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生態農業
學界公認首次提出「生態農業」一詞的是美國土壤學家 Ablerche,他於1970年提出這一概念。在我國,「生態農業」的概念是1982年在寧夏銀川召開的全國生態經濟學術研討會上提出來的。業內專家認為生態農業是作為一種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應以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基礎,綜合運用現代管理手段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作用於傳統農業,以期獲得較高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人稱科學怪傑的萊納斯·卡爾·鮑林在上世紀就說過:「每一種疾患、每一種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礦物質缺乏上去。」我們今天所遭遇的大多數問題都肇始於在礦物質匱乏的土地上栽種的糧食,以及吃這些食物的動物。
土壤礦物質是岩石經風化作用形成的,是土壤固相的主體物質,構成了土壤的「骨骼」,占土壤固相總質量的95%~98%。按成因分為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土壤中有機質、微生物體等只佔土壤固相質量的不到5%。土壤礦物質的組成、結構和性質對土壤理化性質、生物與生物化學性質有著深刻的影響。
事實上,土壤礦物質流失速度驚人。專家認為,正由於長期耕種中使用化肥使土壤礦物質嚴重流失,導致食物缺乏礦物生命元素,造成人體元素失衡,從而導致今天的各種慢病井噴式高發。
生態農業
關於良種:
袁隆平在接受央視《新聞1+1》節目時說:良種是一個核心,良田是基礎,同時我們還要加上一個,就是良心。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物質基礎。「從源頭破解『卡脖子』難題,是種業打翻身仗的密匙。」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和自然環境差異大,物種豐富,是我國種業全鏈條自主創新極其有利的條件。
環球網發表的《向良種良田要高質量發展》(經濟新方位·2021怎麼干),文章指出:良種是糧食安全的根基;良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進一步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關於良肥
測土配方施肥是建設健康農田的關鍵。測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講,就是在農業科技人員指導下科學施用配方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核心是調節和解決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同時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作物缺什麼元素就補充什麼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滿足作物的需要;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量,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省勞力,節支增收的目的。
生態農業對氮、磷、鉀、鈣、鎂等一些要素和營養的損失要求降到最低限度,並盡可能做到能源自給,這就要求將農業廢棄物及人畜糞尿進行綜合利用和循環使用。
《中國農業網》發文對農戶提示:有良種、用良肥、變良田、出良品、講良心是新時期新農人理應遵循的」五良生態農業」標准,有良肥還得有良法,物盡其用。並舉例農作物的施肥禁忌。
生態農業的大量肥料來自系統本身,六畜興旺才能五穀豐登。在少量的土地面積上,可以提供大量的食物種類,生態農業的食物多樣性是其他農業方式做不能比擬的。沒有健康的生態農業無從談生態農業,農業重點害蟲和雜草其實都是自然界正常的物種,能夠用物理方法干擾控制的,就不使用化學辦法,能夠恢復生態平衡,對產量不造成明顯影響的,盡量減少人為干預,既節約了人工成本,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關於良田
土壤有多珍貴?1000年才能形成1厘米厚的耕作層,土壤是難以再生的資源;沒有健康的土壤,哪有人類的未來?保護土壤是歷史的選擇。
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四分之一存在於土壤之中。一湯勺土壤中所含的活生物體數量要多於地球上的人口數量。自然界中沒有任何地方能像土壤那樣匯集如此之多的物種。生物多樣性對我們這個星球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它幫助物種生存並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意味著我們正在幫助地球保持抵禦力、適應力和健康力。
生態有機農業、輪牧輪作和保護性耕作農業可以保護土壤中的生物多樣性。這些方法在保持土壤和水資源不退化的情況下可持續地提高農業生產率。
山東省《壽光市蔬菜產業「良田-良品」工程實施方案》中,體現以環境農業一體化發展為指導思想,以質量為先、生態為本為原則,以良田出良品為主線,打造「從無序變有序、從資源到價值、從良田到良品、從花錢到掙錢」的壽光蔬菜產業服務鏈,創建「壽光鮮蔬」品牌,開拓中高端市場,引領壽光蔬菜產業振興,實現新時代「壽光模式」。
良田是作物賴於健康生長的有效環境,土壤有機質是土壤固相的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中形成的和外部加入的所有動植物殘體不同分解階段的各種產物和合成產物的總稱。良田的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夠滿足作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水分、養分、空氣、熱量的能力。土壤肥力分為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潛在肥力和有效肥力,我們從土壤有機質、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土壤酸鹼度、土壤鹽分、土壤有害物質六個方面進行改良。
關於良品
影響農產品品質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兩個因素,自然環境因素:種植農作物的土壤肥沃,環境的質量好(如水質好、空氣質量高等);光照充足,晝夜的溫差大;四季天氣明顯,細菌和害蟲難以越冬;地理環境,外界的不利因素難以干擾。社會發展因素:農業技術比較發達,對品種進行改良選擇;少使用的農葯、少使用化肥等。
農產品質量通常包括營養品質、商品品質和衛生品質三方面。傳統的農產品質量的含義多指農產品的營養品質,具體地說,是農產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必需氨基酸、脂肪、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的含量。
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商品化特徵越來越趨於明顯。農產品的商品質量已成為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以及現階段效益農業發展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農產品的商品質量在整體上主要包括農產品的儲運質量、外觀質量(如果品和蔬菜的形狀、大小、著色、光澤等)、風味質量及加工質量等。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食物安全及自身健康的日益關注,對農產品的衛生質量(如農葯殘留、病原體沾染以及有毒重金屬蓄積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農產品的衛生質量無疑也是農產品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
關於良心
農業生產是一個很長的產業鏈,從有良種、用良肥、變良田、出良品的生態農業全產業鏈中,遵循五良生態農業標准行為准則,放心用自己生產的食品分享自己家人和親朋食用,嚴格執行安全食品生產職業道德行為規范,才是一個合格的、有良心的新農人。
五良生態農業標准體系的推出正逢其時,農業專家組介紹,該體系中的五良標准細分解釋如下:良種:種子及種苗健康無毒、抗病蟲害、易種易管、有高產基因。良肥:肥料(包括農葯)高效、低毒、安全、環保、無殘留、多功能。良田:有害物質含量低、有機質含量高,土壤生態健康平衡。良品:綠色有機、營養美味、健康優質、安全放心。良心:遵循以上四點行為准則從事農業活動的新農人職業道德行為規范。
食品安全是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農產品生產規范化和可視化是打消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顧慮可行方式。五良生態農業標准體系認證是根據不同農作物產品,每一個單一項目都有細化的標准和規定,五良生態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單位評價和五良生態農業標准產品認證是打造現代生態農業產業鏈的新型標准,包括環境、土壤、肥料、產品品質、種植管理、銷售渠道、循環可持續發展和新農人職業道德行為規范等因素在內,結合農業生產中各生產資料、生長階段、各種技術、法規、現有標准而形成的新型生態農業標准體系,通過標准管理及規范生產,並建立產品溯源系統查詢平台,以保證食品的安全,擴大消費者對五良認證農產品的品牌認知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打造中國安全食品良字型大小。
生態文化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 生態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將生態文化的培育與發展貫穿於生態農業的發展進程之中。依託本地生態資源優勢,對生態農業進行區域化戰略布局、專業化規模生產建設、系列化生產加工及經營以及經濟管理一體化進行優化布局,走出一條符合「三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我國的生態農業建設不僅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創新和戰略決策,也是我國倡導的農業生產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五良生態農業標准建設單位認證(五良生態農場)和五良生態農業標准產品認證(五良生態農產品)體系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開展五良生態農產品認證工作是促進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和擴大出口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