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汶川縣綿虒鎮羌鋒村滑坡和泥石流
去年汶川地震後不久,珠海市定點援助綿虒重建。2008年8月9日,珠海市對口支援綿虒恢復重建工作小組在組長陳仁福的帶領下抵川。相傳,綿虒是大禹的出生地。援建一年來,綿虒的學校、河堤、水廠等民生工程陸續開工,絕大多數可於今年底交付使用。展望綿虒日漸回到震前生活軌跡之際,珠海市援建小組有更深遠的思考。陳仁福表示,「綿虒重建之後的發展,不光是政治上的要求,更是良心上的要求。」而這一切,很可能將依靠於綿虒旅遊的開發和利用,「大禹文化,西羌門戶,是綿虒最寶貴的發展資源。」
重建一年 綿虒學生秋季返鄉讀書
◎背景
當陳仁福等到達綿虒後,他們發現,震後綿虒的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和學校、衛生院等公共設施全部被毀。「(重建)優先考慮生存問題,重點建設事關老百姓的民生基礎工程。」為此,援建組率先修建綿虒小學、綿虒中心衛生院、32條通村道路等項目。
原綿虒中學邊上,兩排板房門口寫著:「珠海對口援建綿虒工作小組」(以下簡稱援建組),45名來自珠海的工作人員正忙碌著,他們身著的深藍色工作服背面印著「珠海援建」。這里,便是援建組工作和生活居住的場所。2008年8月9日,陳仁福、黃亞東、李緒鵬3人率先抵達綿虒,正式拉開珠海援建工作帷幕。珠海市市長助理、援建組組長陳仁福,掛職成為綿虒鎮委副書記。
陳仁福到達綿虒時,這里的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和學校、衛生院等公共設施全部被毀,絕大多數民房倒塌或嚴重損壞。不少村子不通車亦不通水,餘震和泥石流引起的滑坡經常會封堵道路。去年8月21日,援建組要趕往成都參加省工作組會議,但當天,大雨過後引起的滑坡等,把綿虒南北方向的路都堵了。援建組不得不「等了好幾個小時,直到北邊一處塌方被清理完畢,這才涉險沖過這個路段,前往九寨黃龍機場搭機去成都」。
受災如此之重,綿虒如何在最短時間恢復?這個問題擺在了援建組和綿虒鎮政府面前。
「優先考慮生存問題,重點建設事關老百姓的民生基礎工程。」陳仁福說,「在此基礎上適度兼顧發展。」為此,援建組率先修建綿虒小學、綿虒中心衛生院、32條通村道路等項目。
2009年1月19日,綿虒小學成為援建開工的第一個項目。這所新建小學,為全日制寄宿小學,可容納在校生900人,應用川西建築與羌式建築相結合的風格,包括專用教學樓、普通教學樓、學生宿舍、幼兒園等。
「你前天(2009年4月27日)坐了10多個小時車才從成都到這里,應該能體會震後交通不便所帶來的困難,尤其是建材儲備,花去了我們很多心血。」援建組工作人員向南方都市報記者介紹,在克服外界交通不便帶來的建築材料短缺、征地拆遷等困難後,普通教學樓等所有建築單體在5月11日全部封頂,預計今年7月20日前可交付使用。
今年秋天,在廣安異地就讀的綿虒小學生,便可重返家園。綿虒上空,將再次響起琅琅讀書聲。除了綿虒小學,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的綿虒中心衛生院也於2009年3月22日開工。另外,32條通村道路一期工程、河堤災後恢復重建工程、村莊人畜飲水及農田灌溉恢復重建工程等,預計今年5月底前可交付使用。綿虒鎮文化活動中心(含非物質文化傳習所)、鎮區市政恢復重建工程、綿虒鎮凈水廠等,預計將於今年5月上中旬施工開標,絕大多數將於年底交付使用。
陳仁福表示,「待民生基礎工程完工後,綿虒鎮的基礎生活生產設施將回到震前的軌道。」他還透露,目前,珠海市和綿虒鎮商定的災後重建援建項目總投資約為3億元。
援建思路 開發保護文史資源
◎背景
羌族的特色文化,也為援建組所重點關注。「不能忽略羌鋒村,它被譽為『西羌第一村』,被授予『中國羌綉之鄉』稱號,1997年的時候,費老(學者費孝通)還曾為它親筆題詞。」陳仁福說。這些想法和理念,都一一融入到綿虒的恢復重建規劃中。
震前,綿虒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864元,農業上,主產玉米及櫻桃等,工業上,主要為小水電、採石及石料加工。一場地震過後,綿虒受災耕地面積達到13469畝,滅失耕地5570畝,本就不成體系的工業,更是受到重創。「沒有其他途徑找錢(四川話,意即掙錢),只有出來開摩托車嘍。」在汶川縣城開摩的老郭說。在汶川縣城,來自綿虒的摩的師傅,並不少。
「老百姓以後靠什麼吃飯,這是當地政府和我們必須要考慮的。」陳仁福表示,「綿虒重建之後的發展,不光是政治上的要求,更是良心上的要求。」而這一切,很可能將依靠於綿虒旅遊的開發和利用,「大禹文化,西羌門戶,這就是綿虒最寶貴的發展資源。」陳仁福說。
指著遠處的石紐山,高店村摩的師傅老郭說,「傳說中,大禹是在我們高店村出生的……那邊那座山(石紐山)上的刳兒坪,便是傳說中大禹出生的地方。」相傳,大禹正是出生在綿虒石紐山刳兒坪。據《禹志》記載,「禹生於石紐」。史書還記載,石紐山刳兒坪上原還有禹王廟,杜甫還曾在廟內題詩。而在如今的鎮區綿豐村老街上,清代所修建的禹王宮盡管受損嚴重,但仍然屹立。
這些,都是陳仁福等援建組工作人員眼中待開發的瑰寶。
除此,羌族的特色文化,也為援建組所重點關注。「不能忽略羌鋒村,它被譽為『西羌第一村』,被授予『中國羌綉之鄉』稱號,1997年的時候,費老(學者費孝通)還曾為它親筆題詞。」陳仁福說。
這些想法和理念,都一一融入到綿虒的恢復重建規劃中。
2009年1月10日,歷經多次修改、專家評審及綿虒鎮人大主席團審議通過後,綿虒鎮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規劃(2008—2011),被正式提交給汶川縣規劃部門。
在該規劃的說明書中提出,將把鎮區綿豐村規劃成綿虒古今文化展示區,包括古街、禹王廟、禹王廣場等;把「西羌第一村」羌鋒村規劃成羌族風情展示區,包括羌民族的歷史、文化、手工藝、羌族建築藝術等。
這份規劃方案,在2009年3月汶川縣舉行的災後恢復重建規劃設計方案評選中,獲得總體規劃、城市設計、單項設計及新農村村莊規劃四項第一。援建組成員、來自珠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藍天為了規劃經常「熬夜到深夜兩三點」,他說,「我們真正把綿虒當成自己的家來重建。這里的文化,這里的歷史,包括這里的每一棵老樹,每一塊有歷史的巨石,我們都會把它考慮到規劃里去。」
汶川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吳開明評價道,「珠海市援建工作小組的規劃方案,把災後重建和羌禹文化的保護、繼承和開發融為一體,這非常好。」其實,綿虒發展旅遊,不光是援建組和綿虒鎮政府的期望,亦是汶川縣政府的期望。
今年4月,汶川縣出台的《汶川縣建設羌禹文化生態體驗區實施意見》中就提出,圍繞大禹文化、羌綉之鄉等四個方面,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而大禹文化、羌綉之鄉,正是綿虒的特色。
今年5月16日,汶川縣第二屆古羌文化節,更是選擇在綿虒鎮三官廟村舉行。綿虒所承載的期望,非同一般。
災後古村 地震讓古老「迷宮」消失了
◎背景
據羌鋒村村長稱,羌鋒村古寨有上千年的歷史。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羌鋒村的旅遊業發展便被提上議程,但並沒有完全走上軌道。即使是震前,旅遊給羌鋒帶來的收入也並不多。聽聞羌鋒村被規劃成羌族風情展示區,未來很可能再度走上旅遊開發之路,村民們又燃起了希望。
2009年5月初,地震過去快一年了,羌鋒村的6旬老人周平康站在自家的農家樂飯店廢墟前,回想起去年5月11日晚,來自成都的遊客圍坐在篝火邊烤著羊肉,羌歌響徹村莊上空。從綿虒鎮鎮區綿豐村沿岷江下行約2公里,路邊有條山路綿延而上。順著此路,一座座羌式風格的建築便會呈現在面前,這便是周平康所在的「西羌第一村」羌鋒村,同時,羌鋒村還兼有「羌綉之鄉」的美稱。
震前,曾到此遊玩的驢友撰文:「別看羌鋒村小,它像塊磁鐵,每年都沒斷過遠客」。驢友還寫道,「羌鋒村吸引遊客的秘密全在於這里的石頭、服飾和舞蹈了。羌族雖然沒有文字,但是那些砌成的石牆、石屋、石碉和承載寨子的岩石,那些頭帕、長裙、雲雲鞋和有各種圖案的首飾,那些古歌和古老的舞蹈,不就是豐富的文字嗎?」
周平康腦海里至今仍縈繞著震前遊客在寨子里迷路的場景,「你好,請問怎麼才能走出去呢?」這正是羌鋒村建築的特點,各家各戶通過巷道連接在一起,而巷道上砌有較高的石牆,遊客身處其中,仿若進入迷宮一般。「現在已經看不到以前繞來繞去那樣的路了」,羌鋒村村長高國友說。
路過的村民指著寨子里最高的建築———羌碉告訴記者:「這羌碉有800多年了,原先高28米,地震時垮了5米多」。這座在松潘大地震逃過一劫的羌碉,在去年的地震中損壞嚴重。而1997年,費孝通在該羌碉上題的「西羌第一村」的字,如今也只有「羌」字可見。
高國友介紹,寨子里共有800多人,其中,僅有不到30人不是羌族。地震時,共有11人遇難,寨子里95%以上的房子受損嚴重。他還介紹,羌鋒村的古寨有上千年的歷史,村子裡會羌綉的人才很多。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羌鋒村的旅遊業發展便被提上議程。但由於各種原因,羌鋒村的旅遊發展,並沒有完全走上軌道。即使是震前,旅遊給羌鋒帶來的收入也並不多。
聽聞羌鋒村被規劃成羌族風情展示區,未來很可能再度走上旅遊開發之路,周平康有些興奮,盡管他也明白,這並非轉眼間能實現的事。
開發古村 建好自住房再整改風貌
◎背景
陳仁福等援建組成員多次到訪羌鋒村。在重建發展過程中,如何保證寨子新建的房屋既保持傳統的羌式風格,又能經濟實用,不給村民增添負擔?如何保留原汁原味的羌族文化味道?如何保證有一定的客源?羌鋒村的開發和利用,並不容易。
「現在羌鋒村的旅遊發展,再次被提上重要議程。寨子被當成綿虒的核心村進行重點建設,從山下上來的那條村道,現在已在拓寬。這樣,以後旅遊中巴車便可直接進入村子了」,高國友對羌鋒村的旅遊發展規劃,抱有期待。
周平康更是期待旅遊早點恢復起來。他說,「如果羌鋒村的旅遊發展規劃實現了,我還會再整個農家樂。」2006年5月左右,周平康和妻子汪清述開了羌鋒村第一家農家樂「清述羌家」,成為村子裡依靠旅遊致富的先行者之一。
「雖然我沒讀過書,但開農家樂是我跟我老婆提議的。寨子里經常有從成都過來耍(四川話里,為」玩耍「的意思)的遊客,他們到村子耍完後,需要吃飯,我當時覺得這裡面肯定有市場」,周平康闡述自己開農家樂致富的想法。白天,「清述羌家」提供普通的農家樂川菜,到了晚上,遊客們便可在此露天烤羊,同時,可一邊聆聽羌歌,一邊欣賞羌族姑娘們表演的鍋庄舞。
「一年的純收入有2萬多」,可是,地震過後,「清述羌家」全垮完了,周平康說,「我真的想寨子能盡快恢復原狀甚至超過以前,這樣,不光是我,寨子里的人都能依靠旅遊致富」。
村民王其斌也在琢磨,如果寨子的旅遊能開發起來,到時可以把自家的房子弄成小旅館。地震後,王其斌工作的小水電站因故停產,他便沒有了每月400多元的收入,「現在,家裡有2畝多地,主要是種玉米喂豬,兩頭豬的話,一年能掙個3000元左右。還有就是外出打工了,這樣可以多找些錢供兩個娃讀書」,「如果有很多遊客來寨子里耍,那麼,我們就可以不用出門打工嘍,可以在家裡做點生意」。
不過,羌鋒村的開發和利用,並非那麼容易。在重建發展過程中,如何保證寨子新建的房屋既保持傳統的羌式風格,又能經濟實用,不給村民增添負擔?如何保留原汁原味的羌族文化味道?如何保證有一定的客源?……
陳仁福等援建組成員多次到訪羌鋒村。陳仁福表示,羌鋒村當下最緊要的事,是村民要先把自住房建好。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指引村民進行風貌整改和庭院整理,才能談旅遊開發。目前,廣東省僑聯和香港曾氏慈善基金會,將分別拿出資金,來支援羌鋒村的建設和發展,「前提是尊重羌鋒村老百姓的意願,要讓他們理解,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們的發展。同時,也要讓捐贈人感到滿意。」
傳承困難
釋比已年邁 後繼尚無人
◎背景
釋比一般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為了能衣缽相傳,這個條件也已放寬,但76歲的釋比王治升目前仍然沒有傳人。
對於羌鋒村的旅遊發展,陳仁福亦有自己的擔心,「羌鋒村以至整個綿虒,目前只有一個釋比了,如果後繼無人,怎麼辦?」
他所說的這個唯一的釋比,便是羌鋒村76歲的王治升,而據羌鋒村村民介紹,上世紀50年代,寨子里還有四個釋比。
釋比,被稱為羌文化的傳承人,羌族文化的網路全書,類似於漢文化里的端公等。羌人沒有文字,幾千年的民族記憶、知識及歷史,便是通過一代代釋比口口相傳。
王治升從十一二歲開始便向父親學習釋比技能。如今,他76歲,卻沒有傳人。他有點無奈,「年輕人都出去打工賺錢了,現在沒得人學嘍」。按照傳統的要求,釋比一般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但目前條件已放寬。原先,寨子里就曾有年輕人想向王治升學習,但最終也沒了下文。「有人學我就教他」。王治升說,「我已經快80歲了」。
當然,釋比傳承的問題也已得到汶川縣關注。今年4月23日,汶川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吳開明還和古羌文化研究專家鄭禎成,前往羌鋒村調研,就如何更好保護羌族的語言、服飾、釋比文化等進行了交流,並聽取了村民意見。
然而在未來,哪位羌鋒村村民將學習釋比技能,成為釋比傳人,與猴皮帽、羊皮鼓等釋比做法事用的器具結緣,暫時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我還是希望有人來學」,王治升語氣堅定。
同樣語氣堅定的還有援建組組長陳仁福,他說,援建組和綿虒鎮政府不光要把羌鋒村保護好發展好,更要實現整個綿虒的振興與發展,「我們希望把整個綿虒打造成旅遊目的地之一」,更加希望將綿虒「打造成學習大禹精神、感受羌禹文化的場所,讓世界在這里看到大禹精神的傳承」。
綿虒地理
如果沒有這場特大地震,絕大多數援建組工作人員並不知道綿虒,更不知道「虒」字的讀音和來歷(據明《蜀中廣記》中記載:「汶川縣漢之綿虒縣也。虎有角曰虒,行水中,地有此獸矣」)。綿虒,明宣德年間至1952年為汶川老縣城所在地,距今汶川縣城18公里,處於九寨溝—黃龍—成都旅遊線的陸路必經之地,下轄羌鋒村被授予「中國羌綉之鄉」。震前,綿虒共轄1個居委會、14個行政村,人口以羌、藏、漢、回民族為主,2007年底人口總數為8000餘人。相傳,大禹正是出生在綿虒石紐山刳兒坪。據《禹志》記載,「禹生於石紐」。羌鋒村被譽為「西羌第一村」,被授予「中國羌綉之鄉」稱號,1997年的時候,費孝通還曾為它親筆題詞。
綿虒經濟
震前,綿虒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864元,農業上,主產玉米及櫻桃等,工業上,主要為小水電、採石及石料加工。震後,因災死亡164人,失蹤8人,受傷2810人,直接經濟損失38.32億元。受災耕地面積達到13469畝,滅失耕地5570畝,本就不成體系的工業,更是受到重創。
援建
珠海市和綿虒鎮商定的災後重建援建項目總投資約為3億元,優先修建基礎設施。在長期發展方面,珠海市援建工作小組提出把災後重建和羌禹文化的保護、繼承和開發融為一體的方案,與汶川縣政府的期望不謀而合。
援建組故事
「蜀道難」堵車17小時
2009年4月29日21時,援建組組長陳仁福,剛從成都出差回來。成都離綿虒只有130公里,然而,由於堵車,卻用了近13個小時。不光是他,援建組的其他工作人員,也早已習慣這種「被長時間堵在路上」的生活。
走完這130公里的最長紀錄,則是17個小時。「暫時沒人破這個紀錄,不過,走10多個小時,算是正常的」,援建組工作人員笑著說。
同樣,從綿虒到汶川縣城的18公里路,也時不時堵車,後來,援建組人員便被堵出了經驗,「經常會帶點干糧,才去縣城辦事」。
櫻桃甜 感謝好心人
「櫻桃、櫻桃……」,2009年4月28日,珠海市援川醫療衛生隊成員朱克京與同伴,從三官廟村步行回鎮區綿豐村時,被一身著羌族服裝的女村民攔住。「不好意思,我們不買,住處還有呢」,朱克京與同伴說道。
「是我」,女村民指著臉上的傷口,「你們一定多拿些,多拿些……」朱克京和同伴這才發現,是幾天前在山邊勞動時被落石砸到的三官廟村女村民。當天,他們在上班途中遇見她受傷,便趕緊將她送到綿虒鎮醫院。
「這里的村民太淳樸了」,朱克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