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源區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3.2.1 水源區水環境狀況
丹江口水庫在河南省境內主要匯水支流為老灌河和丹江。老灌河在南陽境內河流長146.4km,流域面積2523km2,屬山區型河道,具有洪水猛、變幅大、縱坡陡、沙石多的特點。丹江發源於山西省商縣秦嶺蘭關,自北向南經陝西省商南縣進入河南省淅川縣,至湖北省均縣丹江口匯入漢江,幹流全長390km,至豫鄂交界處集水面積14714km2,在河南省境內幹流長117.4km,在河南省境內流域面積5592km2。
根據南陽市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結果,丹江淅川縣段劃為Ⅱ類水質;老灌河西峽縣城以上劃為Ⅲ類水質,西峽縣城以下至擋子嶺劃為Ⅳ類水質(擋子嶺斷面為西峽老灌河出境水控制斷面,接納了西峽縣工業廢水和縣城生活污水);淅川縣城以下至張營劃為Ⅲ類水質(張營斷面為淅川縣老灌河入丹江口水庫控制端面,主要接納了淅川縣工業廢水和縣城生活污水);丹江口水庫庫區河南省區域內地表水功能區劃為Ⅱ類水質(表3.8)。
表3.8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源頭匯水區域控制斷面水質情況
根據南陽環境部門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域的丹江布設的監測斷面和老灌河布設的監測斷面進行的水質監測結果,不同斷面水質狀況如下:
(1)丹江界牌斷面,豐水期超過Ⅱ類水質;枯水期和年均值水質均符合Ⅱ類水質標准,符合功能區劃水質類別,影響因素主要是豐水期有機物和氨氮。
(2)丹江史家灣斷面,豐水期超過Ⅱ類水質;枯水期水質為Ⅱ類;年均值超過Ⅱ類水質;總氮超標。
(3)老灌河擋子嶺斷面,豐水期水質滿足Ⅳ類水質標准;枯水期超過Ⅳ類水質標准;年均值符合Ⅳ類水質標准。
(4)老灌河張營斷面,豐水期超過Ⅲ類水質標准,其中COD(化學需氧量)稍超標,氨氮超標1.73倍,總氮超標1.79倍;枯水期超過Ⅲ類水質標准,其中COD超標2.97倍,CODMn(高錳酸鉀法測COD)超標2.02倍;年均值超過Ⅲ類水質標准,COD超標2.25倍,CODMn超標1.08倍。西峽縣擋子嶺斷面以點源有機型污染為主,淅川張營斷面,豐水期以面源氨氮污染為主,枯水期以點源有機型污染為主。
(5)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取水口處陶岔,豐水期、枯水期和年均值超過Ⅱ類水質標准,超標因子為總氮和總磷,主要由面源污染引起。
3.2.2 水源區環境污染形勢嚴峻
水源區環境污染,包括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工業污染是點源污染的主要原因,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葯、化肥和農膜是面源污染的主導因素。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要求丹江口水庫庫區水質要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的要求,規定丹江口水庫水源地水質總磷不能超過0.02mg/L,總氮不能超過0.04mg/L,氨態氮不能超過0.5mg/L。丹江口水庫庫區水樣檢測結果,庫區水質大多數指標滿足Ⅱ類水質要求,其中總磷濃度為0.02~0.05mg/L,總氮濃度為1.46~1.60mg/L,總磷、總氮明顯超標。對超標成分的分析,主要是由於污水、農葯、化肥、人畜糞便及生活垃圾污染形成的面源污染引起。
3.2.2.1 工業污染
水源區工業污染的狀況不容忽視。一是工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重污染的造紙、化工、制葯、釀造行業在工業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還比較大,工業廢水是造成地表水體污染的主要因素。二是水源區所有城鎮沒有生活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鎮框架的拉大,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將會日趨嚴重。三是地處源頭地區的山區縣地方財政困難,對城鎮建設投入不足,縣城和主要城鎮沒有統一的排水體系,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與雨水沒有實行清污分流,混合排入地表水體,廢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老灌河乃至丹江口水庫水體的污染。根據南陽市環保局監測結果,水源區西峽、淅川、內鄉3縣2003年的廢水污染物排放情況表3.9。
表3.9 水源區水污染物排放情況(2003年)
注:據南陽市農業局,2004,南水北調水源區面源污染情況調查報告。
3.2.2.2 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葯和化肥
南陽境內庫區流域屬農業主產區,種植業佔主導地位。據測算,丹江口水庫水源地4縣36個鄉鎮111.4萬畝耕地年化肥投入量為4.35×104t(折純),用量最大的是氮磷化肥。按全國平均水平30%~40%的化肥利用率推算,年土壤固定、空氣揮發和滲入地下水、匯入地表徑流的流失量達(2.61~3.045)×104t;水源地年農葯施用量275t,品種多為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對環境造成危害的是含磷、砷、汞類高毒高殘留農葯。農葯除40%被農作物及害蟲吸收分解外,一部分揮發入空氣,大部分殘留在土壤地表滲透到地下水或隨雨水沖刷匯入地表徑流流入庫區,造成污染。據調查推算,化肥、農葯對庫區總磷超標的貢獻率超過75%。水源地庫區年農膜覆蓋21.32萬畝,農膜使用量704t,按平均殘留率5.88%計算,每年殘留地膜41.39t。殘留在農田中的農膜難以分解,影響耕作,少部分分解物釋放出有害物質也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3.2.2.3 畜禽糞便及生活垃圾量逐年增大
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畜牧養殖業造成的面源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據調查統計,丹江口水庫匯水區現有規模養殖場超過200個,畜禽散養情況普遍,年畜禽糞便排放量超過826×104t,糞便簡單處理率僅為59.5%,糞便排放隨意性強,氮、磷、COD等大量富營養物質直接或間接排入庫區,造成環境和水體水質的直接污染。丹江口水庫匯水流域內生活污水和垃圾長期直接排放,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3.2.3 水源區生態環境脆弱
丹江口水庫水源區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帶、東西結合部,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目前區內森林植被稀少、質量差,蓄水、固土能力低下。加之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十分嚴重。資料表明:1979~1999年的20年間,丹江口水庫的淤積總量為89715.5×104m3,年平均淤積高達4485.775×104m3。按此淤積速度,將會大大縮短丹江口水庫的使用壽命。降水與徑流時空分布嚴重不均,水旱災害頻發。雨季洪水頻發,石沙俱下,冬春乾旱缺水,溝溪斷流,人畜飲水困難,不少地方山區人民往往為吃水要跑幾十千米的路程,嚴重製約了水源區經濟的發展。水旱災害的發生頻率由20世紀50年代的每年0.42次增長到目前的每年0.83次。據南陽市水利部門對淅川縣荊紫關、寺灣、大石橋、滔河4個鄉的調查,近幾年因洪水災害,減少良田500多平方千米;西峽縣自1954年以來,因洪水災害減少耕地0.7×104km2,並以每年3.6%的速度增加。
庫區大量土地被淹沒,淹沒良田2萬多平方千米,7.4萬移民外遷,10萬多移民和反遷移民被後靠安置搬遷到丘陵、低山薄地上。水源區大部分山丘區人口稠密,耕地資源匱乏,其中西峽縣人均耕地不足0.047km2,遠低於全省和南陽市平均水平。耕地後備資源不足,未利用土地中可開墾的土地資源很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隨著丹江口水庫大壩的加高,淹沒地區面積將擴大到1050km2,這一矛盾將會進一步加劇。由於土壤瘠薄,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當地人民目前尚未擺脫貧困落後的局面。人均年佔有糧食僅340kg,為了生存,農民被迫開荒種地,導致森林資源銳減,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使山區農業陷入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中。
丹江口水庫庫區周邊地區以淺山丘陵地為主,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復雜,坡度陡,植被多為中幼、中齡林和低效林,植被覆蓋率低,防護能力差,自然調節能力低下,枝葉截留及根系固土保水能力減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
3.2.3.1 水源區土壤性能差
水源地土壤以黃褐土、黃粘土或紅粘土為主,質地黏重,易干縮裂縫,通透性差,表土層疏鬆淺薄,既不耐旱,又不耐澇,並易受侵蝕,淺山丘陵區的石灰岩、片岩等抗侵蝕能力差,風化嚴重,對降雨沖擊的抵抗力較弱,極易形成水土流失。
表3.10 水源區林業用地情況 單位:hm2
表3.11 水源區域森林面積及蓄積量
表3.12 水源區林地分類情況
3.2.3.2 水源區氣候與水資源影響
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域內,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降雨量年際間變化大,受季風影響,降水年內分配不均,汛期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 58% ~ 62%。暴雨集中,強度大,歷時短,入滲有限,容易沖刷侵蝕地表。丹江口水庫南陽境內支流,均屬山區型河道,坡度大,地下水資源量甚微,水資源總量以地表徑流為主,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動力。水土流失使沙塵及附著在土壤上的農葯化肥殘留量得以匯入地表徑流,流入庫區,造成庫區懸浮物和氮、磷超標,對庫區水質影響較大。
3.2.3.3 水源區森林資源問題突出
一是森林資源分布不均。人們把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對待,對森林的再生性、多功能性和更新周期長認識不足,急功近利,取之於林多,用之於林少,致使有限的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合理,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區的河流源頭,生長量偏小,生態系統呈現結構與功能退化狀態,防護效益差。而地處淺山、丘陵平原的下游地區,人口密度大,墾殖指數高,森林資源少,又多是人工幼林,不少地方地表裸露嚴重,是水土流失重災區。二是生態效益低。林分質量不高,低產、低效防護林所佔比重大,生產力水平低。三是林種結構和林齡結構不合理。林種結構不合理,從防護林整體上看,防護林比例仍偏小; 從林齡結構上看,幼中齡偏多,其面積、蓄積分別占整個林分的 95.8% 和 89.4%; 而近成熟-過熟林面積與蓄積分別占整個林分的 4.2%和 10.6%。水源區森林資源情況見表 3.10 至表 3.12。
3.2.4 水源區水土流失嚴重
3.2.4.1 水源區水土流失現狀
表 3.13 給出了水源區土壤侵蝕的不同類別及相關數據。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但造成水庫淤積,而且使水質質量變差,富營養化程度提高。
表 3.13 水源區土壤侵蝕的類別及相關數據
根據2000年全國第三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資料,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流域南陽境內水土流失面積3369.01km2,年平均土壤侵蝕量約990×104t。水土流失程度大致以淺山丘陵區的中、強度流失逐漸向中山區的輕、微度流失變化,大部分發生在丹江口水庫環庫區周邊的淺山丘陵區和人口集中、植被差、養殖和農業種植區以及交通便利、開發建設項目比較集中的區域。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2938t/km2·a,溝壑密度為2.61km/km2。強度水土流失面積為446.87k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7%,主要分布在西峽312國道沿線、淅川環丹江口庫區等植被覆蓋率較低的荒山荒坡和坡耕地上,以面蝕、溝蝕為主要形式;中度水土流失面積為1369.7k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21.5%,主要分布在西峽縣南部山區,老灌河、淇河等沿河兩岸的狹窄地區和淅川、內鄉、鄧州的環丹江口水庫淺山丘陵區,該區人口密度較大,植被覆蓋率較低(<30%),耕地多為坡耕地,流失形式以面蝕為主,兼有溝蝕,局部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微度、輕度水土流失區總面積為4545.37km2,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1552.44km2,微度流失區面積2992.93km2,主要分布在西峽中山區和淅川西北山區、丹南山區,海拔較高,山體完整,居民少,森林茂密,交通閉塞,植被覆蓋率較高,大部分為水平梯田、水田及建築區,水域也包括在內,流失形式以面蝕為主,兼有溝蝕(表3.14,圖3.3)。
表3.14 南陽市丹江口水庫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強度分級面積及流失量
注:據南陽市水利局,2003,南陽市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規劃。
3.2.5 水源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水源區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礦種類型較多,礦點多,分布較集中,但大中型礦床較少,多數為小型和礦點,絕大部分為小規模的民采。開采方式多為露天開采,產生大量尾礦棄渣。目前開采較活躍的金屬礦種為釩礦、鐵礦、金礦、輝銻礦等;非金屬礦種有大理岩、石灰岩、石墨、白雲岩等。石灰石礦、大理岩礦和釩礦等,開采極盛,常形成礦山集中分布的群采區。因此,研究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突出。
3.2.5.1 礦山開采引起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1)引起土地資源的毀損:采礦佔用和破壞土地。經調查,中型礦區佔用和破壞土地面積一般為2~9hm2,小型礦區佔用和破壞土地面積一般為1~6hm2。例如:在淅川縣城—西廟崗一帶為山間谷地,是大理岩石材加工聚集地,沿G312兩側分布加工廠幾十家。佔地寬20~50m,斷續延伸近20km。棄渣改變、破壞土地現象較為嚴重。
圖3.3 研究區水土流失分布
(2)引起地貌景觀的毀損:露天采礦破壞地貌景觀非常嚴重,毀壞了植被和生態環境。在交通干線兩側的可視范圍內可以看到采礦留下的痕跡,而且還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大型礦區植被破壞面積為15hm2,中型礦區植被破壞面積一般為1.5~4.5hm2,小型礦區植被破壞面積一般為0.5~2.0hm2。水源區因采礦引起的地貌景觀毀壞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帶:①淅川縣城—毛堂—西簧一帶,為釩礦采礦密集地,分布采礦點幾十家,采坑沿礦脈分布,寬6~10m,深5~8m,斷續延伸近50km,總面積約100hm2,開礦棄渣就地堆積於山坡,隨處可見,對山體植被及土地破壞較為嚴重,並為水土流失提供了基本條件;②淅川縣蒿坪—大石橋一帶,為大理岩礦采礦密集地,分布采礦點幾十家,采坑沿礦脈分布,寬6~10m,深5~30m,斷續延伸近40km,總面積約80hm2,開礦棄渣就地堆積於山坡,對山體植被及土地破壞較為嚴重,並對丹江風景區有一定影響,也為水土流失提供了基本條件。
(3)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石灰岩、大理岩、釩礦等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經常發生邊坡失穩、滑坡、崩塌等現象。井下開採的金礦、鐵礦易發生礦坑塌陷現象。礦山排出大量礦渣及尾礦的堆放,除了佔用大量土地、嚴重污染水土資源及大氣外,還經常發生塌方、滑坡、泥石流。尤其是一些鄉鎮集體和個人采礦場,在河床、公路兩側開山采礦,亂采濫挖,亂堆亂放,對河道暢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也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固體物源。
3.2.5.2 水源區土污染分析
為了解釩礦對土壤的影響,在釩礦采礦分布較密集的毛堂—西簧一帶布設了兩條土質取樣剖面。根據分析結果得出:遠離采礦點釩含量有明顯的遞減趨勢。
3.2.5.3 水源區水環境質量分析
(1)地下水環境質量分析:地下水水環境分析主要通過地下水質量評價和地下水污染評價來實現。
1)地下水質量評價:此次評價選擇pH值、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硫酸鹽、氯化物、鐵(Fe)、錳(Mn)、銅(Cu)、鋅(Zn)、揮發酚類、陰離子合成洗滌劑、高錳酸鹽指數、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NH4)、氟化物(F-)、汞(Hg)、砷(As)、鈹(Be)、隔(Cd)、六價鉻(Cr6+)、鉛(Pb)、碘(I)等24項組分作為評價指標。以水質分析資料為基礎,依據單項組分,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下水質量標准》所列分類指標確定該組分的質量類別,為單因子評價方法。根據各單項組分所屬質量類別,依表3.15的規定分別確定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
表3.15 各類別單項組分評價分值
按式(3.1)和式(3.2)計算綜合評價分值F。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F為各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的平均值;Fmax為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中的最大值;n為項數。
根據計算的F值,按表3.16劃分地下水質量級別。
表3.16 地下水質量級別判定
2)地下水污染評價:選取地下水質量評價中的24項組分作為評價指標。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地下水質量標准》(GB/4848-93)中Ⅱ類水標准限值作為背景值,採用組分綜合法和污染指數法分別對無機污染進行評價。
單項指標的污染指數(I)按式(3.3)進行計算。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I為某項污染物的污染指數;Ci為某項污染物的實測含量;C0為某項污染物的背景值或對照值,此次取Ⅱ類水標準的上、下限值。
Ci值在區間內,令I=1,如果I值大於區間值的最大值或小於區間值的最小值,分別用Ci值除以區間值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多項指標的綜合污染指數(PI)按式(3.4)和(3.5)進行計算。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PI為單個樣品多項組分的綜合污染指數; 為各單項組分污染指數I的平均值;Imax為各單項組分污染指數I的最大值;n為項數。
根據計算的PI值,按表3.17劃分污染級別。
表3.17 地下水污染級別分類
最後計算出F值最大為7.19,最小為2.15。質量級別為「良好」和「較差」兩個級別,綜合評價結果與單項組分評價結果一致,即Ⅲ類水屬「良好」級別,Ⅳ、Ⅴ類屬「較差」級別 。
(2)水源區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根據國家標准中基本項目標准限值中的24項指標,選擇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CODcr)、生物需氧量(BOD5)、總磷(以P計)、總氮(以N計)、銅(Cu)、鋅(Zn)、氟化物(以F-計)、砷(As)、汞(Hg)、鎘(Cd)、六價鉻(Cr6+)、鉛(Pb)、氰化物、揮發酚類等17項組分作為評價指標。根據分析結果,對水源區水環境質量的評價表明:地下水組分中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硫酸鹽(S02-4)、硝酸鹽(NO3-、以氮計)、陰離子合成洗滌劑、六價鉻(Cr6+)等6項含量差異較大,在礦山及人口密集區附近含量較高,其分布面積較小;地下水質量較好的區域居多。地表水部分河段質量較差,入丹江口水庫的丹江入口處為Ⅱ類水,淇河入口處為Ⅴ類水,老灌河入口處為Ⅳ類水;南水北調中線取水口(淅川陶岔)地表水樣為Ⅱ類水,滿足生活飲用水標准。現狀條件下,采礦活動引起地下水和地表水質量的變化對丹江口水庫水質的影響程度盡管不太明顯,但對地下水和地表水質量已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應引起高度重視 。
② 中國七大流域的水污染有多嚴重
在全中國七大流域中,面臨的嚴重問題是水體污染和水資源短缺,主要河流有機污染普遍,主要湖泊富營養化嚴重。
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輕順序為: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遼河、淮河、黃河、海河等流域都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
長江
坐船順長江而行,再在重慶、宜昌、武漢等城市繞行一周,目光所及,觸目驚心。無數的排污口像一條條孽龍,整日嘩嘩不停地向長江噴吐著毒液。無數垃圾堆沿江邊堆放,堆多了,會自然滑進長江,江水漲高了,也會自然將垃圾帶入江中。
黃河
黃河泥沙含量大帶來的一大好處是凈化能力極強。在青海被嚴重污染的黃河在流進中自我凈化,尤其在到達劉家峽水電站庫區後,經過沉澱,以一類水質流出劉家峽。但僅僅經過上百公里之後,在進入蘭州市時就成了三類水。流出蘭州市時成為四類水,流經白銀市後又下降為五類水。大量工業和生活廢水源源不斷地被排入黃河。
水污染嚴重原因多樣:
我國水污染主要受三個因素影響,一是工業污染,將來即使所有工業合理布局,污水全部達標排放,處理過的污水也是超五類。二是城市生活污水,我國完全達到處理後排放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三是面源污染,即農田施用化肥、農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磷等污染,這個問題比較麻煩,我國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強度最高的國家。多種因素造成的復合污染,將使得中國水污染惡化的狀況會越來越嚴重愛衛天貓。
在發達國家,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達到80%以上。而且污水一定要處理後達標排放。而中國水的重復利用率遠遠低於此。多數企業做不到污水完全處理後達標排放。
發達國家平均每1萬人就有一個污水處理廠,用以處理人們每日所產生的生活污水。而在中國,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中國的生活污水處理廠不到5家。武漢、重慶等絕大多數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為零。都是直接排放。
七大流域:
1、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又名揚子江,河流長度僅次於尼羅河與亞馬孫河,入海水量僅次於亞馬孫河與剛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流域概況 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主峰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側(見彩圖 長江河源——唐古拉山脈格拉丹東雪山西南坡冰川 ),幹流經青、藏、川、滇、 鄂、 湘、贛、皖、蘇、滬,支流涉及黔、桂、 甘、陝、 豫、粵、浙、閩,共計18省、 自治區、 直轄市。幹流長6300km,流域 面積180.7萬km 。較大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 漢江、贛江等8條,流域面積均在80000km 以上。幹流自江源至宜昌為上游,河長4510km,除四川盆地外,多流經高山峽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m,佔全江總落差的98.9%。其中江源至當曲長約360km,稱沱沱河;當曲至玉樹巴塘河口長約820km,稱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宜賓長約2300km,稱金沙江;宜賓至宜昌長約1000km,稱川江。川江下段自奉節至南津關長209km為著名的三峽 宜昌以下進入中下游平原。宜昌至鄱陽湖湖口為中游,長約940km。湖口以下為下游,長約850km。中遊河段內,自湖北枝城至洞庭湖出口城陵磯長約340km,稱荊江,河道蜿蜒曲折,兩岸地勢低窪,是長江 防洪 形勢最為嚴峻的一段。中下游平原湖泊星羅密布,主要通江湖泊有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四大淡水湖。
2、黃河為中國第二大河,以河水含沙量高和歷史上水災頻繁而舉世聞名。
流域概況 黃河流域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南至秦嶺,北抵陰山,流域面積75.2萬km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 甘肅、 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 9省、自治區,在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全長約5400km。從河源到內蒙古托克托為上游,其中蘭州以上大部分地區植物被覆較好;瑪多至青銅峽的幹流多峽谷,水能資源豐富;青銅峽以下為河套平原, 灌溉 發達,可通航運。托克托至河南桃花峪為中游,也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兩岸為黃土高原,植被少, 水土流失 嚴重,是黃河洪水 泥沙的主要來源。桃花峪到河口為下游,兩岸絕大部分修建了大堤,泥沙淤積使河床一般高出兩岸地面3~5m,多的達10m,故稱懸河;沿岸多灌區,幹流也可通航。河口附近,黃河入海水道不斷淤積、延伸、改道,造陸作用強烈。各河段直接匯入幹流的流域面積大於1萬km的支流有十條,以渭河的面積與水量最大。
3、珠江由西江、北江、東江及珠江三角洲諸河四個 水系組成,分布於中國的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江西六個省(自治區)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東北部。珠江的主流是西江,發源於雲南省境內的馬雄山,在廣東省珠海市的磨刀門注入南海,全長2214km。全 流域 面積45.37萬km ,其中中國境內面積44.21萬km 。
流域概況 珠江流域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 水資源 豐富,多年平均年 徑流 量3360億m ,僅次於長江,居中國第二位。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477mm。汛期降水強度大,匯流速度快,容易形成峰高量大歷時長的流域性 洪水,對經濟發達的珠江下游及三角洲造成嚴重威脅。枯水期也會連續三個月無雨或少雨,造成春旱或秋旱。珠江自雲貴高原至南海之濱,幹流總落差2136m,全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3348萬kW,主要集中在西江南盤江下游和紅水河及黔江河段,可開發水電裝機容量2512萬kW,是中國水電開發建設基地之一。
4、海河流域位於中國華北地區,是中國開發較早的流域之一。
流域概況 海河流域習慣上包括海河和灤河兩水系。海河水系由漳衛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薊運河等組成,還包括徒駭河、馬頰河等平原排澇河道;灤河水系包括灤河和冀東諸河。1949年前,除灤河水系和薊運河、徒駭河、馬頰河單獨入海外,其餘各河均匯集天津流入渤海。天津以下河道稱海河,幹流長73km。海河流域范圍包括北京、天津兩市和河北省大部分,山西、山東、河南、遼寧四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分。流域總面積31.8萬km (其中海河水系26.4萬km 、灤河水系5.4萬km )。流域內山區、平原面積分別佔60%和40%。燕山、太行山由東北
至西南呈弧形分布。山脈以西、以北分布著黃土高原;山脈以東、以南是廣闊的大平原。山地與平原間的過渡地帶短,幾乎直接交接。平原地形的總趨勢是由西南、西、北向天津附近的渤海灣傾斜。由於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入侵以及本流域各支流沖積的影響,平原區內構成緩崗與窪淀相間分布的復雜地形。
5、淮河位於長江、黃河之間, 流域 面積27萬km ,其中淮河 水系 19萬km ,沂沭泗水系8萬km。
流域概況 水系淮河幹流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東流入洪澤湖。出洪澤湖後分為兩支:一支經高郵湖 邵伯湖在江蘇省揚
州市東南流入長江,稱入江水道,最大泄洪能力為12000m /s;另一支經 蘇北灌溉總渠 流入黃海,設計泄洪能力為800m /s。此外,還可經廢黃河泄洪300m /s,在大洪水時經淮沭新河向新沂河相機分洪3000m /s。幹流全長約1000km。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發源於大別山。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沙潁、渦、澮、新汴、濉等河。淮河流域的東北部為沂沭泗水系,原為發源於沂蒙山流入淮河的支流。12世紀末到19世紀中,黃河改道,占奪徐州以下泗河和淮陰以下淮河河道。在這時期,由於黃河河床淤積抬高,淮、沂、沭、泗排水受阻,形成了洪澤湖、駱馬湖和南四湖(南陽、獨山、昭陽和微山湖),使淮河南流入江,沂沭泗河則另找出路,東流入
海。經1949年以來的整治,沂沭河上游來水有一部分向新沭河分流,其餘經新沂河入海;泗河流入南四湖,經運河入駱馬湖,並接納沂河來水,由嶂山閘泄入新沂河。
6、松花江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主要江河,流經哈爾濱佳木斯,在同江附近注入黑龍江,幹流全長939km。
流域概況 流域面積54.6萬km ,分屬內蒙古、吉林和黑龍江三省、自治區,其中山區佔61%,丘陵佔15%,平原佔24%。流域東西分布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土地肥沃,草原連片。全流域耕地約2億畝,並有3000萬畝荒地可供開墾;大小興安嶺山區森林茂密,為中國著名的林業基地;三江平原煤炭資源豐富,1985年原煤產量
6000萬t;松嫩平原為中國的主要石油基地,建有大慶油田,1985年原油產量佔中國原油總產量的一半。流域氣候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熱多雨。年平均氣溫為-3~5 C,最高達40 C,最低達-50 C。年降水量一般為500mm,東南部山區達800mm,西南部平原只有400mm,其年際變化較大,存在明顯的豐枯交替變化規律。河川 徑流量約 780億m ,地下水資源約370億m ,扣除重復水量後, 水資源總量約950億m 。流域自然災害主要為洪澇和乾旱,東澇西旱。澇災以東部三江平原最重,平均兩年發生一次; 旱災以西部松嫩平原較重,以春旱為主。
7、遼河位於中國東北地區西南部,源於河北省,流經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遼寧省,注入渤海。
流域概況 全流域由兩個水系組成:一為東、西遼河,於福德店匯流後為遼河幹流,經雙檯子河由盤山入海,幹流長516km;另一為渾河、太子河於三岔河匯合後經大遼河由營口入海,大遼河長94km。遼河幹流來水原在六間房附近分流經外遼河匯入大遼河。1958年外遼河上口堵截後,幹流與渾河、太子河不再溝通,成為各自獨立的水系。流域總面積21.9萬km 。西遼河鄭家屯以上為遼河上游,面積13.6萬km ,區內氣候乾旱,主要支流有老哈河、教來河、西拉木倫河等。其中老哈、教來河位於冀北遼西山地和黃土丘陵區,植被覆蓋率不到30%, 水土流失 十分嚴重。上游耕地現約2600萬畝,主要用於經營旱作農業和畜牧業。流域中 下游面積8.3萬km 。遼河幹流東側為石質山區,植被較好,雨量較豐,有東遼河、招蘇台河、清河、柴河等主要支流,連同渾河、太子河水系面積共5.26萬km ,僅約佔全流域的24%,而年徑流量約佔全流域 徑流 總量150億m 的70%;幹流西側多黃土沙丘,主要支流有秀水河、柳河和繞陽河等,其中柳河水土流失嚴重,是中、下游泥沙主要產區。中、下游地區經濟發達,有沈陽、撫順、鞍山等重要工業城市,撫順、遼源等大型煤礦,遼寧、清河等發電廠,鞍山、本溪等鋼鐵企業,還有遼河油田以及沈山、長大等主要鐵路干線和公路網,現有耕地4300萬畝,內有水稻田620萬畝,是遼河流域的主要農業區,1980年工、農業總產值佔全流域的95%以上。
③ 各位前輩幫幫忙,我想知道唐山的工業分布情況!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沿海重工業城市。地處環渤海灣中心地帶 ,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與秦皇島市接壤,西與北京、天津毗鄰,是聯接華北、東北兩大地區的咽喉要地和走廊。 現轄 2 市 6 縣 6 區,4個開發區和曹妃甸工業區及漢沽管理區。總面積 13472 平方公里,人口 714.5 萬。市區面積 3874 平方公里,人口 299 萬,是全國較大城市之一。
歷史沿革 唐山,因市區中部的大城山(原名唐山)而得名。唐山歷史悠久,早在 4 萬年前就有人類勞作生息。商代屬孤竹國,戰國為燕地,漢代屬幽州,清代分屬直隸省永平府和遵化直隸州。這里在唐朝時原為一片村落,從明朝起有一定程度的開發,主要為農業、採石業和制陶業。隨著清代晚期「洋務運動」的興起,清光緒三年( 1877 年)在唐山設開平礦務局,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辦礦挖煤。 1878 年唐山建喬屯鎮, 1889 年改名唐山鎮, 1938 年正式建市,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 中國第一座近代煤井、第一條標准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汽機車、第一袋水泥、第一件衛生瓷均誕生在這里,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和「北方瓷都」 。
自然資源 唐山氣候溫和,地貌多樣,土質肥沃,是多種農副產品的富集產區,被稱為「京東寶地」。北部山區盛產板栗、核桃、蘋果、紅果等干鮮果品,「京東板栗」馳名中外;中部平原盛產玉米、小麥、水稻、花生等農副產品,素有「冀東糧倉」之美譽;南部沿海既是渤海灣的重要漁場,又是原鹽的集中產區 , 南堡鹽場是亞洲最大鹽場。沿海陸域海岸線長 196.5 公里 ,灘塗和淺海開發潛力很大。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質地優良、分布集中、易於采選。目前已發現並探明儲量的礦藏有 47 種。煤炭保有量 62.5 億噸,為全國焦煤主要產區;鐵礦保有量 57.5 億噸,是全國三大鐵礦區之一。石油、天然氣、石灰岩、黃金等儲量也十分可觀。
風物文化。唐山文化底蘊豐厚,人傑地靈。「不食周粟」、「老馬識途」、戚繼光「改斗」等典故都發生在這里。唐山是中國評劇的發源地,評劇、皮影、樂亭大鼓被譽為「冀東三枝花」,在國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清東陵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築體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寢,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還有長城關隘、景忠山、菩提島、金銀灘、李大釗紀念館及其故居等眾多人文自然景觀,現在都已成為旅遊的好去處。唐山飲食屬京東菜系,蜂蜜麻糖、棋子燒餅、萬里香扒雞等特色小吃享有盛名。這里人才輩出。享譽世界的文學巨匠、《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嫌兄祖籍是唐山豐潤人;中國評劇主要創始人成兆才出生在唐山的灤南縣;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先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的家鄉在唐山樂亭縣。唐山人民勤勞智慧,堅韌不拔,富於創造精神。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鑄成了開灤礦工「特別能戰斗」精神、西鋪「窮棒子」精神、沙石峪「當代愚公精神」、還有在抗震救災中凝成的抗震精神,這些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城市環境。唐山是震後崛起的新型城市,城市功能分區明確,市政設施配套,環境清新優美,現代化水平較高。城市自來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污水集中處理率、供熱普及率分別達到 100% 、 97% 、 65% 和 83% ,均居全國同等城市領先水平。 1990 年唐山在全國第一個榮獲聯合國「人居榮譽獎」, 2004 年獲得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唐山交通四通八達。與北京聯合建設的京唐港,已與國內外 120 多個港口實現通航,躋身全國港口 20 強;曹妃甸深水碼頭已全面開工建設。京哈、京秦、大秦三條干線鐵路和京榆、唐秦、京唐三條國道穿境而過,京沈(唐山段)、唐津、唐港、西外環四條高速公路交織成網,環城立體互交,構成了現代化交通網路。
經濟社會。 改革開放以來,唐山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由於 1976 年大地震的原因,改革開放初期,唐山處於邊恢復邊建設的時期。 1986 年恢復建設基本完成後,唐山經濟發展駛入了芹手襲快車道。 1988 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實現第一個翻番; 1994 年實現了第二個翻番; 1996 年跨入全國綜合實力 50 強。 2005 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 2027 億元 ;全部財政收入薯譽 226 億元。 農業農村經全面發展,果菜、乳業、瘦肉型豬、板栗、花生、水產品六大龍型經濟規模不斷壯大,農業產業化經營率 55% 。工業已形成煤炭、鋼鐵、電力、建材、機械、化工、陶瓷、紡織、造紙等 10 大支柱產業,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四個高新技術產業群體扎實起步。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唐山現有開灤、唐鋼、冀東水泥、機車車輛、三友鹼業、唐山陶瓷等一大批大型骨幹優勢企業。對外開放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格局。 2005 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5.04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4.61億美元。全年進出口總額26.4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11.97億美元。產品出口到韓國、美國、日本等169個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先後榮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衛生城、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等國家榮譽稱號。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2005 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0488元和4582元。
未來發展。當前,我們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唐山今後的發展面臨著良好機遇。 省委、省政府對唐山的發展寄予厚望,要求我市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成為區域經濟中心。 我們決心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充分發揮區位、資源、港口及海洋優勢,抓住曹妃甸工業區開發建設的空前機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新務實,奮勇爭先,深入實施外向帶動、科教興市、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化發展環境,保持社會穩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構建和諧唐山,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實現走在全省最前列的目標不懈奮斗。
唐山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全年日照2600-2900小時,年平均氣溫12.5度,無霜期180-190天,常年降水500-700毫米,降霜日數年平均10天左右。地貌多樣,土質肥沃,是多種農副產品的富集產區,被稱為 「 京東寶地 」 。北部山區盛產板栗、核桃、蘋果、紅果等干鮮果品, 「 京東板栗 」 馳名中外;中部平原盛產玉米、小麥、水稻、花生等農副產品,素有「 冀東糧倉」 之美譽;南部沿海既是渤海灣的重要漁場,又是原鹽的集中產區 ,南堡鹽場是亞洲最大鹽場。沿海陸域海岸線長196.5公里,灘塗和淺海開發潛力很大。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質地優良、分布集中、易於采選。
【土地】 全市土地資源以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分類體系為依據, 1986 年以前無概查。 1988 年按全國規定的一、二級分類及河北省補充的三級分類規定進行了概查。唐山市概查土地總面積 20675516 畝,其中耕地面積817萬畝,佔全市國土面積的40.2%,由於人口迅速增長和經濟建設用地逐年增加,人均佔有耕地面積逐步減少,1949 年全市共有耕地 991.78 萬畝,人均耕地 2 .89 畝。到 1952 年,總耕地面積為 1019.9 萬畝,人均耕地 2.8 畝。到 1985 年,唐山市人口增長 66.7% ,而耕地減少到 887.28 萬畝,人均耕地只有 1.46 畝,比 1952 年減少近一半。到 1986 年,全市人均耕地為 1.44 畝。
【水】 唐山市水資源比較豐富,歷史上主要是防禦水災,開發利用很少。解放以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重要條件,幾十年來經過詳細勘察和計算,水資源情況已基本清楚。現在可用水量分兩類:(一)地表水:地表水資源量146200萬立方米。省級以上工程供水量:潘家口水庫蓄水主要供天津市、唐山市工農業用水,其水量分配,保證率 75% 時,可調節水量 19.5 億立方米,分配給天津市 10 億立方米,唐山市 9.5 億立方米。大黑汀水庫保證率在 75% 時,可調節水量 1.81 億立方米。灤河河道大黑汀水庫以下,灤縣以上區間來水 4 億立方米,灤河沿岸盧龍、昌黎農業用水 1.05 億立方米,由區間水中扣除。於橋水庫每年向玉田、豐南供水 0.6 億立方米。灤河及跨省市大型水利工程在保證率 75% 時,年可供唐山市用水量 14.86 億立方米。唐山市轄有大中水型水庫 154 座,總庫容 9.6 億立方米,興利庫容 2.63 億立方米。年可調節水量,保證率 50% 時為 2.01 億立方米,保證率 75% 時為 1.15 億立方米。各類大中小型引提水工程,在保證率 50% 時年可供水 1.89 億立方米,保證率 75% 時年可供水 1.11 億立方米。合計保證率 50% 時,年可供水量 3.89 億立方米,保證率 75% 時年可供水量 2.36 億立方米。(二)地下水:地下水資源量136900萬立方米。主要是平原區淺層淡水,可用量 9.39 億立方米。山丘區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 4.01 億立方米。平原淺層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大。建國初期年開采量 0.5 - 0.7 億立方米,到 1980 年實際開采量 8.6 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綜合補給量 9.93 億立方米少 1.33 億立方米。隨著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量不斷增加, 1982 年開采 15.2 億立方米, 1983 年開采 15 億立方米, 1984 年開采 16.5 億立方米, 1985 年開采 13.96 立方米, 1986 年開采 14.4 億立方米。地下水已嚴重超采。
【礦產】唐山市礦產資源品種較齊全,已發現並探明儲量的礦藏有50餘種。(一)金屬礦產:全市蘊藏著豐富的鐵礦資源,其保有量62 億噸,次於鞍山 ,多於攀枝花,為國家三大鐵礦集中區之一,境內蘊藏著豐富的金礦資源,主要分布在遵化、遷西兩縣。金礦開采歷史悠久。相傳唐代高麗人就在金廠峪一帶挖金,清朝末年遷西金廠峪已是國內三大金礦產地之一。群眾採金從未間斷,已探的唐山地區黃金儲量 78,543 公斤。唐山市含錳地層為長城系高於庄組的中下部,儲量達 21.37 萬噸。另外,唐山還有銀礦、銅礦、鋁土礦、鉬礦、錫礦、汞礦等多種金屬礦產。 (二)非金屬礦產:唐山地下蘊藏非金屬礦主要有石灰岩、白雲岩、石英砂岩、耐火粘土、鐵礬土、油石、柘榴石、石墨、油泡石粘土等。
【能源】 唐山能源資源十分豐富,大規模煤炭開采已有 100 多年。石油、天然氣從 1956 年開始普查, 1964 年開展石油地質勘察,已發現 5 個油氣田。與煤炭 伴生的煤成氣儲量也很大。此外,還有風能、太陽能、地熱能資源。(一)煤炭:煤炭保有量62.5億噸,是國內焦煤的重要產區,主要賦存在 4 個含煤構造盆地石炭二迭系地層中,即開平構造盆地、荊各庄構造盆地、車軸山構造盆地、薊玉構造盆地。其中以開平含煤構造盆地最大。 (二)石油及天然氣:現已發現 5 個油氣田,含油層系較多是冀東油田石油地質的特徵之一。冀東油田不僅油氣資源豐富,而且資源類型多,質量也較好。已發現的油氣資源不僅有常規油,而且有凝析油、稠油和天然氣。(三)水能:唐山市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區和半山區的大中河流上,由於水量豐富,河床落差大,地形條件優越,水能資源豐沛。經估算,全市共有水量理論蘊藏量70 . 3萬千瓦。按河系劃分,灤河系58 . 91萬千瓦,薊運河系9 . 17萬千瓦,陡河0 . 15萬千瓦,引灤入還、引還入陡2 . 07萬千瓦。(四)其它能源:還有煤成氣、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等。
【植物】 唐山轄區內植物種類繁多,林木資源十分豐富,據文獻記載,兩三千年之前燕山山地林叢遍野,松柏濤濤,原始森林茂密,南麓棗、栗、榛等野生經濟林樹種密布。自秦始皇修築長城,燕山原始森林開始遭到破壞。以後由於戰亂、炭業盛行和修建京城、陵寢以及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等等,森林資源遭到不斷破壞。雖然歷代有時也重視發展林業,但森林資源不斷減少,到建國前全市森林資源僅有50 . 4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 . 7%。樹木種類有47科、67屬、133種,果樹為8科、12屬、22種。唐山市從1979年到1985年歷時6年,詳查了全市草場資源的分布、面積、植被組成以及草的覆蓋度、產草量和載儲量,劃清了草場類、組、型和等級。全市有天然草場67.52萬畝,其他草地312.2萬畝,年可產鮮草120724 . 3萬公斤,可載標准畜51.8萬個羊單位。全市野生葯材種類繁多,資源蘊藏量較豐富。解放後歷次普查資源統計,植物葯材隸屬123科194種。此外,野生食用菌、淡水藻類、海水藻類品種繁多、分布廣泛。
【動物】 唐山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為多種野生動物繁衍、棲息創造了條件。獸類有虎、豹、熊、豺、狼、獾、鹿、獐、狍、猴、猿、狐、狸、貉、兔、獺、紫貂、黃羊、野豬、鼠、黃鼠狼、臊鼠、松鼠、香鼠、鼢鼠、刺蝟等。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亂捕、濫獵,野生動物資源慘遭破壞,早在本世紀三四十年代虎、豹、黑熊、鹿、猴子等野生動物先後絕跡。爬行類以無蹼壁虎分布最廣,其次為水塘中的鱉及各種無毒蛇類,兩棲動物以花背蟾蜍、青蛙為主。唐山地區瀕臨渤海,河流眾多,近水地區森林茂密,草木繁盛,不單是多種留鳥的終年棲息地,也是多種候鳥的中轉站,多種鳥類達200多種。全市淡水魚有16科46種屬。海洋動物更是不計其數。
唐山市地處我國冀東平原,南臨渤海,北依燕山,西與京津毗鄰,東與秦皇島接壤,轄20個縣(市)區(2個縣級市、6縣、6區、4個開發區和1個工業區、1個管理區),總面積13472平方公里,總人口714.5萬人。其中,市區面積3874平方公里,人口299萬。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曾誕生過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煤井、第一條標准軌距鐵路、第一台蒸汽機車、第一袋水泥和第一件衛生瓷,素有「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稱。1976年大地震將這座百年歷史的工業重鎮夷為一片廢墟。震後的幾十年來,特別是近年來,唐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進程中,把自然、人文、歷史、現代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環境建設之中,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創建最佳人居環境和創業環境為目標,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環境立市」戰略,強力推進以創「五城」(全國文明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國家園林城、國家環保模範城)為載體的環境建設,使全市人居、生態、市容、交通、設施、城鄉、人文、社會等八大環境都得到較大改善,走出一條以環境建設促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促環境改善的成功之路,連續四屆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去年被國家評為國家級園林城,國家衛生城、全國文明城、國家環保模範城的絕大多數指標已經達標,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三步走」工作目標,正在向確保今年通過國家衛生城驗收,2005年獲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稱號,2007年達到國家環保模範城的目標邁進。
一、人居環境
唐山是個震後崛起新型城市,市區共分六個區:路南、路北、開平、古冶、豐南、豐潤。2005年城市化率達到45%,城域居民現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6.82平方米。1990年榮獲聯合國頒
麗景琴園
發的「人居榮譽獎」,成為中國首座獲此殊榮的城市。近年來,唐山著力改善軟硬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打造最適合居住和創業的城市。通過實施康居工程,一大批高標准新小區和市內村莊平改樓小區拔地而起,新穎別致,風格各異,提升了城市景觀;大部分老小區實施綠、美、亮、凈、硬的綜合改造,得到進檔升級,舊貌變新顏;廣泛開展標准化示範小區創建活動,涌現出一大批文明社區、平安小區、綠色環保小區、文體示範小區、園林式小區、花園式小區,全市生活小區的規范化管理水平和各項服務水平得到較大提升,人居環境大為改善。
二、生態環境
唐山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多年來在加快經濟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逐步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工業後生態恢復與改善之路。一是重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堅持以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為主線,以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總攬全局,強力實施污染企業搬遷改造計劃,取締市區內窯爐、鍋爐等燃煤設施,強化對鋼鐵、電力、水泥、造紙、選礦、陶瓷等六大行業的深度治理,使氣、水、聲、塵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二是採煤下沉地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由於百年的開采和地表變化,造成東部998公頃、南
大釗公園
部1391公頃大面積下沉,成為城市環境的「疤痕」。從1997年起,逐年加大投入,對採煤下沉區進行綜合治理,使昔日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廢棄地變成了環境整潔優美、具有森林風貌和水景風光的大型風景園區,成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2003年榮獲國家「人居環境範例獎」和首屆河北省「人居環境獎」。2004年,城市南部采沉區生態建設項目榮獲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三是園林綠化工作成績突出。完成了開灤、唐鋼等40家大廠企的工業園區和270個重點單位的門前庭院綠化建設和改造任務,單位門前庭院綠化達標率達60%以上。截止2005年,市區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8496公頃,綠地率達到38.4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1平方米,達到國家園林城標准。城區園林綠化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2003年11月通過了國家園林城驗收,並獲得了在全國17個園林城市排位第四、地級市第一、工業城市第一、北方城市第一的好成績。
三、市容環境
近幾年來,特別是通過2003年「非典」期間全市環境衛生突擊綜合整治活動,唐山市容市貌有了較大改善。對主幹道兩側的建築物進行外包裝,完成了百餘座樓房的「平改坡」任務;
歐陸風情紅色屋頂
對市區主幹道2400餘家單位、3000餘幢建築實施了亮化工程,安裝了各種射燈和霓虹燈圖案;在市區主次幹道、中心廣場及城市出入口建成了大型藝術雕塑和幾十座藝術雕塑小品,鋪裝了彩色便道板26萬平方米,增強了城市的景觀特色和現代化氣息;對市區范圍內各主次幹道、小街小巷、生活小區、市場等部位的違章建築進行了大面積清拆;加大了對市內村莊、城區出入口、外環道及其周邊環境的治理力度,著重解決了垃圾圍城圍村問題,建立並完善了生活、建築垃圾、白色垃圾管理制度,推行了垃圾處理收費政策,從源頭上解決了垃圾亂堆亂倒、圍城圍村和白色污染等問題;取締了市中心區「九縱九橫」18條道路和外四區主幹道臨街店外經營加工、亂擺攤點和沿街非法洗車場,並對沿街廣告牌匾進行了徹底整治,使廣告牌匾各具特色,設計新穎,採取多種措施,基本根除各種小廣告和亂貼亂畫現象;加強了對市場的建設和管理,重點改造老市場,取締了馬路市場和自發市場,加強了市場規范化管理,整頓市場秩序,規范經營秩序,基本達到了市場內無私搭亂建,無無證照經營,無店外加工,無假冒偽劣商品,無市場外溢。
四、交通環境
我市以實施暢通環境為目標,加快「構建兩大平台,實現三大目標」的實施步伐,形成了「O+X」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四縱四橫」干線公路骨架進一步完善,農村公路與干線的連通度、技術等級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至「十五」末,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7698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57.14公里(全省40.4公里)。京沈(唐山段)、唐津、唐港、西外環4條高速公路總長288公里,高速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2.12公里,達到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從市
北出口立交橋
區15分鍾即可進入連接全國高速公路網的環城高速路,到達周邊各縣(市)城的時間縮短到1小時左右。2005年,沿海高速公路、承唐高速公路南小營至唐山段的建設進展順利,並基本完成了青林公路、豐鹼連接線、112線遵化改線段等項目建設。投資擴建、翻新市區道路;設置了港灣式公交停靠站、計程車停車站,並對交通警示、標志等相關設施進行了完善;擁有公交車輛907台,公交營運線路52條;完成了北郊客運樞紐中心前期准備工作,使我市交通環境質量大幅度提高。
五、設施環境
經過多年的大力投入和完善,我市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2004年的「三大興市工程」,目前,機場遷建工程基本完成,機場新區規劃設計全面展開,豐南、開平區與中心區連接工程已基本完工,會展中心及周邊區域綜合開發工程正在建設之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到2005年,先後建成5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48.9萬噸,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位居全省首位和國內同類城市前列;豐潤、古冶污水處理廠工程按計劃正在建設;完成了缸窯垃圾
北郊污水處理廠
焚燒廠工程前期准備工作,全市新建特種垃圾焚燒廠12個,新建垃圾轉運站(中轉站)103座,增加果皮箱3780個;按計劃實施了三期供水工程和周邊縣(市)區的擴供水工程,市中心區中水回用工程完成年度計劃任務,超額完成了雨、污水管網改造任務;完成了15個舊小區集中供熱和燃氣改造任務,目前,市區集中供熱普及率達56.6%以上,燃氣普及率達98%以上,自來水普及率100%,均居全國同等城市領先水平。
六、城鄉環境
我市各縣(市)及有關區連續6年實施「八個一」工程(規劃一條城區主要街道夜景亮化、建成一個環城綠化隔離帶、新創一個省級園林式單位、改造一條高標准環衛示範街、改造一個城區出入口、創建一個社區示範小區、創建一批衛生達標村鎮(鄉)、建設一個高標准工程項目
灤縣城區一角
),舊城改造不斷取得新進展。新城區擴建步伐加快,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鎮綠、美、亮、凈、硬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大力推進了文明生態村建設。 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全市共有 180 個鄉鎮、 3308 個村開展沼氣建設,覆蓋率分別達到 95 %和 61 %,實現萬池縣 8 個、千池鄉鎮 36 個、百池村 334 個。「十五」末全市累計建設沼氣池 189687 戶,普及率實現 12.92 %,高於全省 10 %普及率的 2.92 個百分點。 市縣兩級610個試點村的道路硬化已全部完成,市確定的100個試點村中有68個村安裝了路燈,鄉村街巷容貌明顯改觀。各縣(市)廣泛開展了「五城群」創建活動,其中樂亭縣第二次獲得「全國雙擁模範縣」稱號,灤縣獲得「省級園林縣城」稱號,成為目前省內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城,遷安市獲得「省愛國衛生創建工作先進市」稱號。
七、社會環境
我市堅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依法執政,在強化法制監督,妥善處理新形勢下人民的內部矛盾,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消防安全措施,強化爆炸物和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等
唐山體育中心大型健身娛樂場
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大力推進了平安工程,強化社區警務室建設,建立社區警務室338個,65%的城市派出所基本達到部頒警力配置標准,做到了警力下沉,警務前移。全市共創建安全社區(村)5219個,其中城市1152個,農村4067個,達到「三無」(無治安、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災害事故)的村(居)委會達3888個,通過創安建設,全市可防性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2.8%。建立了快速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有效機制,認真落實了安全生產、安全消防和突發事件、重大事件的報告制度,完善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快速反應機制,加大了案件立案查處力度,確保了全市政治安定和社會穩定。
八、人文環境
我市在1999、2002、2005年先後三次獲得「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的基礎上,堅持以創建全省、全國文明城市統攬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全局。一是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大力加強公民文明素質教育,廣泛開展了「三講一改一樹」(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改陋習,樹新風)活動,社區教育培訓基地建設達126個,組建社區教育志願者隊伍4171人。二是廣泛開展了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成功舉辦了八屆中國陶博會和五屆社區文化藝術節。加強了對文化市場的管理,重點對印刷出版業、娛樂業、音像業進行了專項治理和整頓。三是實施「陽
常玉珍創辦的「常記老區孤兒村」和「常記功臣幸福院」
光行動」,市縣兩級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完成審批項目3525個;積極開展了打造「誠信唐山」活動;開設了「誠信網站」、「信用管理網站」,開展了「誠信示範街」活動。去年底,我市被中國誠信建設成果展組委會授予首批中國50家投資環境誠信安全區。四是深入開展了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各項撫恤、補助標准均按部、省頒布的最高標准予以落實,全面落實了優撫自然增長機制,加大了農村稅費改革後群眾優待工作力度,在市、縣兩級普遍建立了專項保障金制度,認真落實優撫對象醫療減免政策,健全服務保障組織,大力開展科技進軍營活動,充分發揮地方科技資源優勢,為部隊解決科技難題,努力做好隨軍家屬就業安置,為部隊幹部解決後顧之憂,同時加強了雙擁工作政策法規建設,創新思路,推動雙擁工作進社區,廣泛開展了「愛心獻功臣」活動,進一步加強了光榮院建設,截至目前,我市已四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改革開放以來,唐山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迅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由於1976年大地震的原因,改革開放初期,唐山處於邊恢復邊建設的時期;1986年恢復建設基本完成後,唐山經濟發展駛入了快車道;1988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實現第一個翻番;1994年實現了第二個翻番;1996年跨入全國綜合實力50強。2001年生產總值登上千億元台階;「十五」期間,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7%;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27.12億元;人均GDP2.8萬元,
全部財政收入226.46億元,均居河北省首位。三次產業增加值構成比重為11.6:57.3:38.11。 農業農村經全面發展,果菜、乳業、瘦肉型豬、板粟、花生、水產品。六大龍型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全市500萬元以上規模農業龍頭企業225家,其中銷售收入超億元的16家。農業產業化?/ca>
④ 大連市甘井子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及海水入侵問題分析
楊紹南
(遼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院,大連,116037)
摘要甘井子區是大連市的郊區,是水資源先天不足的地區。多年來,甘井子區的工業、農業、水產業、養殖業處在穩步發展的階段,地下水富集區的開發利用處在超采狀態,尤其是在20世紀70、80年代蔬菜業的蓬勃發展,大量地汲取地下水,致使海水入侵面積不斷擴大,入侵的程度逐步加重。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甘井子區的產業結構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目前甘井子區正在實施新的管理體制,加快振興老工業基地、全面建設「大大連」,大大加快郊區變市區、農民變市民的城市化、工業化歷史進程,農業用水量大幅度下降,地下水水質有所改善。但是,長期的、季節性超采已是地下水開發和海水入侵成為一對矛盾。本文針對該區水文地質條件、海水入侵問題,提出地下水開發利用的對策建議,使甘井子區有限的地下水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利用。
關鍵詞地下水開發利用海水入侵
前言
甘井子區是大連市的郊區,總人口約40餘萬,有11個街道和6個鎮。東西長40km,南北寬35km,面積464.51km2。呈馬蹄形環抱大連的三個城市區,即中山、西崗、沙河口三區。在地貌上屬於遼東半島南部,為千山山脈的西南的延伸端,瀕臨黃海、渤海,形成兩海之間丘陵起伏的半島地形。
區內丘陵區海拔在50~400m,山地最高海拔為405m。較平坦的洪積裙一般存在於丘陵的山麓,坡度2°~5°,分布於大辛寨子及南部。坡洪積平原呈條帶狀分布於周水子—大辛寨子,牧城驛—營城子一帶,地勢平坦開闊,地面標高約5m。是區內最大的平原區,著名的周水子國際機場就分布在此地。
1水文地質條件概況
本區屬北半球暖濕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表現出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的特點。多年平均氣溫24℃。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622mm,年內降水量不均,其中7、8、9月份相對集中,約佔全年降水量的64%。年平均蒸發量約1500mm,其中月平均蒸發量是5月份,最大為225mm。
本區地表水系不甚發育,共有河流有13條,分屬黃、渤海水系,均為獨立入海的河流,也是季節性河流。流域總面積為317.42Km2,總長128.6Km。區內主要河流有馬蘭河、夏家河、泉水河。境內水資源貧乏。年平均總降水量2.99×108m3。多年平均地表徑流深138mm。徑流總量6365×104m3。
甘井子區屬水資源貧乏區,區內的地層主要是震旦系的灰岩、石英岩、板岩、頁岩和侵入的輝綠岩,還有上覆的第四系。依據區內地下水賦存介質可分為三種地下水類型,即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碳酸鹽岩裂隙岩溶水和基岩裂隙水,其中碳酸鹽岩裂隙岩溶水是甘井子區的主要地下水類型。
1.1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
分布於第四系鬆散岩組的河流相沖積谷地砂礫石及山前坡洪積扇裙亞砂土含礫石堆積物,第四紀堆積物厚度在3~15m,含水層厚度較薄,一般在溝谷低窪區的含水層富水性較好。賦存的地下水位埋深在2~3m,開采井多以大口井的方式開采,單井涌水量在100m3/d左右,由於分布面積小,供水意義不大。
1.2碳酸鹽岩裂隙岩溶水
是甘井子區主要的地下水類型,由震旦系的石灰岩、含藻及泥質灰岩、白雲質灰岩、硅質結核灰岩等組成含水岩組。其富水性受蓄水構造、岩溶發育程度控制,單井涌水量在100~1000m3/d,地下水位埋深3~6m。主要分布於南關嶺北部、大連灣、周水子、黃龍尾、大辛寨子西北、革鎮堡中部等地。
1.3基岩裂隙水
含水岩組的岩性包括震旦系板岩、石英岩、頁岩。地下水賦存在岩石的風化裂隙、構造裂隙和成岩裂隙中,在山區以泉的形式出露,泉流量0.01~0.22l/s。在板岩或石英岩為主的地層中鑽孔,單井涌水量大多數小於100m3/d,以石英岩和板岩地層為含水層的鑽孔,深度在200m的單井涌水量一般為50~100m3/d,地下水為埋深在3~7m,主要分布於紅旗、凌水、辛寨子西南。
上述三種類型的地下水除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在區內廣泛分布外,周水子以北均為碳酸鹽岩裂隙岩溶水分布區,存在良好的富水地段,但水質差異較大,而南部為基岩裂隙水分布區,富水性差,單井出水量較均勻,但張性的構造部位仍然能鑿出涌水量達400~500m3/d的深井。
1.4地下水水化學類型
區內地下水化學類型可大致分為四種:①重碳酸氯化物鈣型水。這類水分布廣,礦化度小於0.5g/l。一般分布於鞍子山、城山、歪石砬子等山區;②氯化物重碳酸鈣鈉型水。礦化度0.5~1.0g/l。分布於大辛寨子、周水子、革鎮堡及大連灣一帶;③重碳酸鈣型水。礦化度小於1.0g/l,主要分布在南關嶺駱駝山、狼山一帶;④氯化物鈉鈣型水。礦化度1.0~3.0g/l,主要分布於營城子灣、牧城灣及金州灣等濱海一帶。此外在南關嶺—泉水地段出現氯化鈉型水,礦化度大於3.0g/l。該類型地下水主要是因海水入侵而引起的。
2地下水資源開采現狀
2.1地下水開采現狀
目前全區共有工農業供水井595眼,大部分井深在100~150m,合計開采量達6.92×104m3/d。其中工業開采井為165眼,開采量達4.2×104m3/d,農業開采井430眼,開采量達2.72×104m3/d。地下水開采量占總供水量的20%。
區內地下水資源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地區,其開采資源為8.262×104m3/d,石英岩和板岩地區的開采資源為4.32×104m3/d。合計開采資源為12.589×104m3/d。地下水實際開采量占開采資源量的54.96%,尚有5.669×104m3/d的擴大開采量。
2.2地下水開采存在問題
2.2.1開采井布局不合理
凡是臨海的低窪地段是地下水的富集區,也是地下水的超采區。尤其是儲存岩溶水的地段,這些地段的水質一般都受到污染,最嚴重的是發生海水入侵,如周水子地段在80年代中期,開采井分布不合理,呈現局部超采,由於大量開采,形成一定范圍的降落漏斗,引起海水倒灌,Cl-含量最高達2364.7mg/l。南關嶺地段地下水Cl-含量也激增,最高含量達1087.6mg/l。近幾年因產業結構調整,地下水開采程度下降,尤其是農業開采量銳減,使地下水水質有所改善。
2.2.2供水用途
依據區內的水質分布狀況,一些開采地下水的單位在供水用途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利用水質較差的地下水做飲用水或鍋爐用水,這種用法對人體的健康和工業設備都有極大的危害性。
3地下水污染問題
近些年來,區內的地下水污染也日趨嚴重,污染源是廠礦企業排放的廢水及城市生活污水,另外農村施用的化肥、農葯也佔有相當的比例。
3.1工業廢水
目前雖然對多數廠家產生的污水進行處理,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產生的廢水仍然利用過去的明渠、管道排污,由於部分管道年久失修,滲漏污染了地下水。根據1985a資料,甘井子區主要工業廢水排放總量達23171.00×104t,主要污染物成分有:COD、懸浮物、揮發酚、氰化物、砷、汞、鉻、鎘、鉛、銅、鋅、鎳、硫化物、苯胺類、石油類等。
3.2工業廢渣
據大連市環保部門資料,20世紀甘井子區工業廢棄物量為136.0246×104t。其中,冶煉渣12.7534×104t、燃料渣20.0300×104t、有害渣27.5332×104t、礦渣54.2779×104t、工業粉塵3.7815×104t、工業垃圾17.6486×104t。
3.3生活污染
全區每年都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尤其是生活污水除了一部分排泄入海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深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據城建部門資料統計,年排放生活污水量1358.23×104t,這些生活污水含有多種污染成分,河流、河水及附近的地下水被污染,正是此類污染的結果。
3.4農葯及化肥
農葯與化肥的大量施用,使植物不能吸收的一部分通過降雨入滲污染地下水或通過地表徑流排入河流再污染地下水。
4海水入侵問題
4.1海水入侵現狀
目前甘井子區主要的海水入侵地區是營城子、革鎮堡、南關嶺、周水子、甘井子、毛塋子和大連灣等地,海水入侵面積達108.5km2,入侵范圍達5.9~8.6km。海水入侵使一些工業產品的質量受到影響,污染的地下水嚴重腐蝕輸水管道和鍋爐,使果類、蔬菜減產,農田不能種植,並危害水源,水井報廢。60~70年代這10多年的時間內,僅在甘井子、南關嶺、革鎮堡等地海水入侵深入陸地7.5km,入侵面積為48km2。特別是周水子、南關嶺—前、後鹽村地段最為典型。據1964年資料,當時的地下水Cl-含量50~100mg/l,到20世紀80年代經過20年的變化,其Cl-含量是原來的10倍多,甚至是20倍。許多地下水水化學類型由重碳酸氯化物鈣型水變為氯化物重碳酸鈣型水或氯化物型水。
4.2引起海水入侵的地質條件
海水入侵是一種緩變型的地質災害,侵入慢治理更慢。引起海水入侵的含水介質有兩種:一是鬆散岩類含水岩組;二是碳酸岩鹽含水岩組。其中,後一類是發生海水入侵地質災害最活躍的地層。
海水入侵的鬆散岩類含水組分布於沿海岸低窪地區的第四系鬆散層中,因分布面積小,影響范圍也一般很小,往往是大口井取水所造成的。
碳酸鹽岩含水岩組是發生海水入侵的主要岩性。區內主要岩溶發育和富水性良好的地段是革鎮堡—辛寨子、大辛寨子—周水子、友誼街、南關嶺—泉水子、後關—姚家及毛塋子等地。由於各種構造的存在,控制了岩溶的空間展布,岩石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遭到破壞,岩溶作用強烈,溶隙、溶孔與溶洞密如蜂窩,而且負地形有利於匯集地下水,在地下水循環交替積極的強逕流帶均發育大溶洞或寬大的溶蝕裂隙,是儲存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層,也是最易發生海水入侵的部位。
由於碳酸鹽岩具有大規模的岩溶,成為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層,臨海的岩溶地下水富集區常常成為人們開發地下水的對象,長期不合理的開采造成水位下降,形成漏斗,水力梯度有利於海水倒灌補給大陸的地下淡水,產生海水入侵。
4.3引起海水入侵的原因
4.3.1開采井的不合理布局和超采是引起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
20世紀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期,由於開采量急劇增加,Cl-含量也隨之增加,但各個地段增加幅度不同,以南關嶺地段為例:1977年開采井92眼,1978年增至146眼,1979年為171眼,1990年下降為84眼,其中1980年該地段的開采量為5.0480×104m3/d,Cl-平均含量為887.8mg/l,1990年實際開采量是1.29×104m3/d,地下水中Cl-含量下降,平均為521.6mg/l。這樣不合理地開采地下水必然會改變局部地段的地下水動力均衡狀態,致使水質發生變化,可以看出開采量的大小是決定海水入侵程度的關鍵因素。
4.3.2降雨量的影響
本區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降雨量大、補給量大,則開采量相對減小,地下水向淡水方向轉,Cl-含量降低,反之,Cl-含量則明顯增高。
綜上,開采量和降雨量是控制海水入侵的主要因素,海水入侵的根本原因是地下水的不合理開采,使天然狀態下的地下水動力平衡遭到破壞的結果。
5對策建議
甘井子地區沒有合理而系統地開采利用地下水,其主要原因:一是地下水資源有限;二是缺乏對地下水開發的合理規劃。致使有限的地下水資源被污染,發生海水入侵,不僅對使用者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也浪費了寶貴的地下水資源。因此,為今後合理開發地下水資源和防治海水入侵,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5.1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科學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體系
節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全社會齊動員,齊抓共管,並充分利用經濟杠桿和市場機制,建立和健全合理的水價體系,促進人們節水意識的提高。
5.2加強對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及農業污染的管理
水污染也是造成地下水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區內淺層地下水的上部包氣帶,主要岩性為砂礫石含土、亞砂土、亞粘土組成,滲透性能較好,在大氣降水的淋濾作用下,地表污染物通過包氣帶下滲進入地下水含水層。
甘井子區每年排放的污水,部分未經處理就排入地表水體,致使地表水體嚴重污染。區內地表水與地下水聯系密切,使地下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區主要分布在河道的兩側,像春柳河、馬蘭河等地段的第四系地下水已受到嚴重的污染。
5.3污水資源化
污水再利用進展緩慢,截至2000年大連市共有污水處理廠5座,污水處理總能力37萬m3/d,中水回用量4萬m3/d。因此加強配套污水處理設施,加大污水資源化力度,積極使用中水,在如消防、工業冷卻、城市綠化、城市建設、城市衛生用水等。
5.4加強地下水資源的技術性管理
區內地下水的開采利用受含水層介質、邊界條件、富水性、海水入侵、開采程度、開采現狀、開采井深度等因素制約,難以建立相對集中的較大型的水源地,只能採用分散式開采方式。對全區地下水開采資源宜每3~5年進行一次復核,便於確定各地段地下水的開采分區。如,可進行海水入侵治理區、開采量削減控制區、開采量平衡區、開采量可擴大區等分區,按照分區的各自特點,調整開采井布局、開采量、開采時間,減輕海水入侵程度,合理的開發利用地下水。
依據國家水法和大連市水資源管理辦法,針對甘井子區水資源分布狀態和使用方式,堅持全面規劃、詳細調查、規范勘察、有效監督、計劃開採的原則,控制供水用途、成井類型、水量水位等目標,實施治理改造措施,建立周密的動態監測網,按行業規范對開采井和開采過程實行全面的強制性監督,安裝水表,一井一表,依表計量,以量收費,依費養管,使地下水污染和海水入侵程度逐漸減輕,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地下水資源。
參考文獻
[1]遼寧省地質礦產局.大連市城市地質系列圖說明書.沈陽:沈陽出版社,1986.
[2]大連市地方誌編篡委員會辦公室編.大連市志(自然環境、水利).大連:大連出版社,1993.
[3]大連市甘井子區地方誌編篡委員會.甘井子區志.北京:方誌出版社,1995.
⑤ 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現狀
一、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1.地表水開發利用現狀
地表水工程包括大、中、小型水庫、塘壩、攔河閘等。青島市現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21座,小(一)型水庫73座,小(二)型水庫397座,另外還有塘壩3762座,攔河閘167座,地表攔蓄能力總計為10.2億m3。其中產芝水庫興利庫容1.76億m3,年均供水3900萬m3;尹府水庫興利庫容0.736億m3,年均供水2135萬m3;棘洪灘水庫興利庫容1.46億m3,年均供水7000萬m3;嶗山水庫興利庫容4798萬m3,年均供水2397萬m3;鐵山水庫興利庫容2739萬m3,年均供水350萬m3;陡崖子水庫興利庫容3435萬m3,年均供水277萬m3;吉利河水庫興利庫容3360萬m3,年均供水329萬m3。
2002年,青島市地表水供水量為5.168億m3(含引黃),占總淡水供水量的46%,其中工業供水1.321億m3,農業供水1.694億m3,商品菜田供水0.651億m3,城鎮生活供水1.261億m3,農村生活供水0.241億m3。
2.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
青島市地下水主要賦存於第四系地層孔隙中,噴出岩類孔洞裂隙水、碳酸鹽岩類岩溶裂隙水及碎屑岩類裂隙水、塊狀、層狀岩類裂隙水僅可為局部少量供水,供水意義相對不大。
青島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可采資源量為6.3436億m3/a,天然補給資源量為5.0586億m3,2002年地下水實際開采量6.1098億m3,占總淡水供水量的54%,其中工業供水0.726億m3,農業供水2.6286億m3,商品菜田供水1.64億m3,農村生活供水0.819億m3,城鎮生活供水0.2962億m3。1989年開采量為歷史最高值,達6.78億m3,1999年開采量為近年最低值,為5.38億m3。2002年為特枯年,地下水實際開采量超出天然補給資源量20%多,整個地區超采比較嚴重:青島市區超采588萬m3,開采程度為212.6%;平度市超采5326萬m3,開采程度為121%;城陽區超采444萬m3,開采程度為123.3%;黃島區超采84萬m3,開采程度為118%;其他區市均未超采。就水源地而言,僅王戈庄河水源地略有超采,其他水源地均未超采。青島市多年開采現狀基本反映了區內地下水的開采水平和調蓄能力,可看出青島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基本為采補平衡,但由於城鄉布局差異和需水量不同,一些地區開采量過大,形成地下水超采漏斗,同時有些地區開采量較小,僅有少量用於農村居民生活用水,地下水白白流入大海,造成很大浪費。
3.污水利用現狀
青島市主要是利用部分工業廢水進行農業灌溉和中水回用。工業廢水進入排污河道後,由沿河農村抽取排污河水進行污水灌溉。城市污水回用主要是工業冷卻用水、沖洗用水及市政用水。污水利用量較大的是黃島區的王戈庄河流域、城陽區的城陽河流域和平度市的北膠萊河流域,其次是嶗山區、城陽區的白沙河流域。
近年來,青島市的污水利用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由1997年的50萬m3上升到2001年的600萬m3。2002年青島市的污水利用量為690萬m3,其中城陽區為185萬m3,黃島區為135萬m3,嶗山區為70萬m3,平度市為300萬m3。
4.海水利用現狀
主要是用於部分工業用水,如發電、化工、紡織等行業。海水利用量較大的是黃島區和李滄區,城陽區和嶗山區僅有少量使用。近年來,青島市的海水利用量變化不大,平均為13.94億m3/a,按海水替代淡水折算系數為20∶1計,替代淡水量為0.697億m3/a。
二、礦產資源開發現狀
目前,青島市已發現各類礦產33種,其中石墨探明儲量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花崗石居山東省之首,黃金、大理石、滑石、螢石、透輝石、礦泉水等居全省第二位;另外重晶石、沸石、膨潤土、珍珠岩等亦居全省前茅。黃金、石墨主要集中分布於北部的平度、萊西境內,花崗岩主要分布在嶗山、大澤山、小珠山,建築用砂主要分布於各河谷地帶。
青島市礦產開發歷年破壞土地總面積為756hm2,是礦產開發歷年佔用土地總面積的41.3%。礦產開發歷年破壞土地區域主要集中在萊西、膠州和平度境內,分別為363hm2、293hm2和66hm2,佔全市礦產開發歷年破壞土地總面積的95.5%。
三、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青島市土地總面積111萬hm2,其中平原地區42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7.8%,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地區(包括即墨市的一部分、膠州市、平度市大部分地區);低山丘陵區面積45萬hm2,占總面積的40.5%,主要分布在南部、東部沿海地區和平度、萊西市部分地區;窪地面積24萬hm2,占總面積的21.7%。
青島市土地構成中,耕地為54.6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49.2%,主要分布在5個縣級市的平原地區和低平淺窪地區,市內7區僅佔4.3%,全市人均耕地面積為0.077hm2,低於全省人均0.085hm2的平均水平,略高於全國0.076hm2的平均水平。
近些年,由於農村主要勞動力發生大量轉移,使許多地塊耕作比較粗放,有機肥施用量減少,主要依靠化肥農葯維持作物生長,使土地退化,營養失衡現象更加嚴重,加劇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惡化。據統計,全市缺鉀土地面積達8.5萬hm2,缺磷面積5.34萬hm2,缺氮面積1.65萬hm2,分別佔耕地總面積的15.6%,9.8%,3.0%。
四、旅遊資源開發現狀
青島市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優秀旅遊城市,依山傍海,旅遊資源豐富。隨著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新的旅遊資源不斷被開發。至2002年,全市共建有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自然保護區1個、風景名勝區4個,省、市、縣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共29處。比較著名的旅遊景點有: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嶗山風景名勝區、珠山國家森林公園、青島海濱風景區、青島琅琊台風景名勝區、天柱山風景名勝區、溫泉風景名勝區、薛家島風景區、靈山島自然保護區、田橫島風景名勝區、石老人旅遊度假區等。
在資源和產品開發方面,將以海濱風光、嶗山名勝、歷史名城、文化遺址為主題,重點開發建設黃金海岸旅遊線、嶗山國家風景名勝區和海濱度假旅遊,培育一批文化品位高、參與性強、投入少、見效快、拉動力大,具有國際性、不可替代性和無季節性的旅遊產品。
五、地熱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
1.地熱地質概況
即墨市「東溫泉」是區內唯一已知溫泉,位於即墨市溫泉鎮東溫泉村南,即墨市東偏北方向18km。水溫最高達90℃,水化學類型為Cl-Na·Ca型。據抽水試驗資料推算5m降深時的熱水涌水量為1815m3/d。為保護地熱資源,防止因熱水水位下降而引起的生態平衡的破壞,取可利用量≤外推開采量,即1815m3/d=66.25萬m3/a,熱流量Q熱=4.557×108J/d。即墨溫泉水,是一種含有多種有益化學元素的特殊類型的地下水資源,其含鹽量很高,Cl-和Na+的濃度大,總礦化度達11g/L,除此以外,還含有As、K、Ca、Mg、Br、I、H2S等多種微量元素和氣體,並含有放射性元素鐳和氡,因而是一種具有特殊醫療作用的地下熱水,特別對皮膚病、關節炎療效特佳。
溫泉地處低山盆地,具備良好的匯水條件,白堊系萊陽群中的斷裂破碎帶為熱儲含水體,熱儲體平面形態為盆形,面積約0.5km2,中段下延較深,最深處達240多米,邊部較薄,埋深為60~70m直至尖滅。經鑽孔揭露證實:岩性為緻密堅硬的硅質砂岩及砂岩,岩石破碎嚴重,大部分為斷裂破碎帶,有明顯的蝕變和錯動現象,並見斷層角礫岩,因而為地下熱水的賦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004年在平度市舊店鎮發現地熱,目前正在進行勘查工作。
2.開發利用現狀
即墨市溫泉鎮東溫泉村村南是地熱井群密集的地方,目前已開發利用的地熱井主要有57369部隊供熱井、溫泉工人療養院供熱井、石油物探局供熱井等,各供熱井年開采總量分別為工人療養院供熱井13.3萬m3,石油物探局供熱井2.76萬m3,57369部隊供熱井3.48萬m3,累計年開采量為19.6萬m3。
溫泉工人療養院地下熱水單井開采量每年一般在13萬m3左右,月均開采量一般為1.2萬m3左右,強開采期內(一般在每年的11月份—翌年的3,4月份)月均開采量為1.9萬m3左右,弱開采期內月均開采量一般在0.9萬m3左右。
從熱水井中抽出的90℃的熱水,在輸送至各療養院後,一般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自然冷卻或兌取一定數量的冷水後才能利用,也就是說在利用之前,熱水高溫部分的熱能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白白地浪費掉了。而從療養院排放出來的尾水,其相當一部分的溫度也高於40℃,有的高達50~60℃,這些熱水都被白白排放掉,並對環境造成了污染。根據我國其他地區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這一溫度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有必要進一步開發利用,防止環境污染。
綜上所述,該溫泉的實際開采量還存在很大的挖掘潛力,開展熱水的綜合開發利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該區熱水應著重發展療養、養魚和種植溫室蔬菜等方面。
六、飲用礦泉水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
青島市礦泉水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已有90多年的歷史,久負盛名的嶗山牌礦泉水以其清醇甘洌、口感好,在國際上享有崇高聲譽,素有世界名牌礦泉水之美稱。目前,青島市通過省級以上地礦部門評審鑒定,符合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准(GB8537—95)的礦泉水產地已達100餘處,主要分布在青島市內七區,約佔70%左右,且以嶗山區、城陽區為主,郊區五市約佔30%左右,以即墨市相對較多。
花崗岩類地區的礦泉水,主要分布在嶗山地區。岩石中富含Si、Ca、Na、Sr、Li等多種元素,花崗岩經長期風化淋濾和水解作用,為礦泉水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礦泉水產地一般處在斷裂構造帶上(以北東向為主)或附近,蓄水條件好,水源補給多沿構造帶呈線狀分布,延伸較遠,含水體頂底板圍岩均為緻密塊狀花崗岩,節理裂隙不發育。水源地附近岩石裸露,叢林密布,人煙稀少,污染源少,水化學淋濾作用強,水交替強烈,地下水無污染,屬清潔水源區。據對已知礦泉水點水質分析資料的對比,該類礦泉水以鍶、偏硅酸復合型為主,鍶型和偏硅酸型次之,水化學類型以HCO3·Cl-Ca·Na型為主,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規定指標要求。
碎屑岩類地區的礦泉水,主要分布於城陽、即墨一帶,岩性以火山碎屑岩類為主,該類礦泉水以偏硅酸型為主。
據統計,青島市礦泉水日允許開采量為1.5萬m3,供水能力可達540萬m3/a,實際產量按1/3計可達180萬m3/a,而目前青島市礦泉水年產量僅為40萬m3,發展潛力很大。
七、生態環境建設現狀
青島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先後頒布了《青島市近岸海域環境保護管理規定》、《青島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定》、《青島市嶗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辦法》、《青島市海域使用管理規定》等8部地方法規和《青島市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青島市全民義務植樹辦法》、《青島市礦產資源管理辦法》、《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封山育林的通告》、《青島市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和水土流失防治費收取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等11部地方規章,這些法規、規章的實施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繼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的光榮稱號後,青島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奮斗目標,近幾年來,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
1.森林保護與造林綠化
青島市通過加強林木資源保護與管理和植樹造林,遏制了森林資源減小的趨勢,使林木資源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具體措施有:①加大林業執法力度實行了林地用途管制,凍結各項建設工程徵用林地審批,清理非法征佔用林地,關閉非法採石、挖砂場;②加強了林木病蟲害防治和護林防火工作,降低病蟲害和森林火災發生率;③推廣科技興林和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了一批經濟林良種基地,防護林和經濟林有了較快增長,分別達到了7.3萬hm2和7.4萬hm2;④採取封山育林措施,盡快培育山區森林資源,現已建森林公園6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2個,縣級1個),以植被、綠地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公園、風景區4個。森林面積在經過十年徘徊以後,邁出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第一步,2001年新增森林覆蓋面積1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1.33%。
即墨市店集鎮積極發展經濟林建設,規劃了5萬畝速生楊生產基地,每年種植、輪伐1萬畝。城陽區惜福鎮開展生態示範小區試點,利用山巒和退耕還林建成生態示範林1萬畝。膠南市投資4千萬元進行綠色通道工程建設,對國道和省道兩旁加寬植樹帶,形成綠色長廊。
2.水資源保護利用
青島市屬於可利用淡水資源比較貧乏的城市,河流多為季節性,地下水主要為大氣降水補給,地下水資源不豐富。「引黃濟青工程」使青島市淡水缺乏問題得到緩解,基本實現了水資源供需平衡。為有效利用水資源,1996~2000年全市增加地表水攔蓄水能力6132萬m3,增加節水灌溉面積41.3萬畝。發電、化工、紡織等行業開展了海水利用,年用海水量約14億m3左右。農業推廣節水灌溉技術,萊西、膠南、平度3個國家級節水增產示範縣,節水示範區1.3萬畝,5個縣級市和黃島區共利用世行貸款1000萬美元發展節水灌溉項目。
青島市飲用地表水源主要有嶗山水庫、棘洪灘水庫、產芝水庫等12座,年供水量達1.6億m3。大沽河是膠東半島最大的河流,是青島市的重要飲用水源地。對嚴重超采,造成環境惡化(如海水入侵、降落漏斗)的水源地實行了關閉或限制開采。對造成水質污染的污水排放進行了綜合治理。飲用水源地的保護情況較好,全部飲用水源均達到國家飲用水標准。
3.礦產開發生態保護
青島市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為主,優勢礦產資源有石墨、花崗岩、大理岩、礦泉水,以及透輝岩、金、滑石、沸石岩等。青島市相繼制定了《青島市礦產資源管理辦法》、《青島市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辦法》,編制完成了《青島市地質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使該市礦產資源保護和礦產資源開發生態保護實現了依法管理,嚴厲打擊了非法和違法采礦行為,清理關閉上百個礦山企業。加強了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劃定了以「山體風貌」、「自然景區」、「沿海沙灘」為重點的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區,對嶗山區內90餘處影響地質地貌景觀的採石場予以關停。按照《青島市減災防災預案》,及時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減少地質災害的危害。礦區復墾和生態恢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完成了一批石墨礦坑、花崗岩採石場的復墾和生態恢復工程。萊西市積極推廣礦坑復墾技術,繼「八五」復墾石墨礦廢棄土地4300畝後,「九五」又復墾土地495畝,市內浮山及青銀高速等新辟、擴建公路沿線已開始對採石遺留的礦坑、公路邊坡進行恢復重建,還其自然風貌。
4.海洋生態保護
青島市海域遼闊,保護和恢復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青島市的生態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青島市海洋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存在赤潮、水質污染、過度捕撈等。
膠州灣是青島海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水域面積400km2。基於膠州灣和青島近海的生態環境狀況,青島市制定了《青島市近岸海域環境保護管理規定》等地方法規規章,加大了近岸海域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把污染防治和沿岸生態建設與保護相結合,較好地控制了海洋污染和資源破壞。對海洋傾廢活動實施了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建立了海洋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體系,防範船舶溢油造成的海洋污染事故。海域使用管理制度的實施,協調了沿海各行業間的矛盾,一些重要港口、漁區、旅遊區的違規開發佔用海域的行為開始得到有效遏制。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含磷洗滌劑,加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控制陸源污染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建設了團島、海泊河、麥島污水處理廠等9座入海污水處理廠,降低了污染物入海總量,氮、磷等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貫徹海域捕撈「零增長」的方針,進行捕撈結構調整,控制近海捕撈強度,近海資源有所改善。實施「碧海行動計劃」,促進海洋開發和保護的協調發展。
5.沙化、鹽鹼化治理
青島市沙化面積甚小,主要分布於河床附近及海灘近岸處,范圍狹長。多年來,青島市進行了海岸防護林建設,加強了河道兩岸的植樹工作,使沙化面積有所減少。
圍繞海水入侵造成的土壤鹽鹼化,近十餘年來,青島市在海水入侵的主要地區採取了停采或減采地下水、築堤、建防滲牆、補充地下水等措施,治理改良了鹽鹼化土地4600hm2。
6.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
青島市近岸海域、飲用水源匯水區和嶗山、大澤山、珠山、鐵钁山等處的森林對維護本地區的生態平衡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近幾年該市生態保護工作的重點。為保障嶗山水庫的水質質量,位於水庫匯水區的嶗山北宅地區多年來一直嚴格控制區域內工業生產和有污染的農業生產項目。大沽河實行了嚴格的保護政策,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大沽河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統一組織大沽河水源的保護和沿岸的環境污染治理工作。
截止到2002年,青島市共建有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自然保護區1個、風景名勝區4個,省、市、縣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共29處。分別是:嶗山森林公園、靈山灣國家森林公園、珠山國家森林公園、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嶗山風景名勝區、青島海濱風景區、天柱山風景名勝區、青島琅琊台風景名勝區等。總面積為28.31萬hm2,覆蓋率達26.57%。
7.草地保護建設
青島市草地較少,經過十幾年保護與建設,草地面積有了成倍增長,特別是天然草地增長較快。近年來,市區增加了城市公共綠地建設,喬、灌、花、草相結合,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退耕還林工作採取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大力發展牧草種植,將來草地面積尤其是牧草種植面積還將有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