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60年興化的變化
60年,江蘇城市版圖五次大調整
你可知道,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2年,江蘇這片土地分歸兩署一市,直到1952年底,國家才恢復江蘇省建制。你可知道,解放之初,松江、寶山、嘉定、南匯、奉賢等如今隸屬於上海的區域,都是江蘇的一部分,被稱為松江專區。你可知道,直到1983年,江蘇的地級市還只有7個,另外有7個地區。而就在那一年,地區的概念在江蘇退出了歷史舞台。今天,13個地級市、106個縣(市、區),1029個鄉鎮,300個街道辦事處,共同構成了江蘇大地。江蘇城市版圖的變化軌跡,是祖國60年發展進步的縮影。
第一次重大調整
時間:1952、1953年 調整內容:恢復江蘇省建制
「從解放以後,江蘇大的區劃調整有五次,而市、縣、鄉、鎮等行政區劃的調整,則是一直在進行。」省民政廳區劃地名處處長賈敬業說,首次重大調整,當屬恢復江蘇省建制。
原來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並沒有江蘇省的建制。「1949年,江蘇全境解放之後,中央政府在這片土地上分設蘇南、蘇北行政公署,以及華東行政區直轄的南京市,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江蘇省當時分別歸屬這3個省級行政區。到了1952年11月,中央批准,恢復江蘇省建制,撤銷蘇北、蘇南兩個行署,並將山東、安徽省原為江蘇舊轄的地區,劃回江蘇省屬,比如原屬山東的徐州市、豐縣、沛縣,原屬安徽的江浦,就是那時候重回江蘇的。」
1953年,兩署一市合並,那一年,江蘇省的管轄范圍包括徐州、淮陰、鹽城、南通、蘇州、鎮江、揚州、松江8個專區,以及南京、無錫、蘇州、常州、徐州、南通這6個地級市。有意思的是,6個地級市下轄的區,起名都很不講究,要麼按數字排列第一區、第二區;要麼按方位叫東區、南區。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八大專區之一的松江,下轄松江、寶山、嘉定、青浦、南匯、奉賢、金山等9個縣——在之後的1958年,這片土地以及南通專區的崇明縣先後就陸續劃歸上海,一部分江蘇人也因此變成了上海「阿拉」。1970年,專區更名為地區。
第二次重大調整
時間:1983年 調整內容:地市合並,分設11市
地區(專區)、地級市並存的格局一直存在了30多年。直到1983年,作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地區」才在江蘇完成歷史使命,那一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取消了地區建制,並形成了11個省轄市的格局。
「對於『地委書記』這個職務,很多年輕人可能沒聽說過,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這是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職位,級別相當於市委書記。地區和地級市都由省政府直接領導,有的地方既有地區,又有地級市,比如蘇州地區和蘇州市並存,蘇州地區就只負責管理蘇州市之外的縣和縣級市。」賈敬業說,隨著人們對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出於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推進行政機構改革等考慮,「一向走在全國前列的江蘇,在1983年又迎來重大調整——撤銷地區。」
據介紹,在這一年,江蘇省全面實行地市合並,撤銷了徐州、淮陰、鹽城、南通、鎮江、揚州、蘇州地區,將鹽城地區所在地的鹽城縣設為地級鹽城市,同時把清江、揚州、鎮江三個縣級市提升為地級市——淮陰市、揚州市、鎮江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分設11個地級市(與現在比尚缺宿遷和泰州兩市)。目前,市管縣體制已成為各地普遍的管理區劃模式。
第三次重大調整
時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調整內容:撤縣設市
崑山、張家港、江陰等26個縣級市,如今已成為江蘇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成為小康路上的排頭兵,而它們的設立也經歷了一個過程。除了常熟早在1949年即已作為一個縣級市而存在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江蘇共撤銷儀征、沙洲等縣,設立30多個縣級市。直到1997年,國家暫停撤縣設市。如張家港市,1986年設立;江陰市,1987年設立;宜興市和崑山市分別於1988年和1989年設立等等。
縣和市的區別在哪裡?賈敬業表示,原則上來說,主要體現其城鎮建設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同時,也是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需要。「當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達到一定規模,大量的農村人口要向城市轉移,那麼就具備了設市的基礎。雖然有些專家對撤縣設市有不同看法,但不可否認,這一調整對加速城市化進程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不少縣設市後,發展更添活力,城市規劃建設的起點也更高了。」
第四次重大調整
時間:1996年 調整內容:增設泰州、宿遷兩個地級市
經國務院批准,1996年江蘇增設泰州和宿遷兩個省轄地級市,至此,13個省轄市的格局正式形成。
談到這兩市行政區劃的調整,賈敬業回憶說,「當時最主要是考慮到蘇中蘇北發展的需要。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當時淮陰和揚州兩市管轄的地域較大,有人形容淮陰是『小馬拉大車』,雖然不夠准確,但也道出了當時淮陰地區經濟發展較為遲緩的一個方面。」
因此,省委省政府決定調整淮陰和揚州兩地的行政區劃,實行淮宿、揚泰分治。賈敬業介紹說,在那一年,縣級宿遷市被撤銷,設立了地級宿遷市,並將淮陰市管轄的沭陽、泗洪、泗陽三縣劃歸宿遷市管轄,實行淮、宿分治。同時泰州、泰興、泰縣這「三泰」地區從揚州市分離開來,設泰州市。
「泰州的工業基礎較好,解放之初就是蘇北行署的駐地,而將其設為地級市,更有利於促進其經濟的發展。」據了解,當時為了更好地論證調整的影響,省民政廳還專門請華東師范大學的專家做了蘇南和「三泰」地區行政區劃問題的研究課題。
第五次重大調整
時間:2001年前後 調整內容:撤縣(市)設區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00年以來,全省各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省內各中心城市規模日益擴大,集聚和輻射功能不斷增強。但中心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受到「市縣同城」問題制約。為了擴大中心城市發展空間,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省委省政府決定在部分地區開展撤縣(市)設區工作。
當時全省共調整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鎮江、揚州、淮安、連雲港、鹽城、宿遷10個省轄市的行政區劃,先後撤並了14個縣(市、區),南京的江寧區、六合區,就是在那時由一個縣變成了主城的一部分。撤縣設區後,城市空間變大了,生產力配置和城市功能布局趨向合理,也增強了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2009年,南通的通州市也改設為通州區。
另外,記者了解到,在鄉鎮調整方面,江蘇省也有很大的動作。1998年,江蘇省還有1974個鄉鎮,但到了2008年底,只剩下1029個。「鄉鎮撤並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時推動了城鎮化進程。」賈敬業說。
撤縣設市名單
■1983年
常熟縣→常熟市
■1986年
儀征縣→儀征市
沙洲縣→張家港市
■1987年
江陰縣→江陰市
宿遷縣→宿遷市
丹陽縣→丹陽市
東台縣→東台市
興化縣→興化市
淮安縣→淮安市
■1988年
宜興縣→宜興市
■1989年
崑山縣→崑山市
啟東縣→啟東市
■1990年
新沂縣→新沂市
溧陽縣→溧陽市
■1991年
如皋縣→如皋市
高郵縣→高郵市
■1992年
吳江縣→吳江市
邳 縣→邳州市
泰興縣→泰興市
■1993年
太倉縣→太倉市
南通縣→通州市
靖江縣→靖江市
金壇縣→金壇市
■1994年
江都縣→江都市
海門縣→海門市
揚中縣→揚中市
泰 縣→姜堰市
■1995年
句容縣→句容市
吳 縣→吳縣市
武進縣→武進市
無錫縣→錫山市
■1996年
大豐縣→大豐市
===========================================
1953年江蘇行政區劃
(6市8專區)
●南京市11區、1鎮
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第八區、第九區、第十區、第十一區、大廠鎮
●無錫市8區
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第八區
●蘇州市6區(含郊區)
東區、南區、西區、北區、中區、郊區
●揚州專區(駐揚州市)2市10縣
揚州市、泰州市、寶應縣、興化縣、高郵縣、江都縣、泰縣、六合縣、儀征縣、泰興縣、靖江縣、江浦縣
●南通專區(駐南通市)7縣
海安縣、如東縣、如皋縣、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崇明縣
●南通市6區
城東區、城西區、鍾秀區、唐閘區、狼山區、蘆涇區
●常州市6區
東區、南區、西區、北區、郊區、戚墅堰區
●徐州市5區
一區、二區、三區、四區、賈汪礦區
●徐州專區(駐徐州市)10縣1市
新海連市、贛榆縣、豐縣、沛縣、邳縣、碭山縣、東海縣、蕭縣、新沂縣、銅山縣、睢寧縣
●淮陰專區(駐清江市)1市6縣
清江市、灌雲縣、沭陽縣、宿遷縣、漣水縣、泗陽縣、淮陰縣
●鹽城專區(駐鹽城縣)8縣
鹽城縣、濱海縣、射陽縣、阜寧縣、淮安縣、建湖縣、大豐縣、東台縣
●鎮江專區(駐鎮江市)1市10縣
鎮江市、揚中縣、丹徒縣、江寧縣、句容縣、丹陽縣、武進縣、金壇縣、溧水縣、溧陽縣、高淳縣
●蘇州專區(駐蘇州市)1市9縣
常熟市、常熟縣、江陰縣、崑山縣、吳縣、震澤縣、吳江縣、無錫縣、宜興縣、太倉縣
●松江專區(駐松江縣)9縣
松江縣、寶山縣、嘉定縣、川沙縣、青浦縣、上海縣、南匯縣、奉賢縣、金山縣
==================================================
江蘇城市化數字60年
六十年,城市變化有多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近日統計公布了一組數據,生動地展現了60年來江蘇城市配套、生活條件、人居環境的巨變。
■城市化:
從建國初期的12.4%提高到2008年的54.3%,江蘇城市化率年均提高0.70個百分點,是全國城市化水平提升最快的省份之一。
1949年江蘇城鎮人口共437萬,到1978年也只有570萬。而到了2008年,全省城鎮人口已達3775萬,是解放初期的8倍多。■城市供水:
建國初期,全省城市日供水能力僅為7.35萬立方米,自來水普及率不足10%。到2008年全省城市日供水能力已達到2356.86萬立方米,是建國初的230多倍,城市自來水普及率已經達到99.88%。
■城市燃氣:
建國初,城鎮居民家家戶戶的燃料主要依靠柴火、木炭和煤炭。1966年8月,南京市在全省率先開始發展液化氣用戶。1971年1月,南京又率先發展管道煤氣,並逐步進入全省。至此,燃氣以方便、快捷、污染小的巨大優勢,逐步進入居民的日常生活。1992年,全省城市人工煤氣的日生產能力49萬立方米、用氣人口126萬人。2008年,全省人工煤氣日生產能力達到4293萬立方米,煤氣、液化氣和天然氣的用氣人口達到2728.8萬人,城市燃氣普及率98.23%,縣城燃氣普及率94.03%。
■城鎮污水處理:
解放初,全省僅在南京市的頤和路公館區有一座日處理10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到2008年底,全省實現了縣以上城市全部建有污水處理廠的目標,共建成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321座,城市污水處理率為84.13%,污水集中處理率61.33%。
■城市道路:
1949年,全省城市道路長度747.48公里、道路面積462.5萬平方米。到2008年全省城市道路長度28760.7公里,道路面積47330萬平方米,分別增長了37倍和100倍。
■城市路燈:
解放初期,我省城市只有少量主要幹道才有路燈,1951年全省共有路燈4608盞,1979年全省路燈增加到42407盞,到2008年全省共有路燈1858860000盞。
■城市公交:
1949年,全省只有南京有20輛公交車在運營。1965年,全省城市公交車共計488輛,運營線路1003.1公里。2008年,城市公交車已達25369輛,運營線路14657公里。
■城市計程車:
1949年到1978年間,江蘇計程車行業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改革開放以後起步發展,到1992年全省已有出租汽車8133輛。近幾年來,全省計程車數量基本穩定在45000輛左右。
■城市公園:
解放初期,城市公園稀少。到1978年,全省也僅有城市公園59個,園林綠地面積7303公頃,而到2008年底,全省公園數達到715個,縣以上城市園林綠地面積131405公頃,分別增長了12倍、18倍。
⑵ 洋口港詳細資料大全
洋口港 是位於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長沙鎮及其外海的一座離岸型深水港。其位於長江口北翼,利用古長江入海口水道通向黃海國際航路。目前由陽光島海上作業區、長沙鎮臨港工業區及黃海大橋等陸海配套設施組成。洋口港在如東縣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港口引領」是縣域經濟的首要戰略。洋口港在完成第一個十年開發周期後,起步區完成了相當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及中石油等重點產業項目的投產,初步實現了產出回報。2014年8月10日,國務院同意如東洋口港對外實現一類口岸開放。對外開放共6910米岸線,15個泊位;設立正團級邊防檢查機構和正處級海事、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
⑶ 環保新質生產力| 江蘇省如東縣鄉鎮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一期工程
生態環境保護實用技術裝備和示範工程是由相關組織面向環保企事業單位提供的年度技術推廣服務,旨在推廣先進的環保技術裝備和示範工程。自1991年以來,累計推廣了4300多項實用技術裝備和工程。
江蘇省如東縣鄉鎮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一期工程是入選的生態環境保護示範工程之一。由中建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建(如東)有限公司申報,業主單位為如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城鎮污水治理分會推薦。
該工程採用了PPP模式,於2020年6月1日正式運營。工程包括馬塘污水處理廠為中心,輻射其他5座污水廠、多座泵站和農村污水處理站點及配套污水管網,形成了「廠+站+網」一體化運維模式。智慧運營平台的引入,實現了分散運營、數據匯總和集中管理,通過結合工藝和人工智慧演算法,實現運維管理的提質增效。改良後的AAO工藝在前端增設預缺氧區,提高了生物除磷能力,保障了出水水質穩定達標。
工程覆蓋如東縣6個建制鎮,涉及6座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總規模2.1萬噸/天,配套253.6km的污水收集管網。工藝流程包括格柵預處理、水解酸化、改良A²O工藝、高效沉澱、濾池、消毒等環節,除大豫廠採用紫外消毒工藝外,其他採用次氯酸鈉消毒。污泥處理採用「污泥化學調理+板框壓濾」工藝。
運營以來,各廠出水水質穩定達標,年平均有機物去除量達500餘噸,成為如東縣水環境綜合整治的重要支撐。通過現場處理設備清理污泥並資源化利用,配置生物除臭系統,確保廠區內臭氣排放符合標准。整體運營情況穩定,出水水質均達到排放標准,未發生過事故。
該項目在碳減排方面表現出色,年平均有機物去除量達500餘噸,改善了水體環境質量,降低了周圍及下游水體污染風險,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改善。為如東縣水環境的持續改善奠定了堅實基礎。
歡迎生態環保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實用技術裝備和示範工程的推廣工作,更多先進技術成果可在相關網站上查詢。實用技術、裝備和示範工程旨在適應國家生態環境保護需求和經濟發展水平,涵蓋污染防治、碳減排、生態環境修復、資源綜合利用、環境監測及智慧化環境監控管理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