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桂林市近十年的城市建設情況
2004年開始,市政府把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綠化、美化城市環境的觸角延伸到小街小巷和社區。目前已完成165條小街小巷的改造,僅2005年,改造道路總長度約30公里,面積約45萬平方米。
兩江四湖:市民美麗的後花園
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兩江四湖無疑是最亮麗的一筆。市民代表在短短30分鍾的遊程,深深地感受到了什麼叫什麼驚世之美、巧奪天工!
兩江四湖環城水系可以說是桂林城區的靈魂。綢緞似的江,翡翠般的湖,給中外遊客的感受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得天獨厚、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使得兩江四湖成為桂林城區的主打名片: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AAAA級景區、廣西十佳景區……層層的光環,打造出桂林市民絕美的後花園。
體育中心建設:比賽訓練健身一個都不能少
桂林市體育中心位於桂林高新區,與風景秀麗的穿山景區毗鄰,佔地168畝,總投資1.5億元,是目前廣西一流的大型綜合性體育中心。2003年8月建成開放以來,體育場、游泳館、射擊館、網球館、舉重館等場館一應俱全,場館布局合理,造型設計優美,配套設施齊全。目前已開設的健身項目有游泳、健身操、網球、高爾夫球、足球、攀岩等10餘種,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市民的運動需求,還承辦過幾次國際性的大賽事。桂林是著名風景旅遊歷史文化名城,體育場館建設過去卻相當落後,這與桂林國際旅遊名城很不相稱,與老百姓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不符。市政府決策修建了體育中心是應順應民心的,也是桂林城市發展的需要。前不久舉行的中日韓三國青少年體育運動會,就讓桂林實實地火了一把,擴大了桂林的影響。目前,體育中心主任秦舉生說在體育場外的露天場所鍛煉的市民,每天不下1000人。
防洪堤建設:抵制"洪水猛獸"盾牌
桂林市城區防洪堤長度達到42.2公里,後陸續建造的虞山排澇泵站、篦子園排澇泵站等4個泵站和多處攔洪閘,都是按20年一遇的防洪標准設計的,為解決桂林城區的外洪內澇、抵制"洪水猛獸"的侵襲、保護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樹起了道道堅固盾牌。他還透露說,灕江上游正准備建三個水庫,這樣,桂林的防洪工程就能提高到百年一遇的標准了。
規劃成果:再造一個新桂林
西部五條路網建設規劃圖就像一張碩大的蜘蛛網,稠密而有序;桂林西部"三縣三區"的組團分布,昭示著這里將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桂林市向西發展戰略規劃模型形象而直觀,使得成果展"保護灕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的主題更加鮮明……在桂林市城鄉規劃成果展展廳里,12名市民代表為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與美麗的桂林約會結束,坐在加長版的"凱迪拉克"國賓車里,市民代表幾乎都表達著同一種心情:"作為一名桂林市民,一直以來都感到幸福,經過這次'看桂林說變化'活動,這種幸福感又大大加深了!"
桂林城市建設的主要特色是「顯山露水、連江結湖、開牆通景、增綠減塵」。「兩江四湖」工程,連接灕江、桃花江、溝通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構成環城水系,引水入湖,修建了十八座名橋,再現「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景觀,水上市區游的夢想成為現實。桂林城市基本完成了主、次幹道改造和立面「穿衣戴帽」工程,建立了比較先進的路燈控制網路和夜景燈光系統。大規模改造後的桂林市,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有大中型水廠5座,自來水年供水9038萬平方米。至2003年底,全市有污水處理廠4座,年處理污水能力達6515萬噸。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9.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8.7平方米,整個城市為世人展現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獨特風貌。
在2003年度報告中,桂林市再次在顯赫的位置出現——綜合排名全國第二,而且是環境質量最好的五個城市中唯一的內陸城市。被全國人大環資委曲格平主任贊譽為「全國最適合人類居住的三個城市之一」。
獲得: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衛生城市
綠化十佳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等
B. 臨桂新區臨桂縣概況
臨桂新區位於桂林市的臨桂縣,縣內行政區劃包括5個鎮、4個鄉和2個民族鄉:臨桂鎮、五通鎮、六塘鎮、兩江鎮、會仙鎮,以及南邊山鄉、四塘鄉、中庸鄉、茶洞鄉和兩個瑤族鄉:宛田瑤族鄉、黃沙瑤族鄉。全縣總面積220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萬人,共設有11個鄉鎮和165個村(居)委會。
地理位置上,臨桂緊鄰桂林市中心,距離僅5公里,而且交通便利,桂林兩江國際機場距縣城僅10公里。臨桂的優勢地理位置體現在桂(林)海(北海)高速公路、桂(林)梧(州)高速公路、321國道、306省道以及湘桂鐵路都貫穿於此,即將建設的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和貴廣鐵路也貫穿縣境。
臨桂縣的物產豐富,以「中國羅漢果之鄉」聞名,年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農業方面,水稻復種面積廣闊,是全國的商品糧基地縣,年產毛竹120萬根,是國家毛竹基地之一。此外,臨桂還盛產甘蔗、馬蹄、茶葉、香菇、木耳和靈香草等農產品。
旅遊資源方面,臨桂縣擁有九灘瀑布、李宗仁故居、羅山水庫、義江風光、華岩、古桂柳運河、八仙湖、水仙岩等多個景點。其中,九灘瀑布是國家水源林保護區,瀑布壯觀且沿途風景獨特;李宗仁故居則坐落在馬鞍山下,具有民國初年庄園建築風格;羅山水庫則是一處寧靜的自然勝地,正在建設中;義江風光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適合開發旅遊業。
華岩是當地歷史悠久的廟宇,有豐富的傳說和香客活動。古桂柳運河則是南國水鄉風光的代表,是《劉三姐》電影的拍攝地。八仙湖則是一個集水上運動和民俗表演於一體的休閑度假勝地,而水仙岩則以其洞穴和珍貴的黃枝油松吸引遊客。
大江水庫和飛虎隊遺址也是臨桂縣的特色景點,前者是大型水利工程,後者是二戰時期美國飛虎隊的駐扎地,具有歷史教育意義。臨桂縣還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自古以來人才輩出,被譽為「狀元之鄉」、「將軍之鄉」和「冠軍之鄉」。
近年來,臨桂縣致力於科學發展,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經濟快速發展。縣城建設方面,如臨桂新區的規劃與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提升,以及旅遊景點的整治都取得顯著成果。工業經濟方面,引進項目投資,優化產業結構,節能減排。農村經濟方面,農業產量增加,家禽養殖規模化,水果種植、食用菌生產、沼氣建設等全面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了加強。
C. 桂桂臨桂人民路污水外理廠是臨時還是長期的
你是想問「臨桂新區人民路污水處理廠是臨時還是長期的嗎?」
是長期的,由於臨桂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容量已飽和,現已滿負荷運行,且污水處理廠三期尚未建好,污水管道水位居高,人民路周邊新建小區的污水無法接入市政管道。如果不採取應急方式建設臨時處理設備,人民路周邊小區的污水無法接入市政管道,將影響小區的驗收和交付使用;入住後產生的生活污水也無法排入污水廠進行處理,污水將很可能造成環境污染。所以人民路與萬福路交匯處的臨時應急污水處理設備的建設勢在必行。
D. 臨桂新區的發展情況
近年來,臨桂區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的原則,圍繞「保護灕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的戰略目標,全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縣城經濟得到較快發展。2008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89.4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1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47.9億元,增長20.9%;第三產業增加值17.4億元,增長9.9%。組織財政收入突破7億元,達到7.04億元,同比增長21.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5億元,同比增長20.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62元,同比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5033元,同比增長11.5%。
——城鎮品位大幅提升。圍繞「保護灕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的戰略目標,積極主動的配合市裡開展工作,完成了臨桂新區建設規劃,總體規劃已獲得自治區批復。積極穩妥的做好征地、拆遷、安置工作,完成新區土地徵收5077畝。啟動人民路延長段、環湖路建設和大圓盤改建工程,加快推進桂林西城污水處理系統工程和會仙工業集中區污水處理站建設。對機場路、世紀大道、榕山路、人民路、金水路等道路兩旁的建築進行立面改造,縣城面貌煥然一新。加大對「風情義江」、十二灘漂流等精品景區的投入力度,旅遊和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採取強化日常監管與集中突擊整治相結合的辦法,對縣城、城郊結合部、鐵路沿線和市場周邊的積存垃圾和衛生死角進行集中清理整治,確保縣城主次幹道全天候干凈整潔,垃圾清收無遺漏。隨著「城鄉清潔工程」的不斷深入開展,各鄉鎮加強對集鎮的管理,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工業經濟破浪前行。多渠道籌集資金1億多元,高標准修建秧塘園區秧一路、秧六路和5萬平方米的標准廠房。全年引進審批項目83個,合同投資總額31.74 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7.88億元,同比增長40%;引進外資項目4個,合同投資額1.6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90萬美元,同比增長45%。強化骨幹帶動,提高工業運行質量。全年新上規模企業13家,全縣規模工業企業達95家,規模工業完成總產值87.9億元,同比增長42.2%,帶動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19.2億元,同比增長35%。實行項目跟蹤服務責任制,切實解決項目用地、用水、用電等難題,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投資9.36億元的三金產業園、投資8.3億元的福達產業園、投資2.68億元的萊茵產業園、投資2.5億元的正菱工業園、投資4億元的廣西廣匯低溫設備、投資2億元的天和中葯產業化、投資1.8億元的華力重工等項目建設正按預期計劃有序推進。狠抓節能減排工作,依法關停2家小紙廠、16家開口窯小磚廠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以被列為全國良種補貼縣為契機,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繼續保持恢復性增長,被列為「全區糧食高產創建生產示範縣」。加強對溫氏、桂柳等龍頭企業的服務,有力推動家禽、生豬養殖的規模化和產業化。2008年養殖龍頭企業實現畜牧業產值10億元,比上年增長17.6%,佔全縣畜牧業產值的65%,帶動全縣生豬出欄60.42萬頭,比上年增長4.9%;家禽出籠3950萬羽,比上年增長14.2%。擴大國道321線兩側和機場路兩側以及兩江、四塘、臨桂鎮等以柑橙為主的水果基地建設,全縣水果種植面積達18萬畝,被列為「自治區創建無公害水果示範基地縣」;建立食用菌生產示範基地4個,帶動全縣種植食用菌面積400萬平方米;建立馬鈴薯、葛根、淮山、大白菜等示範點35個,帶動全縣完成蔬菜種植面積34.5萬畝;種植羅漢果3萬畝,總產值2.33億元。植樹造林6萬余畝,新建沼氣池4203座,均超額完成任務。建立朱家、金嶺等10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完成100個自然村村內道路硬化及村容村貌整治、創建了1018戶新農村建設樣榜戶,完成413個村莊地形測繪和411個村莊規劃方案編制工作,46個市級文明衛生村創建任務圓滿完成。啟動飛機坪至南邊山53公里通鄉水泥路項目,黃沙至翻水、潯江至白馬等9項通達工程共99公里公路全部竣工。啟動11處國管水庫修復工程,對馬鞍、新寨、付合、古窯里4座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完成34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項目建設,恢復改善灌溉面積2.5萬畝。修復黃沙水廠、宛田水廠、六會水廠,完成14處農村人飲項目,解決2萬多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完成9個鄉鎮獸醫站的新(改、擴)建任務。97個「戶戶通電」工程項目全部完工,解決邊遠山區1998戶農戶用電難題。
E. 桂林的資料
桂林(著名旅遊城市)[guì lín]
。
桂林[1] ,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亞太旅遊協會旅遊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永久舉辦地。「世界最美賽事」的世界女子九球錦標賽於2014年在桂林舉辦。中國首個以城市為單位建設的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並於2012年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桂林地處廣西東北部,是桂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兩鐵」建成後,與長沙、南寧、貴陽、廣州等距3小時經濟圈,將成為連接湘、桂、黔、粵4省區乃至西南、中南、華南地區的交通樞紐。
桂林北接湖南貴州,西面與南面與柳州市相連,東面與賀州市毗鄰,區位條件非常優越。桂林市屬山地丘陵地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經億萬年的風化浸蝕,形成了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桂林市屬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900毫米,全年無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550小時以上,平均溫度19°C,冬無嚴寒,夏無酷暑。[2]
快速導航
旅遊預測
中文名稱
桂林市
外文名稱
Guilin, Гуйлинь, 계림,กุ้ยหลิน,
別 名
風水寶地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華南地區
下轄地區
6區、9縣、2自治縣
政府駐地
臨桂區西城中路69號
電話區號
0773
郵政區碼
541000
地理位置
廣西東北部
面 積
2.78萬平方公里
人 口
520.21萬(2012年)
方 言
西南官話-桂柳片 桂林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桂林灕江、桂林獨秀峰、桂林象鼻山
機 場
桂林兩江國際機場
火車站
桂林站、桂林北站、桂林西站、五通站
車牌代碼
桂C
GDP
1657.90億元(2013年)
美 譽
山水甲天下
市 花
桂花
著名學府
廣西師范大學 電子科大 桂林理工
行政代碼
450300
目錄
1建制沿革
2行政區劃
3地理環境
▪ 位置
▪ 地形
▪ 氣候
▪ 土壤
4資源狀況
▪ 礦產資源
▪ 水利資源
▪ 動植物資源
5人口
6社會
▪ 文化事業
▪ 醫療衛生
▪ 體育
▪ 環境
7城市建設
▪ 概述
▪ 支柱產業
▪ 農業
▪ 工業
▪ 建築業
▪ 商業
8教育
▪ 科技
▪ 學校
9交通
▪ 公路
▪ 鐵路
▪ 航空
▪ 水運
▪ 郵電
10文化
▪ 文化名片
▪ 文化遺產
11旅遊
▪ 時間
▪ 著名景點
▪ 旅遊產業
▪ 桂林高鐵
▪ 餐飲
▪ 民俗風情
▪ 桂林特色
▪ 名人評價
12政治
13歷史大事
14城市榮譽
▪ 國內榮譽
▪ 國際榮譽
15著名人物
1建制沿革編輯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3] 在距今約一萬年前,根據市區寶積岩和甑皮岩洞穴發現的遺物考證,甑皮岩人已進入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夏商周時期 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前214年)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但
桂林象鼻山
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當時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於今天的桂平市西南。漢元鼎六年(前111年,一說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在這里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
東漢改屬始安侯國。三國先屬蜀,後歸吳。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為桂州。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貞觀八年(634年) 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 屬靜江節度。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西道治邕州,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4] 。
五代十國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宋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4] 。
元屬於湖廣行省,後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明、清均屬廣西省桂林府。
1911年為廣西省會。1914年(一說1912年) 改名桂林縣。1940年始設桂林市。1944年11月-1945年7月 為日寇佔領。光復後為廣西省轄市。
1958年 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城區和郊區。1981年7月1日、1983年10月8日,陽朔、臨桂劃歸桂林市管轄。1990年2月3日,撤銷恭城縣,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
1996年12月22日,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國務院,自治區批復的方案,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組建新的桂林市。
2013年1月18日,撤銷臨桂縣,設立桂林市臨桂區。[5-6]
2行政區劃編輯
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廣西東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
© 2014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桂林電子地圖
心。桂林市現轄6個市轄區、9個縣、2個自治縣,市民通稱「五城區,十一縣」,即秀峰、疊彩、七星(高新)、象山、雁山、臨桂區和靈川、興安、全州、灌陽、資源、永福、陽朔、荔浦、平樂縣和龍勝各族自治縣、恭城瑤族自治縣。鄉級行政區有165個。市人民政府駐臨桂區。1995年起資源縣為自治縣待遇縣。[5]
桂林市中心
主城區
象山區
秀峰區
七星區
疊彩區
臨桂新區
郊區
原臨桂縣城外其他鄉鎮以及雁山區
市轄區:秀峰區、疊彩區、象山區、七星區、雁山區、臨桂區
縣:陽朔縣、靈川縣、全州縣、興安縣、永福縣、灌陽縣、資源縣、平樂縣、荔浦縣
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恭城瑤族自治縣
區劃代碼
區劃名稱
面積
(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450300
桂林市
27809
臨桂區
541000
450302
秀峰區
54
麗君街道
541000
450303
疊彩區
52
北門街道
541000
450304
象山區
88
南門街道
541000
450305
七星區
83
漓東街道
541000
450311
雁山區
288
雁山街道
541100
450312
臨桂區
2202
臨桂鎮
541199
450321
陽朔縣
1428
陽朔鎮
541900
450323
靈川縣
2287
靈川鎮
541200
450324
全州縣
4021
全州鎮
541500
450325
興安縣
2344
興安鎮
541300
450326
永福縣
2806
永福鎮
541800
450327
灌陽縣
1837
灌陽鎮
541600
450328
龍勝各族自治縣
2538
龍勝鎮
541700
450329
資源縣
1954
資源鎮
541400
450330
平樂縣
1919
平樂鎮
542400
450331
荔浦縣
1759
荔城鎮
546600
450332
恭城瑤族自治縣
2149
恭城鎮
542500
3地理環境編輯
位置
桂林地處南嶺山系西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湘桂走廊南端。東北與湖南省相鄰。湘桂鐵路與灕江縱貫,在建的貴廣高速鐵路橫穿全境,有 321 、322 、323三條國道穿過。東經109°36′至111°29′、北緯24°15′至26°23′,平均海拔150米,北、東北面與湖南省交界,西、西南面與柳州市、來賓市相連,南、東南面與梧州市、賀州市相連。[7]
地形
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為中、低山地形,有喀斯特山地、丘陵和台地。桂林為典型的岩溶地貌,兩側高,中部低,處在自西北向東南延伸的喀斯特(岩溶)盆地中。[5]
氣候
桂林地處低緯,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夏長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熱基本同季,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年平均氣溫為19.3℃。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8℃,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7.9℃。年平均無霜期309天,年平均降雨量1949.5毫米。平均蒸發量1490~1905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79%。全年風向以偏北風為主,平均風速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670小時。平均氣壓為994.9百帕。[8]
土壤
桂林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屬紅壤土帶,以紅壤為主。酸鹼度為4.5~6.5。依其成土的母質可分為紅壤土、石灰土、紫色土、沖擊土、水稻土等5個土類,14個亞類,36個土屬,89個品種。河流沖積母質砂壤土和水稻土,土層深厚,耕作性良好,是水稻和蔬菜高產區。中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宜旱地作物和林業生產。[9]
4資源狀況編輯
礦產資源
桂林礦產資源豐富,礦種主要有赤鐵礦、黃鐵礦、褐鐵礦、鉛、鋅、錫、鎢、鋁、鈮、鉭、錳、滑石、重晶石、螢石、花崗石、石灰石、大理石等40多種,其中探明有一定儲量的有30多種,在廣西位於全國前列的36種礦產中,桂林佔17種,其中大理石、花崗石、石灰石、滑石分布廣,儲量大,品質優,易開采,前景廣闊。[9]
水利資源
桂林境內河流密布,有灕江、湘江、洛清江、潯江、資江5條江,另有集雨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65條,桂林市多年平均總水量為403.81億立方米,河流落差大,水利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約270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07萬千瓦,開發潛力巨大,已建成亞洲第一座超千米高水頭電站──全州天湖水電站等一批水電站。[9]
動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桂林市的動物種類繁多,有 1593 種,隸屬 60 目 295 科。陸棲脊椎動物有 400 多種,其中有雲豹、黃腹角稚、穿山甲、果子狸等;水生物有 144 種,有珍貴的娃娃魚、鰻鱺等。
植物資源:桂林市有高等植物1000多種,包括銀杉、銀杏等名貴樹種;自然植被以馬尾松為主,市區以桂花樹為主,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林業主產杉木和毛竹,桂林市森林面積121.56萬公頃,森林儲蓄量3774.42萬立方米,每年可提供木材40餘萬立方米、毛竹1600多萬根。[9]
5人口編輯
桂林市總人口474萬人。總面積2.78萬平方公里,其中市轄區面積2785平方公里,市轄區人口140萬人。桂林有壯、瑤、回、苗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達73.47萬。[5]
桂林市各區(縣)人口數據
區劃名稱
常住人口(2010年11月)
戶籍人口
(2010年末)
比重
(%)
每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總計
桂林市
4747963
100
170.73
5189562
秀峰區
156504
3.30
2898.22
109558
疊彩區
170628
3.59
3281.31
138569
象山區
275284
5.80
3128.23
234509
七星區
297029
6.26
3578.66
197595
雁山區
76193
1.60
264.56
76996
陽朔縣
272223
5.73
190.63
314745
臨桂區
443994
9.35
201.63
489420
靈川縣
350832
7.39
153.40
377027
全州縣
633174
13.34
157.47
817664
興安縣
329507
6.94
140.57
379458
永福縣
233504
4.92
83.22
283902
灌陽縣
233598
4.92
127.16
291095
龍勝各族自治縣
154889
3.26
61.03
176864
資源縣
146824
3.09
75.14
173004
平樂縣
370455
7.80
193.05
445865
荔浦縣
352472
7.42
200.38
384816
恭城瑤族自治縣
250853
5.28
116.73
298475
6社會編輯
文化事業
2011年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文化館10個,文化站119個,公共圖書館13個,市圖書館館藏信息已上網進入信息高速公路。廣播電波覆蓋率95%,電視覆蓋率20%。[10]
醫療衛生
2011年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849個,病床1.2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283萬人。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6個,衛生技術人員619人。擁有全身CT、超聲波儀等一批先進設備。[10]
體育
桂林市的體育運動水平較高。技巧、體操、舉重、跳水等項目,歷年來為國家和自治區輸送優秀運動員600名,其中有王維儉、顏偉霞、莫慧蘭、李婷等世界著名運動員。1994年被自治區命名為體操城。桂林市擁有體育場地1000餘個,業余體校10餘所,可舉行多種國際國內單項比賽。在各類體育比賽中, 桂林籍運動員先後獲5個世界冠軍,54個國際(亞洲)冠軍,168個全國冠軍。[11]
環境
城市環境質量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綜合考評中連續五年名列第一。2011年,桂林市森林覆蓋率69.05%,市區環境空氣質量達到或優於國家二級標准,是全國空氣質量最好的內陸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始終保持10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近幾年來也保持100%,污水處理率名列全國前茅。桂林市在中國城市生活質量排行榜第15位,在中國十大最有幸福感城市榜單中,桂林排名第六。[9]
大規模改造後的桂林市,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有大中型水廠5座,自來水年供水9038萬平方米。至2003年底,桂林市有污水處理廠4座,年處理污水能力達6515萬噸。桂林市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1.6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1.44平方米,整個城市為世人展現了「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獨特風貌。
7城市建設編輯
2004年開始,市政府把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綠化、美化城市環境的觸角延伸到小街小巷和社區。已完成165條小街小巷的改造,僅2005年,改造道路總長度約30公里,面積約45萬平方米。[5]
桂林城市建設的主要特色是「顯山露水、連江結湖、開牆通景、增綠減塵」。「兩江四湖」工程,連接灕江、桃花江、溝通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構成環城水系,引水入湖,修建了十八座名橋,再現「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景觀,水上市區游的夢想成為現實。桂林城市基本完成了主、次幹道改造和立面「穿衣戴帽」工程,建立了比較先進的路燈控制網路和夜景燈光系統。
桂林市城區防洪堤長度達到42.2公里,後陸續建造的虞山排澇泵站、篦子園排澇泵站等4個泵站和多處攔洪閘,都是按20年一遇的防洪標准設計的,為解決桂林城區的外洪內澇、抵制"洪水猛獸"的侵襲、保護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樹起了道道堅固盾牌。灕江上游准備建三個水庫,使得桂林的防洪工程提高到百年一遇的標准。
概述
初步核算,地區生產總值1657.90億元,增長11%;組織財政收入180.37億元,增長10.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90.32億元,增長25.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01.99億元,增長18.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4.03億元,增長1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5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61元,分別增長10.1%、14.1%;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5%。
2012年全年組織財政收入163.5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6.01億元,增長31.3%;上劃中央收入42.72億元,下降6.8%。在組織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116.88億元,增長2.6%。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61.35億元,增長11.8%。[12]
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