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過濾操作的詳細過程
過濾操作要求「一貼、二低、三靠」。
一貼
即使濾紙潤濕,緊貼漏斗內壁,不殘留氣泡。(防止氣泡減慢過濾速度。)
二低
1、濾紙邊緣略低於漏斗邊緣。
2、液面低於濾紙邊緣。(防止液體過濾不凈。)
三靠
1、傾倒時燒杯杯口要緊靠玻璃棒上。
2、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層濾紙處。
3、漏斗下端長的那側管口緊靠燒杯內壁。
(1)過濾培養基的大濾瓶怎麼使用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燒杯中的混合物在過濾前應用玻璃棒攪拌,然後進行過濾。
2、過濾後若溶液還顯渾濁,應再過濾一次,直到溶液變得透明為止。
3、過濾器中的沉澱的洗滌方法:用燒瓶或滴管向過濾器中加蒸餾水,使水面蓋沒沉澱物,待溶液全部濾出後,重復2~3次。
4、斗架燒杯玻璃棒,濾紙漏斗角一樣:「斗」指漏斗;「架」指漏斗架。這兩句點明了過濾操作實驗所需要的儀器:漏斗、漏斗架、燒杯、玻璃棒、濾紙,並且強調濾紙折疊的角度要與漏斗的角度一樣。
5、過濾之前要靜置:意思是說在過濾之前須將液體靜置一會兒,使固體和液體充分分離。
6、三靠兩低不要忘:意思是說在過濾時不要忘記了三靠兩低。「三靠」的意思是指漏斗頸的末端要靠在承接濾液的燒杯壁上,要使玻璃棒的底端靠在濾紙上,盛過濾液的燒杯嘴要靠在玻璃棒上;「兩低」的意思是說濾紙邊緣應略低於漏斗的邊緣,所倒入的濾液的液面應略低於濾紙的邊緣。
❷ 減壓抽濾的正確使用方法
減壓抽濾的流程:
1、安裝儀器,檢查布氏漏斗與抽濾瓶之間連接是否專緊密,抽氣屬泵連介面是否漏氣;
2、修剪濾紙,使其略小於布氏漏斗,但要把所有的孔都覆蓋住,並滴加蒸餾水潤濕濾紙,微微開啟抽氣閥門使濾紙與漏斗連接緊密;
3、打開抽氣泵開關,倒入固液混合物,開始抽濾。盡量使要過濾的物質處在布氏漏斗中央,防止其未經過濾,直接通過漏斗和濾紙之間的縫隙流下。
4、過濾完之後,先抽掉抽濾瓶接管,後關抽氣泵。
5、從漏斗中取出固體時,應將漏斗從抽濾瓶上取下,左手握漏斗管,倒轉,用右手「拍擊」左手,使固體和濾紙一起落入潔凈的紙片或表面皿上。揭去濾紙,再對固體做乾燥處理。
(2)過濾培養基的大濾瓶怎麼使用擴展閱讀
減壓抽濾的注意事項:
1、安裝儀器時,漏斗管下端斜面應朝向支管口。但不能靠得太近,以免濾液被抽走。
2、當過濾的溶液具有強酸性、強鹼性或強氧化性時,要用玻璃纖維代替濾紙或用玻璃砂漏斗代替布氏漏斗。
3、不宜過濾膠狀沉澱或顆粒太小的沉澱。
4、在抽濾過程中,當漏斗里的固體層出現裂紋時,應用玻璃塞之類的東西將其壓緊,堵塞裂紋。如不壓緊也會降低抽濾效率。
5、停止抽濾時先旋開安全瓶上的旋塞恢復常壓,然後關閉抽氣泵。
❸ 不銹鋼多聯過濾器怎麼用
不銹鋼過濾器用途就是過濾;工作時,待過濾的水由水口時入,流經濾網,通過出口進入用戶所須的管道進行工藝循環,水中的顆粒雜技被截留在濾網內部。如此不斷的循環,被截留下來的顆粒越來越多,過濾速度越來越慢,而進口的污水仍源源不斷地進入,濾孔會越來越小,由此在進、出口之間產生壓力差,當大度差達到設定值時,差壓變送器將電信號傳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喊啟動驅動馬達通過傳動組件帶動軸轉動,同時排污口打開,由排污口排出,當濾網清洗完畢後,壓差降到最小值,系統返回到初始過濾狀,系統正常運行。
❹ 過濾法是最常用的的分離方法之一,常用的三種過濾方法是什麼各自的操作注意事
1 常壓過濾:漏斗要放在漏斗架上,調整好漏斗架的高度,使漏斗的出口靠在接收器的內壁版上,這樣,濾液可權順著器壁流下,不致四濺。先轉移溶液,後轉移沉澱。這樣就不會因沉澱堵塞濾紙的孔隙而減慢過濾速率。轉移溶液和沉澱時,均應使用攪拌棒。轉移溶液時,應把溶液滴在三層濾紙的側面,以防液滴把單層濾紙沖破。加入漏斗中的溶液不能超過圓錐濾紙的總容積的2/3。
2 減壓過濾(抽吸過濾):濾紙的大小應剪得比布氏漏斗的內徑略小,以能恰好蓋住瓷板上的所有小孔為佳。先由洗瓶吹出少量蒸餾水潤濕濾紙,再開啟水泵,使濾紙緊貼在漏斗內的瓷板上,然後才能進行過濾。從吸濾瓶上口倒出濾液時,支管必須向上。在吸濾過程中,不得突然關閉水泵,防止倒吸現象發生。過濾完畢後,先拔掉橡皮管,後關水泵。用手指或玻璃棒輕輕揭起濾紙邊,取下濾紙和沉澱。吸濾瓶中的濾液最後從其上口傾出。
3 熱過濾:選用玻璃漏斗的頸部越短越好,以免過濾時溶液在漏斗頸內停留過久,因散熱降溫析出晶體而發生堵塞
❺ 濾膜法測大腸桿菌的培養基
(1)過濾待測水樣需要用到濾杯、濾膜和濾瓶,這些實驗儀器都需要經過滅菌處理,與過濾有關的操作都要在酒精燈火焰旁進行,防止雜菌的污染.
(2)待測水樣過濾完之後,還有部分細菌吸附在濾杯杯壁上,此時可以在無菌條件下,用無菌水沖洗濾杯,再次過濾,將這部分細菌也盡可能集中到濾膜上.
(3)將完成過濾之後的濾膜緊貼在EMB培養基上,屬於微生物培養中的接種操作.從功能上看,該培養基中含有伊紅美藍,因此EMB培養基屬於鑒別培養基.
(4)無菌操作下將90ml無菌水加入到10ml待測水樣中,這樣就將待測水樣稀釋了10倍;根據大腸桿菌鑒定的原理可知,黑色菌落為大腸桿菌,因此1升待測水樣中的大腸桿菌數目=5×(1000÷10)=500個.
(5)若要測定待測水樣中酵母菌的數目,酵母菌屬於真核生物,大腸桿菌屬於原核生物,真核細胞的直徑比原核細胞大,因此應更換上述過濾裝置中的濾膜,選擇孔徑更大的濾膜.
故答案為:
(1)濾杯、濾膜和濾瓶
(2)無菌條件下用無菌水沖洗濾杯,再次過濾
(3)接種 鑒別
(4)10 500
(5)更大
❻ 純化水微生物限度檢查用薄膜過濾法怎麼做
准備工作:
用純化水浸泡濾膜,浸泡完全後放入濾杯中,包好濾杯,連同回量筒、培養基、平皿、答取膜器、三角燒瓶等一起121℃滅菌30min。
滅菌後的物品一並傳入潔凈室中,微生物限度過濾器上連好已經滅好的濾杯,用緩沖液先潤濕濾膜,抽掉緩沖液,然後倒入供試液(10倍稀釋),濾過,再用緩沖液沖洗濾膜。
過濾結束後取下濾膜平貼於R2A瓊脂培養基平板上,32℃倒置培養5天。菌落計數(平皿上長幾個菌結果就報幾個菌)
(6)過濾培養基的大濾瓶怎麼使用擴展閱讀:
薄膜過濾系統主要用於去除小顆粒及溶解鹽,一般可分為微濾、超濾、納濾和薄膜過濾反滲透。
微濾又稱微孔過濾,它屬於精密過濾,截留溶液中的砂礫、淤泥、黏土等顆粒和賈第蟲、隱抱子蟲、藻類和一些細菌等,而大量溶劑、小分子及少量大分子溶質都能透過膜的分離過程。
超濾是一種加壓膜分離技術,即在一定的壓力下,使小分子溶質和溶劑穿過一定孔徑的特製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質不能透過,留在膜的一邊,從而使大分子物質得到了部分的純化
納濾 ( NF,Nanofiltration)是一種介於反滲透和超濾之間的壓力驅動膜分離過程,納濾膜的孔徑范圍在幾個納米左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薄膜過濾
❼ 全封閉無菌試驗過濾培養器怎麼用
細胞培養箱菌水定要放硫酸銅
主要防止黴菌般都飽硫酸銅溶液放燒杯或者培養內箱水槽培養箱水槽沒容腐蝕性
另外採用飽磷酸氫二鈉鹽溶液防止黴菌產
覺硫酸銅溶液些比較清亮飽候析鹽結晶難看
定期往面添加菌蒸餾水別讓面鹽析太能效防止黴菌尤其溫熱季節
❽ 培養基,培養器皿和植物材料通常怎樣滅菌
常用的滅菌方法可分為物理的和化學的兩類,即:物理方法如乾熱(烘燒和灼燒)、濕熱(常壓或高壓蒸煮)、射線處理(紫外線、超聲波、微波)、過濾、清洗和大量無菌水沖洗等措施;化學方法是使用升汞、甲醛、過氧化氫、高錳酸鉀、來蘇水、漂白粉、次氯酸鈉、抗菌素、酒精化學葯品處理。這些方法和葯劑要根據工作中的不同材料不同目的適當選用。
1、培養基用濕熱滅菌
培養基在制備後的24小時內完成滅菌工序。高壓滅菌的原理是:在密閉的蒸鍋內,其中的蒸汽不能外溢,壓力不斷上升,使水的沸點不斷提高,從而鍋內溫度也隨之增加。在0.1mpa的壓力下,鍋內溫度達121℃。在此蒸汽溫度下,可以很快殺死各種細菌及其高度耐熱的芽孢。
注意完全排除鍋內空氣,使鍋內全部是水蒸氣,滅菌才能徹底。高壓滅菌放氣有幾種不同的做法,但目的都是要排凈空氣,使鍋內均勻升溫,保證滅菌徹底。常用方法是:關閉放氣閥,通電後,待壓力上升到0.05mpa時,打開放氣閥,放出空氣,待壓力表指針歸零後,再關閉放氣閥。
關閥再通電後,壓力表上升達到0.1mpa時,開始計時,維持壓力0.1-0.15mpa,20分鍾。
按容器大小不同,保壓時間有所不同。見表1。該表所列數字是徹底滅菌很保險的數字,如果容器體積較大,但是放置的數量很少,也可以減少時間。
表1. 培養基高壓蒸汽滅菌所必需的最少時間
容器的體積/ml
在121℃滅菌所需最少時間/min
20-50
15
75-150
20
250-500
25
1000
30
到達保壓時間後,即可切斷電源,在壓力到0.5mpa,可緩慢放出蒸汽,應注意不要使壓力降低太快,以致引起激烈的減壓沸騰,使容器中的液體四溢。當壓力降到零後,才能開蓋,取出培養基,擺在平台上,以待冷凝。不可久不放氣,引起培養基成分變化,以至培養基無法擺斜面。一旦放置過久,由於鍋爐內有負壓,蓋子打不開,只要將放氣閥打開,大氣壓入,內外壓力平衡,蓋子便易打開了。
對高壓滅菌後不變質的物品,如無菌水、栽培介質、接種工具,可以延長滅菌時間或提高壓力。而培養基要嚴格遵守保壓時間,既要保壓徹底,又要防止培養基中的成分變質或效力降低,不能隨意延長時間。
對於一些布製品,如實驗衣、口罩等也可用高壓滅菌。洗凈晾乾後用耐高壓塑料袋裝好,高壓滅局20-30分鍾。
高壓滅菌前後的培養基,其ph值下降0.2-0.3單位。高壓後培養基ph值的變化方向和幅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培養基中成分單一時和培養基中含有高或較高濃度物質時,高壓滅菌後的ph值變化幅度較大,甚至可大於2個ph值單位。環境ph值的變化大於0.5單位就有可能產生明顯的生理影響。
高壓滅菌通常會使培養基中的蔗糖水解為單糖,從而改變培養基的滲透壓。在8%-20%蔗糖范圍內,高壓滅菌後的培養基約升高0.43倍。
培養基中的鐵在高壓滅菌時會催化蔗糖水解,可使15%-25%的蔗糖水解為葡萄糖和果糖。培養基值小於5.5,其水解量更多,培養基中添加0.1%活性炭時,高壓下蔗糖水解大大增強,添加1%活性炭,蔗糖水解率可達5%。
為防止高壓滅菌產生的上述一些變化可用下列方法:
(1)經常注意搜集有關高壓滅菌影響培養基成分的資料,以便及時採取有效措施。
(2)設計培養基配方時盡量採用效果類似的穩定試劑並准確掌握劑量。如避免使用果糖和山梨醇而用甘露醇,以IBA代替IAA,控制活性炭的用量(在0.1%以下)注意ph值對高壓滅菌下培養基中成分的影響等。
(3)配製培養基時應注意成分的適當分組與加入的順序。如將磷、鈣和鐵放在最後加入。
(4)注意高壓滅菌後培養基ph值的變化及恢復動態。如高壓滅菌後的ph值常由5.8升高至6.48。而96小時後又會降至5.8左右。這樣在實驗中就可以根據這一規律加以掌握。
2、用於無菌操作的器械採用灼燒滅菌
在無菌操作時,把鑷子、剪刀、解剖刀等浸入95%的酒精中,使用之前取出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滅菌。冷卻後,立即使用。操作中可採用250或500毫升的廣口瓶,放入95%的酒精,以便插入工具。
3、玻璃器皿及耐熱用具採用乾熱滅菌
乾熱滅菌是利用烘箱加熱到160-180℃的溫度來殺死微生物。由於在乾熱條件下,細菌的營養細胞的抗熱性大為提高,接近芽孢的抗熱水平,通常採用170℃持續90分鍾來滅菌。乾熱滅菌的物品要預先洗凈並乾燥,工具等要妥為包紮,以免滅菌後取用時重新污染。包紮可用耐高溫的塑料。滅菌時應漸進升溫,達到預定溫度後記錄時間。烘箱內放置的物品的數量不宜過多,以免防礙熱對流和穿透,到指定時間斷電後,待充分冷涼,才能打開烘箱,以免因驟冷而使器皿破裂。乾熱滅菌能源消耗太大,浪費時間。
4、不耐熱的物質採用過濾滅菌
一些生長調節劑,如赤黴素、玉米素、脫落酸和某些微生物是不耐熱的,不能用高壓滅菌處理,通常採用過濾滅菌方法。
一些化學成分在高溫高壓下會發生降解而失去效能或降低效能。經高溫滅菌後赤黴素GA3的活性僅及不經高溫滅菌的新鮮溶液的10%。蔗糖經高溫後部分被降解成d-葡萄糖和d-果糖,果糖又可被部分水解,產生抑制培養的植物組織生長的物質。高溫還可使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發生反應。維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熱穩定性,但如果培養基的ph值高於5.5,則維生素b1會被迅速降解。泛酸鈣、植物組織提取物等要過濾滅菌,不能高溫滅菌,否則會失去作用。
防細菌濾膜的網孔的直徑為0.45微米以下,當溶液通過濾液後,細菌的細胞和真菌的孢子等因大於濾膜直徑而被阻,在需要過濾滅菌的液體量大時,常使用抽濾裝置;液量小時,可用注射器。使用前對其高壓滅菌,將濾膜裝在注射器的靠針管處,將待過濾的液體裝入注射器,推壓注射器活塞桿,溶液壓出濾膜,從針管壓出的溶液就是無菌溶液。
過濾除菌操作步驟:首先將過濾器、接液瓶用紙包好,濾膜可放在培養皿內用紙包好。使用前先經121℃高壓蒸汽滅菌30分鍾;在超凈工作台上,將濾器裝置裝好,用滅菌無齒鑷子將濾膜安放在隔板上,濾膜粗糙面向上;然後將待除菌的液體注入濾器內,開動真空泵即可過濾除菌。濾液經培養證明無菌生長後可保存備用。
5、空間採用紫外線和熏蒸滅菌
(1)紫外線滅菌在接種室、超凈台上或接種箱用紫外燈滅菌。紫外線滅菌是利用輻射因子滅菌,細菌吸收紫外線後,蛋白質和核酸發生結構變化,引起細菌的染色體變異,造成死亡。紫外線的波長為200-300nm,其中260nm的殺菌能力最強,但是由於紫外線的穿透能力很弱,所以只適於空氣和物體表面的滅菌,而且要求距照射物以不超過1.2米為宜。
(2)熏蒸滅菌用加熱焚燒、氧化等方法,使化學葯劑變為氣體狀態擴散到空氣中,以殺死空氣和物體表面的微生物。這種方法簡便,只需要把消毒的空間關閉緊密即可。
化學消毒劑的種類很多,它們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性,或競爭其酶系統,或降低其表面張力,增加菌體細胞漿膜的通透性,使細胞破裂或溶解。一般說來,溫度越高,作用時間越長,殺菌效果越好。另外,由於消毒劑必須溶解於水才能發揮作用,所以要製成水溶狀態,如升汞與高錳酸鉀。還有消毒劑的濃度一般是濃度越大,殺菌能力越強,但石炭酸和酒精例外。
常用熏蒸劑是甲醛,熏蒸時,房間關閉緊密,按5-8ml/m3用量,將甲醛置於廣口容器中,加5g/m3高錳酸鉀氧化揮發。熏蒸時,房間可預先噴濕以加強效果。冰醋酸也可進行加熱熏蒸,但效果不如甲醛。
6、一些物體表面用葯劑噴霧滅菌
物體表面可用一些葯劑塗搽,噴霧滅菌。如桌面、牆面、雙手、植物材料表面等,可用75%的酒精反復塗搽滅菌,1%-2%的來蘇兒溶液以及0.25%-1%的新潔爾滅也可以。
7、植物材料表面用消毒劑滅菌
從外界或室內選取的植物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帶有各種微生物。這些污染源一旦帶入培養基,便會造成培養基污染。因此,植物材料必須經嚴格的表面滅菌處理,再經無菌操作手續接種到培養基上,這一過程叫做接種。接種的植物材料叫做外植體(explant)。
啟維益成代理的植物組培抗菌劑(PPM)它是一種廣譜抗微生物劑,可以殺死細菌和真菌細胞,防止真菌孢子的萌發,並在較高濃度下能消除內源性污染的外植體。
首先,將采來的植物材料除去不用的部分,將需要的部分仔細洗干凈,如用適當的刷子等刷洗。把材料切割成適當大小,即滅菌容器能放入為宜。置自來水龍頭下流水沖洗幾分鍾至數小時,沖洗時間視材料清潔程度而宜。易漂浮或細小的材料,可裝入紗布袋內沖洗。流水沖洗在污染嚴重時特別有用。
洗時可加入洗衣粉清洗,然後再用自來水沖洗洗衣粉水。洗衣粉可除去輕度附著在植物表面的污物,除去脂質性的物質,便於滅菌液的直接接觸。當然,最理想的清洗物質是表面活性物質吐溫。
第二步是對材料的表面浸潤滅菌。要在超凈台或接種箱內完成,准備好消毒的燒杯、玻璃棒、70%酒精、消毒液、無菌水、手錶等。用70%酒精浸泡10-30秒。由於酒精具有使植物材料表面被浸濕的作用,加之70%酒精穿透力強,也很易殺傷植物細胞,所以浸潤時間不能過長。有一些特殊的材料,如果實、花蕾、包有苞片、苞葉等的孕穗,多層鱗片的休眠芽等等,以及主要取用內部的材料,則可只用70%酒精處理稍長的時間。處理完的材料在無菌條件下,待酒精蒸發後再剝除外層,取用內部材料。
第三步是用滅菌劑處理。表面滅菌劑的種類較多,可根據情況選取1-2種使用(表2)。
表2. 常用滅菌劑使用濃度及效果比較
滅菌劑名稱
使用濃度
滅菌時間/min
滅菌效果
酒精
70-75%
0.1-3
好
氯化汞
0.1-0.2%
2-10
很好
漂白粉
飽和溶液%
5-30
很好
次氯酸鈣
9-10%
5-30
很好
次氯酸鈉
2%
5-30
很好
過氧化氫
10-12%
5-15
好
抗菌素
4-50mg/L
30-60
較好
上述滅菌劑應在使用前臨時配製,氯化汞可短期內儲用。次氯酸鈉和次氯酸鈣都是利用分解產生氯氣來殺菌的,故滅菌時用廣口瓶加蓋較好;升汞是由重金屬汞離子來達到滅菌的;過氧化氫是分解中釋放原子態氧來殺菌的,這種葯劑殘留的影響較小,滅菌後用無菌水漂洗3-4次即可;由於升汞液滅菌的材料,難以對升汞殘毒去除,所以應當用無菌水漂洗8-10次,每次不少於3分鍾,以盡量去除殘毒。
滅菌時,不瀝乾的植物材料轉放到燒杯或其他器皿中,記好時間,倒入消毒溶液,不時用玻璃棒輕輕攪動,以促進材料各部分與消毒溶液充分接觸,驅除氣泡,使消毒徹底。在快到時間之前1-2分鍾,開始把消毒液傾入一備好的大燒杯內,要注意勿使材料倒出,傾倒干凈後立即倒入無菌水,輕攪漂洗。滅菌時間是從倒入消毒液開始,至倒入無菌水時為止。記錄時間還便於比較消毒效果,以便改正。滅菌液要充分浸沒材料。寧可多用些滅菌液,切勿勉強在一個體積偏小的容器中使用很多材料滅菌。
在滅菌溶液中加吐溫-80或triton X效果較好,這些表面活性劑主要作用是使葯劑更易於展布,更容易浸入到滅菌的材料表面。但吐溫加入後對材料的傷害也在增加,應注意吐溫的用量和滅菌時間,一般加入滅菌液的0.5%,即在100ml加入15滴。
最後一步是用無菌水漂洗,漂洗要求3分鍾左右,視採用的消毒液種類,漂洗3-10次左右。無菌水漂洗作用是免除消毒劑殺傷植物細胞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