及EDI標准維護的有關評審指南和規則,包括標准技術評審導則、標准報文與目錄文件編制規則、目錄維護規則、報文維護規則、技術評審單格式、目錄及代碼編制原則、EDIFACT標准版本號與發布號編制原則等。
[編輯]EDI應用標准體系
EDI應用標准體系主要指在應用過程中用到的字元集標准及其他相關標准,包括: 信息交換用七位編碼字元集及其擴充方法;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通用多八位編碼字元集;信息交換用漢字編碼字元集輔2集、4集等。
EDI標准體系的框架結構並非一成不變,它將隨著EDI技術的發展和EDI國際標準的不斷完善而將不斷地進行更新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