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泳槽各純水工序ph為多少需要換水
這個根據質量要求,質量要求越高,對水質要求越好。如果有條件,盡可能控制的接近純水最好,如果比較忙,時間有限,或者要求不高,稍微有點變動也沒關系的。不要怕,只要不是很離譜,純水一般不會是問題源。
㈡ 電泳技術,前處理水槽內的水有何要求與電導率是否有關,請指教
前處理水質是有嚴格要求的,因為會影響塗裝的耐蝕性。水質好壞一內般就是電導率來判定,電導容率高水中雜質多,水質差;電導率低,水中雜質少,水質好。
電泳使用水質首先看當地自來水的硬度,硬度太高是需要軟化後在使用,建議與前處理葯品廠家咨詢。
一般情況
脫脂--自來水
水洗--自來水
表調--自來水/純水
磷化--自來水
水洗--純水
電泳前最後水洗--水槽水電導率≤10μm;新純水噴淋--工件滴落水電導率≤5μm
㈢ 影響電泳塗層品質的電泳工藝有哪些
影響電泳漆膜質量的工藝參數:
1、電壓:
在電泳塗裝中,電壓對於電泳漆膜的影響比較大,若電壓過高,電泳漆膜就會越厚,容易引起漆膜表面粗糙,烘乾後易產生橘皮現象等;若電壓過低,則容易引起電解反應慢,漆膜薄而均勻,泳透力差。因此,在電泳塗裝的過程一定要選擇合適的電壓,其電壓的選擇可根據電泳漆種類和施工要求等方面進行確定。
2、電泳時間:
電泳時間過短,會容易導致塗層過薄;反之,隨著電泳時間延長,電泳漆膜厚度的厚度也會隨著時間延長而增加。但是,當電泳漆膜達到一定厚度時,再繼續延長時間,不僅不能增加厚度,而且還會加劇副反應。
3、PH值:
電泳漆的PH值,會在一定的程度上,直接影響到槽液的穩定性。因此,在施工過程中一般要求,PH值的控制一般在5.9~6.2之間。不然,PH值過高,有可能會導致工件表面光澤不一致,漆液的穩定性不好,已溶解的樹脂會析出,漆膜表面粗糙,附著力降低;PH值過低,新沉積的塗膜會再溶解,漆膜變薄,電泳後沖洗會脫膜。
4、電導率:
在進行電泳塗裝前,被塗物件都需要前處理,若是前處理沒有處理好,會使帶入電泳槽的雜質離子濃度過高,從而容易導致電泳漆膜出現粗糙不勻和針孔等弊病。因此,在塗裝施工中,必須要對電泳漆工作液進行凈化處理,例如採用純水機、陽極罩設備和超濾裝置。
5、固體分和灰份:
當電泳漆工作液的固體分含量太低時,容易導致漆膜的遮蓋力不好,顏料易沉澱,塗料穩定性差,塗膜品質下降;灰份過低,塗膜遮蓋力下降;灰份過高,塗膜光澤度下降,或容易產生顆粒異常。
望採納,謝謝
㈣ 如何控制電泳槽液及uf液的ph值
1 電泳槽液和UF液是循環的
2 當使用超濾機,產生濃縮液和UF液,所以UF液和電泳槽液的PH基本一致。
3 只要控制好電泳槽的PH值,UF液不添加其他物質,PH都是穩定的。
4 生產過程中,陽極系統內會產生少量氫離子,有可能使槽液PH降低
5 生產過程中,根據生產需要會補加純水和新塗料,純水PH值在7附近,新塗料PH也在生產工藝范圍內。
6 所以4和5基本保持平衡,使PH基本變化不大
7 上述是一般正常生產時,變化不大的。
8 如果PH變化比較大。過高,適量添加中和劑(酸類);過低,排放超濾液,補加純水過著新塗料。
9 上述8的問題,一定要查明原因,添加中和劑和超濾只是暫時的。
㈤ 如何降低電泳槽液中的雜質離子
如何降低電泳槽液中的雜質離子?
眾所周知,在電泳塗裝工業大生產中,雜質離子帶襲纖入姿升電泳槽是不可避免的!但過多的雜質離子帶入,會對電泳槽液的穩定性、電泳漆塗膜質量以及塗料的利用率等方面均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為了保證電泳塗裝的效果和質量,我們必須要想方設法保證電泳漆液的清潔。那麼當電泳漆雜質離子濃度過高時,該如何處理呢?以下由電泳漆生產廠家飛揚專業人士為您分享。
降低電泳槽液雜質離子的方法與注意事項:
通過排放適量的超濾液,來解決電泳漆中雜質離子過高的問題。
在排放超濾液前,需要對超濾膜管進行檢査,如果有發現其有破損,應立即進行更換,防止排放超濾液時塗料的流失。
根據槽液電導率偏高程度、或電泳漆塗膜「蛤蟆皮」面積大小及程度,來判斷了出雜質離子含量拍冊仿,然後再決定超濾液的排放量。
根據電泳槽液溶劑含量和此次超濾液排放量,補加回與超濾液排放量中溶劑含量相當的溶劑,以此來保持排放超濾後整個槽液溶劑含量的相對平衡和穩定。
檢査純水水質,確保水質合格(電導率須小於10us/cm,PH值<7.0)。需補回與超濾液排放量等量的純水。
溫馨提示:為了不造成排放量過大而產生浪費,其超濾液應進行分次排放。而且一般在進行排放超濾液前,為了保持槽液溶劑含量的相對平衡和穩定,應回補相應一定量的溶劑。
㈥ 電泳塗裝常見缺陷及防治方法有哪些
電泳塗裝的漆膜弊病及其防治
由於電泳塗裝方法的獨特性,所產生的漆膜弊病雖與一般漆膜病相同,但病因及防治方法不同,有些弊病是電泳塗裝獨有。在本章中將常見的電泳塗裝漆膜弊病及病因和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顆粒(疙瘩)
在烘乾後的電泳漆膜表面上,存在有手感粗糙的(或肉眼可見的)較硬的粒子,稱為顆粒。
產生原因:
(1) 電泳槽液有沉澱物,凝聚物或其它異物,槽液過濾不良。
(2) 電泳後沖洗液臟或沖洗水中含漆濃度過高。
(3) 烘乾爐臟,落上顆粒狀的污物。
(4) 進入電泳槽的被塗物不潔凈,磷化後的水洗不凈。
(5) 塗裝環境臟。
防治方法:
(1) 減少塵埃帶入量,加強電泳槽液的過濾。所有循環的漆液應全部經過濾裝置,推薦用25um精度的過濾袋過濾,加強攪拌防止沉澱,消除槽內的「死角」和裸露金屬處,嚴控PH值和鹼性物質,防止樹脂析出或凝聚。
(2) 提高後沖洗水的清潔度,電泳後沖洗的水中固體份要盡量低,保持後槽向前槽溢流補充。清洗液要過濾,減少泡沫。
(3) 清理烘乾室,清理空氣過濾器,檢查平衡系統和漏氣情況。
(4) 加強磷化後的沖洗、要洗凈浮在工件表面上的磷化殘渣。檢查去離子水循環水洗槽的過濾器是否堵塞,防止被塗物表面的二次污染。
(5) 塗裝環境應保持清潔。磷化至電泳槽之間和電泳後瀝干(進入烘乾室前)應間壁,檢查並消除空氣的塵埃源。
註:槽液中污物基準測定:取槽液1公斤,用500目的濾網過濾後,殘渣量應少於10mg。
2.陷穴(縮孔)
由外界造成被塗物表面,磷化膜或電泳濕漆膜上附有塵埃、油等,或在漆膜中混有與電泳塗料不相溶的粒子,它們成為陷穴中心,並造成烘乾初期的流展能力不均衡而產生火山口狀的凹坑,直徑通常為0.5—3.0mm,不露底的稱為陷穴、凹窪,露底的稱為縮孔。
產生原因:
(1) 槽液中混入異物(油分、灰塵),油飄浮在電泳槽液表面或乳化在槽液中。
(2) 被塗物被異物污染(如灰塵、運輸鏈上掉落的潤滑油、油性鐵粉、面漆塵埃、吹乾用的壓縮空氣中有油污)。
(3) 前處理脫脂不良,磷化膜上有油污。
(4) 電泳後沖洗時清洗液中混入異物(油分、灰塵),純水的純度差。
(5) 烘乾爐內不凈或循環風內含油份。
(6) 槽液內顏基比失調。
(7) 補給塗料或樹脂溶解不良(不溶解粒子)
防治方法
(1) 在槽液循環系統應設除油過濾袋,以除去污物。
(2) 保持塗裝環境潔凈、運輸鏈、掛具要清潔,所用壓縮空氣應無油,防止灰塵,面漆塵霧和油污落到被塗工件上。不允許帶油污和灰塵的被塗工件進入電泳槽,設置間壁。
(3) 加強前處理的脫脂工序,確保磷化膜上無污染。
(4) 保持電泳後沖洗水質,加強清洗液的過濾,在沖洗後至烘乾爐之間要設防塵通廊。
(5) 保持烘乾室和循環熱風的清潔,第一升溫區升溫不宜過急。
(6) 保持電泳槽液的正確顏基比及溶劑含量等。
(7) 補加新漆時應攪拌均勻,確保溶解、中和好,並且應過濾。
註:驗證環境凹陷(面漆塵霧對濕電泳漆膜的影響)採用以下方法:
①按規定條件進行電泳塗裝。
②在濕漆膜上撒上面漆塵霧。
③烘乾後觀察狀態。
3.針孔
在漆膜上產生針狀小凹坑現象稱為針孔,它與陷穴(麻坑)的區別是後者在凹坑的中心部一般有成為核心的異物,凹坑的周圍是漆膜堆積凸起。
根據產生的原因,針孔有以下幾種:
(1) 再溶解性針孔:泳塗的濕漆膜在電泳後沖洗不及時,被漆膜再溶解而產生針孔。
(2) 氣體針孔:在電泳過程中,由於電解反應激烈,產生氣泡過多脫泡不良,因槽液溫度偏低或攪拌不充分,造成被漆膜包裹,在烘乾過程中氣泡破裂而出現針孔。
(3) 帶電入槽階梯式針孔,發生在帶電入槽階梯弊病程度嚴重的場合下,針孔是沿入槽斜線露出底板;另外,氣泡針孔是在帶電入槽場合下,由於槽液對物體表面潤濕不良,使一些氣泡被封閉在漆膜內或是槽液表面的泡沫附著在工件表面上形成氣泡針孔,易產生在被塗物的下部。
防治方法:
(1) 工件經泳塗成膜後,離開槽液立即用UF液(或純水)沖洗,以消除再溶解性針孔。
(2) 在電泳塗裝時,從工藝管理上應控制漆液中雜質離子的濃度,對各種離子的含量要控制在規定的范圍之內,要求定期化驗槽內各種離子濃度,如超標要排放超濾液,對極液也要控制在規范之內。在磷化膜孔隙率高的情況下也易含氣泡,因此應遵守工藝規定的溫度(陰極電泳一般為28~32℃范圍)。
(3) 為消除帶電入槽的階梯式針孔,要求槽液表面的流速大於0.2米/秒,以消除堆積泡沫,在帶電入槽的通電方式生產時,防止運輸鏈速度過低。
(4) 為消除水洗針孔,首先要保證漆膜電滲性好,控制槽內溶劑含量(不能過高)及雜質離子的含量,以獲得緻密的漆膜,後沖洗的水壓不可高於0.15MPa。
4.膜厚太薄
泳塗後工件表面的乾漆膜厚度低於所採用電泳塗料技術條件或工藝規定的膜厚。
產生原因:
(1) 槽液的固體份過低。
(2) 泳塗電壓偏低,泳塗時間太短。
(3) 槽液溫度低於工藝規定的溫度范圍。
(4) 槽液中的有機溶劑含量偏低。
(5) 槽液老化,使濕漆膜電阻過高,槽液電導率低。
(6) 極板接觸不良或損失,陽極液電導太低,被塗物通電不良。
(7) 電泳後沖洗過程中UF液清洗時間過長,產生再溶解。
(8) 槽液的PH值太低(MEQ值高)
防治方法:
(1) 提高固體份,保證固體份穩定在工藝規定的范圍內,固體份的波動最好控制在0.5%以下。
(2) 提高泳塗電壓和延長泳塗時間,使它們控制在合適范圍內。
(3) 注意定期清理熱交換器,檢查是否堵塞,加熱系統及示溫元件是否出了故障,槽液溫度控制在工藝規定的范圍內或上限。
(4) 添加有機溶劑調整劑,使其含量達到工藝規定的范圍。
(5) 加速槽液更新或添加調整劑,提高槽液電導和降低濕塗膜電阻。
(6) 檢查極板是否有損失(腐蝕)或表面有結垢,一定要定期清理或更換極板,提高陽極液電導,檢查被塗工件通電是否良好,掛具上是否有塗料附著。
(7) 縮短UF液沖洗時間,防止再溶解。
(8) 添加中和度低的塗料,使槽液PH值達到工藝范圍內。
5.漆膜過厚
被塗工件表面的乾漆膜厚度超過所採用電泳塗料技術條件或工藝規定的膜厚。產生原因:
(1) 泳塗電壓偏高。
(2) 槽液溫度偏高。
(3) 槽液的固體份過高。
(4) 泳塗時間過長(如懸鏈停止等)
(5) 槽液中的有機溶劑含量過高,槽液熟化時間太短。
(6) 工件周圍循環效果不好。
(7) 槽液電導率高。
(8) 陰/陽極比不對,陽極位置布置不當。
防治方法:
(1) 調低泳塗電壓
(2) 槽液溫度絕對不能高出工藝規定,尤其是陰極電泳漆,當漆溫過高將會影響槽液的穩定性,維持槽液溫度在工藝規定的溫度范圍的下限下生產。
(3) 將固體份降到工藝規定之內,固體份過高不僅使漆膜過厚而且表面帶出槽液多,又增加後沖洗的困難。
(4) 控制泳塗時間,在連續生產時應盡可能避免停鏈。
(5) 控制槽液中的有機溶劑含量,排放超濾液,添加去離子水,延長新配槽的熟化時間。
(6) 通常因泵、過濾器及噴嘴堵塞而造成,應維修調整之。
(7) 排放超濾液,添加去離子水,降低槽液中的雜質離子的含量。
(8) 調整極比和陽極布置的位置
6.水滴跡
電泳漆膜烘乾後局部漆面上有凹凸不平的水滴斑狀的弊病。
產生原因:濕電泳漆膜上有水滴,在烘乾時水滴在漆膜表面上沸騰,液滴處產生凹凸不平的塗面。
(1) 在烘乾前,濕電泳漆膜表面上有水滴,水洗後附著的水滴未揮發掉(晾乾區濕度太高)或未吹掉。
(2) 烘乾前從掛具上滴落的水滴。
(3) 電泳水洗後,被塗物上有水洗液積存。
(4) 最終純水洗的純水量不足。
(5) 所形成的濕電泳漆膜(過厚、組成松軟、電滲性差等)的抗水滴性差。
(6) 進入烘乾室後溫升過急。
防治方法:
(1) 在烘乾前吹掉水滴,降低晾乾區的溫度,將晾乾區的溫度調整到30~40℃。
(2) 採取措施防止掛具上的水滴落在被塗物上。
(3) 吹掉積存的清洗水或開工藝孔,或改變裝掛方式解決被塗物上的積水問題。
(4) 提供足夠量的純水。
(5) 改變工藝參數或塗料組成來提高濕漆膜的抗水滴性。
(6) 在進入烘乾室時避免升溫過急,或增加予加熱(60~100℃,10分鍾)。
註:水滴跡試驗方法
① 按規定條件電泳後吹乾
② 在試驗樣板的水平面上滴上試驗液(0.1CC)
③ 照原水平狀烘乾後觀察表面狀態
7.異常附著
被塗物表面或磷化膜的導電性不均勻,在電泳塗裝時電流密度集中於電阻小的部分,引起漆膜在這部位集中成長,其結果在這部位呈堆積狀態附著。
產生原因:
(1)被塗物表面導電不均勻,致使局部電流密度過大。
磷化膜污染(指印、斑印、酸洗渣子)
被塗物表面污染(有黃銹、清洗劑、焊葯等)
前處理工藝異常:脫脂不良,水洗不充分,有脫脂液和磷化液殘留;磷化膜有發蘭、黃銹斑。由此因產生的異常附著稱為前處理異常附著。
(2)槽內雜質離子污染,電導過大,槽液中有機溶劑含量過高;灰分太低。
(3)泳塗電壓過高,槽液溫度高,造成漆膜破壞。
註:驗證由前處理不良或前處理異物附著有以下兩種方法。
A:用100號砂紙將試驗樣板打磨一半表面,擦凈後按規定條件進行電泳塗裝,烘乾後觀察表面狀態和膜厚。
B:在試驗樣板上滴落幾滴試驗液(脫脂液、磷化液等),照原樣按規定的條件進行電泳塗裝,烘乾後觀察表面狀態。
防治方法:
(1)嚴格控制被塗物(白件)表面的質量,應無銹跡、焊葯等。
要嚴格控制前處理各道工序,改進前處理工藝,確保脫脂良好,磷化膜均勻,水洗充分,應無黃銹、蘭色斑。
(2)嚴格控制槽液中雜質離子含量,防止雜質離子混入,排放超濾液,加去離子水來控制雜質離子含量和有機溶劑含量。如果灰分過低則添加色漿。
(3)泳塗電壓不能超過工藝規定,尤其要控制被塗物入槽初期電壓,降低槽液溫度,採用較為緩和的電泳塗裝條件,避免極間距太短。
8.泳透力低
復雜的被泳工件的箱形(夾層)結構或背離電極部分泳不上漆或者塗得過薄的現象稱為泳透力低。
產生原因:
(1) 所選用電泳漆的泳透力本身就差或泳透力變差。
(2) 泳塗電壓過低。
(3) 槽液的固體份偏低。
(4) 槽液攪拌不足。
防治方法:
(1) 為使箱式結構(象汽車車身或駕駛室那樣的被塗物)能泳塗上漆,最根本的措施是選用泳透力高的材料,起碼要選用75%(一汽鋼管法)的泳透力,嚴格檢測進廠電泳漆和槽液的泳透力。
(2) 適當升高泳塗電壓。
(3) 及時補加漆,確保固體份在工藝規定的范圍。
(4) 加強槽液的攪拌。
9.乾漆跡
由於被塗物出電泳槽後至電泳後清洗之間時間過長,或電泳後清洗不充分,致使附著在濕電泳漆膜上的槽液干結,在烘乾後塗膜表面產生斑痕,稱為乾漆跡。
產生原因:
(1) 電泳至水洗區之間的時間太長*。
(2) 0次水洗不完全,電泳後水洗不充分。
(3) 槽液溫度偏高。
(4) 環境濕度低
防治方法:
(1) 在工藝設計時應注意,被塗物從電泳槽出槽到0次電泳後清洗之間的時間宜選在1分鍾之內。
(2) 強化0次水洗,使被塗物清洗完全。
(3) 適當降低槽液溫度。
(4) 提高泳塗環境濕度。
註:驗證方法:
① 按規定的條件進行電泳塗裝。
② 電泳後先不水洗,晾乾一定時間(垂直放置)。
③ 水洗、烘乾後觀察狀態
10.二次流痕
按正常工藝電泳泳塗,水洗液有靠近被塗物的夾縫結構處在烘乾後產生漆液流痕,這種現象稱之為二次流痕。
產生原因:
(1) 電泳後水洗不良。
(2) 槽液的固體份過高,水洗水的含漆量也偏高。
(3) 被塗物的結構所造成。
(4) 進入烘乾室時升溫過急。
防治方法:
(1) 強化電泳後的水洗,增加浸式清洗工序,提高循環去離子水洗水的溫度(30~40℃)。
(2) 適當調低槽液的固體份,降低水洗水中的含漆量。
(3) 改進被塗物的結構,開供排液的工藝孔。
(4) 強化晾乾的功能,為改善漆液的流動性將晾乾室的溫度調到30~40℃,並在被塗物進入烘乾室之前進行加熱(60~100℃,10分鍾),以避免夾縫中的水分在急劇升溫中沸騰將漆液擠出。
11.再溶解
泳塗沉積在被塗物上的濕漆膜,被槽液或超濾清洗液再次溶解,產生使漆膜薄。失光、針孔、露底等現象。這種電泳塗裝的漆膜弊病稱之為再溶解。
產生原因:
(1) 被塗物電泳後在電泳槽或水洗液中停留時間過長。
(2) 槽液的PH值偏低,溶劑含量偏高,水洗水的PH值偏低;沖洗壓力過高,沖洗時間過長。
防治方法:
(1) 在間歇式生產場合,斷電後被塗物應立即從槽中取出,在連續式生產場合應帶電出槽,水洗槽中停留時間不宜超過1分鍾。
(2) 將槽液和水洗液的PH值嚴格控制在工藝規定范圍內。每次沖洗時間應控制在40秒左右,沖洗壓力不應超過0.15MPa。
12.塗面斑印
由底材表面污染,在電泳塗裝後,乾漆膜表面仍有可見的斑紋或地圖狀的斑痕,這種電泳漆膜稱之為塗面斑印。它與水跡和漆跡斑痕的不同之處是塗面仍平整。
產生原因:*
(1) 磷化後的水洗不充分(不良)。
(2) 磷化後的水洗水的水質不良。
(3) 前處理過的被塗面再次被污染,如掛具上的污水滴落在前處理過的表面上。
防治方法:
(1) 強化磷化後的水洗,檢查噴嘴是否有堵水洗塞。
(2) 加強磷化後水洗水的管理;新鮮去離子水洗後的滴水電導不應超過50us/cm。
(3) 注意塗裝環境,保持清潔,防止前處理過的表面再污染,防止掛具上滴水。
註:塗面斑印的驗證方法
① 將用純水稀釋過的前處理液(1/100~1/1000)滴落在前處理過的樣板上(滴下0.1cc,擴展到20mm),晾乾10分鍾。
② 在100℃下烘乾10分鍾。
③ 按規定的條件電泳、烘乾、觀察狀態。
13.漆面不勻、粗糙
烘乾後的電泳漆塗膜表面光澤、光滑度等不勻,有陰陽面。這種電泳漆膜弊病稱為漆面不勻或漆面粗糙。輕者光澤不好或失光,漆膜外觀不豐滿,重的手感不好(用手摸有粗糙的感覺)。如果在電泳過程中處在垂直面(或水平面的下表面)的漆膜光滑有光澤,而處在水平面的電泳沉積漆膜粗糙無光澤,這種現象稱為「L」效果不好。*
產生原因:
(1) 被塗物表面的磷化膜不均和過厚,磷化後的水洗不充分。
(2) 槽液的固體份過低,槽液中有細小的凝聚物,不溶性的顆粒,槽液過濾不良。
(3) 槽液的顏基比過高。
(4) 槽液中混入不純物,如雜質離子等不純物混入,槽液電導太高。
(5) 槽液中的溶劑含量過低。
(6) 在被塗物周圍槽液的流速太低或不流動。
(7) 槽液的溫度低。
防治方法:
(1) 改進磷化工藝,選用緻密薄膜型磷化膜,加強磷化後的水洗及水洗水的水質管理。
(2) 提高槽液的固體份,控制其在工藝規定的范圍內,加強槽液的全過濾,尤其要除去易沉降的重的小顆粒。
(3) 通常減少色漿的補加量,來降低槽液的顏基。
(4) 排放超濾液,添加去離子水,來降低槽液中雜質離子含量和電導。
(5) 添加溶劑,來提高槽液中有機溶劑含量。
(6) 在電泳過程中加強槽液的循環和攪拌。
(7) 將槽液的溫度嚴格地控制在工藝規定的范圍內。
註:參見第六章的「L」效果的試驗方法。
14.帶電入槽階梯弊病
在連續式生產被塗物帶電進入電泳槽的場合,塗面上產生多孔質的階梯條紋狀的漆膜弊病,這種弊病一般為帶電入槽階梯弊病。
產生原因:
(1) 入槽部位液面有泡沫浮游(積聚),泡沫吸附在被塗物表面上被沉積的漆包裹。
(2) 被塗物表面不濕不均或有水滴。
(3) 入槽段電壓過高,造成強烈的電解反應,在被塗物表面產生大量的電解氣體。
(4) 運輸鏈(被塗物的入槽)速度太慢或有脈動
防治方法:
(1) 加大入槽部位液面的流速,消除液面的泡沫。
(2) 吹掉被塗物表面的水滴,確保被塗物全乾(或均勻地全濕)狀態進入電泳槽。
(3) 降低入槽段的電壓,在入槽段減少或不設電極。
(4) 加快運輸鏈速度,一般鏈速在2米/分以下易產生帶電入槽階梯弊病,鏈速應均勻脈動。發生漆膜弊病時的檢查要點
NO 現象 確認事項 檢查確認內容
1 膜厚不足 電壓
通電不良
槽液溫度
加熱殘分(NV)
溶劑含量 檢查電壓是否適當(偏低)
檢查掛具上是否有塗料附著,測極罩電阻
槽液溫度是否保持在工藝規定范圍內
加熱殘分是否偏低
槽液中的溶劑含量是否偏低
2 漆膜過厚 電壓
槽液溫度
加熱殘分(NV)
通電時間
溶劑含量 檢查電壓是否適當(偏高)
槽液溫度是否保持在工藝規定范圍內
加熱殘分是否偏高
運輸鏈速度是否變慢了
槽液中的溶劑含量是否偏高
3 塗膜的縮孔、凹坑、
針孔 塗料、槽液
環境
純水
前處理
顏料分 檢查槽液中有無混入異物(油分)的痕跡
被塗物是否有被油分,面漆霧污染
純水的水質是否合格
脫脂是否不良
顏料分是否偏低*
4 塗膜有顆粒 塗料、槽液
水洗水
被塗物
環境 檢查槽液內有無沉澱物,凝聚物或異物混入
電泳後的清洗水是否太臟
被塗物不清潔或磷化後水洗不充分
塗裝環境是否不清潔
5 二次流痕 塗料
水洗 加熱殘分是否過高
電泳後水洗是否不充分
6 塗面的異常附著 電壓
灰分
溶劑量
設備、操作
磷化 塗裝電壓適當否
灰分過低*
溶劑含量過高否
極間距是否過近
磷化葯品未清潔干凈
7 水滴跡 掛具
被塗物 在電泳水洗後的晾乾過程中從掛具上有無水滴落
在電泳水洗後被塗物上的積水排除干凈否
8 不均勻的干痕跡 水洗
運輸鏈的速度
槽液溫度
環境 電泳後的水洗充分否
電泳和水洗之間的時間是否過長
槽液溫度是否過高
塗裝環境的濕度太低
9 再溶解 槽液
水洗水
運輸鏈 槽液的PH值低
水洗水的PH值低或沖洗壓過高
運輸鏈速度變低或停止
10 塗面斑印 磷化後的水洗
環境
掛具上的污物 水洗不充分
被塗物在電泳前又被污染否
有無掛具上的污物滴落在被塗物上或槽液中
11 塗膜粗糙 磷化
加熱殘分
純水
前處理
顏料分 磷化膜是否均勻,前處理後水洗是否充分
槽液的加熱殘分(NV)是否過低
純水的水質是否合格
脫脂是否不良
顏料分是否偏低*
㈦ 電泳漆日常維護
維護陰極電泳塗裝的若乾重要事項:
1、漆液固含量漆液固體份一般控制在12-18%(依據顏基比的不同),由於不斷地電泳,漆液固含量不斷下降,所以務必根據加工量(加工面積)算出一個工作周期所需用漆量,添加漆時以槽液或去離子水作為稀釋液,稀釋後經過濾入槽,採取少量多次加入法為好,盡可能保持漆液的固含量在一定范圍之內,同時維持主副槽的落差。假如固含量偏低,容易產生槽液穩定性差,電泳膜偏薄,泳透率下降等弊病。2、漆液PH值漆液PH值一般控制在6.3+0.3以內,如果PH值偏低,可加快陽極液的更新或用超濾液加以調整。務必經常跟蹤測試。3、關於電導率電導率是電泳槽液的基本指標之一,一般控制在1100—1700µs/cm,它主要用於衡量槽液的導電性,具有較高電導率的電泳塗料可得到足夠高的泳透率,因此,電導率越高,泳透率越高,但高的電導率必須是由於電泳塗料本身的電導率而得到的,在另一種情況下,由於電泳施工過程中的槽液污染而導致槽液中的金屬鹽類雜離子的濃度過高,從而引起槽液的電導率升高,此時會造成塗料的泳透率下降,我們常見到電泳槽液在運行一段時間以後泳透率相對下降就有這一類的原因,這種情況,可通過加強前處理清洗和超濾等方法進行槽液的維護。4、助溶劑添加電泳塗料槽液中含有少量的助溶劑,它有助於電泳塗膜在沉積時聚結,從而形成均一的塗膜,因此,助溶劑的含量必須維持在一個正常的范圍之內,過低的溶劑含量會造成沉積塗膜的黏度過大,不易聚結,易造成成膜過薄,流平差等現象,過高的溶劑含量,會大大降低塗膜的黏度,濕膜發粘,電導率增大,從而引起泳透率大大下降,漆膜疏鬆,性能下降。如果正常的操作,並且槽液的更新期不太長的情況下,一般不需要添加助溶劑,如果槽液溫度長期過高、或連續多日不電泳、漆液溶劑含量將會下降,維持一定的溶劑含量是槽液穩定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需適當補加助溶劑。5、循環系統循環系統主要作用有:防止顏填料沉澱,使槽液溫度均勻,消泡作用(消除電泳時工件表面產生的氣泡,並將氣泡移至副槽)。循環系統需經常檢查,以保證漆槽處於正常的工作狀態。6、漆液的翻新需經常開啟電泳槽的過濾系統,以保證正常的漆膜外觀。如沒有過濾系統,須定期翻槽,即將漆液全部打出,清洗電泳槽,並將漆液重新過濾入槽。7、極板和掛具的清洗在掛具使用過程中務必保證其良好的導電性,尤其要注意經常檢查陽極板(不銹鋼板),並經常清除其表面的污染物。8、電泳漆的更新周期更新周期是電泳槽液的重要指標之一,它表明的是槽液中添加的塗料固含達到槽液中原有固含量時,所需要的時間,陰極電泳塗料常常推薦槽液的更新時間為2-8周,在此時間內,按正常的施工工藝使用,塗料工作正常,即使需要調整,也僅須較小的調整即可,而達到8周以上,則需要對槽液進行較大的調整方可確保槽液正常的使用,這主要是由於槽液更新太慢,塗料長期在低固含下循環,有機物的老化,助溶劑的大量揮發而引起,因此,在塗裝線設計和塗裝作業中,應盡可能的縮短更新周期。
㈧ 電泳後有兩道水洗,依次是UF洗和純水洗,請問第二個水洗必須用純水洗還是可以用自來水。
我認為,電泳後的第一道水洗(UF0)是部件剛出電泳槽,洗下的電泳漆直接回到電泳槽內,回然後再答經UF1和UF2水洗,因為UF1和 UF2水洗,洗下來的水中還含有電泳漆固體份0.8--0.5%電泳漆,為了電泳漆回收利用,最好不要省去這些工序,經過UF0、UF1、UF2水洗後再用純水噴淋洗,效果很好。
㈨ 電泳工藝的工藝流程
陽極電泳一般工藝流程為:工件前處理(除油→熱水洗→除銹→冷水洗→磷化→熱水洗→鈍化)→陽極電泳→工件後處理(清水洗→烘乾)。
1、除油。溶液一般為熱鹼性化學除油液,溫度為60℃(蒸汽加熱),時間為20min左右。
2、熱水洗。溫度60℃(蒸汽加熱),時間2min。
3、除銹。用H2SO4或HCl ,例如用鹽酸除銹液,HCl總酸度≥43點;游離酸度>41點;加清洗劑1.5%;室溫下洗10~20min。
4、冷水洗。流動中冷水洗1min。
5、磷化。用中溫磷化(60℃時磷化10min),磷化液可用市售成品。
上述工序亦可用噴砂→水洗代替。
6、鈍化。用與磷化液配套的葯品(由出售磷化液廠家提供),室溫下1~2min即可。
7、陽極電泳。電解液成分:H08-1黑色電泳漆,固體分質量分數9%~12%,蒸餾水質量分數88%~91%。電壓:(70±10)V;時間:2~2.5min;漆液溫度:15~35℃;漆液PH 值:8~8.5。注意工件出入槽要斷電。電泳過程中電流隨漆膜增厚會逐步下降。
8、清水洗。流動冷水中洗。
9、烘乾。在烘箱中於(165±5)℃溫度下烘40~60min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