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的三期工程
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三期工程正在招標。
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擬在拆除現有老廠四台鍋爐的場地上建設2×600MW級供熱機組,以滿足青島市供熱能力嚴重不足的緊張局面。
該工程建設符合目前國家各項產業政策,年均熱效率、年均熱電比均滿足國家對熱電聯產項目有關指標的規定。建設地點為四方工業區現有廠區內,土地利用類型屬於工業用地,符合城市規劃要求。計劃燃用山西晉城煤,水源為膠州灣海水及海泊河污水處理廠中水,不增加新鮮水用量。
本工程同步建設雙室四電場高效靜電除塵器(設計除塵效率不低於99.7%)、海水脫硫系統(設計脫硫效率不低於90%)、SCR法脫硝裝置(設計脫硝效率不低於70%)等環保設施。脫硝、除塵、脫硫後的煙氣經210米高雙管單筒煙囪排放,煙囪安裝煙氣在線監測系統。排入環境中的各種大氣污染物均滿足國家及地方標准要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滿足「十一五」期間總量控制指標要求。通過拆除老廠機組,煙塵、二氧化硫排放量較目前有較大削減效應。
本工程除脫硫工藝外排水達到三類海水水質標准排入膠州灣外,其餘各生產廢水全部回收利用,不外排。
本工程對主廠房採取了嚴格的雙層降噪措施,對曝氣風機室等主要雜訊設備均採取了嚴格的降噪措施,本工程對廠界的雜訊貢獻能夠滿足三類標准要求。
灰渣立足於綜合利用,綜合利用困難時貯存於備用灰場,擬建工程事故灰渣場利用現有女姑山海域灰場。本工程建設時將現有灰場進行防滲改造。
經環境空氣影響預測,本工程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對評價范圍內各關心點貢獻值較小,遠低於標准值要求,對周圍環境空氣影響較小。通過將現有老機組關停,本工程投產後全廠對周圍大氣環境的影響呈改善效應。
通過對脫硫工藝排水中各主要污染物預測,對海洋環境影響滿足標准要求,對海洋環境影響較小。
採取有效降噪措施後,本工程雜訊貢獻值滿足廠界標准要求,能夠充分的降低對周圍環境影響。
固廢全部綜合利用。
本工程建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求;項目選址符合青島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落實各項污染治理措施後,擬建項目滿足環境功能要求,符合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理念;各項污染物排放濃度和排放速率符合環保要求,污染物排放總量符合總量控制要求;本期改擴建工程風險值可以接受,風險預案和防止風險二次污染措施可行。在充分落實本報告提出的各項污染防治措施後,從環保角度分析,工程的建設是可行的。
❷ 闈掑矝鍥㈠矝奼℃按澶勭悊鍘傚埌鍙頒笢姝ヨ岃楀潗鍑犺礬鍏浜よ濺
鍏浜ょ嚎璺錛217璺錛屽叏紼嬬害7.3鍏閲
1銆佷粠闈掑矝鍥㈠矝奼℃按澶勭悊鍘傛ヨ岀害550綾,鍒拌揪鍥㈠矝絝
2銆佷箻鍧217璺,緇忚繃9絝, 鍒拌揪閮鍙h礬絝
3銆佹ヨ岀害300綾,鍒拌揪鍙頒笢鍟嗕笟姝ヨ岃
❸ 如何去處污水中的磷
鋁鹽有來硫酸鋁、鋁酸鈉和源聚合鋁等,其中硫酸鋁較常用來除磷。鐵鹽有三氯化鐵、氯化亞鐵、硫酸鐵和硫酸亞鐵等,其中三氯化鐵最常用。
採用鋁鹽或鐵鹽除磷時,主要生成難溶性的磷酸鋁或磷酸鐵,其投加量與污水中總磷量成正比。可用於生物反應池的前置、後置和同步投加。採用亞鐵鹽需先氧化成鐵鹽後才能取得最大除磷效果,因此其一般不作為後置投加的混凝劑,在前置投加時,一般投加在曝氣沉砂池中,以使亞鐵鹽迅速氧化成鐵鹽。
常規普通採用石灰除磷,生成Ca5(PO4)3OH沉澱,其溶解度與pH有關,因而所需石灰量取決於污水的鹼度,而不是含磷量,即需要片鹼調整PH值。
❹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及有關經濟指標評判
(一)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總質量評判
前面已對山東半島城市群水-土資源進行了綜合承載力評判,作出相應的排序。參考國家統計局有關公報資料,在能源、礦產資源及生物資源上,也可作出相應的排序。其中,能源主要是油氣和煤炭能源,兩者可一並評判,見表37。
表37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能源-礦產資源綜合評判排序
有關生物資源情況的評判,主要根據2005年的農林牧漁等總產值進行,見表38。
表38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生物資源產值評判
大農業生產的總產值,反映了山東半島8個城市的農、林、牧、漁生物資源的開發條件,其排序為:濰坊;煙台;青島;濟南;威海;日照;淄博;東營。
據國土資源部門對山東半島城市群主要地質災害的評判(表39),災害排名(災害由少到多)為:濟南;濰坊;青島和淄博;日照;威海;東營;煙台。
表39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災害綜合評判略表
地質-生態環境總質量評判,包括水資源、土地資源、能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以及地質災害等因素,由下式計算: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AE———地質-生態環境總質量;Ai———地質災害各因素評判值;pi———i因子的權值,通常取1,對水資源和災害均取2。
山東半島城市群綜合評判結果列於表40。
表40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總質量評判
如果強調水資源和災害因子,則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總評判值AE為:濰坊,7.8;煙台,7.6;濟南,7.2;淄博,6.6;青島,6.4;威海,5.6;日照,5.0;東營,4.8。
如果不強調水資源和災害因子,則AE值為:濰坊,6;煙台,5.8;濟南,4.8;青島和淄博,4.4;東營,4;威海,3.6;日照,3。
在地質-生態環境的總質量評判基礎上,再考慮目前已發展的經濟狀況及地質-生態環境可支撐的能力,以進行多因素評判。多因素評判有以下一些指標:
Z1:包括水資源利用率、人均GDP值、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消費品零售額數、千人擁有醫生數、萬人擁有電話數、科技支出占財政收入比重、城鎮化水平等。
Z2:包括人均生態指標,涉及人均糧食產量、人均綠地面積、人均用水量、人均工業廢水排放量、人均SO4排放量。
Z3:反映人口、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保有量之間的關系,化學需氧量(COD)濃度,森林覆蓋率等,以及環境對人口的承載力。
Z4: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間指標。
山東半島城市群運用上述指標評判的結果見表41。
表41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有關可支撐能力的評判
續表
在上述評判的基礎上進而考慮地質災害(Z5)情況進行評判,結果見表42。
表42 山東半島城市群可持續發展因子綜合評判排序
根據上述結果再進行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綜合評判,見表43。
表43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判
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判,採用下式計算: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ST———地質-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判數值;
Ai———地質-生態環境主要i因子;
Ej———環境可支撐的j因子組;
pi———i因子組的權重。
通過評判表明,煙台、濰坊、淄博、濟南、青島居於可持續發展的前列,當然,這幾個城市,也有重要的不良條件存在,因而,仍然需要分別予以考慮其最佳發展途徑與應採取的措施。其他城市也有可持續發展的前景,由於有的自然條件差、災害多,或者目前已發展的基礎條件還差些,因而評判分值低。整個山東半島城市群間,需要聯合協作,這樣才能相互取長補短,以共同取得可持續發展。
(二)山東半島地區主要城市的地質-生態環境問題
下面對山東半島城市群幾個重要城市地質-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作些概略討論。
1.濟南市
濟南市(全市面積8227km2,人口642.88萬人(2005年底))是山東省省會,主要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經濟與商業的重要城市,濟南市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水資源及地下空間開拓問題。
(1)水資源問題
有關濟南市水資源的情況見表44。
表44 濟南市和山東省水資源總量對比
濟南市水資源量佔全省比例是比較少的。地下水資源主要是碳酸鹽岩中的岩溶裂隙水。濟南市開發利用岩溶水資源,涉及魯中南山地的岩溶水資源問題(圖25)。
魯中南岩溶水富水地段的面積為3062.90km2,佔全區碳酸鹽岩分布范圍的13.9%,而其中的岩溶水開采資源量佔全區岩溶水開采資源量的75.6%。岩溶水富水地段多位於人口密集和工農業發達地區,為滿足當地工農業生產和生活需求,魯中南岩溶水被大量開發。
在20世紀50年代,魯中南岩溶水以泉水排泄為主。那時,流量在10000m3/d的岩溶大泉就有36處,泉水流量(30~35)×104m3/d,大的達50×104m3/d。70年代以來,隨著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增加,岩溶水人工開采量逐年增多。1972年枯水期,泉水出現了斷流。
近年來,魯中南岩溶水開采量已超過17×108m3/a,佔全區岩溶水開采資源總量的60%以上。可見,岩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非常高,而全部岩溶水資源量的75%左右的實際開采資源量集中在岩溶水富水地段內。也就是說,魯中南岩溶水富水地段,人為集中了近80%的岩溶水開采資源量。
圖25 山東濟南岩溶泉分布及剖面示意圖(據山東省801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資料)
濟南是以岩溶泉著名的泉城,由於大量開采岩溶水資源,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發生過岩溶泉水斷流的現象。80年代初,曾在濟南市召開全國水文地質學術會議,重點討論濟南泉水斷流問題。當時專家們的一致意見是,應當節省與減少在泉水所在地城市區內直接開采岩溶水資源,可在濟南西部地區勘探研究以作開辟新開採的水源地,也可使抽降地下水形成的漏斗西移。至於目前濟南市和西部岩溶含水層是否為不同泉域,或一個大泉域具有一些分支流域,需要作進一步調查研究,也可為合理開發利用濟南岩溶泉水資源提供有力的論證依據。但此項建議一直未能很好開展。因此,氣候乾旱時期,濟南泉水不斷出現斷流現象,最長斷流達926d。要使濟南泉水不斷流,據多年地下水監測資料,應當使濟南市泉水排出地帶的岩溶水頭值,保持在27.9m高程以上,因此,保證泉水的不斷流,需要綜合管理濟南岩溶泉水的開發與利用。濟南岩溶泉水與水位、降水量的關系見圖26。
圖26 濟南市有關岩溶泉水資源變化(據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1999~2001年,中國工程院擔負國務院重大咨詢項目「中國可持續發展與水資源戰略研究」,也曾在研究岩溶水資源中初步研究了濟南水資源問題,研究結果提出以下意見(盧耀如等,2002):
據以往調查成果分析,魯中南地區2010年時,若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能夠合理調配,尚可滿足需求。但如遇枯水年份,一些重要城市如濟南、淄博等均有供水缺口。2030年人口數量將達到高峰,人民生活水平亦大幅度提高,工業也將相當發達,國民經濟發展各部門需水要求將是非常高的。就魯中南水資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供水能力而言,要滿足本地區2030年的需用水要求,是有很大難度的。為此,對魯中南岩溶水今後合理開發利用途徑提出如下建議:
1.挖掘岩溶水開發潛力,增大岩溶水供水量
前已述及,目前魯中南岩溶地區岩溶水資源雖然開發利用程度較高,但在不同地區,開發利用程度卻有很大差別。通過對有供水意義的富水地段進行水均衡計算可發現,有開發遠景(剩餘開采資源量大於2000×104m3/a)的富水地段仍有多處。
2.合理調整岩溶水開采布局和開采量,保護好岩溶水環境
岩溶地區的岩溶塌陷、泉水斷流等地質環境問題,主要是由於長期超量開采岩溶水所導致。因此,為防止岩溶地區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與發展,合理調整開采布局和開采量,是非常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措施。下面,針對目前岩溶地區環境地質問題比較突出的濟南市,就合理調整岩溶水開發的具體對策,作些探討。
濟南素以「泉城」聞名於世,「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自然景觀和「趵突騰空」的壯觀景象,使濟南成為北方重要旅遊城市。但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泉水斷流甚至乾枯,嚴重損壞了濟南市的美好形象。因此,進行濟南保泉供水對策研究,對保護濟南市旅遊資源、發展本市經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建議:
(1)調整開采布局,壓縮泉區附近地下水開采量
在泉區建設地下水供水水源地,是導致濟南「四大泉群」出現斷流現象的直接原因。自1959年至1981年,泉區地下水開采量由7.21×104m3/d增至31.22×104m3/d,地下水位從31m下降至26.73m,1997年泉區地下水開采量17.4×104m3/d。據分析,如保證泉水常年出流,泉區平均地下水位必須保證在27.9m以上,相應泉流量為14×104m3/d;如保證泉水常年「噴涌」的景觀,則地下水位必須保證在28.3m以上,相應泉流量為17.49×104m3/d。目前泉區地下水開采量為17.48×104m3/d,如維持「噴涌」,在現狀開采條件下,泉城內自來水廠必須全部停采。
(2)泉水「先觀後用」
對於泉區泉水可以在觀賞後,再抽取凈化以繼續開發利用。這條措施是比較經濟可行的。因為在泉區內原本就有3家自來水廠,供水管理是現成的,只需稍加改造即可投入運營。
根據泉水排泄情況,在泉水匯集處興建泉水處理廠,沿途要嚴禁污水排入。如果泉水可利用率達到80%,則每天可增加(10~14)×104m3/d的供水量,相當一個大型供水水源地。
(3)興建地下調蓄水庫
在濟南單斜山前地帶各個河流沖積扇區,分布有面積廣、厚度大的粗砂及砂礫岩層,可充分利用其較大的儲水空間及與岩溶水水力聯系密切的特點進行人工回灌,將地表淡水及未被利用的地表水部分轉入地下,增加地下水儲量。
據分析,通過興建地下水庫,可增加1.54×104m3的開采資源量。同時,將地表水轉入地下儲存,可減少水面蒸發並有利於水資源保護;調蓄水庫建成後可抬高區域地下水水位,對保泉供水非常有益。
(4)合理調配濟南市各區縣間水資源
濟南市轄市內五區(市中、歷下、天橋、槐蔭、歷城區)、四郊縣(商河、濟河、平陰、長清等縣)及一市(章丘市),鑒於供水需求和可供水量分配不均,可以在各區縣間合理地進行各種水資源調配,使其發揮更大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5)污水利用資源化
污廢水處理後分質供水,是擴大水資源量的又一途徑。就濟南市五區而言,目前污水年排放量為1.4×104m3/d,利用率僅為4%,故該區污水資源化大有可為。
3.地表水和地下水合理調蓄,聯合調度
魯中南地區地下水和地表水資源豐富,鑒於目前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較高,而地表水利用率尚很低的情況,進行地下水和地下水合理調蓄,可以使本區水資源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
對一些地區,地表水和地下水已有初步調蓄,應進一步深入規劃相應措施,以取得更好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調蓄效果,解決水資源緊張問題,這些地區包括:萊蕪地區喬家店水庫、楊家橫水庫和鵬山水源地和淄河的太河水庫與大武水源地。
當然,需要強調,進一步開發利用岩溶水資源需要防治誘發不良的地質環境問題,如岩溶塌陷等。而目前,首先需要開展研究的,仍是濟南市東西部岩溶水文地質條件和相應的岩溶水資源的系統劃分及合理開發途徑問題。
濟南市,除了岩溶水資源外,在濟南市歷城區東北部至章丘市中部的山前沖積平原,面積為453km2,第四系厚40~80m的砂礫石含水層,單井涌水量達100t/d以上,開采條件良好。但是,由於多年超采地下水資源,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地下水埋深達30m,也引起地下水的污染。山前沖積扇砂礫石層中地下水,除了大氣降水補給外,也與山區含水層中岩溶水動力條件與排泄關系密切相關。所以,山前砂卵石層地下水位的下降與山區岩溶含水層的水資源變化,也有密切關系,應統一分析與研究。
如玉符河沖積扇和山區岩溶含水層的關系見圖27。
圖27 玉符河沖積扇縱剖面示意圖和石灰岩地下水補給關系分析(據濟南市水利部門有關資料)
(2)地下空間開拓問題
濟南市是聞名國內外的岩溶泉城,是必須予以很好地保護的。隨著濟南城市的發展,人口也不斷增多,因此解決市區交通發展空間,也是濟南市突出的問題。
根據城市有關交通部門的規劃,濟南市客流發展情況見表45。
表45 濟南市中心區相應年限交通需求量
1999年濟南市軌道交通籌建處根據濟南的交通狀況,提出了濟南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初始方案。線網初始方案由3條線路組成。
當時,有關方面專家曾進行了交流與討論。從地質上看,我們認為(盧耀如,2000;賀可強,2005):
第一,濟南市發展地下交通,應當深入調查地質-岩溶發育情況,結合城市今後發展的情況,認真地從地質條件上考慮地下空間的規劃。
第二,濟南市進行地下空間開拓,應當把保護濟南市的岩溶泉作為首要的評價准則,線路的規劃與工程的設置,必須密切根據岩溶條件考慮,需有深入研究的科學依據。
第三,濟南地區修建地鐵交通網,應當根據地質與保泉的要求,採用合理的適應當地岩溶情況的設計方案,合理地安排地下與地表輕軌連接的布局。
第四,濟南市地下空間的開拓,應當根據長時間的工程地質環境效應,來決定建設的方案與有關措施,因為如不考慮長時間的效應,可能會在今後引起難以挽回的損失,特別要注意建成運行後對泉水的不良效應與誘發塌陷等災害問題。
一方面,修建軌道交通,是建設地面輕軌,還是進行地下空間開拓,以地鐵為主,或者地表輕軌與地鐵相結合,是一個重要問題。如果以地下空間開拓為主,必須研究對濟南城市岩溶含水層中地下水的運動與補給途徑及地下岩溶水的水質的影響。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對濟南市各泉的流量與水質的影響。另一方面,城市的發展要解決交通問題,也需要發展軌道交通。
綜合這兩個有矛盾的因素,從保護岩溶泉城這一基本原則出發,為使今後濟南市交通建設能夠滿足城市發展需要,特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控制泉水出露老城區的發展。老城區已封閉了二環路以內自備水井及自來水供水井,實行了統一管理。這對減少老城區亂開采岩溶水是有好處的。此外,老城區內不能再發展耗水企業,便於減少老城區對水資源的需求。
其次,老城區以發展地上軌道交通為主。在老城區,有人主張軌道交通埋深在8m以內。即使如此,也仍是會破壞岩溶水的排泄運動路線的,因為岩溶水是湧出濟南市地表的有壓水流,淺埋的隧道仍會對岩溶的排泄產生重要影響。其他城市已證明,深入含水層中的混凝土樁及地下建築,對地下水的滲流及滲流量有很大的影響,而且也明顯影響到地下水的水質。
再次,軌道交通線應以泉城西部新區為主。在新發展的濟南西部地區,可較多考慮軌道交通,盡量建設在第四系及非碳酸鹽岩地帶,以和東部城區相連接,但深入地下深度也應當以不影響岩溶水排泄運動的規律為主。西部的軌道交通,也可盡量建在第四系與石灰岩界面以上地帶。
總之,濟南市城市建設需要軌道交通,但從保護濟南岩溶泉水這一珍貴資源出發,應當更多深入地研究濟南市地質-生態-環境以及地下空間開拓的綜合效應。
2.青島市
青島市面積10655km2,人口819.55萬(2005年底),主要的地質-生態環境問題是水資源、鎘污染和海平面上升。
(1)水資源問題
青島市的水資源匱乏問題,20世紀60年代初就已存在,後來引黃入青,才緩解了供水困難的局面。青島水資源情況見表46。
表46 青島2005年水資源總量
青島市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3.91×108m3/a,P50%時為9.7×108m3/a,P95%時水資源量只有7478×104m3/a。2005年青島市用水量已超過10×108m3/a,而當年水資源量達23.70×108m3/a,但考慮到生態水流量只應占當地水資源量的40%左右時,則2005年青島市用水量已達當年水資源量的42.6%。如遇上旱年,青島市的水資源將很緊張。
青島市水資源的水質不是很好。青島市評價河段數為915.2km,而全年超標河段長達660.2km,超標率為72.2%。青島地區水庫的水質,在10個水庫中,有4個水庫為Ⅱ類水,2個水庫為Ⅲ類水,4個水庫為Ⅳ類水。青島不同季節水庫水質列於表47。
表47 青島地區水庫水質類型
就地下水而言,青島市濰彌白浪的平原區和膠萊大沽平原區,地下水水質為HCO-3-SO2-4-Na2+-Ca2+型水,作為飲用水,水質不好。
青島市地下水污染情況見表48。
表48 青島市地下水污染狀況統計單位:km2
V類水在平原區占平原面積的21.6%。所以,從水資源數量及質量上看,青島市水資源仍是制約青島市發展的首要問題。
(2)鎘污染問題
在環境污染中,需要提及毒性排名第三的鎘(Cd)的污染問題,鎘克拉克值為0.2×10-6,岩石中平均含量為0.058×10-6。
鎘在工業上有重要經濟價值,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正是這種原因,導致了鎘的環境污染。對於人體而言,鎘是一種僅次於黃麴黴素和砷的有害元素。人的體內本身不存在該元素,也就是說,鎘不是人體內必須元素。它的存在無論多少,都是一種禍害,只不過是當攝入量少時,對人體影響小一些,攝入量多時,危害嚴重一些。鎘對人體的危害表現在干擾人體對銅、鈷、鋅和鈣等有益元素的代謝,抑制激活酶系統,從而造成對腎臟、骨骼及肺部的損害。所以,國家在對鎘的環境問題上有嚴格要求,對大氣和煙塵等的工業排放都有限定標准,特別是對人們每天的必需品(如食品、水、肉類和魚類)含量有嚴格要求。青島地區岩石、土壤及海水中鎘的含量及國家標准(GB18668—2002)見表49。
表49 青島地區岩石、土壤、海水中鎘含量及國家標准
(據徐建民,2005)
由表49可見,岩石、土壤、海水中都含有鎘,但含量並不是太高。檢測發現,海洋貝類中鎘的含量已較高,見表50。
表50 海洋生物鎘含量及國家標准單位:10-6
注:*指菲律賓蛤。(據徐建民,2005)
已有研究表明,人體中鎘含量相對較低,青島市各水體中鎘含量列於表51。表51說明,只有膠州灣內孔隙水鎘含量較高,為0.023×10-6,其他都小於0.n×10-9。
表51 青島地區水體中鎘含量 單位:10-9
(據徐建民,2005)
青島地區鎘主要集中在膠州灣東部表層沉積物中,最大為1×10-6,高含量集中於大港口北側、海泊河口北側和李村河口南側。
目前,青島蔬菜中鎘含量為(0.004~0.045)×10-6,相對在允許值之內。只是海洋貝殼、魚類中鎘含量較高,故食用海產品還是要有控制。海底沉積物中鎘含量高,主要是污染物中鎘的累積所致。
青島地區含鎘高的土壤———褐土,與形成土壤的母質———變質岩一樣,分布范圍小,其含量雖然還不到影響植物生長的程度,但也應引起重視。一是今後需提高精度進行調查,應在現有區調的基礎上,在以人居環境為目的的重點地區開展詳細調查,將含鎘高的植物及農作物檢析出來,將造成鎘污染的化肥、農葯、飼料查清,分門別類進行有效的治理;二是在已查明的鎘高值(如褐土壤)區,禁止進行農墾、放牧和養殖,可人為地進行植物栽種,如種植加拿大楊、旱柳、白榆和桑等木本植物,在水量充沛的水田區可種植薴麻,讓這些植物進行自身的土壤修復,可避免有毒的鎘通過食物鏈進入到人體內;三是在鎘含量較高的地區進行封閉的酸鹼調和沉澱,施用促進還原的有機物質使鎘形成硫化物沉澱而降低土壤鎘含量,例如,施有磷酸鹽類物質可使鎘形成難溶的磷酸鹽沉澱。
(3)海平面上升問題
青島是濱海的城市,有岩石海岸,也有平緩的灘塗與平原海岸帶。
青島海水入侵始於20世紀70年代,80年代最嚴重,由於採取控制開采濱海地帶地下水資源措施,90年代相對穩定。
青島市海水入侵總面積為159.64km2,占青島市總面積的2%左右,主要是在人口集中、工業發達的濱海地帶,如大沽河下游、白沙河—柳陽河下游、洋河下游、黃島辛安等,因而危害極大。
全球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暖,海平面還會上升,將會對青島市的發展構成重重危害。前已論述,第四紀末次冰期時,渤海以及黃河的海平面,比目前海平面要低百米以上,而在全新世暖期時(距今5千至7千年),海平面迅速上升,平均上升速度為0.02m/a。在21世紀,海平面可能由於溫室效應而上升0.5~1m,21世紀末可能上升3m,有的人認為可達6m,這樣將會對青島的海港和濱海平地區的工農業都構造嚴重威脅。
在1880~1998年,全球溫度變化有兩個顯著的增溫期,1910~1942年全球溫度上升0.4℃,1976~1998年全球溫度上升了0.35℃。
1971~1975年,中國海平面從-3.9m上升到7.5m,上升了11.4m。
隨著海平面上升,氣溫升高,風暴潮的災害也將加劇。因此,應當未雨綢繆,在青島今後的發展中,需考慮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影響。
此外,根據調查,青島地區花崗岩體中x射線輻射水平基本上是正常的本底值,平均為9.36×10-8GY/h,人工放射性污染不明顯,天然輻射為本底值。此外,在x射線輻射水平較高的燕山晚期花崗岩體上,全國x劑量率平均為6.2×10-8GY/h,山東省平均為(6~7)×10-8GY/h,偏高,但仍在天然輻射本底外輻射的變化范圍內。
對青島地區放射性地面核素(238U、232Th、40K)濃度的詳細測量結果顯示,238U濃度平均為28.60Bq/kg,略低於全國平均值33.0Bq/kg和全省平均值30.9Bq/kg。放射性232Th濃度平均為60.25Bq/kg,明顯高於全國平均值41.0Bq/kg,是山東省平均值25.6Bq/kg的兩倍多。放射性核素40K濃度平均值為1083Bq/kg,是全國平均值440Bq/kg和全省平均值599.2Bq/kg的兩倍多。232Th放射性核素偏高與青島-李村斷裂帶有關,而40K偏高與花崗岩體的鉀化程度成正比,雖然數值偏高,但未形成放射性核素高濃度背景區。
3.淄博市
淄博市面積有5938km2,人口442.44萬(2005年)。淄博市處於魯中南山地,主要有煤炭資源,石化工業、陶瓷工業發展較好。淄博地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及礦山環境與地質災害。
(1)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淄博地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12.4×108m3/a,2005年徑流深約190mm,比2004年的220mm低,但高於多年平均值130mm。2005年,地下水資源量有10×108m3,總水資源量約有15.55×108m3/a,而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只有16×108m3/a左右,地下水資源多年平均也有7×108m3/a左右。因此,對淄博市的水資源而言,地下水資源,特別是岩溶水資源,還是主要的。據水利部門計算,2005年除了排入地表、為地表水重復計算量以外,淄博地區地下水資源量只有5.38×108m3/a。應當從地下岩溶水資源量有10×108m3/a這個數據,考慮其合理的開發利用問題。
2005年,淄博市供水也是以地下水為主,全市全年供水10.2×108m3/a,其中地下水佔2/3。目前,淄博市可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已經近於極限。以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6×108m3/a,2005年供水量10.2×108m3/a計,2005年供水佔多年平均水量的63%。從上下游生態需求上看,不能再增大開發量。通過地下調蓄,及增加利用雨水資源和地下水庫儲集量(前已論述),以應對旱年對水資源的需求。
淄博市評價污染河段長148.8km,超標率為100%。據環保部門調查,淄博地區3個水庫,非汛期時水質為Ⅵ類水。
從目前水質情況看,淄博地區地下水質以Ⅰ—Ⅲ類為主,平原區有895km2為Ⅳ類(表52)。淄博市煉油化工廠,曾引起當地的地下水污染,後經處理,情況有些好轉。張店污水處理廠可進行17×104t/a污水的三級處理。
表52 淄博地區地下水水質類型統計 單位:km2
淄博市還存在超采地下水的問題。
淄博—濰坊采區地下水漏斗,分布於沂蒙山北翼沖洪積平原,自濱州市鄒平縣青陽鎮東至濰坊市東昌平縣卜庄,涉及濱州、東營、淄博、濰坊4市,總面積42891km2。淄博—濰坊地下水超采等值區劃見圖28。
地下水漏斗區位於孝婦河、淄河、濰河、彌河、白浪河及其沖洪積扇上,含水砂層厚度大於10m,有礫石—細砂層變化,單井涌水量達500~1000m3/d,有的地帶可大於3000m3/d。
由於超采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最大埋深達40m,濱海地帶也出現海水入侵,海水入侵區面積達482km2。
(2)礦山環境與地質災害
2000年淄博市開采固、液、氣礦產資源的礦業產值達16.47億元,排在以油氣為主的東營市和以固體礦為主的煙台市之後,位列山東半島地區的第三。2004年,礦產產值達31.94億元,仍居第三位。
淄博煤田、坊子煤田和龍口煤田,礦區塌陷面積已達42.113km2,塌陷中心深達0.1~12m,淄博和坊子煤礦的復墾率達84.0%~99.3%,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淄博黑旺鐵礦朱崖礦區廟子采空區,塌陷面長達310m,寬8~12m,深6~8m,曾陷入12家民房。今後這個鐵礦區的塌陷問題,是不可忽視的。
圖28 淄博—濰坊地下水位超采等值區分圖(據山東省地質環境檢測院)
4.其他城市
其他幾個城市,也都存在著重要的地質-生態環境問題。
東營,存在海水入侵、水資源不足、與存在有地下水漏斗,以及地面沉降、黃河變遷與風暴潮危害。
煙台,主要有海水入侵、風暴潮及地質災害。
威海,存在海水入侵、地震災害威脅及風暴潮災害。
萊州灣南岸,風暴潮的危害會更加嚴重,特別是今後全球溫室效應造成的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對東營、煙台、威海3市,都會構成嚴重的危害。
2005年8月9日「麥莎」台風在大連旅順口兩次登陸。為應對台風災害,山東省主要在萊州灣南岸轉移人口5.6萬(圖29)。今後這種情況還會加劇,結合威海的地震活動,渤海及黃海產生地震-風暴潮的災害是需要有力地防範的。雖然2005年山東沿海城市的台風及風暴潮沒有造成大損失,但這種危險性是不可忽視的。
日照、濰坊,也都存在水資源的問題。日照的海水入侵,濰坊的地下水過量開采產生的大漏斗,以及今後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危害,都需要很好地考慮應對措施。
圖29 2005年登陸我國大陸的台風登陸地點和受災區分布(台灣資料暫缺)(據國家減災委公報,2006)
❺ 怎麼選擇生活污水處理工藝都需要哪些數據
目前城市生活污水的生化處理技術已是十分成熟,可供選擇的工藝有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溝法和間歇式活性污泥法(SBR)等以及一些演變工藝。這些工藝花樣繁多,人們在不斷探索和改進,力圖使工藝更加高效和節能。
普通活性污泥法具有運行穩定、管理方便的優點,前人在設計和運行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工程經驗,但普通活性污泥法也存在著在運行不當時或進水水質異常時易發生污泥膨脹導致出水惡化的問題,同時由於污泥泥齡較短和沒有缺氧工況;對氮、磷的去除率不理想,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水體的污染負荷已嚴重超過水體自然凈化能力,特別是氮、磷在自然水體中積累,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已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所以城市生活污水的脫氮除磷顯得越來越重要。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氧化溝、SBR工藝近年來在處理城市污水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控制水體氮、磷積累起到了良好效果。
下面就若干主要生物除磷脫氮工藝敘述如下:
1. 按空間分割的連續流活性污泥法
1.A2/O法及UCT法
A2/O工藝是Anaerobic-Anoxic-Oxic的英文縮寫,它是厭氧—缺氧—好氧生物脫氮除磷工藝的簡稱,A2/O工藝於70年代由美國專家在厭氧—好氧除磷工藝(A/O工藝)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該工藝在厭氧—好氧除磷工藝(A/O工藝)中加一缺氧池,將好氧池流出的一部分混合液迴流至缺氧池前端,以達到硝化脫氮的目的。
A2/O工藝它可以完成有機物的去除、硝化脫氮、磷的過量攝取而被去除等功能,脫氮的前提是NH3-N應完全硝化,好氧池能完成這一功能,缺氧池則完成脫氮功能,厭氧池和好氧池聯合完成除磷功能。
其流程簡圖見圖3-1
進水 出水
厭氧池缺氧池好氧池 二沉池
混合液迴流
活性污泥迴流
圖1A2/O法流程簡圖
首段厭氧池,流入原污水與同步進入的從二沉池迴流的含磷污泥混合。本池主要功能為釋放磷,使污水中P的濃度升高,溶解性有機物被微生物細胞吸收而使污水中BOD濃度下降;另外,NH3--N因細胞的合成而被去除一部分,使污水中NH-3-N濃度下降,但NO-3-N含量沒有變化。
在缺氧池中,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物作碳源,將迴流混合液中帶入的大量NO-3-N和NH-2-N還原為N2釋放至空氣,因此BOD5濃度大幅度下降,而磷的變化很小。
在好氧池中,有機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而繼續下降;有機氮首先被氨化繼而被硝化,使NH-3-N濃度顯著下降,但隨著消化過程使NO-3-N的濃度增加,P隨著聚磷菌的過量攝取,也以較快的速度下降。所以,A2/O工藝它可以同時完成有機物的去除、硝化脫氮、磷的過量攝取而被去除等功能,脫氮的前提是NH-3-N應完全硝化,好氧池能完成這一功能,缺氧池則完成脫氮功能。厭氧池和好氧池聯合完成除磷功能。
本工藝在系統上是最簡單地同步除磷脫氮工藝,總水力停留時間小於同類工藝,在厭氧、缺氧、好氧交替運行的條件下可處理抑制絲狀繁殖,克服污泥膨脹、SVI值一般小於100,有利於處理後污水與污泥的分離,運行中在厭氧和缺氧段內只需輕緩攪拌,運行費用低。由於厭氧、缺氧和好氧三區嚴格分開,有利於不同微生物菌群的繁殖生長,因此脫氮除磷效果較好。目前,該法在國內外使用較為廣泛。為解決迴流污泥中硝酸鹽對厭氧放磷的影響,工程上可將迴流污泥分兩點厭氧池迴流,大部分污泥迴流至缺氧池,少部分污泥迴流至厭氧池。
為了解決A2/O法迴流污泥中過多的硝酸鹽對厭氧放磷的影響,產生了UCT工藝,流程簡圖見圖3-2。
缺氧迴流 混合液迴流
100%~200% 100%~300%
進水 出水
厭氧池 缺氧池 好氧池 二沉池
污泥迴流 50%~100% 剩餘污泥
圖2UCT除磷脫氮工藝
與A2O法相比,UCT工藝為同之處在於污泥先迴流至缺氧池,而不是厭氧池,再將缺氧池部分混合液迴流厭氧池,從而減少迴流污泥中硝酸鹽對厭氧放磷的影響。但UCT工藝增加了一次迴流,多一次提升,運行費用將有所增加。
2.氧化溝法
氧化溝又稱「循環曝氣池」,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環狀曝氣渠道中循環流動。氧化溝是50年代由荷蘭的巴斯維爾(Pasveer)開發,它屬於活性污泥法的一種變形,由於它運行成本低,構造簡單,易維護管理,出水水質好、運行穩定、並可以進行脫氮除磷,因此日益受到人們重視並逐步得到廣泛應用。
氧化溝處理系統的基本特徵是曝氣池呈封閉式溝渠型,它使用一種方向控制的曝氣和攪動裝置。一方面向混合液中充氧,另一方面向反應池中的物質傳遞水平速度,使污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在溝內作不停的循環流動。從反應器的觀點看,氧化溝屬於一種獨具特色的連續環式反應器(CLR)。
氧化溝除本身的溝體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曝氣機。氧化溝的曝氣設備起著向水中供氧,推動水循環流動,以及混合和保證溝中的活性污泥呈懸浮狀態等作用。氧化溝的曝氣設備不是沿池長均分布,而是分區定位排列,一般位於氧化溝的進水一端。由於氧化溝巧妙地結合了連續式反應器和曝氣設備特定的定位布置,使氧化溝具有若干與眾不同特性。
1)氧化溝結合推動和完全混合的特點,有利於克服短流和提高緩沖擊能力。
一般氧化溝的入流設置在曝氣區上游,而出流安排在入流口的上游。這樣的安排,從短期內(循環一周)看,氧化溝具有推動系統的特點;若從長期內(循環多周)看,氧化溝又具有完全系統的特點。兩者的結合,一方面是入流必須至少循環一周才能流出,這就是基本上杜絕了短流,另一方面,循環的混合液又可提供很大的稀釋倍數對入流進行稀釋,提高了對沖擊負荷的緩沖動力。因而氧化溝是一個有效和可靠的處理系統。
2)氧化溝具有明顯的溶解氧濃度梯度,特別適用於硝化反硝生物處理工藝。
氧化溝由於結合了完全混合的推流式反應器的特徵,同時曝氣器又是定位分區布置的,很明顯,沿水流方向存在溶解氧的濃度梯度。在氧化溝中存在曝氣區、需氧區的氧含量則很有限。因此,氧化溝特別適合於硝化和反硝化。這樣,一方面可利用反硝化過程所釋放的氧來滿足10-20%的需氧量,另一方面可利用反硝化過程恢復部分鹼度。
3)氧化溝功率密度的不均勻分配,有利於氧的傳遞、液體混合和污泥絮凝。
由於氧化溝上曝氣設備的不均勻設置,使氧化溝內的功率密度呈不均勻分布。氧化溝內存在兩個能量內,一個是設備曝氣裝置的高能量區,一個是環流的低能量區,這二者之間可以認為是能量由高到低的彌散過程。
4)氧化溝的整體體積功率密度低,可節省能量。
氧化溝遵守著動量守恆原則,一旦池內混合液被加速到所需流速時,維護循環所需要的水力動力只要克服摩阻和彎道損失即可。與彌散作用不同,循環或對流混合能夠增強其自身的攪動作用。結果,為了保持使用固體懸浮的速度,所需要的單位容積動力就大大低於其它系統。
氧化溝包括很多類型如卡魯塞爾、三溝式、澳巴勒、D型氧化溝、組合式氧化溝等,氧化溝的水流特徵介於推流式和完全混合之間,也可以認為是完全混合池,抗沖擊負荷強,通過控制曝氣轉刷的開停和轉速來控制氧化溝內某池段溶解氧的濃度,形成厭氧、缺氧和好氧區,因此也具有除磷脫氮的功能。
D型氧化溝為雙溝交替工作式氧化溝,由池容完全相同的兩個氧化溝組成,兩溝串聯運行,交替地作為曝氣池和沉澱池,不單設二沉池。D型氧化溝的缺點主要是曝氣設備利用率低、池容積利用率低。為了達到脫氮目的,在D型氧化溝的基礎上又發展了半交替工作式的DE型氧化溝,該溝設獨立的二沉池和迴流污泥系統,兩溝交替進行硝化和反硝化。
T型三溝式氧化溝集缺氧、好氧和沉澱於一體,兩條邊溝交替進行反應和沉澱,無需單獨的二沉池和污泥迴流,流程簡潔,具有生物脫氮功能。由於無專門的厭氧區,因此,生物除磷效果差,而且,由於交替運行,總的容積利用率低(約55%),設備總數量多,設備空置率高。為了達到除磷脫氮目的,提高設備利用率,結合T型、DE型氧化溝的特點,可以組合成半交替工作式的DT型氧化溝,該溝同樣具有獨立的二沉池和迴流污泥系統,三條溝根據進水水質、水量的變化,交替進行硝化和反硝化。
組合式氧化溝是隨著各種氧化溝的廣泛應用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氧化溝污水處理技術。組合式氧化溝就是不單獨設二次沉澱及污泥迴流設備的氧化溝。近幾年在我國四川、山東等地均有組合式氧化溝污水處理工藝的污水廠建成投用,運行效果較好。組合式氧化溝技術既有氧化溝處理工藝的基本特徵,又由於曝氣凈化與固液分離的一體化而獨具特色:
A.工藝流程短,構築物和設備少,不設初沉池、二沉池、污泥消化池,故投資省,佔地少。
B.污泥自動迴流,不設污泥迴流泵站,因此能耗低,管理簡便容易。
C.處理效果優於我國國家二級排放標准,工作穩定可靠。
D.產生的剩餘污泥量少,污泥不需消化,且達到穩定狀態,易稅水,不會帶來二次污染。
E.一體化氧化溝造價低、建造快、設備事故率低、運行管理方便。
F.一體化氧化溝固液分離效果優於普通的二沉池,能承受較大的沖擊負荷,使整個系統能夠在較大的流量范圍內穩定運行。
G.污泥迴流及時,減少了污泥膨脹及反消化浮泥的可能。
3.AB法
AB法處理工藝,系吸附生物降解工藝的簡稱,是把德國亞琛大學賓克(Bohnke)教授於70年代中期開創的。由於它在處理效率、運行穩定性、工程投資和運行費用等方面與傳統活性污泥法相比均有明顯優勢,80年代開始為生產實踐所採用。目前國內已有很多用於處理城市污水的實例,如青島海泊河廢水處理廠,泰安廢水處理廠、深圳濱河污水處理廠,山東淄博污水處理廠、杭州大關污水處理廠以及廣州獵德污水處理廠等。
A段的效應
1)A段中存活大量的細菌,而且還不斷地進行繁殖、適應、淘汰、優選等過程,從而能夠培育出適應性和活性都很強的微生物群體,本工藝不設初沉池,使原污水中的微生物全部進入系統,使A段成為一個開放式的生物動力學系統。
2)A段負荷較高,有利於增殖速度快的微生物增長繁殖,而且在這里成活的只能是抗沖擊能力強的原核細菌,其它微生物都不能存活。
3)污水經A段處理後,BOD去除60~70%;可生化性大大提高,有利於B段工作。
4)A段污泥產率較高,吸附能力強,重金屬、難降解物質以及氮、磷等植物性營養物質等,都可以通過污泥的吸附作用,而得到部分的去除。
5)A段對有機物的去除,主要是靠污泥絮體的吸附作用,生物降解只佔三分之一左右,由於物理化學作用佔主導作用,因此,A段對毒物、 pH值、負荷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有一定的適應性。
B段的效應
1)B段所接受的污水來自A段,水質、水量都比較穩定,沖擊負荷不再影響本段,凈化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2)B段承受的負荷率為總負荷率的40~50%,曝氣池的容積較傳統法減少。
3)B段的污泥齡較長,氮在A段得到了部分去除,BOD/N比值有所降低,這樣,B段具有進行硝化反應的工藝條件。
AB法工藝是由超高負荷性污泥系統(A段)和中低負荷活性污泥系統(B段)串聯組成,A段的主體為吸附池及中間沉澱池,B段的主體為曝氣池及二次沉澱池,AB兩段各自擁有獨立污泥迴流系統。兩段完全分開,各自有獨特的生物群體,有利於功能穩定。A段屬高負荷低供氧,可去除BOD5約50%,曝氣時間僅為0.5hr左右,污泥負荷在3kg/kg.d以上。B段為低負荷,要滿足脫氮除磷要求,還必須在B段採用A2/O法或其他能脫氮除磷的工藝,如深圳濱河污水處理廠B級就是採用三槽式氧化溝工藝。因此本方法只適用於高濃度污水,一般認為BOD5在250~300mg/l以上才合理。從國內污水處理廠的調查情況來看,AB工藝的投資指標是居高位的。
A-B法的工藝特點
AB法工藝的特點:A段負荷高,曝氣時間短,僅0.5h左右,污泥負荷高達2~6kgBOD5/(kgMLSS.d)。B段污泥負荷較低,為0.15~0.30kgBOD5/(kgMLSS.d)。該法對毒物、pH值、負荷以及溫度的變化都有一定的適應性;運行穩定性較好;運行費用相對較低;工藝復雜,工程構築物較多,設備較多;污泥量較大;該法對有機物、氮和磷都有一定的去除率,適用於處理濃度較高、水質水量變化較大的污水,通常要求進水BOD5≥250mg/l,AB法才有明顯的優勢。本工程設計進水BOD5為100mg/l,採用AB法顯然不太合適。
3.2.1按時間分割的間歇式活性污泥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又稱間歇式活性污泥法,近幾年來,已發展成多種改良型,主要有:傳統SBR法、CASS法、ICEAS法、Unitank法和MSBR法。
1.傳統SBR法
間歇式活性污水法(SequencingBatch Activated Sludge Reactor縮寫為SBR活性污泥法),又稱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其污水處理機理與普通活性污泥法完全相同。SBR法於70年代由美國開發,並很快得到了廣泛應用。
由於SBR運行操作的高度靈活性,在大多數場合都能代表連續活性污泥法,實現與之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改變SBR的操作模式,就可以模擬完全混合式和推流式的運行模式。在反應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應池的有機物被微生物降解,廢水濃度越來越低,非常類似穩態推流式,只不過這是一種時間意義上的推流。如果進水期很長,反應池中廢水的有機物在這個時期累積程度非常小,那麼這種情況就接近於完全混合式。
與連續流相比,SBR有許多優點,具體如下:
(1)運行管理簡單 系統控制硬體如電動閥、氣動閥、電磁閥、液位感測器、流量計、時間控制器及微電腦已產品化,能夠為SBR系統提供可靠的自動化控制,大大縮短了管理人員的操作時間,甚至實現無人化管理。
(2)降低造價,減少佔地 由於SBR將曝氣與沉澱兩個過程全並在一個構築物中進行,不需要二次沉澱池和污泥迴流系統,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不設初次沉澱池,所以佔地面積可縮小1/3-1/2,基建投資節省20%-40%。
(3)耐沖擊負荷 SBR充水時可作為均化池,對水質、水量的變化具有調節作用。在採用長時間進水和每周期換水體積很小的運行模式時,SBR可以模擬完全混合式流態,對進水有稀釋作用,這也是SBR耐沖擊負荷的一個原因。
(4)出水水質好 主要原因是:第一,SBR系統可隨時調整運行周期和反應曝氣時間等的長短,使處理水達標後排放;第二,沉澱是靜止條件下進行的,沒有進出水的干擾,泥水分離效果好,可避免短路、異重流的影響;第三,可根據泥水分離情況的好壞控制沉澱時間,使出水SS最少;第四,SBR不僅可以處理一般有機物,還可以去除氮、磷等營養物,某些難降解物也可得到降解。
(5)可抑制活性污泥絲狀菌膨脹:廢水進入反應池後,濃度隨反應時間而逐漸降低。因此,存在有機物的濃度梯度。這一濃度梯度的存在對於抑制絲狀菌膨脹,保持良好污泥性狀,具有重要作用。從另一方面看,缺氧、好氧狀態並存,能夠抑制專性好氧絲狀菌的繁殖。研究和工程應用表明,SBR污泥的SVI值多在100左右,能有效地抑制絲狀菌污泥膨脹。
(6)脫氮除磷 適當控制運行條件,SBR系統可在不投加任何化學葯劑的情況下,同時去除氮、磷等營養物,十分簡便。
與A2/O工藝、氧化溝工藝不同的是其脫氮除磷的厭氧、缺氧和好氧不是由空間來劃分的,而是用時間來控制的。在同一池體中形成厭氧、缺氧和好氧,完成脫氮除磷過程,而後開始沉澱並通過撇水器出水,完成一個周期。該工藝不需要迴流污泥和迴流混合液,也不設置專門的二沉池,處理構築物少,但總的容積利用率較低,一般小於50%,因此一般適用於較小規模的污水處理廠。
SBR由於是變水位靜置排水,沉澱效果雖好,但需專門的撇水設備,自控要求高,另外,由於是變水位排水和運行,一方面造成水頭的浪費;另一方面如採用微孔曝氣方式,水位變化易對曝氣器構成損害。
2.CASS法ICEAS法
CASS、ICEAS工藝即連續進水、間歇操作運行轉的活性污泥法。與傳統SBR法不同之處在於設置了多座池子,盡管單座池子間歇操作運行,但使整過程達到連續進水、連續出水。其進水、反應、沉澱、出水和待機在一座池中完成,常用四座池子組成一組,輪流運轉,一池一池的間歇處理。這種工藝,每座池子都需安裝曝氣設備、用於沉澱的潷水器及控制系統,間歇排水,水頭損失大,設備的閑置率較高、利用率低,投資大,要求自動化程度相當高。
目前,國內昆明第三污水處理廠採用了ICEAS工藝,設計規模為15萬m3/d,已建成投入運行。
CASS工藝是Goronszy教授在ICEAS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是SBR工藝的一種新的形式。通常CASS一般分為三個反應區:一區為生物選擇器,二區為缺氧區,三區為好氧區。生物選擇區是設置在CASS前端的小容積區,通常在厭氧或兼氧條件下運行。生物選擇器的最基本功能是防止產生污泥膨脹。同時還具有促進磷的進一步釋放和強化反硝化的作用。在這個區內難降解大分子物質易發生水解作用,對提高有機物的去除率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主反應區則是去除有機物的主場所。運行過程中,通常將主反應區的曝氣強度加以控制,以使反應區內主體溶液中處於好氧狀態,主要完成降解有機物過程。
在池的末端設有潛水泵,污泥通過此潛水泵不斷地從主曝氣區抽送至生物選擇器中。CASS生物選擇器和缺氧芪的設置和污泥迴流的措施,保證了活性污泥不斷地在選擇器中經歷一個高絮體負荷(So/Xo)階段,從而有利於系統中絮凝性細菌的生長,進一步有效地抑制絲狀菌的生長和繁殖。CASS工藝沉澱階段不進水,保證了污泥沉降無水力干擾,在靜止環境中進行,可以進一步保證系統有良好的分離作用。
◆CASS工藝運行工藝
CASS反應池內分為選擇區和反應區,CASS反應池的運行操作由進水、反應、沉澱、潷水和待機五個階段組成。
進水期:污水連續流入反應池內前部的選擇區,與從反應池後部的凡庸區不斷循環至此的污泥混合,使污泥吸收易溶性基質,並促使絮凝性微生物產生。污水在選擇區厭氧狀態下停留1小時後,從選擇區與反應區隔牆下部的入口以低速流入反應區。連續進水可簡化對進水的控制,這樣的的分池系統也避免了水力短路。
反應期:污水進入反應區池中發生生化反應,在此階段可以只混合不曝氣,或既混合有曝氣,使污水處於是反復的好氧—缺氧狀態,反應期的長短一般由進水水質及所要求的處理程度而定。
沉降期:在此階段反應器內混合液進行固液分離,因該階段在完全靜止情況下進行,表面水力和固體負荷低,沉澱效率高於一般沉澱池的沉澱效率。
排水期:當池水位升到最高水位時,沉澱階段結束,設置的反應池末端的潷水器開動,將上清液緩緩潷出池外,當池水位降到低水位時停止潷水。
待機期:本處理系統為多池聯合運行,在每池潷水後完成了一個運行周期,在實際操作中,潷手所需時間往往小於理論最大時間,故潷水完成後兩周期閑置時間就是待機期,該階段可視污水的水質、水量和處理要求決定其長短甚至取消。在此階段可以從反應池排除剩餘活性污泥。反池池排出的剩餘污泥由於泥齡長,已基本穩定。
◆CASS生化反應池
在進水期、反應期達到硝化階段時,可減少或停止供氧,沉澱期或排水階段都可以發生反硝化。CASS系統進水初期、高濃度的有機物首先消耗池內溶解氧,反硝化以剛進入的污水中有機物作為電子供體,將池內NO3-N還原為N2逸出水面。在反應後期,達到硝化階段,污水中含有有機物濃度已大為減少,這時可減少或停止曝氣,可以利用內碳源進行反硝化。在沉降期和排水期所發生的反硝化也是利用內碳源作電子供體。
在選擇區活性污泥也會吸附污水中有機物並以多聚物形式貯存起來。當反應達到部分硝化後,減少或停止向混合液中供氧,則貯存碳源釋放。反硝化菌可以利用釋放的貯存碳源進行SBR系統所特有的利用貯存碳源進行反硝化。
反應池曝氣時聚磷菌利用有機物氧化放出的能量,大量吸收混合液中的磷,以聚磷酸鹽的形式儲存於體內,水中的磷轉移到污泥里,沉澱時處於缺氧狀態,部分聚磷菌尚未將吸收的磷大量釋放,即以剩餘污泥形式排出系統,從而達到去除水中磷的目的。至潷水是污泥層呈厭氧狀,DO和NOx-N的接近零,聚磷菌將體內的聚磷酸鹽水解,釋放出正磷酸鹽和能量,有利於下一階段充分吸收磷。即微生物在反應池中不斷地處於厭氧和好氧交替運行狀態,從而實現生物除磷。
CASS處理工藝的特點:
不設二沉池,曝氣池兼具二沉池功能所需的機械和工藝設備較少,自控運行管理簡單;曝氣池容積小於連續式,建設費用和運行費用都較低;SVI值較低,污泥易於沉澱,在一般情況下,不產生污泥膨脹現象;易於維護管理,工藝調整靈活,處理水水質優於連續式;對水質、水量變化的適應性強,運行穩定;處理效果好,BOD5去除效率高,除磷脫氮效果優於傳統活性污泥法、氧化溝法和AB法,產泥量少;佔地面積少,基建費用低;設備閑置率較高;要求自動控製程度較高。
3.MSBR法
MSBR是80年代後期發展起來的技術,MSBR是連續進水、連續出水的反應器,其實質是AA/O系統後接SBR,因此具有AA/O生物除磷脫氮功能和SBR的一體化控制靈活等優點。
污水進入厭氧池,迴流活性污泥在這里進行充分放磷,然後污水進入缺氧池進行反硝化。反硝化後的污水進入好氧池,有機物在這里被好氧菌降解、活性污泥充分吸磷後再進入起沉澱作用的SBR池,澄清後的污水被排放,此時另一邊的SBR在1.5Q迴流量的條件下進行起反硝化、硝化,或起靜置預沉的作用。迴流污泥首先進入濃縮區進行濃縮,上清液直接進入好氧池,而濃縮污泥則進入缺氧池,一方面可以進行反硝化,另一方面可消耗掉迴流濃縮污泥中的溶解氧和硝酸鹽,為隨後的厭氧放磷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在好氧池和缺氧池之間有1.5Q的迴流量,以便進行充分的反硝化。
4.UNITANK法
UNITANK工藝又稱單池活性污泥法,是比利時西格斯水處理工程公司於80年代末開發的專利(SEGHERS ENGINEERING WATER NV)技術。UNITANK生物處理池是由三個矩形池組成,三個池水力相連通,每個池中均設有供氧設備,可採用鼓風曝氣或採用表面曝氣,在外邊兩側矩形池,設有固定出水堰及剩餘污泥排放泵,該池既可作曝氣池,又可作沉澱池,中間一隻矩形池只作曝氣池。進入系統的污水,通過進水閘門控制可分時序分別進入三隻矩形池中任意一隻池。當左池進水,此時左池與中間池曝氣,右池為沉澱池,水從左向右流過,從右池上部的固定堰溢出,經過一定時間後,進水從右池進,左池出,則左池變為沉澱,右池與中間池曝氣,這樣形成一個周期,與SBR原理接近,它是在同一容器中通過攪拌、曝氣完成厭氧、缺氧、好氧過程,因而同樣具有除磷脫氮功能。
UNITANK由於基本是定水位運行,連續進水、出水避免了SBR工藝中水位變化帶來的不利因素。
UNITANK工藝的特點如下:
(1)結構緊湊,模塊化設計;
(2)運行模式靈活,可自控運行;
(3)不需刮泥設備和污泥迴流,工藝流程簡便;
(4)佔地面積少;
(5)投資節省。
但由於UNITANK缺專門的厭氧區,實際操作中很難達到釋磷所需求的絕氧狀態(無分子態氧和無硝態氧),影響到厭氧段磷的釋放,而只有厭氧段磷釋放得徹底,好氧段磷的吸附量才越大,進入剩餘污泥中的磷也越多,從而達到較高的除磷效果。
日前,澳門凼仔污水廠採用了該工藝,設計規模為7萬m3/d,處理效果良好,但該廠不要求脫氮除磷。
5.往復式生化處理法
本工藝借鑒了Unitank、MSBR的成果,兼有Unitank一體化工藝和A2/O工藝的優點,是一種取長補短的組合技術。
該工藝具有如下優點:
(1)池中設有專門的厭氧池,完善了除磷效果,具有A2/O的優點。
(2)本工藝視BOD5負荷的大小,可以A2/O法運行,也可以A2/O法運行,比傳統A2/O法更具靈活性。
(3)每一組池中的每一格池體積較大,且為完全混合型,因而耐沖擊負荷較強。
(4)具有一體化工藝的優點,佔地面積小。
(5)由於佔地面積小,相應的征地費、地基處理費用小,又由於矩形壁可以共用,土建費用小,因此投資相對較低。
(6)本工藝流程簡潔,不需單獨設二沉池,曝氣、沉澱合用一池,交替運行。
❻ 海岸帶的利用及發展
膠州灣海岸資源優勢明顯,開發利用的潛力巨大,開發過程中應注重港、景、漁綜合開發。
7.3.1 港口航運
膠州灣港口航運產業非常發達,並逐漸發展為海洋運輸業、船舶修造業、陸空運輸業、倉儲業、臨港工業、航政、救助等港口綜合系統,建成具有港城特點的涉港產業群。
(1)港口
膠州灣港口包括大港區、油港區、四方港區等大型商港,東營漁港、紅島漁港、東大洋漁港、羅家營漁港等漁港,青島造船廠、黃島船廠等修造船基地,以及海洋工程施工基地、船舶基地、旅遊和科研港等。
(2)港口預留區
為適應膠州灣海岸發展需要,部分岸段作為港口預留區,包括滄口水道的海泊河—李村河間岸線(發展集裝箱運輸)、滄口水道的李村河—女姑山南岸段(臨港工業、預留貨主碼頭等)、紅石崖—大石頭岸段(臨港工業及生活)、大石頭—一期油碼頭岸段(港口預留)等。
7.3.2 海岸旅遊
膠州灣海洋旅遊區以濱海交通大道為紐帶連為一體,主要依託膠州灣城市組團、港口、漁業養殖、保護區等衍生並培育海洋旅遊功能,構建新興復合海洋旅遊區;海岸旅遊總體上不屬於主導功能,但把紅島濱海旅遊列為主導功能。紅島休閑漁業旅遊區依託紅島城市組團建設和近岸漁業養殖,建設紅島海水浴場,開發「趕海」、垂釣、觀光漁業、海濱度假等休閑漁業旅遊項目,構建復合休閑漁業旅遊區。
7.3.3 海洋漁業
膠州灣自古就是各種經濟魚類的「產院」、魚蝦的「故鄉」,海洋漁業原本是其固始功能和優勢。5000多年前,青島先民就勇敢下海漁獲各種海鮮,當時的漁業資源非常豐富;後因環境變遷、捕撈過度,導致了自然資源的衰退,又兼之社會經濟進步,逐步發展了海水養殖業;近幾年又以灘塗、蝦塘養殖向工廠化、深水網箱養魚業和現代加工業方向發展,打造了水產業新的增長優勢。
7.3.4 濱岸工業
(1)石油化工
石油化工產業是依託港口和陸域的優勢,在西海岸興起的臨海支柱產業,主要有兩個區:黃島石油化工區,位於黃島北部,以黃島油港為依託,發展成為煉油能力為1000×104t的大型石化企業,設施齊全,將建成為我國濱海最大的石油城之一;黃島石油儲備庫區,位於黃島西北,亦以黃島油碼頭為依託,將發展成為我國四大石油戰略儲備庫之一,對調節我國緊俏能源供應具有戰略意義。
(2)發電產業
發電產業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動力和為人民生活提供能源,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電廠以火力發電為主,包括:①黃島發電廠,位於黃島輪渡碼頭和前灣港之間,是青島最大的發電廠;②青島發電廠,位於四方區鄰海陸域,向南靠近大港,是青島最老的發電廠,新中國成立後經幾度擴容,現因陸域已無潛力,煤灰池滲漏已污染近鄰海灘,致使附近灘面生物多樣性銳減,已無漁業生產力。
(3)鹽化工
膠州灣由於地理位置適中,適合鹽業的發展,鹽業生產歷史悠久,是山東省原鹽和鹽化工生產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國比較聞名的海鹽產區之一。近代開灘曬鹽始於光緒年間,新中國成立以後陸續修建了幾個規模較大的國營鹽場,目前膠州灣沿岸較大的鹽場還有東風、南萬等鹽場。近年,鹽業效益增高,青島鹽業處於較好的發展時期,鹽化工業要進行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綜合經濟效益。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循環冷卻所排放的濃縮海水,提供鹽場制鹽,在海鹽產量不變的情況下縮減佔地面積、降低成本,可以為紅島新區發展提供新的空間。制鹽後鹵水採用海水化學資源提取技術,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海洋精細化工產品,改變目前落後的鹽化工生產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減少污染,實現海水資源綜合利用。
7.3.5 其他用途
膠州灣海岸的其他用途有排污(數個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布設在膠州灣內)、科研(如紅島海洋科學試驗區)及特殊工程等。
7.3.6 灘塗利用
膠州灣沿岸灘塗分布比較集中。膠州灣西岸最寬為7km,絕大部分為泥質和沙質海灘,灘塗利用程度比較高。養殖是灘塗開發利用的一個重要部分,並且占海水養殖面積的絕大部分,沿岸灘塗大部分被利用,養殖類型主要為蝦池;鹽田是灘塗開發利用的另一個重要部分,該區域太陽輻射能高,日照時間長,利於海灘曬鹽,所以灘塗地區除了養殖外,大部分被利用成為鹽田,分布在膠州灣沿岸。
從青島市多年統計分析的數據中可以看出,20世紀80年代末,由於大力發展對蝦養殖業,並且鹽業生產過剩、供大於求、效益低下,促使一部分鹽田改為蝦池,鹽田面積逐漸縮小;從1998年開始,由於鹽業效益增高,鹽田面積又處於增大的趨勢。
7.3.7 生態保護
生態保護的范圍主要圍繞在大沽河附近,包括濕地保護區和水源限采區。
(1)河口濕地保護區
大沽河河口濕地是青島市最大的一片濕地,面積超過400km2。濕地上蘆葦等植被豐富,生物多樣性高,珍稀鳥類種類眾多,故有「鳥類天堂」之美譽。幾十年來,由於上游工業污染、下游采水過量、河口西岸灘塗蝦塘圍墾,致使原始生態最活躍的河口濕地日漸消失,不僅珍奇飛禽不見,河口魚蝦消失,且只要大旱逢雨,膠州污水入海,必有連片灘貝、灣中魚蝦和池塘養殖對象難逃劫難。此種生態危機如任其發展,將危及整個膠州灣北部菲律賓蛤仔與魚蝦養殖業,並威脅紅石崖一帶膠州灣貝類幼體密集區的生存。
為了恢復和保護河口濕地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以及膠州灣特色蛤蜊———菲律賓蛤仔的增養殖業,目前已經將河口核心區周圍30km2,向水下至-2m等深線,河口陸上向兩側縱深各5km的區域,劃為大沽河濕地自然保護區,並創造條件申報成為國家級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
(2)水源限采區
大沽河下游水源區原是青島市城鎮供水的主要水源地,現因城市發展和人口增加,大沽河水源區的井水已抽采過量,危及地區生態環境。現經山東省批准,對該地區的地下水實行限量抽采,設立限采區加以管理。
7.3.8 存在問題
目前,在海岸帶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無序開發、疏於保護、優勢趨向負面而成劣勢等,主要表現在:
1)岸線缺少整體布局和發展規劃,同一岸段多功能密集使用,存在安全隱患。膠州灣西岸的港群布局,既有大型集裝箱、超大型礦石碼頭,又有渡輪、大型石油化工碼頭,還有擴建的電廠煤碼頭,導致船隻穿梭如織、迴旋區不足,特別是在霧天或其他災害性天氣,進出港及鄰近海域交通安全存在很大隱患,必須全面規劃、嚴格管理,以防不測事件的發生。
2)旅遊業的發展缺乏全方位和深層次的開發。應大力發展會議、度假、游覽漁業以及運動旅遊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旅遊度假特色,提高旅遊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缺乏統籌安排和有序開發,疏於保護和嚴格管理,影響了社會經濟效益的發揮和部分漁民的收入。漁業原本是海洋的固始功能和優勢,但因膠州灣環境變遷以及捕撈過度,導致了自然資源的衰退;後繼發展的漁業養殖,因其先天不足受環境污染和養殖自身污染的困擾,特別宜養的近岸水域和濱岸帶因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輪替,逐步讓位於港口、臨海工業以及濱海旅遊,制約了海水養殖業的發展。
7.3.9 開發潛力
以膠州灣為主體的港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工程開發,將越來越突顯其重要性,發揮綜合多功能作用。近些年,青島市以港口為登陸點帶動著臨海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造船、重工、石油化工等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新的工業支撐。作為國家戰略儲備的4個國家石油儲備庫之一,黃島油庫的建成與實施,將大大提升我國石油儲備期,其戰略意義十分明顯。
青島旅遊業聞名國內外,但是膠州灣尚處於初級開發階段,開發深度不夠,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其他諸如海水淡化、風能、潮汐能、太陽能等資源,在地理區位與環境條件方面,環膠州灣地區也都具有一定潛力。今後,伴隨著工藝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成本的下降,上述產業將有著光明的前景。
❼ 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實施方案
青島市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全面落實資源節約基本國策,確保完成我市「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根據國務院《關於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07〕15號)和省政府《關於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魯政發〔2007〕39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 進一步明確節能減排工作的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
(一) 主要目標。到2010年,全市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由2005年的0.96噸標准煤下降到0.75噸標准煤,下降22%左右;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取水由2005年的38.36立方米下降到30.69立方米,下降20%左右;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1.27噸標准煤下降到0.99噸標准煤;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取水由2005年的25.62立方米下降到17.93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較2005年削減26.32%,化學需氧量(COD)削減18%,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大於80%,污水處理回用率達到2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大於5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七區達到85%,五市達到80%;工業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6%。
(二) 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把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調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實責任、強化監管,加強宣傳、提高認識,突出重點、強力推進,動員全社會力量,扎實做好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工作,確保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 控制增量,調整和優化結構
(三) 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用能審核制度。設置准入門檻,嚴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實行新開工項目報告和公開制度,建立新開工項目管理的部門聯動機制、項目審批問責制和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上項目與地方節能減排指標完成進度掛鉤、與淘汰落後產能相結合的機制,嚴格執行項目開工建設「六項必要條件」,即必須符合產業政策和市場准入標准、項目審批核准或備案程序、用地預審、環境影響評估審批、節能評估審查以及信貸、安全和城市規劃等規定和要求。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口。加大差別電價實施力度,提高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差別電價標准。組織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進行專項檢查,清理和糾正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有關優惠政策。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建委、市環保局、市物價局、市經貿委
(四) 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研究實施我市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技術和產品的具體工作意見,組織對全市鋼鐵、電力、建材等行業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工作進行專項檢查,制訂淘汰落後產能分區市、分年度的具體工作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加大淘汰電力、鋼鐵、建材等行業落後產能的力度。全市110戶重點用能企業「十一五」期間實現節能180萬噸標准煤,減排二氧化硫3.24萬噸;2007年實現節能30萬噸標准煤,減排二氧化硫0.54萬噸。對不按期淘汰的企業,各區市政府要依法予以關停,有關部門依法吊銷其生產許可證和排污許可證並予以公布,電力供應企業依法停止供電。對沒有完成淘汰落後產能任務的區市,嚴格控制各級財力投資的項目,實行項目「區域限批」。市政府有關部門每年要向社會公告淘汰落後產能的企業名單和各區市執行情況。建立落後產能退出機制,加大對淘汰落後產能的資金支持力度。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財政局、各區市政府
(五) 完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修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發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進生產能力。根據不同行業情況,提高建設項目在土地、環保、節能、技術、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標准。修訂《青島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外商投資節能環保領域,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外資項目,促進外商投資產業結構升級。提高加工貿易發展水平,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外經貿局、市經貿委、各區市政府
(六) 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廣應用。鼓勵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沼氣等可再生能源,重點抓好風力發電、秸桿發電、水源熱泵等項目建設。推進可再生能源與建築一體化,組織實施一批示範工程和重點工程。通過培植風能、生物質能、海洋能和太陽能四個新能源產業,力爭實施一批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工程和示範項目,爭取用5年左右的時間,裝機總容量達到50萬千瓦左右,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相應減少1.2萬噸。啟動利用海水源、污水源、地源熱泵技術代替改造傳統的燃煤供熱工程,制訂改造方案,對有條件改造的供熱企業安排專項補助資金逐步進行熱泵技術改造。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建委、市經貿委、市市政公用局、各區市政府
(七) 促進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以項目建設為切入點,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意見》(青發〔2006〕22號),加快改造傳統服務業,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業,積極支持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全市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認真組織實施《青島市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全面推進高技術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加快實施《青島市「十一五」服務業發展規劃》和《青島市「十一五」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水平。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各區市政府
三、 加大投入,全面實施重點工程
(八) 加快實施重點領域節能工程。組織實施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工程。對全市近1萬台在用的工業鍋爐(窯爐)分步實施以提高熱效率為重點的技術改造,年底前爭取徹底關停市區20噸以下工業鍋爐,鎮(街道)淘汰上世紀80年代前生產的工業窯爐,對在用20噸及以上工業鍋爐的系統主輔機不匹配、自動化程度和系統效率低等狀況實施改造。按照《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能源辦關於加快關停小火電機組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發〔2007〕2號)要求,「十一五」期間,我市將逐步關停小火電機組30萬千瓦。全面實施機關節能改造工程。在市政府辦公大樓、府新大廈、黃海飯店和八大關賓館等實施綠色照明和空調節電等技術改造,降低政府機關單位建築能耗及人均能耗,並逐步在全市機關中推廣。加快既有居住建築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組織實施大型公共建築節能運行管理與改造示範,啟動10個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規模化應用示範推廣項目。到「十一五」末,實現政府機關單位建築能耗及人均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全市范圍逐步禁用白熾燈,推廣使用節能燈具。推進余熱余壓利用工程。編制鋼鐵、化工、建材等行業余熱余壓綜合利用專項規劃,組織高爐煤氣余壓(TRT)發電、大型玻璃廠余熱發電及化工、建材等行業回轉窯、磨機、烘乾機的專項節能改造。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機關事務局、市建委、各區市政府
(九) 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十一五」期間,新增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27萬噸,再生水日利用能力9.9萬噸,形成COD年削減能力4.3萬噸;2007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萬噸,再生水日處理能力0.5萬噸,形成COD削減能力0.6萬噸。加大工業廢水治理力度。「十一五」期間形成COD削減能力1.15萬噸。加快城市污水處理配套管網建設和改造。嚴格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責任單位:各區市政府、市市政公用局、市環保局
(十) 推動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期間,脫硫機組達到362.7萬千瓦,形成削減二氧化硫能力7.25萬噸。2007年投運脫硫機組160.2萬千瓦,形成削減二氧化硫能力3.2萬噸。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各區市政府
(十一) 多渠道籌措節能減排資金。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工程所需資金主要靠企業自籌、金融貸款和社會資金投入,市政府設立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給予必要的支持。各級財力在加大對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的同時,要積極爭取國家財力對重點建設項目的資金支持。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促使企業承擔污染治理責任,同時安排財力專項資金對重點流域內的工業廢水治理項目給予必要的支持。
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發改委、各區市政府
四、 創新模式,加快發展循環經濟
(十二) 深化循環經濟試點。選擇不同類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重點行業、重點園區、重點城區作為發展循環經濟試點。組織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區市編制循環經濟實施方案,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加快制定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循環經濟示範園區的標准體系和建設指南。積極推進廢舊家電回收處理試點工作。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各區市政府
(十三) 實施水資源節約利用。加快推進重點行業節水改造和重點節水項目建設。「十一五」期間,實現重點行業節水1億立方米左右,2007年實現重點行業節水3000萬立方米。根據城市污水回用建設規劃,逐步建成海泊河、麥島、團島、李村河污水處理配套截污管網工程及再生水回用工程和配套供水管網,逐步取代周邊企業生產工藝冷卻、基建、綠化、景觀和居民沖廁所用自來水。加快青島華歐集團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和沿海各區市海水淡化基地建設。「十一五」期間,新增海水淡化能力20萬立方米/日,2007年新增海水淡化能力2萬立方米/日。繼續開展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城市建設工作。積極推廣使用節水器具。
責任單位:市市政公用局、市水利局、市發改委、各區市政府
(十四) 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加強資源綜合利用認定。推動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推進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紙、廢塑料、廢舊輪胎、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廢舊紡織品、廢舊機電產品、包裝廢棄物以及秸桿等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再製造。推進新型牆體建材和利廢建材產業化示範。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建委
(十五) 促進垃圾資源化利用。各區市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統,全面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廢舊資源,鼓勵垃圾焚燒供熱、填埋氣體發電,積極推進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
責任單位:各區市政府、市市政公用局
(十六) 全面推進清潔生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依法引導、鼓勵和支持企業使用清潔能源和原材料,採用綠色工藝、技術和設備。
責任單位:市經貿委、市環保局、市發改委
五、 依靠科技,加快技術開發和推廣
(十七) 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加大對節能減排重大技術項目的支持力度,加快節能減排技術支撐平台建設,優化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和轉化的政策環境。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體系。加強節能減排技術領域團隊和研發基地建設。
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
(十八) 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範和推廣。實施一批節能減排重點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產業化示範項目和循環經濟高技術產業化重大專項。在鋼鐵、電力、石油、化工、建材、紡織、建築建材等重點領域,推廣一批潛力大、應用面廣的'重大節能減排技術。加強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產品加工設備及農業節水、節肥、節約技術推廣。鼓勵企業加大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經貿委、市財政局、市建委、市科技局
(十九) 加快建立節能技術服務體系。培育節能服務市場,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點支持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為黨政機關辦公樓、公共設施和學校實施節能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管理「一條龍」服務。積極引導企業加強與專業節能服務公司的合作。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機關事務局、市建委、市教育局、市衛生局
(二十) 推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加快煙氣脫硫、海水利用、海水淡化、城市垃圾資源化利用、海洋保護、環境監測等關鍵技術設備的研發,推進產業化進程,提升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垃圾處理等環保技術水平,促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市場化進程。大力發展節能燈具、雙層玻璃及中空低輻射玻璃等製品,加快節水型工業設備、生活器具、滴灌設備、冷卻設備的開發製造。
責任單位:市市政公用局、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海洋與漁業局
(二十一) 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廣泛開展節能減排國際技術合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和管理經驗,不斷拓寬節能環保國際合作的領域和范圍。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經貿委、市外經貿局
六、 強化責任,加強節能減排管理
(二十二) 建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將節能減排指標完成情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作為政府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
責任單位: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發改委、市政府國資委、市環保局
(二十三) 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對全部能耗單位和污染源進行調查摸底,建立健全涵蓋全社會的能源生產、流通、消費、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統計指標體系和調查體系,實施單位GDP能耗指標季度核算制度。建立和完善年耗能1萬噸標准煤以上企業能耗動態監測系統。加強能源統計巡查,對能源統計數據進行監測。制定並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統計和監測辦法,完善統計和監測制度。對重點污染源實施聯網在線自動監控,構建污染物排放三級立體監測體系,向社會公告重點監控企業年度污染物排放數據。繼續做好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指標公報工作。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統計局
(二十四) 建立健全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完善建設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並嚴格實施。將總量指標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性條件。強化環評審批備案制度和公布制度。加強「三同時」管理,嚴把項目驗收關。對建設項目未驗收擅自投遠、久拖不驗、超期試生產等違法行為,要嚴格依法進行處罰。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建委、市環保局
(二十五) 強化重點企業節能減排管理。加強對重點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檢查和指導。進一步落實目標責任制,完善節能減排計量和統計,組織開展節能減排設備檢測,編制節能減排規劃。重點耗能企業建立能源管理師制度。實行重點耗能企業能源審計和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和公告制度。啟動重點企業與國際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對標活動,推動企業加大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節能管理水平。市直企業全面推進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活動,推廣典型經驗和好的做法。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各區市政府
(二十六) 加強節能環保發電調度和電力需求側管理。制定並盡快實施有利於節能減排的發電調度辦法,優先安排清潔、高效機組和資源綜合利用機組發電,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效機組發電。推行電力需求側管理,規范有序用電,開展能效電廠試點,研究制訂配套工作措施,建立長效機制。
責任單位:市經貿委、市發改委、市環保局、青島供電公司
(二十七) 大力推廣節能省地環保型建築。強化新建建築執行能耗限額標准全過程監督管理,實施建築能效專項測評,對達不到標準的建築,不得辦理開工和竣工驗收備案手續,不準銷售使用;從2008年起,所有新建商品房銷售時在買賣合同等文件中要載明耗能量、節能措施等信息。建立並完善大型公共建築節能運行監管體系,抓緊研究制定大型公共建築能耗限額標准。深化供熱體制改革,實行供熱計量收費。2007年著力抓好新建建築施工階段執行能耗限額標準的監管工作,在新建建築中全面推廣供熱分室控制、分戶計量工作,逐步建立大型公共建築能耗統計、能源審計、能效公示、能耗定額制度,實現年節能8萬噸標准煤。
責任單位:市建委、市市政公用局
(二十八) 強化交通行業節能減排管理。提高交通運輸的組織化程度,鼓勵客貨運輸企業向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發展節能、大型、專業化運輸車輛和綠色環保車輛。繼續做好天然氣汽車的推廣工作。加快船舶大型化、專業化進程,加大車船節能改造力度,加速老舊、高耗能車船的折舊和淘汰。推進交通信息技術應用,研究推廣智能化數字交通管理技術,優化運輸工具的實載率和運輸服務環節。加強公路建設用地和港口岸線管理,研究開發工程新材料、新技術、積極推進疏浚土、舊瀝青和水泥混凝土路面、鋼材等建材的再生循環利用,積極推廣粉煤灰、煤矸石、礦渣等工業廢料在交通建設中的應用。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以港口為核心,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體,以物流園區為依託,積極構建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平台、信息平台和政策平台。
責任單位:市交通委
(二十九) 加大實施能效標識和節能節水產品認證管理力度。
加強對能效標識的監督管理,強化社會監督、舉報和投訴處理機制,開展專項市場監督檢查和抽查,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推動節能、節水和環境標志產品認證,規范認證行為,擴展認證范圍。
責任單位:市質監局、市環保局、市市政公用局、市發改委
(三十) 加強節能環保管理能力建設。建立健全節能監管監察體制,加強節能執法機構建設。加快市、區(市)兩級環境監測和監察機構標准化、信息化體系建設。擴大重點監控污染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試點。加強節能監察中心、節能技術服務中心及環境監測站、環保監測機構、城市排水監測站的建設,適時更新監測設備和儀器,積極開展人員培訓。加強節能減排統計能力建設,充實統計力量,適當加大投入。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學會在節能減排工作中的作用。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統計局、市財政局
七、 健全法制,加大監督檢查執法力度
(三十一) 加快節能法制建設和強化執法力度。抓緊完成《青島市資源綜合利用若干規定》修訂、《青島市資源節約條例》修訂調研和《青島市建築節能管理條例》立法工作。對2006年制定的節能檢查限期整改通知書和節能認定意見書,要抓好落實。組織對賓館飯店、寫字樓、大型超市等單位的耗能設備開展專項檢查,對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用能設備的,要加大處罰力度。對重點企業持續開展節能監察工作。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建委
(三十二) 加強煙氣脫硫設施運營監管。燃煤電廠必須安裝在線自動監控裝置,建立脫硫設施運行台賬,加強設施日常運行監管。2007年底前,所有燃煤脫硫機組要與省級電網公司完成在線自動監控系統聯網。對未按規定和要求運行脫硫設施的電廠要扣減脫硫電價,加大執法監管和處罰力度,並向社會公布。完善煙氣脫硫技術規范,開展煙氣脫硫工程後評估。組織開展煙氣脫硫特許經營試點。
責任單位:市環保局
(三十三) 強化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設施運行管理和監督。實行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評估制度,將評估結果作為核撥污水處理費的重要依據。對重點監控的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情況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實行向環保、市政公用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季報制度,限期安裝在線自動監控系統,並與環保和市政公用主管部門聯網。對未按規定和要求運行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區市要公開通報,限期整改。對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後、不落實收費政策、污水處理廠建成後一年內實際處理水量達不到設計能力60%以及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但無故不運行的區市,暫緩審批該區市項目環評。
責任單位:市市政公用局、市環保局、各區市政府
(三十四) 嚴格節能減排執法監督檢查。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專項檢查和監察行動,嚴肅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和污染源的日常監督檢查,對違反節能環保法律法規的單位要公開曝光,依法查處。開設節能環保違法違規行為和事件舉報電話和網站,充分發揮社會公眾監督作用。建立節能環保執法責任追究制度,對行政不作為、執法不力、徇私枉法、權錢交易的行為,要依法追究有關主管部門和執法機構負責人的責任。
責任單位:市監察局、市發改委、市環保局
八、 完善政策,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
(三十五) 積極穩妥推進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完善電力谷峰分時電價辦法,降低小火電價格,實施有利於煙氣脫硫的電價政策。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以及利用余熱余壓、城市垃圾發電,實行相應的電價政策。合理調整原水和各類用水價格,加快推行階梯式水價、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加價制度,對國家產業政策明確的限制類、淘汰類高耗水企業實施懲罰性水價,制定支持再生水、海水淡化水、雨水開發利用的價格政策,加大水資源費徵收力度。提高排污單位排污費徵收標准,將二氧化硫排污費由目前的每公斤0.63元分三年提高到每公斤1.26元,適當提高COD排污費標准。加強排污費徵收管理,杜絕「協議收費」和「定額收費」。全面開征城市污水處理費並提高收費標准,噸水平均收費標准原則上不低於0.8元。提高垃圾處理收費標准,改進徵收方式。
責任單位:市物價局、市市政公用局、市水利局、市發改委、市環保局
(三十六) 完善促進節能減排的財政政策。安排一定資金,採用補助、獎勵等方式,支持節能減排重點工程、高效節能產品和節能新機制推廣、節能及污染減排監管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大財政基本建設投資向節能環保項目的傾斜力度。改進和完善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繼續加強和改進新型牆體材料專項基金和散裝水泥專項資金徵收管理。研究建立高能耗農業機械和漁船更新報廢經濟補償制度。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建委
(三十七) 加強節能環保領域金融服務。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循環經濟、環境保護及節能減排技術改造項目的信貸支持,優先為符合條件的節能減排項目、循環經濟項目提供融資服務。環保部門要與金融部門建立環境信息通報制度,將企業環境違法信息納入銀行企業徵信系統。
責任單位:市經貿委、市環保局、市發改委
九、 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節約意識
(三十八) 將節能減排宣傳納入重大主題宣傳活動。每年制訂節能減排宣傳方案,主要新聞媒體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進行系列報道,刊播節能減排公益性廣告,廣泛宣傳節能減排的重要性、緊迫性以及國家採取的政策措施,宣傳節能減排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大力弘揚「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提高全社會的節約環保意識。
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廣電局、青島日報報業集團、市文化局、市發改委、市新聞出版局、市環保局
(三十九) 廣泛深入持久開展節能減排宣傳。組織好每年一度的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及世界環境日、水日宣傳活動。組織企事業單位、機關、學校、社區等開展經常性節能環保宣傳,廣泛開展節能環保科普宣傳活動,把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觀念滲透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教學中,從小培養兒童的節約和環保意識。選擇若干節能先進企業、機關、商廈、社區等,作為節能宣傳教育基地,面向社會開放。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機關事務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經貿委、各區市政府
(四十) 表彰、獎勵一批節能減排先進單位和個人。對在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組織媒體宣傳節能先進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費能源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的反面典型。
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環保局、市人事局
十、 政府帶頭,發揮節能表率作用
(四十一) 政府機關率先垂範。建設崇尚節約、厲行節約、合理消費的機關文化。建立科學的政府機構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制定並實施政府機構能耗定額標准,積極推進能源統計和監測,實施能耗公布制度,實行節獎超罰。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系統,要制訂和實施適應本系統特點的節約能源資源工作方案。
責任單位:市機關事務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局、市衛生局、市體育局
(四十二) 抓好政府機構辦公設備和設施節能。分批完成政府辦公樓空調系統低成本改造;開展辦公區供熱、製冷技術改造,結合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工作,對住宅區進行供熱計量改造;開展食堂燃氣灶具改造,「十一五」期間實現食堂節氣20%;凡新建或改造的辦公樓必須採用節能材料及圍護機構;及時淘汰高耗能設備,合理配置並高效利用辦公設施、設備。在市級機關開展政府機構辦公區和住宅區節能改造示範項目。推動公務車節油,推廣實行一車一卡定點加油制度。
責任單位:市機關事務局、市市政公用局、市建委、各區市政府
(四十三) 加強政府機構節能和綠色采購。認真落實《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節能和環境標志產品清單制度,不斷擴大節能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范圍。對空調機、計算機、列印機、顯示器、復印機等辦公設備和照明產品、用水器具,由同等優先採購改為強制采購高效節能、節水、環境標志產品。
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各區市政府青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❽ 什麼是污泥減容化技術
看字面的意思「減容技術」就是減少污泥的容積的技術。
污水處理廠在運行過程中將產生大量的污泥,隨著污水處理工藝的不同,其污泥量也不盡相同,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體積大,含水率高。一般,初沉池產生的污泥含水率在95%-97%左右,二沉池沉澱下來的剩餘污泥(活性污泥法)含水率達99.2%-99.6%。由於體積大,含水率高,在處理時,基建投資高,運行成本大,運輸處置費用高。因此,污泥處理首先應將其容積減小。要想減小污泥容積,就必須降低污泥中的含水率。目前採用的方法大多為濃縮和脫水工藝。
污泥濃縮一般採用重力濃縮,設置污泥濃縮池,一般停留時間為12h 以上,濃縮池設置污泥濃縮機,以提高濃縮效果。經過濃縮以後的污泥,含水率在97%左右。對於設置污泥二級消化系統的污泥處理工藝,其二級消化池的主要功能也是濃縮,消化前還需加濃縮。近年來,許多污水處理廠開始採用二級濃縮,既可提高濃縮效果,又可節省基建投資。如太原楊家堡污水處理廠、天津東郊污水處理廠、淄博污水處理廠、青島海泊河污水處理廠等都採用此種工藝,經過二級濃縮後,污泥含水率可降至95%左右。
污泥脫水已經從空氣乾燥自然脫水發展為機械脫水,而機械脫水設備已由真空過濾發展為板框壓濾機、離心脫水機和帶式壓濾機。經過濃縮後的污泥在入壓濾機前,投加絮凝劑,可提高絮凝效果。經過機械脫水以後,污泥含水率降為70%-80%,體積為原來的1/4-1/6。
❾ 青島市自然生態環境
一、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
青島市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位於東經119°པ″~120°57འ″,北緯35°34″~37°09༼″。東、南瀕臨黃海,東北與煙台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0654km2,其中市區(含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城陽、黃島7個區)1102km2,所轄膠州、膠南、即墨、平度、萊西5市9552km2。
2.地形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陷,其中山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15.5%,丘陵佔25.1%,平原佔37.8%,窪地佔21.7%。全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岩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岩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3.水文
青島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條,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較大河流33條,其中流域面積在500km2以上的5條,即大沽河、北膠萊河、南膠萊河、小沽河、澤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發源於招遠市阜山,流經萊西、平度、即墨各市和城陽區,於膠州市營房鎮碼頭村南入海,流域面積6131.3km2,總長179.9km,青島市境內流域面積4850.7km2,是目前市區汲取徑流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地。
至2002年青島市共有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21座,另有小(一)型水庫73座,小(二)型水庫397座,塘壩376座,大小攔河閘167座,機電井7.2萬眼,地表攔蓄能力總計為10.2×108m3(其中引黃1.1×108m3)。
二、生態環境
1.土壤環境
青島地區地形復雜,土壤類型較多,但主要有五大類,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土。青島市土壤總面積82.55×104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4.35%。
2000年青島地區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40.64×104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6.6%,其中中等水力侵蝕面積佔44.2%,中等以上程度的水力侵蝕面積佔10.83%。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6.4%;耕地中度水力侵蝕面積9.65×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3.8%,佔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積880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0.22%。
2000年青島地區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3885hm2,占國土總面積的0.35%,比1986年減少了4607hm2,但耕地鹽漬化面積增加到2085hm2,占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的53.7%。近10年來,由於連續乾旱和治理,青島地區膠萊河谷平原、即墨西北窪、萊西姜山窪地等砂姜黑土已基本擺脫了澇、漬的危害,目前鹽漬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即墨市的藍村、王村、溫泉、嶗山王戈庄、流亭、膠州營房等以及大沽河下游的濱海低窪地區,造成鹽漬化土地的直接原因是海(咸)水入侵,如即墨市周瞳河下游、濱海地帶的海水入侵,造成大批機井報廢,大片良田荒蕪。
2000年青島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714hm2,占國土總面積的0.06%,主要分布於萊西市的孫受及膠河、白馬河河床附近以及膠南寨里等地的海灘近岸處,總體危害不大。
2.濕地狀況
調查數據顯示,青島的濕地總面積為17.76×104hm2,約占青島市總面積的16%,是沿海地區濕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區域,其中面積最大的濕地是膠州灣。青島的濕地可以分為5類:①海岸濕地,包括青島灣、金沙灘、即墨的丁字灣、沙子口灣、靈山灣等海灣;②河口海灣,包括膠州灣的河流入海口等;③河流濕地,主要有大沽河、小沽河、洋河等大小河流;④湖泊,主要包括嶗山水庫、產芝水庫等大小水庫和池塘;⑤沼澤濕地,主要分布在城陽區的棘洪灘、膠州營海等處,以蘆葦叢濕地為主要表現特徵。
3.森林狀況
青島市現有林地總面積360122.1hm2,其中有林地面積247404hm2,灌木林地面積3773.9hm2,疏林地面積2550.6hm2,未成林造林地18368.3hm2,苗圃地面積6864.7hm2,無立木林地303.3hm2,宜林地80817.3hm2,輔助生產林地40hm2;另有潛在林地55200.9hm2;林木總蓄積量556.03×104m3;森林覆蓋率(林木綠化率)31.37%。
4.植被
青島市天然植被較少,多為人工栽培或通過封山育林次生形成的喬、灌、草植被資源。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地瓜、蔬菜等,主要果樹有蘋果、梨、桃、葡萄等,主要喬林有松、槐、楊、柳等,主要灌林有棉槐、胡枝子等,此外還有眾多草本植物。
三、城市環境質量狀況
就各年的三廢排放情況而言,總的趨勢是逐年增加,自2000年到2004年,工業廢水排放總量增加了20.27×104t,年平均增加5.07×104t;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增加了4924259×104m3,年平均增加1231064.75×104m3;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增加了145.49×104t,年平均增加29.1×104t。三廢的增加,加重了生態環境的負荷,但各區的排放情況不盡一致。
從分區的資料看,黃島區的情況比較嚴重,各項指標的單位GDP排放量基本居全市之首,應加強重點管理和治理。
就市區城市污水處理廠而言,情況大不一樣。各處理廠年度內處理污水的量相差較大,各自的負荷也不同,壓力最大的為團島污水處理廠和海泊河污水處理廠,2004年能力利用在87%以上。據最新資料顯示,海泊河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已經不能滿足污水處理的要求,必須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就空氣質量而言,情況也大不一樣,郊區各區市的空氣質量狀況明顯好於市內4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