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城鎮污水管網詳規

城鎮污水管網詳規

發布時間:2025-04-28 23:12:03

『壹』 資中縣城區規劃是怎樣的

一是完善城市發展規劃。以高標準的規劃引領規范城鄉建設,完成縣城總規專修編;完成縣城小東門部屬分片區、北門外部分片區、城南入城線以西部分片區4平方公里控制詳規的編制和重點集鎮測繪控制點、座標體系調整;完成縣城抗震救災及重大項目的規劃設計工作。 二是構建中等城市框架。按照「以交通圈拓展城市圈」的思路,啟動一批城市骨架道路建設;全面實施縣城東幹道東延線、東幹道西延線、廣場路東延線、學府路南延線、縣城南環線等道路建設;啟動縣城北環線建設,逐步完善城市交通體系,不斷拓寬城區面積,確保新增建成區面積4平方公里。 三是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完善古城建設一期工程和沱江二橋主體工程建設,抓好濱江大道一期工程、縣城一級客運站、城區污水處理廠、筆架山公園、天然氣儲氣站和城鎮居民災後恢復重建等重點項目建設,完成城鎮供水、供氣管網建設;加快郵政綜合樓、萇弘麗景、上景陽光等城市標志性建築建設,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四是強化城市管理。(完)

『貳』 如皋丁堰鎮的規劃,有誰知道嗎

丁堰鎮「十二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

「十二五」時期,丁堰鎮經濟社會發展將處於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期、城鎮化加速期、更高水平小康向基本現代化邁進期。為了把握戰略機遇,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特製訂本規劃綱要(草案),規劃期為2011~2015年。

第一章 發展背景

第一節 「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十一五」以來,全鎮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主動適應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搶抓發展機遇,破解發展難題,增創發展優勢,實現了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始終把增加全鎮經濟總量、提高人民收入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跨越發展的思路,積級策應宏觀調控,推進經濟迅猛發展,年終各項經濟指標考核排名持續位於全市前列。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8.28億元(現價,下同),上升到2009年的19.02億元,預計2010年完成22億元,年均遞增2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5972.83元,上升到2009年的35845.55元,預計2010年可實現40800元。財政收入由2005年的5157萬元,上升到2009年的10343萬元,預計2010年完成12500萬元,年均遞增19.4%;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由2005年的1823萬元,上升到2009年的3557萬元,預計2010年完成4900萬元,年均遞增21.9%。連續多年在鎮級小康社會綜合考核中名列前茅。
新農村建設勢頭強勁。大力實施高效農業規模化工程,規模項目農業投入佔比持續提高,由2005年的1.2568億元上升至2009年的2.539億元,占年計劃623.83%;設施農業面積穩定增加,2005年為1020畝,2009年增至3415畝;培育了一批種植園區、養殖園區,新增鎮級種植園區5個,養殖園區5個。建立了鎮土地流轉中心,實現了村級土地流轉服務站全覆蓋,累計流轉土地面積由2005年的400多畝增加到2009年的2500多畝,預計2010年流轉土地8000多畝。農民集中小區建設進展迅速。
工業經濟擴量提質。緊緊圍繞加快發展這一主題,堅持工業第一方略,加快轉型升級,努力構造新興工業格局,形成了以紡織、化工、服飾、皮革、機械為支柱的產業格局。工業經濟總量迅速擴大,2005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僅有35.14億元,到2009年已到達139.55億元,預計201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 168 億元;2009年實現應稅銷售17.25億元,預計2010年實現應稅銷售收入23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到2009年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總數達到20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5家,產值達25億元,佔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12%,佔全鎮規模工業產值的40%。預計2010年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總數達25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7家,產值達30億元。
招商引資、項目投入成效顯著。牢牢把握「工業強鎮」發展戰略要求,始終以招商引資為第一要務,堅持走出去、引進來,抓項目、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05年全年形成合同外資3039萬美元,實際到帳外資485.7萬美元;引進市外民資 14167萬元。到2009年底完成注冊外資3078萬美元,實現到賬外資1238萬美元;預計2010年完成注冊外資3570萬美元,實現到賬外資1500萬美元。2005年全年完成項目投入8.4億元,新上項目50多個,擴改項目15個。到2009年全鎮完成工業項目投入9.38億元,預計2010年全鎮工業項目投入9.85億元。
服務業加快發展。我鎮立足產業優勢和比較優勢,發揮區位新優勢精心打造服務業,積極發展交通運輸、物流倉儲、餐飲服務、旅遊觀光農業、房地產開發等產業。到2009年,全年完成服務業投入1.59億元,服務業稅收近千萬元;實現服務業增加值3.38億元,比2005年翻了一翻。預計2010年服務業投入1.7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服務業投入1.24億元;服務業增加值4.2億元;服務業稅收1310萬元。
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緊抓項目建設、環境打造等重點工作,積極打造「魅力丁堰」,小城鎮建設成績顯著。2005年作為「十五」的最後一年,確定了全鎮今後的村民集中點數量,全鎮確定了10個集中居住區,每個區入住2500人左右;2009年,集居區開工建設666戶,建成498戶,完成農民進城進鎮原住房拆遷復墾403戶,復墾土地面積294.14畝。2010年計劃農民集中區開工450套。農村通達工程全面完成,完成了《如皋市丁堰鎮區總體規劃修編(2008-2025)》,鎮區框架全面拉開,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建設加快推進,334、226省道全面貫通。健身休閑廣場、農貿市場、星級酒店、污水處理廠、垃圾中轉站等建設到位。建成區人口2.66萬人,面積2.75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25.1%,城鎮化率48.68%。鎮容村貌不斷改善,居住環境不斷提升。
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加大。節能減排扎實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有效實施。建設省級配套的污水管網,建立垃圾收集處置、河道整治、道路養護、綠化造林「四位一體」的管理體制,提高村級「戶集中、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收集處理水平;充實人員隊伍實施長效管理,對30位城管隊員定崗定職,每月進行考核評比,對全鎮環境實施長效管理。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9.5%,為全市創建秸稈機械化還田示範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9年夏圩、新堰、劉海、朝陽等4個村順利通過了「綠化合格村」驗收。我鎮代表南通及我市接受了省綠化造林工作抽查驗收並通過。
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始終堅持科學的發展,以人為本,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大力打造「丁香書韻」 教育品牌,放大丁堰鎮教育「一條街」示範效應,通過了「省教育現代化先進鎮」驗收,中心幼兒園成功地創建成如皋市第二家「省示範性實驗幼兒園」;丁堰中學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追求高考目標達成效果的最大化,近年來高考本科達線人數上升幅度居全市所有完中前列,其中2009年本科上線率居同類學校第二,獲如皋高中教學質量評估二等獎。2005-2009年我鎮獲得「如皋市民政工作現進鄉鎮」榮譽;敬老院現內設168個床位,供養老人95人,2006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敬老院」,2007年被評為省「關愛工程」合格單位。人武工作穩步推進,2005年以來共有136人入伍,其中考取軍校11人,轉士官25人,高中直接考取飛行員3人,考取其他軍校10人。鎮衛生院順利完成改制任務。
幾點啟示:「十一五」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鎮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總結經驗和啟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始終堅持跨越發展不動搖。堅定不移地把工業興鎮作為第一方略、把招商引資作為第一要事,實現了經濟社會各項指標跨越發展。二是始終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堅持以科學發展為指導,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注重經濟社會同步推進,一二三產同步轉型。三是始終堅持統籌發展不動搖。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四是始終堅持和諧發展不動搖。全面加快政府工作法制化進程,切實保障人民民主權利。大力營造良好平安法治環境,為建設更高水平小康鎮提供保障。五是始終堅持以黨的建設作保障。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三套班子整體聯動共抓轉型;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創先爭優共推轉型;統戰、人武、群團、社團組織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共助轉型。

第二節 「十二五」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是如皋加快轉型升級、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進而向基本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學趕張家港、建設新如皋」發展速度繼續領先、總量位次不斷前移的持續追趕時期,是「三化」互動並進、城鄉一體化加快推進、民生不斷改善、成果更加惠民的重要時期。
國內外、如皋的經濟形勢:一是和平、發展、合作仍是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世界多級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總體保持增長,科技創新醞釀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初步預測,未來10年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為2%,發展中國家經濟平均年增長率為發達國家的2-3倍。二是從國內看,「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攻堅時期,國家將致力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擴大內需、農業現代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代工業體系建設、區域協調發展、城鎮化、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社會建設、文化發展、改革開放等重點工作。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仍將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國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三是區域環境進一步優化。長三角一體化和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個中心城市建設將進一步加快,功能清晰的沿海產業和城鎮帶將會加快形成。隨著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正式獲批以及開發開放功能的日趨完善,如皋完全有可能搶抓機遇,加速跨江聯動、江海聯動,推進產業升級,實現快速崛起。總體看來,「十二五」時期,我鎮將面臨一個充滿機遇的外部環境,這為我鎮在新起點上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良好契機。
「十二五」期間,丁堰鎮擁有的發展機遇和條件:一是發展理念新、轉型定位高。早轉型、快轉型已成為全鎮上下的自覺追求,鎮東部日化專業園區和西部高新產業園區起步早、推進快,成效好。二是區位優勢顯、項目質量優。沿海高速在丁堰設有出口,334省道即將全線貫通;上海制皂集團(如皋)、南通恆康海綿製品、楊天機電等一大批優質項目相繼落戶。三是開發思路寬、發展態勢好。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的機制基本形成,大開發、大招商、大建設、大投入的發展態勢得到強化。
面臨的挑戰和不利因素:一是經濟結構仍然不夠合理。紡織服裝、皮革、化工等傳統產業所佔比例偏高,高新產業佔比偏低,產業結構升級任務較重。二是經濟社會發展方式亟待轉變。技術創新資源短缺,科技投入強度不足,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不夠等問題增加了轉型難度。三是和諧社會建設步伐仍需加快。社會事業投入相對不足,社會保障水平有待提升,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難度增大。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十二五」時期認真加以研究和解決。

第二章 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根據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立足丁堰發展的新階段,緊緊圍繞建成「基本現代化示範鎮」總體目標,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以民生幸福為根本,以學趕江陰新橋鎮為動力,著力提升丁堰鎮綜合實力和城鎮品位,加快推進經濟轉型與和諧社會建設,持續推動全鎮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第二節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丁堰鎮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經濟質量顯著提高、科技發展顯著進步、文化實力顯著加強、人民生活顯著提升,社會和諧顯著增強、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建成全國文明鎮、江蘇省百強鎮、現代農業示範鎮、如皋市三個文明協調發展先進鎮。成為以工業、物流、商貿為主導的綜合型中心城鎮、區域物流中心、中心城區的東大門、如皋市鎮域經濟的領頭羊。
經濟增長目標。2015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0億元,年均增長26%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1萬元,年均增長21.9%以上。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7:63:30。財政總收入達到5億元,年均增長32%以上,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億元,年均增長32%以上。全部工業應稅銷售達到180億元,年均增長50.9%。「十二五」期間,規模工業投入累計80億元以上,實際利用外資累計2億美元。
社會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鎮總人口控制在7萬人左右,鎮區人口5萬人;新增鎮區人口3萬人、7500戶;城市化水平70%以上;高中教育普及率95%,高等教育入學率68%;每萬人擁有醫生數40人,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100%;社會保險綜合參保率100%;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95%以上;城鄉村(居)民依法自治達標率100%。
生態環境目標。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0分;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80%;工業用水重復率7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0%;工業固體廢棄物處置利用工作率98%;建成區環境噪音達標覆蓋率80%;城鎮綠化覆蓋率45%。
民生改善目標。到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43000元,年均增長13.3%;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1000元,年均增長15%;恩格爾系數≤36%;農民居住向社區集中度明顯提高,房地產開發面積每年達25萬平方米以上,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42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50平方米;供水普及率100%;數字電視普及率100%;百戶電腦普及率95%。社會救助體系比較完備,動態消除低收入戶。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動態全覆蓋。

第三章 工作重點及思路舉措

第一節 開放型經濟
緊抓戰略機遇期,進一步提升開放型經濟在丁堰鎮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到2015年累計實現到帳外資2億美元,外貿出口額達6億美元。
加強載體招商。高標准推進特色園區建設,建設以楊天機電、金象鋁業、恆康家居科技為龍頭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丁堰西部高新產業園區,面積1500畝,目標產出100億元)、以上海制皂集團為龍頭的日用化工專業園區(丁堰東部工業園區,已建成區面積450畝,預留區面積600畝,目標產出100億元,其中上海制皂集團產出達50億元)、以丁紡、美國西東為龍頭的紡織服裝專業園區(已建成面積450畝,預留區面積500畝,目標產出20億元)。
聚焦重點招商。以培育30億元產業為龍頭,10億元產業為支撐的產業體系為目標,以電子、數控機械、船舶配套、汽車配件等先進製造業和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為重點放向,加大引進技術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外貿出口量大等的龍頭型項目。抓住新長鐵路、新334省道、沿海高速帶來的發展機會,大力引進運輸、通訊、倉儲等現代服務業項目。鼓勵外資參與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重大項目建設。禁止能耗高、佔地多、有污染的項目落戶。
轉變招商方式。堅持「重商、親商、富商、安商」的招商策略,堅持國內招商和國外招商同步推進,在以上海、浙江、蘇南為招商重點的同時,將關注點投向東南亞、日韓和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實現由區位優勢、政策優勢招商向環境優勢、服務優勢、配套優勢、人才優勢招商轉變,圍繞主鎮區開發,沿海高速道口、丁平線和334線沿線等重要地塊,積極打造「商貿物流區」、「民營經濟區」,吸引大酒店、大賓館以及中介、信息等服務項目落戶,為項目招商提供配套服務。強化親商理念,進一步營造招商氛圍,依法保障外商的投資權益。
發展外貿外經。堅持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實施積極主動的外貿外經戰略。充分發揮外貿扶持政策的引導作用,促進出口企業調整外貿出口結構,加快扶持一批龍頭型出口企業,培育起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出口優勢,形成以美國、歐盟、日本和香港為重點,以周邊國家為支撐,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合理分布的市場格局;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主動參與各種形式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開展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有效利用境外的資源,發展海外工程承包,擴大國際農業合作。同時,加強對企業的指導和服務,防範各類風險。

第二節 工業發展
大力實施以工興鎮第一方略,深入推進主導產業高端化、高新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品牌化,切實加大服務力度,不斷提高工業經濟運行效益。到2015年,全部工業應稅銷售收入達180億元,年均增長50%。其中:數控、智能電器設備製造業27億元;紡織新材料製造業36億元;服裝工藝品業18.5億元;精細化工產業35.5億元;皮革製品業27億元;其它產業36億元。規模工業應稅銷售收入達170億元,年均增長50%,佔全部工業應稅銷售收入的95%。打造兩個100億產業園區,一個20億產業園區。恆康海綿和制皂集團成功實現上市,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創建工作取得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
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重點發展電子、數控機械、船舶配套、汽車配件等,打造特色產業園區、特色產業功能區。引導企業逐步向產業高端環節升級,加大技術創新,不斷提高裝備水平和產品科技含量。控制低端產業和劣勢企業擴張,淘汰達不到安全生產、環保要求和高能耗的劣勢企業。
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通過孵化、引進、壯大、提升等路徑,重點扶持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材料產業重點發展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新型金屬材料與新型建築材料和微電子、光電子材料、新型顯示材料、新型紡織材料,同時提升傳統紡織材料製造水平;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環境污染防治專用設備製造、環保材料和葯劑、節能裝備產品。加快載體建設,加強政策扶持,加大項目投入,不斷提高新興產業占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服務全市創新型城市的建設目標,全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到2015年,全鎮高新技術產業企業達到50家,其中省以上創新型企業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90億元,高新產業產值比重達50%。加快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化,重點發展電子、數控等產品,培育12家以上科技製造型龍頭企業和成長型企業,打造新興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引進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特色產品。
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以國內外領先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紡織服裝、皮革、化工等傳統產業,積極發揮 「四大」行業協會的組織引領作用。依託重點企業加快產業集聚,推動產品向高端環節升級,實現關鍵技術特別是紡紗技術自主化,推進品牌建設,完善產業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以丁紡為首的一些傳統企業能主動轉型,自挖潛力,進行產品結構調整。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絲維爾」智能調溫粘膠纖維,設計開發的新產品相繼通過了南通市科技成果鑒定,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第三節 城鎮建設
到2015年,城鎮化水平達到70%以上,建成區人口達5萬人,建成區面積5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45%,建成基礎設施齊全、配套功能完善、服務業發達的新型城鎮,建成國家衛生鎮。
不斷完善城鎮規劃。依託丁平線和334線沿線,進一步編制和完善行政服務區、商貿物流區、民營經濟區、工業集中區、居住示範區、公園景觀區的修建性詳規,確保空間布局規劃全覆蓋。
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交通、水利、電力、電信、環保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1.6億元。「四橫四縱」的鎮區道路框架高標准建設到位,切實做到道路路面質量好、綠化品位高、各類管線全。區域供水和區域管道供氣全面實施到位。加大舊鎮改造力度,確保老鎮區完成拆遷改造量60%以上。
迅速完善功能配套。全面推進「十個一」(一個靚麗的鎮區入口、一張貫通的鎮區路網、一條繁榮的核心街區、一個開放的生態公園、一個多功能的文體中心、一個上檔次的商務賓館、一個高標準的農貿市場、一個宜居的農民集居區、一個精緻的商品房小區、一個完善的工業集中區)工程建設,其中生態公園、農貿市場、農民集居區、商品房小區總面積達153.03萬平方米。在「五角場」入口建成蘇通大廈、福友綜合樓、時代超市、鎮公共衛生服務中心等高層建築群,在鎮區聚集泛亞賓館、蘇果超市、萬聯超市、德得惠超市、同欣園酒店、服裝城等眾多三產服務業;建成標准高、設施優的農貿市場,不斷增強鎮區集聚力和輻射帶動力。
加快進城進鎮步伐。大力發展房地產業,房地產開發量年均達25萬平方米以上;加快推進皋南社區、鳳山社區等500戶以上的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加快建設面積為7.5萬平方米的鳳山社區等高檔次商品房小區。完善集居區配套設施,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進鎮居住,每年新增進鎮居住人口6000人左右。

第四節 農業農村發展
大7力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農業高產、優質、高效、外向、生態、安全的可持續發展方向,重點抓好「高效農業雙倍增」計劃、保護耕地、土地整理復墾、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建設、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節水農業、農業清潔環保生產等工作,大力發展優質稻米、特色水產、設施蔬菜、優質生豬,建設一批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糧食高產技術普及化示範村、農業示範基地、有機糧食生產基地、有機果蔬生產基地、有機果蔬加工基地、有機畜禽養殖場(基地)。2011-2015年,土地畝產出達10000元,農業增加值爭取達到3億元;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5萬畝,糧食總產確保40500噸;蔬菜面積由0.43萬畝增加到1萬畝,產量從畝產2.15噸提高到4.3噸;水果種植面積從1000畝提高到3000畝,產量從485噸提高到679噸。肉、蛋產量分別保持4200噸、920噸。到2015年,設施農業總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規劃建設綠色食品稻米基地4000畝,有機食品稻米基地1500畝;花木面積發展到3000畝;建成休閑觀光農業3000畝。生豬、家禽規模養殖佔比達100%。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
大力提升農民集居水平。按照城鄉統籌發展規劃,強勢推進農民進鎮居住,到2015年,力爭50%的農戶進入集居區,基礎設施配套到位,公共服務配套齊全,社區管理體系健全。
大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重點抓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和沼氣建設、農村清潔工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等八項工作。實施「雙百」工程,穩定提高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社區衛生服務站示範化建設率達100%;不斷完善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確保新增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覆蓋率達100%。
不斷創新農村體制機制。嚴格規范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推進多種形式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引導土地向規模經營主體集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區股份合作、資金互助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產業化程度。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和農村小額信貸業務,健全農村信用和農村擔保體系,增強金融支農功能和實力。

『叄』 元寶山區的行政區劃

1983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元寶山區,轄原赤峰市平庄、五家、元寶山3個公社,赤峰縣美麗河、小五家、哈拉卜吐、建昌營4個公社和太平地、安慶溝2個公社部分大隊,喀喇沁旗山前公社和馬蹄營子、樓子店2公社部分大隊。原區址雲杉路,1993年遷至平庄鎮。
1987年,元寶山區面積887平方千米,人口26.5萬,其中蒙古族2.6萬。轄3街道8鎮2鄉:西露天街道、雲杉路街道、馬林街道、平庄鎮、建昌營鎮、五家鎮、美麗河鎮、風水溝鎮、元寶山鎮、古山鎮、山前鎮、小五家回族鄉、哈拉卜吐鄉。區政府駐平庄鎮,距市政府36千米。
至2000年末,元寶山區轄2個街道、9個鎮、1個民族,58個行政村、62個居委會。 2013年元寶山區編制了平庄城區21平方公里控制性詳規和平庄、元寶山兩個城區重點地塊修建性詳規,完成五家鎮鎮域總體規劃和3個重點村建設規劃。投資2.5億元,延伸改造紅山路、銀河街等7條城區街路;續建平庄樂園三期,規劃建設古山國家森林公園,新增城區綠地21.4萬平方米;完善供熱、供水、排水管網41公里,升級改造平庄、元寶山鎮污水處理廠,建成平庄三水源供水工程。美麗河鎮被評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範鎮。集中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城鎮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區內班線公交化改造全面完成。葉赤線、錦白線鐵路擴能改造和平元一級路前期工作有序推進。馬家灣段公鐵立交橋竣工通車。元寶山至遼寧老官地跨河大橋完成主體工程。建成通村油路32.9公里。穩步實施古山、元寶山礦區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恢復土地4495畝。

『肆』 烏江鎮的經濟概況

2011年,全鎮預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36.7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1.5億元,比2006年分別增長5.4倍和5.7倍;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600萬元,比2006年增長2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2.7億元,比2006年增長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7987元,比2006年增長2倍多。先後獲得了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安徽省五大邊貿重鎮之一,安徽省綜合改革試點鎮,安徽省批「擴權強鎮」試點鎮,安徽省首批產業集群專業鎮,安徽省新農村建設示範鎮,安徽省全民健身示範鄉鎮等。
2011年
基地園區初具規模。園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5億元,建成了4平方公里省精細化工基地和3.5平方公里烏江工業園兩大載體,完成了道路、供排水管網、供電、電信、有線電視等建設,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服務功能更加齊全,初步形成了精細化工、精密鑄造、新型材料、倉儲物流、服裝加工五大主導產業。
農業結構得到優化。克服各種自然災害,特別是成功抵禦了2008年特大雪災和2011年重大旱情,農業生產連年豐收,黃金瓜、豆類、蔬菜等種植面積迅速增長,效益明顯提升。全鎮萬畝蔬菜、萬畝瓜果、萬畝苗木、萬頭牲畜的產業結構已初步形成,生態養殖、規模種植模式開始推廣。蔬菜產業提升行動全面啟動,新建蔬菜基地400畝;農業科技入戶全面推進,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預測預報進村入戶,牲畜強制免疫到點到面。
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以城市建設年為契機,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完善鎮區功能,全力提升城鎮化水平。五年累計投入1億多元用於城鎮基礎建設,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6.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提高近12個百分點,達35%。東星花園和七星家園建成,結束了烏江無高檔住宅小區的歷史;新的計生所、派出所、煙草所、財政分局大樓投入使用,改善了鎮直單位的辦公條件;君臨尚城建成和項羽路、烏香路改造,改變了鎮區的面貌;七星路建成通車,拉開了鎮區的框架。
人居環境有效改善。投入2000多萬元,對烏江主大街實施硬化、凈化、亮化、美化和綠化。佔地80畝,集健身、文化活動為一體的烏江鎮文化體育廣場已全面啟動;綜合性文化站和濱河健身長廊已投入使用。綠化鎮區南入口、美化東河沿、亮化項羽路,完成河灣溝整治、老街改造和北庄生態濕地工程。積極實施華星老廠區搬遷和鐵鵬水泥技改工作,不斷建設宜居烏江。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投入1700多萬元,實施了村村通工程,完成了54公里水泥路面,有效解決了農民出行難的問題。實施了人飲水工程,投資500多萬元,改造和擴建卜集自來水凈化設施,有效地解決了2.5萬人吃水難的問題。實施了文化惠民工程,全鎮新建農家書屋7個,有效解決了農民求知難的問題。推進了新農村建設,順利完成了三批23個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工作,有效解決農民居住環境差的問題。 烏江是全國著名的「縫紉工之鄉」,九十年代初有二十多家小服裝廠,培訓了數千名縫紉工。僅向浙江海寧一地就輸送了千名縫紉工,《浙江日報》、《海寧日報》、《錢塘江報》都作過報道。
本鎮工業經濟和社會事業迅猛發展,先後被命名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安徽省五大邊貿集鎮之一、安徽省綜合改革試點鎮。
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我鎮經濟發展的定位是:工業強鎮、邊貿重鎮、旅遊名鎮。為實現這一目標,2003年我們創辦了烏江工業園作為招商引資的載體和平台。兩年的發展,烏江工業園已初具規模,分為一園三區,即中心工業區、化工區、四聯工業區。
07年中心工業園新征土地1120餘畝,園區面積由原0.8平方公里擴大到近2平方公里,化工園新征土地410畝,建成區達1600多畝。總投資近2000萬元的工業園通江大道已完成830米路基工程,二期工程全面啟動,中心園主幹道東延、西拓1000多米,二縱二橫框架初步形成。下水道、人行道改造工程即將完工,新安裝路燈80多盞,園區形象進一步提升,功能進一步完善。園內分食品深加工、機械製造、輕紡服裝三大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
烏江化工區屬烏江工業園的特色園,以化工產業為主導,重點發展生態農葯、生物制葯、精細化工等高科技含量的化工產業。園區位於長江岸邊,總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化工園始建於2004年,分兩期建設。化工園一期規模1200畝,已有上市公司安徽華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入園建設,主要生產生態農葯,總投資10億人民幣,06年7月將全部投產;二期4000畝用地規劃已完成,詳細規劃正在編制之中。建成後可容納80家化工企業入園,預計總投資35億元,主要吸引國內外化工企業入園投資。
化工園依長江,靠省道(105),近高速(江北沿江高速),5000噸級的化工園自備碼頭正在規劃建設,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園區建有日供2萬噸自來水廠一座,建有11萬伏變電所、3.5萬伏變電所各一座,化工專用污水處理廠正在建設中,設有國家級達標污水排放口。
四聯工業開發區是蘇皖兩省合作創辦的新型辦園模式,由南京市浦口區、安徽和縣人民政府、南北兩個烏江鎮四家聯合創辦的工業園。整合和縣及南烏江鎮的土地資源與浦口區及北烏江鎮的資金、政策、項目資源,實行優勢互補。
園區地處蘇皖交界處巢寧路邊,距長江三橋僅13公里。園區規劃面積4500畝,分為房地產項目區和工業加工區。目前正在做詳規,對外招商。 烏江鎮位於和縣東北隅,皖蘇兩省交界處,處於南京一小時都市圈區域,全鎮總面積為1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4萬畝,水面面積2.1萬畝,林業面積0.96萬畝。交通便利,土質良好,經濟作物面積較大,五早作物播種面積及耕作水平均在全縣前列,是城郊的菜藍子。
2005年全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75000畝(含復種),其中優質水稻面積62500畝,占水稻總播種面積的95%,油菜總播種面積36055畝,蔬菜總面積7890畝,大棚蔬菜面積6800畝,以發展無公害蔬菜為突破口,發展特色農業,形成萬畝水產養殖、萬畝無公害蔬菜、萬畝花卉苗木的產業格局。
烏江衛花:在古鎮東首的烏江大橋,橋身橫跨蘇皖兩省,它是和縣、新浦口區兩縣的交界處。橋南為和縣烏江鎮,橋北為新浦口區烏江鎮,形成了一鎮南北兩縣古制的風貌。
洪武九年(1376年),和縣尊教、懷德、任豐、白馬四鄉(今高旺、石村、龍山、城東)劃歸原江浦縣。從烏江鎮卜陳至橋林十里、橫路及烏江橋北一帶,地處長江下游江灘,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加之四季雨水充沛,適合農作物生長,除盛產稻麥、五穀雜糧外,尤以棉花著稱,時稱「衛花」。烏江「衛花」產量之高,顏色之白,纖維之長,保暖之強,異於其它各地所產之棉,是烏江農民重要的經濟作物。
昔日,烏江以棉花行、米行為盛較多。在和浦所屬烏江一帶,民間對「烏江衛花」傳說頗多,更神乎其神地稱之為「寶花」、「花中仙子」。每到金風送爽習習之時,花仙子從天而降,散寶花於田野,造福於人間。所以「衛花」—「寶花」,誰能得之,終生享用。
某年有一位老婦,時值臘冬,無錢過年,冒著鵝毛大雪,身背棉花,上街叫賣,從南街到北街,無人過問,遂轉回。當她經過一家棉花行時,被一位住行客人看到,如此大雪,老婦身上及棉袋,竟無一片雪花,無一點水珠,很是奇怪,隨喚老婦人入行內,解袋看花,即以行市最高價,加倍付給,購下此棉。後來這人就用這袋「衛花」,製成一件「火龍寶衣」。又傳說,一農民秋後在范家花園中一塊棉田裡拾野棉花(棉花收獲後,殘落在地下的棉花,將拾得的棉花做成茶焐子(從前沒有保溫瓶即用布與棉花縫制茶焐子)時值寒冬,滴水成冰,然茶焐子里的水保溫不涼。
等等奇聞,使「烏江衛花」因此馳名大江南北,尤以寧滬一帶為盛。故而每年秋後,各地棉商蜂擁烏江,收購大批棉花,運往各地,加工銷售。在南京、蘇州、上海等地,凡是做棉絮、棉檔生意的大商店,其店牌橫匾上都大書特書「烏江衛花」字樣,可想「烏江衛花」飲譽之盛了。據志載,清代詩人吳本錫曾來烏江,他對烏江衛花大為贊嘆有詩雲:湖洲絲棉甲天下,溫暖不如烏江花賈舶欲來天氣好,家家白雪曬檐牙。
自明末清初以來,烏江地區棉花生長日趨發達,家家種棉,一到秋天,這里成了銀色海洋,蔚為大觀。隨著衛花聲譽大振和產量劇增,烏江、橋林開設了許許多多棉花收購行,僅烏江鎮就分布於老街上的棉花行便有十餘家,有的是百年老行,每年都收購千擔以上的上等皮棉,運往江浙等地,為了使棉籽軋成皮棉,大大小小人工操作的軋花廠、絞花機遍於街鄉,隨之而來的棉籽榨油廠,棉餅加工廠,也相繼興起,如花園油坊、駐馬油坊、五一油坊、許油坊等等,年產近萬斤棉籽油和大量棉籽餅,遠銷蘇南、皖南一帶。在烏江、橋林,一些手工業者開始建造小型紡織作坊,有上十家之多。如烏江范家紡織坊,便有十餘台織布機,織梭晝夜不停,小機布出現於市上,成了人們「搶手貨」,這樣就初步形成了烏江衛花的種植、收購、軋花、加工、紡織、生產、銷售一條龍的繁榮市場。
30年代初,為了適應「烏江衛花」的生產需要,在今烏江鎮項羽北路兩側興建了一座大型全部機械化的棉花加工廠—烏江軋花廠,該廠全部使用進口機器,自動流水生產線,年產量萬擔以上,據說這座工廠是蔣夫人宋美齡投資建造的,她還來廠視察過。抗日戰爭勝利後,該廠又引進美國「愛」字和「德」字棉品種,廣為種植,與「烏江衛花」媲美,一時傳為佳話。當時有人吟詩贊揚說:千古英雄一霸王,烏江重鎮史名揚。棉花盛產傳聲譽,水陸交通好地方。

閱讀全文

與城鎮污水管網詳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河道旁污水管道施工方案 瀏覽:964
超純水中的細菌用什麼檢測儀 瀏覽:253
擠壓型飲水機怎麼用 瀏覽:464
住宅北方有污水溝化解 瀏覽:330
進行水蒸氣蒸餾的條件 瀏覽:830
污水管斷裂怎麼處理 瀏覽:27
工業污水用什麼離心機 瀏覽:834
紡織印染廢水治理多少錢 瀏覽:8
超濾十反滲透怎麼處理鹽水 瀏覽:532
污水管埋設做法 瀏覽:405
精油能去水垢 瀏覽:309
小米空調凈化器怎麼連wifi 瀏覽:15
四輪改液壓提升器 瀏覽:934
江鈴全順6座柴油空調濾芯在哪裡 瀏覽:896
棗庄凈水器怎麼樣 瀏覽:57
水墨印刷後污水處理設備管理制度 瀏覽:504
奧克斯飲水機水溫怎麼調 瀏覽:94
保安器過濾器全圖 瀏覽:107
購買飲水機計什麼科目 瀏覽:901
樹脂浮雕背景畫製作 瀏覽: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