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造紙工業有哪些污染源
造紙工業的污染源具體有以下三點:
1、原料制備過程中產生粉塵、樹皮、木屑、草末;制漿和鹼回收、漂白過程中產生廢氣、粉塵、廢水、石灰渣等。
2、抄紙過程中產生的白水,都含有污染物。
3、雜訊公害,也是造紙工業的一大問題。
造紙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可分為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3類。
造紙工業環境污染與防治固體廢棄物有腐漿、漿渣、樹皮、碎木片、草、草根、草末、含硅白泥、石灰渣、硫鐵礦渣、煤灰渣等,它們侵佔場地,瀝濾出來的濁水污染水體和地下水源。
(1)中國一年造紙產生的廢水有多少擴展閱讀:
污染防治可分廠內就地無害化處理和廠外廢水處理兩類。
廠內治理包括:
1、加強備料(除塵、除泥沙、去皮、去髓等),採用水膜除塵器,減少備料車間粉塵污染,收集廢料,燃燒回收熱能,如使用樹皮、木屑、草末燒鍋爐。
2、收集跑冒滴漏黑液、綠液、白液,用電子計算機控制測量其濃度,自動送回相應的槽缶,減少排污。
3、提高蒸煮黑液提取率,加強管理,增加逆流洗漿段數,減少隨洗後漿帶走的蒸煮黑液量,並採用完善的蒸煮廢液回收化學品和熱能的技術,如鹼回收,以及其他的廢液綜合利用技術。
廠外廢水處理:
1、全廠總排出口的廢水在排入水體前,進行一級或二級處理,然後排入水體,或將廢水用於灌溉,利用土壤和植物凈化廢水。
2、一級處理主要是去除懸浮物,有沉澱過濾及氣浮等方法,個別廠在廢水中加絮凝劑,可去除部分溶解性膠體有機物,如木素和色素等。
3、二級處理為生化處理,主要去除BOD。
㈡ 工廠造紙的時候,對水的污染究竟有多大
造紙廢水水質造紙工業既是水污染大戶又是用水大戶。據不完全統計,其廢水排放量達20多億噸,佔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的11%以上,COD排放量更是多達300多萬噸,佔全國 COD排放量的42%,居第一位。近年來,由於水資源的匱乏、經濟的持續增長,導致水資源價格的不斷提高以及面對嚴峻的環境污染形式,國家對環保執法力度的進一步加大,要求造紙企業尋求一種符合國家環保政策要求的新工藝、新技術,來實現造紙廢水的循環利用。
造紙工業所產生的廢水具有種類繁多、水量大、有機污染物含量高特點,屬難處理的工業廢水之一,廢水來源於制漿及造紙各個工藝環節中,其物理性質及有機污染物的濃度各不相同,針對廢水的特徵確定有效的處理工藝,當前用於造紙工業廢水處理的主要方法有沉澱、氣浮、吸附、膜分離、好氧生物、厭氧生物等處理方法以及幾種工藝結合的處理方法。
㈢ 造紙污水處理技術
造紙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一定的地位,紙和紙板的消費水平,是衡量現代化水平與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同時眾所周知,造紙工業是水污染大戶。據不完全統 計,1995年全國縣及縣以上造紙企業排放廢水量約為24億噸,佔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的11%,居第三位;COD排放量為300餘萬噸,佔全國COD排放 量的42%,居第一位。由此可見,為了控制污染,保護環境,迫切需要解決造紙工業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問題。
造紙工業既是水污染大戶又是用水大戶。例如,以商品漿和廢紙為原料的造紙生產,根據規模、設備狀況、生產管理等因素,噸紙水耗為數十噸~上百噸之間,一座年產10萬噸的造紙廠,每日耗水量約25,000m3~35,000m3。為了節省我國有限的水資源,尋求經處理後造紙廢水的回用可行性,亦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具有顯明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新課題。
2 造紙(廢紙類)廢水來源與性狀
2.1污染成份
廢紙類造紙廢水是以廢紙、商品漿(大多為進口漂白木漿)為主要原料,生產多種規格的白紙板、白卡紙、箱板紙、瓦楞紙等產品。排放的廢水主要來自廢紙的碎 漿、篩選、浮選及抄紙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如根據生產需要有脫墨工序的話,則還有脫墨廢水等等。廢水中的主要成份是細小懸浮性纖維、造紙填料、廢紙雜質和少量果膠、蠟、糖類,以及造紙生產過程中添加的各類有機及無機化合物。廢水的特點是,SS、COD均較高。在COD的組成中,非溶解性COD較高,約佔60%以上,溶解性COD較低。而溶解性COD又是較難生物降解。
2.2水量和水質
目前,國內造紙(廢紙類)企業因原料、設備、 工藝操作等不同,排水量差異較大。通常噸紙產品的排水量在100~200m3,低者小於50m3,高者超過200m3。廢水水質因排水量而異。噸紙產品排 水量低,則排放廢水中污染物濃度高;反之亦然。據測算,在一般情況下,造紙(廢紙類)的產污系數為70~90kg COD/t紙。據此推算廢水水質如下:
噸紙產品排水量為60.0m3左右時,SS 2000~2500mg/l
COD 2200~3000mg/l
噸紙產品排水量為100.0m3左右時,SS 700~1100mg/l
COD 800~1200mg/l
噸紙產品排水量為150.0m3左右時,SS 500~800mg/l
COD 600~900mg/l
噸紙產品排水量為200.0m3左右時,SS 400~600mg/l
COD 500~600mg/l
2.3 廢水回用(鏈接)
根據造紙(廢紙類)生產工藝,碎漿、打漿和沖網工序中的生產用水,對SS的要求較高,而對COD的要求不高。如碎漿、打漿用水,一般地要求 SS≤100mg/l,沖網用水SS≤30mg/l,COD可在150~200mg/l。若在處理過程中能有效地降低SS,並且去除大部分CDO,則使處 理水水質有可能滿足諸如打漿、沖網等生產用水的要求,從而實現部分處理水生產回用,減少排放量。
自2002年以來,本公司從事廢水處理和廢水回用多年,承擔著大量企業廢水處理工程項目。經使用表明,這些設施的處理效果良好,不僅使處理水達標排放,而且達到了部分水生產回用。現將有關處理與回用技術介紹和探討如下,供參考。
3 造紙(廢紙類)廢水處理技術
3.1造紙(廢紙類)廢水處理及回用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造紙(廢紙類)廢水主要為有機和無機物所污染,廢水中的SS和COD含量高,而N、P含量偏低。根據國家排放標準的規定和回用水的要求,此類廢水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去除SS和COD污染物質。
廢水中的COD由非溶性COD和可溶性COD兩部分組成,通常,在造紙(廢紙類)廢水中,非溶性COD佔COD組成總量中的大部分,因此,當SS被除去時,非溶性COD同時亦可大部分被降低。
廢水中的BOD同COD的比值一般約為0.15~0.25,生化性較差,大部分BOD和可溶性CDO主要應用生物方法去除。
3.2技術概況
國外,在歐洲有採用厭氧處理技術,對高濃度的造紙(廢紙類)廢水,如脫墨廢水先進行預處理,而後再同其他廢水混合進行好氧處理。這種處理方法的前提是需要有相應的生產工藝和先進的生產設備相配套,提高廢水中可溶性CDO的濃度,使之能適宜進行厭氧處理。而在北歐、亞洲和我國的台灣地區,比較廣泛採用的是物化—生化處理方法。使處理水水質達到排放要求。
目前,我們採用的處理技術通常有:
(1)氣浮(鏈接)或沉澱法(鏈接)
沉澱或氣浮法可去除大部分SS,同時可去除大部分非溶性COD。對一些噸紙產品排水量在200m3左右的小型企業,由於排水量大,廢水濃度低,通過氣浮或沉澱處理後,處理後出水水質有可能接近或達到國家排放標准。但是,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能達到控制目標。
(2)氣浮或沉澱法同生物處理法相結合
廢水先經氣浮或沉澱去除大部分SS和非溶性COD,而後再用生物處理方法進一步去除COD和BOD,使COD和BOD均能達到國家排放標准。
對於噸紙產品廢水排放量在150m3以下,廢水COD在800~1000mg/l以上的大、中型企業來說,由於原廢水SS和COD濃度較高,不可能期望 通過氣浮或沉澱處理的方法使處理水水質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准。這樣,勢必要在物化處理之後,採取比較經濟、實用、有效的生物處理方法,最終使處理水水質達 到排放標准。
3.3集回收、回用和廢水處理於一體的綜合處理技術
由上述可知,目前國內外對造紙(廢紙類)廢水的處理大多著眼於使處理水水質達標排放上。我們認為,根據造紙(廢紙類)生產的特點和所產生廢水的性狀,將廢水處理同纖維回收、廢水回用結合起來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加以考慮,似更為合理,使廢水處理更能適應環境保護和生產發展的要求。我們經過近多年的工程實踐,擬制了較能符合我國國情的造紙(廢紙類)廢水綜合處理技術。這種技術的基本要點是:
(1)採用斜管過濾,以去除相當部分的SS和非溶性CDO。並且可以進行纖維回收回用。
(2)採用高效氣浮,去除大部分SS和非溶性COD,部分水可回用於碎漿、打漿生產用水。
(3)採用A/O法生化(鏈接)處理,出水達標排放。視需要,部分水再經過濾,使出水SS≤30mg/l,可回用於造紙沖網生產用水。
5問題討論
(1)從大量的造紙(廢紙類)廢水處理工程實踐表明,我們所採用的集回收、回用和廢水處理於一體的綜合處理工藝和技術是可行的,有效的,達到了預期目的。
① 對中、小型的老企業,由於噸紙產品排水量大,約150~200m3,原水SS和COD濃度較低,當採用過濾 — 氣浮或沉澱方法進行處理時,可去除大部分SS,去除率可達75~95%。在去除SS的同時,非溶性COD亦被除去,COD去除率為60~85%。由於此類 廢水的COD值不高,一般為400~700mg/l,而非溶性COD又占較大比重。所以,一般地,處理水水質為pH 7~8,COD150mg/l以下,SS 70mg/l以下,接近或達到國家排放標准,部分水可以生產回用。
② 對新建的大型企業,由於噸紙產品排水量小,約20~60m3,廢水SS和COD濃度較高。雖然經沉澱法一級處理後,SS去除率為70~80%,COD去除 率為70%左右,但是因為原廢水濃度較高,經一級處理的出水水質仍然不能達標,必須要進行後續生物處理,以去除可溶性COD所組成的有機污染物。經生化處 理後,一般地,處理水水質為pH 7~8,COD 100mg/l以下,BOD 20mg/l左右,SS 20~50mg/l左右,達到國家一級排放標准,並且可部分回用於生產。
(2)一級處理可採用高效氣浮或混凝沉澱方法。一般情況下SS去除率 為90%左右,處理水SS為100mg/l以下,出水可部分回用於打漿等生產用水。混凝沉澱法是一種成熟,穩定和通用的處理方法。同氣浮法比較,電耗比較 低,操作較簡單。但是,在相同條件下處理效果不如高效氣浮法。若為了達到相同的處理效果,勢必適當增加投葯量。兩種處理方法的選用可結合企業情況因地制 宜,因廠制宜地選擇。但是,當一級處理後的出水要回用於生產時,由於氣浮對SS和COD的處理效果較好,因此更是遜色。
(3)二級處理採用生 化處理方法,我們採用的是國外的A/O(兼氧-好氧)處理法。這種A/O處理法有別於國內於90年代初一些專家和研究者提出的「兼氧-好氧生物處理法」。 後者主要是針對高濃度或好氧生物難降解廢水的處理。通過兼氧段的兼氧微生物作用,使廢水中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水解酸化,而成為易於被好氧微生物攝取的簡 單的、小分子的有機物。為了在兼氧段達到水解酸化目的,在A段水力停留時間一般為4~6h。而我們在工程中所採用的A/O處理技術,A段的主要作用是對菌 種的篩選與優化,在A段微生物只是對有機物進行吸收和吸附,而對有機物的分解主要是在O段完成的。因此,A段停留時間短,約1.0h以下。由於大部分有機 物在兼氧槽中被脫磷菌所收咐,因此,在氧化槽(0池)中的絲狀菌生長受到抑制,可形成沉澱性能良好的污泥,避免污泥膨脹。
(4)根據造紙(廢 紙類)生產的特點,某些生產工序對生產用水水質要求主要是SS,例如:碎漿、打漿用水要求SS≤100mg/l,造紙沖網用水要求SS≤30mg/l,而 對COD的要求可在200mg/l以下。因此,一般情況下,經過物化處理的廢水部分用於打漿,生化處理後出水部分回用於沖網生產,是可行的。這可節約我國 有限的水資源,為企業開辟了第二水源,在經濟上又可減少取水費用,有利於降低成本。
(5)造紙(廢紙類)廢水的SS含量高,特別在初期運行中,由於工藝、設備等方面原因,SS值往往大大高於設計值,因此對污泥的脫水和出路問題一定要慎重對待。在實踐中由於污泥問題而影響處理效果和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行的不乏一例。在污泥處置問題上主要
注意三個環節:一是初沉池前的預處理;二是初沉污泥的及時排除;三是,污泥脫水設備的效率與能力。
6初步結論
(1)以商品漿和廢紙為原料的造紙廢水是造紙工業水污染的重要的和主要的組成部分,搞好造紙(廢紙類)廢水處理對減輕造紙工業污染有著重大意義。
(2)大量工程實踐表明,根據以商品漿和廢紙為原料的各個造紙企業的排放水量和水質情況,採用纖維回收、廢水處理和回用的綜合處理技術是可行的。分別不同的情況,可使處理水水質達到國家排放標准,且部分回用於生產,還有部分纖維回收。有顯著的環境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
(3)污泥的處置與出路問題一定要慎重對待。
㈣ 造紙工業廢水主要成分
制漿造紙廢水的成分復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紙漿方法、產品種類和原料種類等。
懸浮物質主要來自備料工段的樹皮、草屑、泥沙以及爐灰、礦渣等,還有各工序流失的纖維、填料等。
廢水中的BOD主要來源於制漿蒸煮工序,纖維素分解生成的糖類、醇類、有機酸等。在化學漿中,蒸煮廢液的BOD5發生量佔80%以上。
COD和著色物質主要來源於制漿蒸煮工序的木素及其衍生物。
廢水中的有毒物質主要有蒸煮廢液中的粗硫酸鹽皂、漂白廢水中的有機氯化物(如二氯苯酚、氯鄰苯二酚等),以及微量的汞、酚等。然而,這些有毒物的含量通常很小,其中漂白廢水中的有機氯化物的毒性和「三致」作用在發達國家中引起廣泛關注。
中國造紙工業的污染尤為嚴重。草類纖維原料比重較大(約佔60%),企業規模小,生產工藝和設備落後,原材料、能源和耗水量大,導致污染問題更加嚴重。1985年估算,我國造紙工業年排水量為370億立方米,僅次於化學工業和鋼鐵工業,位居第三位,約占工業廢水總排放量的1/10。排放的BOD5負荷每噸產品為210kg,年排放BOD5為173萬t,佔全國BOD5總排放量的1/4。
㈤ 給一些造紙對森林樹木造成破壞的數據,比如一年多少公頃
造紙業在中國是重度污染行業,有人稱,中國的造紙業是「用白紙染黑了河水」。幾十年來。中國為造紙業越來越大的生產力付出了高昂的生態代價。
據2002年中國環境年報公布的數據表明,中國紙業的排水量為35.3億立方米,佔全國工業總排水量的18.2%;COD(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87.7萬噸,佔全國總排放量的40.8%。這只是監測到的數據,實際情況要更嚴重。
小造紙廠是造紙業最大的污染源。據南京林業大學李忠正教授介紹,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有造紙企業1萬多家,其中90%是年產1萬噸,甚至是幾千噸的小廠。
中國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小造紙廠,直接原因是這些小紙廠使用的是草漿,成本較低。但是殘余草漿和漂白過程中排放的廢液卻形成了最主要的污染源。目前業內公認,草漿黑液的處理技術在世界范圍內還未完全解決,特別是中小規模的造紙企業在這方面更有欠缺。可以說,以草漿為原料的中小造紙廠,生產即代表污染。
這種「以草為主」造紙工藝在芬蘭早已被淘汰.據UPM中國首席代表、亞太地區業務發展副總裁素依蘭(Soile Korhonen)女士介紹,目前芬蘭的造紙廠基本都是使用木漿,污染要輕得多。UPM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與造紙工業集團之一,在芬蘭擁有93萬公頃森林。木漿造紙需要的投資比草漿造紙要高得多.工藝也先進的多,一些小的造紙廠根本不具備這個能力。
芬蘭沒有小造紙廠嗎? 「曾經有過,現在沒了.」素依蘭女士說,芬蘭造紙業在其逾百年的發展中,小造紙廠不是倒閉了就是被兼並了,現在全國只剩下四家「巨無霸」級造紙企業。她認為,即使政府不出面關停小紙廠,它們未來也會被市場淘汰;政府出面干預,加速了小紙廠的滅亡,會減少它們對環境的危害。
完善的環境保護制度是芬蘭能夠在環境可持續指數(ESI)的排名中名列第一的主要原因。芬蘭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環保法的國家,與法規相輔相成的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
從1992年9月起,芬蘭政府通過實行環保許可證制度,對工廠的排放物進行嚴格限制,促使企業選擇最有效的措施控制排污,並在生產過程中隨時監測廢水、廢料和廢氣中的有害物質含量。工廠企業在設計規劃、改造擴建及採用新原料時,必須首先申請並獲得有關當局頒發的環保許可證。
通過環保許可證制度,芬蘭環保部門還可隨時獲得工廠企業廢水或廢氣排放的有關資料,從而實現對企業是否嚴格執行有關規定進行監督。這項制度效果明顯,目前占芬蘭全國工業污水總排放量90%的造紙工業污水已基本得到凈化,城市污水的凈化處理率也達到了百分之百。
素依蘭女士說,環保設施是芬蘭工廠的一部分。在設計工廠時就已經考慮到了,而不是建成工廠後再加進去。將環保設施作為工廠的一部分進行建設比工廠建成後再添加環保設施成本要低很多。
UPM常熟紙廠緊靠長江,造紙用的是長江水.「但是我們排到長江里的『污水』比這些水從長江引
人工廠時還要干凈。」素依蘭說。
UPM常熟紙廠採用世界最先進的污水處理設備,整個系統全部實現自動控制和在線監測,監測系統與環保局信息網路連接。自投產以來,出水水質各項指標均優於國家一級排放標准。通過處理污水還可以回收一部分木漿,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企業節約了原料成本。
「我們的產品是一流的,我們也把環保成果看成我們的一種產品,理應也是優質的。對於企業來說,環保是企業信譽的一方面,特別是對於造紙企業.很難想像一個不顧環保的企業能夠在世界市場上建立良好的聲譽。」
UPM非常注重環保宣傳與溝通。集團和分支機構負責公關事務的人員與環境管理人員一起,策劃和實施環境公關工作。例如,集團下屬的許多紙廠和漿廠都定期舉行「開放日」活動。來訪的有客戶、新聞媒體、學生、當地居民和環境官員。他們可以了解工廠的生產情況、環境達標情況,並可以直接與廠方溝通交流。從2001年起, UPM還在南京大學設立了「芬歐匯川環境保護獎學金」,用以獎勵學業優異的環境專業的學生。
UPM在環保方面的成績為它在世界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2004年底公布的年度道瓊斯全球可持續發展指數林產品和紙張行業類公司的排名中,UPM名列榜首。2003年3月,UPM常熟紙廠順利通過了IS014001環境管理系統認證。UPM常熟紙廠還獲得了「國家環境保護百佳工程」稱號,這個榮譽對於一家造紙企業來說尤為難能可貴。
正是因為有了UPM這樣注重環保的企業,芬蘭才不會出現中國這么嚴重的水污染問題。
造紙不以犧牲森林為代價
芬蘭造紙工業發展了100多年,森林覆蓋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增加了,達到了70%,素依蘭女士解釋說,這主要得益於芬蘭完善的森林管理制度。芬蘭的所有林地都有明晰的產權,林地主人在賣掉一定數量的林木後,必須在原地重新種植樹苗,以保證森林使用的可持續性。有了這一制度的約束,中國的對森林過度砍伐、無人問津的情況在芬蘭不可能出現。
UPM科學地管理著集團在芬蘭境內擁有的92萬公頃森林,同時,通過符合環保的木材采購行為來影響更大范圍的森林採伐行為。例如,集團開發了一系列追蹤木材原料來源的辦法,確保不購進保護區木材、不購進政府不允許採伐的木材等等。森林環保認證也是集團積極支持的活動。UPM的森林管理部門還擔負維護森林生態平衡的責任,將護林的工作提高到保護生態的高度,例如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多種小生態等等。
另外。芬蘭企業對木材的利用率高得驚人,達到了100%。拿UPM來說,樹木採伐後,較粗的部分運往木業分部下屬工廠,生產鋸木材或膠合板;較細的部分和樹梢、枝椏等運往造紙廠制漿造紙。制漿後的廢料如樹皮、漿渣可燃燒,用於造紙能源;木材加工及膠合板生產的廢料木屑則可以作為漿廠的原料。這種最大限度地利用木材是保護森林資源的有效措施。
2004年5月,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專程到芬蘭考察了芬蘭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管理,以及芬蘭森林工業的集約經營,此行的重點是參觀UPM的一家工廠。
2005年4月,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在訪問芬蘭期間也參觀了芬歐匯川的林業採伐經營和林漿紙一體化工廠。
㈥ 造紙廠污染多大
造紙工業是我國污染環境的主要行業之一。國務院要求,到 2000 年底以前,全國所有工業污染源都必須達標排放。解決中國造紙工業的污染已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
目前我國制漿造紙工業污水排放量約佔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 10—12%,居第三位;排放污水中化學耗氧量約佔全國排放總量的 40—45%,居第一位。造紙工業已成為我國污染環境的主要行業之一。
制漿造紙生產中的廢水主要是蒸煮廢液、中段廢水和造紙白水三部分。蒸煮廢液的污染負荷約佔全部制漿造紙廢水的 80%,是最主要的污染源,其次是中段廢水。造紙白水回改技術,在我國已普遍推廣。大型紙機一般都採用了多園盤過濾機,中小企業則採用氣浮池或多園盤過濾機進行白水回收,使造紙白水得到了充分的回用,有的已實現封閉循環。造紙白水的污染治理在技術上已沒有障礙。蒸煮廢液和中段廢水的污染治理是我國造紙工業污染防治的重點和難點。
木材制漿造紙蒸煮衫歷廢液的污染治理,無論是鹼法或酸法制漿,在國際上,技術都已成熟。我國造紙原料中,木材原料品占很小的比重或配搜,在自製漿中,木漿比例不足 10%。國內以木材為原料的化學漿廠基本均已配套了鹼回收系統,鹼回收率可達 90% 以上。盡管回收率仍低於國際先進水平,但運行良好。少量生產漂白木漿的中段廢水,由於採用傳統的 CEH 三段漂,雖然還沒有解決二惡英的污染問題,但經兩級處理,還可以達標排放。
我國以非木材為原料的制漿造紙企業普遍規模小,裝備比較落後,其廢水的污染治理程度遠遠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存在的問題多,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我國造紙原料以非木原料為主,非木原料中又以麥草為主。制漿方法以鹼法為主,其他還有很少量的酸法制漿和亞銨法制漿。非木原料蒸煮廢液的特性與木材原料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據測算我國麥草鹼法化學漿年產量約 340 萬噸左右,每年用鹼量約 100 萬噸。目前,大多數企業沒有配套的鹼回收系統。通過鹼回收系統回收的鹼不到 5%,95% 以上的燒鹼連同被溶解的有機物被排入水體。全國麥草漿 CODcr 的排放量約占整個造紙工業排放總量的 74% 以上。
早期的麥草漿鹼回收設計,大都參照和沿用了木漿的設計參數,結果使鹼回收系統難以正常運行。油耗高、成本高,鹼回收率很低,運行故障多。由於鹼回收率低,部分污染負荷被轉移到中段廢水來處理,使得中段廢水的處理費用居高難下,進而影響整個企業的經濟效益。對麥草制漿廢水還不能實現經濟有效的治理,這是我國造紙工業污染防治面臨的一大難題。
針對麥草漿鹼回收的問題和難點,國內曾有一些研究人員進行了其他污染治理技術的研究,方法達十多種。諸如通過超濾和電滲析法分別回收木素和鹼,還有通過裂解法回收燒鹼以及醋酸等多種裂解產品;還有的通過酸析木素,然後對澄清液進行生化處理等等。這些探索和實踐也使造紙工作者進一步認識到傳統的鹼回收方法仍然是治理麥草鹼法化學漿蒸煮黑液污染問題比較適宜的方法。對麥草漿鹼回收一些技術難題,如黑液的降粘、除硅、提高提取率和鹼回收率,還需要繼續進行攻關。 徹底解決中國造紙工業污染問題,必須結合造紙行業結構調整的整體要求,從原料結構、裝備水平、企業規模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 我國造紙工業較為嚴重的污染狀況是多種原因造成的。非木材原料比例過大、企業規模過小、裝備落後造成對污染較難實現經濟有效的治理,是最重要的原因。當前要積極採取一些措施,如:擴大使用商品木漿和二次纖維,充分回收利用廢紙,積極推進林紙一體化,加快發展造紙速生豐產林基地,努力提高木材原料比重;支持一批重點企業通過技術改造達到比較合理的生產規模,實現裝備技術水平的跨越,並徹底解決污染問題;支持 3.4 萬噸/年以上規模的麥草化學漿生產線通過建設鹼回收和中段水處理系統,實現達標排放;加強造紙工業環境保護領域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究與開發,學習、借鑒、賣帆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裝備,逐步提高造紙工業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的水平,實現我國造紙工業持續穩定發展。 QQ1075032707
㈦ 工廠造紙的時候,對水的污染究竟有多大
造紙工業是水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也是大量用水的行業。據不完全統計,該行業的廢水排放量超過20億噸,佔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的11%以上,COD排放量高達300多萬噸,佔全國COD排放量的42%,位居各行業之首。隨著水資源短缺、經濟增長,水資源價格不斷上升,以及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國家加大了環保執法力度,造紙企業被迫尋找符合國家環保政策的新工藝和新技術,以實現造紙廢水的循環利用。造紙工業的廢水具有種類多、水量大、有機污染物濃度高等特點,是工業廢水中難以處理的一種。廢水來源於制漿和造紙的各個工藝環節,其物理性質和有機污染物濃度各不相同。針對廢水的特點,確定有效的處理工藝至關重要。目前,用於造紙工業廢水處理的主要方法包括沉澱、氣浮、吸附、膜分離、好氧生物處理、厭氧生物處理等,以及這些方法的組合。
一、造紙廢水來源
廢水的水質和排水量以及產污量相關。產污量受原料、制漿得率的影響,同時,產污量與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助劑有關。例如,在造紙過程中,有機化學品作為添加劑或助劑,並不完全保留在紙張中,流失到廢水中的部分會對排水水質產生影響,導致COD等指標升高。可吸附有機鹵化物的來源主要是含氯漂白劑、消毒劑和部分添加劑(如濕強劑等)。因此,根據原料種類、化學品投加量、生產工藝、產品類別、回用廢水治理程度和回用量,通過物料衡算來確定製漿造紙廢水的污染物產生情況。
二、各生產工序廢水水質
備料廢水的污染物排放量根據原料種類和備料方法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以原木為原料時,廢水中COD、BOD和SS分別為0-10kg/t漿、0-5kg/t漿和0-8kg/t漿;以非木材為原料時,廢水中COD、BOD和SS分別為20-60kg/t漿、8-20kg/t漿和30-80kg/t漿。
化學制漿廢水主要包括蒸煮廢液、洗選漂廢水和制漿各個環節產生的溢流水等。蒸煮廢液在化學制漿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產生量最大,例如鹼法制漿黑液包含了制漿造紙過程中90%以上的污染物,其中含有大量木質素和半纖維素的降解產物、色素、戊糖類、殘鹼及其他溶出物。蒸煮廢液的污染負荷與制漿得率、制漿工藝條件等密切相關。由於化學漿得率較低,廢液中BOD、COD和SS分別為350-425kg/t漿,經鹼回收後產生的污冷凝水中BOD和COD分別為5-10kg/t漿、10-30kg/t漿,SS含量極低,可忽略不計。
洗選漂廢水主要來源於洗選未漂白紙漿產生的蒸煮廢液殘留物,這一環節排出的廢水中的污染物被稱為洗滌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