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江的經濟發展
2009年,面對繁重的災後重建任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縣人民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工業強縣、農業固縣、三產活縣、開放興縣」的總體取向和「一個中心、兩條軸線」發展戰略,搶抓機遇,克難奮進,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全力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在災後重建中推進了經濟社會的跨越與提升,邁出了建設四川丘區強縣的堅實一步。 省批復我縣災後重建項目1329個,總投資179.6億元。我們按照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堅持民生優先、發展為重的原則,精心組織,全力推進。
健全機制,有序重建。健全組織領導、項目管理、督查督辦機制,明確任務,細化措施,強化考核。通過建立「三帳兩圖兩表」管理模式,實現了全過程、精細化管理。
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編制基礎項目1.3萬余個,建立了覆蓋縣域的項目庫。對縣城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編制鄉鎮集鎮建設規劃,用科學規劃引領災後重建。採取統分結合、分層負責,試點示範、梯次推進方式實施重建項目。突出抓好項目統籌、資源整合,提高了項目、資金效益。
主動服務,高效重建。狠抓建材保障、市場監管,強化規劃、選址和技術服務,在城鄉住房重建中創造了幹部對口聯系、電子台帳管理的「中江經驗」。在重建項目推進中,優化審批程序,壓縮辦理時間,強化環節管理,積極主動服務,加快了災後重建步伐。
嚴格監管,陽光重建。制定並嚴格執行重建項目造價控制、資金管理、工程變更、競爭性談判、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等十餘項管理制度,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全程監管,做到了「提速不越軌,加快不違規」。
至2009年底,重建項目開工1207個,開工率90.8%,其中完工899個,完工率67.6 %。城鄉住房重建卓有成效,農房重建完工42044戶,完工率99.9%;城鎮住房重建完工1294戶,完工率88%。公共服務設施重建扎實推進,256個教育項目開工254個,其中完工182個;53個衛生項目開工49個,其中完工46個;文化、廣電、政法、基層政權設施重建全面推進。產業重建深入實施,119個工業災後重建項目全部開工,其中完工90個。基礎設施重建進展順利,S106線中江縣城至雙龍段、會龍至樂至界,S101線金堂中江界至中江三台界改造工程等一批交通重建項目完工;農業、水利、農機等災後重建項目扎實推進。防災減災能力、生態恢復重建等取得階段性成效。樂山市對口援建輯慶鎮的輯慶鎮中學、樂山大道等援建項目全部完成。 2009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5.5億元,增長14.1%,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5.2億元、58.5億元、41.8億元,分別增長4.5 %、23.5%、12.9%。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31.1:40.2:28.7。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億元,增長212.5%;農民人均純收入4937元,增加4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7元,增長14.4%。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經濟指標。
工業經濟提速增效。優化工業區域和產業布局,打造載體,強化服務,著力加快重點優勢產業發展,預計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51.8億元,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8.3%。
重點產業和企業快速發展。食品醫葯、輕工紡織、電子機械三大產業預計實現總產值56.9億元,增長36.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8億元,增長35.8%。20家市、縣重點優勢企業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3.2億元,增長30.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5億元,增長31%。新增銷售收入過3億元企業2家、過2億元企業4家、過億元企業5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20家。恆達燈具公司「明生牌」商標被評為四川省著名商標,「明生牌」燈桿、「雄健豐田牌」麵粉、「凱豐牌」水稻種被評為第九屆四川名牌產品。
工業園區建設扎實推進。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縣城工業集中區爭創省級開發區取得積極進展。2009年底,集中區及鄉鎮特色工業小區規模以上企業107家,佔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71.3 %;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66.2億元,佔全縣總量的76.5%,增長54.7%。縣城工業集中區規模以上企業54家,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9.5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8億元,分別增長47.3%、45.3%。
企業技術進步成效明顯。積極實施技術創新項目,全縣20個技術創新項目完成投資2億元。狠抓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逢春制葯、雄健實業創建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恆達燈具、金輝紡織等4家企業創建為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規模以上企業群體壯大。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0家,比2008年底增加18家。預計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增加值28.1億元,增長33%,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4.5億元,增長42.5%。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深入貫徹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6億元,增長4.6%。
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年糧食總產83.3萬噸,增長1.3%,再創歷史新高,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油料總產7.1萬噸。建成生豬養殖小區7個、生豬養殖萬頭村5個,預計全年出欄生豬164.4萬頭,增長2.8%;出欄肉牛8.2萬頭,增長5.6%;出欄小家禽畜3148.3萬只,增長6.6%。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食用菌3.2億袋(平方尺)、中葯材6.8萬畝,榮獲「四川省優勢特色效益農業丹參基地」稱號,優質蠶桑、蔬菜、經濟林木等產業穩步發展。全縣轉移勞動力46.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8.5億元。農民專合組織發展壯大,新建農民專合組織20個。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投資2.8億元,實施都江堰灌區節水改造、提灌站建設、標准糧田建設、新村扶貧等各類工程12669處。新建機耕道45公里,補貼購置各類農業機械5489台,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25%。成功創建「四川省綠化模範縣」。
農村改革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小集中試點取得成功。
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共落實中央各項惠農補貼1.4億元,增長14.1%。
第三產業生機蓬勃。商貿流通、餐飲娛樂、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煥發生機,量質提升。建成1家三星級賓館、1家院線電影院;「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深入實施,新建農村商貿服務中心2個、農家店242家;「家電下鄉」廣泛開展,全年銷售家電60925台(部);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全面完成。旅遊、中介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社會消費全面上揚,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5億元,增長19.2%。
金融運行勢頭良好。積極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努力為災後重建和應對金融危機提供支持。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57億元,比年初增長28.6%;各項貸款余額43.3億元,比年初增長34.5%。
外貿工作實現新突破。外貿出口高速增長,創匯1760萬美元。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大力培植稅源,強化稅收征管,財政收入增長迅速、結構優化。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5.6億元,增長27.8%。實現財政總支出50.6億元,增長38.4%。加強債務管理,化解政府性債務4721萬元。全面推行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管理。規范了公務員津補貼,實施了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
招商引資成效突出。抓住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和升級的有利時機,用好災後重建和擴大內需政策,創新機制,搞好服務,共引進項目126個,到位資金13.5億元,增長15.4%。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切實抓好新農村建設,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加快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進程。
中心城區面貌一新。按照35平方公里、30萬人口中等城市目標,高起點、高標准進行縣城總規修編。投資2億元,完成東一環道路、西二環一期道路、北塔南北幹道、伍城幹道人行道改造、東一環小東河橋、城區道路改造等重點工程。污水處理廠、小東街安置房、西二環二期道路、銅山大橋等重點工程順利實施。凱北、凱西居住區建設成片推進,南塔公園、玄武公園等市民休閑場所投入使用,城市景觀亮點紛呈。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聚集能力全面提升。
重點鄉鎮加快發展。通過政策、項目支持,扎實推進倉山、輯慶、黃鹿三個市級區域重點鎮發展,城鎮開發加速推進,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擴權鎮因地制宜加快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
新農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省級新農村重點推進村南華鎮湧泉村、通濟鎮河珠村建設項目全面完成,7個市、縣新農村示範村建設順利推進。倉山鎮響灘村等21個村成功申報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項目。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建成通鄉水泥路105.2公里、通村公路257公里,農村通行條件不斷改善。
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大力開展「七進」活動,切實解決「五亂」問題,狠抓鄉容村貌、交通沿線、重點部位集中整治,完善「五大設施」,打造示範鄉鎮、街道、村社、院落,城鄉環境明顯改善。積極探索城市管理領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新模式,著力構建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
四、和諧中江建設成效顯著
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化。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和繼光精神。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重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諧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建設取得新進展。國防教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得到加強。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項目、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重大科技專項順利實施。著力提升教育質量,2009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2000人,中江中學成為全市唯一高考本科上線過千人的中學;加快職教發展,中江職業中專學校綜合辦學實力躍居全省第三;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重視幼教事業,規范民辦教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完善新農合制度,進一步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控,有效應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成功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傳統體育項目在比賽中屢獲殊榮。廣播劇《愛的守望》榮獲四川省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紀錄片《家》榮獲第十屆四川國際電視節最佳短紀錄片獎。廣播電視覆蓋率和覆蓋質量進一步提高。殘疾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完成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工作。續修《中江縣志(1986—2006)》工作進展順利。
「八項民生工程」順利實施。「八項民生工程」共投入資金8.1億元。新增城鎮就業2389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實現再就業603人,在崗培訓15000人。幫助扶持1845名農村貧困人口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開展農村和城鎮大病醫療救助3316人次,解決了6.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向12.1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教科書,資助經濟困難家庭高中生8410名。城市低保累計月人均補助146元,農村低保累計月人均補助59元;五保對象集中供養4159人,集中供養率42%。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人數7萬人;參加新農合農民113.3萬人,參合率89.5%。農村特困群眾危房戶減災安居工程220戶、廉租住房700套全部完工,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006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平方公里,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扎實推進。
「十件為民實事」全面完成。「十件為民實事」共投入資金13.6億元。完成中廣路連接線改造,實施小街小巷整治6.5公里,安裝路燈150柱,鋪設和改造人行道5.8萬平方米,新增城區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建成鄉鎮場鎮垃圾填埋場20個,倉山水廠、黃鹿水廠改擴建工程基本完工。資助特困群眾、重度殘疾人和農村五保戶55328人參加新農合,組織實施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520例,為殘疾人贈送輪椅80輛。新建校舍25.4萬平方米。南塔、北塔維修工程全面竣工。婦幼保健院遷建、倉山中心衛生院改擴建工程進展順利。完成天網工程二期建設,新建派出所23個。26個村新村扶貧工程全面完成。
人口計生、生態環保、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各項政策,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1.5‰。完成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和《中江生態縣建設規劃》編制,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積極推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和防治工作,「金土地」工程和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順利實施。
社會保障不斷加強。深入開展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參加社會保險29.3萬人,新增5.2萬人。失地農民進社保工作有序推進。
穩定安全工作深入扎實。加強維穩基礎工作,深化「平安中江」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行為,強化社會面控制,社會治安形勢穩定。積極構建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機制,深入開展大下訪、大接訪活動和涉法涉訴積案化解活動,切實落實領導包案責任制,依法及時處置涉穩、涉災信訪等突出問題。全面貫徹移民後扶各項政策,切實做好庫區穩定工作。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全縣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應急演練和宣傳教育,提高了應急處置能力。
Ⅱ 四川的五十百千示範工程有哪五個市,五個市裡分別是哪十個縣城謝謝了,盡快告訴
德陽市
城市概況:
區位優勢明顯。德陽市位於四川成都平原東北,城市建成區面積5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45萬。德陽是「成德綿」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第一個實現GBM網化工程達標的地級示範市,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60餘公里,寶(雞)成(都)鐵路、成(都)綿(陽)高速公路、108國道和境內四通八達的快速通道構成了德陽發達的鐵路、公路交通體系。
文化底蘊厚重。德陽歷史悠久,是古蜀文化發祥地之一,人文景觀量多質優。市區內有保存完好、建築精美、全國第三大孔廟——德陽孔廟;有中國西南最大的現代石刻群雕——德陽石刻;七平方公里水面的旌湖貫穿南北等現代文化娛樂景區。
城市建設優美。城市規劃標准高,城市功能完善。秀美的旌湖、典雅的文廟廣場裝點城市更加靚麗,一環路建設工程速度加快,德什、德綿快速通道工程和德中公路改造工程全面提升德陽城市形象。「一中心三片區」組合城市圈規劃將把德陽打造成為一座美麗的現代化工業山水園林城市。德陽是國家優秀旅遊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旌湖兩岸生態環境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綜合實力強勁。德陽是中國重大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四川省重要的工業城市。擁有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等一大批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重裝製造企業。機械、食品、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葯等產業集群優勢明顯,預計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4%左右,財政總收入120億元,增長23%。德陽工業總量、財政總收入連續多年位居四川省第二位。2009年8月13日,聯合國正式命名德陽為「清潔技術與新能源裝備製造業國際示範城市」。
災後重建積極推進。目前,全市災後重建項目開工4936個,開工率89.9%,完工3301個,累計完成投資934.9億元,30多萬受災農戶將在春節前基本搬進新居,城鎮住房重建開工及建成比例達到97.1%,一大批基礎設施相繼建成,一批各具特色、設施齊備的學校、醫院拔地而起,重災鄉鎮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推薦理由一:
硬體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治理過程中,德陽市加強了交通管理、環衛、治污、商貿、園林綠化五個方面設施建設,重點對德陽市主城區的「四大門」、「六條路」進行了風貌改造。新增垃圾中轉站30個,改建垃圾處理廠1個,新建垃圾壓縮轉運站1個、污水處理廠2個,新增環衛保潔車輛120台(含電瓶車),新增其它垃圾處理設施5600餘個、保潔員400餘人,新建改建農貿市場16個,全市新增臨時停車場51個、泊位2400餘個,新增紅綠燈36處,新增交通標志288套。德陽市主城區以旌湖兩岸為支撐,在已有八大文化、藝術、體育、歷史長廊的基礎上,新增、改造基礎項目43個,大力開展見縫插綠、拆牆透綠工作和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不斷提升德陽城市功能和城市形象。
推薦理由二:
專項資金保障充裕。採取「向上爭、銀行貸、市場引、社會籌」等方式,破解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瓶頸」,全面推進五大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容貌改造和城市形象的提升。2009年,共計劃投入資金7.8億元,已到位資金2.2億元用於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
推薦理由三:
廣泛動員,強勢宣傳。制定了9個專項治理宣傳報道方案,做到了「月月有主題、周周有亮點」。市級新聞媒體開設了專題專欄16個,刊(播)發消息3530餘條,製作公益廣告20餘條。廣泛開展社會宣傳,製作懸掛大型公益廣告牌260餘塊、橫幅標語1500餘幅,編印、發放張貼畫10萬張、宣傳手冊160萬冊,出動宣傳車5600台(次),開展「做文明學生、創優美環境」宣誓儀式等各類活動380餘項,覆蓋社會各個領域。依託「文化德陽」品牌,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廣場文化活動,共演出文藝活動60餘場(次),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社情民意調查表明,群眾對城鄉環境治理的支持率、滿意率、參與率分別達到100%、84.2%、84.1%。
推薦理由四:
環境指標達標情況良好。德陽主城區污水處理廠基本能夠滿足城市區居民生活污水處理需要,設計處理能力為10萬噸/日,實際城市生活污水量為12萬噸左右/日,污水處理率達到83.33%。綿遠河污水處理廠招標前准備工作已基本完成,預計2011年完成建設;石亭江和天元污水處理廠現已設計完成,正在申請資金。德陽主城區新建垃圾收集房30座,旌西地坑1座。截至日前,全市已建成並運行的垃圾處理廠有3個、垃圾填埋場1個,其中市生活垃圾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能力300噸,生活垃圾無公害化處理率達到89.75%。經資質單位對工廠地表水、地下水、垃圾污水、土壤、周邊空氣質量、噪音進行監測,其結果全部符合國家GB標准。德陽市主城區已建成有東湖山公園、文化娛樂城公園、電信廣場公園、文廟公園、石牛公園、黃河廣場公園、城北公園等七大公園,並對泰山南路四處、華山南路、凱江路成綿高速立交、龍泉山路部分、漢江路至沱江段、綿遠街與青山巷交界處街頭綠化、部分窩栽樹池處理、奧運長廊珠江橋頭茶樓旁綠化、凱江路高速公路立交周邊綠化、西小區(白河巷、湘江街)街頭綠化等處進行綠化改造。市區主要幹道、河堤兩側均有行道樹和綠化帶,綠地面積達370餘萬平方米,已實現建成區綠地覆蓋率≥39.31%,綠地率>35.39%,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4平方米,達到了省級園林城市的要求。
羅江縣
基本情況:
羅江縣位於成都平原北部邊緣,1996年8月經批准復縣。羅江地處成(都)德(陽)綿(陽)高新產業帶主軸,南距德陽市區23公里,北距綿陽市區28公里。幅員面積448平方公里,轄10個鎮,109個行政村,總人口24.2萬。羅江縣是中國金花梨之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率先在全省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和「城鄉公交一體化」工程。2009年,羅江經濟發展增速逐步加快,排位穩步上升。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億元,同比增長14 %;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3.88億元,增長14.7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338元,增加65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225元,增加1595元;預計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億元,增長2.9倍。建成省級新農村電氣化縣。
推薦理由:
投入到位。堅持「五個一點」(財政投一點,項目調一點,土地收益擠一點,群眾出一點,社會捐一點),籌集7000餘萬元,專項用於環境治理。投入近4000萬元用於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添置了清掃車、灑水車、垃圾清運車,電瓶密封清運車,垃圾桶、果皮箱;修建了一批清潔房、垃圾池等基礎設施。建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公益基金」,撬動數百萬元社會資金參與治理。
改善基礎設施。農村統一規劃修建垃圾池3萬多口,城鎮和小區修建垃圾清潔房120座 ,新增垃圾桶315個,果皮箱422套,掃地車、灑水車、垃圾清運車9輛和電瓶三輪清運車82輛;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20.02%,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22%。
建設環境秩序。採取「堵疏結合」的辦法,規范市場,完成水果市場、夜啤酒廣場兩大專業市場建設,並大力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完善城市車輛的停放場地及附屬設施的建設,已在縣城主要幹道、行道建有停車位、停車柵欄,場鎮設置有停車位、停車柵欄,城市環境秩序附屬設施建設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整治市容市貌。基本完成對縣城萬安大道、紋江幹道、東西街兩旁的店招(牌)規范管理;對城區、鄉鎮店招(牌)的日常監管體系和制度進一步完善。已規范、拆除店招(牌)300處,清除「牛皮癬」8450張,使城市容貌得到有明顯改觀。
在已形成川陝路27公里三國文化長廊的基礎上,實施成綿高速、羅安路、羅桂路沿線民居改造,實施「三清五改」,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依託調元文化,打造調元古鎮;以徽派建築為主體,打造鄢家餐飲一條街。目前全縣完成3個鎮,共計改造1466戶。使場鎮交通變暢,環境變靚,人氣變旺。
廣泛宣傳,動員村民清理農村垃圾、雜物、污泥、污水;結合災後重建工作,引導農村居民推進「一建三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工程,新建戶用沼氣8000口;組織千餘人次對景區和農家樂的環境衛生進行了集中整治;制定印發「進家庭」宣傳畫、倡議書;全域印發《治理城鄉環境 建設幸福家園》畫冊10萬冊。
以 「三集中整治」為中心。在交通干線沿線村組,率先推行「村(社區)分類、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置模式,確保交通沿線環境衛生清潔。
旌陽區孝泉鎮
基本情況:
孝泉鎮地處成都平原的西北部邊緣,位於旌陽區西北部,是新九寨旅遊環線(德茂路)的必經之路,總面積52.5平方公里,城鎮面積3.5平方公里,轄12個村和3個居委會,總人口41336人。孝泉鎮有著以「孝文化」、「伊斯蘭文化」、「泉文化」為核心的歷史文化底蘊,1996年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4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小城鎮,2006年「安安送米」的故事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被評為「四川省優美環境鄉鎮」,2009年被評為四川省「十佳魅力名鎮」。
推薦理由:
孝泉鎮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群眾知曉率達100%,參與率達95%,在全鎮形成了由「讓我治理」變為「我要治理」的良好氛圍。堅持每天早晚檢查和各小組治理情況通報制度,抓好衛生監督,完成「五亂」和「三個集中」治理,特別對重點地段、重點場所(如農貿市場)設專人負責。自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開展以來共清理垃圾9400餘噸,並轉運至40公里外的德陽市垃圾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置,清除非法小廣告1530條。新增保潔人員54名,垃圾車19輛,垃圾桶289個,停車場3個,規劃攤點175個。「拆牆透綠」200米,「屋頂增綠」共5處、800平方米,「見縫插綠」 1350平方米,清理綠地12000平方米。同時,將風貌整治與孝泉古鎮建設緊密結合,集中對半邊街、鄰姑街、孝綿路和孝安大道進行風貌整治,目前已完成投資1600餘萬元,完成臨街牆體立面風貌整治約20000餘平方米。
什邡市洛水鎮
基本情況:
洛水鎮位於川西平原西北,是什邡市「5·12」特大地震極重災鎮之一,集鎮建成區面積約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2萬人,全鎮有三所衛生院、一個綜合性福利院、一所中學、三所小學、二所中心幼兒園,並有兩個火車站,國地稅、郵政、電信等市級駐鎮單位10餘家。
推薦理由:
設施建設加快,恢復重建有力、有序、有效開展。到目前為止,藍天小學已交付使用,洛水中學、洛水小學和洛水幼兒園正在建設之中,900套廉租房已全部開工建設(其中一期300套即將交付使用),洛水衛生院、靈傑衛生院、福利院、天然氣配氣站正在建設,國地稅、公安派出所、農行洛水分理處、郵政、電信等駐鎮單位的重建都已開工。政府投資的項目(七站八所)正在逐步完善手續,菜蔬社區統遷房將於春節前動工,集貿市場也將開建,供水廠、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站等公共服務項目及林業公安分局、洛水糧站、畜牧站、商業中心開發項目都將在完善手續後陸續動工建設。
環境面貌改觀。自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開展以來,洛水鎮把綜合治理工作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相結合,切實抓好對「垃圾亂扔、廣告亂貼、攤位亂擺、車輛亂停、工地亂象」的治理。在治理工作中,堅持「村收集、鎮轉運,市統一清運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及時成立鄉鎮城管執法中隊對集鎮秩序進行管理,使該鎮2009年度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上了一個新台階。
中江縣黃鹿鎮
基本情況:
黃鹿鎮位於中江縣最北端,是中江北面窗口重鎮,與德陽市羅江縣、綿陽市涪城區、三台縣接壤,是四縣六鎮交匯之地。全鎮幅員面積57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2.7萬餘人,是德陽市12個區域重點鎮之一。黃鹿場鎮緊鄰佔地4000餘畝的中型水庫——黃鹿水庫,依山傍水,自然環境十分優美。
推薦理由:
黃鹿鎮堅持「特色農業立鎮、休閑旅遊興鎮」的總體取向,將完善基礎設施、凈化美化環境作為「休閑黃鹿」建設的重要抓手。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該鎮加大投入、完善機制,形成人人參與環境治理的良好氛圍。
完善基礎設施。投入300餘萬元對場鎮主要街道進行全面治理,實現場鎮街道硬化、過境公路黑化、人行道美化。投入100餘萬元建成垃圾池23個、垃圾填埋場1座、垃圾收集轉運站1座,購買灑水車1輛,發放垃圾桶600餘個。在農村,整合災後重建項目,以「一池三改」為重點,積極建設村容整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立長效機制。成立環衛所,配備環衛工人10名,完善獎懲制度,保持場鎮環境整潔。以鎮機關幹部為主體,成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七進」服務隊,每天清晨對場鎮主要街道進行清掃,激發了全鎮群眾的參與熱情。由農村黨員、幹部組建「七進」服務小分隊,以自身實際行動為美化、優化城鄉環境作貢獻。
旌陽區新中鎮
基本情況:
新中鎮位於旌陽區東大門,與中江縣接壤, 幅員面積42平方公里,轄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人口13408人,總耕地面積為15812畝。作為旌陽區三個丘陵鄉鎮之一,鎮黨委政府在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經濟的同時,結合災後重建努力將新中打造成德陽綠色優居鎮。
推薦理由:
完善設施,狠制「五亂」。在20戶以上的大院落和聚居點新建垃圾池216口,投入10萬余元購置20個果屑箱,10個垃圾桶,7輛垃圾車;整治場鎮破損圍牆600米,改造下水道1000米,平整街道80米;6個行政村投入資金30萬元,重點對德中公路沿線進行道路、排污、排水溝渠改造。在「五亂」治理中,除完善垃圾清掃清運長效機制外,重點治理「攤位亂擺和車輛亂停」,共規范攤點60個,整治佔道經營28處,建1個臨時市場,新建4個停車場,重新規劃停車線260米,落實自行車停放點18個。
注重實效,突出風貌。德中路沿線和龍居村是新中鎮對外的一個形象窗口,為更好地展現新中鎮新農村建設成果,鎮黨委、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制定了德中公路沿線及新柳路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方案。目前對沿線10公里樹木進行了修形和補種,對龍居村2、7組聚居點進行了風貌整治,新增綠化面積2000多平方米。新中場鎮、德中公路沿線的桂花村、尖山村、茶店村的風貌整治已完成一期工程,簡約明快的「現代民居」風格有效提升了新中鎮的鎮村面貌。
綿竹孝德鎮
基本情況:
孝德鎮位於四川腹心地帶成都平原西部,地處沱江上游,是三國時期一代忠烈的見證地,是東漢時期「二十四孝」的發生地,是「綿竹年畫」的發源地。轄區內有江蘇工業園、高新農業技術開發區、年畫產業基地,是綿竹市工業重鎮。
推薦理由:
孝德鎮黨委、政府對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高度重視,確立「四個整合」思路,完善「四項制度」保障,制定「四大舉措」配套,推進快、效果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在綿竹市名列前茅。
該鎮利用宣傳櫥窗、宣傳欄、文化活動、宣傳資料等形式宣傳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與各村、社區、企事業單位簽訂「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書和「講文明、除陋習」 綠化、凈化、美化家庭承諾書。城鄉居民對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知曉率、參與率高。
孝德鎮目前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均達60%以上,農戶衛生廁所改造率達到100%,化糞池45處,沼氣池6900 余口,村內道路硬化率達到100%,平原中心村的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建有垃圾中轉房8個,垃圾收集池60個,生產和生活污水凈化處理設施1個。
羅江縣調元鎮
基本情況:
調元鎮(原文星鎮)位於羅江縣西北部,距縣城10公里,幅員面積36.38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15257人。調元鎮是金花梨生產基地,是享有川菜、川劇之父的清代文豪李調元故里。
推薦理由:
調元鎮新建垃圾池46口,新建垃圾房3間,新設垃圾桶80個,新增保潔員16名,垃圾清運車3輛,對場鎮和觀音岩景區進行全天候保潔和垃圾清運,使垃圾不隔夜。統一規劃設立便民「公眾信息張貼欄」10個。分類設置機動車停放點,做到車輛停放有序。新建農產品和百貨兩個市場,使行商歸市,座商歸店。
找准切入點,有效推動風貌改造。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鎮黨委政府以發展文化旅遊為切入點,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文化立縣、旅遊興縣、工業強縣、農業穩縣」的發展思路,結合該鎮發展調元文化旅遊的實際情況,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新農村建設、文化旅遊發展相結合,採取住戶自籌一點、政府補助一點、上級部門爭取一點的方式引導場鎮及公路沿線住戶積極進行房屋立面改造。房屋立面改造的風格均為晚清徽派建築風格,現在共進行立面改造600多戶。在場鎮、羅文公路沿線進行綠化改造,種植風景竹、培植草坪共計2000餘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平方米。
廣漢市連山鎮
基本情況:
連山鎮位於廣漢市東北9公里、旌陽區以南7.5公里處,為廣漢、中江、旌陽三縣(區)交界處。全鎮現有人口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萬人。連山鎮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連山的理念,積極探索集鎮環境治理市場化運作新模式,健全隊伍,加大投入,強化管理,有效推進集鎮環境治理工作,集鎮容貌得到較大改善。
推薦理由:
連山鎮將集鎮1.2平方公里街、巷分成9個片區,由9名黨政領導掛帥指揮,將目標任務細化分解,由鎮機關幹部和村社幹部分片承包重點路段區域,責任明確到個人,確保處處有人管、事事有人抓、不留死角、全面覆蓋。同時,在場鎮落實責任路段區域30個,責任人30個,保潔員60名,並進行了公示,接受群眾和社會的廣泛監督。針對死角地帶,連山鎮先後組織單位職工、學生4000餘人展開全民治理行動,共清理垃圾4500噸,清理道路30公里,清理溝渠、河道25公里,清除「牛皮癬」等小廣告1000多處。
為加強管理,連山鎮一是設立了鎮綜合服務公司,成立城管中隊,配備7名人員,全鎮按不同行業(以產生垃圾的數量大小分行業)每間門面每月收取10元至15元的衛生費。二是街道衛生實行市場化管理,承包給德陽一家保潔公司,組織20多人的保潔隊伍,每天兩次對16條街道進行打掃,隨時保潔,年投入費用16萬余元。三是建立垃圾中轉站統一堆放,場鎮生活垃圾,交由廣漢市環衛處轉運至廣漢垃圾填埋場,年投入轉運費3萬元。
中江縣輯慶鎮
基本情況:
中江縣輯慶鎮距縣城17公里,幅員面積68平方公里,轄23個村,2個居委會,4.8萬人。省道101線和已開工建設的成(都)德(陽)南(部)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是德陽市12個區域重點鎮之一,也是災後重建樂山市對口援建鄉鎮,區位優勢突出,經濟基礎良好。
推薦理由:
該鎮已建成4橫3縱7條街道,其中勝利街已建成為獨具特色的仿清復古風貌街,場鎮排污管道齊全,並按照「三個遠離」要求建起了場鎮垃圾填埋場2處、垃圾中轉站1個,環衛工人20人,固定垃圾桶50餘個,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
輯慶鎮已建成通村水泥路19條,農村垃圾固定投放點100餘個,農村生活污水通過沼氣池、化糞池沉澱處理。結合災後重建,以「一池三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圈、改廁)建設為重點,引導農民建院村道路,建設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改善。
德陽市八角井鎮
基本情況:
八角井鎮位於成都平原腹地,地處德陽市區南大門,土地肥沃,資源充足,氣候宜人,是傳統的水稻制種基地和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即以鄉鎮企業迅猛發展著稱,被省環保局命名的「齊家堰自然生態園區」風景秀麗,宜業宜居。全鎮幅員面積47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人口31000多人。2009年全鎮實現本級財政收入550萬余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00餘元。「三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曾獲得國家民政部「中國鄉鎮之星」、四川省「紅旗鄉鎮黨委」和四川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平安鄉鎮」等榮譽稱號。
推薦理由:
加強基礎設施投入,保證環境整潔優美。聘請環衛工人26人,分路段定時清掃街道、清理垃圾。同時,購買垃圾桶80個,人力三輪垃圾清運車18輛,為環衛工人配備勞保用品並購買意外保險,共計花費49000元。各社區、村組建立垃圾中轉站80餘個。
該鎮結合自身實際,以治理臟、亂、差為重點,集中開展環境衛生、市場秩序、交通秩序、居民小區等專項整治。全鎮共發動組織5000餘人,清理生活和建築垃圾500餘車,拆除不規范廣告20餘幅,清理「牛皮癬」300餘處,清淘溝渠7000餘米。投入10餘萬元對街道主要交通地段劃置停車線及警示標志,使車輛歸位。投入10餘萬元,在金沙江路西側規劃新的農貿市場經營點,讓佔道經營的攤點以及周邊一些零散小販都入市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