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污水廠活性污泥怎樣培養
現在一般污水廠的活性污泥都是從附近廠運輸過來間接培養而來的,回如果你沒那樣的答條件,一般都是生活污水進入生物池後,加入牛糞、麵粉等悶曝,培養硝化菌,同時間斷進水換水排泥而成,你可以參考一些網上的教學和書籍,具體情況要根據你們的進水及構築物情況、工藝類型等情況而定。
② 活性污泥如何培養
活性污泥的培養方法:
1、活性污泥培養初期,每天悶曝22h,靜置2h,排放4L廢水,再加入4L自配水。
2、7天後,污泥顏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濁,測量MLSS、SV的值,反應過程中pH值、COD、NH3-N濃度沒有較大的變化,說明培養出的細菌量較少。
3、14天後,污泥呈淺黑色,沉澱時泥水界面由開始模糊逐漸變得邊緣清晰,鏡檢時可以觀察到草履蟲、漫遊蟲、裂口蟲、吸管蟲等。隨著生物相逐漸變好,預示菌種培養出來了。測量MLSS、SV的值,COD和NH3-N去除率分別達到43%和10%,污泥活性還不強,需要繼續培養。
4、此後,每天運行兩周期,每周期曝氣10h,靜置2h。
5、30天後,污泥的絮凝和沉澱性能良好,混合液靜置半小時,上清液清澈透明,泥水界面清晰,污泥呈黃褐色,鏡檢有大量新型菌膠團,較為密實,可以觀察到許多活躍的鍾蟲。測量污泥MLSS、SV的值,COD去除率達到90%以上,NH3-N去除率在30%以上,污泥活性較強,至此認為培養階段結束。
概念:
活性污泥是一種好氧生物處理方法.活性污泥基本概念是由1912年英國人Clark and Cage發現對廢水進行長時間曝氣會產生污泥並使水質明顯改善,其 後Arden and Lackett進一步研究,發現由於實驗容器洗不幹凈,瓶壁留下殘渣反而使處理效果提高,從而發現活性微生物菌膠團,定名為活性污泥而來。
機理:
活性污泥中復雜的微生物與廢水中的有機營養物形成了復雜的食物鏈。最先擔當凈化任務的是異氧菌和腐生性真菌,細菌特別是球狀細菌起者最關鍵的作用,優良運轉的活性污泥,是以絲狀菌為骨架由球狀菌組成的菌膠團。沉降性好,隨著活性污泥的正常運行,細菌大量繁殖,開始生長原生動物,是細菌一次捕食者。活性污泥常見的原生動物有鞭毛蟲、肉毛蟲、纖毛蟲和吸管蟲。活性污泥成熟時固著型的纖毛蟲、種蟲占優勢;後生動物是細菌的二次捕食者,如輪蟲、線蟲等只能在溶解氧充足時才出現,所以當出現後生動物時說明處理水質好轉標志。
性能指標:
1、混合液懸浮固體 (MLSS);
2、污泥沉降比(SV);
3、污泥指數:污泥體積指數(SVI),污泥密度指數(SDI)。
③ 污水處理設備活性污泥的馴化步驟有哪些
1、通過分析確認來水各項指標在允許范圍內,准備進水。
2、開始進入專少量生產廢水,進入量屬不超過馴化前處理能力的20%。同時補充新鮮水、糞便水及NH4Cl。
3、達到較好處理後,可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過10~20%,同時減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適應鞏固後再繼續增生產廢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同步監測出水CODcr濃度等指標,並觀察混合液污泥性狀。在污泥馴化期還要適時排放代謝產物,即泥水分離後上清液。
4、繼續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直至滿負荷。滿負荷運行階段,由於池中已培養和保持了高濃度、高活性的足夠數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氣後混合液的MLSS達到5000mg/1,此過程同步監測溶解氧,控制曝氣機的運行,並進行污泥的生物相鏡檢。
5、有細菌、綠藻等藻類、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原生動物有太陽蟲、蓋纖蟲、累校蟲等,後生動物出現了線蟲。調試運行後期混合液中固著型纖毛蟲,如累校蟲的大量存在,說明處理系統有良好的出水水質。
④ 活性污泥培養方式的選擇原則
1、污泥的培養是將清水與部分污水引入好氧池中,使其保持一定的水溫與水位,並保持其濃度在1500mg/L~2500mg/L。2、選擇同類或相似的菌種,或活性較強的菌種進行投加培養。3、在生化調試前期加入大糞為碳源,在中後期添加地腳麵粉或澱粉作為調試期碳源。以達到活性污泥細菌所需要的COD。4、將投料後的好氧池進行悶曝。第一天曝氣6小時充氧。第二天再進行投料、曝氣。5、經過三天的悶曝後,可以鏡檢中看到少量的原生動物。此時,進入培養中期。這個時候要對生化池進行適量換水並繼續悶曝,加速污泥菌膠團的形成。6、到第7天至10天,生化污泥呈淡黃色。此時,用鏡檢觀察微生物的生長情況可發現有較多的活躍纖毛蟲、線蟲等。或是取曝氣池裡的污泥靜置30分鍾,污泥佔15%~30體積。則可以說明,活性污泥細菌培養成功。可進入馴化階段。這是我在環保通上看到的一個信息,你可以去哪兒提問,那邊有經驗的人多一些,應該可以幫得到你
⑤ 工業污水處理活性污泥排泥過量,如何培養以增加污泥濃度
(1)暫時停止排泥,保證足夠的啟動活性污泥量。
(2)減少曝氣量,避免新增活性污泥被不必要的氧化。
(3)有污泥迴流的話,可以降低污泥迴流比。
(4)看到污泥有增長跡象後。有條件的話,可以適當提高底物濃度。
武漢格林環保的工藝還不錯,可以多了解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污水處理生化處理,養泥是怎麼個養法,養泥流程。
以下是我自已總結的一點經驗,可供參考。
一、接種菌種:
1、菌種的選擇:
對於厭氧菌種應選擇當地已有厭氧工程的厭氧污泥或沼氣池、魚塘、護城河清淤污泥等。對於好氧菌種最好選擇當地的污水處理廠脫泥機房當天脫水的活性污泥,如果當地沒有污水處理廠則要考慮用生活污水進行自曝氣培養菌種。自曝氣培養選用的接種水主要為糞便水,具體步驟如下:將將經過過濾的濃糞便水投入曝氣池中,再用生活污水或有機廢水將其稀釋至BOD含量300mg/L左右,稀釋後污水的總量大約為反應池有效容積的一半,然後連續悶曝,當水溫20度以上時,大約3-5天就會發現池中出現細小的活性污泥絨絮。
2、接種量:
厭氧污泥接種量一般不應少於池容的8-10%,否則,將影響啟動速度;好氧污泥接種量一般應不少於池容的5%。
二、啟動過程中的參數控制:
1、pH控制
好氧池pH值應維持在6.5~8.5之間,若進水pH值急劇變化,在pH<5或pH值>10.5時,將引起生物膜脫落,這時應在調節池內投加化學葯劑予以中和,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圍。
三、活性污泥培養馴化:
1、進原水
進原水水量控制在池容的10%以,用清水或污染較輕的河、湖水注入曝氣池內,使總水量達到池容的60%左右。啟動風機進行預曝氣,曝氣24小時後投加污泥菌種(從當地污水廠拉來的活性污泥),投加量為池容的10%(根據污泥含水率和廢水水質情況確定)。
悶曝(不進水連續曝氣)8h後,停止曝氣靜置沉澱0.5h,再繼續悶曝,以後曝氣每隔8h可停止曝氣靜置沉澱0.5h然後繼續曝氣。
2、悶曝
悶曝氣1d後用1000ml量筒取曝氣池泥水混合樣1000ml觀察,污泥外觀呈土黃色且絮體較大、呈均勻懸浮態存在,靜沉30分鍾後觀察污泥沉降比應在10%以上。此後可少量多次進水,直到注滿整個曝氣池。當曝氣池被注滿後,繼續進行間歇曝氣,至靜置時發現上清液清澈透明可以排放時,則進行排水(排水時停止曝氣並連續進水)每次排水不要超過1小時,然後將進水和排水同時停止,再進行間歇曝氣-靜置-排水,如此反復大約6到7天。如果沒有量筒可用娃哈哈純凈水瓶代替進行取樣觀察。
3、曝氣過程式控制制
在曝氣過程中要控制生化池中溶解氧含量在2~4mg/l之間,並每隔1小時測試污泥沉降比,若該值逐漸減少,說明這些污泥已粘附在填料上,但如果沉降比低於5%則需補充污泥菌種。
4、馴化與培菌
兩者為同時進行,掛膜速度很快,一般一周後在填料表面上,就可以看到有很薄的一層膜,可取樣做鏡檢觀察,應能看到少量鍾蟲、累枝蟲等微生物體。
5、掛膜
若微生物膜增殖正常,約7d後,生物接觸氧化池出水一部分可流入沉澱池,一部分仍然迴流至調節池。即可連續進水、迴流。大約20d後,填料上將掛上一層橙黑色生物膜,可按設計水量進水。
6、運行監測
在此情況下能穩定運行1個月左右,這時掛膜基本完成,微生物開始大量繁殖。此時應密切注意監測水質變化情況,避免負荷突變對生化池造成沖擊。
7、穩定運行
隨著時間的延長,生物膜開始新陳代謝,老膜開始剝落,出水中出現懸浮物,標志著掛膜階段結束,可進入正常運行。
⑦ 在工業廢水處理工程中常用培養活性污泥的方法有哪幾種
在工業廢水處理工程中常用培養活性污泥的方法為:
1. 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時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並注意水溫。
2. 按風機操作規程啟動風機,鼓風。
3. 向好氧池投加經過濾的濃糞便水(當糞便水不充足時,可用化糞池和排水溝內的污泥補充。),使得污泥濃度不小於1000mg/L,BOD達到一定數值。
4. 有條件時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種,加快培養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養運行工藝對反應池進行曝氣、攪拌、沉降、排水。
6. 通過鏡檢及測定沉降比、污泥濃度,注意觀察活性污泥的增長情況。並注意觀察在線PH值、DO的數值變化,及時對工藝進行調整。
7. 測定初期水質及排水階段上清液的水質,根據進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濃度數值的變化,判斷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優勢菌種的情況,並由此調節進水量、置換量、糞水、NH4Cl、H3PO4、CH3OH的投加量及周期內時間分布情況。
8. 注意觀察活性污泥增長情況,當通過鏡檢觀察到菌膠團大量密實出現,並能觀察到原生動物(如鍾蟲),且數量由少迅速增多時,說明污泥培養成熟,可以進生產廢水,進行馴化。
活性污泥的馴化步驟
1. 通過分析確認來水各項指標在允許范圍內,准備進水。
2. 開始進入少量生產廢水,進入量不超過馴化前 處理能力的20%。同時補充新鮮水、糞便水及NH4Cl。
3. 達到較好處理後,可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過10~20%,同時減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適應鞏固後再繼續增生產廢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同步監測出水CODcr濃度等指標,並觀察混合液污泥性狀。在污泥馴化期還要適時排放代謝產物,即泥水分離後上清液。
4. 繼續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直至滿負荷。滿負荷運行階段,由於池中已培養和保持了高濃度、高活性的足夠數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氣後混合液的MLSS達到5000mg/1,此過程同步監測溶解氧,控制曝氣機的運行,並進行污泥的生物相鏡檢。
調試期間的監測和控制
在調試及運行過程有許多影響處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進水CODcr濃度、pH值、溫度、溶解氧等,所以對整個系統通過感官判斷和化學分析方法進行監測是必不可少的。根據監測分析的結果對影響因素進行調整,使處理達到最佳效果。
1、溫度
溫度是影響整個工藝處理的主要環境因素,各種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圍的溫度內生長。生化處理的溫度范圍在10~40℃,最佳溫度在20~30℃。任何微生物只能在一定溫度范圍內生存,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可大量生長繁殖。在污泥培養時,要將它們置於最適宜溫度條件下,使微生物以最快的生長速率生長,過低或過高的溫度會使代謝速率緩慢、生長速率也緩慢,過高的溫度對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2、pH值
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密切相關。大多數細菌、原生動物的最適pH值為6.5~7.5,在此環境中生長繁殖最好,它們對pH值的適應范圍在4~10。而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曝氣系統中,作為活性污泥的主體,菌膠團細菌在6.5~8.5的pH值條件下可產生較多粘性物質,形成良好的絮狀物。
3、營養物質
廢水中的微生物要不斷地攝取營養物質,經過分解代謝(異化作用)使復雜的高分子物質或高能化合物降解為簡單的低分子物質或低能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通過合成代謝(同化作用)利用分解代謝所提供的能量和物質,轉化成自身的細胞物質;同時將產生的代謝廢物排泄到體外。
水、碳源、氮源、無機鹽及生長因素為微生物生長的條件。廢水中應按BOD5∶N∶P=100∶4∶1的比例補充氮源、含磷無機鹽,為活性污泥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營養條件。
4、懸浮物質SS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懸浮物,通過預處理懸浮物已大部分去除,但也有部分不能降解,曝氣時會形成浮渣層,但不影響系統對污水的處理。
5、溶解氧量DO
好養的生化細菌屬於好氧性的。氧對好氧微生物有兩個作用:①在呼吸作用中氧作為最終電子受體;②在醇類和不飽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需要氧。且只有溶於水的氧(稱溶解氧)微生物才能利用。
在活性污泥的培養中,DO的供給量要根據活性污泥的結構狀況、濃度及廢水的濃度綜合考慮。具體說來,也就是通過觀察顯微鏡下活性污環保泥的結構即成熟程度,測量曝氣池混合液的濃度、監測曝氣池上清液中CODCr的變化來確定。根據經驗,在培養初期DO控制在1~2mg/l,這是因為菌膠團此時尚未形成絮狀結構,氧供應過多,使微生物代謝活動增強,營養供應不上而使污泥自身產生氧化,促使污泥老化。在污泥培養成熟期,要將DO提高到3~4mg/l左右,這樣可使污泥絮體內部微生物也能得到充足的DO,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在整個培養過程中要根據污泥培養情況逐步提高DO。
特別注意DO不能過低,DO不足,好氧微生物得不到足夠的氧,正常的生長規律將受到影響,新陳代謝能力降低,而同時對DO要求較低的微生物將應運而生,這樣正常的生化細菌培養過程將被破壞。
6、混合液MLSS濃度
微生物是生物污泥中有活性的部分,也是有機物代謝的主體,在生物處理工藝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MLSS的數值即大概能表示活性部分的多少。對高濃度有機污水的生物處理一般均需保持較高的污泥濃度,本工程調試運行期間MLSS范圍在:4.4~5.6g/l之間,最佳值為4.8g/l左右。
7、進水CODcr濃度,進水中有機物濃度對處理影響很大。
8、污泥的生物相鏡檢
活性污泥處於不同的生長階段,各類微生物也呈現出不同的比例。細菌承擔著分解有機物的基本和基礎的代謝作用,而原生動物〈也包括後生動物〉則吞食游離細菌。污水調試運行期間出現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有細菌、綠藻等藻類、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原生動物有太陽蟲、蓋纖蟲、累校蟲等,後生動物出現了線蟲。調試運行後期混合液中固著型纖毛蟲,如累校蟲的大量存在,說明處理系統有良好的出水水質。
9、污泥指數SVI,正常運行時污泥指數在801/mg左右。
⑧ 污水處理中活性污泥如何培養
污水處理活性污泥培養方法有:
一、自然培菌,也稱直接培菌法。它是利用廢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養過程。
(1)
間歇培菌
(2)
連續培菌
二、接種培菌,培養時間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適用於大部分工業廢水處理廠。
(1)
濃縮污泥接種培菌,採用附近污水處理廠的濃縮污泥作菌種(種泥或種污泥)來培養。
(2)干污泥接種培菌,干污泥」通常是指經過脫水機脫水後的泥餅,其含水率約為70~80%。本法適用於邊遠地區和取種污泥運輸距離較遠的情況。
⑨ 污水處理怎麼進行污泥的馴化培養
1. 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時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並注意水溫。
2. 按風機操作規程啟動風機,鼓風。
3. 向好氧池投加經過濾的濃糞便水(當糞便水不充足時,可用化糞池和排水溝內的污泥補充。),使得污泥濃度不小於1000mg/L,BOD達到一定數值。
4. 有條件時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種,加快培養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養運行工藝對反應池進行曝氣、攪拌、沉降、排水。
6. 通過鏡檢及測定沉降比、污泥濃度,注意觀察活性污泥的增長情況。並注意觀察在線PH值、DO的數值變化,及時對工藝進行調整。
7. 測定初期水質及排水階段上清液的水質,根據進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濃度數值的變化,判斷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優勢菌種的情況,並由此調節進水量、置換量、糞水、NH4Cl、H3PO4、CH3OH的投加量及周期內時間分布情況。
8. 注意觀察活性污泥增長情況,當通過鏡檢觀察到菌膠團大量密實出現,並能觀察到原生動物(如鍾蟲),且數量由少迅速增多時,說明污泥培養成熟,可以進生產廢水,進行馴化。
二、活性污泥的馴化步驟
1. 通過分析確認來水各項指標在允許范圍內,准備進水。
2. 開始進入少量生產廢水,進入量不超過馴化前 處理能力的20%。同時補充新鮮水、糞便水及NH4Cl。
3. 達到較好處理後,可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過10~20%,同時減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適應鞏固後再繼續增生產廢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同步監測出水CODcr濃度等指標,並觀察混合液污泥性狀。在污泥馴化期還要適時排放代謝產物,即泥水分離後上清液。
4. 繼續增加生產廢水投加量,直至滿負荷。滿負荷運行階段,由於池中已培養和保持了高濃度、高活性的足夠數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氣後混合液的MLSS達到5000mg/1,此過程同步監測溶解氧,控制曝氣機的運行,並進行污泥的生物相鏡檢。
三、調試期間的監測和控制
在調試及運行過程有許多影響處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進水CODcr濃度、pH值、溫度、溶解氧等,所以對整個系統通過感官判斷和化學分析方法進行監測是必不可少的。根據監測分析的結果對影響因素進行調整,使處理達到最佳效果。
1、溫度
溫度是影響整個工藝處理的主要環境因素,各種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圍的溫度內生長。生化處理的溫度范圍在10~40℃,最佳溫度在20~30℃。任何微生物只能在一定溫度范圍內生存,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可大量生長繁殖。在污泥培養時,要將它們置於最適宜溫度條件下,使微生物以最快的生長速率生長,過低或過高的溫度會使代謝速率緩慢、生長速率也緩慢,過高的溫度對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2、pH值
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物質代謝與pH值密切相關。大多數細菌、原生動物的最適pH值為6.5~7.5,在此環境中生長繁殖最好,它們對pH值的適應范圍在4~10。而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曝氣系統中,作為活性污泥的主體,菌膠團細菌在6.5~8.5的pH值條件下可產生較多粘性物質,形成良好的絮狀物。
3、營養物質
廢水中的微生物要不斷地攝取營養物質,經過分解代謝(異化作用)使復雜的高分子物質或高能化合物降解為簡單的低分子物質或低能化合物,並釋放出能量;通過合成代謝(同化作用)利用分解代謝所提供的能量和物質,轉化成自身的細胞物質;同時將產生的代謝廢物排泄到體外。
水、碳源、氮源、無機鹽及生長因素為微生物生長的條件。廢水中應按BOD5∶N∶P=100∶4∶1的比例補充氮源、含磷無機鹽,為活性污泥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營養條件。
4、懸浮物質SS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懸浮物,通過預處理懸浮物已大部分去除,但也有部分不能降解,曝氣時會形成浮渣層,但不影響系統對污水的處理。
5、溶解氧量DO
好養的生化細菌屬於好氧性的。氧對好氧微生物有兩個作用:①在呼吸作用中氧作為最終電子受體;②在醇類和不飽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需要氧。且只有溶於水的氧(稱溶解氧)微生物才能利用。
在活性污泥的培養中,DO的供給量要根據活性污泥的結構狀況、濃度及廢水的濃度綜合考慮。具體說來,也就是通過觀察顯微鏡下活性污環保泥的結構即成熟程度,測量曝氣池混合液的濃度、監測曝氣池上清液中CODCr的變化來確定。根據經驗,在培養初期DO控制在1~2mg/l,這是因為菌膠團此時尚未形成絮狀結構,氧供應過多,使微生物代謝活動增強,營養供應不上而使污泥自身產生氧化,促使污泥老化。在污泥培養成熟期,要將DO提高到3~4mg/l左右,這樣可使污泥絮體內部微生物也能得到充足的DO,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在整個培養過程中要根據污泥培養情況逐步提高DO。具體參見http://www.dowater.com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特別注意DO不能過低,DO不足,好氧微生物得不到足夠的氧,正常的生長規律將受到影響,新陳代謝能力降低,而同時對DO要求較低的微生物將應運而生,這樣正常的生化細菌培養過程將被破壞。
6、混合液MLSS濃度
微生物是生物污泥中有活性的部分,也是有機物代謝的主體,在生物處理工藝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MLSS的數值即大概能表示活性部分的多少。對高濃度有機污水的生物處理一般均需保持較高的污泥濃度,本工程調試運行期間MLSS范圍在:4.4~5.6g/l之間,最佳值為4.8g/l左右。⑦進水CODcr濃度,進水中有機物濃度對處理影響很大。
⑧污泥的生物相鏡檢
活性污泥處於不同的生長階段,各類微生物也呈現出不同的比例。細菌承擔著分解有機物的基本和基礎的代謝作用,而原生動物〈也包括後生動物〉則吞食游離細菌。污水調試運行期間出現的微生物種類繁多,有細菌、綠藻等藻類、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原生動物有太陽蟲、蓋纖蟲、累校蟲等,後生動物出現了線蟲。調試運行後期混合液中固著型纖毛蟲,如累校蟲的大量存在,說明處理系統有良好的出水水質。
⑨污泥指數SVI,正常運行時污泥指數在801/mg左右。
⑩ 活性污泥培養方法
活性污泥培養
活性污泥培養是活性污泥法生物處理過程開始時利用糞便水培養活性污泥的過程。具體步驟是將經過過濾的濃糞便水投入曝氣池,再用生活污水或自來水稀釋並進行連續曝氣1周左右,然後停止曝氣,使混合液沉澱,排放澄清液,進行換水重新投料曝氣,這樣循環操作,一般經兩周後直到將活性污泥培養成熟為止,成熟的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凝聚、沉澱性能,污泥內含有大量菌膠團和纖毛類原生動物(鍾蟲、等枝蟲、蓋纖蟲等),並使污水BOD去除率達90%左右。此外,中間也可不停止曝氣,連續投料進行培養。如果條件允許,也可直接從其他污水廠取待成熟的活性污泥作為種子,進行曝氣和投料(糞便水、氮磷等養料)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