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脫鹽的定義
脫鹽簡單地說就是去除水中的陰陽離子。脫鹽的方法有電滲析和反滲透法等。衡量反滲透膜性能的指標:脫鹽率和透鹽率
脫鹽率――通過反滲透膜從系統進水中去除可溶性雜質濃度的百分比。
透鹽率――進水中可溶性雜質透過膜的百分比。
脫鹽率=(1-產水含鹽量/進水含鹽量)×100%
透鹽率=100%-脫鹽率
㈡ 反滲透除鹽率的定義
脫鹽率和透鹽率:脫鹽率--給水中溶解性總固體(TDS)中未通過膜(即被回膜脫除掉)部分的百分數。答
透鹽率--進水中可溶性雜質透過膜的百分比。
脫鹽率=(1-產水含鹽量/進水含鹽量)×100%
透鹽率=100%-脫鹽率
膜元件的脫鹽率在其製造成形時就已確定,脫鹽率的高低取決於膜元件表面超薄脫鹽層的緻密度,脫鹽層越緻密脫鹽率越高,同時產水量 越低 。反滲透對不同物質的脫鹽率主要由物質的結構和分子量決定,對高價離子及復雜單價離子的脫鹽率可以超過99%,對單價離子如:鈉離子、 鉀離子、氯離子的脫鹽率稍低,但也超過了98%;對分子量大於100的有機物脫除率也可達到98%,但對分子量小於100的有機物脫除率較低。
㈢ 通過什麼來判斷反滲透膜的好壞
怎麼判斷反滲透膜的好壞?
一般來說,衡量反滲透膜性能的主要指標有回收率、產水量及通量、脫鹽率三個指標構成。
反滲透膜性能指標一:回收率
回收率是表示反滲透膜元件或者反滲透系統能效的一個重要指標,用來表示進入膜元件的進水中有多少成為了產品水,用公式表示為:回收率=產品水流量(純水出量)÷進水流量
反滲透膜性能指標二:產水量及其通量
產水量是表示反滲透膜在一定的壓力條件下,單位時間內產生純水體積多少的指標。衡量單位常見到有GPD(加侖每天)、LPH(升每小時)。通量是指單位面積的反滲透膜片在單位時間內能產生的水的體積的多少,一般用加侖/平方英尺×天(GFD和立方米/平米×天來表示。膜元件產水量=通量×有效膜面積。
反滲透膜性能指標三:脫鹽率
脫鹽率是表示反滲透膜對水中雜質的去除能力。一般來說反滲透膜對相關雜質的脫除率可以用表示如下:
反滲透膜元件對不同物質的去除率不同,總體來說有以下規律:
1.對多價離子的去除率高於單價離子;對復雜離子的去除率高於簡單離子;對分子量100以下的有機物去除率較低;對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去除率較低。
2.脫鹽率表現為表觀脫鹽率和實際脫鹽率。表觀脫鹽率=1—產水含鹽量/進水含鹽量
實際脫鹽率=1—2×產水含鹽量/(進水含鹽量+廢水含鹽量)÷2×A,其中A代表濃差極化系數(一般在1.1—1.2之間)。
㈣ 脫鹽脫鹽方法
在水處理中,脫鹽技術主要有多種方法,其中多效蒸發和反滲透是常用手段。多效蒸發通過逐級減壓,使得溶液沸點降低,前一效的蒸汽被用於後效加熱,同時後效的冷卻室處理前效的廢蒸汽,冷凝水中鹽分已去除。反滲透則是利用機械壓力,讓水分子通過RO膜,氟離子則被阻止,這使得純凈水和除氟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處理過的水礦物質含量極低,僅適合臨時解渴,不適合作為日常飲用水。
電滲析法則是上世紀的海水淡化技術,通過陰陽離子膜的選擇透過性去除離子,雖然早期效率較低,但新開發的EDR集成技術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使其更具競爭力。正向滲透,又稱正滲透,是一種新型的水處理技術,其非加壓吸附滲透法讓水通過多孔膜進入吸附劑,無需外加壓力,但需注意溶液中的鹽分容易蒸發。鄧宇在1992年發明的固態鹽解吸附法,被收錄於《美國化學文摘》,為海水淡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總的來說,每種脫鹽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適用范圍,選擇哪種方法取決於水質、成本、效率和使用需求。在苦鹹水地區,混合型設計可能更為合適,既能改善水質口感,又能保持適量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現代技術如EDR和正向滲透法,雖然有其改進之處,但仍需進一步研究和實踐優化。
脫鹽就是將「化學鹽」脫除的方法或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去除水中的陰陽離子。脫鹽的方法有電滲析和反滲透法及新近重新熱火起來的正向滲透等。衡量反滲透膜性能的指標:脫鹽率和透鹽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