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營口北海海水浴場營口海濱浴場一日游
010年至1010年,營口沿海里程接近100公里,其中有許多高質量的海水浴場和旅遊景點,每年吸引大量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其中,營口蓋州市白沙灣是非常受歡迎的旅遊打卡勝地。吃、住、行、玩一條龍服務,讓廣大遊客來個來回留念,美不勝收!所以營口的白沙灣歸蓋州市管轄。不屬於營口市鮁魚圈區管轄。
B. 海洋資源開發危害的現狀(例證)
一 中國海洋環境污染的現狀
目前,總的來看,中國的海洋環境,基本上還是處於良好狀態。但在某些沿岸的海灣、河口及局部海域,如大連灣、遼河口、錦州灣、渤海灣、萊州灣和膠州灣等環境污染比較嚴重;某些海洋水產資源衰落,漁獲量減少,少數珍貴海產品受損,一些海洋水產資源質量受到影響;部分灘塗荒廢,濱海環境遭到損害。就海區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較嚴重,東海和黃海次之,南海污染較輕,基本尚屬正常。
當前,污染和損害中國海洋環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陸源污染物。據有關部門統計,中國沿海地區每年排放入海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約60億噸。在生活污水中,以東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黃海沿岸最小。在工業污水中,也以東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總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其次,黃海沿岸最少。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中國擁有各種機動船隻10多萬艘,每年進入中國港口和航經我國管轄海域的外輪幾萬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輪在青島油碼頭作業,一次跑油380噸。
(3)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污染。中國沿岸分布著幾個大油田和十幾個石油化工企業,跑、冒、滴、漏的石油數量很可觀,每年有10多萬噸石油入海。
(4)人工傾倒廢物污染。過去把海洋當作大「垃圾箱」,任意傾倒廢物。如大連香爐礁海岸、葫蘆島、青島、溫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礦渣、爐渣和其他廢物堆放在海邊或直接倒入海中。
(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興建和海洋開發,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積,局部海域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中國沿海各種類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處,渤、黃海沿岸有100多處,東、南海沿岸100處左右。這些污染源排放入海的主要污染物有石油烴、重金屬污染物及有機物污染物。河流攜帶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徑。
石油污染中國沿海油污染比較嚴重,石油是各種污染物中入海量最大的一種。石油污染對海洋生物資源危害極大,油在水面容易形成薄膜,阻止海氣交換,使海水中的溶解氧減少,故油污染能引起大面積的缺氧現象。油膜、油塊能粘住大量魚卵和幼魚,使其窒息死亡;能使卵化的幼魚畸形,導致魚、貝蓄積某些致癌物質。
中國沿海油污染面積約12萬平方公里。相對而言,渤海和東海油污染比較嚴重,分別占石油排放入海量的34%和33%;南海佔19%;黃海最少,佔14%。
渤海油污染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其中遼東灣為1.8萬平方公里,油濃度(幾何均值)為0.049ppm;渤海灣為0.9萬平方公里,油濃度為0.050ppm;萊州灣為0.6萬平方公里,油濃度0.059ppm;渤海中部海域為0.7萬平方公里,油濃度0.041ppm。可見,渤海灣和萊州灣的油污染比較嚴重,而遼東灣的污染面積最大。
黃海的油污染面積為2.6萬平方公里,北黃海的油濃度為0.059ppm;南黃海北部油濃度為0.052ppm;南黃海南部油濃度為0.026ppm;大連灣和膠州灣分別為0.085ppm和0.062ppm。表明北黃海污染程度較重,尤以大連灣最為突出;南黃海以膠州灣油污染較重。
東海油污染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其中長江口至杭州灣一帶的油濃度為0.059ppm;浙南至閩東一帶油濃度為0.078ppm。東海油污染以浙南至閩東一帶較重,而污染范圍則以長江口至杭州灣一帶為廣。
南海油污染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珠江口一帶的油濃度為0.055ppm,粵西沿岸為0.052ppm。因此,珠江口附近油污染程度略重於粵西沿岸,而粵西沿岸油污染范圍較大。
重金屬污染主要指汞、鎘、鉛等。中國沿海汞的主要污染源有60多處,尤以長江、珠江、鴨綠江、五里河等為汞的主要污染源。汞以排放入東海的量最大,其次南海和黃海,渤海最少。但汞的平均濃度以東海最高,渤海次之,南海最低。渤海以遼東灣汞的濃度最高,均值為0.05mmb;渤海其它海域的汞的濃度為0.01ppb左右。錦州灣、遼河口等是渤海汞濃度較高的地區。北黃海、南黃海北部和南部汞濃度分別為0.04、0.02和0.01ppb;大連灣和膠州灣為0.02ppb。黃海以鴨綠江口汞濃度較高。東海汞濃度為0.01~0.23ppb,長江口至杭州灣一帶為0.07ppb,浙南至閩東一帶為0.04ppb。南海汞濃度為0.02ppb。
中國沿海鎘的主要污染源也有60多處。鎘也以河流攜帶入海為主,珠江、長江、灤河和漠陽江所攜帶入海的鎘占總量的80%。鎘以排放入南海的量為最大。整個中國沿海鎘的濃度范圍為0.02~0.45ppb,平均濃度為0.10ppb,以南海最高,東海最低。渤海中以遼東灣和渤海灣濃度較高,黃海以大連灣較高。
中國沿海鉛的主要污染源有80多處。以流入南海的排污量最大,約占總量的60%;東海和渤海次之;黃海最少。鉛的入海途徑也主要靠河流攜帶。中國近海表層水中鉛的濃度為0.05~51.44ppb,平均值為1.60ppb。其中:渤海鉛濃度平均值為2.95ppb;黃海為1.34ppb;東海平均濃度低於分析方法的最低檢出限,但浙江南部曾達10~30ppb;南海鉛濃度平均為7.68ppb,珠江口高達150ppb,為中國近海鉛濃度最高區,粵西沿海為4.85ppb。
有機物污染海水的有機物污染通常可用化學耗氧量(COD)衡量。主要有機物污染源在中國沿海有150多處。每年入海的有機物以COD計,達700多萬噸。其中流入東海的約佔50%,其餘一半分別流入渤、黃、南海。河流也是有機物排污入海的主要途徑。渤海COD的平均值較高,為1.63ppm。其中又以萊州灣最高,達2.08ppm;其次是遼東灣;渤海中部最低。萊州灣沿岸、遼東灣北部和灤河口等地COD已達「標准」,有些已超標,如遼河口達 10ppm。黃海COD值平均為1.10ppm,其中大連灣高於黃海其他海域,鴨綠江口、北黃海沿岸和江蘇近海局部地區也有超標現象。東海COD值較低,約0.89ppm,長江口—杭州灣一帶稍高於浙南至閩東沿海。南海COD無一超標現象,平均值最低,為0.45ppm。
總之,石油是中國近海最主要的污染物,東海近岸和渤海是油污染的兩個嚴重區。從總體來看重金屬污染並不嚴重,但在遼東灣北部、鴨綠江口及珠江口等局部海域,濃度較高,應引起注意。至於有機物污染,在中國渤海及某些海灣有明顯反映,COD值有自南向北增高的趨勢。
二 中國保護海洋環境的基本政策和主要措施:
海洋環境與陸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採取措施,其危害也難以在短時間內消除。因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陸上污染所化費的時間要長,技術上要復雜,難度要大,投資也高,而且還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護海洋環境,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合理開發,綜合利用。這應該說是保護海洋環境的基本策略。保護海洋環境不僅需要有正確的海洋開發政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還需要有一整套科學的、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尤其是要抓好污染源的管理,這是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環節。海洋的自凈能力也是一種資源,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海域的自凈能力,以利於降低治理「三廢」的成本,發展生產,同時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入海量,要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彎路。
許多年來,中國在工農業蓬勃發展的同時,積極治理工業「三廢」,大搞技術革新,廣泛開展綜合利用,為消除污染,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人民健康,促進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很大成績。在廣泛地調查研究和積累許多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中國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實踐證明,這也是搞好海洋環境保護的正確方針。
「全面規劃,合理布局」,是保護環境,防患於未然的極其重要的措施,也是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的體現。在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和發展工農業生產時,必須統籌兼顧,全面規劃,正確處理好工業和農業、重工業和輕工業、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城市和農村、生產與生活、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等關系。要把保護自然資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結合起來,加強計劃性、科學性和預見性,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要把近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力求避免或減少開發後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及對環境的影響。在工、農、林、牧、漁、鹽、副業、養殖以及其它海洋資源開發的布局上,除注意原料、動力、水源、交通等條件外,還需考慮地質、地形、海洋水文、氣象條件以及生物資源的特點,要綜合研究,權衡利弊,協調統一,反對各行其是,不能只顧生產,忽視環境保護,既要注意短期的效益,又要充分估計到今後可能會帶來的長遠的影響。不能只顧利用,不顧資源和環境的保護。
「綜合利用,化害為利」,是發展社會主義企業和消除環境污染的有效途徑。「害」與「利」是對立統一的矛盾,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害」是由生產中的「廢」所造成的,「廢」與「寶」又是對立統一的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可以相互轉化。促進這個轉化的條件,就是綜合利用。綜合利用的內容很廣,一方面是指資源本身的綜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經濟、合理的聯合企業。只有把治理工業「三廢」同開展企業技術改造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結合起來,才能盡量做到把「三廢」中的危害物質消滅在生產過程中,許多原來棄之為害的「三廢」,把它充分利用起來,大搞工藝改革和技術革新,就能變「廢」為「寶」,化「害」為「利」,達到投資少、收益大、品種多、危害小的合理開發的目的。
「依靠群眾,大家動手」,這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海洋環境保護工作上的體現,也是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保證。保護和改善環境,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涉及每個人和各個方面。只有依靠群眾,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人人動手,個個關心,大家齊心協力,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才能順利進行,許多海洋環境保護措施才能落實,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才能搞好。因此,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必須堅持群眾路線,放手發動群眾。
「保護環境,造福人民」,這是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的宗旨。保護環境,從根本上講,是為了保護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造福於人民,為人民謀取更多的幸福,把中國建設得更加美好富強。
中國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為防止和消除污染及迅速發展海洋環境科學,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和極大的有利條件。中國政府歷來重視環境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工作。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政府即要求在實施增產節約的同時,必須注意職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業。要求在搞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同時,必須注意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絕對不能做貽害子孫後代的事。中國政府多次指示: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積極開展綜合利用,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以後又針對中國出現環境污染的情勢,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環境保護工作的三十二字方針,頒布了中國工業「三廢」的排放和防止沿海水域污染的規定,採取許多有力措施,如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縮短流程,不讓廢水流失,根治污染源,大搞綜合利用以及裝備環境污染物的處理設施等。對於一些不適宜在城市的工廠,進行搬遷和轉移;對那些目前還難以治理或有礙市容的企業進行合理的關、停、並或改造。採用多種方法,來控制污染源。因為工業廢水是海洋污染的重要來源,控制工業廢水的排放仍是減少海洋污染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大搞植樹造林、整頓廠容、綠化環境和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從而出現了一大批「花園式」的工廠,為大型工廠找到了整頓治理的良好方法。
在組織落實方面,國務院成立了環境保護的主管機構和「三廢」的治理機構,各省、市、區也成立了相應的專門領導管理機構,負責領導和管理中國各地和沿海水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在健全領導機構的同時,還設置了一系列的海洋環境科研機構和監測機構,積極組織廣大科技人員,開展中國沿海、重點港灣及河口區的污染調查監測工作,為控制和理治海洋污染提供了科學依據。沿海的石油化工等企業,按照「三廢」治理的措施,不僅設有污水處理的裝置,還設有監測機構。有關的環保部門正加強監督和檢查,因地制宜地實行有效的防治和管理。目前,中國已建立了沿海污染的監測網,發布海域污染通報,評價海域環境質量。如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中國海監11」號,就是一艘對渤、黃海進行海洋環境監測、監視和執法管理的執法船,船上裝有海洋環境調查、監測的專用儀器設備和海洋水文、化學、地質、生物等實驗室,進行溶解氧、pH值、化學耗氧量等現場分析和油類、汞、鉻、鉛、鎘以及有機氯農葯等的室內分析。
除進行了大量環境基礎調查外,中國還大力開展海洋環境科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在海洋環境質量評價,海洋污染監測技術與方法,海洋污染對生物資源的影響,海洋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石油和金屬污染物遷移規律,海水水質標准和漁業水質標準的測定以及海洋污染航空遙感等等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績。為了統一中國的海洋污染調查方法及其各項技術規定,編印了中國的「海洋污染調查規范」。此外,有關高等院校還設置和開設了海洋污染的專業課,培養有關專業人材,以適應我國海洋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
保護海洋環境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管理海洋環境,制定和健全必要的法制和規章制度。早在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中國先後頒布了一系列關於船舶、港口、航運和海事處理等管理規定;1974年,國務院批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暫行規定》,並在內部試行。
為了保護中國水產資源,1955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渤海、黃海、東海機輪拖網漁業禁漁區》的命令。1957年8月國務院又作了補充規定。1956年11月頒發了「關於貫徹資源保護政策,有力地安排漁場和改造船網工具的指示」。1957年4月頒發了「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暫行條例(草案)」。沿海各省市根據此條例,分別制定了繁殖保護措施。1957年7月頒布了「對機輪侵入禁漁區的處理指示」。1979年2月,國務院正式頒布了《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這些均充分說明黨和政府對水產資源保護的重視。《水產資源繁殖保護條例》中明確規定:對帶魚、大黃魚、小黃魚、藍圓鰺、沙丁魚、太平洋鯡魚、鰳魚、真鯛、黑鯛、二長棘鯛、紅笛鯛、梭魚、鮃、鰈、鰨、石斑魚、鱈魚、狗母魚、金錢魚、鯧魚、�魚、白姑魚、黃姑魚、鮐魚、馬鮫、海鰻等海水魚類;對蝦、毛蝦、青蟹、鷹爪蝦、中華絨螯蟹、梭子蟹等蝦蟹類;鮑魚、蟶、蚶、牡蠣、西施舌、扇貝、江鰩、文蛤、雜色蛤、翡翠貽貝、紫貽貝、厚殼貽貝、珍珠貝等貝類;紫菜、裙帶菜、石花菜、江蘺、海帶、麒麟菜等藻類以及鯨、海龜、玳瑁、海參、烏賊和魷魚等重點加以保護。「嚴禁炸魚、毒魚、濫用電力捕魚以及進行敲作業等嚴重損害水產資源的行為」。禁止向漁業水域排棄有害水產資源的污水、油類、油性混合物等污染物質和廢棄物」。對產重危害資源的漁具,加以禁止或限期淘汰;對危害資源較輕的漁具,應有計劃、有步驟地予以改進。各種主要漁具,應按不同捕撈對象,分別規定最小網眼尺寸。禁止製造或出售不合規定的漁具。等等。
特別是1983年3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是用法制來管理中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國家權益的大事;是中國第一部綜合性的保護海洋環境的法律,適合於中國管轄的一切海域。《海洋環境保護法》的公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國海洋環境立法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海洋環境保護法》主要對防止海洋污染損害從法律上作了規定;一是防止海岸工程對海洋環境的損害,主要指在海岸建造港口、油碼頭和興建入海口的水利工程等;二是防止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主要指爆破勘探、鑽井、試油、輸油等;三是防止陸源污染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主要指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在海岸灘塗設置廢棄物堆放處理場等;四是防止船舶對海洋環境的污染;五是防止傾倒廢棄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規定了向海洋傾倒廢棄物的限制條件、申請、批准和監督的程序。上述方面做到了,則基本上可以達到保護海洋環境的需要。凡違反本法,造成海洋環境污染和損害的,將區別不同情況,承擔賠償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無疑,《海洋環境保護法》的施行,是一項促進中國海洋事業發展、保護海洋環境的重大措施。
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的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有了顯著的進展,治理工業污染取得較大成績,城市的環境狀況有一定的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初見成效,環境管理體系已初步形成,環境監測工作迅速發展,環境科學的研究、教育事業得到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法已得到了充實和完善。
參考資料:《中國的海洋》(孫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