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東一體化農村污水處理設備有用過的嗎
山東一體化農村污水處理設備沒有用過呢,不過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結構設計差不太多的。目前業內對設備殼體的強度、穩定性、承重以及強度都是比較重視的。雖然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強制性要求,但不少環保設備廠家會依據如《小型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標准》等要求來執行。
https://www.lidinghb.com/
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的結構設計應考慮受彎構件、軸心受力構件、拉彎構件、壓彎構件的計算,以及荷載和荷載效應計算、疲勞計算、連接計算等。
當一體化設備採用地埋設計時,產品需要滿足土壓、內部水壓、自重、抗浮及其他荷載的要求,PE及玻璃鋼材質的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還應滿足剛度強度衰減的要求。
為了節省項目土建投資,近幾年地上式一體化集裝箱式的污水處理設備的應用案例屢見不鮮,集裝箱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需要設置吊裝點以方便設備的轉運與卸裝,並且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採用集裝箱式的結構形式宜採用集裝箱專用角件。
Ⅱ 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水質樣品採集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水質樣品採集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的水質樣品採集後應盡快送實驗室分析,並根據監測項目所採用分析方法的要求確定樣品的保存方法,確保樣品在規定的保存期限內分析測試。
2、根據采樣點的地理位置和監測項目保存期限,選用適當的運輸方式。樣品運輸前應將容器的外(內)蓋蓋緊。集裝箱應用泡沫塑料等減震材料分隔固定,以防破損。除防震、避免日光照射和低溫運輸外,還應防止玷污。
3、同一采樣點的樣品應盡量裝在同一樣品箱內,運輸前應該核對現場采樣記錄上的所有樣品是否齊全,應有專門人負責樣品運輸。
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的水質樣品在交接時,現場監測人員與實驗室接樣人員進行樣品交接時,須清點和檢查樣品,並在交接記錄上簽字。樣品交接記錄內容包括交接樣品的日期和時間、樣品數量和形狀、測定項目、保存方式、交樣人、接樣人等。
Ⅲ 誰知道一體化農村污水處理設備為何要分地上和地埋式有什麼區別嗎
一體化農村污水處理設備種類繁多,購買前需要對水處理行業有一定的了解,清楚其優缺點,選擇適合自己的設備。
地上式污水處理設備一般安置在室外,國外比較常見的形式有碳鋼、集裝箱式,生物轉生盤等等,這些一體化農村污水處理設備工藝各不相同。地上式污水處理設備由於多數採用生化處理工藝,所以需要佔用一些地上空間,設備安裝在地面上有利有弊,有利於故障檢測維修,平時容易保養也比較簡單,很少有土建成本,由於長期經受風吹雨淋其壽命也相對較低。為了防止低溫停運,一般需要建立一些保溫或加熱措施,雨季要做好防電措施。
地埋式農村污水處理設備顧名思義就是埋在地下,一般需要一些土建施工。採用地埋式設計節省了地面的空間,地表面可以做多種用途,節省佔地,而且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的噪音小,對環境影響小,工藝先進所以產泥量少、使用方便,降低人力勞動量,但它因為埋於地下,一旦發生故障,維修起來不方便,夏天要防洪。
Ⅳ 集裝箱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的優缺點是什麼
設備主要適用於住宅區、賓館、碼頭、機場、商場、療養院、學校、廠礦等行業內的生活污水和類似的工容業廢話水。 LZFS型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特點:1、可埋入地下,噪音小,佔地小,充氧效率高,對周圍環境無影響。2、全自動控制,無需人員管理。3、工藝新,效果好,壽命長,維護管理方便。4、污染物去除范圍大,可同時脫氧,除磷和去除有機物。5、剩餘污泥產量小,處理效率高。6、投資少,運行費用低。 LZFS型一體化污水處理使用方式:1、設備一般為地埋設置,設備上部可作為綠化地帶,停車場,道路等。2、設備也可採用半埋放置,埋設深度可根據需要確定。3、設備也可放置在室外地表以上,如該設備用在寒冷地帶,可把檢查孔加高,使設備埋設在凍土層以下。4、該設備可不按標准布置形式排列,隨地形需要布置。
Ⅳ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應該如何選型
農村污水處理設備選型主要是工藝、噸位、出水標准、設備安裝方式以及設備的動力類型。
工藝方面國內主流是:AO、A2O、MBR這些
噸位:根據使用用水量的大小來計算,有些地方按照人均150L/天用水來算,有些村按戶數來算,盡量真實准確地確定所需設備的噸位。
出水標准:目前農村一級A或者1級B
設備安裝方式:有地埋式的(要做一些土建),地上式的,集裝箱式的(可移動)
動力:太陽能、電能目前基本這兩種。
有具體的項目可以來咨詢下江蘇力鼎,自產設備,也做方案。
Ⅵ 尾水處理處置的主要方法
1.三池兩壩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對養殖水域進行科學規劃,在池塘升級改造基礎上(進排水分開),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態的方法,採用「三池兩壩」的工藝流程,對養殖尾水進行生態化處理,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尾水處理設施單元面積應根據養殖品種、養殖密度、產量、排水水力停留時間等因素因地制宜進行設計。尾水治理設施單元包括生態溝渠、沉澱池、過濾壩、曝氣池、生態凈化池等,其總面積須達到養殖總面積的一定比例,根據不同養殖品種其設施面積建議要求如下:(1)鱖、鱸、鱧等肉食性魚類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8%;羅非魚、四大家魚及其它養殖品種的則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6%。(2)蝦類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5%,蟹類的則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3%。(3)龜鱉類、鰻鱺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10%。為達到尾水處理最佳效果,沉澱池與生態凈化池面積應盡可能大,沉澱池、曝氣池、生態凈化池的比例約為45:5:50。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
2.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在池塘建立人工水生態系統,利用內基質、植物和微生物等協同作用,經過物理和生物兩重處理,達到去除或消減水中污染物的目的。人工濕地應用於養殖尾水處理,可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生態溝渠→沉澱池→人工濕地(復合式人工濕地)→養殖池塘(外部水域)。處理後水質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人工濕地一般要求其總面積須達到所要治理的養殖總面積的10%以上。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3.漁稻共作尾水處理模式
採用漁農綜合循環利用模式,使養殖尾水處理與稻漁共作相結合。養殖尾水直接進入稻田。稻田中養殖魚、蝦、蟹等經濟動物,消除田間雜草和水稻害蟲,並疏鬆土壤;水稻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凈化水體,凈化後的水體再次進入養殖系統進行循環利用,形成一個閉合的「稻-漁」互利共生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水多用、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養殖池塘→稻田→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面積配比:池塘養殖條件下,每2000~5000公斤產量配套10~15畝稻田。
適用淡水池塘、淡水養殖工程設施養殖尾水處理。
4.溫室魚菜共生處理模式
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農業,它把池塘養殖和作物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長的生態共生效應。該模式將池塘養殖中殘餌和糞便等高污染物,通過底排的方式進入收集池,通過收集池沉澱後將濃縮的污染物排放到發酵池中,經過十幾天發酵後,將發酵液通過管道進入溫室魚菜共生系統中,用於作物栽培,上清水回塘繼續用於池塘養殖。魚菜共生系統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當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是涉及家家戶戶的「民心工程」,魚菜共生系統能實現污水處理與循環利用,可以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養殖池塘→底排污管道→收集池→上清水回塘;沉積物進入發酵池→發酵液→溫室魚菜共生系統→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一般要求溫室魚菜共生系統與池塘配比為1:2~5左右。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5.「一池一渠」簡易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是利用生物生態的方法,採用「一池一渠」的簡易工藝流程,對養殖尾水進行處理實現循環利用。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養殖池塘→生態溝渠→生態凈化池→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一般要求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須達到養殖總面積的3%~5%。
適用於50畝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6.池塘養殖底排污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利用物理與生物凈化相結合的方法,在養殖池塘底部修建排污設施,將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含殘餌、糞便等有機顆粒廢棄物的廢水排出池塘,經固液分離、過濾、魚菜共生凈化等處理後,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而固體有機顆粒物作可為農作物有機肥。
工藝流程:養殖池塘→池塘底排污系統→固液分離池→魚菜共生。
適用於山區池塘、小型水庫等有水位差的養殖模式或者淡水高位池。
7.池塘養殖三級過濾池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充分利用池塘自然條件和輔助設施開展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主要是在排水溝渠、空地等地方開挖並且修建水泥池,通過修建水泥池並添加濾料來完成。採用溢流系統—弧形篩—碎石過濾—細沙過濾—陶粒過濾+生物降解的工藝流程,尾水經過處理後,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利用養殖池塘排水溝渠及配套設施用地等開展養殖水生態治理設施升級改建。根據不同養殖品種,設施面積佔比建議如下:(1)四大家魚、羅非魚,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3%。(2)蝦類,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2%;蟹類,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1.5%。(3)雜交鱧、加州鱸、太陽魚、黃顙魚、斑點叉尾鮰等魚類,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5%。
適用於50畝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8.海水高位池養殖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以實施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原理的生物凈化為主,物理化學凈化為輔的治理思路,採用「預處理+三池兩壩」處理工藝進行尾水治理。養殖尾水首先經排水沙井網隔進行粗過濾,分離蝦殼、死蝦、殘餌等大顆粒污染物後,排入初沉池(一級池)進行沉澱過濾處理;再進入生物凈化池(二級池)作進一步凈化處理;最後進入理化凈化池(三級池),經沉澱凈化後排放。回收三個池的沉積物,經過乾燥、集中發酵後生產有機肥料,資源化利用。
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占養殖總面積的10%~16%。
適用於沿海高位池養殖模式。
9.三池三槽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利用生物凈化為主,物理化學凈化為輔的方法,採用「三池三槽」生態處理工藝,形成生態多元化,結構合理,食物鏈豐富完整的工藝,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有效率;並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進行改良、創新,使養殖尾水通過綜合治理得到有效凈化,最終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設施面積約占總養殖面積的5%~10%。
適用於海水普通池塘養殖模式。
10.海水稻漁耦合尾水處理模式
利用「海水養殖+海水稻種植」尾水處理模式可以構建「海水池塘+稻漁共生」「海水設施養殖+稻漁共作」等形式,是典型的漁農綜合循環利用模式。「海水養殖+海水稻種植」將池塘養殖排污尾水處理及「跑道魚」等設施轉型分區式養殖尾水處理模式與稻漁共作相結合。稻田中進行水稻和魚、蝦、蟹的綜合種養,放養的蟹、蝦、魚消除田間雜草,消滅稻田中的害蟲,疏鬆土壤;環田溝中集中或分散建設標准流水養魚槽,流水槽或排污池塘集約化養殖海水魚、蝦蟹等水產品,養魚流水槽或底排污池塘中的肥水直接進入稻田促進水稻生長;水稻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凈化水體,凈化後的水體再次進入流水槽設施或排污池塘進行循環利用,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稻-蝦蟹-魚」互利共生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水兩用、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池塘、跑道設施養殖→集污管道→海水稻田→池塘、跑道設施。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每個流水槽(或相同產量的排污池塘)配套10~15畝稻田。
適用於鹽度1.2%以下的排放水與海水稻田耦合,高於1.2%以上的排放水需要稀釋鹽度後方能進行耦合。
11.工廠化養殖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生物調控、物理調控、化學調控等方式進行循環水分流處理。
適用於海水工廠化養殖。
12.池塘岸基一體化設備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處理系統由池塘和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構成,首先將池塘底部營養鹽較高的水體抽提到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中,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處理分為三級處理,一級處理是利用快速離心的方式實現養殖尾水的初級固液分離,分離出大多部分的殘餌和糞便,濃縮後的養殖尾水經水生植物及微生物處理器,實現脫氮、除磷和消毒後,可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養殖池塘→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快速離心固液分離→上清水回塘;濃縮水進入下兩級固液分離裝置→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一體化處理設備佔地面積:養殖尾水一體化處理設備總面積佔地面積較小, 一般要求5~10m²。
適用於分散型集約化池塘、山區池塘等淡水池塘。
13.陸基集裝箱處理模式
該模式的核心原理為「分區養殖,異位處理」,將養殖箱體擺放在池塘岸基,箱體內實施高效養殖,養殖箱體與池塘建設一體化的循環系統,從池塘抽水、經臭氧殺菌後在集裝箱內進行流水養魚,養殖尾水經過固液分離後再返回池塘生態處理,不向池塘投放飼料和漁用葯物,池塘主要功能變為濕地生態凈水池。另外,通過高效集污系統,將90%以上養殖殘餌糞便集中收集處理,不進入池塘,降低池塘水處理負荷,大幅延長池塘清淤年限。集中收集的殘餌糞便引至農業種植區,作為植物肥料重新利用,實現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集裝箱→固液分離器→一級沉澱池→二級凈化池→三級曝氣池。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採用20呎定製化「集裝箱」,尺寸是6.1m×2.4m×2.8m,保持池塘與集裝箱不間斷地水體交換,常規5畝池塘配10個養殖箱。其中一級沉澱池:二級凈化池:三級曝氣池為1:1:8。每一級間保持20cm落差,形成水流剪力。
適用於陸基推水集裝箱式養殖模式。
14.跑道式尾水處理模式
跑道式處理模式是集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生物凈水技術和魚類疾病生態防治技術於一體的新型池塘養殖模式。該模式對傳統池塘進行工程化改造,將池塘分成小水體推水養殖區和大水體生態凈化區,在小水體區通過增氧和推水設備,形成仿生態的常年流水環境,開展高密度養殖;在大水體區通過放養濾食性魚類、種植水生植物、安置推水設施等,對水體進行生態凈化和大小水體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