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水解酸化池的上升流速是什麼意思
水解酸化池的上升流速是設計水解酸化池的主要參數。水解酸化池上升流速關繫到池內污泥層的高度和污泥濃度,污水處理廠早晚水量變化較大,應選取最大流量、最小流量和平均流量下的上升流速分別驗算,在最大流量條件下,污泥層由於膨脹而造成污泥濃度降低,同時會導致污泥層的沉澱速度提高,可自動保持池內的污泥濃度處於動態平衡狀態。而在最小流量時污泥濃度將增加,沉速降低使污泥濃度可達到動態平衡。根據北京密雲污水處理廠的數據,在最高流量條件下污泥濃度為20g/L,在最低流量條件下污泥濃度可達60g/L,水解酸化池污水上升流速為1.5-2.0m/h。黑龍江某城市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為2.0萬t/d,水解酸化池內污水最大上升流速為1.76m/h,污泥濃度波動范圍為15-20g/L。
Ⅱ 水解酸化池中Sv控制多少
1、水解酸化池的原理:污水進入水解酸化池後,水解池出水氨氮高於進水。根據污水處理廠實際運行情況,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時間為4.4小時,污泥齡在6d左右,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達到42.34%,凱氏氮去除率為40.1%,總氮去除率為37.92%。
同化實現後,同化去除率一般小於10%,沒有硝化反硝化的一般條件,如溶解氧、水力停留時間等。因此,必須有另一種形式的氨氮脫除反應,並初步分析可能存在的厭氧氨氧化現象。但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水解酸化池的作用:
(1)提高廢水可生化性:能將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小分子。
(2)去除廢水中的COD:既然是異養型微生物細菌,那麼就必須從環境中汲取養分,所以必定有部分有機物降解合成自身細胞。
3、水解酸化池的運行過程:厭氧發酵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水解階段、酸化階段、酸降解階段和甲烷化階段。在水解酸化池中,反應過程分水解和酸化兩個階段進行控制。在水解階段,復合填料可將固體有機物降解為可溶性物質,將大分子有機物降解為小分子物質。
在產酸階段,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機化合物降解為有機酸,主要是乙酸、丁酸和丙酸。水解和酸化反應進行得相對較快,通常很難將其分離。這一階段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酸化菌。
水解酸化池應注意的問題
① 保持水解 (酸化) 池污泥區泥床高度基本恆定和污泥區有較高的污泥濃度(20g/L)。
② 保持水解 (酸化) 池排泥系統暢通,若發生排泥不暢與淤堵現象,應安排人員及時疏通。
③ 污泥排放採用定時排泥,日排泥次數控制到1~2次。
④ 根據污泥液面檢測儀和污泥面高度確定排泥時間,矩形水解 (酸化) 池採用排泥沿池縱向多點排泥。
⑤由於反應器底部可能會積累顆粒和細小砂粒,應間隔一段時間從下面排泥,以避免或減少在反應器內積累的沙礫。
維護與管理
① 保證配水及計量裝置的正常。
② 冬季做好對加熱管道與換熱器的清通與保溫,防止進出水管、水封裝置的凍結。
③ 每隔一定時間清除浮渣與沉砂。
污泥沉降比(SV)
SV30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污泥的沉降濃縮性能,又反映污泥濃度的大小,當沉降性能較好時,SV30較小,反之較高。當污泥濃度較高時,SV30較大,反之則較小。當測得污泥SV30較高時,可能是污泥濃度增大,也可能是沉降性能惡化,不管是哪種原因,都應及時排泥,降低SV30值。
採用該法排泥時,應逐漸緩慢地進行,一天內排泥不能太多。例如通過排泥要將SV30由50%降至30%時,可利用3~5天逐漸實現每天排出的污泥均勻地增加,切不可忽大忽小,避免造成整個活性污泥系統被破壞或者能力下降。
Ⅲ 水解酸化池的尺寸大小,計算方法
看你時間了,一般8小時,長寬2:1 自己算算 根據場地 分兩個到4個
Ⅳ 水解酸化工藝
長期以來,污水處理領域一直依賴好氧生物處理技術。然而,隨著合成有機物和有毒化學物質的增多,傳統處理技術已無法滿足需求。好氧法高運行費用與剩餘污泥處理難題日益凸顯。水解酸化處理技術因其高效、低耗、投資省的優點,日益受到關注。
水解酸化工藝結合了水解與酸化特點。水解是大分子有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小分子的過程;酸化則是將小分子有機物轉化為簡單化合物並分泌至細胞外,產物如揮發性脂肪酸、醇類、乳酸等。在污水處理中,通過提高污泥濃度與厭氧環境,實現難生物降解有機物分解,降低處理成本,提高效率。
水解酸化工藝原理:有機物厭氧降解分為四階段:水解、發酵、產乙酸、產甲烷。水解酸化工藝通過控制反應時間在厭氧處理的第一和第二階段,即大量水解細菌、酸化菌作用下,實現不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溶解性有機物,難生物降解物質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質,改善有機廢水的可生化性。
水解酸化工藝特點包括:提供優良進水水質條件,簡化控制運行條件,減少設備體積,節省後續處理反應時間與能耗;產泥量遠少於好氧工藝,易於處理,同時可回收至厭氧段;減少好氧段需氧量,降低運行費用,降低工程造價;改善污水處理廠環境;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緩沖作用佳;水力停留時間短,土建費用低,運行費用低,電耗低,污泥水解率高。
影響水解酸化反應的因素包括:污水成分、水力停留時間、營養物質、pH值、溫度、粒徑和污泥濃度。通過選擇合適的運行參數,保證處理效果。
水解酸化工藝對後續處理的影響包括:提高出水B/C值,溶解性有機物比例增加,有機物停留時間延長,抑制後續處理的有機物,擴大好氧處理工藝選擇范圍;降低氨氮負荷,提高出水穩定性;增加溶解性COD和BOD5數量,提高可生化性,降低後續好氧處理需氧量,減少運行費用;高去除率COD、懸浮物,利於後續處理,減少停留時間和曝氣量,降低總投資、能耗和運行費用。
水解酸化反應器類型分為:懸浮式反應器、接觸式反應器和復合式反應器。懸浮式反應器適用於含固率較高污水;接觸式反應器適用於含懸浮物濃度相對較低污水;復合式反應器適用於難生物降解廢水。
水解酸化池設計參數包括:水力停留時間、上升流速、配水方式、排泥系統等。水力停留時間一般為4-6小時,具體參數需根據水質類型確定;上升流速關繫到池內污泥層高度和濃度,需在最大、最小流量下驗算;配水方式應兼顧均勻性和攪拌功能;排泥系統應考慮污泥界面穩定,採用多點排泥。
水解酸化工藝在生活污水、混合型城市污水、石化廢水處理中廣泛應用,顯著提高處理效果與效率,降低運行費用,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
Ⅳ 水解酸化的設計參數
對於設計來說較難掌控的是水解酸化池的停留時間,因為廢水的種類不同,所含的有機物水解速度不同,所以停留時間自然不會相同。這就需要對所做的工程總結經驗數據,或者通過做實驗確定。對於水解酸化工藝本人並沒有什麼實際經驗,從理論來看,覺得可以放大停留時間,保證水解時間,讓其適當過渡到厭氧後兩個階段。
本文的設計計算部分摘錄了《水解(酸化)反應器在工程應用中的研究與展望》—中山市環境科學研究所論文的內容,另外該論文里有介紹了水解(酸化)反應器的類型及其在工程應用中的效果,其常規設計的兩個參數如下:
1、停留時間:一般為2.5-4.5h,考慮綜合情況。
2、池內上升流速:一般控制在0.8-1.8 m/h 較合適。
水解酸化主要用於有機物濃度較高、SS較高的污水處理工藝,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工藝。如果後級接入UASB工藝,可以大大提高UASB的容積負荷,提高去除效率。水中有機物為復雜結構時,水解酸化菌利用H2O電離的H+和-OH將有機物分子中的C-C打開,一端加入H+,一端加入-OH,可以將長鏈水解為短鏈、支鏈成直鏈、環狀結構成直鏈或支鏈,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水中SS高時,水解菌通過胞外粘膜將其捕捉,用外酶水解成分子斷片再進入胞內代謝,不完全的代謝可以使SS成為溶解性有機物,出水就變的清澈了。這其間水解菌是利用了水解斷鍵的有機物中共價鍵能量完成了生命的活動形式。但是COD在表象上是不一定有變化的,這要根據你在設計時選擇的參數和污水中有機物的性質共同確定的,長期的運行控制可以讓菌種產生誘導酶定向處理有機物,這也就是調試階段工藝控制好以後,處理效果會逐步提高的原因之一。水解工藝並不是簡單的,設計時要考慮污水中有機物的性質,確定水解的工藝設計,水解停留時間、攪拌方式、循環方式、污泥迴流方式、設計負荷、出水酸化度、污泥消解能力、後級配套工藝(UASB或接觸氧化)。
有人提到水解後COD不降反升,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復雜有機物在COD檢測中不能顯示出來,但是水解後就可能顯示COD;另一種可能是調試時,運行參數控制不準確,造成水解菌膠團上升隨出水流失;再一可能是沒有考慮有機物的生物毒性濃度和系統的生物忍耐性,造成菌種中毒流失,流失的菌膠團在出水檢測中顯示COD增高,這就要求調試時加強生物相的觀察和記錄對比。
Ⅵ 城市污水廠處理設施設計計算的目錄
第一章 城鎮污水處理的內容 方法和工藝1
第一節 城鎮污水的水質及危害1
一 城鎮污水的組成1
二 城鎮污水的水質1
三 城鎮污水中污染物質的危害3
第二節 城鎮污水處理方法4
一 物理處理法4
二 化學處理法5
三 生物處理法5
第三節 城鎮污水處理的級別與工藝7
一 城鎮污水處理的程度7
二 污泥的處理方法8
三 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工藝流程10
第二章 調節 池 配水井及計量設施11
第一節 調節 池11
一 設計概述11
二 計算例題12
例2.1按逐時流量曲線計算水量調節 池12
例2.2按累計流量曲線計算水量調節 池14
例2.3用於SBR池的水量調節 池設計計算14
第二節 配水井16
一 設計概述16
二 計算例題17
例2.4堰式配水井設計計算17
第三節 計量設施17
一 設計概述17
(一)類型和構造17
(二)一般規定19
二 計算例題20
例2.5巴氏計量槽設計計算20
例2.6計量三角堰設計計算21
第三章 預處理設施23
第一節 格柵23
一 設計概述23
二 計算例題24
例3.1格柵設計計算24
例3.2格柵除污機設備選用計算26
第二節 沉砂池26
一 平流式沉砂池26
(一)設計概述26
(二)計算例題26
例3.3平流式沉砂池設計計算26
二 豎流式沉砂池28
(一)設計概述28
(二)計算例題29
例3.4豎流式沉砂池設計計算29
三 曝氣式沉砂池30
(一)設計概述30
(二)計算例題30
例3.5曝氣式沉砂池設計計算30
四 渦流式沉砂池31
(一)設計概述31
(二)計算例題33
例3.6渦流式沉砂池的選型計算33
第四章 初次沉澱池35
第一節 平流式初次沉澱池36
一 設計概述36
二 計算例題38
例4.1平流式初次沉澱池設計計算38
第二節 豎流式初次沉澱池40
一 設計概述40
二 計算例題40
例4.2豎流式初次沉澱池設計計算40
第三節 輻流式初次沉澱池42
一 設計概述42
二 計算例題44
例4.3輻流式初次沉澱池設計計算44
第四節 斜板 (管)初次沉澱池45
一 設計概述45
二 計算例題46
例4.4斜板(管)初次沉澱池設計計算46
第五章 強化一級處理設施48
第一節 水解 (酸化) 工藝48
一 設計概述48
二 計算例題49
例5.1水解(酸化)池設計計算49
第二節 化學絮凝強化工藝50
一 設計概述50
二 計算例題51
例5.2化學絮凝強化設施計算51
第六章 好氧活性污泥法處理設施53
第一節 傳統活性污泥法53
一 設計概述53
二 設計例題54
例6.1按污泥負荷法設計推流式曝氣池54
例6.2按污泥齡法設計推流式曝氣池60
例6.3完全混合式曝氣池設計61
例6.4階段曝氣活性污泥工藝設計計算64
例6.5吸附再生活性污泥工藝設計計算67
第二節 脫氮除磷活性污泥法68
一 A1/O生物脫氮工藝69
(一)工藝特點69
(二)設計參數及設備69
(三)計算例題70
例6.6A1/O生物脫氮工藝設計計算70
二 A2/O生物除磷工藝76
(一)工藝特點76
(二)設計參數及設備77
(三)計算例題77
例6.7A2/O生物除磷工藝設計計算77
三 A2/O生物脫氮除磷工藝79
(一)工藝特點79
(二)設計參數及設備80
(三)計算例題80
例6.8A2/O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設計計算80
四 改良A2/O生物脫氮除磷工藝83
(一)工藝特點83
(二)設計參數及設備83
(三)計算例題83
例6.9改良A2/O生物脫氮除磷工藝設計
計算83
第三節 吸附.生物降解活性污泥法87
一 工藝特點87
二 設計參數及設備88
三 計算例題88
例6.10AB法工藝設計計算88
第四節 氧化溝92
一 概述92
二 技術特點93
三 氧化溝的類型和基本形式93
四 奧貝爾氧化溝93
(一)技術特點93
(二)設計參數及設備94
(三)計算例題95
例6.11奧貝爾氧化溝工藝設計計算95
五 帕斯維爾氧化溝100
(一)工藝特點100
(二)主要設計參數及設備100
(三)計算例題100
例6.12帕斯維爾氧化溝工藝設計計算100
六 交替工作式氧化溝104
(一)工藝特點104
(二)設計參數及設備104
(三)計算例題104
例6.13三溝式氧化溝工藝設計計算104
七 卡魯塞爾氧化溝108
(一)工藝特點108
(二)設計參數109
(三)計算例題109
例6.14卡魯塞爾氧化溝工藝設計計算109
八 改良卡魯塞爾氧化溝112
(一)工藝特點112
(二)設計參數113
(三)計算例題113
例6.15改良卡魯塞爾氧化溝工藝設計計算113
第五節 間歇式活性污泥法117
一 設計概述117
二 計算例題118
例6.16經典SBR工藝設計118
例6.17CASS工藝設計計算120
第六節 應用活性污泥數學模型設計生物反應器122
一 活性污泥數學模型(ASM1)簡介123
二 活性污泥模型的作用127
三 應用ASM1進行設計的步驟127
四 計算例題128
例6.18用ASM1設計完全混合曝氣池128
例6.19用ASM1設計階段曝氣工藝曝氣池134
例6.20用ASM1計算推流式曝氣池137
例6.21用ASM1計算吸附再生工藝139
例6.22用ASM1計算A/O脫氮工藝141
第七節 膜生物反應器143
一 設計概述143
二 計算例題145
例6.23浸沒式MBR設計計算145
第八節 復合生物反應器148
一 設計概述148
二 計算例題149
例6.24復合生物反應器計算149
第七章 生物膜法處理設施151
第一節 生物濾池151
一 濾池種類及參數151
二 普通生物濾池151
(一)一般規定151
(二)計算例題151
例7.1用容積負荷法計算普通生物濾池151
例7.2用動力學公式法計算普通生物濾池152
三 高負荷生物濾池153
(一)一般規定153
(二)計算例題153
例7.3用面積負荷法計算高負荷生物濾池153
例7.4用容積負荷法計算高負荷生物濾池154
四 塔式生物濾池155
(一)一般規定155
(二)計算例題155
例7.5塔式生物濾池計算155
五 生物濾池需氧量156
例7.6生物濾池需氧量計算156
六 生物濾池布水系統157
(一)一般規定157
(二)計算例題157
例7.7固定式噴嘴布水器計算157
例7.8旋轉式布水器計算158
七 生物濾池排水通風系統160
八 生物濾池污泥量160
例7.9高負荷生物濾池污泥量計算161
第二節 生物轉盤162
一 設計概述162
二 計算例題163
例7.10生物轉盤計算163
第三節 生物接觸氧化法165
一 設計概述165
二 計算例題166
例7.11二段式生物接觸氧化池計算166
例7.12接觸沉澱池計算(二段式)168
例7.13一段式生物接觸氧化池計算170
第四節 曝氣生物濾池171
一 設計概述171
二 計算例題172
例7.14DC型曝氣生物濾池計算172
例7.15N型曝氣生物濾池計算175
例7.16分建式DN型曝氣生物濾池計算176
例7.17合建式DN型曝氣生物濾池計算178
第五節 生物流化床179
一 設計概述179
二 計算例題180
例7.18好氧三相流化床容積計算180
第八章 自然凈化設施181
第一節 穩定塘181
一 穩定塘的種類和選用181
二 好氧塘182
(一)設計參數182
(二)計算例題182
例8.1用面積負荷法計算普通好氧塘182
例8.2用奧斯瓦德法(Oswald)計算普通好氧塘183
例8.3用維納.威廉法(Wehner.Wiehelm)計算普通好氧塘184
三 兼性塘185
(一)設計參數185
(二)計算例題186
例8.4用面積負荷法計算兼性塘186
例8.5用曲線圖解法計算兼性塘187
四 厭氧塘188
(一) 設計參數188
(二)計算例題188
例8.6厭氧塘計算188
五 曝氣塘190
(一)設計參數190
(二)計算例題190
例8.7等容積串聯好氧曝氣塘計算190
例8.8用去除率計算好氧曝氣塘191
六 穩定塘污泥量192
例8.9穩定塘污泥量計算(1)192
例8.10穩定塘污泥量計算(2)192
七 穩定塘對氮和磷的去除193
八 穩定塘其他有關設計計算193
(一)進出水口設計計算193
例8.11穩定塘進出水口設計計算193
(二)穩定塘長寬比設計195
(三)導流牆設計195
(四)穩定塘組合工作及處理效率196
第二節 土地處理197
一 土地處理的類型和參數197
(一)適用條件197
(二)設計參數和處理效果197
二 慢速滲濾系統198
(一)設計條件198
(二)計算例題198
例8.12慢速滲濾系統計算198
三 快速滲濾系統201
(一)設計條件201
(二)計算例題201
例8.13快速滲濾系統計算201
四 地表漫流系統202
(一)適宜條件和設計參數202
(二)計算例題203
例8.14地表漫流系統計算203
五 濕地處理系統204
(一)設計條件204
(二)計算例題204
例8.15地表流濕地處理計算204
例8.16潛流濕地處理計算205
六 土地處理進出水設計206
(一)土地處理進水設計206
(二)土地處理出水設計208
第九章 二次沉澱池210
第一節 二次沉澱池的特點和設計要點210
一 二次沉澱池與初次沉澱池的區別210
二 池型選擇210
三 設計要點211第二節 平流式二次沉澱池213
一 設計概述213
二 計算例題215
例9.1按沉澱時間和水平流速計算平流式二沉池215
例9.2平流式沉澱池進出水系統計算216
例9.3根據沉澱試驗計算二沉池面積217
第三節 輻流式二次沉澱池218
一 設計概述218
二 計算例題220
例9.4普通輻流式二沉池設計計算220
例9.5向心流輻流式二沉池設計計算223
第四節 斜板(管)二次沉澱池224
一 設計概述225
二 計算例題225
例9.6 斜管二沉池設計計算225
第十章 消毒設施227
第一節 液氯消毒227
一 設計概述227
二 計算例題229
例10.1液氯消毒工藝設計計算229
第二節 二氧化氯消毒230
一 設計概述230
二 計算例題230
例10.2二氧化氯消毒設計計算230
第三節 臭氧消毒231
一 設計概述231
二 計算例題234
例10.3臭氧消毒工藝計算234
第四節 紫外線消毒234
一 設計概述234
二 計算例題236
例10.4紫外線消毒工藝計算236
第五節 接觸池237
一 設計概述237
二 計算例題238
例10.5接觸池工藝計算238
第十一章 污泥處理及除臭設施239
第一節 污泥處理的目標和工藝流程239
第二節 污泥產量計算240
一 設計概述240
二 計算例題242
例11.1污泥含水率計算242
例11.2污泥相對密度計算242
例11.3消化污泥量計算242
第三節 污泥的管道輸送243
一 設計概述243
二 計算例題245
例11.4污泥輸送管道計算245
第四節 污泥濃縮245
一 設計概述245
二 計算例題248
例11.5用試驗法設計連續式重力濃縮池248
例11.6用污泥固體通量設計連續式重力濃縮池250
例11.7氣浮濃縮池設計計算251
第五節 污泥的厭氧消化252
一 設計概述253
二 計算例題255
例11.8消化池容積計算255
例11.9中溫污泥消化系統熱平衡計算257
例11.10消化池污泥氣循環攪拌計算261
例11.11污泥消化池沼氣收集貯存系統設計262
第六節 污泥的好氧消化263
一 設計概述263
(一)基本原理及特點263
(二)設計要點264
二 計算例題265
例11.12污泥好氧消化池和需氣量計算265
第七節 污泥的干化與脫水267
一 設計概述267
二 計算例題268
例11.13污泥干化場設計計算268
例11.14污泥真空轉鼓過濾脫水機設計計算269
例11.15污泥板框壓濾機設計計算270
例11.16滾壓帶式壓濾機污泥脫水設計計算271
第八節 污泥的乾燥與焚燒272
一 設計概述272
二 計算例題275
例11.17污泥乾燥與焚燒設計計算275
第九節 污水處理廠除臭設施277
一 設計概述277
二 設計要點279
三 計算例題280
例11.18進水泵房和粗格柵車間除臭計算280
例11.19初沉池高能離子除臭計算280
第十二章 城鎮污水三級處理工藝設施282
第一節 三級處理的目的 內容和方法282
一 三級處理的目的282
二 三級處理的內容282
三 三級處理的方法283
(一)工藝技術283
(二)方法作用283
第二節 高密度沉澱池284
一 構造和特點284
(一)工藝構造284
(二)技術特點285
(三)性能特點286
二 關鍵部位設計286
三 計算例題287
例12.1高密度沉澱池設計計算287
第三節 過濾設施291
一 V型濾池291
(一)設計概述291
(二)計算例題293
例12.2V型濾池設計計算293
二 流動床濾池297
(一)設計概述297
(二)計算例題299
例12.3流動床濾池設計計算299
三 表面過濾濾池301
(一)設計概述301
(二)計算例題303
例12.4轉盤濾池選型計算303
第四節 脫氮與化學除磷設施304
一 脫氮設施304
二 化學除磷設施305
(一)設計概述305
(二)計算例題305
例12.5化學除磷葯劑投加量的估算305
第十三章 污水處理廠豎向設計計算307
第一節 豎向設計的目的 意義和要求307
一 目的和意義307
二 一般規定307
第二節 豎向設計流程計算307
例13.1污水處理廠豎向布置流程
計算307
附錄328
附錄一《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 18918—2002)328
附錄二《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 8978—1996)(摘)334
附錄三《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准》(GB 343—2010)(摘)341
附錄四不同緯度地區海平面逐月可見光輻射值342
附錄五全國主要城市日照時數及日照百分率343
附錄六不同海拔高度大氣壓力345
附錄七城市污水處理常用生物反應化學計量參數和動力學參數345
附錄八常用建築材料的熱工指標346
附錄九氧在蒸餾水中的溶解度(飽和度)346
參考文獻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