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加坡除建水壩外,請你為它在提出一種解決淡水資源短缺的辦法,並說明理由。
一、採集儲存雨水。新加坡雨量充沛,具有短歷時、小區域、大流量的特徵。為了更多地收集雨水以供生產生活所需,同時緩解由於降雨量大而導致公路上積流成河的問題,新加坡政府實行明確的雨污分流制度,並耗巨資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統。其中的代表性工程為耗資2.26億美元建成的Marina Barrage(濱海堤壩)。Marina Barrage(濱海堤壩)的設計獨具匠心,建成後不僅可以用來採集儲存雨水,還可以開發為旅遊景點,最終達到經濟環境雙豐收的效果。據資料顯示,新加坡全島的雨水收集和處理系統建成後,可以將全國約80%的降雨量轉化為飲用水,解決當地居民30%以上的用水需求。
二、廢水循環利用。新加坡政府主要採用微過濾系統和其他形式的高科技過濾技術來處理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廢水,達到廢水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目的。經過處理後的新生水水質非常好,一方面可以作為工業用水,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居民的生活用水。新生水的生產成本是海水淡化成本的一半,價格比自來水還便宜,並且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其生產成本還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此項措施提供的水量如今已位居總供應能力的第二位,僅次於進口,占總用水量的30%,政府制定的長期規劃是將這一指標提升至50%。
新生水的誕生,使新加坡在污水治理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成為國際水業界公認的以科技創新解決水資源困境的成功實踐者。
三、海水淡化。新加坡從1998年開始實施「向海水要淡水」計劃。除政府自行設計、建造和營運外,還鼓勵私人企業參與。由於淡化水成本高昂,所以目前此項措施提供的水量僅占總需求的10%。然而,新加坡政府並沒有放鬆這項技術的發展,並預期隨著淡化科技的不斷進步,逐漸增加海水淡化的比重。新加坡公用事業局計劃在兩年內將海水淡化能力增加到現在的三倍,且目標在2060年,滿足新加坡水供的30%。
四、加強教育,提高民眾節約用水意識。除了積極開發水源,新加坡政府也十分重視水資源的合理使用。民眾是水資源的消費主體,為了提高民眾的節水意識,政府提出了「節省、珍惜、享用」的口號,除此之外,政府還會不定時地組織新穎的以節約用水為主題的活動,吸引民眾參與討論,為節水出謀劃策,做到真正的全民節水。在某些具體的政策法規上,政府強制執行。例如,新加坡政府以合理的水價強制節水措施;強制要求安裝雙排檔節水馬桶水箱等。在新加坡,水資源利用的一大原則是「將一滴水變成兩滴水用」,由於宣傳到位,人們節水意識很強。
五、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為保護和利用好有限的水資源,確保供水安全,新加坡特別注重加強水資源管理立法,有《水源污染管理及排水法令》,《製造業排放污水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同時推出了節水標記計劃、節水建築及強制性控制各類供水器具的最高水流量等政策。在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下,建立了一套嚴格的執法機制和執法程序,以硬性的執法主體、政府律師隊伍和多樣化執法手段構成的有效監管體系,從根本上杜絕了水資源浪費和水污染事件的發生。
六、發展科技,以先進科技應對水資源問題。新加坡政府高瞻遠矚,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教育和科研優勢,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不斷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和資源。對於水資源短缺問題,新加坡人一方面時刻注重節約,另一方面積極發展科技。先進的科技使得新加坡水資源由「短缺型」向「充足型」過渡,向新加坡供水的馬來西亞現在反過來需要高價進口部分新生水。新加坡正在向世界各地出售其先進的水資源技術,其科技水平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贊賞。
2. 缺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國民飲水問題的
新加坡在20世紀末時提出了新生水的設計路線,將經過處理後的污水達到可內以飲用水的標准容,這不但解決了新加坡水資源缺少的問題,同時還打造了一個完善的水科技及產業創新體系。而且新加坡這個國家也是非常有錢的,他們也可以向鄰國購買淡水資源來飲用的。
新加坡國家他的新生水的設計路線有最嚴格最有效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建設深層的管道來進行污水的排流,然後將污水處理後再重新回收利用。
3. 只有海水沒有淡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人民的飲水呢
地處島國,四面環海,新加坡最不缺的就是海水。所以在解決水的問題上,新加坡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淡化海水。2005年9月,大士新泉海水淡化廠項目正式啟動,為新加坡開辟了一項新的水源。該廠每天可生產13.6萬立方米的淡水,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反滲透技術的海水淡化廠之一。
反滲透法淡化海水示意圖
盡管新加坡科技發達,技術先進,海水淡化不成問題,但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卻是一個不能不考慮的現實問題,畢竟這是一項涉及到子孫後代的宏大工程。所以海水淡化只能是其中一個選擇,即解決應急問題或者部分問題,但不能解決新加坡用水的全部問題。
新加坡政府解決水資源問題的第二種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回收所有的工業和家庭生活廢舊水,然後經過各種過濾和消毒,使其達到可以飲用的水標准,即所謂的新生水。新生水是將處理過的用後回收水經先進的膜技術進一步凈化而產生出來的,通過了6.5萬次的科學測試檢驗,不僅超純凈,而且超越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准。目前新生水主要供應給工商業用戶使用,由於其高度純凈,所以是高質量晶片廠的理想用水。另有少量(5%左右)的新生水被注入國家蓄水池(庫),與其它生水混合,最後再處理成飲用水。
新加坡政府解決水問題的第三個措施就是充分利用新加坡天然的地理優勢,把熱帶雨林氣候帶來的一年四季充沛的雨水轉化為飲用水。
在採取各種措施擴大水源、增加水量的同時,新加坡政府還想出各種辦法讓民眾親水、愛水,以保護自己有限的水資源。如政府出資把各個大型的集水區改建成無污染、環保型的水上游樂中心和水上公園;街邊和道路兩旁的蓄水溝也都用花草裝點的更加漂亮。換句話說,就是新加坡本地的大小河流將來都有可能成為供水來源,政府採用「雙用海水淡化器」技術,利用靠近海岸線的小河小溪的水源生產用水。「雙用海水淡化器」的原理是在感應水源的鹽性後,自動啟動海水淡化程序或新生水處理程序。另外,隨著集水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居民住家附近的溝渠也會成為集水點,因此,政府時刻提醒居民為了自己能喝上潔凈的飲用水,一定要保持周圍水源的干凈。
從這個城市規劃模型上可以看出,以前環繞城市的海水灣已經完全成了淡水集水區。
到了2060年,預計新加坡的人口將達到650萬至690萬,那時全島的用水量將從目前的每天3.8億加侖增加到7.6億加侖,是目前的兩倍。
4. 水處理行業前景怎麼樣
水處理行業 前景很美好 現狀有點糟
競爭:內外資巨頭競逐
無論是從行業發展前景還是增長趨勢來看,水處理其價值含量都可與風電等概念比肩。「環保+高科技」的旗號似乎讓人們更願意相信,水處理概念股配得上較高的市盈率。在城市供水增長逐漸穩定和水價上調的樂觀預期下,水務公司經營和盈利能力持續性和穩定性不會有太大的起伏波動。因此,國內外水務巨頭近年紛紛跑馬圈地。
目前我國的水務發展已經從大城市項目轉向中小城市項目的爭奪,從國內公司和國內公司的競爭,轉向國內公司和國內公司、國內公司和國外公司、國外公司和國外公司的競爭。特別是近年來,國際水務巨頭的加入,行業競爭熱度升級。
自2002年國家允許外資進入水務行業以來,看好中國水務未來前景的國外水務集團依託「投資帶動運營」模式在我國跑馬圈地屢試不爽。近年來,法國威立雅水務公司先後以17.1億元受讓蘭州供水集團凈資產45%股份;以9.53億元人民幣獲得海口市水務集團49%的股權和以21.8億元收購評估價僅為7億多元天津市市北水務有限公司49%的國有股權;中法水務2007年以8.95億元的中標揚州項目,2009年又收獲天津芥園項目。
另外,國內水務上市公司也加緊整合。前不久傳聞武漢控股有望獲注入當地的輸配水管網資產,股價聞風而起。接著,昨日洪城水業公告,擬定向增發收購大股東旗下的水處理資產,收購後上市公司將擁有完備的水處理產業鏈,從而有利於提升競爭力。
蛋糕:空間很大很誘人
水務產業是一種有良好發展前景的綠色資源產業,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電、水運等產業的需求將日益旺盛,存在巨大的潛在市場。廣發證券研究員謝軍表示,從污水處理量的角度來看,據此估算「十二五」期間的污水年處理量將達500億立方米左右,假設運行負荷率為75%,則對應的總處理能力應接近1.9億立方米/日。在現有基礎上之外,新增污水處理能力接近3000萬立方米/日。
另外,多位分析師認為,再生水業務將成為未來水務公司新的增長點。再生水,是指污水經適當處理後,達到一定水質指標,滿足某種使用要求,可以進行循環再利用的水。「再生水的市場不錯,在水源緊張和人均用水不足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再生水業務顯得尤為重要。」國信證券分析師謝達成認為,目前首創股份和創業環保都涉及到再生水業務,但是份額都比較小,市場的潛力很大。
據悉,我國污水再生利用率還相當低,如果以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量要達到680萬m3/日計算,污水處理量也僅佔10%左右。如果按發達國家污水再生利用率達70%計算,我國每年還有近150億m3的再生水資源可以得到開發利用。
「如果要取得進一步的發展,需要在政府政策、技術水平和思想觀念上改進。這對我們北方城市等缺水的城市來說顯得尤為必要。北京和天津等城市再生水利用值得借鑒」。謝達成說。
第三,污水處理設備這一子行業的蛋糕也很誘人。即便是現有的污水處理項目,也存在相當的市場機會。資深人士表示,當前國家制定的污水處理標准要高於歐洲不少國家的標准,但當前大多數污水處理設備僅達到歐洲二、三十年前的水平。為奉行現行標准,必然要對現有項目進行升級換代。
初步測算以上海地區為例,一個10萬噸/天污水處理廠的總投資在4億元左右。其中,部分設備為1.8億元,「十一五」期間,我國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大約為750億至900億噸,對應的年設備價值超過130億至160億元。
問題:集中度與技術都很低
雖然擺放在面前的蛋糕巨大,但是市場化程度不強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有行業資深人士對記者表示,當前污水處理行業中市場化程度不強,企業水平也參差不齊,令高端企業難以做大做強。而很多項目的招標上也普遍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色彩。他表示,「現在很多工程都凸顯行政化特徵,關系單位近水樓台。但污水處理其實是一項頗具技術要求的行業,如果不在行業內設定較高的門檻,好的企業接不了工程,技術水平不高的企業又做不好工程。這樣下去,不但影響行業自身的發展,還會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
此外,該業內人士對於現有上市公司標榜的設備國有化的問題也提出質疑。他表示,國有化應該作為一種趨勢,這是行業良性發展的基石。但並不能作為市場炒作的概念。現在我國的水處理行業依然處於起步晚技術水平低的狀況,關鍵設備的自製和量產,在短期內會同時帶來縮減生產成本和影響產品質量兩個後果。前者無疑是對公司有利,但後者則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發展來克服。「從當前國內的水處理企業所掌握的核心技術來看,國有化程度不宜過快,也不會過快。」
「未來的水處理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面對記者的提問,財富證券分析師鄒建軍說,以BOT項目為主的跨區域並購會成為國內水務公司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是國內水務公司集中度不高,並購肯定會遭遇很大阻力。謝達成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不過他看好跨流域的行業並購,他說,「在投資運營飽和的基礎之上,大公司的縱向整合將會開始,水務公司最終將會轉型以提供服務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