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耗材問題 > 半透膜灌溉

半透膜灌溉

發布時間:2020-12-15 11:53:03

⑴ 高二上生物總結

第三章、新陳代謝第一節 新陳代謝與酶
名詞: 1、酶:是活細胞(來源)所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類有機物。大多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合成酶的場所主要是核糖體,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的是RNA。 2、酶促反應:酶所催化的反應。 3、底物:酶催化作用中的反應物叫做底物。
語句: 1、酶的發現:①、1783年,義大利科學家斯巴蘭讓尼用實驗證明:胃具有化學性消化的作用;②、1836年,德國科學家施旺從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③、1926年,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通過化學實驗證明脲酶是一種蛋白質;④20世紀80年代,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2、酶的特點:在一定條件下,能使生物體內復雜的化學反應迅速地進行,而反應前後酶的性質和質量並不發生變化。 3、酶的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無機催化劑高許多。②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合物的化學反應。③酶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在最適宜的溫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溫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原因是過酸、過鹼和高溫,都能使酶分子結構遭到破壞而失去活性。 4、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在細胞內外都起作用,如消化酶就是在細胞外消化道內起作用的;酶對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起催化作用與調節人體新陳代謝的激素不同;雖然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它並不被消耗;酶大多數是蛋白質,它的合成受到遺傳物質的控制,所以酶的決定因素是核酸。 5、既要除去細胞壁的同時不損傷細胞內部結構,正確的思路是: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酶具有專一性,去除細胞壁選用纖維素酶使其分解。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應過程,溫度、酸鹼度都能影響酶的催化效率,對於動物體內酶催化的最適溫度是動物的體溫,動物的體溫大 都在35℃左右。 6、通常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主要在適宜條件下才有活性。胃蛋白酶是在胃中對蛋白質的水解起催化作用的。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環境(最適PH=2左右)才有催化作用,隨pH升高,其活性下降。當溶液中pH上升到6以上時,胃蛋白酶會失活,這種活性的破壞是不可逆轉的。
第二節 新陳代謝與ATP
語句: 1、ATP的結構簡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縮寫,結構簡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鍵,-代表普通化學鍵。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鍵中儲存著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稱為高能化合物。這種高能化合物在水解時,由於高能磷酸鍵的斷裂,必然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這種高能化合物形成時,即高能磷酸鍵形成時,必然吸收大量的能量。 2、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在酶的作用下,ATP中遠離A的高能磷酸鍵水解,釋放出其中的能量,同時生成ADP和Pi;在另一種酶的作用下,ADP接受能量與一個Pi結合轉化成ATP。ATP與ADP相互轉變的反應是不可逆的,反應式中物質可逆,能量不可逆。ADP和Pi可以循環利用,所以物質可逆;但是形成ATP時所需能量絕不是ATP水解所釋放的能量,所以能量不可逆。(具體因為:(1)從反應條件看,ATP的分解是水解反應,催化反應的是水解酶;而ATP是合成反應,催化該反應的是合成酶。酶具有專一性,因此,反應條件不同。(2)從能量看,ATP水解釋放的能量是儲存在高能磷酸鍵內的化學 能;而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有太陽能和化學能。因此,能量的來源是不同的。(3)從合成與分解場所的場所來看:ATP合成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呼吸作用)和葉綠體(光合作用);而ATP分解的場所較多。因此,合成與分解的場所不盡相 同。) 3、ATP的形成途徑 : 對於動物和人來說,ADP轉化成ATP時所需要的能量,來自細胞內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機物釋放出的能量。對於綠色植物來說,ADP轉化成ATP時所需要的能量,除了來自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機物釋放出的能量外,還來自光合作用。 4、ATP分解時的能量利用:細胞分裂、根吸收礦質元素、肌肉收縮等生命活動。5、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第三節、光合作用
名詞: 1、光合作用:發生范圍(綠色植物)、場所(葉綠體)、能量來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產物(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和氧氣)。
語句: 1、光合作用的發現:①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發現,將點燃的蠟燭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蠟燭不容易熄滅;將小鼠與綠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內,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②1864年,德國科學家把綠葉放在暗處理的綠色葉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過一段時間後,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發現遮光的那一半葉片沒有發生顏色變化,曝光的那一半葉片則呈深藍色。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澱粉。③1880年,德國科學家思吉爾曼用水綿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證明: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氧是葉綠體釋放出來的。④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釋放的是18O2;第二組提供H2 O和C18O,釋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來水。 2、葉綠體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層結構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種類:高等植物葉綠體含有以下四種色素。A、葉綠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包括葉綠素a(藍綠色)和葉綠素b(黃綠色);B、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藍紫光,包括胡蘿卜素(橙黃色)和葉黃素(黃色) 3、葉綠體的酶:分布在葉綠體基粒片層膜上(光反應階段的酶)和葉綠體的基質中(暗反應階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過程:①光反應階段a、水的光解:2H2O→4[H]+O2(為暗反應提供氫)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為暗反應提供能量)②暗反應階段: a、CO2的固定:CO2+C5→2C3 b、C3化合物的還原:2C3+[H]+ATP→(CH2O)+C5 5、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系:①場所:光反應在葉綠體基粒片層膜上,暗反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②條件:光反應需要光、葉綠素等色素、酶,暗反應需要許多有關的酶。③物質變化:光反應發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應發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還原。④能量變化:光反應中光能→ATP中活躍的化學能,在暗反應中ATP中活躍的化學能→CH2O中穩定的化學能。⑤聯系:光反應產物[H]是暗反應中CO2的還原劑,ATP為暗反應的進行提供了能量,暗反應產生的ADP和Pi為光反應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6、光合作用的意義:①提供了物質來源和能量來源。②維持大氣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③對生物的進化具有重要作用。總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7、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強度、光照的時間長短)、二氧化碳濃度、溫度(主要影響酶的作用)和水等。這些因素中任何一種的改變都將影響光合作用過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種過程中,可採用白天適當提高溫度、夜間適當降低溫度(減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機物)的方法,來提高作物的產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圍內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有利於增加光合作用的產物。當低溫時暗反應中(CH2O)的產量會減少,主要由於低溫會抑制酶的活性;適當提高溫度能提高暗反應中(CH2O)的產量,主要由於提高了暗反應中酶的活性。 8、光合作用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光反應和暗反應。前者的進行必須在光下才能進行,並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而增強,後者有光、無光都可以進行。暗反應需要光反應提供能量和[H],在較弱光照下生長的植物,其光反應進行較慢,故當提高二氧化碳濃度時,光合作用速率並沒有隨之增加。光照增強,蒸騰作用隨之增加,從而避免葉片的灼傷,但炎熱夏天的中午光照過強時,為了防止植物體內水分過度散失,通過植物進行適應性的調節,氣孔關閉。雖然光反應產生了足夠的ATP和[H],但是氣孔關閉,CO2進入葉肉細胞葉綠體中的分子數減少,影響了暗反應中葡萄糖的產生。 9、在光合作用中:a、由強光變成弱光時,[產生的H]、ATP數量減少,此時C3還原過程減弱,而CO2仍在短時間內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而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b、CO2濃度降低時,CO2固定減弱,因而產生的C3 數量減少,C5的消耗量降低,而細胞的C3仍被還原,同時再生,因而此時,C3含量降低,C5含量上升。
第四節 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名詞:1、水分代謝:指綠色植物對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和散失。 2、半透膜:指某些物質可以透過,而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的多孔性薄膜。 3、選擇透過性膜:由於膜上具有一些運載物質的載體,因為不同細胞膜上含有的載體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即使同一細胞膜上含有的運載不同物質的載體的數量也不同,因而表現出細胞膜對物質透過的高度選擇性。當細胞死亡,膜便失去選擇透過性成為全透性。 4、吸脹吸水:是未形成大液泡的細胞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區的細胞和乾燥的種子。 5、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叫做~。 6、滲透吸水:靠滲透作用吸收水分的過程,叫做~。 7、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可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等部分,細胞壁不屬於原生質。一個動物細胞可以看成是一團原生質。 8、原生質層:成熟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稱為原生質層,可看作一層選擇透過性膜。 9、質壁分離:原生質層與細胞壁分離的現象,叫做~。 10、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主要是以水蒸氣的形式通過葉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 11、合理灌溉:是指根據植物的需水規律適時、適量地灌溉以便使植物體茁壯生長,並且用最少的水獲取最大效益。
語句: 1、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綠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 2、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條件:a.具有半透膜。 b、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3、植物吸水的方式:①吸脹吸水: a、細胞結構特點:細胞質內沒有形成大的液泡。b、原理:是指細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植物的細胞壁和細胞質中有大量的親水性物質——纖維素、澱粉、蛋白質等,這些物質能夠從外界大量地吸收水分。c、舉例:根尖分生區的細胞和乾燥的種子。②滲透吸水:a、細胞結構特點:細胞質內有一個大液泡,細胞壁--全透性,原生質層--選擇透過性,細胞液具有一定的濃度。b、原理:內因:細胞壁的伸縮性比原生質層的伸縮性小。外因(兩側具濃度差):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細胞吸水,外界溶液濃度>細胞液濃度→細胞失水;c、驗證:質壁分離及質壁分離復原;d、舉例:成熟區的表皮細胞等。 4、水分流動的趨勢:水往高(溶液濃度高的地方)處走。水密度小,水勢低(溶液濃度大);水密度大,水勢高(溶液濃度低)。 5.水分進入根尖內部的途徑:(1)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內部層層細胞→導管(2)成熟區表皮細胞→內部各層細胞的細胞壁和細胞間隙→導管 6、水分的利用和散失:a、利用:1%~5%的水分參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動。b、散失: 95%~ 99%的水用於蒸騰作用。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的意義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7、能發生質壁分離的細胞應該是一個滲透系統,是具有大型液泡的活的植物細胞(成熟植物細胞)在處於高濃度的外界溶液中才會有的現象。(人體的細胞,它沒有細胞壁,也就不會有質壁分離。玉米根尖細胞沒有形成大型液泡,玉米根尖分生區的細胞和伸長區的細胞,形成層細胞和干種子細胞都無大型液泡,主要靠吸脹作用吸水,不會發生質壁分離。洋蔥表皮細胞和根毛細胞兩種成熟的植物細。)
第五節 植物的礦質營養
名詞: 1、植物的礦質營養:是指植物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運輸和利用。 2、礦質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13種.其中大量元素7種N、S、P、Ca、Mg、 K(Mg是合成葉綠素所必需的一種礦質元素)巧記:丹留人蓋美家。Fe、 Mn、B、 Zn 、Cu 、Mo 、 Cl屬於微量元素,巧記:鐵門碰醒銅母(驢)。 3、交換吸附:根部細胞表面吸附的陽離子、陰離子與土壤溶液中陽離子、陰離子發生交換的過程就叫交換吸附。 4、選擇吸收:指植物對外界環境中各種離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選擇性。它表現為植物吸收的離子與溶液中的離子數量不成比 例。 5、合理施肥:根據植物的需肥規律,適時地施肥,適量地施肥。
語句:1、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①吸收的狀態:離子狀態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③、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可以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根細胞表面的陰、陽離子與土壤溶液中的離子進行交換吸附;二是離子被主動運輸進入根細胞內部,根進行離子的交換需要的HCO3-和H+是根細胞呼吸作用產生的CO2與水結合後理解成的,根細胞主動運輸吸收離子要消耗能量。④影響根對礦質元素吸收的因素:a、呼吸作用:為交換吸附提供HCO3-和H+,為主動運輸供能,因此生產上需要疏鬆土壤;b、載體的種類是決定是否吸收某種離子,載體的數量是決定吸收某種離子的多少,因此,根對吸收離子有選擇性。氧氣和溫度(影響酶的活性)都能影響呼吸作用。 2、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①吸收部位:都為成熟區表皮細胞。②吸收方式:根對水分的吸收---滲透吸水,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主動運輸。③、所需條件:根對水分的吸收----半透膜和半透膜兩側的濃度差,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能量和載體。④聯系:礦質離子在土壤中溶於水,進入植物體後,隨水運到各個器官,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①運輸:隨水分的運輸到達植物體的各部分。②利用形式:礦質運輸的利用,取決於各種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K在植物體內以離子狀態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轉移,能反復利用,如果植物體缺乏這類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現病態;N、P、Mg在植物體內以不穩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轉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體缺乏這類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現病態;Ca、Fe在植物體內以穩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轉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時,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現病態。 4、合理灌溉的依據:不同植物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發育時期,對各種必需的礦質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5、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呼吸作用相關,在一定的氧氣范圍內,呼吸作用越強,根吸收的礦質元素離子就越多,達到一定程度後,由於細胞膜上的載體的數量有限,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就不再隨氧氣的增加而增加。
第六節 人和動物體內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
名詞:1、食物的消化:一般都是結構復雜、不溶於水的大分子有機物,經過消化,變成為結構簡單、溶於水的小分子有機物。 2、營養物質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無機鹽等在內的各種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的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的過程。 3、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4、氨基轉換作用:氨基酸的氨基轉給其他化合物(如:丙酮酸),形成的新的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5、脫氨基作用:氨基酸通過脫氨基作用被分解成為含氮部分(即氨基)和不含氮部分:氨基可以轉變成為尿素而排出體外;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合成為糖類、脂肪。 6、非必需氨基酸: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 7、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夠合成的氨基酸,通過食物獲得的氨基酸。它們是甲硫氨酸、纈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等8種。 8、糖尿病:當血糖含量高於160 mg/dL會得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造成的疾病由於糖的利用發生障礙,病人消瘦、虛弱無力,有多尿、多飲、多食的「三多一少」(體重減輕)症狀。 9、低血糖病:長期飢餓血糖含量降低到50~80mg/dL,會出現頭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狀,喝一杯濃糖水;低於45mg/dL時出現驚厥、昏迷等晚期症狀,因為腦組織供能不足必須靜脈輸入葡萄糖溶液。
語句: 1、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脂類代謝的圖解參見課本。 2、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並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三類營養物質之間相互轉化的程度不完全相同,一是轉化的數量不同,如糖類可大量轉化成脂肪,而脂肪卻不能大量轉化成糖類;二是轉化的成分是有限制的,如糖類不能轉化成必需氨基酸;脂類不能轉變為氨基酸。 3、正常人血糖含量一般維持在80-100mg/dL范圍內;血糖含量高於160mg/dL,就會產生糖尿;血糖降低(50-60mg/dL),出現低血糖症狀,低於45mg/dL,出現低血糖晚期症狀;多食少動使攝入的物質(如糖類)過多會導致肥胖。 4、消化:澱粉經消化後分解成葡萄糖,脂肪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質在消化道內被分解成氨基酸。 5、吸收及運輸:葡萄糖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主動運輸),經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以甘油和脂肪酸和形式被吸收,大部分再度合成為脂肪,隨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組織器官中。以氨基酸的形式吸收,隨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 6、糖類沒有N元素要轉變成氨基酸,進而形成蛋白質,必須獲得N元素,就可以通過氨基轉換作用形成。蛋白質要轉化成糖 類、脂類就要去掉N元素,通過脫氨基作用。 7、唾液含唾液澱粉酶消化澱粉;胃液含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質;胰液含胰澱粉酶、胰麥芽糖酶、胰脂肪酶、胃蛋白酶(消化澱粉、麥芽糖、脂肪、蛋白質);腸液含腸澱粉酶、腸麥芽糖、腸脂肪酶(消化澱粉、麥芽糖、脂肪、蛋白質)。 8、胃吸收:少量水和無機鹽;大腸吸收:少量水和無機鹽和部分維生素;小腸吸收:以上所有加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胃和大腸都能吸收的是:水和無機鹽;小腸上皮細胞突起形成小腸絨毛,小腸絨毛朝向腸腔一側的細胞膜有許多小突起稱微絨毛微絨毛擴大了吸收面積,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
第七節 生物的呼吸作用
名詞: 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體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並且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4、發酵:微生物的無氧呼吸。
語句: 1、有氧呼吸:①場所:先在細胞質的基質,後在線粒體。②過程:第一階段、 (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細胞質的基質); 第二階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線粒體);第三階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線粒體)。 2、無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無氧呼吸進化而來):①場所:始終在細胞質基質②過程:第一階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階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 ②高等植物被淹產生酒精(如水稻), (蘋果、梨可以通過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產生乳酸,高等動物和人無氧呼吸的產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區別和聯系①場所:有氧呼吸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第二、三階段在線粒體② 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階段不需O2,;第三階段:需O2,第一、二、三階段需不同酶;無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③氧化分解: 有氧呼吸--徹底,無氧呼吸--不徹底。④能量釋放:有氧呼吸(釋放大量能量38ATP )---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儲存在ATP中;無氧呼吸(釋放少量能量2ATP)-- 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儲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第一階段相同。 4、呼吸作用的意義: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 5、關於呼吸作用的計算規律是: 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時, 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物質的量之比為1:3 ②產生同樣數量的ATP時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質的量之比為19:1。如果某生物產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氣量相等,則該生物只進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氣,只產生二氧化碳,則只進行無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釋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氣量多,則兩種呼吸都進行。 6、產生ATP的生理過程例如:有氧呼吸、光反應、無氧呼吸(暗反應不能產生)。在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內,形成ATP的場所是: 細胞質基質(無氧呼吸)、葉綠體基粒(光反應)、線粒體(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第八節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名詞: 1、同化作用(合成代謝):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生物體把從外界環境中攝取的營養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儲存能量,這叫做~。 2、異化作用(分解代謝):同時,生物體又把組成自身的一部分物質加以分解,釋放出其中的能量,並把代謝的最終產物排出體外,這叫做~。 3、自養型:生物體在同化作用的過程中,能夠直接把從外界環境攝取的無機物轉變成為自身的組成物質,並儲存了能量, 這種新陳代謝類型叫做~。 4、異氧型:生物體在同化作用的過程中,不能直接利用無機物製成有機物,只能把從外界攝取的現成的有機物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儲存了能量,這種新陳代謝類型叫做~。 5、需氧型:生物體在異化作用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從外界環境中攝取氧來氧化分解自身的組成物質,以釋放能量,並排出二氧化碳,這種新陳代謝類型叫做~。 6、厭氧型:生物體在異化作用的過程中,在缺氧的條件下,依靠酶的作用使有機物分解,來獲得進行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這種新陳代謝類型叫做~。 7、酵母菌:屬兼性厭氧菌,在正常情況下進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條件下,酵母菌將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8、化能合成作用:不能利用光能而是利用化學能來合成有機物的方式(如硝化細菌能將土壤中的NH3與O2反應轉化成HNO2,HNO2再與O2反應轉化成HN03,利用這兩步氧化過程釋放的化學能,可將無機物(CO2和H2O合成有機物(葡萄糖)。
語句: 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異同點:①相同點都是將無機物轉變成自身組成物質。 ②不同點: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無機物氧化產生的化學能。 2、同化類型包括自養型和異養型,其中自養型分光能自養--綠色植物,化能自養:硝化細菌;其餘的生物一般是異養型(如:動物,營腐生、寄生生活的真菌,大多數細菌);異化類型包括厭氧型和需氧型,其中寄生蟲、乳酸菌是厭氧型;其餘的生物一般是厭氧型(多數動物和人等)。酵母菌為兼性厭氧型。 3、新陳代謝的類型必須從同化類型和異化類型做答。(硝化細菌為自養需氧型,藍藻為自養需氧型,蘑菇為異氧需氧型,菟絲子為異氧需氧型)。 4、光合作用屬於同化作用,呼吸作用屬於異化作用。

⑵ 生活用水的水處理

常用的水處理方法有:(一)沉澱物過濾法、(二)硬水軟化法、(三)活性炭吸附法、(四)去離子法、(五)逆滲透法、(六)超過濾法、(七)蒸餾法、(八)紫外線消毒法等。
一、沉澱物過濾法
沉澱物過濾法的目的是將水源內之懸浮顆粒物質或膠體物質清除干凈。這些顆粒物質如果沒有清除,會對透析用水其他精密的過濾膜造成破壞或甚至水路的阻塞。這是最古老且最簡單的凈水法,所以這個步驟常用在水純化的初步處理,或有必要時,在管路中也會多加入幾個濾器(filter)以清除體積較大的雜質。濾過懸浮的顆粒物質所使用的濾器種類很多,例如網狀濾器,沙狀濾器(如石英沙等)或膜狀濾器等。只要顆粒大小大於這些孔洞之大小,就會被阻擋下來。對於溶解於水中的離子,就無法阻攔下來。
二、硬水軟化法
硬水的軟化需使用離子交換法,它的目的是利用陽離子交換樹脂以鈉離子來交換硬水中的鈣與鎂離子,*此來降低水源內之鈣鎂離子的濃度。其軟化的反應式如下:
Ca2++2Na-EX→Ca-EX2+2Na+1
Mg2++2Na-EX→Mg-EX2+2Na+1
式中的EX表示離子交換樹脂,這些離子交換樹脂結合了Ca2+及Mg2+之後,將原本含在其內的Na+離子釋放出來。
三、活性碳
活性碳是由木頭,殘木屑,水果核,椰子殼,煤炭或石油底渣等物質在高溫下干餾炭化而成,製成後還需以熱空氣或水蒸氣加以活化。它的主要作用是清除氯與氯氨以及其他分子量在60到300道爾頓的溶解性有機物質。活性碳的表面呈顆粒狀,內部是多孔的,孔內有許多約1Onm~lA大小的毛細管,1g的活性碳內部表面積高達700-1400m2,而這些毛細管內表面及顆粒表面就是吸附作用之所在。影響活性碳清除有機物能力的因素有活性碳本身的面積,孔洞大小以及被清除有機物的分子量及其極性(Polarity),它主要*物理的吸附能力來排除雜物,當吸附能力達飽合之後,吸附過多的雜質就會掉落下來污染下游的水質,所以必須定時利用逆沖的方式來清除吸附其上的雜質。
四、去離子法
去離子法的目的是將溶解於水中的無機離子排除,與硬水軟化器一樣,也是利用離子交換樹脂的原理。在這 使用兩種樹脂-陽離子交換樹脂與陰離子交換樹脂。陽離子交換樹脂利用氫離子(H+)來交換陽離子;而陰離子交換樹脂則利用氫氧根離子(OH-)來交換陰離子,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互相結合成中性水,其反應方程式如下:
M+x+xH-Re→M-M-Rex+xH+1
A-z+zOH-Re→A-Rez+zOH-1
上式中的的M+x表陽離子,x表電價數,M+x陽離子與陽離子樹脂上H-Re的氫離子交換,A-z則表陰離子,z表電價數,A-z與陰離子交換樹脂結合後,釋放出OH-離子。H+離子與OH-離子結合後即成中性的水。這些樹脂之吸附能力耗盡之後也需要再還原,陽離子交換樹脂需要強酸來還原。
五、逆滲透法
逆滲透法可以有效的清除溶解於水中的無機物,有機物,細菌,熱原及其它顆粒等,是透析用水之處理中最重要的一環。所謂滲透(osmosis)是指以半透膜隔開兩種不同濃度的溶液,其中溶質不能透過半透膜,則濃度較低的一方水分子會通過半透膜到達濃度較高的另一方,直到兩側的濃度相等為止。在還沒達到平衡之前,可以在濃度較高的一方逐漸施加壓力,則前述之水分子移動狀態會暫時停止,此時所需的壓力叫作 滲透壓 (osmotic pressure),如果施加的力量大於滲透壓時,則水份的移動會反方向而行,也就是從高濃度的一例流向低濃度的一方,這種現象就叫作逆滲透。逆滲透的純化效果可以達到離子的層面,對於單價離於(monovalentions)的排除率(rejectionrate)可達90%-98%,而雙價離子(divalent ions)可達95%-99%左右(可以防止分子量大於200道爾敦的物質通過)。
六、超過濾法
超過濾法與逆滲透法類似,也是使用半透膜,但它無法控制離子的清除,因為膜之孔徑較大,約10-200A之間。只能排除細菌,病毒,熱原及顆粒狀物等,對水溶性離子則無法濾過。超過濾法主要的作用是充當逆滲透法的前置處理以防止逆滲透膜被細菌污染。它也可用在水處理的最後步驟以防止上游的水在管路中被細菌污染。一般是利用進水壓與出水壓差來判斷超過濾膜是否有效,與活性碳類似,平時是以逆沖法來清除附著其上的雜質。
七、蒸餾法
蒸餾法是古老卻也是有效的水處理法,它可以清除任何不可揮發性的雜質,但是無法排除可揮發性的污染物,它需要很大的儲水槽來存放,這個儲水槽與輸送管卻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血液透析用水不用這種方式來處理。
八、紫外線消毒法
紫外線消毒法是常使用的方法之一。紫外線消毒不產生任何二次污染物,屬於國際上最新一代的消毒技術,它以其高效率、廣譜性、低成本、長壽命、大水量、無污染等其他消毒手段無法比擬的優點,已在西方發達國家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消毒手段 。它的殺菌機理是破壞細菌核酸的生命遺傳物質,使其無法繁殖,其中最重大的反應是核酸分子內的pyrimidine鹽基變成雙合體(dimer)。一般是使用低壓水銀放電燈(殺菌燈)的人工253.7nm波長的紫外線能量。紫外線殺菌燈的原理與日光燈相同,只是燈管內部不塗螢光物質,燈管的材質是採用紫外線穿透率高的石英玻璃。一般紫外線裝置依用途分照射型,浸泡型及流水型。
九、生物化學法
[1]生物化學水處理方法利用自然界存生的各種細菌微生物,將廢水中有機物分解轉化成無害物質,使廢水得以凈化。生物化學水處理方法可以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氧化塔、土地處理系統、厭氧生物水處理方法。生物化學水處理法的流程:原水→格柵→調節池→接觸氧化池→沉澱地→過濾→消毒→出水。
1、活性污泥水處理方法
(1)鼓風曝氣:即排流式曝氣,將壓縮空氣不斷地鼓入廢水中(主要裝置由曝氣鼓風機和曝氣器組成),保證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氧,以維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分解水中有機物,以達到水處理的凈化效果。
(2)機械曝氣:即表面曝氣,利用裝在曝氣池內的機械葉輪轉動,劇烈攪動水面,使空氣中的氧溶於水中,供微生物生命活動,進行生化作用以達到水處理的凈化效果。
(3)純氧曝氣:它是按鼓風曝氣方法向水中吹入純氧,以提高充氧效率,從而加快水處理的凈化速度。
2、生物膜水處理方法
(1)生物濾池:使廢水流過生長在濾料表面的生物膜,通過兩面間的物質交換及生化作用,使廢水中有機物降解,達到水處理的凈化目的。
(2)生物轉盤:由固定在一橫軸上的若干間距很近的圓盤組成,不斷旋轉的圓盤面上生長一層生物膜,以達到水處理凈化效果。
(3)生物接觸氧化:供微生物棲附的填料全部浸於廢水中,並採用機械設備向廢水中充入空氣,使廢水中有機物降解,以凈化廢水。
3、土地處理系統 (1)土地滲濾:利用土壤膜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來進行生活污水處理,同時利用污水中的水、肥來促進農作物、牧草、樹木生長。
(2)污水灌溉:這種水處理方法主要目的為灌溉,以充分利用凈化後的污水。
4、厭氧生物水處理方法:利用厭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機物,達到水處理凈化目的,同時產生甲烷氣、CO2等氣體。
生活用水(domestic water)人類日常生活所需用的水。包括居民日常生活用水(飲用、洗滌等室內用水和洗車、綠化等室外用水)和公共設施用水(浴池、商店、旅館、學校、醫院、市政綠化、清潔、消防等用水)。中國的年生活用水總量約600多億立方米(2001年),大城市人均每人每年生活用水量為70~247立方米,中小城市人均年用水量約為32~166立方米,農村人均用水量約28立方米。由於中國大部分城市和農村未實現分質供水,所以生活用水的水質評價一般仍沿用飲用水的標准或採用優於Ⅳ類水的標准來衡量。

⑶ 在農業生產上,農民伯伯為什麼總是給植物先施肥後立即澆水灌溉

稀釋肥料,否則會燒死莊稼
大家知道作物生長離不開水,因為水是植物細胞原生質的重版要組成部分,它不僅直接參權加作物體內的很多生化反應,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它還是最重要的溶劑,很多無機物、有機物的吸收、運輸、生化反應直到排出體外都要先溶於水才能實現;如果沒有水分吸收陽光中的紅外線、紫外線,並通過蒸發帶走熱量,植物就會萎蔫、焦枯.所以從某 種意義上說水比肥更重要.

⑷ 為什麼不能用海水灌溉

請你做個家庭小實驗,把洗凈的新鮮黃瓜或者白菜控干水分後切成小塊放入盤中,然後撒上一些食鹽。一段時間後再來看,蔬菜變蔫了,同時盤子里有了許多水,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水分子有一個特徵,它極喜歡與鹽交朋友。如果我們用半透膜(一種能夠允許某些大分子如水分子透過,但不允許其它分子透過的薄膜)把不同濃度的兩種食鹽水分隔開,則水分子就不斷地由稀鹽水那一側,向濃鹽水那側滲透,最後兩側濃度相等。 由於水分子的這個特點,造成了帶鹽蔬菜中的水分就不斷滲透出來的現象。莊稼的生長是依靠它的根部不斷地從泥土中吸取水分,並且利用水把土壤中的氧分吸收並輸送到莖和葉子中去,海水中含有較多的鹽分,如果用海水灌溉莊稼,海水中的鹽就會隨水一起被莊稼的根部吸收,莊稼自身很難把體內的大量鹽分排送到體外去,因此出現了莊稼體內液體中含鹽量高於莊稼表面的量,最終導致莊稼體內的水分不斷向外滲透,造成養分損失,葉片變黃及枯萎,最終莊稼因脫水而死亡。故此農民就不用海水澆灌莊稼。 鹽既能夠造成植物中的水分流失,又能夠把細胞的水分脫走,因此人們利用鹽的這一特點用食鹽水把蛋、肉、魚等腌泡起來,促使細菌和黴菌裡面的水分不斷向外滲出,造成細菌和黴菌因大量缺水而死亡,避免了食物的腐爛變質。

⑸ 兩道高中生物問題 請解釋明白點 謝謝了~~~~

學會從題目字眼入手~~~~~

1.(關於質壁分離及復原)假定將甲乙兩個某種植物的表專皮細胞分別放入較屬高濃度的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蔗糖分子不能透過半透膜,而甘油分子可以。則兩細胞發生的變化是.....

B甲乙都發生質壁分離,乙復原

「較高濃度的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 「較高濃度」說明細胞外液濃度大於細胞內液濃度,細胞滲透失水。當細胞一直失水細胞內液的濃度就會慢慢升高,直至細胞內外液濃度相等,細胞滲透達到動態平衡。但是蔗糖分子不能透過半透膜,而甘油分子可以,所以處於甘油的細胞由於甘油分子進入,導致細胞內液濃度增加直至大於細胞外液,此時處於甘油的細胞便會開始滲透吸水,所以可以看到「復原」現象。 同甘油一樣的還有苯啊,KNO3溶液。

2 夏季高溫時,用較低溫度的地下水灌溉,容易導致農作物萎縮,其原因主要是....
D根系滲透吸水下降

「農作物萎縮」 說明農作物失水大於吸水量,總權衡後要失去水分。從「較低溫度的地下水灌溉」這一原因看,不會導致葉片蒸騰劇烈,所以A不對。氣孔關閉有利於保水,所以B不符合題意;根系對礦質元素吸收減少,與其無直接聯系,也不符合要求。低溫導致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減慢。所以選D

⑹ 水處理的原理誰可以告訴我下啊`

「水處理」便是通過物理的、化學的手段,去除水中一些對生產、生活不需要的物質的過程。
是為了適用於特定的用途而對水進行的沉降、過濾、混凝、絮凝,以及緩蝕、阻垢等水質調理的過程。
由於社會生產、生活與水密切相關,因此,水處理領域涉及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應用。
常說的水處理包括:污水處理和飲用水處理兩種。經常用到的水處理葯劑有:聚合氯化鋁、聚合氯化鋁鐵、鹼式氯化鋁,聚丙烯醯胺,活性炭及各種濾料等。 常用的水處理方法有:(一)沉澱物過濾法、(二)硬水軟化法、(三)活性炭吸附法、(四)去離子法、(五)逆滲透法、(六)超過濾法、(七)蒸餾法、(八)紫外線消毒法等,現在將這些處理法之原理及功能在此一一說明。
一、沉澱物過濾法 沉澱物過濾法的目的是將水源內之懸浮顆粒物質或膠體物質清除乾凈。這些顆粒物質如果沒有清除,會對透析用水其它精密的過濾膜造成破壞或甚至水路的阻塞。這是最古老且最簡單的凈水法,所以這個步驟常用在水純化的初步處理,或有必要時,在管路中也會多加入幾個濾器(filter)以清除體積較大的雜質。濾過懸浮的顆粒物質所使用的濾器種類很多,例如網狀濾器,沙狀濾器(如石英沙等)或膜狀濾器等。只要顆粒大小大於這些孔洞之大小,就會被阻擋下來。對於溶解於水中的離子,就無法阻攔下來。如果濾器太久沒有更換或清洗,堆積在濾器上的顆粒物質會愈來愈多,則水流量及水壓會逐漸減少。人們就是利用入水壓與出水壓差來判斷濾器被阻塞的程度。因此濾器要定時逆沖以排除堆積其上的雜質,同時也要在固定時間內更換濾器。
沉澱物過濾法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因為顆粒物質不斷被阻攔而堆積下來,這些物質 面或許有細菌在此繁殖,並釋放毒性物質通過濾器,造成熱原反應,所以要經常更換濾器,原則上進水與出水的壓力落差升高達到原先的五倍時,就需要換掉濾器。 二、硬水軟化法
硬水的軟化需使用離子交換法,它的目的是利用陽離子交換樹脂以鈉離子來交換硬水中的鈣與鎂離子,*此來降低水源內之鈣鎂離子的濃度。其軟化的反應式如下:
Ca2++2Na-EX→Ca-EX2+2Na+1
Mg2++2Na-EX→Mg-EX2+2Na+1
式中的EX表示離子交換樹脂,這些離子交換樹脂結合了Ca2+及Mg2+之後,將原本含在其內的Na+離子釋放出來。
現在市面上出售的離子交換樹脂為球狀的合成有機物高分子電解質。樹脂基質(resin matrix)內藏氯化鈉,在硬水軟化的過程中,鈉離子會逐漸被使用耗盡,則交換樹脂的軟化效果也會逐漸降低,這時需要作還原(regeneration)的工作,也就是每隔固定時間加入特定濃度的鹽水,一般是10%,其反應方式如下:
Ca-EX2+2Na+(濃鹽水)→2Na-EX+Ca2+
Mg-EX2+2Na+(濃鹽水)→2Na-EX+Mg2+
如果水處理的過程中沒有陽離子的軟化,不只是逆滲透膜上會有鈣鎂體的沉積以致降低功效甚至破壞逆滲透膜,同時病人也容易得到硬水癥候群。硬水軟化器也會引起細菌繁殖的問題,所以設備上需要有逆沖的功能,一段時間後就要逆沖一次以防止太多雜質吸附其上。另一個值得注意問題的是高血鈉症,因為透析用水的軟化與再還原過程是*計時器來控制,正常情況還原作用大多發生在半夜,這是*閥門在控制,如果發生故障,大量鹽水就會涌進水源,進而造成病人的高血鈉症。
三、活性碳
活性碳是由木頭,殘木屑,水果核,椰子殼,煤炭或石油底渣等物質在高溫下乾餾炭化而成,製成後還需以熱空氣或水蒸氣加以活化。它的主要作用是清除氯與氯氨以及其它分子量在60到300道爾頓的溶解性有機物質。活性碳的表面呈顆粒狀,內部是多孔的,孔內有許多約1Onm~lA大小的毛細管,1g的活性碳內部表面積高達700-1400m2,而這些毛細管內表面及顆粒表面就是吸附作用之所在。影響活性碳清除有機物能力的因素有活性碳本身的面積,孔洞大小以及被清除有機物的分子量及其極性(Polarity),它主要*物理的吸附能力來排除雜物,當吸附能力達飽合之後,吸附過多的雜質就會掉落下來污染下游的水質,所以必須定時利用逆沖的方式來清除吸附其上的雜質。
這種活性碳濾器如果吸附能力明顯下降,必須更新。測定進水及出水的TOC濃度差(或細菌數量差)是考量更換活性碳的依據之一。有些逆滲透膜對氯的耐受性不佳,所以在逆滲透之前要有活性碳的處理,使氯能夠有效的被活性炭吸附,但是活性碳上的孔洞吸附的細菌容易繁殖滋長,同時對於分子較大有機物的清除,活性碳的功效有限,所以必須*逆滲透膜在後面補強。
四、去離子法
去離子法的目的是將溶解於水中的無機離子排除,與硬水軟化器一樣,也是利用離子交換樹脂的原理。在這 使用兩種樹脂-陽離子交換樹脂與陰離子交換樹脂。陽離子交換樹脂利用氫離子(H+)來交換陽離子;而陰離子交換樹脂則利用氫氧根離子(OH-)來交換陰離子,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互相結合成中性水,其反應方程式如下:
M+x+xH-Re→M-M-Rex+xH+1
A-z+zOH-Re→A-Rez+zOH-1
上式中的的M+x表陽離子,x表電價數,M+x陽離子與陽離子樹脂上H-Re的氫離子交換,A-z則表陰離子,z表電價數,A-z與陰離子交換樹脂結合後,釋放出OH-離子。H+離子與OH-離子結合後即成中性的水。
這些樹脂之吸附能力耗盡之後也需要再還原,陽離子交換樹脂需要強酸來還原;相反的,陰離子則需要強礆來還原。陽離子交換樹脂對各種陽離子的吸附力有所差異,它們的強弱程度及相對關系如下:
Ba2+>Pb2+>Sr2+>Ca2+>Ni2+>Cd2+>CU2+>Co2+>Zn2+>Mg2+>Ag1+>Cs1+>K1+>NH41+>Na1+>H1+
陰離子交換樹脂與各陰離子的親合力強度如下:
S02-4+>I->NO3->NO2->Cl->HCO3->OH->F-
如果陰離子交換樹脂消耗殆盡而沒有還原,則吸附力最弱的氟就會逐漸出現在透析用水中,造成軟骨病,骨質疏鬆症及其它骨病變;如果陽離子交換樹脂消耗盡了,氫離子也會出現在透析用水之中,造成水質酸性的增加,所以去離子功能是否有效,需要時常監視。一般是*水質的電阻系數(resistivity)或傳導度(conctivity)來判斷。去離子法所使用的離子交換樹脂同樣也會造成細菌的繁殖引起菌血症,這是值得注意的一點。
五、逆滲透法
逆滲透法可以有效的清除溶解於水中的無機物,有機物,細菌,熱原及其它顆粒等,是透析用水之處理中最重要的一環。要了解"逆滲透"原理之前,要先解釋"滲透(osmosis)的觀念。所謂滲透是指以半透膜隔開兩種不同濃度的溶液,其 中溶質不能透過半透膜,則濃度較低的一方水分子會通過半透膜到達濃度較高的另一方,直到兩側的濃度相等為止。在還沒達到平衡之前,可以在濃度較高的一方逐漸施加壓力,則前述之水分子移動狀態會暫時停止,此時所需的壓力叫作 "滲透壓 (osmotic pressure)",如果施加的力量大於滲透壓時,則水份的移動會反方向而行,也就是從高濃度的一例流向低濃度的一方,這種現象就叫作"逆滲透"。逆滲透的純化效果可以達到離子的層面,對於單價離於(monovalentions)的排除率(rejectionrate)可達90%-98%,而雙價離子(divalent ions)可達95%-99%左右(可以防止分子量大於200道爾敦的物質通過)。
逆滲透水處理常用的半透膜材質有纖維質膜(cellulosic),芳香族聚醞胺類(aromatic polyamides),polyimide或polyfuranes等,至於它的結構形狀有螺旋型(spiral wound),空心纖維型(hollow fiber)及管狀型(tubular)等。至於這些材質中纖維素膜的優點是耐氯性高,但在礆性的條件下(pH ≥8.0)或細菌存在的狀況下,使用壽命會縮短。polyamide的缺點是對氯及氯氨之耐受性差。至於採用那一種材質較好,則目前還沒有定論。
如果逆滲透前沒有作好前置處理則滲透膜上容易有污物堆積,例如鈣,鎂,鐵等離子,造成逆滲透功能的下降;有些膜(如polyamide)容易被氯與氯氨所破壞,因此在逆滲透膜之前要有活性碳及軟化器等前置處理。逆滲透雖然價錢較高,因為一般逆滲透膜的孔徑約在l0A以下,它可以排除細菌,病毒及熱原甚至各種溶解性離子等,所以在准備血液透析析釋用水最好准備這一道步驟。
六、超過濾法
超過濾法與逆滲透法類似,也是使用半透膜,但它無法控制離子的清除,因為膜之孔徑較大,約10-200A之間。只能排除細菌,病毒,熱原及顆粒狀物等,對水溶性離子則無法濾過。超過濾法主要的作用是充當逆滲透法的前置處理以防止逆滲透膜被細菌污染。它也可用在水處理的最後步驟以防止上游的水在管路中被細菌污染。一般是利用進水壓與出水壓差來判斷超過濾膜是否有效,與活性碳類似,平時是以逆沖法來清除附著其上的雜質。
七、蒸餾法
蒸餾法是古老卻也是有效的水處理法,它可以清除任何不可揮發性的雜質,但是無法排除可揮發性的污染物,它需要很大的儲水槽來存放,這個儲水槽與輸送管卻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目前血液透析用水不用這種方式來處理。
八、紫外線消毒法
紫外線消毒法是目前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它的殺菌機理是破壞細菌核酸的生命遺傳物質,使其無法繁殖,其中最重大的反應是核酸分子內的pyrimidine鹽基變成雙合體(dimer)。一般是使用低壓水銀放電燈(殺菌燈)的人工253.7nm波長的紫外線能量。紫外線殺菌燈的原理與日光燈相同,只是燈管內部不塗螢光物質,燈管的材質是採用紫外線穿透率高的石英玻璃。一般紫外線裝置依用途分照射型,浸泡型及流水型。
水處理紫外線殺菌燈 在血液透析稀釋用水所使用的紫外線是安放在儲水槽到透析機器之間的管路上,也就是所有的透析用水在使用之前都要接受一次紫外線的照射,以達到徹底殺菌的效果。對紫外線的感受性最大的是綠膿菌、大腸菌;相反的,耐受性較大的則是枯草菌芽胞體。因為紫外線消毒法安全,經濟,對菌種的選擇性少,水質也不會改變,所以近年已廣泛使用這種方法,例如船上的飲用水就常使用這種消毒法。水中的依哥拉菌、巴斯拉菌、沙門氏菌等等全殺光,能潛入水中心360度殺菌,功效等於水面殺菌燈的三倍。能消除水中祿藻,效果顯著,使用方便,紫外線殺菌燈適用於:各種大小漁場過濾,水處理,大小型水池,游泳場、溫泉。殺菌效率可達99%-99.99%。
九、生物化學法
[1]生物化學水處理方法利用自然界存生的各種細菌微生物,將廢水中有機物分解轉化成無害物質,使廢水得以凈化。生物化學水處理方法可以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氧化塔、土地處理系統、厭氧生物水處理方法。
生物化學水處理法的流程:
原水→格柵→調節池→接觸氧化池→沉澱地→過濾→消毒→出水。
1、活性污泥水處理方法
(1)鼓風曝氣:即排流式曝氣,將壓縮空氣不斷地鼓入廢水中,保證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氧,以維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分解水中有機物,以達到水處理的凈化效果。
(2)機械曝氣:即表面曝氣,利用裝在曝氣池內的機械葉輪轉動,劇烈攪動水面,使空氣中的氧溶於水中,供微生物生命活動,進行生化作用以達到水處理的凈化效果。
(3)純氧曝氣:它是按鼓風曝氣方法向水中吹入純氧,以提高充氧效率,從而加快水處理的凈化速度。
2、生物膜水處理方法
(1)生物濾池:使廢水流過生長在濾料表面的生物膜,通過兩面間的物質交換及生化作用,使廢水中有機物降解,達到水處理的凈化目的。
(2)生物轉盤:由固定在一橫軸上的若干間距很近的圓盤組成,不斷旋轉的圓盤面上生長一層生物膜,以達到水處理凈化效果。
(3)生物接觸氧化:供微生物棲附的填料全部浸於廢水中,並採用機械設備向廢水中充入空氣,使廢水中有機物降解,以凈化廢水。
3、土地處理系統 (1)土地滲濾:利用土壤膜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對污染物的凈化能力來進行生活污水處理,同時利用污水中的水、肥來促進農作物、牧草、樹木生長。
(2)污水灌溉:這種水處理方法主要目的為灌溉,以充分利用凈化後的污水。
4、厭氧生物水處理方法:利用厭氧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機物,達到水處理凈化目的,同時產生甲烷氣、CO2等氣體。

⑺ 什麼時候才能把海水分離出用來灌溉植物

海水需要進行淡化後才可以灌溉的。
具體方法如下:
蒸餾法:蒸餾法雖然是一種古老的方法,但由於技術不斷地改進與發展,該法至今仍占統治地位。蒸餾淡化過程的實質就是水蒸氣的形成過程,其原理如同海水受熱蒸發形成雲,雲在一定條件下遇冷形成雨,而雨是不帶鹹味的。根據所用能源、設備、流程不同主要可分設備蒸餾法、蒸汽壓縮蒸餾法、多級閃急蒸餾法等。
冷凍法:冷凍法,即冷凍海水使之結冰,在液態淡水變成固態冰的同時鹽被分離出去。冷凍法與蒸餾法都有難以克服的弊端,其中蒸餾法會消耗大量的能源並在儀器里產生大量的鍋垢,而所得到的淡水卻並不多;而冷凍法同樣要消耗許多能源,但得到的淡水味道卻不佳,難以使用。
反滲透法:通常又稱超過濾法,是1953年才開始採用的一種膜分離淡化法。該法是利用只允許溶劑透過、不允許溶質透過的半透膜,將海水與淡水分隔開的。在通常情況下,淡水通過半透膜擴散到海水一側,從而使海水一側的液面逐漸升高,直至一定的高度才停止,這個過程為滲透。此時,海水一側高出的水柱靜壓稱為滲透壓。如果對海水一側施加一大於海水滲透壓的外壓,那麼海水中的純水將反滲透到淡水中。反滲透法的最大優點是節能。它的能耗僅為電滲析法的1/2,蒸餾法的1/40。

⑻ 海水淡化的原理

冷凍海水淡化法原理:

海水三相點是使海水汽、液、固三相共存並達到平衡的一個特殊點。若壓力或溫度偏離該三相點,平衡被破壞,三相會自動趨於一相或兩相。

真空冷凍法海水淡化正是利用海水的三相點原理,以水自身為製冷劑,使海水同時蒸發與結冰,冰晶再經分離、洗滌而得到淡化水的一種低成本的淡化方法。

與蒸餾法、膜海水淡化法相比,冷凍海水淡化法能耗低,腐蝕、結垢輕,預處理簡單,設備投資小,並可處理高含鹽量的海水,是一種較理想的海水淡化法。

(8)半透膜灌溉擴展閱讀:

海水淡化的主要用途: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水質好、價格漸趨合理,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和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 從海水中取得淡水的過程謂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主要是為了提供飲用水和農業用水,有時食用鹽也會作為副產品被生產出來。海水淡化在中東地區很流行,在某些島嶼和船隻上也被使用。

海水綜合利用:

海水綜合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學元素利用三個方面。海水直接利用是指以海水為原水,直接代替淡水,用於生活和生產。

工業上用海水進行冷卻,也可作為印染、制葯、制鹼、海產品加工的生產用水。也可用於以海水資源、沿海灘塗資源和耐鹽植物為對象的特殊農業灌溉,當然海水用於沖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海水化學元素提取是指從海水中提取鈉、溴、鎂等化學元素及溶加工技術。

海水淡化是從海水中獲取淡水的過程,一般分為熱法(蒸餾法)和膜法兩大類。目前國內熱法的主流技術是多效蒸餾;膜法的主流技術是反滲透。

⑼ 學習探究可以用什麼主題

本人學的是生物``所以 「探究性」學習 利用現有條件挖掘探究資源——中學生物探究性學習的幾點嘗試天長中學王福霞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標准大力提倡的一種學習方法,它不同於科學家的探究活動,它要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科學知識和技能、體驗科學探究方法,同時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常的教學由於場地、環境、時間等因素的制約,開展探究性學習非常困難。如何利用現有條件,挖掘探究資源,讓學生體驗探究樂趣,是組織探究性學習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幾年的生物教學經驗,談談中學探究性學習的幾點有效嘗試。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探究興趣 生活問題人人關注,因此聯系生活進行專題研究容易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如果再能結合課本知識設置探究性學習內容,還可以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系統掌握相關科學知識。 如「農民如何提高農作物產量?」學生必然聯系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光、CO2、礦質元素、溫度等),有的從光照強度、CO2濃度等方面探究,有的從礦質營養、水分等方面探究,甚至還有同學結合高三選修本生物固氮、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進行探究。我們還可在這一主要探究後繼續討論:農民播種前要選擇優良品種,如何育種?浸泡種子時不能沒入水中原因是什麼?萌發過程中用手摸會發燙是為什麼?播種時用薄膜覆蓋原因是什麼?田間管理要不時鬆土除草,適時灌溉,適時施肥且不同時期施肥種類不同又各是為什麼?收割後種子曬干再儲藏為什麼?如果把大米種下去,能否長出水稻?通過上述問題討論,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逐步探究思考,將高中所有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構建成一定的知識網路,有利於學生尋找解題突破口。 二、設置串聯雙基的問題組合,培養探究習慣 針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開展探究性學習不失為很好的教學方法,但在復習過程中受時間的限制,難以開展。此時我們可轉換探究模式,通過設置串聯雙基的問題組合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概念和知識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學會學習。長期如此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習慣。 如細胞膜功能的復習,我們可設置以下問題組合:人吸入的O2和呼出的CO2分別以何種方式穿越肺泡細胞膜?該方式有什麼特點?人吃的麵粉、脂肪、蛋白質為什麼要經過消化才能被吸收?消化的終產物分別是什麼?這些產物又以什麼方式進入血液?這些方式又有何特點?水和無機鹽進入消化道又以什麼方式被吸收?科學家發現小腸絨毛上皮細胞能從消化了的食物中吸收葡萄糖,卻很難吸收相對分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這個事實說明了什麼?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層層思考,學生得出了相應的答案,並將這些答案串聯,形成了細胞膜功能的知識體系,包括物質跨膜運輸的兩種方式、各自特點、包含的實例及細胞膜功能特點等。也正是在這些知識逐步構建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得到了培養。 三、挖掘科學史素材,激發探究靈感 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把科學史作為附加知識以「講故事」的方式介紹給學生,這樣可以讓學生簡單地了解歷史,但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如果我們能把科學史中的教育素材挖掘出來加以整理、轉化,設計成科學性、啟發性的小課題,激發學生的探究靈感,便能讓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思路發現知識,同時也會被科學家們追求真理,堅韌不撥的精神所鼓舞。 如「光合作用產生澱粉」的發現。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發現並逐步解決探究性問題:「植物可以更新空氣」的實驗局限性是什麼?假設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澱粉可用什麼檢測?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是什麼?要探究光合作用是否產生了澱粉,實驗組與對照組區別關鍵在什麼?實驗據此可設什麼作單一變數?這個變數如何實現?比較一下,哪種變數更容易實現?為了排除實驗前光合作用的影響,還應對葉片作什麼處理?那麼如何設計該實驗呢?學生討論分析後設計實驗方案,教師點評並總結薩克斯實驗。這樣在模擬探究過程中學生經過思考順利達成了實驗設計方案,這就讓學生體驗了科學思維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同時也了解了光合作用需要光並產生了澱粉的知識。 四、用實驗創設情境,激活探究思維 實驗是一種高級的直觀教學方式,它包括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對結果的感性認識。但是就實驗的步驟和方法而言,如果平鋪直敘地、生硬地講述,學生很難理解和接受,更談不上知識的進一步整合應用。因此可以轉變實驗模式,通過啟發性問題設置探究情境,激活學生探究思維,引導學生體驗探究過程。 如「滲透作用」演示實驗中可首先提出演示實驗的目的,即探究滲透作用發生的條件,然後引導學生熟悉實驗裝置,了解半透膜。在此前提下層層設置以下問題:①清水中的水分子能穿過半透膜進入長頸漏斗嗎?長頸漏斗中的水分子能穿過半透膜進入清水嗎?蔗糖分子呢?一段時間後觀察;②長頸漏斗內、外液面各有什麼變化?為什麼? 這種動態變化會一直持續嗎?如果將燒杯中的清水和漏斗中的蔗糖液互換又會出現什麼現象?如果將清水換成同濃度的蔗糖溶液,又會是什麼現象?③如果半透膜換成紗布,長頸漏斗內外又各有什麼變化?④據此實驗滲透作用發生的條件是什麼?通過層層引導,學生主動構建了半透膜概念,了解了滲透原理及發生條件,然後再請學生回顧演示實驗裝置;⑤設問:該實驗是否符合實驗設計基本原則?為了增強實驗設計的科學性還應增設什麼樣的對照實驗?這就引導學生在達成實驗目的同時,又自主探究了實驗設計的基本要素,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唯書是從」的局面。 五、傳授科研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前面的幾種探究性學習都是在課堂中完成的,但學生的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可將探究的觸角延伸到學生的課余時間。落實研究性學習便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它讓學生真實地體驗了類似科學家的研究過程。 研究性學習最終要獲得研究報告,它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研究型報告(包括實驗報告和社會調查報告),它建立在研究者對研究主題開展了實驗和調查的基礎上,重點是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另一種是綜述型報告,它建立在對相關的圖書資料的查閱和分析上,重點是提出自己的觀點。 為發揮學生個人優勢,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可操作如下: ①課題確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課題來源、課題選擇的范圍和角度,再對學生分組,由學生自行確定課題,課題經初審、終審,最後公開。 ②課題研究:面對這些課題,學生表現出高度熱情。各小組據各自優勢選擇課題並設計研究方案,方案經評審後再由學生深入社會各個領域調查研究:有的進入實驗室做實驗;有的到圖書館、聲像閱覽室查資料;還有的走出校門到環保局、醫院、企業等單位和部門現場采訪、實地考察及查閱資料,最後記錄並分析研究結果。 ③成果總結:各小組得出研究報告,先讓報告人自行陳述,再由其他同學提問,報告人答辯,最後評定成績並結題。 通過以上研究性學習的落實,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拓寬了其知識面,而且發展了其探究思維,培養了其探究精神,提高了其表達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最終使他們綜合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閱讀全文

與半透膜灌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濾紙能否過濾水 瀏覽:826
科藍環保凈化器怎麼調 瀏覽:378
小米f1空氣凈化器怎麼連網 瀏覽:387
樹脂財神公仔製作 瀏覽:318
污水泵口徑70每小時出水量 瀏覽:136
補牙的樹脂部分會爛嘛 瀏覽:466
為什麼減壓蒸餾時必須 瀏覽:95
太陽能熱水器時間久了有水垢嗎 瀏覽:230
超濾膜濾芯干化 瀏覽:81
廢水水質ph值多少為好 瀏覽:980
排放廢水錳超標會有什麼責任 瀏覽:718
污水中toc怎麼測 瀏覽:619
響水處理違章地址 瀏覽:139
台灣反滲透法草案 瀏覽:394
提升泵啟停 瀏覽:245
凈水器廢水閥修理 瀏覽:573
安裝污水管的工程量計算公式 瀏覽:421
光固化樹脂性能 瀏覽:949
凈化器的噪音怎麼辦 瀏覽:497
比較准確的污水測試盒 瀏覽: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