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抑制水中藻類生長
1、物理抑藻技術
物理抑藻技術是指通過物理手段,從水中分離去除或抑制藻類的繁殖,從而達到控制藻類的目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1)過濾法。該方法將微網或過濾材料作為過濾器,過濾去除水體中的藻類。據報道,該方法可有效去除湖水中的甲藻,同時對COD、TN、TP及葉綠素a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去除。
(2)遮光法。該方法通過在湖面覆蓋部分遮光板,從而抑制藻類的繁殖。
(3)沉澱法。向水中投加混凝劑或吸附劑,利用混凝或吸附原理,使藻類沉澱,從而達到去除的目的。例如,向水中播灑黏土,即可使藻類發生沉澱,從而被去除。
(4)超聲波法。利用超聲波與水作用產生的空化現象,損傷藻細胞內的生物分子,從而導致藻類的死亡。另外,由超聲波與水或水中的氣體作用產生的自由基也具有殺藻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一定強度的超聲波還有可能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在實際應用中,選擇適宜的超聲強度至關重要。近年來,有研究者將超聲波與臭氧結合起來,用於抑制藻類的生長。
(5)紫外線法。利用紫外線的輻射作用,破壞DNA,從而殺死藻類。
物理抑藻技術存在耗時、費用高、操作困難等缺點,不易普遍和大規模實施。迄今應用最成功的典型是華盛頓湖,治理花了17年,費用l億3千萬美元。
2、化學抑藻技術
化學技術是通過化學葯劑(統稱殺藻劑)來抑制水中藻類的繁殖。目前已合成和篩選出的殺藻劑有:松香胺類、三聯氮衍生物、有機酸、醛、酮以及季胺化合物等有機物,銅鹽(硫酸銅、氧化銅)、高錳酸鉀、磷的沉澱劑( Fe2+、Fe3+等)等無機物,其中硫酸銅和漂白粉(氯)較為常用。銅離子可作用於藻膽體抑制其對光能的吸收和傳遞,從而達到抑制藻類生長的目的。硫酸銅在美國、澳大利亞的飲用水源水體中經常使用。
向水庫、湖泊投加化學葯劑時,可把葯劑故在布袋中,系在船尾上,浸泡在水裡,然後在水中按一定路線航行。投葯量隨藻的種類和數量以及其他有關條件而定。一般說,硫酸銅效果好,葯效長,每升水投加0.3~0. 5mg,在幾天之內就能殺死大多數產生氣味的藻類植物,但往往不能破壞死藻放出的致臭物質。
3、生物抑藻技術
生物技術抑藻主要包括微生物抑藻技術、生物濾食技術和植物化感抑藻技術等。此外,基因工程抑藻也是一種很有潛力的生物抑藻技術。近十年來,藍藻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發展快速,在基因工程載體構建、基因定位、基因轉移、基因表達、功能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展。利用基因工程,可以培植水華藻類的競爭生物,抑制某些特徵性藻類的生長,或者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來改變藍藻的某些特性,用病毒抑制藻類生長。
要想有效的抑制藻類的爆發性生長,避免水華或赤潮的發生,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減少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控制水體富營養水平,降低水體中氮、磷等營養物質的濃度。
2. 水產養殖學的藻類治理
一些養殖戶為了追求魚產量,盲目地加大放養密度,致使池內殘餌、糞便等有害物質逐漸增多,水體越來越富營養化,進而產生大量的有害藻類,造成水質惡化,影響魚類的生長,嚴重者更引起魚類中毒死亡。
【英文通用名】:Prometryn,Gesagard,Caparol,Merkazin,Polisin,Prometrex
【化學名稱】:N,N`-二異丙基-6-甲硫基-1,3,5-三嗪-2,4-二胺
【其它中文名稱】:撲蔓盡,割草佳,撲滅通,
【規格】:>97%原葯. 25%(WP)可濕粉、40%WP、50%WP、80%WP
【分子式】:C10H19N5S
【分子量】:241.35
【CAS登記號】:7287-19-6
【毒性】:屬低毒類農葯。鼠口服急性LD50為3150-3750毫克/公斤。對家兔經皮急性LD50> 10200 毫克/公斤。對大鼠無作用劑量為1250毫克/公斤,對鳥類、蜜蜂低毒、對魚毒性中等
3. 水產養殖廢水怎麼處理,水產養殖廢水處理工藝
水產養殖廢水處理方法主要有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物理化學處理法、生物處理法。
1物理處理法
1)過濾法
由於養殖廢水中的剩餘殘餌和養殖生物排泄物等大部分以懸浮態大顆粒形式存在,因此採用物理過濾法去除是最為快捷、經濟的方法。常用的過濾設備有機械過濾器、壓力過濾器、沙濾器等。在實際處理工程中,機械過濾器(微濾機)是應用較多、過濾效果較好的方式。沸石過濾器兼有過濾與吸附功能,不僅可以去除懸浮物,同時又可以通過吸附作用有效去除重金屬、氨氮等溶解態污染物。
12)泡沫分離法
泡沫分離根據表面吸附的原理,利用通氣鼓泡在液相中形成的氣泡為載體對液相中的溶質或顆粒進行分離,因此又稱泡沫吸附分離。其原理是向被處理水體中通入空氣,使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質被微小氣泡吸著,並隨氣泡一起上浮到水面形成泡沫,然後分離水面泡沫,從而達到去除廢水中溶解態和懸浮態污染物的目的。由於泡沫分離技術不僅可以將蛋白質等有機物在未被礦化成氨化物和其他有毒物質前就已被去除,避免了有毒物質在水體中積累,而且可向養殖水體提供所必需的溶解氧,對維護養殖水體生態環境有良好作用。
泡沫分離是根據吸附的原理,向含表面活性物質的液體中鼓泡,使液體內的表面活性物質聚集在氣液界面(氣泡的表面)上,在液體主體上方形成泡沫層,將泡沫層和液相主體分開,就可以達到濃縮表面活性物質(在泡沫層)和凈化液相主體的目的。被濃縮的物質可以是表面活性物質,也可以是能與表面活性物質相絡合的物質,但它們必須具備和某一類型的表面活性物質能夠絡合或鰲合的能力。
2化學處理法
1)臭氧處理法
海水工廠化養殖廢水存在養殖生物排泄物等懸浮物,以及氨氮、可生物降解有機物等物質,而且也存在難生物降解有機物。因此,利用臭氧、過氧化氫、二氧化氯、漂白液等化學氧化劑的氧化作用,氧化分解難生物降解溶解態有機物是養殖廢水深度處理的主要手段。因此採用O3/UV工藝,既能提高處理效率又可減少臭氧的用量。用O3/UV技術凈化湖水可達到水質凈化及水體增氧的目的。
臭氧的凈化原理在於它在水中的氧化還原電位為2.07 V,高於氯(1.36 V)和二氧化氯(1.5 V)。它能夠破壞和分解細胞的細胞壁(膜),迅速擴散滲入細胞內,從而殺死病原菌。臭氧在水中分解的中間物質羥基自由基(•OH),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可以分解一般氧化劑難分解的有機物。因此,用臭氧處理廢水,既能夠迅速滅除細菌、病毒和氨等有害物質,又能增加水中溶解氧,從而達到凈化養殖廢水的目的。
2)電化學法
電化學是研究電和化學反應相互關系的科學。電和化學反應相互作用可通過電池來完成,也可利用高壓靜電放電來實現,二者統稱電化學,後者為電化學的一個分支,稱放電化學。在水產養殖廢水的處理中,用電化學法去除水中溶解的亞硝酸鹽和氨氮的研究結果表明,亞硝酸鹽完全去除的時間和能耗隨著傳導率的增加而降低,輸入電流最大為2A時,耗能最少,pH相對於輸入電流和電導率來說幾乎沒有影響;在酸性條件下有利於亞硝酸鹽的去除,鹼性條件有利於氨的去除,氨的去除速度低於亞硝酸鹽的去除速度。
3生物處理法
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廢水生物處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廢水中連續通入空氣,經一定時間後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狀絮凝物。其上棲息著以菌膠團為主的微生物群,具有很強的吸附與氧化有機物的能力。
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氣池、沉澱池、污泥迴流系統和剩餘污泥排除系統組成。
污水和迴流的活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形成混合液。從空氣壓縮機站送來的壓縮空氣,通過鋪設在曝氣池底部的空氣擴散裝置,以細小氣泡的形式進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還使混合液處於劇烈攪動的狀態,形懸浮狀態。溶解氧、活性污泥與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觸,使活性污泥反應得以正常進行。
第一階段,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顆粒吸附在菌膠團的表面上,這是由於其巨大的比表面積和多糖類黏性物質。同時一些大分子有機物在細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
第二階段,微生物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吸收這些有機物,並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給自身的增殖繁衍。活性污泥反應進行的結果,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長,污水則得以凈化處理。
經過活性污泥凈化作用後的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澱池,混合液中懸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體物質在這里沉澱下來與水分離,澄清後的污水作為處理水排出系統。經過沉澱濃縮的污泥從沉澱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為接種污泥迴流至曝氣池,以保證曝氣池內的懸浮固體濃度和微生物濃度;增殖的微生物從系統中排出,稱為「剩餘污泥」。事實上,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從污水中轉移到了這些剩餘污泥中。
2)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與活性污泥法並列的一類廢水好氧生物處理技術,是一種固定膜法,是土壤自凈過程的人工化和強化;主要去除廢水中溶解性的和膠體狀的有機污染物。具體參見http://www.dowater.com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生物膜法是利用附著生長於某些固體物表面的微生物(即生物膜)進行有機污水處理的方法。生物膜是由高度密集的好氧菌、厭氧菌、兼性菌、真菌、原生動物以及藻類等組成的生態系統,其附著的固體介質稱為濾料或載體。生物膜自濾料向外可分為慶氣層、好氣層、附著水層、運動水層。生物膜法的原理是,生物膜首先吸附附著水層有機物,由好氣層的好氣菌將其分解,再進入厭氣層進行厭氣分解,流動水層則將老化的生物膜沖掉以生長新的生物膜,如此往復以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生物膜法具有以下特點:(1)對水量、水質、水溫變動適應性強;(2)處理效果好並具良好硝化功能;(3)污泥量小(約為活性污泥法的3/4)且易於固液分離;(4)動力費用省。
4. 如何處理海水養殖廢水
是叫海水養殖廢水。
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
1、物理處理法
海水養殖廢水處理特回別是沉澱、過濾和泡沫分離等技術答,這些物理處理設施具有造價和運行費用低等優點,缺點是只能去除水體中的懸浮物,不能去除溶解性污染物,特別是不能除去對魚類等養殖對象有強毒性的氨氮。
2、化學處理法
化學處理技術中,氧化技術較多應用於海水集約化養殖廢水處理,由於臭氧具有氧化能力強,處理後的水體中溶解氧含量高,能快速分解水體中有機質和還原性無機質,殺滅水體中的病毒、細菌和微藻,無二次污染等優點,特別適合海水養殖廢水中污染物特點和處理後的水質要求。臭氧氧化技術的不足之處是處理成本較高,殘留的臭氧對養殖對象產生一定的毒性作用。
3、生物處理法
生化處理技術利用微生物的吸收、代謝作用去除水體中有機物和氨氮,與物化技術相比具有投資低、不易產生二次污染等優點,是處理溶解態污染物最經濟有效的方式。海水養殖廢水中的有機物主要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可生化性好,特別適合採用生化處理技術。目前海水養殖廢水生化處理中應用較多的是生物接觸氧化、生物轉盤、生物流化床等工藝。
5. 水產養殖廢水怎樣處理
養殖廢水一級處理就是將廢水中的毛、皮以及各種浮渣還有大顆粒懸浮物專,最終屬進入到隔油池,這個步驟主要目的就是將其中的油脂與廢水中的泥砂去除,然後進入調節池,調節池的作用就是為了為保證後續處理能夠正常運行得到穩定出水水質,不僅如此還能起到調節水量和均化水質的作用。
養殖廢水經過調節池的水會被壓力泵提升到浮沉澱一體機。去除率能達到百分之九十,得到的水質會進入到廢水處理設備,一體化廢水處理設備主要包括水解酸化池以及二級接觸氧化池還有沉澱池組成,屠宰廢水在水解酸化池進行酸化處理,全部的大分子有機物會被轉化為低分子有機物,經過廢水生物處理新技術水解的廢水進行到最終的沉澱池,池出水經過濾消毒達標排放。
6. 水產養殖中的廢水該如何處理
水產養殖廢水處理相對於普通的工業污水處理而言,污染物種類和含量變化相對較小、生化過程耗氧量低,除了要滿足排放標准外,還要滿足循環利用節約水資源以及改善水產養殖環境的要求。雖說漁業廢水可生化性較高,但其中含有的動物油脂、大量懸浮物、有機物等令廢水經過生物處理後仍達不到行業排放標准。所以建議在生化前端加入破乳劑去除廢水中的動物油脂、懸浮物和部分有機物,使廢水經過生化後能達標排放。
7. 怎麼讓水中有大量微生物和藻類
應該是「水體富營養化」讓水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和藻類。
大量的生活污水排放、過度發展水體養殖等,都會使大量有機營養物質進入水體,稱為「水體富營養化」。
如果水體不能及時稀釋或轉化這些營養物質,就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使水中微生物和藻類植物大量暴發式增殖,在消耗水中營養物質的時同時,也會迅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水中魚蝦大量死%亡。待水中營養物質消耗殆盡時,水中的微生物和藻類植物又會在短時間內大量死%亡,最終形成既無動物,也無植物,發臭發黑的「一潭死水」。
8. 請教藻類分離方法
藻種的分離
藻類培養首先要有藻種。從天然水域的混雜生物群中,用一定方法把所需藻類個體分離出來,而獲純種培養。這種方法稱為藻種分離和純化,又稱純培養法。
真正的「純種培養」是指在排除包括細菌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條件下進行的培養。這是進行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技術,而在生產性培養中不排除細菌的稱之為「單種培養」。
(1)采樣和預備培養:首先要採集有需要分離藻類的水樣,採回後在顯微鏡下檢查。如發現需要分離的藻類數量較多時,可立即分離。若數量很少,最好先進行預備培養,待其增多後,再分離。
用作預備培養的培養液,各種藻類是不同的,對一些難以培養的藻類一般加入土壤抽出液較好。預備培養液營養成分濃度應小些,一般只有原配方的1/4~1/2。如水樣中藻類種類較多,就應使用幾種不同的培養液,使藻類在適合於自己繁殖的培養液中繁殖起來。
可用三角燒瓶或試管作培養容器,加入容量1/4~1/3培養液。然後把經篩絹過濾除去大型浮游生物的水樣接種進去,放在合適溫度下或室內靠北窗口下培養。在培養附著藻類時,容器可靜止不動;而培養浮游藻類時,應該每天搖動一次。
有的藻類在普通培養液中完全不能繁殖,有的繁殖非常困難。此時需改變培養液濃度,加入葡萄糖、蛋白腖等有機物,補充微量元素和輔助生長物質,加入土壤抽出液,就有可能獲較好效果。
土壤抽出液製作方法:先在試管底部,加入高約1cm土壤(採用腐殖化的農田和庭院土)。再加入水使達5cm,塞上棉塞,採用蒸氣間隙滅菌,每天滅菌1小時,連續二天。由於氣泡上升,棉塞可能弄臟。因此,最好先在水中煮一段時間,使氣泡跑掉後,再加棉塞進行滅菌。
(2)分離方法:常用下列四種。
1)微吸管(毛細管)分離 選直徑較細(約5毫米)玻管,在火焰上加熱,待快熔時,快速拉成口徑極細的微吸管。將稀釋適度藻液水樣,置淺凹載玻片上,鏡檢。用微吸管挑選要分離的藻體,認真仔細地吸出,放入另一淺凹載片上,鏡檢這一滴水中是否達到純分離的目的。如不成功,應反復幾次,直至達到分離目的為止。然後移入經滅菌的培養液中培養,一般在每個培養皿中接20~30個個體。從分離出少量細胞擴大培養到200毫升的培養量,如硅藻一般需20天以上。為了較長時期保存藻種,可將分離到的藻種用青黴素(1000~5000單位或鏈黴素(20ppm)處理後,獲得較純藻種。
此法操作技術要求高,要細心。往往吸取一個細胞,要反復幾次才能成功,且適於分離個體較大藻類。
2)水滴分離法 用微吸管吸取稀釋適度藻液,滴到消毒過載片上,水滴盡可能滴小些,要求在低倍鏡視野中能看到水滴全部或大部分。一個載片上滴2~4滴,間隔一定距離,作直線排列。如一滴水中只有幾個所需同種藻類個體,無其他生物混雜,即用吸管吸取培養液,把這滴水沖入裝有培養液並經滅菌試管或小三角瓶中去。如未成功,需反復重做,直到達到目的。
此法簡便易行,尤其適宜於分離已在培養液中占優勢種類。分離受少量生物污染培養液中的藻類多用此法。操作時同樣要求細致、認真,使用工具及培養液經嚴格消毒。
3)稀釋分離法 把含有需要分離的藻類而又混雜有其他生物的水樣,取其一定量,用培養液稀釋。通過稀釋到適宜程度的方法,達到把原混雜生物單個分離培養的目的。
首先把水樣稀釋到每一滴含有一個左右的生物細胞(也可能一個都沒有,也可能有兩個),在稀釋過程中配合顯微鏡檢查,調節稀釋度,然後准備裝有1/4容量培養液的試管20支,每一試管加入稀釋適宜水樣一滴,搖勻,進行培養。待藻類生長繁殖達一定濃度時,再檢查是否達到分離目的,若未達到,再重復做。
此法操作簡單易行,但有一定程度盲目性,比不上水滴分離法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