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改良漢服和傳統漢服有什麼區別
區別如下:
1、服飾細節不同。
(1)傳統漢服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2)改良漢服
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雖然有些在細節上與傳統漢服有所區別,但大都還是保留著漢服的原有風格。
現在的漢服大都是追求仙美,在傳統的基礎上稍稍改良,既保留了古風的調調,又融入了一些色彩的新意,讓原本古樸厚重的漢服款式變得更加空靈唯美,再加上精緻的印花和刺綉,讓人有一種遠離塵世,歸於自然的感覺。
2、意義不同。
(1)古代,漢服並不只是一套衣服那麼簡單。周朝後期,百家爭鳴,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逐漸出現不同,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傳統漢服是漢族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
(2)改良漢服是必須得發展的,因為現在很多形制的漢服並不能完全融入生活。改良漢服更加易於推廣,傳統漢服必須完整的繼承下去,改良漢服就像幫助傳統漢服進行推廣一樣。
漢服的演變史:
事實上,漢服的歷史要更為悠久。它又稱漢衣冠、華服等。《史記》記載,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夏商西周時期,漢服的樣貌大致確定:以交領、右衽、系帶為典型特徵,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樣。
秦漢服裝基本沿襲戰國,以深衣為主,主要分為曲裾、直裾兩種,男女均可穿著。漢蔡邕《獨斷》記載:「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由此可見「漢服」的名稱。
此時,最初女子「曲裾深衣」比較常見: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看上去有點像個「喇叭」。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此前,在漢墓中曾發現襦裙實物。
唐代女子服裝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為裙、衫等。有資料顯示,隋代及初唐,女子的短襦是小袖,下著長裙,裙腰很高,有些甚至在腋下,再繫上絲帶,顯得特別高挑。
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袍為主,女子所穿的裙子比唐代短一些,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明代服飾則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飾的特點,男裝基本沿襲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的傳統式樣,女子服裝仍以襦裙為主。除去衫、襖及裙子外,還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款式。
B. 漢服象徵什麼
「漢服」象徵著:
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
「漢服」的三大特徵:
1、交領右
左右衣領相交以裹縛身體,這在古代各民族包括西方的古代都是常見現象。作為「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開而沒有系帶。
這種直領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領漢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盤領是男裝中比較多見的一個款式,領型為盤子狀的圓形,也是右衽的,在右側肩部有系帶,在漢唐官服中採用,日常服中也有盤領款式。
2、無扣結纓
結纓即系帶,屬於「隱扣」。漢服的哲學是順應自然,用裁剪余料做成纓帶連接衣片,幾乎不用扣子,更不用拉鏈、按扣等等。幾根細細的帶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系扎,一內一外就牢牢的固定了衣襟,可松可緊,便於調節,望之飄然若仙,同時還有利於腹部的保暖。
3、褒衣大袖
褒衣大袖即寬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寬窄長短很有講究。一般漢服袖長為「回肘過腕」,即裁剪時要留出胳膊能回過彎的餘地,這樣胳膊彎曲時袖子長度不受影響,當著裝者曲臂時,這種大袖就會形成優美的流線。
或於人的舉手投足之間,或於臨風屹立之時,寬博的衣袖便為人平添了古樸和諧、瀟灑飄逸的風韻。
(2)什麼凈水漢服擴展閱讀
「漢服」起源: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C. 漢服是什麼
漢服,即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1 漢代服飾 2 泛指漢族服飾,有別與各種少數民族服飾
D. 什麼是漢服
1、結構特點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
2、交領右衽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兩條直線的交叉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對稱性,表現出獨特的中性魅力,代表著一個人的公正性。如果漢服表現出天人合一,則交領代表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
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3、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與同期的西方服飾相比,中國服飾在人性上具有無可爭辯的優勢。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來抑制女性的身體發育時,寬廣的中國服裝已經意識到了讓身體隨意伸展的特點。
4、系帶隱扣
正常來說,漢服不用扣子。即便有,也會「藏而不露」,一般用帶子打個結系住衣服。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實用又美觀。
5、紋飾配件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整個服裝體系融合了紡織、蠟染、纈草、刺綉等中國文化的優秀工藝和美學。它繼承了30多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美麗中國、穿衣服國家和禮儀國家的美譽,彰顯出了漢服的端莊儒雅。
E. 漢服是什麼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兩千多年間以「從華夏到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漢禮儀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且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漢服是華夏、漢民族的文化象徵。
漢服的「漢」字和漢人的「漢」是一致的,這個詞意義的外延也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兩千多年問以「從華夏到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漢禮儀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且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它不僅繼承了漢族優秀的織染綉刻等工藝,而且還是中國「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重要體現。
在後來的各個由漢民族統治的朝代里均以著漢衣冠繼承周宗漢法為國家大事,《周易·系辭下》中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的意思就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天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再到唐朝、宋朝、明朝,漢服的樣式在不斷的更新和演變,但始終不變的是漢服所代表的華夏、漢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禮儀體制。
在《馬王堆三號墓遣冊》中,有著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這當中的「漢服」就是特指漢朝人們所穿著的服飾以及它背後所包含的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等文獻里所記載的冠服體系。《新唐書·蠻書》則記載著:「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這里的「漢服」就是指漢人穿著的服飾。
《遼史》:「遼國自太宗人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後、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一方面說明了漢朝之後漢服作為漢民族的服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所改變和發展,一方面說明了遼代皇帝對於漢服禮儀文化的重視。
《清碑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發。」1626年,明天啟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逝世後,其子皇太極即位,在所統治的區域里禁止人民穿著漢服,並且嚴格要求其剪掉頭發,改成後金的辮子頭。也就是說,清在人關以前就已經開始禁止漢服的流行,以便為其日後一統中原提供治理樣本。可見,漢服在一定程度上是漢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徵。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從此,在經歷漢朝創始、唐宋發展、明代重置的漢民族傳統服飾便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更有意思的是,袁世凱稱帝之前天壇祭天的時候,他以及身邊人都是身穿漢服舉行儀式的。拋開袁世凱的政治陰謀不談,另一方面則說明了漢服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雖然在滿清統治的兩百多年中弱化了,但它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徵始終沒有真正退出歷史舞台。
漢服運動在清朝滅亡後的一段時期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圍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自2003年漢服復興運動開始,能工巧匠們嚴格遵照古人遺留下來的漢服來仿製、革新一批「現代化」的漢服。作為華夏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運動由最開始的很少一部分群體發展到很大一部分群體都在共同努力,社會各界,不管是醫生、老師、公務員、學生群體、還是商人,都有喜愛漢服的「同袍」(現特指漢服活動參與者),存我國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西安等地,漢服已經不再是人們眼中的「奇裝異服」,而是在漢服同袍的努力下,了解到了這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很少再有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同袍們了。
現在,不僅是漢服同袍漢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就連他們周圍的人也深受影響,他們開始接受、喜愛自己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他們開始不畏懼陌生人眼光,勇敢地穿著漢服走上街頭,就如同日本人穿著和服走在街頭一樣尋常。喜愛漢服的不僅僅有漢族人,很多少數民族也知道了解漢服,也成為了漢服同袍,這至少說明了漢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強大的。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
F. 漢服的種類有什麼
漢服的種類通常有三種,分別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和襦裙制。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遂,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於長衣類。
漢服的整體受眾中,女性是購買主力
根據魔鏡市場情報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漢服市場商品交易總額達8.7億元,同比增長31%,5月及秋冬年節時期為漢服的銷售高峰;同時間段,整體服裝市場一季度市場交易規模達1506億元。
2020滾動年(2020/4—2021/3)平均CR5約保持在17%,市場處於競爭狀態,但Top5品牌名單構成較為固定,全年Top5品牌名單中,「重回漢唐」上榜12次,「蘭若庭」上榜11次,「十三餘」上榜11次。
從市場表現來看,漢服市場日趨擴大,品牌也呈井噴現象。然而雖然漢服市場蓬勃發展,但規模相比整體服裝市場仍較為有限,未來發展潛力巨大。此外,雖然漢服市場仍處於競爭格局,但如何沖擊成為頭部品牌仍是難題。
與眾多消費分析相同的是,漢服的整體受眾中,女性是購買主力。根據魔鏡市場情報顯示,女性在漢服整體消費人群中佔比為89%,男性為11%,品牌方面得出的結論相似,Top5品牌均以女裝為主。
G. 漢服的三種基本形式是什麼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
1、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
2、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
3、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於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於常服的。
(7)什麼凈水漢服擴展閱讀:
基本結構: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
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
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H. 漢服的分類
1.漢服只是一件衣服,漢文化的傳承靠的不僅僅是這一件衣服,還有人們自己的思想,所以也別給漢服扣高帽子。
2.漢服山正,很多人說漢服不是老祖宗的傳下來的嗎,怎麼還有山正。這里我們要理清幾個概念:
形制:指的是漢民族朝代的衣著服飾的樣式,比如說漢朝我們想到的是曲裾,周朝的周制,明朝的明制,
版型:指的是商家自己根據出土文物或者壁畫圖案(這個有爭議)來自己設計圖案打版數據的樣式,比如說明制漢服,樣子都是那樣,但是圖案,暗紋一類的都是商家自己設計的,屬於正版,商家自己的產物。(如果不能理解,可以參考畢業論文,論文格式固定,內容是自己來填寫的把),山呢就相當於剽竊了你的論文內容,還拿去賺了錢。
3.自新中國解放以來,藝術百家爭鳴,穿漢服的國人現在還是個小眾團體,我們要鼓勵大家別對穿漢服的妹子那麼苛刻,如果不是因為妹子穿了一件和普通人不一樣的衣服,說不定很多多嘴饒舌的人根本不屑於發表自己的高見。
4.現在漢服爭論的點是不日常要改良,我知道的時候是蠻哭笑不得的,這兩個明明不沖突呀,漢服改良不就是以前的中國風現在的漢元素嗎?覺得不日常就穿改良的」漢元素」,喜歡傳統的就穿漢服,有什麼可爭論的?只是改良後的不是漢服罷了,或者有些人爭論的點是即想披著漢服的名頭又想穿的不那麼正統?就如同旗袍,有人就喜歡傳統旗袍的韻味,婀娜多姿,也有人喜歡改良旗袍的不束縛腰身,如果都一樣,那為什麼傳統旗袍貴於改良旗袍很多倍呢。
5.我以前看過一張人民大會堂的合照,五十六個民族只有漢族穿的是t恤牛仔褲,我們沒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嗎?有的,不是旗袍,不是唐裝,不是身上的白t,也不是國外的高定洋裝。我們的服飾,有驚艷世人的金縷衣,有四大國綉點綴的華服禮袍,我們穿漢服怕的是有一天,有人指鹿為馬說你看滿族的長袍馬褂是我們漢族的傳統服飾。傳統服飾的被遺忘,那會不會有一天有人說秦始皇是穿著長袍馬褂帶著八旗子弟兵統一的六國。
I. 漢服是什麼意思
漢服就是指漢族人的民族服裝,也就是古裝,就是古人穿的衣服。為什麼現代人不穿了呢?那得從幾百年前的滿清入關說起,滿清奪得中原的政權之後,為了更好地統治漢人,強行洗腦,於是開始破壞漢文化,首當其沖的就是服飾和發型。漢人傳統本是蓄發扎發髻穿漢服的,但滿清強行要求剃發易服,「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中原大地掀起反清戰斗,經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廣州、四川、贛州、江陰、湘潭、大同、南雄、潮州、常熟等地滿清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了幾千萬漢人之後,終於迫使漢人接受了滿人的服飾和發型等,中華文明自此黯然。
J. 什麼叫清漢服
有些對傳統服裝有興趣的朋友,會通過某寶來購買衣服,經常會搜出來下面這樣的款式的「古裝」或者「唐裝」。
唐代沒」唐裝「,清代有「漢服」
唐代沒」唐裝「,清代有「漢服」
首先,我要說的是,這樣的衣服都很漂亮,也都屬於有「民族風」或者「漢元素」的。很適合日常家居來穿或者其他隨個人喜好的場合都可以穿的。
其次,這兩種風格都是現代改良款的服裝,並不屬於古裝,也不屬於漢服。
現在通過某寶或者去實體店購物的時候,提到的「唐裝」,默認是根據馬褂為雛形,加入立領和西式立體裁剪所設計的服飾。
而在提到「古裝」,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將近代之前的服裝都歸納了進去——這意味著「復古風」和「民族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還原或者致敬某個時期(朝代)的服裝(制度)。
在「服裝制度」這方面,比較容易讓人誤會的一個是「唐代的『唐裝』」另一個是「清代有沒有漢服」?
剛才也提到了,目前來說,在非特定場合,大眾對於「唐裝」的定義基本屬於「馬褂的改良品」。其得名主要的原因是唐朝在世界的影響力比較大,幾個世紀以來,外國人普遍把中式服裝當成「唐裝」,約定成俗,因而普及這種稱謂。
唐代沒」唐裝「,清代有「漢服」
那麼,唐代真正的服裝是什麼樣的?
在提唐代服裝,不得不先提一點,在我們寬泛理解的「古代」——服裝從來不是只具有保暖或者美觀等實用和時尚型的作用的,而是代表一種身份和階級,在唐代或者任何一個朝代都不例外。
唐代服裝是「法服」和「常服」並行的雙軌制。
「法服」是作為正式禮服使用的,仍然是沿用在漢代傳統的冠、冕、衣、裳。
「常服」是在鮮卑裝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而成的服裝。用在日常生活中穿著。
另外,唐代是採用品色衣制度的。
意思是,當多大的官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一目瞭然。
沒當官的平民多穿白衣——看到一些小說中描寫唐代「俠客」白衣飄飄,第一反映是平民呀,不是為了展示自己的超脫和瀟灑。
唐代的女裝也很漂亮。
唐代沒」唐裝「,清代有「漢服」
唐代女裝主要是裙、衫、帔組成,比較常見的穿法是將衫下襟掩在裙內,顯得裙子很長。
帔呢?剛開始覺得,它就是像一條長紗巾。後來查資料才知道,原來帔是由西亞通過佛教藝術傳入到我國的。
唐代前期,女裝中出現胡服,以翻領缺胯袍和長胯相搭配——翻領袍和男子常服中的圓領袍有些像,也有女子穿圓領袍的,還有穿條紋袴和線鞋的。如果大家不方便去看紀錄片,也可以參考看看《神探狄仁傑》中「如燕」的幾套造型。嗯,我順便安利下自己喜歡的演員。不過,安史之亂後,這類的裝束漸漸少見了。
有萌新問過我,是不是唐代美人真的都很胖?看一些圖什麼的覺得衣服很肥大的樣子。
其實也不一定是因為唐代美人胖,而是因為安史之亂之後,傳統式樣的裙衫越來越肥大。也可以說是,這一個階段,比較流行肥大的裙子——意思是,有些裙子是要拿六幅布帛製成的——那這穿著還是看著,都是比較肥大啊!
唐代沒」唐裝「,清代有「漢服」
清代有沒有「漢服」?有些人提到清代會想到的是長袍馬褂和旗袍。
實際上,在清代,著裝的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最直接的變化就是在傳統法服中長期保留的衣、裳、冠、冕完全被廢除。
清代無品色之制,區別官員等級是依靠補子和帽頂。
捎帶吐槽一句最近成龍大哥的那部電影《神探蒲松齡》,如果真像電影里那麼穿,早掛了。在清順治二年,像頒布了命令,要求改發易服了。還是希望,即使是玄幻劇,也不要在一眼能看到的地方,太偏離歷史呀!
唐代沒」唐裝「,清代有「漢服」
但是,滿族婦女才穿旗裝呢!
漢族女裝並沒有特別的觸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