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育對文化的功能具體表現在
1.傳遞——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傳遞著文化,它使新一代能迅捷、經濟、高效地佔有人類創造的精神文化財富的精華,迅速成長為具有攝取、鑒賞、創造文化的「文化人」。與此同時,教育將人類的精神文化財富內化為個體的精神財富,這樣,人類的精神財富便找到了最安全且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險庫」,教育也就有了保存文化的功能。
2.傳播——豐富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傳播,一般指某一社會共同體的文化向另一社會文化共同體的傳播過程,是單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則是兩個和兩個以上文化共同體的文化相互傳播,是雙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交流,對於雙方都是自我超越的過程,都是向自身灌注生命力和新鮮血液的過程。教育作為傳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也就有了豐富文化的功能。
3.選擇——提升文化的功能。所謂教育文化的選擇,即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社會文化的糟粕必須摒棄,精華則有待發揚。這就需要教育對「文化」進行篩選,把經過「過濾」了的文化傳遞給下一代,以促進文化的進步和發展。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是文化進步的一個重要的內在機理,因而教育對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意味著價值的取捨與認知意向的轉變,並且是為了文化自身的發展與進步。學校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引導工作。
4.創造——更新文化功能。教育是文化結構中的一個能動的要素,它的這一功能立足於上述功能。
㈡ 為什麼說文化的過濾必然導致文學的誤讀
文化並非自生,往往與人為選擇和時代選擇有關,文學作品的主題也與時代氣息息息相關。一戰、二戰、工業革命這些大的變革下產生的舊文化、新文化會以一方戰勝另一方,進而過濾另一方為結局,但失敗的一方仍會反復甚至變強,比如最近幾年的民粹主義。二戰後期蔓延在歐美各國的反主流文化,比如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文化、朋克風,包括今年獲諾獎的鮑勃迪倫。主流文化顯然會過濾這些反主流文化,結果就是這些反主流文化慢慢地被打上暴力、虛無、墮落、毒品、不作為的標簽,多數人不理解甚至誤解。另外,一些文化差異、認知差異也會導致文學誤讀,比如魔幻主義風格的拉美文學,還有我喜歡的捷克文學、19,20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
㈢ 為什麼說文化的過濾必然導致文學的誤讀舉例說明
這個來自《詩經》的典型範例。雎鳩本來是一種兇猛的鳥,《關雎》原是以雎鳩求魚以象徵男子求愛。而到了漢代,儒家卻視之為貞鳥,「關關雎鳩」乃雌雄和鳴,來比喻夫妻和諧。這絕不是因學者的無知而造成的理解上的錯誤,而是一次具有文化意義的誤讀,它反映了民族社會生活及婚姻觀的變化與民族追求和諧、溫柔的心理趨向。
還有諸如迪斯尼版的《花木蘭》、中國的《小紅帽》等等,都是文化誤讀現象,不過,故事是不是真實或者哪個版本最接近真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變異以及背後所反映出來的社會心態和風尚,不同的故事也就成為我們認識不同社會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