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西藏拉薩環境保護 參考文獻
西藏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摘要:圍繞西藏環境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闡述了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及城市發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論述了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評價標准,並從政策制度、城市規劃、城市發展模式以及發掘民族文化四個層面,提出了實現西藏自然生態環境與城市經濟協調發展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西藏生態保護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一、西藏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概況
1.區內地理環境現狀與生態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西藏自治區位於我國西南邊陲的青藏高原,地域遼闊(面積達122.84萬km2,約占我國土地面積的1/8,僅次於新疆,位居全國第二)。人口242.7萬,以藏族為主(佔95%以上)。全區轄7個地(市)73個縣(市、區)。[3]西藏高原風光旖旎,那裡有湛藍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氣,悠久燦爛的藏民族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和神秘的藏傳佛教,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獨具特色。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草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太陽能資源。西藏主要城鎮環境空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都很低,主要江河的水質都能達標,至今未出現過酸雨和放射性污染,這些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為西藏實施西部大開發,全面加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了很好的技術和條件,西藏已成為人們嚮往的聖地。然而,正是由於西藏獨特的地理環境,區內86.1%的土地位於海拔4000m以上,受高寒惡劣自然條件的影響,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壞將很難恢復。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使其成為關系能否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西藏解放後,由於起初人口較少,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低下以及國家的種種保護措施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保持了較好的狀況。但是近幾年來,隨著西藏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目前,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而言質量不高,且有退化的趨勢。經過我們的研究分析西藏當前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與有限的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生態環境退化,投資嚴重短缺及環境意識淡薄產生的全部與局部,眼前與長遠利益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監管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與西藏實際監管能力嚴重滯後的矛盾日益明顯。所以只有切實解決這些矛盾與問題,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才能保證西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得以順利實施。
2.西藏城市發展現狀及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城市是社會產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西藏的城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拉薩、日喀則、昌都、江孜等城鎮均屬歷史古城,也曾顯赫一時。但是,長期以來西藏封建農奴制度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去的城鎮可以說沒有基本的城市設施,加之生產力低下,人口少,對環境的影響也較小。在西藏,現代意義的城鎮是在和平解放以後才發展起來的。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先後四次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有力措施,西藏的各項事業進入了一個發展較快的時期。80年代,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先後投資幾億元,大部分用於城市住房改造,城市擴建,市政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等基礎建設。1984年,中央決定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四川、福建、廣東等9省市為西藏援建43項工程,工程總投資4.8億元,總建築面積23.6萬m2,一座座飯店、賓館以及文化、教育、衛生、通訊、交通、生活等現代化建築拔地而起,使高原城鎮的容貌煥然一新。1994年,中央召開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決定由中央和有關省市為西藏援建62項工程,總投資達23.8億元。[1]目前,該項目已大部分建成並也投入使用。2003年又召開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為西藏未來經濟的發展繪制了一張壯麗的藍圖,西藏城鎮的發展也必將進入一種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
隨著西藏經濟的發展,城鎮現代化建設水平的提高。2007年,青藏鐵路將要建成通車,西藏總人口將達到250萬到280萬(含外來流動人口在內),盡管西藏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是西藏高原自然條惡劣,人類的生存空間有限,可利用的耕地僅佔全區總面積的0.2%-0.3%,而且面臨著人均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態勢,人口的增加,必將引起人為地對西藏脆弱生態環境的掠奪與破壞。比如: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作為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原先不足20萬人口,目前已增加到47.45萬人,城市人口已達22.39萬人(佔47.19%),已達到了一定的城市化水平。[2]由於拉薩目前還沒有一座現代化的垃圾處理場及污水處理中心,人口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白色」污染物的增加,污水的橫流。人類為了生存,非法地破壞自然資源的現象便會產生,諸如不合理的森林砍伐,非法盜獵野生動物,亂采亂挖自然礦藏等。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間中實現城市經濟的快速、穩定、持續發展,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我們當前面臨的嚴峻課題。
二、西藏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1.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可持續發展」自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現已成為人類共同追求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發展觀,它強調城市在增長的同時更注重城市質量的提高,包括城市的生態結構質量、環境質量、建築美學質量以及精神文化氛圍質量等方面,最終要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均衡發展。西藏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應站在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高度,立足於當前城市發展的現狀,著眼於城市發展的未來,而不應以今天的經濟發展建立在明天的環境質量降低和子孫生活水平降低的基礎上為代價。
現代城市和城鎮都是一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西藏正面臨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社會經濟,縮小與內地差距,迎接新一輪西部開發的歷史任務,因此尤其要重視中心城市和城鎮的發展,使其具備應有的經濟文化輻射中心的地位,從而切實帶動全區的社會發展進步。這一城市的中心地位決定了必須要實現西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實現西藏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區內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可持續發展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城市建設通過城市規劃和設計,其最終目標是要使自然、城市經濟、人類社會和諧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會促進城市社會的持續健康的運行。
再次,實現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是西藏產業多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嚴格的講,西藏的經濟是比較典型的單一結構,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經濟發展,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多元產業和專業化、集約化的社會經濟運作。因而制約著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而區域內城市的發展會產生復雜的分工和交換關系,對經濟的帶動
,
作用是巨大的,工業和社會服務的發展與發達,需要城市的拉動。根據現實情況西藏要走發展新型工業化和服務業的道路必須重視中心城鎮的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最後,實現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是西藏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需要。西藏早期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西藏要發展必須在客觀上打破地域的界限,使各種生產要素在資源配置中自由合理的流動,積極的接受周邊區域的有益經濟輻射。根據目前的發展現狀,西藏只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力度,才能促進自身區內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而西藏城市只有處在開放的條件下,才能促進資金、技術、人員等生產資料的流動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業才能夠建立復雜多樣的分工協作關系。隨著西藏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發展的進一步完善,西藏城市的開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與我國發達地區城市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2.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衡量指標
城市生態經濟效益是衡量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它是社會經濟協調規律的要求,是人口、資源、環境同步進行,均衡發展的結果。城市生態經濟效益就是指城市的經濟效益和城市生態效益的統一。人們在社會勞動過程中既會產生有益的經濟成果,同時也會對人們的生活和生產環境帶來某種負面影響,產生生態效應。這兩種效益是在勞動過程中同時產生的,是辯證統一的。只有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放在同一認識高度,重新優化組合各種資源,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生產資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夠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人口、資源、環境是城市生態經濟效益的表現形式,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口適度增長,合理利用資源,積極保護環境,這三者任何一項處理不好或者是三者不能協調發展,都不能使城市持續協調的發展。
三、實現西藏生態保護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加強生態保護宣傳,提高全區可持續發展意識
西藏是我國西部的一片「凈土」,由於特殊的高原氣候環境,其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生態保護工作是一項公益事業,需要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支持。為了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各級政府要把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明確有關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和義務,制定有效環保優惠政策。由於歷史原因和發展水平所致,西藏大多地區鄉村幹部群眾文化水平較低,加上文化交流少,信息較閉塞,對科學技術和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加之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和意義宣傳不夠,使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產生誤解,甚至把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對立起來。因此,政府要採取措施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喚起更多的幹部和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視,讓群眾充分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自己美好的家園,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繫到人民群眾生產效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動員社會一切有利條件,有能力的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個人共同參與生態保護事業,為維護西藏生態環境良性發展,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相互協調,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出積極的貢獻。
2.提高城市規劃決策質量,樹立科學的城市發展觀
在中央關心西藏,全國各地支援西藏的大好形勢下,西藏城市的發展已初具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一座座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但是我們還應看到城鎮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局部的城市「高原反應」現象,產生了一系列城市問題。東部城市的發展模式是否適合西藏地區?如何解決這些前所未有的城市問題?我國東部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資源和發展方面的挑戰,高速的經濟發展再帶來累累碩果的同時也伴隨著環境的惡化,生態破壞和資源的匱乏,許多大中城市和鄉鎮面臨空氣、水、垃圾、雜訊污染等問題,以及土地質量下降,自然資源退化等現實。隨著2007年青藏鐵路通車,必將掀起西藏的新一輪的城市經濟發展。面對現實,我們必須提高西藏城市規劃質量,盡早樹立科學的城市發展觀。因此為了解決西藏城市的不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們必須從「決策」源頭控制污染和減少環境破壞,關鍵在於城市發展有關的制度安排和決策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由於決策失誤引起重大環境污染的生態破壞的教訓很多,比如「三江平原農業開發」導致的大規模濕地破壞;片面執行「以糧為綱」的方針,導致濫伐森林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濫;上世紀80年代制定的支持鄉鎮企業政策。包括「十五小」企業對部分地區的環境造成的嚴重污染。[6]從東部城市發展的教訓中表明,政策、規劃和計劃所產生的影響具有宏觀性,累積性、長期潛在性等特點。如果在決策初期不注意決策的科學和質量,造成的後果往往難以彌補,只有在政策或計劃層次上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才能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可持續原則應作為政策的核心和主體。
3.因地制宜,走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道路
現代化的城市不僅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還需要有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間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隨著我國東部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壓力日益增大,形成了城市發展中無限膨脹的城市人口與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環境惡化之間日漸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影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內外提出了一種新的城市發展模式——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一種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城市發展模式,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生態城市規劃著眼於「生態導向」的整體性規劃,其實質是從生態學思想出發,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系統地進行規劃,使城市向更加有序、更加穩定的方向發展。[4]西藏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自然條件,該區域內城市的發展正處於起步或加速階段,可以充分利用現有城鎮污染少,管理運行成本低和環境可塑性強的有利因素,按照「綠色城鎮」理念促進城鎮建設與生態建設相統一。我們應該充分吸取國內外城市發展的教訓,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的城市發展模式,避免部分發達地區出現的「大城市病」和「反城市化現象」,從長遠發展角度出發,因地制宜,首先建立合理的生態城市建設目標體系,城市的規劃過程應合理協調自然、社會、經濟等諸方面要求,實現城市調控和管理的高效運作。其次,把西藏城市,西部區域以及國家不同層次的規劃相結合,使城市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第三,力求使城市空間體系和生態體系相結合,空間規劃、生態規劃及經濟規劃相結合,尋求最佳規劃方案,以適應西藏城市的長遠發展要求。
4.充分發掘民族文化,為西藏城市的發展提供保障
西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族人民是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統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千百年來,藏族人民以他們的勤勞、勇敢、智慧,開發了雪域高原,並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創造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使其在人類歷史和世界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5]西藏和平解放以來,民族文化建設成果喜人,悠久的歷史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在今天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中
,
,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將會為西藏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精神保障,將直接影響西藏城市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城市文化不僅包括藝術和文化,還包括城市成員的生活方式、基本權利、價值系統、傳統以及信仰。城市文化對於其所有成員的行為會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影響城市的各個方面。在西藏城市發展中,應該進一步重視藏民族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導向、凝聚、激勵以及約束、輻射作用,使其成為西藏城市的生存和發展基礎,成為建設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城市的典範。
四、結語
西藏城市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必須精心規劃,以科學的發展觀,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提高全民族素質,以謀求人類、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讓西藏永遠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一片「凈土」。
參考文獻
1.普布次仁.城市化與西藏城鎮發展芻論.中國藏學,1995(3),140~144
2.洛桑江村.拉薩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著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中國民族,2002(10),44~46
3.羅絨戰堆.劉洪平.環保大潮中的西藏發展—小議西藏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西藏研究,1996(3),28~36
4.唐立國.城市化建設新思路——生態城市.生態經濟,2002(4),26~27
5.西珠郎傑.高原文化展新姿.西藏藝術研究,1995(3),4~7
6.西寶.李一軍.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戰略環境評價.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1),104~10
2. 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設施
「七通一平」:「七通」為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來水、電力、電信和有線電視管線,「一平」為土地地貌自然平整。
「電力」:A區規劃建設1座110千伏變電站,變壓器容量2台315萬伏安;B區規劃建設1座35千伏變電站,變壓器容量2台1萬伏安。
污水處理:採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統,A區污水處理站規模為6400立方米/日;B區污水處理站規模為5900立方米/日。
供水:規劃平均需水量為14885立方米/日,最高需水量為21673立方米/日,由拉薩市自來水公司西郊水廠
電信服務:規劃A、B兩區分別建設電信局、通訊網路可提供國際、國內直撥電話、全球互聯漫遊行動電話、無線尋呼、傳真通信、ISDN、LAN、ADSL等網路服務。
3. 重慶川東南地質隊怎麼樣啊
一、單位概況
重慶川東南地質工程勘察院成立於1985年,是一支技術力量雄厚、設備齊全配套、勘察施工能力強的專業岩土工程勘察和施工隊伍,主要從事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岩土工程、工程測量等各種勘察和施工工作。現有職工289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86人(高級工程師36人,工程師78人,助理工程師及技術人員72人。其中國家注冊岩土工程師12人。),具有一級項目經理資格證書8人、二級項目經理資格證書16人、三級項目經理資格證書22人。主要技術骨幹都具有豐富的工程勘察及岩土施工經驗,具有獨立完成大、中型勘察施工項目的能力。擁有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施工、工程測繪、工程物探及實驗測試等各類主要生產設備259台(套)。設備原值498萬元,凈值305萬元。
我院持有建設部頒發的綜合類甲級《工程勘察證書》(證書編號311020—kj),建設部頒發的《工程勘察收費資格證書》(證書編號221023),重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注冊號5000001804175),國土資源部頒發的甲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單位資質證書》(資質證書編號:3131004,注冊證書編號:30020067),重慶市物價局頒發的《重慶市經營性收費許可證》(1997重市價費字第065號),重慶市地方稅務局頒發的《稅務登記證》(地稅字500107202802300號),重慶市建設委員會頒發的《安全生產許可證》(編號:(渝)JZ安許證字[2005]000044),中國進出口商品檢驗總公司質量認證中心頒發的《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注冊號:4004Q10647ROM),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組織機構代碼證》(代碼:20280230-0)等各類完善的從業資質。
我院規章制度建全,管理工作嚴謹,質量保證體系有效,是全面質量管理達標單位,勘察、施工質量深受重慶市建委、重慶市勘測質量監督站及有關部門的好評。自一九九○年以來,已獲取省、部、市、局級優秀工程勘察獎二十五項,其中部級四項;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六項,其中一、二等獎三項。
二○○六年二月,我院被重慶市人民辦公廳在《關於表彰「二環八射」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的通報(渝辦發[2006]30號)》中進行了特別的表彰。
二○○七年十二月,我院被中國勘察設計協會評為首批《全國工程勘察與岩土行業誠信單位》。
另外,我院所完成的渝合高速公路中梁山尖山子隧道工程勘察、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工程勘察等均以優異的勘察質量贏得了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贊譽。
我院堅持「質量第一、用戶至上、團結拼搏、開拓創新、面向全國」的宗旨,先後在西藏拉薩、四川成都等地設立了分院,在重慶萬州、涪陵、長壽等處設立了辦事處,為各省(市)的建設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八十年代以前,先後完成重慶長江公路大橋橋基工程地質勘察及宜賓馬樂岩水庫工程地質勘察等有影響的大、中型工程50多項。八十年代以來,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我院以實事求是、勇於開拓、拼搏創新的精神,積極投身於改革的洪流中,努力探索工程地質勘察及岩土工程施工改革之路,使勘察施工質量水平、管理水平及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先後完成各類工程地質勘察3000多項,其中Ⅰ類大、中型工業與民用建築1000多項,超高層、大型重點工程400多項;完成各類岩土工程施工300多項,滑(邊)坡治理工程46項,其勘察施工質量及成果資料均深受設計、質監及使用單位好評。在工程地質勘察及岩土工程施工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城鄉建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重慶川東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將繼續以信譽爭市場,以質量求生存,以工期爭效益,以技術求發展,嚴格管理,真抓實干。做到干一項工程,育一支隊伍,創一項信譽、交一方朋友。以我院雄厚的技術,豐富的勘察、施工經驗和嚴格的管理水平,繼續為重慶市的經驗建設和各兄弟單位的工業與民用建築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及岩土施工作出應有的貢獻。
我院注冊資金1208萬元,屬國家事業單位,是一支具備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的國有綜合甲級勘察隊伍
二、近年來完成的具有代表性的項目
(一)、大型公路交通類工程地質勘察項目
1、國道212線合川至武勝高速公路小安溪特大橋及白鹿山隧道勘察
2、國道319線黔彭二級公路擦耳岩、H合同詳勘
3、重慶萬州至開縣高速公路鐵峰山2號隧道詳勘
4、省道203線墊江至道真公路武隆段二級公路改建工程(K160+000~K229+148.318)詳勘
5、重慶至長沙公路重慶武隆~水江段A8合同段初勘
6、重慶至長沙公路界石~水江段初勘
7、重慶至遂寧高速公路K9+375~K30+000初勘
8、萬州至開縣高速公路鐵峰山二號隧道工程初勘
9、省道107線江津至東勝段、潼南塘中公路塘壩至蔣家觀段詳勘
10、渝沙大通道重慶秀山洪安至酉陽段高速公路初步設計階級勘察
11、重慶至長沙公路重慶武隆~水江段高速公路A8合同段詳勘
12、西部開發省際公路通道重慶繞城公路南段第1標段詳勘
13、杭州至蘭州重點干線重慶雲陽至萬州高速公路第7合同段詳勘
14、西部開發省際公路通道重慶繞城公路南段初勘
15、重慶至遂寧高速公路K5+700~K30+866.38段詳勘
16、奉節至恩施公路支線工程勘察
17、重慶至長沙公路重慶武隆~水江段A8-1合同段初勘
18、國道212線重慶合川至武勝(川渝界)H合同段詳勘
19、S103線渝巴路南岸區茶園至涪陵區李渡段二級公路改建工程初勘
20、重慶至遂寧高速公路二期工程管理站房、服務區及監控中心勘察
21、四川達州普光氣田(120億)道路、跨越、後河橋地質勘察
22、四川達州普光氣田60億道路地質勘察
23、西部開發省際公路重慶繞城高速公路西段軟基及涵洞施工勘察、鑽探
24、普光氣田19億方產能地面集輸工程道路及PB井場邊坡勘察
25、S103線渝巴路南岸區茶園至涪陵區李渡段二級公路改建工程詳勘
26、重慶市九龍坡區銅罐驛至陶家II級城市主幹路一期工程勘察
27、四川達州普光氣田後30億道路地質勘察
28、川氣東送工程(四川平昌-巴中-蒼溪元壩段)地質勘察(初、詳勘)
………………………………………………………等80餘項
(二)、特大型橋梁碼頭類岩土工程勘察項目
1、重慶高新區二郎立交橋
2、巫恩公路南門灣隧道及牛石中橋
3、九龍廣場桃花溪公路橋
4、奉節長江大橋
5、嘉陵江長江大橋
6、魚洞長江大橋
7、忠縣長江大橋
8、朝天門長江大橋
9、九龍坡碼頭一期
………………………………………………………等60餘項
(三)、高層建築類(30層樓以上)岩土工程勘察項目
1、楊家坪河南食店片區危改(28/-2層,1996.5)
2、銀鑫.碧海天(32/-1層,2001.10)
3、偉浩國際大廈(42層/-3,1997.2)
4、南坪重慶國際貿易大廈(45層/-3,1996.10)
5、江北觀音橋華音大廈(29/-2層,1994.3)
6、長安機器製造廠科技綜合樓(35/-2層,1995.5)
7、解放碑時代廣場(43/-4層,1996.1)
8、沙坪壩成浩國際廣場(63/-2層,1998.10)
9、重慶長江電工廠銅元局芭蕉灣職工集資住宅樓(29/-1層,2001.9)
10、重慶長江電工廠老村集資住宅樓(28/-2層,2001.9)
11、江北.龍湖花園西區(32/-1層,2000.5)
12、江北.加州銀鑫百合園商住樓(32/-1層,1999.32)
13、南坪.興宇花園(28/-2層,2001.8)
14、南坪.秀苑大廈(29/-2層,2000.11)
15、江北.雨花園(30/-1層,2001.2)
………………………………………………………等100餘項,其中化龍橋瑞安天地高達103/-4層。
(四)、市政工程類岩土工程勘察項目
1、 唐家沱污水處理廠
2、合川市第二水廠凈水系統及配水系統
3、重慶主城區排水管線A段
4、重慶市快速軌道交通朝(天門)—沙(坪壩)線地下鐵路
5、長壽縣污水處理廠
6、長壽縣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場
7、朝天門碼頭客運中心
………………………………………………………等50餘項
(五)、岩土工程施工治理類項目
1、西南合成制葯廠江北寸灘水廠及廠區滑坡治理
2、渝合路西山坪蔡家灣稀泥凼棄土場滑坡治理
3、重慶農化集團有機磷農葯廢水治理
4、建峰化工總廠邊坡隱患治理
5、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神女峰景區治理
6、西泉造紙廠中段廢水處理
7、長壽縣磷肥廠變形體治理
8、江陵機器廠奧拓微型發動機技術改造樁基
9、中渝公司國際金融貿易開發區商住樓樁基
10、龍湖花園西苑樁基
11、江北濱江路陳家館高架橋樁基
12、長江電工廠芭蕉灣集資房樁基
13、合成制葯廠江北寸灘水廠抗滑樁擋牆
14、江北觀音橋商業城錨桿擋牆
15、慶鈴汽車股份公司沖壓.新塗裝.鑄造車間樁基
16、忠縣火電廠南北擋牆錨索抗滑樁
17、黔江觀音岩滑坡治理
………………………………………………………等80餘項
(六)、供水勘察施工類項目
1、長安二廠高灘靶場供水井
2、江北一糧庫供水井
3、巴渝礦泉飲品公司「地質」礦泉水勘察與評價
4、南岸雞冠石「慈母山」醫療熱礦水勘察評價
………………………………………………………等40餘項
(七)、地形測量類項目
1、西南合成制葯廠寸灘新區1:500(8.8km2)
2、重慶廣陽壩1:500(13.9km2)
3、巫山神女峰1:1000(4.5km2)
4、黔江舟白機場1:500、1:1000、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