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認定滲井滲坑,滲井滲坑指的是什麼
1、違反水污抄染防治法規定襲,應當受處罰。 2、主管機關應當是環境管理機關,而不是公安機關。 水污染防治法 第三十五條禁止利用滲井、滲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和其他廢棄物。
❷ 震驚!華北地區出現超級工業污水滲坑!
據報道,河北、天津等地存在超大規模的工業污水滲坑,這批滲坑面積大,存續時間長,或已對當地的地下水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
這批滲坑共有三處,分別位於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南趙扶鎮與天津市靜海區西翟庄鎮佟家莊村,面積分別約為170000平方米、30000平方米、150000平方米。
近日,《華北地區發現17萬平方米超級工業污水滲坑》一文傳的沸沸揚揚。19日下午2點半,環保部當即向媒體表示,針對媒體報道河北等地發現多處污水滲坑,對當地環境造成威脅一事,環保部將會同河北省政府立即組成聯合調查組,趕赴現場進行調查。有關調查情況將及時向社會公開。
工業廢水會對環境產生巨大污染,幾乎所有的物質,排入水體後都有產生污染的可能性。各種物質的污染程度雖有差別,但超過某一濃度後會產生危害:
1、含無毒物質的有機廢水和無機廢水的污染。有些污染物質本身雖無毒性,但由於量大或濃度高而對水體有害。例如排入水體的有機物,超過允許量時,水體會出現厭氧腐敗現象;大量的無機物流入時,會使水體內鹽類濃度增高,造成滲透壓改變,對生物(動植物和微生物)造成不良的影響。
2、含有毒物質的有機廢水和無機廢水的污染。例如含氰、酚等急性有毒物質、重金屬等慢性有毒物質及致癌物質等造成的污染。致毒方式有接觸中毒(主要是神經中毒)、食物中毒、糜爛性毒害等。
3、含有大量不溶性懸浮物廢水的污染。例如,紙漿、纖維工業等的纖維素,選煤、選礦等排放的微細粉塵,陶瓷、採石工業排出的灰砂等。這些物質沉積水底有的形成「毒泥」,發生毒害事件的例子很多。如果是有機物,則會發生腐敗,使水體呈厭氧狀態。這些物質在水中還會阻塞魚類的鰓,導致呼吸困難,並破壞產卵場所。
4、含油廢水產生的污染。油漂浮在水面既損美觀,又會散出令人厭惡的氣味。燃點低的油類還有引起火災的危險。動植物油脂具有腐敗性,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
5、含高濁度和高色度廢水產生的污染。引起光通量不足,影響生物的生長繁殖。
6、酸性和鹼性廢水產生的污染。除對生物有危害作用外,還會損壞設備和器材。
7、含有多種污染物質廢水產生的污染。各種物質之間會產生化學反應,或在自然光和氧的作用下產生化學反應並生成有害物質。例如,硫化鈉和硫酸產生硫化氫,亞鐵氰鹽經光分解產生氰等。
8、含有氮、磷等工業廢水產生的污染。對湖泊等封閉性水域,由於含氮、磷物質的廢水流入,會使藻類及其他水生生物異常繁殖,使水體產生富營養化。
污染給人帶來的危害是無比具大的,莫不要為了一些小利而危害的所有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污染環境害的最終還是人類自己,提高環境安全意識,一起共建美好家園,嚴懲環境污染者,加強環境治理。
❸ 華北地區發現17萬平方米工業污水滲坑是怎麼回事
一則《華北地區發現17萬平方米超級工業污水滲坑》引發關注。文中披露,在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和天津市靜海區內,「潛藏」多處工業污水滲坑,最大一處面積達17萬平米,或已對當地地下水安全造成威脅。19日下午2點半,環保部向媒體表示,環保部將會同河北省政府立即組成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
滲坑是開采建築材料的廢砂石坑和其它天然或人工的坑窪地。早在20世紀70年代,因為滲井、滲坑、滲溝中排放各種有害污水和工業廢水,使許多城市「滲坑遍地,污水橫流」。當時的《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准》中明確規定,工業廢水不得排人滲坑、滲井(或廢井)之中,以保護地下水源不受污染。
然而,由於北方河川徑流量小,河網較少,污水只能靠治污工程和設施將污水引入污水處理廠或其他天然河道排放。滲坑中的廢水包含化工、皮革、金屬加工等多個行業的廢酸、重金屬、有機物等多種污染物。這些有毒有害污染物會直接送入地下含水層,危害地下水、周邊土壤和人體健康。
滲坑污染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面積,要遠比地表看到的滲坑面積大得多。而地下水水質監測又受觀測井孔或民用井孔分布的限制,只有當污染物到達井孔時污染才有可能被發現,此時污染已經持續很長時間,污染范圍可能已經擴大。
在中國,約有70%人口以地下水為主要飲用水源,95%以上的農村人飲用地下水。特別是在北方水資源量匱乏地區,很多城市和農村的主要飲用水水源為地下水,地下水一旦污染將直接威脅周邊居民飲水安全。
❹ 污水滲坑是不是代表地下水污染了
能。電鍍廠主要污染物為重金屬六價鉻和少量石油類直排會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甚至植物會吸收富集轉到人或動物體內。
❺ 大門邊能挖滲坑嗎
能挖滲坑,但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
滲坑,也叫滲水坑,指的是排除少量雨水或污水的土坑。滲坑坑壁用
❻ 170000平方米超級工業污水滲坑政府怎麼處理的
對於抄污水滲坑,正常情況下的處理銀行是先將污水抽到污水處理系統。在污水處理系統能夠承擔的情況下,對一污水進行處理,這應該有一個時間的過程。你無水完全清理完畢,以後對下面進行判定是否為危險廢物,如果是還要按照規定進行處理。全部處理完成後,還要處於生態恢復的報告。要進行公示的。
❼ 污染物對地下水的污染
5.2.1 地下水污染的含義
由上述已知,液體廢棄物造成地下水污染是主要的環境地質問題之一,研究其形成、變化規律和防治措施,必須首先弄清地下水污染的含義。
目前對地下水污染的含義,國內外尚無統一的定義。德國馬修斯教授(G.Martthess,1972)提出:「受人類活動污染的地下水,是由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引起總溶解固體及總懸浮固體含量超過國內或國際上制定的飲用水和工業用水標準的最大允許濃度的地下水;不受人類活動影響的天然地下水,亦可能含有超標準的組分,在這種情況下,亦可根據其某些組分超過天然變化值的現象而定為污染。」法國弗里德教授(J.J.Fried,1975)認為:「污染是水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的改變,這種改變通常會限制或阻礙地下水在各方面的使用。」美國學者米勒(D.W.Miller,1974)等在他們的論文中談到:「Contamination和Pollution這兩個詞是同義詞,意思是指,由於人類活動的結果使天然水質惡化到使其適用性遭到破壞的程度;……地下水通過含水層運動的天然結果,亦會使一種或多種組分的濃度增加,這種現象稱為礦化。」弗里基(R.A.Freeze)和徹里(J.A.Cnerry)在1979年出版的《Ground-water》一書中談到「凡由於人類活動而導致進入水環境的溶解物,不管其濃度是否達到水質明顯惡化的程度都稱為污染物(Contamination),而把污染(Pollution)一詞,作為污染物的濃度已達到人們不能允許程度的狀況的一個專門術語。」從上述所引用的一些論述中,可以發現一些相互矛盾的看法,主要分歧是對污染標准和污染原因兩個方面的問題認識有異。
在天然地質環境及人類活動影響下,地下水中的某些組分都可能產生相對富集和相對貧化,都可能產生不合格的水質。如果把這兩種形成原因各異的現象統稱為「地下水污染」,在科學上是不嚴謹的,在地下水資源保護的實用角度上,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前者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形成的,其出現是無法防止的;而後者是在相對較短的人類歷史中形成的,其出現是可以防止的。
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下水某些組分濃度的變化總是從小到大的量變過程,在其濃度尚未超標之前,實際污染已經產生。因此,把濃度變化超標以後才視為污染,實際上是不科學的,也失去了預防的意義。
因此,我們認為地下水污染的定義應該是:凡是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下水水質變化朝著水質惡化方向發展的現象,統稱為「地下水污染」。不管此種現象是否使水質惡化達到影響使用的程度,只要這種現象一發生,就應視為污染。至於在天然環境中產生的地下水某些組分相對富集及貧化而使水質惡劣的現象不應視為污染,而應稱為「天然異常」。
當然,在實際工作中要判別地下水是否污染及其污染程度,最好以地區背景值(或稱本底值)作標准,有時也用歷史水質數據,或用無明顯污染來源的水質作對照值。
5.2.2 地下水污染源與污染物
5.2.2.1 地下水污染源
地下水污染源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人為污染源,二是天然污染源。
人為污染源包括:各種液體廢棄物,這是最普遍和數量最大的,具體特徵如前5.1.2小節所述;其次為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廢礦堆與尾礦和污泥等固體廢棄物;還有殘留農葯、化肥及農家肥等。
天然污染源主要指:海水、原生含鹽量高水質差的地下水、含有害成分較高的礦體等。它們在天然條件下或是在附近合理開采地下水時,對原良好的地下水水質並不構成威脅,但若對這些污染源周圍的水源地進行不合理地或過量地開采,則可能引起海水入侵、礦體有害成分擴散、原生劣質水滲入,造成地下水污染。
5.2.2.2 地下水污染物
所謂地下水污染物(或稱污染組分)含義是:凡是人類活動導致進入地下水環境,會引起水質惡化的溶解物或懸浮物,無論其濃度是否使水質惡化達到影響其使用的程度,均稱為地下水污染物。地下水污染物種類繁多,按其性質大致可分為三類:
5.2.2.2.1 化學污染物
地下水中最普遍的無機污染物是、其次是Cl-、硬度(Ca2++Mg2+)和總溶解固體等。微量非金屬主要是As、F等。微量金屬主要有Cr、Hg、Cd、Zn等。許多為環境所關注的有機化合物含量甚微,一般為10-9級或ng/g級。
5.2.2.2.2 生物污染物
地下水中的生物污染物可分為三類,即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在人和動物糞便中有400多種細菌,已鑒定出的病毒有100多種。在未經消毒處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病毒,它們可能進入含水層污染地下水。
5.2.2.2.3 放射性污染物
地下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可能是人為的,如核電廠、核武器試驗的散落物以及實驗室和醫院等部門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也可能是天然來源的,如放射性礦床。
5.2.3 地下水污染的特點與途徑
5.2.3.1 地下水污染的特點
地下水污染與地表水污染有明顯的不同,其特點有二:
5.2.3.1.1 隱蔽性
即使地下水已受某些組分嚴重污染,但它往往還是無色、無味的,不易從顏色、氣味、魚類死亡等鑒別出來。即使人類飲用了受有毒或有害組分污染的地下水,對人體的影響也只是慢性的長期效應,不易覺察。
5.2.3.1.2 難以逆轉性
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就很難治理和恢復。主要是因為其流速極其緩慢,切斷污染源後僅靠含水層本身的自然凈化,所需時間長達十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難以逆轉的另一個原因是某些污染物被介質和有機質吸附之後,會在水環境特徵的變化中發生解吸-再吸附的反復交替。
5.2.3.2 地下水污染途徑
地下水污染途徑是指污染物從污染源進入到地下水中所經過的路徑。研究地下水的污染途徑有助於制定正確的防治地下水污染的措施。但是,地下水污染途徑是復雜多樣的,有人以污染源的種類分類,諸如污水渠道和污水坑的滲漏、固體廢物堆的淋濾、化學液體的溢滲、農業活動的污染以及采礦活動的污染等等,這顯得過於繁雜。這里介紹按照水力學上的特點分類,這顯得簡單明了些。按此方法,地下水污染途徑大致可分為四類,詳見表5.1和圖5.1及圖5.2。
表5.1 地下水污染途徑分類
5.2.3.2.1 間歇入滲型
其特點是污染物通過大氣降水或灌溉水的淋濾,使固體廢物、表層土壤或地層中的有毒或有害物質周期性(灌溉旱田、降雨時)從污染源通過包氣帶土層滲入含水層。這種滲入一般是呈非飽水狀態的淋雨狀滲流形式,或者呈短時間的飽水狀態連續滲流形式。此種途徑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其污染物質原來是呈固體形式賦存於固體廢物或土壤里的。當然,也包括用污水灌溉大田作物,其污染物則是來自城市污水。因此,在進行污染途徑的研究時,首先要分析固體廢物、土壤及污水的化學成分,最好是能取得通過包氣帶的淋濾液,這樣才能查明地下水污染的來源。此類污染,無論在其范圍或濃度上,均可能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受污染的對象主要是淺層地下水。
圖5.1 地下水污染途徑
5.2.3.2.2 連續入滲型
其特點是污染物隨各種液體廢棄物不斷地經包氣帶滲入含水層,這種情況下或者包氣帶完全飽水,呈連續入滲的形式,或者是包氣帶上部的表土層完全飽水呈連續滲流形式,而其下部(下包氣帶)呈非飽水的淋雨狀的滲流形式滲入含水層。這種類型的污染物質一般是液態的。最常見的是污水蓄積地段(污水池、污水滲坑、污水快速滲濾場、污水管道等)的滲漏,以及被污染的地表水體和污水渠的滲漏,當然污水灌溉的水田(水稻等)更會造成大面積的連續入滲。這種類型的污染對象亦主要是淺層含水層。
上述兩種途徑的共同特徵是污染物都是自上而下經過包氣帶進入含水層的。因此對地下水污染程度的大小,主要是取決於包氣帶的地質結構、物質成分、厚度以及滲透性能等因素。
5.2.3.2.3 越流型
圖5.2 地下水污染途徑
其特點是,污染物通過層間越流的形式轉入其他含水層。這種轉移或者是通過天然途徑(水文地質天窗),或者通過人為途徑(結構不合理的井管、破損的老井管等),或者人為開采引起的地下水動力條件的變化〔圖5.2(a)〕而改變了越流方向,使污染物通過大面積的弱隔水層越流轉移到其他含水層。其污染來源可能是地下水環境本身的,也可能是外來的,它可能污染承壓水或潛水。研究這一類型污染的困難之處是難於查清越流具體的地點及地質部位。
5.2.3.2.4 徑流型
其特點是,污染物通過地下水徑流的形式進入含水層,或者通過廢水處理井,或者通過岩溶發育的巨大岩溶通道,或者通過廢液地下儲存層的隔離層的破裂進入其他水層。海水入侵是海岸地區地下淡水超量開采而造成海水向陸地流動的地下徑流。此種形式的污染,其污染物可能是人為來源也可能是天然來源,可能污染潛水或承壓水。其污染范圍可能不很大,但其污染程度往往由於缺乏自然凈化作用而顯得十分嚴重。
❽ 地下水污染基本概念
4.4.1.1 地下水污染的含義
對於地下水污染的定義,自19世紀以來不同學者(例如德國的梅恩斯、法國的弗里德、美國的米勒等)提出了不同觀點。從各種觀點的闡述中可以發現它們存在兩方面的主要分歧。其一是污染標准問題,有人提出了明確的標准,即以地下水中某些組分的濃度超過水質標準的現象稱為地下水污染;有人只提出一個抽象的標准,即以地下水中某些組分濃度達到「不能允許的程度」或「適用性遭到破壞」等現象稱為地下水污染。其二是污染原因問題,有人認為,地下水污染是人類活動引起的特有現象,天然條件下形成的某些組分的富集和貧化現象均不能稱為污染;而有的人認為,不管是人為活動引起的或者是天然形成的,只要濃度超過水質標准都稱為地下水污染。
事實上,在天然地質環境和人類活動影響下,地下水中的某些組分都可能出現相對富集和相對貧化,都可能產生不合格的水質。如果把這兩種形成原因各異的現象統稱為「地下水污染」,在科學上是不嚴謹的,在地下水資源保護的實用角度上,也是不可取的。因為前者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形成的,其出現是不可防止的;而後者是在相對較短的人類歷史中形成的,只要查清其原因及途徑和採取相應措施是可以防止的。因此,把上述兩種原因所產生的現象從術語及含義上加以區別,從科學嚴謹性及實用性來說都更加可取一些。
此外,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地下水各種組分濃度的變化絕大部分處於由小到大的量變過程,在其濃度尚未超過某一標准之前,實際污染已經產生。因此,把組分濃度超標以後才視為污染,已失去了預防的意義。當然,在判定地下水是否污染時,應該參考水質標准,但其目的並不是把它作為地下水污染的標准,而是根據它判別地下水水質是否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如果朝著惡化方向發展,則視為「地下水污染」,反之則不然。
盡管人們對水污染的含義的看法有差異,但在污染造成水體質量惡化這一方面是有共識的。目前比較合理的定義可以表述為,凡是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地下水水質朝著惡化方向發展的現象,統稱為「地下水污染」。不管此種現象是否使水質惡化達到影響使用的程度,只要這種現象一旦發生,就應視為污染。天然地下水環境中出現不宜使用的水質現象,不應視為污染,而應稱為天然水質異常。所以判定水體是否污染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為水質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第二為這種變化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沈照理等,1993)。
4.4.1.2 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與地下水污染的定義相對應,凡是人類活動導致進入地下水,並使水質惡化的物質,無論其濃度是否達到使水質明顯惡化的程度,均稱為地下水污染物。由於地下水賦存於地下岩士介質中,污染物進入地下的難易程度,受到污染源狀況、地下水埋藏條件、包氣帶含岩性和結構、污染物物理化學性質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盡管地表水體多與地下水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力聯系,但在污染物的種類上,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並不完全相同。
地下水污染物的種類復雜繁多,分類方式也有多種,一般可以將其大致分為三類:化學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1)化學污染物
化學污染物是這三類污染物中污染物種類最多、污染最為普遍的一類。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
無機污染物包括各種無機鹽類的污染及微量金屬和非金屬污染。目前,最常見的是NO3—N污染,其次是Cl-,硬度,
有機化合物的種類非常繁多。據Beilstein有機化學資料庫,自1771~2008年已經確認的有機化合物達1030萬種之多,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有機化合物被不斷地合成出來。由於生產、運輸、存儲、使用等各個環節的不當,有可能導致種類繁多的有機化合物進入地下水系統。其中很多有機化合物具有難降解、毒性大的特點,盡管它們在地下水中含量可能很低,通常以μg/L甚至ng/L計,但是它們對供水安全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由於有機污染物的種類眾多,人類對地下水有機污染物的認識目前還遠跟不上有機污染物產生的速度,例如美國國家環保局(2004)飲用水標准中,共列出了171種有機污染物,而其中明確有飲用水標准上限的只有61種。關於地下水中有機污染的種類劃分目前還很不完善,主要是依據有機污染物的種類劃分,例如鹵代烴類、氯代苯類、單環芳烴類、農葯類、多環芳烴類、酚類、酯類等。隨著分析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有機污染物被發現和重視。
(2)放射性污染物
放射性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比較少見,且種類比較少,如226Ra,238U,60Co,90Sr等,這類污染物只在局部地方發現,多與放射性物質生產和使用有關,例如核電站的核廢料處置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醫療單位放射科治療過程中產生的廢水等。
(3)生物污染物
地下水中的生物污染物主要包括細菌、病毒等,它們主要由於人類和牲畜的糞便等排泄物以及死亡屍體等引起,多出現在農村衛生條件比較差的地區。
4.4.1.3 污染來源
地下水污染的來源按成因可分為人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人為污染源是指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污染物,包括液體廢棄物,例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地表徑流等;固體廢棄物,例如生活垃圾、工業垃圾;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化肥農葯的使用等。天然污染源是指天然存在的,但只是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才進入地下水環境的污染物,例如地下水過量開采,引起海水入侵或含水層中的鹹水進入到淡水含水層而污染地下水;采礦活動的礦坑疏干使某些礦物氧化形成更易溶解的化合物而成為地下水的污染源。
地下水污染的來源按分布形式分為點污染源、線污染源和面污染源。點污染源是指面積相對較小的污染源,例如相對獨立的垃圾填埋場、污水滲坑等;線污染源是指呈線狀的污染源,例如長期排污河流、地下水污水管道的滲漏、鐵路沿線廢棄物的排放等;面污染源是指面積相對較大的污染源,例如農田大面積施用化肥和農葯等。需要說明的是,按照分布形式對污染源的劃分,在多數情況下是相對的概念,它和研究的尺度及范圍有關。例如對垃圾填埋場研究其對周邊地下水影響時,將其看成點源是不合適的,其規模大小和形態展布對地下水污染羽的分布具有明顯影響。而在研究垃圾填埋場分布對區域地下水污染影響時,對於每個垃圾場來說,它們都可以看成是一些點狀的污染源。
能夠造成地下水污染的污染源種類繁多,圖4.14 較好地展示了常見的一些污染源。據美國等一些國家的統計資料,對地下水環境質量影響最大的污染源主要包括五類,它們分別是地下儲存罐、化糞池、農業活動、城市垃圾填埋、污水坑塘。
圖4.14 地下水污染及常見污染源示意圖
(據Zaporozec等,2000,有改動)
(1)地下儲存罐
地下儲存罐常年埋於地下,由於罐體的腐蝕泄漏造成地下水污染成為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污染源之一。尤其是城市地區廣泛分布的油庫、加油站等。據統計,在1989~1990年間,美國約有200萬個儲存燃料油的地下儲油罐,其中被證實發生滲漏的有9萬個。據美國環保局(2009)估計,其國內現有地下儲油罐的35%存在滲漏。我國目前對該類型的污染尚沒有開展全面的監測,但已有研究證據表明,一些地區特別是城市的加油站儲油罐確實存在滲漏問題。這類污染源向地下水中釋放的污染物多數是有機溶劑,以石油產品燃料油居多,它們往往會造成地下水單環芳烴類(苯、甲苯、乙苯、二甲苯)以及C6~C16的石油烴污染,危害巨大。
(2)化糞池
廣布於城市地下的各種類型化糞池以及污水管道系統的泄漏,是造成城市地區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城市污水中主要污染組分來自於糞便排泄,它的主要污染物是BOD、COD、總懸浮物(TSS)、總氮(TN)、總磷(TP)以及病原微生物等。它們滲漏進入地下水後往往會造成地下水的硝酸鹽氮、TDS、總硬度污染以及細菌污染等,城市地區地下水普遍的氮污染和鹽污染多與此有關。
(3)農業活動
農業活動過程中過量施用化肥和農葯,是造成農業區地下水大面積硝酸鹽氮污染和農葯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國化肥年使用量達4124×104t,按播種面積計算,化肥使用量達400kg/hm2,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為防止化肥對水體造成污染而設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的平均利用率僅40% 左右。全國每年農葯使用量超過30×104t,除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士壤及農產品中,使全國933.3×104hm2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地區生產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鹽、農葯和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殘留量超標,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威脅。
(4)城市垃圾填埋
垃圾填埋場是城市地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尤其是大量未經合理選址、設計和施工的簡易填埋場。據2004年對北京市平原區垃圾填埋場調查資料,北京市平原區非正規垃圾處理場及轉運站共有368處,占正在運營的垃圾處理場地總數的95%,由於簡易填埋場環保措施欠缺,致使不少地區的垃圾泛濫、蚊蠅滋生、臭氣飄盪,不僅影響周圍環境,更加嚴重的是造成了對地下水的污染。垃圾填埋場由於成分復雜,其淋濾液造成的地下水污染也十分復雜,往往具有污染物濃度高、種類多、難治理的特點,嚴重威脅了城市地下水的安全。
(5)污水坑塘
污水坑塘往往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用來儲存、排放或處理污水用的臨時性或永久性坑塘,它們有的進行過防滲處理,有的卻沒有,對這類污染源的管理不善或是防護措施不夠,是造成其滲漏污染地下水的主要原因。由於工業企業類型不同,所造成的污染種類也不盡相同。許多歷史上的工業企業以及一些中小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沒有排污管網,污水隨意排放,或排入污水坑,或排入隨意挖掘的排污溝,致使士壤和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有些污染甚至在企業搬遷士地功能發生改變後,殘留在士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仍可能造成極大的危害。
4.4.1.4 污染途徑
按照地下水水力學特徵,地下水污染途徑主要包括間歇入滲型、連續入滲型、越流型和徑流型四種(林年豐等,1990)。
(1)間歇入滲型
這種類型多是污染源在降水的間歇淋濾下,非連續地入滲到地下水中,例如農田、垃圾填埋場、礦山等(圖4.15a,b)。
(2)連續入滲型
這種類型多為遭受污染的地表水體的長期連續入滲,造成地下水污染,例如排污渠、污水滲坑等(圖4.15c,d,e)。
(3)越流型
越流型是指已污染的淺層地下水通過弱透水層、岩性「天窗」及井管等向鄰近的含水層越流,造成鄰近含水層污染(圖4.16a,b,c,d)。
(4)徑流型
徑流型是指在地下水水力梯度的影響下,污染的地下水從某一地點徑流到未遭受污染的地下水中,例如海水入侵、污水通過岩溶管道的滲流流向抽水井等。
(5)直接注入型
污水通過鑽井灌注進入含水層中(圖4.16e),或者通過岩溶漏斗、岩溶豎井進入地下水中。
圖4.15 地下水污染途徑示意剖面圖
(據林年豐等,1990)
4.4.1.5 污染特徵
地表水體和地下水由於儲存、分布條件和環境上的差異,表現出不同的污染特徵。地下水賦存於地下含水層中,並在其中緩慢運移,上部有一定厚度的包氣帶士層作為天然屏障,地面污染物在進入地下水之前,必須首先經過包氣帶士層。上述條件使地下水污染有如下特徵。
(1)隱蔽性
由於污染是發生在地表以下的含水介質之中,因此,必須通過鑽探等手段揭露地下水,進行采樣分析,才可以判別地下水是否遭受污染。由於包氣帶對污染物的凈化和屏障作用,地下水即使已遭到相當程度的污染,但往往從表觀上很難識別。一般仍然表現為無色、無味,不能像地表水那樣,從顏色及氣味或魚類等生物的死亡、滅絕鑒別出來。此外,即使人類飲用了受有害或有毒組分污染的地下水,其對人體的影響一般也是慢性的,不易覺察。因此,地下水污染往往具有很強的隱蔽性。
(2)長期性
地下水一旦遭到污染,往往很難依靠天然地下徑流將污染物排除帶走,或者依靠含水層的自凈得到恢復。這主要是因為地下水的徑流速度非常緩慢,即使是在水交替強烈地區,地下水徑流速度相對於地表水體來說,也是非常緩慢的。而地下水的污染物則由於含水介質的吸附作用使遷移速度更加緩慢。此外,吸附或沉澱在含水介質中的污染物,很難通過抽水的方式將其從地下帶出,它們往往長期存在於含水介質中,並不斷緩慢地向地下水中釋放轉移。因此,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即使在切斷污染來源後,靠含水層本身的循環和自然凈化,少則需要十幾年、幾十年,多則甚至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地下水污染具有明顯的長期性特點。
(3)難恢復性
由於地下水埋藏在地下,相對於地表水的治理,防治地下水污染的難度要大很多,成本也要高很多。前已述及,多數情況下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很難通過將污染地下水抽出的方式全部抽出,必須結合一些包含地下工程的就地恢復治理措施,對污染的地下水和含水層進行同時治理,這就大大增加了地下水污染的處理難度和成本。盡管目前國際上已有一些針對污染場地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技術,但由於處理難度大,成本過高,即便是發達國家也是有選擇地對一些污染比較嚴重、危害比較大的污染場地地下水進行治理。針對區域的面狀污染,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理技術。因此,人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地下水污染的難恢復性特點。
圖4.16 地下水污染途徑(剖面圖)
(據林年豐等,1990)
❾ 河北對17萬㎡污水滲坑的原因回應了什麼
4月19日,針對有媒體報道河北等地發現多處污水滲坑,對當地環境造成威脅一事,河北省大城縣官方回應稱,滲坑污染系由該縣旺村鎮村民李某某叔侄將廢酸傾倒進坑塘所致。2013年5月28日,大城縣公安局對該案立案,後將犯罪嫌疑人抓獲。
與此同時,舉一反三,由大城縣環保局牽頭,各鄉鎮配合,迅速在全縣范圍內繼續開展工業污水滲坑治理回頭看、新工業污水滲坑摸排、生活垃圾坑以及生活垃圾堆摸排工作,形成台賬,制定治理方案,迅速治理。並將聘請國內先進的治理公司,按照水樣、土樣檢測結果,有針對性的大力開展水體、土壤修復工作。
❿ 河北等地發現多處污水滲坑 生活污水該怎麼處理
你好,個人認為產生泡沫的原因主要有3個:①啟動泡沫。活性污泥工藝運行啟動初期,由於污版水權中含有一些表面活性物質,易引起表面泡沫。但隨著活性污泥的成熟,這些表面活性物質經生物降解,泡沫現象會逐漸消失。②反硝化泡沫。如果污水廠進行硝化反應,則在沉澱池或曝氣不足的地方會發生反硝化作用,產生氮等氣泡而帶動部分污泥上浮,出現泡沫現象。③生物泡沫。由於絲狀微生物的異常生長,與氣泡、絮體顆粒混合而成的泡沫具有穩定、持續、較難控制的特點。生物泡沫對污水廠的運行是非常不利的:在曝氣池或二沉池中出現大量絲狀微生物,水面上漂浮、積聚大量泡沫;造成出水有機物濃度和懸浮固體升高;產生惡臭或不良有害氣體;降低機械曝氣方式的氧轉移效率;可能造成後期污泥消化時產生大量表面泡沫。希望對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