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凈水純水 > 妙蓮菩提凈水哪裡出

妙蓮菩提凈水哪裡出

發布時間:2022-04-05 14:01:38

⑴ 觀音菩薩原來是道教的嗎

是的。

現在的觀音菩薩是道教、佛教、儒家文化相互借鑒、相互影響、最後相互認同而形成的,各家都十分推崇觀音菩薩。

1、在中國古代神話中,觀音菩薩的原型為慈航道人,即慈航真人,又稱慈航仙姑真人,也稱慈航大士,是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登場的人物,天道聖人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慈航真人是元始天尊門下唯一的一位女弟子,十二金仙之一。

據《歷代神仙通鑒》卷記載: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王時修道於此,已得神通三昧,發願欲普度世間男女。嘗以丹葯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大士。道場在普陀山。

據李善注引《靈寶經》曰:禪黎世界墜王有女,字姓音,生仍不言。年至四歲,王怪之,乃棄於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無糧,常日咽氣,引月服精,自然充飽。忽與神人會於丹陵之舍,柏林之下。姓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姓音:汝雖不能言,可憶此文也。遣朱宮靈童,下教姓音治弟之術,授其采書入字之音。於是能言。於山出,還在國中。國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過半。穿地取水,百丈無泉。王郄懼。女顯其真,為王仰嘯,天降洪水,至十丈。於是化形隱景而去。

2、在佛教經典中,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過去生中曾為轉輪王無諍念,他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他出家在寶藏佛前發願說,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即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寶藏佛即為他授記並命名觀世音。

不空三藏所譯出的密教《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中認為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另一名稱),又名「得自性清凈法性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在西方清凈佛土中,他即現佛身。但在五濁惡世中,他即以觀自在菩薩的形像出現。

《大悲心陀羅尼經》載,觀世音菩薩亦稱觀世音自在、捻索、千光眼,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力,於過去無量劫中已然成佛,名為正法明如來。然以大悲願力,以菩薩行廣度眾生。

(1)妙蓮菩提凈水哪裡出擴展閱讀

觀音菩薩典載的道場:

西方極樂世界(實報庄嚴土):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輔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場,是西方極樂世界。

《觀世音菩薩往生凈土本緣經》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位居補處的大菩薩。

《悲華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入滅後繼承佛位。

《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世音受記經》等也說,觀世音菩薩常住極樂世界,師承並輔助阿彌陀佛。

《觀無量壽經》說,觀音菩薩寶冠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諸聖眾共同迎接眾生到極樂世界。

南印度普陀山(方便有餘土):補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譯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簡稱為普陀山,義凈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邊普陀落伽山,是觀世音菩薩的古道場。

《華嚴經》說,光明山(Potalaka)有菩薩叫觀世音。

《華嚴經探玄記》說,光明山在南印度南邊,山上的花草樹木常有光明,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光明的示現。

《千手經》提到釋迦牟尼佛曾在補陀落山,而此地是觀世音菩薩道場。

《大唐西域記》說,觀自在菩薩居住在環境危險的布呾洛迦山(Potalaka),而有人不顧危險前往求見菩薩。

⑵ 佛教的節日有哪些怎麼過的都是

佛教節日 諸佛菩薩聖誕(陰歷) 具體怎麼過由於字數限制,僅列舉部分!
正月初一日:彌勒佛聖誕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聖誕
二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佛涅盤
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
二月廿一日:普賢菩薩聖誕
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薩聖誕
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聖誕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盤三期同一慶(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五月十三日:伽藍菩薩聖誕
六月初三日: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誕
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勝
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廿四日:龍樹菩薩聖誕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
八月廿二日:燃燈佛聖誕
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九月三十日:葯師琉璃光如來聖誕
十月初五日:達摩祖師聖誕
冬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
臘月初八日:釋迦如來成道日
臘月廿九日:華嚴菩薩聖誕

盂蘭盆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是我國佛教中兩個最大的節日之一,又稱為僧自恣日、佛歡喜日,是佛教徒舉行供佛敬僧儀式及超度先亡的節日。根據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農歷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須結夏安居,即在此動植物生長繁衍期間,定居一處,一者可免傷蟲蟻,二者可專心誦經或禪修。至七月十五日則須各作自我批評或介紹修行經驗,稱為「僧自恣」。經過三個月的專修,僧眾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諸佛歡喜,因此此日被稱為「佛歡喜日」。那麼這一天怎麼又成了盂蘭盆節呢?這還得從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說起。該經說:以神通第一著稱的目犍連尊者於禪定中見其亡母生餓鬼道中,雖使盡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飢餓倒懸之苦,於是向佛哭述。佛為說救濟之法: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應在那一天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自恣僧,仗十方眾僧的威神道力救脫你的母親。目犍連依言而行,他母親果然脫離了餓鬼之苦。當目犍連問佛將來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過盂蘭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時,佛說:從今以後,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以使現世父母增福延壽,過去父母脫離惡道。這里的盂蘭盆,為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救倒懸」,意為救度亡靈倒懸之苦;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此經一譯出,立刻受到敬祖先講孝道的中國人的喜愛。南北朝時,梁武帝首次在漢地創辦盂蘭盆會。如義楚在《釋氏六帖》四十五雲:「《宏明》雲:梁武每於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由於梁武帝的極力提倡,各階層人士無不效法遵行。此後的歷代皇帝以及百姓也都比較熱衷於這一佛事活動,並不斷豐富其內容,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盂蘭盆節,不妨稱之為「孝親節」。如在唐代,盂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於殿前鋪設供養,並伴有音樂儀仗,傾城巡寺隨喜,甚是壯觀;入宋以後,盂蘭盆會逐漸由以盆供僧轉變為以盆施鬼、放焰口超度亡靈的佛事活動,由孝親變成祭鬼,寺僧於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後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逐漸變成了一種民間習俗;元明時期,這類習俗仍十分流行,盂蘭盆會亦成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如元明本《紀住庵清規》雲:「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啟建盂蘭盆勝會以濟幽爽,以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單,請大眾隨意披閱。此會有開甘露門一壇,請依而行之。」明袾宏《正訛集》中曾加以辯正雲:「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為盂蘭盆大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賢聖,一則下濟餓鬼,嚴可得混!」從中可看出明代以後與前說法有別,儀式內容與形式亦有些差別。對此,清代儀潤曾欲兩全其道,謂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渡鬼神。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結夏安居制在我國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實行,僧自恣活動就更罕見了。而隨著僧人素質及地位的下降,道風不振,盂蘭盆會的徒具形式,由敬僧變為祭鬼的佛事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目前,已有極少數寺院開始恢復和實行結夏安居的舊制,有的寺院在盂蘭盆節恢復了宣講《佛說盂蘭盆經》的法會。至於廣大信眾總願在這一天打齋供眾,並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或布施還願,或放生,或求受三皈五戒、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打普佛、放焰口等等。臘八節很早以來,我國老百姓即有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過「臘八節」的風俗,這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個風俗。相傳當年釋迦牟尼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毅然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他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據此傳說,漢傳佛寺每年的臘月初八都要以各種形式予以紀念。如《百丈清規》卷二中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申供養。」其中熬粥供佛成為常儀。佛教認為食粥有很多好處,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習慣。至於臘月初八煮臘八粥就更講究,通常都用蓮子、紅棗、薏仁、雲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種東西一起煮,稱為「八寶粥」。不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特別多,以滿足前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的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過佛的粥特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有時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這樣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值得一提的是,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成道、涅盤都在5月的月圓日並於這一天舉行浴佛等盛大的紀念活動。因此,臘八節吃臘八粥可以說是在中國形成的一個節日風俗。

藏傳佛教節日傳大召是藏傳佛教一種儀式,意為「大祈願」法會。法會從藏歷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拉薩三大寺僧眾及衛藏、安多和康區各地信眾(多至數萬人)齊集大昭寺進行各種宗教活動。正月十五日夜拉薩八角街陳列酥油燈、酥油花,歌舞慶祝,稱為燈節。法會上舉行辯經,考選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法會最後以送鬼儀式結束。傳小召藏歷每年二月下旬,為期十天,進行有關宗教活動。法會期間三大寺僧侶在大昭寺參加辯經,選拔二等格西,由於規模小於傳大召法會,故名。 浴佛節浴佛節,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日,是我國佛教徒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亦名佛誕節。相傳在2600多年前,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於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的誕辰。浴佛節前,佛教徒早已將寺院打掃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凈。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許多善男信女即已雲集佛寺准備參加於次日清晨舉行的紀念法會。只見寺院幢幡寶蓋招展,香花燈燭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叢中的幾案上安放著一個銅盆,盆中注滿了用旃檀、紫檀、鬱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等配製成的香湯,湯中立著一尊銅質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釋迦太子像。沐浴開始前,寺院住持率領全寺僧眾禮贊誦經,隨後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僧眾和居士們一邊念一邊依次拿小勺舀湯浴佛。浴完佛像後再用一點香湯點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災除難。若參加的人太多,則採取由僧人手持楊枝醮浴過佛的凈水為信眾點浴的方式。整個儀式庄嚴隆重,洋溢著一片吉祥喜慶的氣氛。這一天,僧人在早齋或午齋前都要舉行供佛祭祖儀式。善男信女都願意在這一天來寺院燒香還願,或禮佛誦經,或布施錢物,或打齋供眾,或燒吉祥疏、薦亡疏,或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做佛事等等;而在寺外,各種經貿和文娛活動亦豐富多彩。由於圍繞浴佛節的這類活動往往持續多日,參加的人眾多,以至年復一年,在許多寺院形成了傳統的廟會。

泰國的佛教節日佛教的「四齋日」,泰國稱「佛日」。每月有4個佛日,各在泰國陰歷上半月的第8日和第15日,即初八、月望、廿三、月末。全年共48個佛日,其中以瑪迦普差節、維莎迦普差節和阿莎叻哈普差節為最重要的佛日。屆時佛教徒要去佛寺舉行儀式。當日禁止殺生、以及賭博等不良行為。 一、瑪迦普差節 「瑪迦普差節」(MAGHAPUJADAY),也稱萬佛節,在每年泰歷3月15日舉行。如逢閏年,改為泰歷4月15日。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於泰歷3月15日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竹林園大殿,向自動前來集會的1250名羅漢首次宣傳教義,故稱其為四方具備的集會。篤信小乘佛教的泰國佛教徒視該次集會為佛教創建之日,進行隆重紀念。泰國的佛教徒早在阿育陀耶王朝時期就開始紀念萬佛節,至曼谷王朝五世王時,官方開始舉行慶祝儀式,並於1913年將這一天定為節假日並成為泰國人民傳統的佛教節。政府也舉行慶祝萬佛節儀式,國王親自參加。萬佛節的早晨,泰國男女老少帶著鮮花、香燭和施捨物品前往附近寺院,進行施齋、焚香、拜佛活動。在萬佛節,有些善男信女還持受五戒或八戒以表示對佛教的虔誠。 1996年3月3日發行的《瑪迦普差節》郵票,泰國曼谷首日紀念郵戳,郵戳圖案為釋迦牟尼半身像,畫面描述的是泰國佛教本生故事畫。圖1一4皆反映了佛的本生故事,如鹿王本生,佛的化身捨身救群,愛護幼小。佛捨身入海救難,不讓惡魚食眾生等。1999年3月1日也發行了該佛節的郵票,展現佛祖端坐廟堂為傳經說道,勸誨眾生的情形。 二、維莎迦普差節 「維莎迦普差節」( VISAKHAPUJADAY)在泰歷6月15日,人們把這天作為崇奉釋迦牟尼誕生、頓悟、涅磐的日子。佛教徒相信輪回,認為釋迦牟尼活了許多世。平民百姓在寺院內進行隆重的施齋並聽僧人誦講佛經。人們將佛像從佛殿里請出,安放在可以移動的小亭子內。佛像放著僧缽,眾僧手捧僧缽相隨佛像之後,列隊而坐的信男善女將施捨的飯食放人僧缽內。人們還要進行奉施僧衣、施放黃布等活動。 1998年5月10日,泰國郵政發行的「維莎迦普差節」郵票,泰國曼谷首日紀念郵戳,郵戳圖案為泰國佛寺和巴壤塔。泰國本生故事裡倡導九個基本道理,主要是和平、犧牲、誠信、平等、無私、克利貪欲、禁戒殘暴等,佛教繪畫里都得到體現。圖7-10展現了釋迦牟尼一生傳經說道,信徒守戒、聽經、誦經的情形。 三、阿莎叻哈普差節 「阿莎叻哈普差節」( ASALHAPUJADAY),在泰歷8月15日,即泰國守夏節前一日。「阿莎叻哈普差」來自巴利文,意為「八月供養」之意。泰國華人稱該節日為「三寶節」,因這一天是佛祖成道後首次講道的日子;有了第一個佛門弟子的日子;世上出現了第一個和尚的日子;也是佛教「三寶」(佛、法、僧)都齊備的日子。1961年,泰國僧伽(僧團)作出決定,要求佛教徒做儀式,並經政府、國王的同意定為佛教的重要節日。全國佛教徒、各佛寺屆時都做舉行守戒、誦經、聽經、講道等儀式。 1997年7月19日,發行了該佛教節日的紀念郵票。其極限片的郵戳圖案為佛祖講道。圖11-13為佛祖勸誨眾生的情形。泰國佛教教義中,妙蓮能驅除群魔,使魔鬼不能近身,寶傘能消除眾生的貪、怒、痴、慢、疑五毒,因此蓮花和寶傘為佛寶物。
http://foli.goodweb.cn/jieri.asp 一、佛誕節(又稱浴佛節、潑水節、花節),是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漢族定於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舉行。傣族定在清明節後十天。 二、佛圓滿節,是紀念釋迦牟尼逝世的節日,為每年五月中旬月圓日(農歷四月十五日)。 三、成道節,是紀念釋迦牟尼成道的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舉行。漢族地區的僧尼在十二月八日皆要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俗稱臘八節。 四、觀音的紀念日,在中國主要有三個:農歷二月十九為觀音誕生;農歷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農歷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

佛教的節日節日,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浪漫。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乃至不同文化范疇的社會組織都有其不同的節日。人們把對過去美好的記憶賦予節日,也把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寄託於節日。人們通過節日忘掉過去的得失,面對新的開始。人們以昨天的各種「紀念日」承傳和弘揚人間的浩然正氣,人們開創今天的各種「文化節」促進經濟發展,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佛教的節日有一個別於其他節日的特點:那就是每個節日都要敬佛布施。敬佛,是用自己的虔誠恭敬之心向寺廟或家裡的佛菩薩供像敬獻香、花、燈、燭、果、茶等供品;布施則有兩種內涵:一是布施僧眾,二是布施諸己。布施僧眾,即向僧人及其他貧弱眾生布施財物和愛心,也叫外布。佛教的「諸己」是指各種不健康的心念或心理。佛教認為,人有幾種不健康的心理就有幾個不同的自我存在,而形成各種不健康的人格。如果把諸多不健康的心都布施掉了,人們就不會見到自私的人、暴虐的人、狠毒的人、冷酷的人、多疑多妒的人,人就與天地同心同德,有一個健康完美的人格,即是聖人即是佛了。所以「布施諸己」即是布施我們自身的怨恨心、急燥心、妒忌心、貪孌心、淫慾心、偷盜心、欺詐心、陷害心、報復心、仇恨心等等,這也叫內布施。內布施正是佛教修行的根本。因此,敬佛布施的內涵和意義 不外乎助人思過而已。這「助人思過」有著無限的空間供人們去發揮。這是佛教節日的意義所在。 佛教有很多的節日。因為佛教凈土中有千千萬萬數不清的佛菩薩,每個佛菩薩的出生、出家、成道、涅磐都在不同的崇拜群中形成節日,經過歷史的演化傳承,孕育出不同地區不同宗門各具特色的佛教節日。人們在這些佛教節日里,向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敬獻供品、懺悔己過、布施僧貧,以表達虔誠的宗教情懷和慈悲濟世之心。中國佛教的節日主要有以下幾個: 佛誕節。陰歷四月初八是佛教創始人釋牟尼佛出生的日子。傳說釋迦牟尼誕生時有九龍吐水沐浴其身。所以民間在這一天以各種香料浸水洗浴佛像,以各種香、花供奉佛像,這一天也必定齋戒布施,以紀念這個不尋常的日子。佛誕節也叫「浴佛節」,我國雲南的「潑水節」就是由浴佛節而來的。釋迦牟尼佛誕生人間,倡導眾生平等,揭示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之諦理。那麼每一個人都是有佛性的,他們通過佛教的修行都能最終成佛。所以,紀念佛誕節,浴佛也浴己。這一天何不洗個香水澡來凈身,焚香思過以凈心,向寺廟或敬老院孤兒院或自己身邊其他公益事業,布施點滴,幫助一二,可謂身心清凈,情操高雅,不失為一種高雅的養身之道。 (2)成道節。陰歷十二月初八,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禪思悟道,從此人間有了佛教,誕生了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佛教徒以百種果子煮粥供佛以示慶典,漸形成民俗,民間稱作「臘八粥節」,所以,成道節又叫「臘八粥節」,簡稱「臘八節」。佛典中記載:粥有十利:一資色、二增力、三益壽、四安樂、五辭清、六辯說、七消宿食、八除風、九除飢、十消渴。在成道節這一天,施粥於人能長養別人的佛性,那麼施粥於己則能長養自己的佛性了,何不齋戒布施,自度度人呢? (3)燈節。陰歷正月十五是佛教徒歡慶釋迦牟尼降魔的節日。主要以各種燈、燭敬佛。燈舞龍蛇,燭花百里,通宵達旦,氣勢宏大。從唐代起定為燈節,歷經演化而形成民間的元宵燈會,又與中國道教的上元節相融合,也叫上元節、上元燈節。 (4)涅磐節。紀念釋迦牟尼佛逝世的節日。漢傳佛教定於陰歷二月十五日。「涅磐」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達摩有「涅磐者,涅而不生,磐而不死」之論,不生不死即是佛教「空」的境界。佛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可見不生不死的「空境」相當於道教的「太極」狀態,也類似於中國陰陽學說的「陰陽平衡」狀態。因此,佛教認為世界是空的,就相當於世界是陰陽平衡的,舊的陰陽平衡被打破,就立刻形成新的陰陽平衡,世界永遠處在這種舊新陰陽平衡的破立狀態之中,也就永遠處於「空」的境界之中。萬法皆空,亦即萬事萬物萬情都是處於陰陽平衡的永恆變化之中,所以人不能太執住。執者固執,住者停留不動。 涅磐節這一天,寺廟舉行涅磐法會,人們聚集法會,面對釋迦牟尼佛聖像,誦聽《佛遺教經》,並作各種供奉。不方便的也可在家誦讀《佛遺教經》或念佛、向佛像供奉香、花、果、清水等各種吉祥物品。總之,只要有心,怎麼做都行。正所謂佛法以無門為門,以無相為相。無門無相即是說修行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心誠,方便即是門。 (5)盂蘭盆節。盂蘭盆為梵語的譯音,意為救倒懸。據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犍連以天眼觀見其亡母在地獄中受倒懸之苦,求之於佛。佛教他於7月15日以百味果粥供養十方僧,可令七世父母及現生父母在苦厄中得以解脫。梁武帝大同四年據此設「盂蘭盆齋」,唐代盛行民間,是日,人們到寺中敬獻各種食品,廣為布施僧貧,以解救先亡之苦。由此,獻盂蘭盆齋和盂蘭盆節流傳至今。宋代以後,民間以盂蘭盆齋施鬼,漸稱鬼節,又據道教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亦稱中元節。 祭奠亡靈,是人們表達哀思的一種情感需要,願先亡在另一個世界幸福安樂是人們對親人情感的延續,是人間真切的未了情。將物品和紙錢化為灰燼施與鬼神,孰不知陽間做人都有許多過錯罪孽,陰間為鬼亦是帶罪之身,而物品金錢原本就是罪惡之源。所以,不如布施貧困,行善積德,將功贖罪,以感天地鬼神?陽間有德才孝祖和錢財孝祖之分,陰間又何嘗沒有德財之別?否則陰陽怎麼平衡呢?! (6)佛吉祥日。世佛聯定於公歷五月的月圓日、農歷四月十五日為「世界佛陀日」,中國佛協於1990年5月發出告:這一天為中國漢傳佛教的佛吉祥日,將在各寺廟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

雪頓節雪頓節是西藏最大的節日之一。雪頓節的主要活動有曬大佛、跳藏戲和過林卡三大內容。拂曉時,在縷縷桑煙和低沉的法號聲中,哲蚌寺眾多喇嘛把巨大的佛像(大型唐卡)徐徐展開,無論開幕式那天氣候是陰是晴,當佛像展開時,太陽都會噴薄而出,照在神聖的佛像上,人稱此為"天神合一"。隨後,人們到羅布林卡,載歌載舞,徹夜狂歡,西藏各地的藏戲團也匯聚到此,進行藏戲表演。雪頓節又稱「曬佛節」、「藏戲節」。
傳統節日:浴佛節凈水浴佛,盪滌己心浴佛節是一個佛教的節日,不信佛教的大多數公眾接觸較少。這里只收集一些資料做簡單的介紹。
夏歷每年四月初八是浴佛節。這一天,佛教寺廟要舉行浴佛法會,為民眾祈福。浴佛,即以凈水為佛像沐浴。漂滿鮮花的凈水香湯中,站立著一尊尊釋迦牟尼的塑像。這種佛像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的形象,稱為太子像。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僧眾以小勺舀香湯浴太子像頭上,沐像三次,再灑上香花。信教公眾兩人一組,依次浴佛。
有一個佛教的問答,問者曰:佛還要我們替他沐浴嗎。答者曰:浴佛是在洗滌我們自己的塵垢,提醒我們時時保有一顆清凈之心。
凈水浴佛,盪滌己心。這就是佛教這一中國重要文明形態充滿哲思的智慧。
浴佛節的產生恭維往昔三千年,花卉爭妍四月天......讓我們回到幾千年前,無憂樹下佛祖釋迦牟尼誕生的奇幻時刻......
傳說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無憂樹下誕生悉達多太子,那時候陽光普照,花卉爭妍,悉達多太子出生的時候,有著種種殊勝的瑞相,他誕生不久,就能行走七步,每走一步,就是一朵蓮花,預兆著將來捨身出家,普度眾生的志願。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時天空中天女散花,九龍吐水,為太子浴身,他就變成一個普通正常的嬰兒了。在悉達多太子十九歲時,一天走出東、南、西、北四城門,看到生老病死的現象,為了探求真理,救度眾生解脫人生痛苦,終於決定出家修行。起先六年他到各地尋師訪道,後來又修六年苦行,最後他覺得苦行無法究竟解脫,於是放棄苦行,步行到菩提場,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靜坐冥想。終於在三十一歲時,夜睹明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佛的覺悟),成為佛陀.
根據這一傳說,於每年四月八日舉行法會,在大殿里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全寺僧人和信徒用香湯為佛像沐浴,作為佛誕生紀念。
浴佛的儀式開始於印度,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演變出來的。在佛教成立以前,婆羅門教早有一種浴像的風俗,起源於印度人使精神清潔的思想。 唐代義凈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灌沐尊儀章》說:佛雖然已經滅度,但是形像仍然存在,所以應該尊敬佛像如佛在世一般。以香花供養佛像,能生清凈心;經常灌沐佛像,能夠去除煩惱。所以,在印度,浴佛是常用的儀軌。每當浴佛時,執事僧便鳴楗椎通知,在寺院內撐開寶蓋,在殿堂的兩邊羅列香瓶。其次,取金、銀、銅、石等的佛像,放在銅、金、木、石盤內,使僧眾唱梵唄音樂,在佛像身上塗香,用香水灌沐,再用白毛巾擦拭乾凈,然後安置在殿堂內,散上各種花。所以,大佛像每半個月或一個月大家一起灌沐,小佛像隨己所能每天都要灌沐。因為印度天氣太熱,僧人既然頻繁沐浴,那麼佛像也需要勤加灌沐。
隨著佛教的傳人,浴佛的儀式很早就在中國流傳了。《三國志·吳書·劉繇傳》記載笮融「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徑數十里,人民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費以巨億計」。這大概可以看作「浴佛會」的濫觴。後來這種習俗逐漸流傳到朝廷和仕宦之間,到了南北朝更是普遍流行於民間。
關於佛誕節的日子,東南亞各國的佛教徒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節,也是佛成道日、佛涅槃日,中國的蒙藏地區也是如此。中國佛典中對佛誕日的記載有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和十二月八日三種。北朝時多以四月八日為浴佛節,自南朝梁開始經過唐至遼初,大多在二月八日浴佛。宋代北方改在十二月八日,南方則在四月八日。元代《敕修百丈清規》規定四月八日為釋迦如來誕辰,此後南北均以四丹八日為浴佛節,舉行浴佛法會,至今相沿不變。
佛菩薩聖誕在漢地各寺院又流傳一些不見於經典的諸佛、菩薩誕日的紀念儀式,如正月初一是彌勒菩薩誕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誕日,三月十六日是准提菩薩誕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誕日,七月十三日是大勢至菩薩誕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薩誕日,九月三十日是葯師佛誕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誕日。特別是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誕日,六月十九日是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觀音出家日。
這些節日的傳說從何而起?已經很難說清。在這些佛菩薩中,除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是和釋迦牟尼佛同時代的印度人以外,但是他們的生卒年月也是不可考證。至於其他佛菩薩都是釋迦牟尼佛所稱贊過的他方世界的佛菩薩,根本不可能用這個世界的時間來推算他們的誕日,何況也沒有歲月的記載。但是,一些佛菩薩的聖誕是根據中國的高僧大德的生日來計算,如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是十一月十七日,而歷來以永明為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就以這一天作為阿彌陀佛的誕日;正月初一日是布袋和尚的誕日,而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就以這一天為彌勒菩薩的誕日。
至於觀世音菩薩的誕日則是根據妙善公主的傳說而形成的,在北宋時代蔣之奇曾根據當時傳說寫成一部表現觀音成道因緣的《香山傳》。至南宋興隆二年(1164)祖琇所著《隆興編年通論》卷十三,詳細記載了道宣向天神問觀音大士緣起,其中天神的回答講述了完整、曲折的香山成道故事。大致情節是說往昔過去劫,有國王名庄嚴,夫人名寶應,生三女,長曰妙顏,次曰妙音,三曰妙善;妙善喜歡修道,不樂世情,拒婚出家;國王大怒,殺害尼眾;妙善隱神到香山修道,施手目治父親的惡疾;後來,父母和二姐同到香山,妙善示現千手千眼聖像。
釋迦牟尼佛祝儀:香贊後,進行正常的早課。在三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後,唱佛寶贊:「佛寶贊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其次,唱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南無娑婆世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出班繞佛,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後,歸位,面向佛前,進行拜願,即兩邊分別唱拜,聽引磬拜下與起來,主要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二拜)、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三拜,下同)、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彌勒菩薩、南無十方菩薩摩訶薩」。

⑶ 種下菩提子,開出黑蓮花 出自哪裡

是的,陰干就可以了,完後上些橄欖油就可以了,蓮花菩提子包漿後的顏色就是黑褐色的。如果污漬比較多,可以浸泡在溫水中一到兩個小時,完後用刷子將污漬刷干凈,完後放在沒有太陽的地方陰干,干透後再上橄欖油就可以了。

⑷ 沒有出家的人是不是不能發菩提心呢如果能發那要如何發呢

誰都可以發的

實賢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譯白

(未經鑒定僅供參考)

不肖而愚下的凡夫出家僧實賢,悲傷不已,血淚交集,禮拜至誠,以悲哀之心告訴現前大眾及當代專修凈業的善男子、善女人等。希望你們生出慈悲之心,化一點時間聽一聽我的勸告,思考審察一下。常常聽說修行佛道的重要門徑,是以發心為首。修行最急要的,是以發願為第一,發了願,才能度眾生,發了心,才能成就佛道。如果不發廣大的慈悲心,不立堅固的大願。縱然修行無量劫,依舊還在輪回之中,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所以《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菩提心是這樣可怕,更不要說沒有發菩提心。所以知道想學如來最上乘的佛法,必須先具備發菩薩的願心,千萬不要耽誤了時間。
然心願的差別,多種多樣,如果沒有指明,不知歸向何處。今天為了大眾,簡單地說,有八種差別:即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就是這八種。什麼叫做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呢?世間有一種修行的人,一向以來發心修行,不明了自己的真心。只是忙於外求,或求利益滋養、或喜歡名譽地位、或貪求現世的慾望和快樂、或希望來世的人天果報。這樣發心,就叫做邪。如果不求名聞利養,又不貪欲樂果報,只是為了脫離生死輪回,為了自己覺悟和幫助別人覺悟。這樣發心,就叫做正。如果每一個念頭都是為了求證佛道,每一個心願都是為了幫助眾生脫離生死輪回;知道佛道修行且長又遠,不生退怯;知道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好像登萬仞之高山,一定要登上頂峰;好像上九層之塔,一定要把頂層造就。這樣發心,就叫做真。有了罪不懺悔,有了過錯不去改正,內心污濁而外表清凈,開始勤奮而後懈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所夾雜;雖有善法,總被罪業所染污。這樣發心,就叫做偽。眾生度盡了,我願方盡;佛道成就了,我願才成就。這樣發心,就叫做大。觀察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如牢獄,觀察生死如同冤家,只想自度不想度人。這樣發心,就叫做小。如果在自心之外,以為有眾生,以為有佛道,以為自己可以度眾生,以為自己可以成佛道。念念不忘自己的功德,執著自己的知識和見地把一切當做實有。這樣發心,就叫做偏。如果知道自性就是眾生,所以願度;自性就是佛道,所以願成。不會看見一種法,離開自性而獨立存在。以廣大之心,發廣大之願,行廣大之行,證廣大之果,也無廣大之相可得。這樣發心,就叫做圓。知道這八種差別,則知道如何審察,知道審察,就知道那一個要舍掉,那一個要求取。知道舍掉、求取,就可以知道如何發心了。什麼叫審察?就是我所發之心,在這八種差別中,是邪?是正?是真?是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怎麼樣舍掉、求取呢?就是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像這樣發心,才叫做真正發菩提心(為救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而誓願成佛)。
此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必定要有因緣,才能發起。今天說因緣,簡單說有十種。第一憶念佛恩深重的緣故。第二憶念父母恩的緣故。第三憶念師長恩的緣故。第四憶念施主恩的緣故。第五憶念眾生恩的緣故。第六念生死輪回之苦的緣故。第七尊重自己本覺靈性的緣故。第八為了懺悔業障的緣故。第九為了求生凈土的緣故。第十為念佛教正法得到長久住持的緣故。
什麼叫做憶念佛恩深重呢?因為我們根本的老師釋迦如來,最初發心,就是為了救度我們,才行菩薩道,經過了無量劫的時間,備受了種種苦難。我造作罪業的時候,佛悲哀憐憫我,採用種種方便的方法來教導我。那個時候我非常愚蠢痴迷,不肯相信接受。我墮入地獄的時候,佛又悲哀痛苦,想代我受苦,而我罪業太重,無法替代不能救拔。當我投生人道的時候,佛以種種方便,令我得種善根,每一生每一世,都跟著我,在佛的心中一刻也沒有舍棄過我。佛當初應機出世的時候,我還沉淪在三惡道中,今世我得了人生,佛卻已圓滿寂滅。我不知道造了什麼罪而生在這個末法時期,又不知道做了什麼功德才有福出家,又不知道是什麼障礙我看不見佛的金身,又不知道為什麼有幸能禮拜供養佛的舍利。如此思惟,如果過去不種善根就不會聽到佛法,不聽到佛法,就不知道常常在受佛的大恩大惠。此恩此德,丘陵高山難以比喻。如果我不是發廣大的心願,行菩薩的道,弘法利生,救度眾生。縱然粉身碎骨,此恩此德怎麼能報答呢!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因緣。
什麼叫做憶念父母恩呢?可憐父母,生下我非常辛苦,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夜間便溺,浸濕床單,母親寧卧濕處,將自己移睡干處。不好吃的東西父母自己吃,把好吃的留給我吃。才見得兒女長大成人,希望子女能成家立業、繼承先祖遺志。以此業績來寬慰列祖列宗。今天我等僧眾,既已出家,也稱為釋家弟子,非常慚愧我們也稱為沙門(意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沒有甘味供養父母,沒有功夫去祭祀祖先。父母在世我們沒有供養吃穿,父母去世我們也不能導其神識歸於凈土。活在這個世界白白消耗財富,而對於出離這個世間又沒有什麼利益。在世出世兩個方面都喪失了,真的是重罪難逃。這樣想一想,只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不過需要救度的並不只是這一生中的父母,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每一生的父母我都要去救度。也不只是救度我一個人的父母,每一個人的父母我都要幫助他們超越三界、往生凈土。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二因緣。
什麼叫做憶念師長恩呢?父母雖然能夠生我養我,如果沒有教學世間法的老師和長輩,就不知道禮義;如果沒有教學出世間法的老師和長輩,就不能理解佛法。不知道禮義,就如同禽獸。不理解佛法,則與俗人沒有區別。今天我們等人,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披在身上,受持各種戒品。這樣的重恩,是從師長那裡得來的。如果只是求證小果(聲聞圓覺),只能幫助自己。今天為了求證大乘佛果,發菩提心利益一切眾生。這樣的話世間的老師和出世間的老師都得到了幫助。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三因緣。
什麼叫做憶念施主恩呢?因為我等僧眾,每天生活所需要的日用物品,不是自己的。每天三餐粥飯,四季衣裳,疾病所需,凡是身口所需的,都是出自施主的力量,布施給我們用的。農夫們竭力親自耕種,尚難糊口。而我安逸地坐在這里受用飲食,心裡很不舒服。紡織女們不停的紡織,自己還非常艱難,而我安逸地坐在這里受用她們布施來的衣服還常常有餘,還不知道愛惜。又茅草為屋的貧寒施主們,他們自己一生都不安寧。而我則在這廣宇閑庭優悠自得度過一年又一年。用他們的勞動來供養我的安逸,我的心能安嗎?將他們的利益滋養自己的身體,這個道理說的過去嗎?如果我不是悲智雙運,福慧二足,施主沾恩,眾生受福。如果不是這樣,施主的一粒米一寸絲都要加倍償還,惡報難逃。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四因緣。
什麼叫做憶念眾生恩呢?因為我與眾生,從無量劫以來,世世生生,曾經相互做過父母,彼此有恩。今天雖然因為隔世而昏迷,相互而不認識。但以此理推測一切眾生都曾相互做過父母,豈能不去報效呢。今天的牛馬豬羊等,你怎麼知道過去沒有做過它的兒子呢。今天的蚊蟲螞蟻,你怎麼知道過去不曾做過我的父母呢。常常看到小孩子離開父母,長大以後容貌都忘了。何況過去生中的親緣。今天不知道他姓張還是姓王已經無法記得了,他在地獄裡面號呼哭叫受無量苦,宛轉於餓鬼之中,苦痛誰知,飢餓無處可訴。我雖不見不聞,可他一定向他的子孫希求拯救。不是經典就不能陳說此事,不是佛就不能說清此話。不信因果的邪見之人,是不會知道和相信此事的。所以菩薩看見螻蟻,知道都是過去生中的父母,也是未來的諸佛。常常想要利益他們,念念不忘要報答他們的恩情。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五因緣。
什麼叫做念生死輪回之苦呢?因為我與眾生,從無量劫以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上升和下沉就在片刻之間,一會兒天上,一會兒人間,一會兒地獄、畜生、餓鬼。早上走出了地獄的黑門,因為造罪晚上又回來了,剛剛離開了地獄的鐵窟一會兒又進去了。登刀山的時候整個身體沒有完整的肌膚;攀劍樹的時候,身體的每一塊肉都被割裂。熱鐵不除飢餓,吞下去肝腸都爛了;烊銅難解乾渴,飲之則骨肉都縻了。利鋸割截身體的時候,割斷之後又重新接了起來,巧風一吹,死而復生。猛火城中,忍聽叫號之慘;煎熬盤里,但聞苦痛之聲。冰凍開始凝結,樣子像青蓮之蕊(rui),血肉都開裂了,就像紅藕花開。一夜之中死死生生,在地獄里要經過一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經常不斷地勞累獄卒。誰相信閻翁的教誡,受苦的時候,雖然悔恨但已經來不及了。脫離了苦道早已忘記了,照樣像過去一樣造作惡業。就像鞭驢出血之事,誰能知道是母親的悲哀呢?牽豕(shi)就屠之事,又怎麼知道是父翁的痛苦呢?吃了自己的兒子而不知道。就是文王也是這樣,吃了自己的親人而不認識,凡夫都是這樣的。當年恩愛相處,今天變成冤家。過去是敵人仇人,今天成為骨肉兄弟。過去生中是母親,今生變成妻子。過去生中是父親,今生變成夫君。如果你知道過去生中的事情,則可羞可恥。用天眼來觀察,則可笑可憐。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里,一時倒下可憐(指出生時頭朝下)。少時無知,東西不辨;長大了有了知識,便生出了貪欲之心;一會兒老病相尋,剎那間無常又到。臨終時寒熱相逼,神識潰亂不能自主,精血竭盡,皮肉自外乾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不容易,神識要離開身體不知道要難上幾倍。自心沒有主宰,好像商人處處賓士,身體沒有固定的形狀,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如果把大千世界的每一粒塵點比作你的一次生死,也數不盡你的生死往返之身;四海的波濤,也計算不完別離之淚;累累白骨,堆積勝過高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一向沒有聽佛道破,這個事情誰能聽見呢?沒有看過佛經,這個道理誰能知道呢?如果仍然像從前一樣貪戀,仍舊痴迷不悟,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生難得而易失,良時易逝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塗惡報,還要自己去受,痛不可言,沒有誰能代替。說到這里,能不寒心。是故應該馬上斷除生死之流,出離愛欲之海。自他兼利,同登彼岸。曠劫已來殊勝的功勛,就在這一個舉動。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六因緣。
什麼叫做尊重自己本覺靈性的緣故呢?就是我現前一念心性,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為什麼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還在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庄嚴。而我等,只有無量的業所系縛,煩惱生死纏縛。心性雖是一樣,迷悟卻有天淵之別。靜下來細細的思考一下,豈不是很可恥嗎?比如無價寶珠,沉沒在泥土裡,把它當做碎瓦片,不加愛護尊重。所以應該以無量的善法,對治煩惱。修行得法,始覺有功,則性德方能顯前。就像污染的寶珠被洗凈,懸在高處,洞達光明,映照一切。可謂不辜負佛的化度,不辜負自己的本覺靈性。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七因緣。
什麼叫做為了懺悔業障的緣故呢?佛經說犯一吉羅(譯惡作。屬身口,不屬於意)小罪,相當於四天王的壽命五百年(合人壽九百萬年),墮在地獄中受苦。吉羅小罪,就要獲這個報應。何況重罪,其報難言。今我等日常生活之中,一舉一動,常常違反戒律。一餐一水,常常違反屍羅(譯雲戒),一日之中所犯的,就已經是無量數了。何況終身歷劫,所犯之罪,更不可言說了。就以五戒來說,十人九犯。犯了之後少有發露懺悔的,多是包藏在裡面。五戒還只是在家優婆塞戒,都不能具足無犯。不要說沙彌、比丘、菩薩戒了,更不用說了。問一問,說我是比丘。看一看實際情況,還不具足一個優婆塞的標准。豈不是很慚愧嗎?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壞;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假如不想自己悲憫自己及別人,不是身口並作、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八因緣。
什麼叫做為了求生凈土的緣故呢?這就是說在此土修行,修道很難進步。如果能夠往生西方凈土,在那裡成佛很容易。所謂容易就是一生就能辦得到,所謂難就是累劫也不能成功。所以過去的聖賢之人,個個都要求生西方。千經萬論,處處都指歸凈土。沒有超過這個法門的。然而佛經中說缺少善根是不能往生凈土的,要有多福才能去。說多福,就是要執持名號;說多善,就是要發廣大心。是以暫時持名念佛的功德,就勝過一百年的布施。一發大心,就超過無量劫的修行。因為念佛就是為了作佛,如果不發大心,則雖念沒有作為。發心原為修行,如果不往生凈土,則雖發也容易退轉,這個發心就好比是下菩提種子,如果採用念佛求生凈土的方法來種這個菩提種子,那麼道果就自然增長。這就是乘彌陀大願之船,入於西方凈土之海,決定往生西方。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九因緣。
什麼叫做為了正法久住的緣故呢?因為世尊,無量劫來,為了我們,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圓果滿,逐致成佛。既成佛已,應化度生,功德圓滿,示現寂滅。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雖有如來教法,無有信解修證之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都是追逐名利。舉目滔滔,天下都是這樣,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悲傷不忍言,想到這里,不覺淚下。我作為一個佛子,如果不能報恩,對內無益於自己,對外無益於眾人,生的時候蹉跎時光,死後亦無益於將來,天地所不容,那是極重的罪人啊!如果不能報恩這個罪不屬於我那應該屬於誰呢?這樣一想真是痛不可忍,真的沒有辦法,頓時忘記了自己貧賤卑下的身份,忽然發了大心。雖不能挽回末運於此時,也一定要盡力護持正法於來世。是故同諸善友,共到道場,禮懺修法,仿彌陀如來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心心作佛,從於今日,盡此一生,誓歸極樂,既得往生九品,華開見佛,得無生忍,然後回入娑婆,大作佛事,令使佛日重輝,法門再闡。眾僧如海,各各持戒清凈,無有染污,修諸梵行,人民悉皆被化,劫運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則區區之心,就是發菩提心的第十因緣。
如是十種緣都具備了,八種差別都知道了,則趨向涅盤城就有門頭了,修行成佛就有了正確的目的地。再說我現在這個身體,居住在華夏之國,眼耳鼻舌身意都沒有病,地水風火四大調和,身體輕安,具有足夠的信心,慶幸自己沒有魔障。何況今天我等,又出了家,受了具足戒,又遇到了好的道場,又聞到了佛法,又瞻仰了佛的真身舍利,又修了懺悔,又遇到了善友,又具有如此勝緣。不在今日發此大心,要等到什麼時候呢?唯願大眾,憐憫我的愚誠,憐憫我的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此心。沒有發的,今天發;已經發了,令其增長;已經增長的,當令相繼不斷。不要因為困難而退怯;不要把它當做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輕視;也不可欲速而不能持久;也不要懈怠沒有了勇猛之氣;也不要萎靡而不能振作;也不要得過且過期待來日;也不要愚鈍而不肯進修;也不要以為自己根機淺薄而沒有份。比如種樹,淺根的樹種下去長久了根就深了;又如磨刀,磨久了鈍刀也會變的鋒利了。怎麼可以因為根淺就讓它枯死、因為刀鈍就放著不用呢?又比如以為修行很苦,其實不知道懈怠更苦。修行則是暫時的勤勞,卻是永劫的安樂。懈怠則偷安一時,受苦多生。何況我們現在乘上彌陀大願的舟船,就不要擔心會有退轉。花開見佛得無生為忍力,則不用憂慮有什麼艱難。就是地獄罪人也在過去劫中發過菩提心,我們這些人倫佛子怎麼可以不立大願於今生呢!過去無始以來昏昏迷迷那就沒有辦法說了,而今已經覺悟,如果再昏昏迷迷,將來就要追究責任。所以迷惑而未覺悟,確實可憐,如果覺悟而不去實行,非常痛惜。如果害怕地獄的苦,則精進自然生起;如果念念不忘生死無常迅速,則懈怠就不會生起。又必須以佛法為鞭策,善友為提攜。不管做什麼都不要離開這個標准,就不會有退失的憂慮了。不要說這一念菩提心是那麼輕微,不要說這是一個虛願對我沒有利益。心真則事真,願廣則行深。虛空並不大,心王才是大;金剛並不堅固,願力才是最堅固的。誠望大眾不要忘了我的話,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普願同生凈土,同見彌陀,同化眾生,同成正覺。你怎麼知道自己未來成就的三十二相、百福庄嚴,不是從今日立願開始呢!願與大眾共同勉勵。幸運到了極點!幸運到了極點!

⑸ 藏區信佛為什麼還是比較貧困(妙蓮法師答疑)

最近,我對自己的學佛作了一個思考,我究竟為什麼要學佛?這才發現雖然我很愛看佛學書籍,但始終都沒有好好修行的決心。比如我今年雖然參加了金剛薩埵心咒共修,但我每天只念三千遍,完成了今天的數量就不想再多念,好象念咒子是件很無趣的事。在學《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過程中,我對以前不明白的很多事情知道了一些,但還是有很多不解。比如說皈依三寶有很大的功德,那我想藏族人是最虔誠的佛教佛了,但藏區卻非常的貧困,佛菩薩為什麼不照顧他們呢?又比如佛說人生是苦,但我從小到大好象並沒有覺得有什麼苦,那是不是因為西藏特別苦所以西藏的佛教信仰濃厚?我有一位朋友出差去青海,因為時間比較長,所以他在那裡認識了不少藏族人,其中有好幾位都是出家還俗的,他們都很有錢。他朋友感嘆:只要有錢了,連藏族人都不出家了。所以我想是不是因為色達很窮,所以「色達山河一片紅」?等色達富裕了,會怎樣呢?答: 藏區貧困並非諸佛菩薩不照顧。因為諸佛菩薩大悲周遍,絕對不會有執著彼舍離此的偏袒之心。所以某一區域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狀況可以說是這一區域眾生的共業所感,除此之外,從佛法業果的角度講並不存在一種所謂神奇的主宰力量隨心所欲地讓某區域貧窮、讓某區域富裕。此時,也許有人會問:既然說區域的貧富是共業所感,而藏族人又都是共同虔誠信仰佛教,那為什麼會感得貧困之果呢?回答:貧困之果並非由虔誠信仰佛教之因而感召,貧困自然有貧困的因,並且這種因也並不一定就是今生所造集的,很有可能是過去世所造集的貧困之因在今生成熟而感召貧困之果。也就是說一個今生虔誠信仰佛教的佛教徒雖然有可能會非常貧苦,但這與他虔誠信仰佛教並無絲毫關系,而是宿世業報的緣故。比如《百業經》中所講小駝背的公案就是這樣。經中講道:小駝背雖然已斷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並且眾比丘乃至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與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盡力在幫助他,但因往昔業報現前的緣故,也使得這樣一位羅漢尊者連續七日不得飲食,最終因餓死而趣入涅槃。宿世發願、虔誠信佛、精進修行使他證得羅漢果位,而過去世活活餓死母親的宿業又使他以羅漢身飢餓而死趣入涅槃。所以虔誠信仰佛教與物質貧窮匱乏之間並無絲毫必然的因果關系。 再者,佛法雖然能夠賜予相信、修學它的眾生種種世出世間的圓滿,但佛法的最終目的卻並不是讓眾生僅僅過上豐衣足食、溫飽有餘的所謂幸福生活,而是要讓眾生擺脫生死煩惱的系縛,超越輪回、跳出三界乃至最終成就無上正覺,這才是佛法真正的核心所在。如《法華經》中雲:「佛以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間。」此「一大事因緣」並非是讓眾生斂財生銀、仕途亨通,而是引導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虔誠信仰佛教的藏區人民略顯貧困,倒也並非是什麼奇異之事。物質生活的淡泊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有益於激發厭離塵欲、希求解脫的純正道心。基於這一點,佛陀並不主張以世間的物質妙欲來滿足眾生的貪欲。 如《廣大游戲經》中雲:「在當嘎樹下,世尊坐在長有形如夜叉蘆葦的布拉那草的地上,當時當地出現飢荒,乞食十分困難,尊者目犍連請問世尊:『大地之下具有妙味,以我能翻大地,連力士翻動一片水中樹葉的困難也沒有,我以左手把地居所有有情全部握住後,以右手能夠一剎那間在大地及其周圍找出妙味。』世尊說:『以你雖能這樣翻轉,但眾生一向住持妙味而愚痴,且妙味不會長久留存,將會隱沒。』世尊未予開許。」 從這個角度來看,藏區物質生活的貧困不但不是諸佛菩薩不照顧他們,反而令人覺得是諸佛菩薩對他們的偏愛。也許正是由於他們對佛教有著不共的全民族的虔誠信仰,所以感動諸佛菩薩將他們享受物質生活方面的福報全都迴向而轉作解脫的善根。如果真是這樣,那所謂貧困的藏區人民不但不是人們憐憫的對境,反而應成為人們羨慕效仿的楷模。因為真正希求解脫的佛教學人,所看重追求的是清心寡慾、寂靜祥和的清凈心地,並不是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奢華生活。雖然有些藏區人民迄今為止連溫飽問題都尚未徹底解決,但從精神財富的角度講,他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因為千百年來,他們世世代代從未間斷過享用最純凈、最豐富的精神食糧——佛教思想。您在問題中提到,雖然佛陀說人生是苦,但您從小到大好象並沒有覺得有什麼苦。這並不奇怪。因為普通人所認為的苦僅僅是缺衣少食、飢寒交迫、體不康健、地位卑微等逼迫性的苦苦所攝,普通世間人對苦的認識與體會只能局限於苦苦的范疇,甚至在苦苦的范疇中,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而已,而佛陀的教義中明確指出:不要說人間的顯赫聲名、錦衣玉食等種種的享受,乃至欲界諸天的種種妙欲之樂,以及色界三禪以下種種極其微妙的禪定樂受也都是壞苦所攝,而色界四禪與無色界也沒有超越有漏行苦的范疇。所以佛陀說:「三界如火宅,有漏皆是苦。」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中士道部分有詳細的說明。如果您能對這部分法義作一番刻苦精進的聞思修行,相信您一定會在對苦的認識、體會等方面有更加深廣細膩的覺知。 您在問題中還問道:是不是因為西藏特別苦,所以西藏的佛教信仰濃厚。相比於內地來講,西藏的經濟並不發達,以及藏區人民對佛法的信仰特別濃重雖然均屬事實,但是並不能因此就說此二者之間有什麼必然的因果關系。因為如果僅僅以貧苦來作為對佛教產生濃重信仰之根本因的話,那比藏民更貧苦的非洲難民應該是世界上最虔誠的佛教徒,而匱乏至極、飢渴交迫的餓鬼世界則更應當是信仰堅固的佛國領地,但這些顯然不可能成立。並且佛教氛圍比較濃重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也不乏經濟發達的,如台灣、香港、新加坡、泰國等。所以某地區佛教信仰濃厚,可以說是多種善因緣聚合之後所顯現的善果,並不一定是貧苦所導致。 您最後的一個問題是等色達富裕了,佛法會怎麼樣呢。對此的回答是:既然貧苦並非是導致對佛教信仰濃厚的因,那麼富裕也不見得就一定會使佛法衰微。比如中國的唐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達到巔峰的時期,而這一時期又恰恰是人們對佛教的信仰、交流、弘傳、修證等各個方面均已達到鼎盛的時期。從這也可以推知,富裕與佛法的衰微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而色達富裕後,具體情況會怎樣,毫無神通又絲毫不懂預測方術的末學實在是沒有估評的能力,還望見諒。 最後讓我們共同祈禱,願十方有情都能對有漏三界生起真正的厭離之心,勤求解脫! 推薦閱讀:數百年來藏地出現的最偉大密宗上師土登尼瑪活佛活著的意義、菩薩的墮落(慈誠羅珠堪布)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投胎轉世實驗上師開示佛弟子共修祈雨的方法為什麼大成就者多選擇去極樂世界(二)如何巧妙化嗔恨心為大福報密宗行者要開悟有何訣竅?大圓滿行者的四種神秘死亡方式藏密弟子如何做功課(轉載)藏傳密宗和藏傳佛教不可混為一談伏藏大師德欽朗巴親游蓮師凈土的詳細記錄爭鳴:密宗虹化與禪宗火光三昧密宗弟子必須牢記的守則:《保密竅訣》2 佛弟子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僅念一遍即可獲巨大功德的諸佛如來名號活佛眾目睽睽下飛空失蹤西方極樂世界四種國土詳情及生因揭秘 誹謗聖者會遭慘重惡報(附毀謗的種類及罪業… 為何成就者能有神通可隨意改變外境? 證悟了空性就能穿越岩石、飛入天空?

⑹ 如何才能盤出好的星月菩提求詳細教盤法。

盤玩一掛新星月的具體流程:

新星月建議大家不要著急直接上手盤玩,先把整條籽拆散,放入一個棉布的袋子里(搓澡巾最好)搓盤1-2月,這是一個物理的拋光過程,經過一段日子的搓盤,籽的表面已經非常非常亮了(掛瓷)。如果不想將籽拆散,也可以用棉布手套盤玩,但是這樣見效慢,需要更長時間的盤玩。

棉布盤玩一段時候後,我們將散籽重新穿好,現在就可以直接上手盤玩了,直接上手盤玩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星月的上色均勻問題,我們的手上會不停的分泌汗液,如果汗不能均勻的分布在整條的星月上,那麼就會造成色差現象。

星月切記多盤少戴!戴在脖子上的時候沒事多轉轉圈,讓脖子上的汗均勻的分布到星月上

1、盤玩的時候盡量把繩子放長一些,孔道兩邊盡量盤到,這樣包漿會更均勻。

2、一年之中夏季汗較多,盤玩籽兒的時候很容易吃汗,但汗全部沁在星月上後,盡量多盤,如果不玩的時候,把籽兒必須盤干,讓表面的水分揮發,以免籽兒花花的。

3、如果是天天把玩,建議每月用濕毛巾屢一下,一來可以祛除表面的贓物,二來也對珠子算是一種表面的保養,但屢完之後一定要把玩乾爽在擱置一邊。

4、最後一點就是一定要干凈的手去玩,臟乎乎的怎麼玩都不漂亮~~

星月的顏色一點一點的變深了,從順白到淺黃,從淺黃到深黃,無盡的歲月讓星月一天一天的變化著,終有一天到開片,這是一個考驗玩家定力的過程,星月菩提盤後效果。

⑺ 妙蓮法師:有錢不做好事 菩薩能讓你發財嗎

妙蓮法師---其實在《楞嚴經》上告訴過我們,觀世音菩薩太慈悲了,求財得財,求子得子。但是這也要看你是用什麼心去求的?你求財有了財後,是不是會去做好事呢?若有錢不做好事,菩薩能給你財嗎?


佛法講因果,其實說來應該是因緣果報,還要注意時間這一因素。只要因緣、時間相聚會,則果報自然成,大至宇宙,小至微塵,皆離不開此理。

俗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苦瓜怎能生出甜豆來呢?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如果你種的是善因,就會得善果;種惡因,就會得惡果。有因而無果,那隻是時間未到而已。諺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不報,時候未到。」

所以我們要探討因果之前,必須對時間有正確的知見,因果是講三世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般凡夫俗見,眼光短淺,只信有現在世,不信有過去世,更不信有未來世,凡事只以眼前所見為真、為有。殊不知此三世時間觀極為淺顯易明,今舉眼前之例證明之。

人人皆知道有昨天、今天、明天,若從今天逆推,則有無量無數的昨天,此無窮極之昨天,就是過去無始啊!若再由今天順推,則亦有無終無盡的明天,此浩瀚無際的明天,不就構成了未來無終嗎?

我們怎可說未看到明天,就不承認有明天的存在;回憶不起昨天的事,就說沒有昨天呢?相同的道理,如果你只知有現在世,而不知有過去世、未來世,那簡直像小孩子一樣,太幼稚太可憐了。請你好心學習,增長智慧,不可再愚痴狂妄,辜負己靈。

具備以上的正知見,你就不會為行善之人遭受惡報而心憤不平,見行惡之人自在安樂而抱怨上蒼不公了。善人遭惡報,那是他過去造的惡因所感;惡人受善報,那是他過去有善因,所種的福猶未享盡。切不可只就一世來論,而昧於三世原理之真諦!若明於此因果通三世的道理,即知只要時間一到了,善惡因緣成熟,必然是種善必有善報、種惡必有惡報的。所以我常說: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善人,亦沒有百分之百的惡人;眾生因為所造善惡因緣之不同,故所受的苦樂果報亦各有差別。怎可因今生行善或做惡之人好像不得其應有的善惡果報,就怨天尤人呢!

明白以上的道理,那麼就只須講耕耘,不須問收獲。因為有耕耘,必會有收獲。雖不是馬上有收獲,你總不可能今天播種就要它明天結果吧!

學佛亦是如此,你今天上山來拜觀世音菩薩,就要求菩薩即刻保佑你,那你心太急了吧!說不定你今天拜了觀音,下山時不小心跌倒,摔斷了一條腿,那你能說觀世音菩薩不慈悲嗎?學佛人頭腦一定要冷靜,才不會顛倒是非。其實觀世音菩薩對你可說是太慈悲了,你不求,菩薩照樣會保佑你,如慈母之對待子女,難道還要子女開口求母親保護、母親才會給予保護嗎?說不定你今天會遭受生命垂危之報呢!就是因為你拜佛的功德,才只受折腿創痛而已,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慈悲保佑,讓你重報輕受而你不自知而已。這點正信都沒有,你還能叫做虔誠佛教徒嗎?對這種不信因果、顛倒是非而不受勸化的人,那我們慚愧自己智慧德行有限,沒法化度他,真無話可說了。

你今生能修行種善因,惡報就會減輕,如果沒減輕很多的話,那就是你種的善因還不夠,應該生大慚愧,再努力行善。譬如一盆滾開的熱水,如果只加了一杯的冷水,對於這盆熱水而言,其熱度是不會感覺有降低的,除非你繼續不斷地加上冷水,它才有可能變冷。所以今生行善,還不能擺脫惡劣環境的話,那就代表你所行的善還不夠。應該再精進用功才對。怎可說觀世音菩薩不慈悲,不感應呢?此番道理,只可與智者道,不足為愚者言了。

談到感應,有的人一求就有,有的人再怎麼求佛菩薩好像視若無睹。這是怎麼同事?譬如一個認真用功,守規矩的孩子,向母親要錢,一開口就有;另一個懶惰懈怠不學好的孩子,向母親要錢,其母親一毛錢也不會給的。學佛亦是如此,有求而不應,是佛菩薩不慈悲嗎?其實在《楞嚴經》上告訴過我們,觀世音菩薩太慈悲了,求財得財,求子得子。但是這也要看你是用什麼心去求的?你求財有了財後,是不是會去做好事呢?若有錢不做好事,菩薩能給你財嗎?

感應有順有逆,不論順逆都是佛菩薩的慈悲。順境固然是好,但唯有在逆境之中才談開智慧。譬如春天溫和,固然可使百花齊放、萬物生長,但如果沒有秋、冬怎麼會有結果呢?沒有嚴寒的冬天,怎會綻開清香撲鼻堅忍高貴的梅花呢?

所以真正有智之士,學佛愈是遭遇不順,其道心愈是堅固,愈能成就菩提道。古今多少高僧大德,上根利器者,莫不是在苦境、逆境中成就的啊!最後祝福諸位!新年萬事吉祥如意,道業廣增長,早日成佛道。

⑻ 蓮花菩提子哪裡產的

你好一般蓮花菩提子的主產地在印度尼泊爾,不過本地也有,那都是嫁接的,密度不好,品相也不好,我一直在網路 慕容閣小薛 那請您要不去那看看,另外還贈送蓮花菩提鑒賞手冊哦,真心不錯。

⑼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異物何處惹塵埃,怎麼解釋

菩提
唐朝初年,禪宗六祖慧能寫了這么一首關於菩提樹的詩,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里,「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菩提樹似乎天生來就與佛教淵源頗深,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歲月如水,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我國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覽館內至今陳列著四片菩提樹葉,據說就是從這棵樹上採摘下來的,所以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總理尼赫魯來華訪問,帶來一株從這棵樹上取下的枝條培育成的小樹苗,贈送給我國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以示中印兩國人民的友誼。周總理將這棵代表友誼的菩提樹苗轉交給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養護,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都十分重視,精心養護,使之生長茁狀,枝葉茂盛。每當國內外高僧前來時,植物園的這棵菩提樹就會被請出來,接受高僧們的頂禮朝拜。「文革」 動亂期間,植物園被冠以「封資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銷,人員流散,這棵菩提樹也被迫離開植物園,流離失所。值得慶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來,並用心管理,使之大難不死。十年浩劫之後,植物園的領導和職工四處尋找這棵菩提樹,先後訪問了幾十個園林單位,幾經周折,才最終把它找回來。目前,經過植物園職工的精心養護,這棵菩提樹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欣欣向榮,似乎象徵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永放光芒,中印兩國人民友誼永存。

據考證與考察,我國原來並沒有菩提樹,它最初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被引進的。據史籍記載,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葯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並親手種植於廣州王園寺(後來該寺改名為光孝寺)。從那以後,我國才開始有了菩提樹,並在南方各省區寺廟中廣為傳播。今天,廣州海幛寺仍然還有3株300多年樹齡的古菩提樹呢!

西雙版納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對菩提樹十分敬重、虔誠,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的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如果誰家人口不安寧,豬瘟雞死,五穀欠收,也要在村寨和寺廟附近栽種一些菩提樹,乞求佛祖的保佑。每到佛節,信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幹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傣家人什麼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解放以前,傣族封建領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這么一條:「砍伐菩提樹,子女罰作寺奴」。在傣家人的文學藝術里,菩提樹則是神聖、吉祥和高尚的象徵。在舉行婚禮時,歌手總會唱道:「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在情歌里,少女們則會對心愛的男友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樹」或「你象枝葉繁茂的菩提樹」等。此外,在傣家人的諺語里,還有「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這樣的詞句。

走進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但其中有兩株卻特別值得一提。一株在景洪市勐龍鎮曼達赫村,胸徑近2米。人們通常所見的菩提樹都是青枝綠葉,而這株菩提樹則在生長青枝綠葉的同時,還會長出一種白色枝條,白如霜雪,毫無青綠之色,且每年都長,每次僅長出一至二枝,決不超額。據當地民間傳說,當年佛祖釋迦牟尼出遊傳教時,曾在這株菩提樹下小憩,於是,此樹感佛祖厚愛之恩,特長出白色枝條作為回報。當地傣族群眾視此樹為「神樹」,在其四周砌起磚牆進行保護。每年此樹長出白色枝條時,膜拜者、參觀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另一株在景洪市郊曼廳公園的旁邊,樹干十分粗大,要5個成年人張開雙臂才能合圍,據說其樹齡已有800多年,但長勢依然旺盛,枝葉成蔭。據說,此樹與泰國的一株同齡菩提樹是「兄弟樹」,系當時中泰兩國兩位身居王位的摯友互植。這兩位摯友原來都是有志的平民,經過艱苦努力,奮發拼搏,分別在泰國和西雙版納獲得王位,那位泰王前來西雙版納親手種下這株菩提樹,西雙版納王也遠赴泰國種下一株菩提樹。他們共同的願望是讓兩株菩提樹同生共長,中泰兩國人民永遠和平共處,友誼長存。至今,西雙版納的傣族群眾仍然十分愛護這株菩提樹。

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干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在植物學上被稱作「滴水葉尖」,非常漂亮,如將其長期浸於寒泉,洗去葉肉,則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輕紗的網狀葉脈,名曰「菩提紗」,製成書簽,可防蟲蛀;枝桿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後可制硬性樹膠;用樹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葯有發汗解熱、鎮痛之效;枝幹上會長出氣生根,形成「獨樹成林」景觀;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的某些地方,人們將其氣生根砍下來,作為大象的飼料。

1::(一)梵語bodhi,巴利語同。意譯覺、智、知、道。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盤之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於其果所得之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之菩提為無上究竟,故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智、無上正真道、無上菩提。
有關佛之菩提,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三載,有五種:(一)發心菩提,謂十信菩薩發心求菩提,其心則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謂十住、十行、十迴向等階位之菩薩行諸波羅蜜,制伏煩惱,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謂登地菩薩了悟諸法實相畢竟清凈,即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出到菩提,謂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等三階位之菩薩,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亦不執著般若波羅蜜,滅除系縛之煩惱,出離三界,到薩婆若(一切智),故稱出到菩提。(五)無上菩提,謂等覺妙覺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覺智。以上合稱五種菩提。又法華經論卷下於佛之法、報、應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報佛菩提(報身菩提)與應佛菩提(應身菩提)等三種菩提。大乘義章卷十八區分無上菩提為方便菩提與性凈菩提兩種。此外,三菩提亦為天台宗之十種三法之一,即:(一)實相菩提,又作無上菩提。悟實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實智菩提,又作清凈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眾生之作用。上之三者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無別。
據往生凈土論載,遠離:(一)執著自我,(二)不欲令一切眾生得安穩,(三)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種與菩提門相違之法。稱為三遠離心或三種離菩提障。同書又列舉三清凈心:(一)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染清凈心),(二)除眾生苦而令其安樂(安清凈心),(三)令眾生赴菩提而予其永遠之樂(樂清凈心)。是為三種隨順菩提門法之心。以上皆須依賴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門始可令遠離或生起。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作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作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菩提心。順趣菩提三十七種之行品,稱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菩提場,其道場樹稱菩提樹。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稱為增上菩提。結講念佛,廣祈眾生增進佛道,稱為菩提講。檀那所屬之寺院,稱為菩提寺、菩提所。〔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菩提心經卷一、舊華嚴經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華嚴經卷七十、維摩經卷上、大寶積經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論卷四十四、成唯識論卷一〕
(二)即唐代時來華之菩提仙那。

2::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稱「菩提心」,或雲「大乘心」,或雲「普賢心」,再簡雲「發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凈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凈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凈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凈法悉圓滿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會才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葯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發菩提心、走菩薩路、學佛做人、利益眾生。這就是學佛人走的路。

3::菩提(梵bodhi,巴bodhi,藏byan%-chub)
指開悟的智慧。梵語bodhi,系從有『知』或『覺』之義的動詞budh轉化而來的名詞,意譯智慧、知、覺。舊譯又翻為道。《大智度論》卷四十四雲(大正25·380b)∶『天竺語法,眾字和合成語,眾語和合成句,如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無語,若和合名為菩提,秦言無上智慧。』《無量壽經》卷上等,稱無上菩提為無上道;《大乘義章》卷十八依果德圓通之義,將菩提翻為道。然而,《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雲(大正43·235c)∶『言正解者,正覺異號。梵雲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末伽言道,游履義故。古雲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說明菩提之內容,及證取菩提的實踐修行方法。佛教的禮拜對象,即為獲得菩提的覺者,即佛陀。佛陀所覺悟的菩提,其內容是諸法皆空,即所謂一切萬有皆無實體的真理。然而從覺悟諸法皆空的覺者而言,萬有乃超越有、空之實在本身,故為諸法實相。依佛教的發展階段來說,系從否定的覺到肯定的覺;約略而言,否定的覺即是小乘佛教,肯定的覺為大乘佛教。對此,《大智度論》等書曾揭三種菩提、五種菩提之說。

由於聖者可分三類,故菩提亦有三種。(1)聲聞(阿羅漢)所得的聲聞菩提(阿羅漢菩提);(2)獨覺所得的獨覺菩提;(3)佛所得的佛菩提。此中,前二種菩提系唯斷煩惱障而得之菩提;而佛菩提則一並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而悟得者,乃究極而無勝之者,又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無上正等菩提、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正等菩提、等正覺、正覺等、無上菩提、無上道。又,聲聞菩提系依師之指導,經三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系為求自利,無師指導,經百大劫修行而得;佛菩提乃願自利、利他,且不依師,經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而得。

對於此三種菩提,後世曾有種種解釋。如《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五謂以上智觀察緣性稱為佛菩提,若以中智觀察緣性稱為獨覺菩提,以下智觀察緣性稱為聲聞菩提。《顯揚聖教論》卷七則約種性等五種加以分別,其文雲(大正31·516b)∶
『菩提五種分別者,(一)種性,(二)方便,(三)時,(四)證覺,(五)解脫。種性者,聲聞菩提依鈍根種性,獨覺菩提依中根種性,無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種性。方便者,聲聞菩提由行六處善巧方便,獨覺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緣起善巧方便,無上正等菩提由五明處善巧方便。時者,聲聞菩提極少三生修行而得,獨覺菩提由百大劫修行而得,無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證覺者,聲聞菩提由師證覺,獨覺菩提唯誓自利無師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無師證覺。解脫者,聲聞菩提、獨覺菩提所證轉依,解脫煩惱障、解脫身攝;無上正等菩提所證轉依,解脫一切煩惱障及所知障,解脫身攝及法身攝。』

此外,《大智度論》卷五十三又說佛菩提有五種,即∶

(1)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為因中說果。

(2)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

(3)明心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凈。此即所謂般若波羅蜜之相。

(4)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世,到薩婆若。

(5)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法華經論》卷下謂佛菩提有應佛、報佛、法佛三種菩提,伽耶成道名為應佛菩提,十地行滿而得常涅盤證名為報佛菩提,如來藏性凈涅盤名為法佛菩提。《大乘義章》卷十八〈無上菩提義〉中,認為無上菩提有方便菩提、性凈菩提二種。又,有關無上菩提之體性,《菩薩地持經》卷三〈無上菩提品〉謂以二種斷、二種智,及清凈智、一切智、無礙智,並百四十不共佛法等為其體,具七無上,於一切菩提為最上,故名無上菩提。

又,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稱為菩提薩埵,略稱菩薩。求無上菩提之心,稱為無上菩提心、無上道意,或單稱菩提心。順趣菩提之三十七種行品,稱為菩提分法。佛成道之處所,稱為菩提道場或菩提場;其道場樹稱為菩提樹。其他,日本有所謂增上菩提與菩提講。前者指祈祖先成佛而修冥福,後者指結講念佛而廣祈眾生增進佛道。

◎附∶印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摘錄自《般若經講記》)

二道,為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所分的兩個階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約菩提說∶此二道即五種菩提。(1)發心菩提∶凡夫於生死中,初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為發心菩提。(2)伏心菩提∶發心以後,就依本願去修行,從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漸與性空相應,所以名為伏心菩提。(3)明心菩提∶折伏粗煩惱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離相菩提——實相,所以名為明心菩提。這三種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聖的三階,是般若道。這時,雖得聖果,還沒有圓滿,須繼續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說,是證悟;望後方便道說,是發心。前發心菩提,是發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發勝義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凈,本來涅盤,名得真菩提心。(4)出到菩提∶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忍,以後即修方便道,庄嚴佛國,成熟眾生;漸漸地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名為出到菩提。(5)究竟菩提∶斷煩惱習氣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圓滿證得究竟的無上正等菩提。二道各有三階,綜合凡五種菩提,總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

〔參考資料〕 《解夏經》;《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六;《維摩經》卷上;《大智度論》卷四;《俱舍論》卷二十五;《成唯識論》卷一;《摩訶止觀》卷一(上);Har Dayal《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 terature》。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台』:你說心如明鏡台,其實根本沒有個台,若有個台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台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
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
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參悟不透...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 人覺得一個東西好吃,事實上嗅覺比味覺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這樣嗅覺靈敏的生物,在飲食上遠比我們快樂。這樣的想法到底對不對……如果錯了……錯在哪裡?

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

正如慧能所說的: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們的道理是一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道家則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一種修行

閱讀全文

與妙蓮菩提凈水哪裡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污水泡沫太多用什麼葯物可處理 瀏覽:94
凈水器壓力桶接個三通是什麼意思 瀏覽:45
污水泵歪二電機風扇軸承38的 瀏覽:926
外壓式陶瓷超濾膜 瀏覽:412
公子突破90級一共多少純水之心 瀏覽:264
空調內機排水處理方法 瀏覽:843
17款寶來機油濾芯多少錢 瀏覽:492
純水機怎麼關機 瀏覽:986
2018朗逸如何更換空調濾芯 瀏覽:952
壺膽水垢圖片 瀏覽:630
石家莊帶電除垢 瀏覽:752
pbs離子交換層析 瀏覽:904
浙江直飲凈水設備怎麼樣 瀏覽:994
8反滲透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瀏覽:52
快燒壺內部除垢 瀏覽:841
超濾運行影響因素 瀏覽:478
污水在管道流量怎麼計算 瀏覽:69
住建部污水處理廠考核辦法 瀏覽:243
如何去除廢水中的鉻 瀏覽:232
汽油濾芯是什麼顏色 瀏覽: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