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清河沿岸土壤地球化學環境研究
一、小清河流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
小清河源於濟南諸泉,西起睦里庄,東注萊州灣,幹流全長237 km,流域面積10 336 km2。小清河流域是山東省的重要經濟發展區,有工業重鎮淄博市及新興工業城市廣饒和勝利油田,工業門類齊全,鄉鎮企業星羅棋布;農作物種類繁多,不但有小麥、玉米和棉花各類,而且有享譽國內的黃河、明水大米、章丘大蔥和壽光蔬菜,聞名全國的北方第一個噸糧縣市——桓台即位於工區的中南部。但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流域內濟南、淄博及齊魯石化等城市和工礦企業的迅速發展,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全流域污水排放量佔小清河年平均徑流入海量的2/3還要多,致使小清河水環境惡化,水體污染嚴重,水體的污染使得許多地方農灌水質超標情況嚴重。由於農業用水匱乏,污水灌溉面積不斷擴大,污水灌溉使得土壤中Gr、Pb、Cu等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積蓄量成倍增加,致使土壤環境質量嚴重下降,污灌區農畜產品質量下降,據統計全省主要污灌區糧食作物重金屬超標率達25%。近幾十年來,沿河污染區癌症、肝病和胎兒畸形的發病率明顯增高。
因此,開展小清河沿岸土壤環境質量研究,查清小清河沿岸土壤環境污染狀況,進行土壤環境質量評價,並提出土壤改良的對策和措施,對提高研究區農產品質量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研究區西起濟南市,東到渤海入海口;北起曲堤—高青縣城—純化鎮一線,南到鄒平—桓台。轄濟南、淄博、東營、濰坊和濱州五地市的章丘、濟陽、鄒平、高青、博興、桓台、廣饒和壽光8縣市。
(一)小清河流域元素地球化學含量特徵
1.小清河沿岸土壤元素統計特徵
小清河沿岸土壤元素含量分布見表3-17,在25 項分析元素和指標中,大多數剔出離群值前後算數均值差異較小,僅Cr、Hg、Mo、Se和S 5項均值差異較大,Cr由81.21×10 -6變為72.44×10 -6,Hg 由52.8×10 -9變為29.6×10 -9,Mo 由0.657×10 -6變為0.589×10 -6,Se由0.25×10 -6變為0.20×10 -6,S由0.083%變為0.027%。
就變異系數來看,25項指標中有20項指標變異系數在0.5以內,數據離散程度較高的元素或指標有 S、Hg、Cr、Se、Zn,其變異系數原始值為5.74、2.03、0.79、0.69、0.64,剔出離群值後這5 項指標的變異系數分別為0.30、0.35、0.11、0.25、0.16,均<0.4。
表3-17 小清河流域表層土壤組分地球化學含量特徵參數表
就元素背景值的分布來看,區內土壤背景中As、Hg、Mo、SiO2、Al2 O3、TFe2 O3、K2 O等元素基本接近黃河下游流域,Na2 O、P、B元素略低,而Cd、Co、Cr、Cu、F、Mn、Ni、Pb、V、Zn、N、S、Se、CaO、Mg則略高於黃河下游流域土壤;小清河沿岸土壤中Co、Mn、Mo、Pb、Na2 O元素明顯低於山東省土壤均值,其中Mo僅為山東省土壤的0.1倍,As、B、Cd、Cr、F、Hg、Ni、Zn、Se、TFe2 O3、MgO、CaO等元素均高於山東省土壤均值,其中CaO、Mg0、Cd元素分別是山東省土壤的2.56、1.78、1.79倍,而Cu、Al2 O3、K2 O則與山東省土壤均值基本相當;小清河沿岸土壤中As、Hg、Mo、Se、Pb、Zn元素明顯低於我國土壤均值,其中Hg、Mo僅為我國土壤的0.46、0.3倍,Cd、Cr、F、Cu、Ni、MgO、CaO、Na2 O則高於我國土壤平均值,其中MgO、CaO分別是我國土壤的1.84、2.88倍,其餘元素基本接近我國土壤平均值。
2.小清河上、中、下游土壤元素分布特徵
將小清河上游、中游和下游不同地段的表層土壤元素含量統計資料進行對比(圖3-31),可以發現上游土壤元素中,F、Mn、Al2 O3、S、MgO、K2 O背景值低於中游和下游土壤背景值,SiO2和Na2 O在上游土壤背景值中最高,而其他元素高於下游土壤元素背景值而低於中游土壤元素背景值。中游土壤中As、B、Cu、Cd、Cr、Co、F、Hg、Mn、Ni、Pb、Zn、Se等元素背景值均高於上、下游土壤元素背景值,其中Cd、Hg、Se分別為下游土壤背景值的1.3、1.6 和1.4 倍,而SiO2和Na2 O則低於上、下游土壤背景值。
圖3-31 小清河上、中、下游土壤元素背景值圖
3.小清河南岸、北岸土壤元素分布特徵
對比小清河南、北兩岸土壤元素背景值統計,有如下規律,見圖3-32,南岸土壤中Hg、P、Pb、N、SiO2和Na2 O背景值略高於北岸土壤元素背景值,其中Hg是北岸土壤背景值的1.2倍;As、B、Cd、Cr、F、Mn、Ni、Pb、Zn、Se等元素及氧化物均低於北岸土壤元素背景值,其中 As、S、CaO 分別為北岸土壤背景值的 0.86、0.88 和0.81倍。
圖3-32 小清河南岸、北岸土壤元素背景值圖
(二)元素剖面特徵
1.小清河沿岸水平土壤剖面元素的分布特徵
分別在歷城區、博興縣和王道3處垂直小清河方向布置3條水平剖面,通過對3條剖面的數據統計表明,元素含量在不同土壤剖面的分布差異較大,在同一土壤剖面的小清河兩岸也存在顯著差異,見表3-18。
表3-18 小清河沿岸土壤水平剖面元素含量統計表
續表
1)歷城剖面南從王舍人鎮開始,北到劉家集,居民點較密集。此剖面南岸土壤主要分布潮褐土,而北岸以潮土和鹽化潮土為主。統計表明:南岸土壤元素As、Cr、F、Hg、Ni含量明顯比北岸高,而Cd、Cu、Se、P則低於北岸,其餘元素含量水平較為接近。但重金屬元素的含量均高於小清河土壤背景值,可能對土壤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這與人類活動的影響有關。
2)博興剖面南從起鳳鎮北到博興縣城西的西伏村,南岸土壤以濕潮土亞類為主,北岸以潮土為主。統計表明:重金屬元素As、Cd、Cr、Cu、Hg、Pb、Zn在北岸土壤的分布明顯高於南岸,而有益元素B、Mo、Se、N、S、CaO的含量則南岸明顯高於北岸。
3)王道剖面南起卧鋪鎮北到廣北農場,土壤類型為鹽化潮土。北岸土壤元素含量水平明顯比南岸低,其中北岸土壤重金屬元素As、Cd、Cr、Cu、Hg、Ni、Pb、Zn含量明顯低於小清河背景值含量,南岸則略高。
2.小清河沿岸垂直土壤剖面元素的分布特徵
1)歷城垂直土壤剖面元素的分布。野外發現剖面土壤質地上層基本為砂質粘土,60 cm以下為粘土。深部有鐵銹出現。隨深度增加,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元素也表現出規律性變化(圖3-33)。土壤主成分SiO2、MgO、K2 O、CaO、Na2 O 隨深度變化不大,推斷原始沉積物組成比較穩定,沉積韻律分層不明顯。表層土壤中N、P、Cr、Hg、S、Se、Cd、Pb等元素含量異常高,並在地表至80(100)cm深度段劇烈下降,尤其是N、P、Se、S、Hg元素。認為人類生產活動對土壤的影響作用較大,推測影響深度100 cm。TFe2 O3、Al2 O3、Mn、B、V、Co等元素含量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並在土壤深部富集,原因土可能為壤表層成酸性,在表生作用下元素以離子化合物的形式向土壤底層遷移,從而造成元素在底部較為富集。As、F、Ni、Cu、Zn、Mo等元素含量隨深度的增加變化不明顯。
2)博興土壤垂直剖面元素的分布特徵。野外發現剖面上土壤質地無明顯變化,均為粘土。隨深度的增加,多種元素均表現出了規律性的變化(圖3-34)。土壤主成分SiO2、Na2 O隨深度增加略有變化,在0~100 cm深度段較為穩定,而從100 cm處隨深度增加而增加;TFe2 O3、Al2 O3、MgO、K2 O及V、Co、Mn(與TFe2 O3、Al2 O3呈極顯著相關)等元素則相反,在100 cm處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雖然成壤作用能引起表層土的粘土化、礦物組成的垂向變化,但礦物組成的這種截然變化顯然與原始沉積組成的關系更為密切。As、Cd、Cr、Hg、Ni、F、Cu、Pb、Zn、N、P、S、Se等元素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在土壤表層異常富集,並在地表至60 cm深度段內急劇下降,尤其是N、P、Hg元素。這種分布除了與原始沉積組成分層有關,還與土壤質地、有機質含量制約下的表生活化遷移、吸附沉澱再分配作用有關。其中N、P、Hg、S等呈強烈表土富集特徵,這顯然與污染有關。C、B、Mo等元素隨深度的增加變化不明顯。
圖3-33 小清河沿岸土壤歷城剖面元素分布圖
3)王道土壤垂直剖面元素的分布特徵。土壤類型以鹽化潮土為主。野外發現剖面上土壤質地以粘土、砂粘土為主,土質較疏鬆。元素含量隨深度的呈現明顯的規律性(圖3-35):土壤主成分SiO2、Na2O含量隨深度增加而增加,TFe2O3、Al2O3、K2O、MgO等在土壤表層富集,自60cm急劇下降後趨於背景值,這可能與土壤粘/砂組成、有機質變含量化有關。As、Cd、Cr、F、Hg、Ni、Cu、Pb、Zn、Mn、N、P、Se、S等元素在地表至60cm深度段富集,自60cm急劇下降後趨於背景值,尤其是N、P、S、Cu、Pb、Zn元素。這種分布一方*與土壤原始沉積組成有關,另一方*表生作用下引起的N、P、S、Cu、Pb、Zn等元素的強烈富集特徵顯然受到了污染的影響。As元素在地表至130cm急劇下降後明顯回增,可能與經歷了淋漓作用而使As向下遷移有關。CaO自地表至60cm逐漸增加,中部富集,從60cm至深部急劇下降,這可能與礦物磷肥使用有關。B、Mo等元素自地表至深部無明顯變化。
圖3-34 小清河沿岸土壤博興剖面元素分布圖
圖3-35 小清河沿岸土壤王道剖面元素分布圖
(三)土壤元素的組合特徵
1.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是一種多元統計方法,主要用於辨認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並根據彼此不同的特性加以「聚類」,使同一類的事物具有高度的相同性。用聚類分析對背景值進行元素分類,能比較自然和客觀地描述多樣本元素背景值之間的差異和聯系。聚類分析方法的原理是通過多樣本間的相似性程度,將元素(或樣本)進行分類,使得類內所有元素之間具有較密切的關系,而各類之間的相互關系相對比較疏遠。通常採用某些指標來表示多樣本土壤地球化學特徵的相似程度,依據指標主要是各地球化學特徵間的相關系數。從中選出符合農業地質解釋的聚類分析成果。通過對小清河沿岸表層土壤元素聚類分析譜系圖(相關系數、歐式距離),見圖3-36,25種元素存在以下元素組合:
圖3-36 小清河沿岸表層土壤元素聚類分析相關系數譜系圖
1)TFe2 O3、Al2 O3、Co、Ni、V;
2)Cd、Zn、Mo、Pb、Se;
3)F、Mn、As;
4)SiO2、Na2 O;
5)N、P;
6)Hg、P、Cr;
7)S。
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對大量地質觀測數據進行分析和做出較為合理解釋的一種多變數統計分析方法,它能夠通過數據方法將許多變數彼此間具有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體現出來。對小清河沿岸土壤選用了反映農業地質背景特徵的25個元素進行因子分析。根據特徵根的特徵根百分比(方差貢獻)和累計百分比。計算結果顯示前4 個特徵值方差貢獻百分比達71.187%,取前4個特徵值已經能夠提取原始數據變化的70%以上的信息,已足以說明問題。
計算初始因子載荷矩陣,並採用方差極大進行正交旋轉使因子載荷矩陣結構簡化,表3-19 為旋轉後的因子載荷矩陣。由表可見:和第一主因子呈正相關的元素為As、Co、F、Mn、Ni、V、Al2 O3、TFe2 O3、K2 O,而 Na2 O 呈負相關;和第二主因子呈正相關的元素有Cd、Cu、Hg、Mo、Pb、Zn、Se;和第三主因子成正相關的元素為S、CaO,呈負相關的元素SiO2;和第四主因子呈正相關的元素為N、P,呈負相關的元素是Cr。
表3-19 小清河沿岸表層土壤旋轉後因子載荷矩陣表
由主因子得分圖(圖3-37)分析,主因子1代表的金屬元素的組合特徵在小清河中段表現突出,該段屬於博興和高青縣轄區,此外在濟南周邊也出現了高值區分布。主因子2代表的Cd、Cu、Hg、Mo、Pb、Zn、Se元素是表層土壤質量的重要辨別指標,此因子在濟南市地區表現突出,說明城市人為污染對於這些離子在土壤中的富集影響較大。因子3表示S、SiO2、CaO元素的組合可以認為是土壤地質因素的表徵,其分布與小清河沿岸內土壤類型的分布較為吻合。主因子4 表示的是N、P元素的組合,該因子在小清河中段農業發達地區表現突出,說明農業活動對於這些元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影響。
圖3-37 小清河沿岸主因子得分圖
二、小清河流域環境污染現狀
小清河流域為山東省重要的工業集中區,包括有濟南市、濟寧市和淄博市等省內重要的大型工業城市,主要污染源有化肥廠、塑料廠、鋼鐵廠、煉油廠、重型機械廠、制葯廠和發電廠等。近幾年,隨著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小型廠礦企業林立,種類繁多,遍布於主要縣城和鄉鎮。由於工業三廢排放治理不好,給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和危害。
區內污染源包括:污水廢水、固體廢棄物、城市垃圾和醫療垃圾,以及化肥農葯等。大的企業主要有山東化工廠、濟南裕興化工總廠、濟南元首針織公司、山大第二附屬醫院、齊魯制葯廠、黃台發電廠、濟南大易造紙三廠和濟南化纖總公司等數十家。
區內污廢水主要來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為氯化物、硫酸鹽、化學需氧量、氟化物、揮發酚、氨氮、氰化物、As、Pb、Cr、Cd、Hg。根據已有資料將工區內幾家重點工業污染源 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統計於表3-20 中。
表3-20 區內重點工業污染源COD 排放量統計表
註:資料來源為濟南市環保局《濟南市水污染防治規劃》。
目前研究區內產渣最多且相對集中的污染物主要是冶煉廢渣,粉煤灰、爐渣、煤矸石和尾礦。以濟南為例,固體廢棄物處置工作是固體廢棄物管理的薄弱環節,目前主要處置方法是焚燒和填埋。濟南固體廢棄物的貯存方式多種多樣,貯存點比較分散,貯存的固體廢棄物主要有煤矸石、粉煤灰。煤矸石主要貯存於各大煤炭公司;粉煤灰主要貯存在小清河和大寺干灰場等處。由於大部分的固體廢棄物得到了很好的管理,沒有排放到環境中去。
從產生固體廢棄物的行業分布來看,產生固體廢棄物最大的是冶煉、熱電、採掘和化工等行業,占據了總量的90%以上,其中濟鋼是最大固體廢棄物產生源,平均年產生量為155.6×104 t。
濟南含鉻廢棄物主要由濟南裕興化工廠產生,包括Cr渣、Al泥。由於Cr渣中含有有毒成分Cr6+,對周圍環境有嚴重危害。粉煤灰的產生較為集中,主要分布在歷城區的黃台發電廠,1998年黃台電廠產生粉煤灰57.5×104 t。鋼渣產生較為集中,主要分布在歷城區濟鋼總廠的廠部和西部(表3-21)。
表3-21 固體廢棄物重點產生源產生量統計表
註:資料來源為濟南市環保局《濟南市水污染防治規劃》。
城市垃圾主要由居民生活垃圾、道路清掃垃圾、商業垃圾和企事業單位生活垃圾幾部分組成。根據調查1998年濟南市年產生活垃圾在55×104 t左右,工區內生活垃圾占濟南市生活垃圾的近 1/6。生活垃圾的清運率、處理處置率為 100%,無害化處理達到92.14%。雖然清運率達100%,但並沒有全部進行無害化處理,仍有部分垃圾不作任何處理,就在各簡易垃圾堆放場堆放,或排放到郊區農村,對環境造成污染。
由於醫療垃圾有毒、有菌和有害,是造成社會交叉感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濟南日產醫療垃圾4269kg,醫療垃圾的致病菌遠遠高於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而且醫療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為焚燒和填埋,會使局部大氣環境受污染,增加疾病傳播、蔓延的概率,加劇填埋場地下水質污染。故必須加強對醫療垃圾的管理、收集和處理。
此外小清河上游地區農業以小麥、水稻和玉米等農作物為主。農業施肥以化肥為主,農家肥為輔。另外農葯的噴施及地膜的使用都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農家肥、化肥、農葯的大量使用,大部分為農作物吸收,有部分隨降水、灌溉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體。
三、土壤環境質量評價
(一)評價因子及標准
土壤環境質量評價以國家標准(GB 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准》為評價標准(表3-22)。該標准只規定了8項組分或指標的標准,即Cd、Hg、As、Cu、Pb、Cr、Zn、Ni等8種元素的不同等級的上限含量。故評價因子選擇這8個元素。
表3-22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值表 單位:10 -6
續表
註:①重金屬(Cr 主要是三價)和 As 均按元素量計,適用於陽離子交換量 >5cmol(+)/kg,若≤5cmol(+)/kg,其標准值為表內數值的半數。②六六六為4種異構體總量,滴滴涕為4種衍生物總量。③水旱輪作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准,As採用水田值,Cr採用旱地值。
(二)單因子評價
1.單因子環境質量分級統計
小清河流域內重金屬元素單因子環境質量評價統計結果見表3-23。汞、砷、鎘、鉛、鋅、銅、鉻、鎳等單因子土壤環境質量評價結果表明:小清河調查區內表層土壤質量整體以Ⅰ類、Ⅱ類為主,同時Ⅲ類及超Ⅲ類土壤樣本在佔有一定的比例,但比例控制在3%以內。單因子指標中Cu、Ni、Pb 3項指標沒有出現超3類土壤,且其中Ⅰ類土壤樣本數達到了90%以上。表層土壤中Hg、Zn元素4 類等級均有出現,其中Ⅰ類比例超過了90%,超Ⅲ類土壤樣本僅有1~2個,比例不超過1%。As、Cd兩指標也是4類等級均有出現,其中雖有超3類土壤出現,但其比例也不超過1%,與Hg、Zn相比,其Ⅰ類土壤的比例有所減少,同時Ⅱ類比例增加。Cd在所有單因子評價指標中Ⅰ級所佔比例最小,而3類所佔比例最大。本調查區內金屬Cr元素超Ⅲ類土壤樣本數量最大,佔到了全部樣本的0.6%。綜合而言,小清河流域土壤質量等級目前仍然能夠保障農業生產安全。
2.單因子環境質量分級分布特徵
As指標的環境質量等級以Ⅰ類土壤為主,Ⅱ類土壤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中游流域,集中在華山鎮、孫鎮、樊家林、丁家莊、博興縣和丁庄鎮一帶,以島狀形式分布,分布面積占總面積的5%。雖然總體質量較好,但注意的是博興縣境內分布面積大,且有與周邊鄉鎮相連的趨勢。
Cd指標的環境質量等級以Ⅰ類土壤為主,Ⅱ類土壤分布在濟南及東北部鄉鎮及博興、高青和鄒平等縣,Ⅲ類土壤主要集中在小清河上游的濟南市、北園鎮一帶。
Cr指標的環境質量等級主要以Ⅰ類土壤為主,但同時Ⅲ類和超Ⅲ類土壤也有分布。Ⅱ類土壤分布在小清河上游的濟南市附近以及中游流域的樊家林、高城東—博興縣西之間及博興縣東部等區域,Ⅲ類土壤主要分布在濟南市北園鎮城區以及寨郝鎮,超Ⅲ類土壤僅在濟南市北園鎮北部分布。
銅指標的環境質量等級Ⅱ類土壤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上游濟南市城區及東北部地區和中游的博興縣東部,博興縣境內僅以零星的島狀形式分布。
表3-23 小清河調查區表層土壤樣品單因子評價環境質量統計表
Hg指標的環境質量等級主要以Ⅰ類土壤為主,雖然Ⅱ類和超Ⅲ類土壤也有分布,但是主要集中在濟南市城區。從其分布形態來看,雖然目前Ⅲ類土壤僅以島狀分布在濟南城區,但是其外圍的Ⅱ類土壤分布范圍有向下游蔓延的趨勢,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因密切監測其發展動態。
Ni指標的環境質量等級以Ⅰ類為主,Ⅱ類土壤主要集中分布在小清河中游,鎳的Ⅱ類土壤分布區較為分散,主要分布在華山鎮和丁家莊、寨郝鎮北—龍河等區域。
Pb指標的環境質量等級以Ⅰ類土壤為主,Ⅱ類土壤僅分布在濟南市城區及周邊的部分鄉鎮駐地。在北園鎮、姚家鎮、王舍人鎮和郭店鎮等部分居民點分布有Ⅱ類土壤。
Zn指標的環境質量等級主要以Ⅰ類土壤為主,但Ⅱ類和Ⅲ類土壤在小清河上游流域也有分布。Ⅱ類土壤集中在濟南市城區及北園鎮—濼口、姚家鎮—北灘頭及郭店鎮一帶。Ⅲ類土壤分布在郭店鎮西北部小清河支流兩岸,疑似當地工廠排放工業廢水引起的點狀污染。
3.單因子污染指標分析
通過計算各評價指標的單項污染指數等指標,可以反映出評價區內各指標對於環境質量的影響,從而分析出區內環境污染的影響程度。常用的污染指標包括:
1)土壤單項污染指數。單項污染指數指數小污染輕,指數大污染則重。其計算公式為
土壤單項污染指數=土壤污染物實測值/土壤污染物質量標准
2)土壤污染物累積指數。由於土壤地區背景差異較大,有時用土壤污染累積指數更能反映土壤的人為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累積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土壤污染物累積指數=土壤污染物實測值/污染物背景值
3)土壤污染物分擔率。土壤污染物分擔率可評價確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項目,污染物分擔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
土壤污染物分擔率(%)=(土壤某項污染指數/各項污染指數之和)×100%
4)土壤污染超標倍數。土壤污染超標倍數是能反映土壤的環境狀況統計量。
土壤污染超標率=(土壤某項污染物實測值-某污染物質量標准)/某污染物質量標准
5)土壤樣本超標率。土壤樣本超標率也是反映土壤的環境狀況一個統計量。
土壤污染樣本超標率(%)=(土壤樣本超標總數/檢測樣本總數)×100%
計算8項因子的污染指標,其計算結果如表3-24 所示。結果表明全區土壤指數較低,污染程度很輕微,小清河沿岸土壤污染物主要以As、Cd、Cr、Ni為主,重金屬元素污染的主次順序為:Ni>Cd>As>Cr>Zn>Cu>Hg>Pb。各單項的污染物超標倍數均<0,說明全區土壤環境質量良好,污染規模小,不足以影響全區。
表3-24 小清河流域表層土壤污染指數、超標率統計表
註:比較標准為二級土壤上限值。
(三)綜合評價
1.模糊綜合評價
各區域模糊評判結果統計如表3-25所示,數據顯示小清河地區土壤以Ⅰ類、Ⅱ類為主,無超三類土壤出現。Ⅲ類土壤樣本數為10 個,所佔比例 <0.5%。總體環境質量較好。
表3-25 各調查區表層土壤樣品模糊綜合評價環境質量統計表
土壤綜合環境質量等級分布如圖3-38。可以看出,大部土壤為Ⅰ類和Ⅱ類級別。這種結果與單因子評價的結果似有差別,但是細究之可以得出:這是由於我們在選取權重的時候,是根據個因子超標的倍數,最後進行均一化得來的,因而模糊評價的結果說明各地區土壤環境背景優良,即便是部分遭遇了污染的區段,目前也只是處於較為低級的階段,各區域的整體地表土壤環境是較優的。
一類土壤主要分布在小清河北岸的遙牆—高官寨鎮—魏橋鎮及西劉橋—卧鋪—羊口一帶,二類土壤主要分布在濟南市周圍、小清河上游的南岸土壤及小清河中游一帶,三類土壤主要分布在濟南市區及個別鄉鎮駐地附近土壤。
圖3-38 小清河流域表層土壤綜合環境質量等級分布
2.綜合指數評價
綜合指數法的計算,一般是在求解單因子的污染分指權的基礎上,運用不同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的。選用綜合指數法中的內梅羅指數法,該指數反映了各污染物對土壤的作用,同時突出了高濃度污染物對土壤環境質量的影響,其計算方法如下:
魯西北平原典型生態區地質地球化學環境研究
式中:P為綜合污染指數;I=Ci/Si(實測值/背景值),背景值為小清河沿岸土壤中該元素的背景值。
圖3-39 小清河流域土壤環境內梅羅指數評價圖
小清河土壤重金屬綜合污染分布如圖3-39,嚴重污染區主要集中在濟南市城區北園鎮至華山鎮區域的小清河兩岸,在寺後張、西相村和南口等居民點也有零星分布,污染區重要分布在濼口、王舍人鎮和寨郝鎮等部分鄉鎮駐地,輕污染區主要集中在齊家,王舍人鎮—鄭家碼頭、辛集—起鳳鎮、曹家坡—高城鎮—博興縣城—龍河和王道—丁庄鎮等地,寺後張、九戶鎮、城外劉和許李等局部地區也受到重金屬輕微污染。
由以上評價結果可知區域目前土壤較為清潔,污染程度較小,但區內僅沾化的土壤目前沒有出現污染,其他區域均不同程度出現污染。分析出現污染區域的污染分布范圍及主要污染因素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從污染的分布形態看,各地污染主要以點狀或孤島狀形式分布,魚台地區污染集中在濟寧西北的長溝一帶,章丘集中在章丘北部的白雲湖區,壽光集中在王高—田柳鎮,但小清河流域污染分布已經發展到面狀,污染集中在上游濟南市及中游博興縣范圍內。小清河流域污染區域分布范圍最大,且分布形態已經由點狀過渡到了面狀分布,擴展趨勢較快,在今後的調查中需要重點監測。
2)從污染的分布的地點看,各地污染分布表現出了較為統一的特徵,即污染指數較高的區域一定程度上是河道或交通道路所處的位置重疊。這一現象表明污染源如果不及時發現和治理的化,其擴散作用更迅速、作用范圍隨人類活動區域的拓展而更容易擴大,作用程度也更強烈。
3)從造成污染的指標分析,各地污染源有所差異。沾化地區Cr污染比重較大,魚台地區Cd污染貢獻值大,章丘、壽光和小清河流域均是Ni污染指數最大。
綜上所述,通過污染評價發現,評價區的土壤污染較為輕微,適合發展農業生產,但同時由於已經出現了局部污染,且污染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因此在今後的工作中應進一步開展污染源調查和防治的重點研究,以確保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
⑵ 山東城市區劃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一覽 山東省1949年以後區劃沿革 山東省概況
2005年,轄:17個地級市;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 歷下區 市中區 槐蔭區 天橋區 歷城區 長清區 章丘市 平陰縣 濟陽縣 商河縣
青島市: 市南區 市北區 四方區 黃島區 嶗山區 李滄區 城陽區 膠州市 即墨市 平度市 膠南市 萊西市
淄博市: 張店區 淄川區 博山區 臨淄區 周村區 桓台縣 高青縣 沂源縣
棗庄市: 市中區 薛城區 嶧城區 台兒庄區 山亭區 滕州市
東營市: 東營區 河口區 墾利縣 利津縣 廣饒縣
煙台市: 芝罘區 福山區 牟平區 萊山區 龍口市 萊陽市 萊州市 蓬萊市 招遠市 棲霞市 海陽市 長島縣
濰坊市: 濰城區 寒亭區 坊子區 奎文區 青州市 諸城市 壽光市 安丘市 高密市 昌邑市 臨朐縣 昌樂縣
威海市: 環翠區 文登市 榮成市 乳山市
濟寧市: 市中區 任城區 曲阜市 兗州市 鄒城市 微山縣 魚台縣 金鄉縣 嘉祥縣 汶上縣 泗水縣 梁山縣
泰安市: 泰山區 岱嶽區 新泰市 肥城市 寧陽縣 東平縣
日照市: 東港區 嵐山區 五蓮縣 莒 縣
萊蕪市: 萊城區 鋼城區
臨沂市: 蘭山區 羅庄區 河東區 沂南縣 郯城縣 沂水縣 蒼山縣 費 縣 平邑縣 莒南縣 蒙陰縣 臨沭縣
德州市: 德城區 樂陵市 禹城市 陵 縣 寧津縣 慶雲縣 臨邑縣 齊河縣 平原縣 夏津縣 武城縣
聊城市: 東昌府區 臨清市 陽谷縣 莘 縣 茌平縣 東阿縣 冠 縣 高唐縣
濱州市: 濱城區 惠民縣 陽信縣 無棣縣 沾化縣 博興縣 鄒平縣
菏澤市: 牡丹區 曹 縣 單 縣 成武縣 巨野縣 鄆城縣 鄄城縣 定陶縣 東明縣
⑶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屬於哪個市
屬於: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
濱城區位於山東省北部,黃河北岸。東鄰東營市的利津縣,西毗惠民、陽信縣,北接沾化縣,南界博興縣和淄博市的高青縣。東西最大橫距33千米,南北最大縱距44千米。2014年,濱城區總面積697.49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街道),599個村(居)委會。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49.05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28‰。
區人民政府駐黃河六路530號,郵編:256601。行政區劃代碼:371602。區號:0543。拼音:Bincheng Qu。
歷史沿革
五代置濱州。《太平寰宇記》:「濱州治渤海縣,以在渤海之濱為名。」1913年設濱縣。1982年設濱州市。2000年改設濱城區。
商、周時期屬薄(蒲)姑地。秦屬齊郡。西漢武帝年間置濕(漂)沃縣,屬青州刺史部千乘郡,治濕沃城(《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注當在今濱城鎮西莫李家、周家集一帶)。南北朝時期徙濕沃縣治亂城(今北鎮附近),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改濕沃為蒲台縣,因境內有蒲台(今名秦台)而得名,仍治亂城。唐朝,688年(垂拱四年)析蒲台、厭次置渤海縣(治所在濱城東4O里。天寶五年移治李邱村,今濱城北垣外)。後周顯德三年(956年),置濱州,領渤海、蒲台二縣。1368年(明洪武元年)撤銷渤海縣將其屬地直隸於濱州。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辯豎兆)濱州降為不領屬縣的散州。1913年(民國二年)改濱州為濱縣。1958年12月8日撤濱縣並入惠民縣。1961年恢復濱縣建置。
1982年8月2日,析濱縣北鎮、博興縣小營人民公社和蔡寨人民公社朱全鎮管理區設立濱州市,置1鎮3鄉3個辦事處。1987年2月25日,撤銷濱縣,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濱州市。
2000年6月1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濱州地區和縣級濱州市,設立地級濱州市;設立濱州市濱城區,以原縣級濱州市的行政區域為濱城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河六路530號。2001年1月正式掛牌。
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66.9億元,比上年增長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76.7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78.3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275.33億元,增長28.2%,總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位;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5.68億元,增長1.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172元,分別增長8.8%、12.02%。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672.06億元,比年初增長12.1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277.14億元,比年初增長13.54%;各項貸款余額504.67億元,比年初增長7.18%。
工業經濟。重點項目強勢推進,總投資175億元的17個過億元大項目進展順利,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主營業務收入533.3億元,增長4.51%。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35.79億元,增長3.93%。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家,達到100家。其中,投資37億元的濱化技改項目,一期工程全面投產;投資31億元的大唐熱電聯產項目,土建工程全部完成;投資28億元的友泰科技項目,一期工程竣工投用;投資18.7億元的中瀝含酸重質油項目,生產設備安裝完成;投資4.5億元的華纖桐紡科技產業園項目,車間主體基本完工。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完成技改投資69億元,占工業投資的6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245.48億元,增長8.75%;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家、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4家;新增50億元產業集群1個,總量達到3個;專利授權量660件,列全市第一位。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海河迎查及秦台河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扎實推進,北城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秦台河濕地主體工程全面完成,工業異味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萬元GDP能耗下降4%,空氣質量良好天數同比增加19天,總數達255天。推行企業立牌公示「攜租陽光排放」的做法,得到國家環保部充分肯定。
服務業。充分發揮市轄區優勢,全力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檔次提升、比重提高,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78.39億元,增長7.3%。商貿承載力不斷增強,總投資2.5億元的中海航母喜文化基地重裝啟用;全福元超市、中央公園銀座店開業運營;濱州汽車商貿城加快推進,大眾、福特4S店成功進駐。房地產業穩步發展,27個項目完成投資32.5億元,綠都花園等5個小區交付使用。金融業加速集聚,新增濰坊銀行濱州分行、金橋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5家,總量達到63家。現代物流業加速發展,投資2億元的海王葯業物流園區成功落戶,填補了全市醫葯業物流空白;城市快遞業務迅猛擴張,業務量增長30%。新興服務業迅速成長,電子商務規模不斷擴大,交易額達21億元,增長150%;濱大科技創業園成功入選首批省級大學生創業示範園。家政服務業發展步入快車道,好大姐家政、麗都物業成為省家政服務龍頭企業。
現代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健康發展,高標准編制了黃河和徒駭河流域休閑農業發展規劃,12個市級示範園區通過驗收,楊柳雪辛庄蔬菜基地被評為全國綠色科技推廣基地,市中金天地農牧園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示範企業。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升,總投資14.4億元的中裕農牧產業園,一期工程順利完工;全區完成土地流轉1.1萬畝,發展林下經濟1.2萬畝;新增區級規模農業龍頭企業4家、「三品」認證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8家;成功創建省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農業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完成高標准農田林網4.3萬畝,疏浚溝渠253公里,治理沙化土地5000畝;糧食喜獲豐收,總產達28.6萬噸,實現了「十二連增」。強農惠農政策嚴格落實,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工作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鋪開。成功入選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全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被確定為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範縣、國家農村實用人才工作認定試點縣和全省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區。
城鄉面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投資2.3億元的德大鐵路站前廣場一期工程竣工,德大鐵路濱城段具備通車條件;濟濱東高速濱城段完成投資12億元,施工進度全線領先;黃大鐵路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城建項目加快推進,投資6.5億元的北海公園項目進展順利,黃河十六路按計劃貫通;投資6100萬元的如意湖、芙蓉塘及創業商務中心周邊綠化工程基本竣工;投資1.3億元,實施了東區基礎配套工程32項,城區功能不斷完善,人氣進一步集聚。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告捷,按照道路硬化、環境凈化、村居美化、街巷亮化,城鄉規劃全覆蓋、公共交通全覆蓋、治安監控全覆蓋、醫療服務全覆蓋、文體設施全覆蓋的「四化五覆蓋」整治標准,全區累計投入資金5.8億元,硬化村居491個、硬化道路1200公里,美化村居510個,亮化村居602個(含楊柳雪鎮代管開發區的3個村),提前一年半、率先在全市整建制完成整治任務。城鄉管理全面加強,城中村改造穩步推進,大河新城全面啟用。
招商引資。搶抓京津冀產業轉移機遇,組建八大專業招商小組,瞄準重點產業、重點區域開展集中招商,共引進到位資金項目147個,到位資金48.41億元、無償資金5.09億元。其中,大連萬達城市綜合體項目簽訂協議,蘇寧廣場、雨潤集團、歐尚超市等項目達成投資意向。融資工作成效顯著,第十二屆銀企合作促進會到位資金162.8億元,到位率100%;全市資本對接大會簽約資金93.1億元;成功發行城投債10億元,華紡股份定向增發4億元。
社會事業。民生支出達15.4億元,占財政支出的57.4%。教育事業優先發展,投資3.7億元,基本完成三所城區新校建設,解決了萬余名學生就近入學難題;投資1.7億元,建設農村義務教育標准化校舍5.6萬平方米,在全市率先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驗收。醫療服務水平持續提高,16處標准化村衛生室建成投用,實施鄉鎮醫院住院起付線以上全報銷制度,2300名患者得到實惠,累計報銷費用287萬元。社會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居民基礎養老金由每人每月70元提高到75元;城鄉低保人均補助金額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298元、172元;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標准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6100元、4100元。新增城鎮就業6007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54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投資1億元的濱州市殯儀館建設基本完成;投資3000萬元的新檔案館啟用。社會養老水平顯著提升,新增老年公寓9處、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8處,各類養老機構達到60個,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38張,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社會治理成效明顯,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六五」中期普法先進區、全省流動人口計生協會建設示範區、省級葯品安全示範區等稱號。社會治安持續穩定,「平安行·你我他」行動成效顯著,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
政府自身建設。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四風」問題得到有效整治,清退辦公用房2.6萬平方米,清理公車57輛,公款吃喝、「慵懶散」等不良風氣得到有力遏制。政府機構改革穩步推進,取消行政審批32項,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中心全面啟用,50個有審批事項的單位進駐,實現了「一門式受理、一站式辦結」;開設「局長業務大講堂」,實行重點項目幫包制、半年觀摩述職制、年終考核評比制,推動班子成員履職盡責、有為善為,帶動了全區工作提速增效。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40件人大代表建議、103件政協委員提案全部辦復;辦理群眾來信和市長公開電話1022件,辦復率達100%。群眾滿意度進一步提高,年終測評上升了3個位次。
2021年1月,山東省農業農村認定濱城區為2020年度山東省「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20年1月2日,農業農村部認定濱城區為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市、區)。
2019年11月12日,水利部公布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濱城區榜上有名。
2015年3月10日,濱城區獲得第三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殊榮。
2021年山東省136個縣市區經濟實力排名
⑷ 沾化區的社會事業
2009年末公路通車總里程達2399公里,其中國、省道干線公路211.838公里,縣鄉公路2187公里。高速公路56.35公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5.9億元。其中農村公路建設投資8000萬元,新改建農村公路209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385萬人次,周轉量36113萬人公里;公路貨運量528.9萬噸,周轉量48035萬噸公里;海上貨運量2萬噸,周轉量200萬噸公里。2009年,全區擁有客運班車120輛,3003個座位。
境內有榮烏、津汕、濱德三條高速公路5個出口,205國道縱穿南北,超二級永館路橫貫東西;黃大、濱港鐵路穿境而過;大高通用航空機場被批准核發《民用機場使用許可證》;1000—3000噸級泊位碼頭5個,千噸海輪可直接駛入縣城;萬噸級大港、渤海大橋、環渤海高等級公路正在籌劃建設之中,建成後,沾化距天津濱海新區陸路僅100公里。沾化已經構築起「海陸空鐵」立體交通格局,已成為連接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交通樞紐。城區內道路採用外環、內環加方格網布局形式。「外環」在180平方公里規劃控制區以外,是整個城區對外交通聯系紐帶;「內環」即南外環、東外環、北外環、榮烏高速沿線段 、海天大道圍成的內環路,與城區內26條主幹道貫穿相通;兩條橫向主幹道富國(金海六路)、富橋路(金海四路)將縣城城區、老城區和沾化經濟開發區三區聯接,對外擴大開放對內緊密聯系,形成了縱橫貫通的大交通格局。 2009年末沾化全區有縣鄉兩級公立醫療衛生機構24個,其中縣級醫院3處衛生院12處、衛生防疫防治機構(衛生監督所)1處、婦幼衛生機構1處,衛生進修培訓學校1處、新農合辦公室1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5個。民營醫療機構1處,個體診所39個,農村社區中心(衛生室)153個。
全區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500人,其中縣級醫院901人,衛生防疫防治機構(衛生監督所)37人、衛生進修培訓學校4人,婦幼衛生機構13人、鄉鎮衛生院406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7人,私立醫院21人、私立診所111人;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1.09人。全區共有執業醫師275人、執業助理醫師89人、注冊護士341人。各類醫療機構開放床位1445張,其中縣級醫院850張、婦幼衛生機構30張;鄉鎮衛生院475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0張,私立醫院60張,萬人擁有床位39.58張。各級醫院機構完成診療372985人次,收治住院人數21362人次。
2009年全區新農合參合率為98.05%,人均報銷額增長率23%;新農合參合人數315838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補償達到1093000人次,補償額1174.36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償達到16829人次,補償額2467.95萬元。 養老保險方面。2009年全區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15038人,比2008年增長188.6%;征繳企業基本養老保險額5775萬元,比2008年增收額為1744萬元;企業離退休人員數為2649,發放養老金額3848萬元;全部做到了按時足額和社會化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率100%。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640人,全年征繳養老保險額為104萬元。其中,基金支出額為90萬元。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累計37958人,基金支出額為76962.72元。
醫療保險方面。全區醫療保險自2003年開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0007人。全年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2274萬元,支出1916萬元,所有統籌單位基本實現了基金收支平衡。2008年6月1日,啟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截止到2009年末,參保人數達到了10992人,收繳基金163萬元,支出基金167萬元。
失業保險方面。2009年全區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人數674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10510人;失業保險基金收入額244.6萬元,比2008年增長35.27%;失業保險基金支出額215.62萬元。
就業、再就業方面。2009年全區城鎮實現新增就業、再就業2760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1709人,幫助困難人員再就業人數608人,開發公益性崗位就業69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71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2%。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1670元,比2008年增長26.76%。
社會福利、社會救濟方面。2009年全區農村困難群眾6969戶,9858人全部納入低保,全年累計發放低保金772.82萬余元(含一次性生活補貼);城鎮低保對象4901人,全年共發放保障金977.69萬余元(含一次性生活補貼)。發放各類救助金323.2萬余元,救助弱勢群體6842餘人;年末全區共有鄉鎮敬老院10處,其中省一級敬老院3處,消除了等外院,共有床位1101張,集中供養對象790人。社會福利企業4家,在職職工293人,安置殘疾職工137人。城鄉低保對象佔全區總人口比例為3.8%;民辦非企業單位人員91人。成立縣慈善總會,慈善事業步入正軌。 沾化區以打造「現代、生態、園林、宜居」城市為目標,依託渤海潮汐河——徒駭河穿城而過的優勢,科學規劃了「東工、中貿、南電、北港、西居」的「生態園林型現代港口城市」發展布局,規劃建設形成「一帶、兩軸、雙中心、五個功能區」總體布局。「一帶」即徒駭河城市生長帶。它將城市的行政中心、文化商業中心等主要公共設施串聯起來,通過提供大面積的水面綠地和娛樂設施,建設濱河公園,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態長廊。「兩軸」:縱軸為海景廣場和煒燁人民公園、其他綠地串接的生態軸,橫軸為新城區和老城區的商貿、文化等職能形成的經濟發展軸。「雙中心」,分別為城區新區的行政中心和老城區以中心路為中心的商貿中心。「五個功能區」,東部循環經濟開發區、西部辦公生活區、南部電力能源生產區、北部港口物流區和中部老城商貿服務區,構成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洚河以東區域以沾化經濟開發區為核心建設東部循環經濟特色區,是沾化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黃河三角洲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區域之一。徒駭河以西區域為西部新城辦公居住區,主要以辦公、居住、文化和娛樂生活為主的城市組團,隨著行政中心、居住區建設和相關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以高教科研和新技術產業為主的現代研發基地建成,將逐步建設成為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新型生活區;永館路以南區域為南部電力生產區,集中有沾化發電廠、明珠工業園及相關電力生產項目,發展成為功能完備的電力工業帶;新海路以東、東外環以西、榮烏高速以北為北部港口物流區,藉助榮烏高速橫穿東西有力條件,徒駭河貫穿南北,在高速公路出入口布置兩處倉儲物流區,沿徒駭河拉起3000-5000噸級港口帶,2010年,濱州港東港擴建、天馬船舶拆解碼頭、沾化一級漁港、富國新港等工程動工建設;徒駭河、洚河、富橋路和永館路所圍區域為中部老城商貿服務區,是沾化舊城所在,商業發達,市場繁榮,是沾化商貿中心,主要以中心路、商場路、富城路及富電路商業街道,在商場路以西,富城路和富橋路之間建設供銷商貿城。
2009年全年完成城市建設投資35040萬元,其中,城市維護建設資金支出35030萬元。新增城市綠化面積30.02公頃,新增排水管道54公里,新增城區道路7.4公里,城區面積擴展到14.11平方公里。實現供熱能力3兆瓦,供熱總量38萬吉焦,供熱面積達到10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熱面積84萬平方米。供水總量達到1091.8萬立方米。污水排放量達到946萬立方米,污水處理量928達到萬立方米(包括新城區、城東工業園、皮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