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化糞池出水水質一般在什麼范圍
在化糞池污水與污泥接觸混合的技術模式下,影響化糞池的沉澱及出水水質,需要專延長污水停屬留時間來改善沉澱效果及出水水質,污水停留時間一般為12-24小時。
化糞池出水水質、雜質去除率、處理效果的實測資料不如給水與排水處理設施的測試資料齊全。應在各地選擇有代表性的類別建築,在不同季節、同日不同時間對化糞池進、出水質、處理效果進行全面測試,且根據生活污水成分的變化進行定期測試,以豐富、完善設計資料,指導工程設計。
生活中污水對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該產品在總結引進國外生活污水處理工藝的基礎上,結合科研成果和工程實踐,採用高分子復合材料,工廠化生產,是一種高效、節能、質輕、價廉的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它成功替代了傳統磚砌和鋼混化糞池因滲漏、運行工況不佳而污染地下水質和影響周圍建築物的安全。該產品利用水的重力流,不需任何外來動力和運行費用,節省能源、管理方便。具有很好的的社會效益、環保效益和經濟效益。
⑵ MLSS的標准測定方法,測定時間是多少
方庄污水廠工藝數據測定規程(四)
污泥沉降比、污泥濃度和沉降指數的測定方法
1. 取清潔的100mL量筒5個;水舀子一個。
2. 分別從1,2,3,4號曝氣池出水末端以及迴流污泥槽(當吸泥機位於中間位置)中取100mL的污泥混合液置於量筒中。
3. 取樣完成後,將量筒放回現場化驗室的指定地點,分別將5個量筒中的污泥混合液用玻璃棒攪拌均勻後靜置。
4. 靜置30分鍾後記錄沉澱污泥層與上清液交界處的刻度數值就是污泥沉降比。
5. 准備5個定量濾紙分別編號,在103-105℃的烘箱中烘乾2小時,在乾燥器內冷卻半小時後稱重。
6. 將5個量筒中的水樣分別到入5個烘乾後的濾紙中過濾。
7. 待完全過濾後將濾紙放入103-105℃的烘箱中烘乾2小時,在乾燥器內冷卻半小時後稱重。
8. 用濾紙和污泥的重量減去濾紙的重量再乘以104就等於該水樣的污泥濃度,用污泥濃度除以污泥沉降比就等於該水樣的沉降指數。
9. 在數據記錄完成後,用洗潔精將量筒清洗干凈,以保持現場化驗室的清潔衛生。
⑶ 三級沉澱池剖面圖以及施工標准尺寸規范是什麼
施工標准尺寸規范:有效長度為10米,壁厚為0.25 米,即總長度為10.5,其豎直主筋採用16*300,水平筋採用8*300,拉筋採用8*300。
沉澱池應設置外徑尺寸長≥5.5m、寬≥3m、深≥2.5m,上沿口應離地面高度≤500 mm,池壁和三級沉澱隔離壁厚度≥200mm,底板厚度應≥200mm;設置圍擋的占路工地,其沉澱池的外徑尺寸可以適當減少,但是必須滿足排水需要。
剖面圖如下:
(3)污水沉澱的標准時間是多少擴展閱讀:
沉澱池的設計
平流式沉澱池主要設計參數為水平流速、沉澱時間、池深、池寬、長寬比、長深比 等,設計有關要點如下:
(1)沉澱出水濁度,當作化學水處理進水水質時應不大於5NTU,當作冷卻水水質時 應不大於20NTU。
(2)池數或分格數一般不少於2座。
(3)沉澱時間一般採用1.0~3.0h。當處理低溫、低濁度水或高濁度水時,沉澱時間 應適當增長。
(4)沉澱池內平均水平流速一般為10~25mm/s。
(5)有效水深一般為3.0~3.5m,超高一般為0.3~0.5m。
(6)池的長寬比應不小於4:1,每格寬度或導流牆間距一般採用3~9m,最大為15m。
(7)池的長深比應不小於10:1。採用吸泥機排泥時,池底為平坡。
(8)平流式沉澱池進出口形式及布置,對沉澱池出水效果有較大的影響。一般情況 下,當進水端用穿孔牆配水時,穿孔牆在池底積泥面以上0.3~0.5m處至池底部分不設孔 眼,以免沖動沉泥。當沉澱池出口處流速較大時,可考慮在出水槽前增加指形槽的措施, 以降低出口槽堰口的負荷。
(9)防凍可利用冰蓋 (適用於斜坡式池子) 或加蓋板 (應有人孔、取樣孔),有條件 時亦可利用廢熱防凍。
(10)泄空時間一般不超過6h。
(11)弗勞德數一般控制在1×10~1×10之間。
(12)水平沉澱池內雷諾數一般為4000~15000間,多屬紊流。設計時應注意隔牆設 置,以減少水力半徑R,以降低雷諾數。
(13)為節約用地,大型水平沉澱池也可疊建於清水池之上,但沉澱池必須嚴格保證 不漏。
(14)平流沉澱池一般採用直流式布置,避免水流轉折。但是,為滿足沉澱時間和水 平流速的要求,往往池長較長,一般在80~100m之間。當地形條件受限制或處理規模較 小 (如3×10m/d) 以下,也可採用轉折布置。
⑷ 什麼是化糞池怎麼處理
化糞池是一種處理糞便並過濾沉澱的設施,其工作原理是固化物在池底分解,上層的水化物體則流入管道,防止管道堵塞,同時給予固化物體(如糞便等垃圾)足夠的時間進行水解。
化糞池是一種小型處理構築物,它利用沉澱和厭氧發酵的原理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懸浮性有機物,屬於初級的過渡性生活處理設施。生活污水中包含大量糞便、紙屑、病原蟲等懸浮物固體,其濃度在100~350mg/L之間,有機物濃度CODCr在100~400mg/L之間,其中懸浮性的有機物濃度BOD5為50~200mg/L。污水進入化糞池後,經過12~24小時的沉澱,可以去除50%~60%的懸浮物。沉澱下來的污泥經過3個月以上的厭氧發酵分解,使污泥中的有機物轉化為穩定的無機物,易腐敗的生污泥轉化為穩定的熟污泥,改變了污泥的結構,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定期清掏污泥並外運,填埋或用作肥料。
化糞池的沉澱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計算容積應按照《建築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2003)第4.8.4~4.8.7條確定。污水在化糞池中的停留時間宜採用12小時至24小時。對於無污泥處置的污水處理系統,化糞池容積還應包括貯存污泥的容積。
傳統化糞池的應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技術路線是污水和污泥接觸的模式。污泥在消化降解過程中會產生沼氣、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消化氣,這些消化氣的上升擾動有助於污泥與生物菌群的充分混合,促進消化降解。然而,污泥隨消化氣上升後,氣泡逸出,污泥又重新沉澱,可能會重新污染污水。因此,在化糞池中,需要延長污水停留時間以改善沉澱效果和出水水質,通常污水停留時間為12至24小時。
三相分離化糞池技術是在傳統化糞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保留了化糞池中泥水混合的優點,並增加了「污水、污泥、消化氣」三相分離的技術。在化糞池的出水端設置三相分離裝置,使污泥、消化氣與污水處理過程分離,避免了氣浮現象對污水處理的干擾。出水端的沉澱槽參照平流沉澱池技術標准,污水沉澱時間在2小時之內。
與泥水混合化糞池相比,三相分離化糞池中污水的停留時間縮短至4至6小時,節省了有效容積,從而可以存儲更多的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