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污水處理系統中,化糞池、初沉池、二沉池、調節池、厭氧池,分別都是什麼用途相互之間都是什麼關系
1. 化糞池:用於收集和初步處理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特別是廁所污水。在此過程中,固體廢物被分解並沉澱,從而減少後續處理單元的負擔。
2. 初沉池:位於污水處理系統的前端,其主要功能是去除廢水中較大的懸浮固體顆粒。這有助於減輕後續處理單元的壓力,並提高整體處理效率。
3. 調節池:用於平衡污水處理過程中水流量和水質的變化。它可以在進水流量和水質波動時起到儲存和調節的作用,確保後續處理單元能夠穩定運行。
4. 厭氧池:是污水處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用於在無氧條件下分解有機物質。這里的微生物將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小分子物質,為後續的好氧處理創造條件。
5. 二沉池:位於污水處理過程的末端,用於再次沉澱和去除廢水中的懸浮固體。經過這一步驟後,大部分污染物已被去除,出水質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② 二次沉澱池在污水處理中有什麼作用 - 知乎
二次沉澱池在污水處理中的關鍵作用是實現泥水分離,確保污水混合液的澄清,同時對污泥進行濃縮,為後續處理提供純凈的出水。在甘度生物污水處理系統中,由50餘種細菌組成的復系菌種展現出廣譜適應性和高去除率,最終,二次沉澱池作為污水處理的最後一環,對保證出水水質的懸浮物含量達標至關重要。
二次沉澱池在設計時,需遵循以下基本要求:水力負荷一般控制在0.5至1.8立方米每平方米每小時,工業廢水處理時,考慮到活性污泥中有機物含量較高,表面水力負荷宜較低。固體表面負荷則根據污水類型不同,一般為150至192千克每平方米每天。池邊水深建議在2.5至4米之間,直徑越大,水深應相應增加,以確保水力效率和有效容積不降低。出水堰的溢流率或負荷應在1.5至2.9升每平方米秒的范圍內。
在運行管理中,需特別注意以下幾點:確保配水設備正常運行,使各二沉池的混合液流量均勻;定期檢查並清理浮渣斗,及時排出積渣並沖洗,調整浮渣刮板與擋板配合;檢查並調整出水堰板的平整度,防止出水不均或短流現象;觀察出水感官指標,如污泥界面變化、懸浮污泥量、有無污泥上浮現象,及時採取措施;檢查刮泥、刮渣、排泥設備運行情況,注意其聲音和部件狀況,及時調整或修復;定期檢修二沉池,檢查水下設備、管道、池底與設備配合情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復;地下水位高時,需確認地下水位情況,必要時先降水位再放空;按照規定對二沉池進行常規監測項目分析化驗。
常規監測項目包括:pH值,活性污泥系統正常時,二沉池出水pH值應略低於進水值,一般在6至9之間;懸浮物(SS),出水SS應低於30毫克/升,最大不應超過50毫克/升;溶解氧(DO),出水DO值應略低於曝氣池出水值;化學需氧量(CODcr)和生物需氧量(BOD5),出水應達到國家排放標准;氨氮和磷酸鹽,應達到國家排放標准,氨氮小於15毫克/升,磷酸鹽小於0.5毫克/升;有毒物質,應符合國家排放標准;泥面,可使用在線泥位計實現剩餘污泥排放的自動控制;透明度。
若二次沉澱池設置不當,即使生物處理效果顯著,混合液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低,泥水分離效果不佳,出水水質仍可能無法達到標准。同時,若污泥濃縮效果不佳,迴流到曝氣池的微生物量難以保證,導致曝氣混合液濃度降低,影響污水處理效果,進而影響出水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