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EDI(電子數據交換)它的作用是什麼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縮寫,中文可譯為「電子數據交換」。它是一種在公司之間傳輸訂單、發票等作業文件的電子化手段。 EDI的發展背景 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特別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新技術革命浪潮的猛烈沖擊下,一場高技術競爭席捲世界,使人類社會的一切領域正在飛速地改變著面貌。國際貿易也空前活躍,市場競爭愈演愈烈。 在國際貿易中,由於買賣雙方地處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簡單地直接地面對面地買賣,而必須以銀行進行擔保,以各種紙面單證為憑證,方能達到商品與貨幣交換的目的。這時,紙面單證就代表了貨物所有權的轉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紙面單證就是外匯」。 全球貿易額的上升帶來了各種貿易單證、文件數量的激增。雖然計算機及其它辦公自動化設備的出現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減輕人工處理紙面單證的勞動強度,但由於各種型號的計算機不能完全兼容,實際上又增加了對紙張的需求,美國森林及紙張協會曾經做過統計,得出了用紙量超速增長的規律:即年國民生產總值每增加10億美元,用紙量就會增加8萬噸。此處,在各類商業貿易單證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數據是重復出現的,需要反復地鍵入。有人對此也做過統計,計算機的輸入平均70%來自另一台計算機的輸出,且重復輸入也使出差錯的機率增高,據美國一家大型分銷中心統計,有5%的單證中存在著錯誤。同時重復錄入浪費人力、浪費時間、降低效率。因此,紙面貿易文件成了阻礙貿易發展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因素。 另外,市場競爭也出現了新的特徵。價格因素在競爭中所佔的比重逐漸減小,而服務性因素所佔比重增大。銷售商為了減少風險,要求小批量、多品種、供貨快,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行情。而在整個貿易鏈中,絕大多數的企業既是供貨商又是銷售商,因此提高商業文件傳遞速度和處理速度成了所有貿易鏈中成員的共同需求。同樣,現代計算機的大量普及和應用以及功能的不斷提高,已使計算機應用從單機應用走向系統應用;同時通信條件和技術的完善,網路的普及又為EDI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計算機應用、通信網路和數據標准化為基礎的EDI應運而生。EDI一經出現便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在世界各主要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得到廣泛的應用。正如香港TRADELINK公司的宣傳資料所指出的那樣:「當EDI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在美國首次被採用時,只屬於當時經商的途徑之一;時至今日,不但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以至越來越多的亞太地區國家,均已認定EDI是經商的唯一途徑」。 由於EDI具有高速、精確、遠程和巨量的技術性能,因此EDI的興起標志著一場全新的、全球性的商業革命的開始。國外專家深刻地指出:「能否開發和推動EDI計劃,將決定對外貿易方面的興衰和存亡。如果跟隨世界貿易潮流,積極推行EDI就會成為巨龍而騰飛,否則就會成為恐龍而絕種」。 20世紀60年代末,歐洲和美國幾乎同時提出了EDI的概念。早期的EDI只是在兩個商業夥伴之間,依靠計算機與計算機直接通信完成。 20世紀70年代,數字通信技術的發展大大加快了EDI技術的成熟和應用范圍的擴大,也帶動了跨行業EDI系統的出現。80年代EDI標準的國際化又使EDI的應用躍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時至今日,EDI歷經萌芽期、發展期已步入成熟期。英國的EDI專家明確指出:「以現有的信息技術水平,實現EDI已不是技術問題,而僅僅是一個商業問題」。
⑵ 中國EDI標準是什麼
EDI標准:電子數據交換標准
英文名稱: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
定義:將商業或行政事務處理按照一個版公認的標准,形成結構權化的事務處理或報文數據格式,從計算機到計算機的電子傳輸方法。EDI是將貿易、運輸、保險、銀行和海關等行業的信息,用一種國際公認的標准格式,通過計算機通信網路,使各有關部門、公司與企業之間進行數據交換與處理,並完成以貿易為中心的全部業務過程。
電子數據交換 (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縮寫 EDI ) 是指按照同一規定的一套通用標准格式,將標準的經濟信息,通過通信網路傳輸,在貿易夥伴的電子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數據交換和自動處理。由於使用 EDI 能有效的減少直到最終消除貿易過程中的紙面單證,因而 EDI 也被俗稱為 「 無紙交易 」 。它是一種利用計算機進行商務處理的新方法。
⑶ 什麼是電子數據交換(EDl),它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EDI-電子數據交換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縮寫,稱作無紙貿易或電子數據交換。它是指按照協議,把具有一定結構特徵的經濟信息,通過電子數據通訊網路 ,在商業貿易夥伴的計算機系統之間進行自動交換和自動處理。
EDI利用存儲轉發方式將供應鏈企業貿易過程中的訂貨單、發票、提貨單、海關申報單、進出口許可證、貨運單等數據以標准化格式,通過計算機和通信網路進行傳遞、交換、處理,代替了貿易、運輸、保險、銀行、海關、商檢等行業間人工處理信息、郵遞互換單證的方式,使交易行為更加快速、安全和高效。它是一種用計算機進行商務處理的新業務。
通過使用EDI,企業可以快速獲得信息,提供更好的服務,減少紙面作業,提高生產力,減低成本,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有效地控制庫存和組織生產。例如,一個生產企業的EDI系統通過通信網路收到一份訂單,系統便可以自動處理該訂單,檢查訂單是否符合要求,向訂貨方發確認報文。通知企業內部管理系統安排生產,向零配件供應商訂購零配件,向交通運輸部門預訂貨運集裝箱,向海關、商檢等有關部門申請出口許可證,通知銀行結算並開具EDI發票,從而將整個訂貨、生產、銷售過程貫穿起來,自動地完成整個商業貿易過程。使貿易各方建立起一種新型、安全的貿易合作夥伴關系。
應用服務解決方案我公司於1994年建立了EDI電子數據交換中心即電子商務增值網Shedi,成為中國電信ChinaEDI全國十四個節點之一,並與北京ChinaEDI節點一起成為兩個出口局,起著對內連接,對外轉接的作用。隨著INTERNET的日益普及,公司又研製了WebAccess產品,開創了通過網際網路接入EDI的全新應用,使用戶的接入方式更為便捷靈活,所需費用也更為低廉,大大方便了中小用戶使用EDI業務。
近年來,公司憑借雄厚的技術優勢和在電子商務B-B方面的多年經驗,為全國各行各業的用戶度身定製了各種EDI業務整體解決方案,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並擁有豐富的IT行業經驗。如:
和銀行聯手率先在全國推出了利用EDI技術,實現上海各企、事業單位的某項公用事業費的電子數據托收業務。
和銀行合作,利用EDI技術實現了個人用戶的某項公用事業費的回執回收的電子化應用。
在製造業方面,為某跨國公司開發了銷售系統的EDI應用,使該公司與它在全國的銷售商及運輸公司通過EDI交換中心就商品訂貨、銷售、產品庫存、運輸等環節實現先進的電子化管理。
為某著名超市開發了訂貨系統的EDI應用,使該超市與它在全國的大的供貨商通過EDI交換中心就商品訂貨、銷售、商品庫存、運輸等環節實現無紙化管理。
在運輸業方面,替某著名物流公司開發了商品運輸EDI應用系統,使其為定貨代理商提供高質量、快捷的服務。
為一些獨資企業開發了EDI應用系統,使它們可方便地通過EDI網路與其在國內外的供貨商或供應商進行無紙貿易。
為一家美國服裝企業在中國的供貨商開發了EDI的ASN管理系統,實現了從訂單接收,到生產、裝箱、出運等整個過程的無紙化處理。 效 益 卓 越與現行的紙面貿易文件處理過程相比,使用EDI技術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是顯著的,主要表現在:
取代紙面貿易,降低成本與獲得競爭戰略優勢;
減少重復錄入,信息傳遞快。可靠性強,增加貿易機會;
縮短付款時間,有效加速資金流通;
及時提供更快的決策支持信息,並得到即時確認;
有助於改善貿易各方的關系,與貿易夥伴建立更快、更密切的聯系;
可把人為耽誤因素減到最低程度,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貿易全部工作;
提高可靠性和辦公效率,改進質量和服務;
提高文件處理的速率、簡化中間環節,使內部運作過程更合理化。 安 全 保 密
我公司建立的公用EDI平台採用的是運行UNIX操作系統的永不停頓容錯計算機。它能夠提供最全面的可靠性。
EDI網路是一個專用網路,獨立於INTERNET。使用自己的專用協議。最大限度避免了黑客的侵襲。
在EDI交換機上設有多種安全措施,防止他人不合法的存取數據,並預防任何信息遭受篡改或無意識的泄露,用戶可自己設定密碼開啟信箱;可用電子簽名方式證實文件的來源;可對數據進行加密處理;可採用專用IC卡作為開啟信箱的密鑰。
EDI交換機可跟蹤文件的收發狀態,隨時掌握動態信息。並且EDI交換中心還可以提供存證服務,對所有交換的數據及收發操作進行光碟記錄。可以防止出現抵賴情況。 總之,EDI交換機防破譯、防篡改、防冒充、防抵賴的「四防」功能,免除您使用網路的後顧之憂。
法 律 地 位1999年公布的合同法第11條、第16條、第26條已申明了EDI的法律地位,即電子數據交換具有法律效應。
接 入 方 式上海市電信有限公司電子數據交換分公司以上海電信公用通信網為依託,憑借雄厚的技術優勢和良好的運行機制,可向用戶提供各類接入手段:
PSTN(電話網)
X.25(分組網)
DDN(數字數據網)
Chinanet(中國公眾網)
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
FR(幀中繼網) 資 費 標 准
項 目 計費單位 資費(元)
一次性費用 開戶費(國內) 每戶每次 100
開戶費(國際) 每戶每次 1100
專用軟體費 每戶每次 5800
增加貿易夥伴(國際) 每信箱每次 1000
月租費 每戶每月 40
連接費 撥號 每分鍾 0.20
單證處理費 國內 每K字元 1.50
國際 每K字元 3.60
跨網信息傳送費 國內 每K字元 0.048
國際 每K字元 1.28
存儲費(超過30天) 每K字元每天 0.20
EDI應用開發費 單證製作費 每張 4000
單證轉換費 每個 3000
安裝費 本地 每戶 1400
外地 每戶 5000
舉證費 每次 300
成功方案:
零售業電子補貨系統
--------------------------------------------------------------------------------
系統簡介
當今零售業控製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務的策略之一,就是由供應商來負責相關商品的庫存和物流管理。供應商通過零售商提供的銷售信息、庫存信息,高效地排定自己的生產計劃和送貨計劃。從而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供應商在整個物流環節中可能發生的費用,以降低商品的售價,提高競爭力。而零售商的業務員則從繁重的重復采購活動中解脫出來,專注於顧客服務。通過創造滿意的顧客來創造利潤。因此,這對零售商和供應商來說是一個雙贏的策略。
系統的應用
適用於超市、百貨等零售商與其供應商之間的信息採集、處理傳送
適用於超市、百貨等零售商總部與分部或總部與網點之間的信息傳送
該系統已成功應用於華聯超市及其數百個供應商
系統信息內容和流向
日庫存、出倉信息:每天獲取庫存信息和出倉信息,使供應商及時了解商品流通情況。
日庫存信息流向: 零售商 ——> 供應商
日出倉信息流向: 零售商 ——> 供應商
限量值信息:通過產品上限的設置,使零售商有效的控制供應商的產品庫存,避免供應商盲目送貨。當庫存低於警戒值(即產品下限)時,及時提醒供應商,補充其產品庫存量。
限量值信息流向: 零售商 ——> 供應商
日網點信息:使供應商及時了解產品的詳細流向,對不同區域產品銷售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有的放矢的進行產品推廣及促銷。
日網點信息流向: 零售商 ——> 供應商
送貨單信息:供應商可在一定的范圍內,有效的控制送貨數量。
送貨單信息流向: 供應商 ——> 零售商
系統特點
解決了零售商與供應商間的信息交換
確保了零售商動態監控產品庫存、使供應商做到及時庫存補給
將補貨流程化繁為簡
數據傳送基於EDI網路安全、可靠的連接
操作界面簡單、方便
進出口貿易單證管理系統
--------------------------------------------------------------------------------
系統簡介
貿易單據自動處理系統是針對訂貨商和加工企業之間的貿易過程而開發的包括訂單、裝箱、發票、船運通知(ASN Advance Shipment Notices)等貿易單證EDI信息的自動處理系統。實現了從接收訂貨商下達的訂單開始,通知有關工廠安排生產,產生裝箱清單組織出運,到最後匯總運輸信息生成船運通知單,發送給訂貨商的整個過程的自動化處理。
系統的應用
適用於進出口企業與其訂貨商之間的信息採集、處理傳送。該系統已成功應用於美國LIZ Claiborne 公司與其在中國的各定點服裝加工企業。
服裝業ASN系統的數據流程及內容:
系統的工作模式
1. 工貿分離模式
貿易過程中有供應商與加工廠參與,加工廠與訂貨商不存在直接的業務往來;供應商提供訂單業務,並負責與訂貨商進行信息交換。
2. 工貿一體模式
貿易過程中加工廠既具有加工職能又具有貿易職能,與訂貨商存在直接的業務往來,並直接與訂貨商進行信息交換。
系統的功能
針對訂貨商的貿易、結算方式
電子化的單證、票據交換
聯機掃描、實時監控
網路化的多點裝箱操作
可重復的激游標簽列印
條碼符合UCC128國際標准
自動化的數據處理
系統特點
縮短交易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減少文件處理成本。
減少庫存。
提高競爭力、與貿易夥伴建立更快、更密切的聯系。
數據傳送基於EDI網路安全、可靠的連接。
中英文對照界面,操作簡單、方便。
⑷ 外貿術語中,EDI是什麼意思
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是由國際標准化組織推出使用的國際標准,他是指一種通過電回子信息化的手段,在貿易夥伴之答間傳播標准化的商務貿易元素方法和標准。例如,國際貿易中的采購訂單、裝箱單、提貨單等數據的交換。
⑸ EDI指的是什麼
何為EDI,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縮寫,中文可譯為「電子數據交換」。它是一種在公司之間傳輸訂單、發票等作業文件的電子化手段。
⑹ 電子商務中大量使用edi,其中文意思為
電子商務中edi意思是電子數據交換。
電子數據交換英文是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縮寫EDI,因此電子商務中edi意思是電子數據交換。電子數據交換是指貿易夥伴的電子計算機系統之間按照同一法規規定的一套通用標准格式,通過通信網路傳輸標准經濟信息的數據交換和自動處理。
電子商務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網際網路開放的網路環境下,基於客戶端/服務端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
⑺ 簡述 EDI,EOS,GPS,GIS,POS 各代表什麼信息內容及其在物流中的應用.
搜一下:簡述
EDI,EOS,GPS,GIS,POS
各代迅伏表什麼信息內仔橘容及其在物流中的應畝戚攜用.
⑻ EDI錄入員是什麼樣的職業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縮寫,中文可譯為「電子數據互換」,港、澳及海外華人地區稱作「電子資版料聯通」。它是一權種在公司之間傳輸訂單、發票等作業文件的電子化手段。它通過計算機通信網路將貿易、動輸、保險、銀行和海關等行業信息,用一種國際公認的標准格式,實現各有關部門或公司與企業之間的數據交換與處理,並完成以貿易為中心的全部過程,它是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穎的電子化貿易工具,是計算機、通信和現代管理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將EDI描述成「將貿易(商業)或行政事務處理按照一個共認的標准變成結構化的事務處理或信息數據格式,從計算機到計算機的電子傳輸」。而ITU—T(原CCITT)將EDI定義為「從計算機到計算機之間的結構化的事務數據互換」。又由於使用EDI可以減少甚至消除貿易過程中的紙面文件,因此EDI又被人們通俗地稱為「無紙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