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污水知識 > 河北省唐河污水庫污染

河北省唐河污水庫污染

發布時間:2025-04-06 18:05:52

❶ 京津冀都市圈水問題分析

目前,用水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問題等幾個方面。

2.4.1 水資源問題

水資源問題主要是水資源總量較少,人均佔有量不斷減少,水資源的支撐力下降,並從一般性的資源性缺水轉向供水不足、水浪費和水污染相互作用形成的綜合型結構性缺水。

京津冀都市圈是嚴重資源性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317m3,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畝均水資源佔有量306m3,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為緩解水資源短缺,外援水和再生水的利用在不斷提高(表2.6)。

北京及周邊地區發生持續乾旱,1999~2008年10年平均降水量476mm,僅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81%。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源密雲、官廳水庫平均來水分別為2.86億m3和0.88億m3,水庫蓄水量分別由2001年初的15.4億m3和4.2億m3下降到2008年末的11.3億m3和1.63億m3(圖2.7)。天津市年人均水資源量為160m3,加上入境和引灤入津外調水量,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370m3,遠低於世界的人均佔有量1000m3的缺水警戒線,屬重度缺水地區,是全國平均年人均水資源量2338m3的十四分之一,也就是比全國平均水平的月平均水量都要低。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天津發展的瓶頸。河北省是嚴重的資源型缺水省份,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203億m3,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311m3,是全國平均值的七分之一,不及國際上公認的人均1000m3缺水標準的三分之一,甚至比不上以乾旱缺水著稱的中東和北非地區。近幾年,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河北省用水量逐年增長,年用水量已經高達220億m3,但可利用量僅為170億m3,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據有關資料統計,河北省城市日缺水量達150萬~170萬m3,所有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石家莊市平均每年水資源為22.4億m3,近幾年,全市平均每年實際用水量已達35億~40億m3,虧缺的部分主要靠超采地下水補齊。同時,由於水資源的重復利用水平較低、節水觀念淡薄、浪費嚴重,更加劇了人口過剩與資源短缺的矛盾。經濟圈內只要河流及地下水減少情況嚴重(來源:基於循環經濟的京津冀都市圈水資源問題研究)。

圖2.7 1999~2008年密雲、官廳水庫來水過程圖

2.4.2 水環境問題

京津冀都市圈水環境問題主要是水污染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僅2004年城鎮生活和工業廢污水排放量就達30億m3,其中北京市12.8億m3,天津市5.6億m3,河北省8個市11.2億m3。而2004年10個城市集中污水處理能力只有453萬t/天,按每年運行330天計算,年處理污水量只有14.9億m3,低於城鎮廢污水排放量的一半,由於管理和資金上的問題,很多污水處理廠還不能正常運行。

河流污染情況依然嚴重。京津冀都市圈2004年進行水質評價的8200km的河長中,只有4000km的河長水質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I~III類,有約4200km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污染河長佔53%。其中天津薊運河、北運河,張家口洋河、石家莊洨河、保定府河污染嚴重。

在25座大型水庫中,多數水質良好,但北京官廳、承德廟宮兩庫水質劣於III類,其他水庫庫區水質符合III類標准。白洋淀區水質總體不良,有56%水面為IV類,22%為V類,22%劣於V類(表2.13)。

按《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環境質量標准》(GB/T14848-93)進行地表水、地下水的評價表明,京津冀都市圈水質污染已相當嚴重。地表水中,灤河及冀東沿海污染河長占評價河長的40.5%,海河北系佔63.7%,海河南系佔77.5%。

由於都市圈各城市水源地主要為水庫的蓄水和地下水,對水庫和地下水水質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在現狀評價的15個水庫中,大部分水庫水質為Ⅲ類,密雲、大黑汀和崗南水庫水質較好為Ⅱ類,官廳和洋河水庫最差,水質為Ⅳ類。主要超標項目有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大腸菌群和溶解氧。

通過對評價區67261km2面積內314個觀測井淺層地下水水質進行評價,沒有Ⅰ類和Ⅱ類水質,Ⅲ類、Ⅳ類和Ⅴ類水地區面積分別為19372km2、19255km2和28634km2。主要超標項目有氨氮、總硬度和亞硝酸鹽氮。在評價區內,承德地下水水質較好。主要水庫和地下水水質評價結果見表2.13,表2.14。

表2.13 2004年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水源地水庫水質狀況

註:根據2002年6月1日起實施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83),依據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按功能高低依次劃分為五類:

Ⅰ類:主要適用於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

Ⅱ類: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

Ⅲ類: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遊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

Ⅳ類: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Ⅴ類:主要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表2.14 2004年京津冀都市圈平原區淺層地下水水質狀況

資料來源:中國水務局,水資源專題報告,2004年。

全市有一半以上的河道水質不達標,部分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受到污染。六環以內520km河道,部分河段污染嚴重。已治理的河道,由於新水補充少,水質不能保證。2008年,北京市污水年排放量13.20億m3,年處理污水總量10.43億m3,污水處理率78.9%左右,仍有大量未處理的廢污水排入河道和滲井滲坑。全市河流有48%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河流水體有46%超過IV類水質標准,其中超過V類的達45%,城市下遊河道多為超V類水體污染嚴重。官廳水庫上游地區大量廢污水排入水庫造成水庫水質超過了地表水環境Ⅲ類標准,1997年後已經不能作為城市生活飲用水源,密雲水庫近年來也有富營養化趨勢。地下水超Ⅲ類標準的佔47.5%,主要為總硬度、渾濁度和NH3-N超標。

若不考慮原生天然水質,僅考慮次生污染造成的水質狀況,都市圈內監測井代表面積72551km2,其中未經污染(Ⅲ類水質)面積佔49%,輕度污染(Ⅳ類水質)佔24%,重度污染(Ⅴ類水質)佔27%,主要污染物有氨氮、亞硝酸鹽氮等。各市地下水受污染情況(表2.15)。

表2.15 地市平原(含盆地)地下水受污染情況單位:km2

資料來源:中國水務局水務報告,北京,2004年。

2.4.3 水生態問題

京津冀都市圈的水生態問題主要表現在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和地下水過量開采三個方面。主要原因是水資源減少,水環境破壞造成的。

2.4.3.1 河道斷流,入海水量銳減

在灤河、陡河、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白溝河、南拒馬河、唐河、瀦龍河、滹沱河、滏陽河、子牙河等河流平原段中,已有約一半以上的河道乾涸,其中永定河三家店以下、薊運河九王莊以下、滹沱河黃壁庄水庫以下河段幾乎全年乾涸。2004年(枯水年),灤河、潮白河、大清河、子牙河入海水量只有10億m3,比50年代年年均量減少了95%以上。河流乾涸使水生動植物失去了生存的條件,失去了補給地下水、輸沙、排鹽等作用,喪失了河道航運、景觀等功能。因入海水量減少,各主要河口水生生物生存環境惡化,河口淤積加劇,每年清淤任務繁重。

2.4.3.2 濕地萎縮,作用衰退

白洋淀、青甸窪、黃庄窪、七裏海、大黃堡窪、團泊窪、北大港、大浪淀、南大港等9個平原重要湖泊濕地,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2570km2降至2000年的469km2,減少了82%。濕地萎縮大大降低了其作為「地球之腎」調節氣候、調蓄洪水、凈化水體、提供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作為生物基因庫的功能。

2.4.3.3 地下水超采

平原以地下水為主要水源的唐山、石家莊、保定、廊坊等城市,被迫加大地下水開采,淺層地下水位每年以1~2m的速度下降。地下水開采量所佔比例不斷提高,從2000年的占總供水量的67%提高到2004年的78%,由於降水入滲等補給量減少,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下水過量開采,部分地區含水層已經枯竭。長期以來,由於持續乾旱和水資源短缺,加之對水生態缺乏保護意識,部分地區水土資源開發過度,人與自然爭水問題突出,國民經濟用水擠占生態環境用水現象嚴重。北京市地下水年超采量5.8億m3左右。由於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擠占河湖及地下水系統生態用水,引發了河流斷流、湖泊萎縮、濕地退化、地下含水層疏干、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態與環境問題。北京市地下水資源管理工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特別是北京市區嚴重超量開採的局面得到了控制,但目前廣大郊區各縣對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尚缺乏宏觀控制的手段。

2.4.4 水災害問題

自然災害中,洪水、泥石流、乾旱、台風等與水有關的災害佔80%以上。水資源危機必然帶來生態系統惡化、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

城市水災害的類型多種多樣,根據地理位置基本有五種類型:①傍山型:城市建於山口沖積扇或山麓,在降雨量較大時常因泥石流、滑坡等造成重大傷亡。②沿江型:城市靠近大江大河,城區附近一旦決堤,城市將遭受洪水圍困。③濱湖型:城市位於湖濱,當汛期湖泊水位高漲時,城市的低窪地區將遭受水災。④濱海型:城市位於海濱,由於地區沉降等因素,往往內澇災害嚴重。⑤窪地型:城市建於低窪地區或排水困難地區以及城市排水設施不足,使城市內澇損失嚴重,有些城市降雨量稍大就成災。

京津冀都市圈為主要的城市地帶,水災害的問題首先表現為城市路面硬化,街道雨水淤積,雨水滲透不及時帶來的水澇災害,從而影響城市正常的工作及生活。特別是北京近幾年曾連續乾旱導致沙塵暴侵襲北京城,造成了城市空氣質量惡化。北京市區面臨的水災害主要是暴雨帶來的城市交通的中斷,以及由此帶來的道路路基損壞,而北京周邊一些景區面臨泥石流的考驗,如密雲、懷柔、延慶、房山、門頭溝、平谷等地則是泥石流高發區。另外水資源缺乏,降水量少,城市熱島效應嚴重。天津城市水災害表現為濱海型,主要是內澇災害,而河北八市區主要是窪地型水災害(來源:基於循環經濟的京津冀都市圈水資源問題研究)。

❷ 地下水污染與環境演化趨勢

一、地下水污染原因分析

我省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的水質趨於惡化,尤其是豫北的南樂—內黃—滑縣、修武—衛輝一帶,中東部的開封—長葛—許昌—漯河—上蔡一線以東地區和南陽盆地西南部地區,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其中部分組分的分布受環境水文地球化學規律的控制如高鐵、高錳、高銻、高氟、低碘等,屬於原生態的劣質水;而更多的則與人類工程活動緊密相關,如總硬度、礦化度、「三氮」、高錳酸鹽指數(化學耗氧量)、揮發酚、六六六含量的變化等,則是人為因素污染所致。盡管我省各地地下水污染原因和污染途徑不盡相同,但是歸納起來可以認為,造成我省地下水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未經處理的工業「三廢」和城鎮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農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礦產資源的大規模開發,造成礦渣的亂堆亂放和選礦廢水任意排放。

(一)全省工業「三廢」、生活污水排放情況

據統計,全省的工業「三廢」排放總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1965年為4.9×108m3,1985年為12.8×108m3,2004年已增加到13.3×108m3;工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90年的49×104t增加到2004年的111×104t;固體廢物產生量由1990年的2039×104t增加到2004年的5140×104t,增加152%,見表3-3。盡管我省環境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已由1990年的43.5%提高到2004年的93.7%,但對環境尤其是地表水環境造成的壓力依然很大。

表3-3 河南省工業「三廢」排放及處理情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鎮人口急劇膨脹,生活污水排放量也相應增加。2004年,全省廢水排放總量為25.06×108m3,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為11.73×108m3,約佔47%。

(二)全省農葯、化肥施用情況

由表3-4可以看出,全省農葯化肥的施用量呈逐漸增加趨勢。其中,化肥施用量(折純量)1978年為52.54×104t,1988年增加到154.57×104t,1998年為320.80×104t,2004年已增加到493.16×104t。2004年的化肥施用量較1978年增加了839%。全省農葯的施用量亦呈逐年遞增趨勢:1990年全省農葯施用量為3.31×104t,2000年為9.55×104t,10年間增加了近2倍。農葯使用量為1.5kg/ha,以有機磷類、聚酯類農葯為主。進入21世紀以後,全省化肥施用量仍在繼續增加,至2004年,全年化肥施用量已達10.12×104t。農用化肥使用量為2501kg/ha,氮、磷、鉀施用比例為:1:0.4:0.19,氮肥充足,部分地區用量偏高,鉀肥不足。農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1990年為2.75×104t,2004年增加到10.16×104t,較1990年增加了269%。表3-5反映了2004年度我省各地區農葯化肥施用情況。從此表可以看出,在18個地(市)中,該年度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屬南陽市,為67×104t;化肥施用量最少的是濟源市,化肥施用量為2.1×104t。該年度農葯施用量最多的是周口市,為1.77×104t;最少的是濟源市,農葯使用量為0.04×104t。2004年全省化肥施用量4931580t(折純量),其中氮肥2213036t,磷肥1024159t,鉀肥475422t。農業面污染源對環境的影響也不可輕視。農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僅污染了土壤,還影響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

表3-4 河南省歷年農葯化肥使用情況統計表

表3-5 2004年全省農葯化肥施用情況統計表

續表

(三)礦業開發過程中廢水、廢渣、廢石的排放概況

我省是礦業大省,礦業的大規模開發勢必會導致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的產生,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礦山廢水含礦坑水、選礦廢水、堆浸廢水、洗煤水;廢渣包括尾礦、廢石(土)、煤矸石、粉煤灰。據《河南省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報告》,全省礦坑水年產出量4.68×108m3,年排放量3.76×108m3,廢石、廢渣年產出量0.32×108t,年排放量0.20×108t,累計積存量2.75×108t(表3-6、表3-7)。全省各礦山企業佔用、改變破壞土地狀況:采礦場佔地9079.67公頃、固體廢料場1703.93公頃、尾礦庫721.99公頃。

表3-6 全省礦山企業廢水廢液排放量表

表3-7 全省礦山企業廢渣排放量表

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及開礦排出的大量廢水不僅污染了土壤,更嚴重地污染了地表水體,致使境內絕大部分河流水質變差,失去使用功能,有的直接變成了排污河。而這些被污染了的地表水體又通過灌溉或直接滲透等途徑使地下水受到了污染。礦山廢渣、工業固體廢棄物、農業上施用的農葯化肥則是在降水作用下,經過溶解、淋濾、離子交換等一系列物理、化學作用使污染物通過包氣帶進入地下水中的。

二、地下水環境演化趨勢

經過對歷史資料的分析和對比,河南省地下水環境已發生了很大變化。而這種變化,始終與人類生產、生活及各種經濟活動息息相關。下面根據不同時期的區域水文地質調查資料和多年來城市地下水質監測結果,概述我省地下水環境的演化趨勢。

概括起來,不外乎兩方面的變化,即量與質的變化,而量的變化則主要反映在水位的變化上。

(一)開采量不斷加大,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前已述及,20世紀50年代,全省地下水年開采量僅(20~25)×108m3,到20世紀末,已增加到130×108m3,增加了6倍。開采量的迅速增加,直接導致地下水位的迅速下降。據有關資料,河南省區域淺層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在60年代之前普遍較淺,80%以上的區域地下水位埋深小於4m,最大埋深不足6m;從90年代起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1976年,水位降落漏斗已經形成,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0~15m,尚未出現埋深大於16m的區域;到90年代初地下水位埋深小於4m的區域縮小近半,最大水位埋深達到16m 左右;90年代末地下水水位埋深小於4m的區域已較小,埋深在4~8m 間的區域面積最大,豫北局部地區地下水水位埋深達20~22m。到2005年,水位仍在持續下降,區域水位降落漏斗總面積已達近萬平方千米,水位埋深超過8m的地區已達21224km2,其中超過16m的地區就達5166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達32~33m。

圖3-3和圖3-4反映了降落漏斗區水位變化情況。其中清豐淺井位於南樂—滑縣漏斗區,從1983至2005年的22年間,水位下降9.28m,年均下降0.42m;孟州氣象局淺井位於溫縣—孟州漏斗區,自1989年以來水位下降了13m,年均下降0.81m。

圖3-3 清豐縣氣象局淺井多年水位動態變化曲線

圖3-4 孟州市氣象局淺井水位動態變化曲線

河南省區域淺層地下水歷年水位埋深面積變化情況見表3-8。此表表明:40年來,我省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埋深發生了巨大變化,水位埋深普遍加大,其中小於2m的分布面積已由1964年的23549km2減少到2005年的8415km2,而大於4m的區域面積則顯著增加。

表3-8 河南省平原區淺層地下水水位埋深面積變化對比表 單位:km2

(二)水化學類型趨於復雜化

水化學類型反映了水的總體特徵,其變化直接反映了地下水環境的演化趨勢。在自然狀態下,地下水中陰離子以重碳酸根(

)、硫酸根離子(

)、氯離子(Cl)為主。1985年,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主要為三種陰離子:重碳酸根(

)、硫酸根離子(

)、氯離子(Cl)相互組合,共出現了27種不同的水化學類型;而本次調查採用相同的分類方法,共出現76種不同的水化學類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又出現了新的水化學類型——硝酸根(

)型,陰離子中,硝酸根佔了主導地位,這在以往是沒有過的。雖然此類型水分布面積不大,但這充分說明地下水中氮的污染已相當嚴重。表3-9反映了2005年與1985年相比水化學類型演變情況。由此表可知,從全區來講,與20年前相比,簡單的HCO3型水的分布面積減少了9437km2,其他復雜的水化學類型面積相應擴大,水化學類型也更加復雜。這說明20年來我省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質趨於惡化。

表3-9 不同時期河南省淺層地下水水化學類型分布情況對比表

(三)水的礦化度發生了變化

地下水礦化度的變化不僅取決於地質環境條件,人為因素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從全區來講,淺層地下水礦化度的變化與人類工程活動緊密相關,其變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為水質淡化期。60年代之前地下水開采量較小,水位普遍較淺,80%以上的區域地下水位埋深小於4m,蒸發作用強,土壤鹽鹼化較為嚴重,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基本處於自然狀態。60年代初期,河南省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全面鋪開興建,先後上馬了三門峽、宿鴨湖、昭平台、白龜山、鴨河口、陸渾等大型水庫。平原地區由於在河道中節節打壩攔蓄,開辟共產主義、東風、紅旗、躍進四大引黃口大引大灌,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上升,豫北和豫東及沿黃地區出現大面積土壤鹽鹼化。1964年,全省鹽鹼地面積達79×104ha,水的礦化度高,局部地段達17.63g/l。自1965年開始,全省大規模開展群眾性的打井運動,治理鹽鹼化,井灌事業迅速發展,地下水開采量增加,水位迅速降低,豫北地區出現了水位降落漏斗,土壤鹽鹼化程度大大降低,水質逐漸淡化,礦化度降低,鹹水分布面積縮小,淡水區域擴大。到1985年,鹹水(礦化度>1.0mg/l)面積縮小到12784km2,其中礦化度>2.0mg/l的分布面積1198km2

第二階段,為礦化度基本穩定或略有升高期。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采量仍在逐漸增加,大部分地區淺層地下位埋深在4m以上,一方面蒸發強度減弱,土壤淋濾作用增強,不利於土壤中鹽分積累;但另一方面水位降低,有利於高礦化度廢污水的滲入,造成淺層地下水污染而使礦化度升高。表3-10就反映了這種變化。與1985年相比,濮陽東南部沿黃地帶、封丘東北部、商丘北部地帶水質淡化,礦化度降低,而內黃—南樂、獲嘉—新鄉、許昌—太康—民權、上蔡—新蔡—正陽和南陽盆地西南部地區水的礦化度則有所升高。表3-10表明,2005年與1985年相比,含量<0.5mg/l的地區面積減少了9121km2,而含量0.5~1.0mg/1、1.0~2.0mg/l、>2.0mg/l的面積則分別增加了7730km2、193km2、1198km2。從整個平原地區來講,水的礦化度基本穩定,部分地區有升高趨勢。

表3-10 不同時期河南省淺層地下水礦化度變化情況對比表單位:km2

(四)高氟水區范圍縮小

地方性氟中毒是我省一個突出的環境地質問題。20世紀80年代初,全省高氟水區(含量>1.0mg/l)分布面積達3.17×104km2,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9%,其成因多屬於鹼化型。其中平原及崗區高氟水分布面積為26654km2。全省共有氟中毒患者385.55萬。我省在飲水型氟中毒病區廣泛實施了改水降氟措施,收到良好效果。截至1997年底,已建改水工程6000多處。20年來,我省西部和南部地區水氟含量基本沒有變化,豫北和南陽盆地的大部分地區水氟含量有所降低,中東部的大部分地區水氟含量則有升高趨勢。與1985年相比,在我省平原和崗區,高氟水面積減少了3474km2(表3-11)。安陽—淇縣一帶的太行山前地帶、洛陽以西的平原和崗區包括靈三盆地和伊洛盆地西部、黃淮海平原西南部南陽盆地唐河—泌陽段等地淺層地下水中的氟化物含量自1985年以來未發生變化,仍屬於低氟水區;新鄉—焦作—沁陽—孟州—溫縣—武陟所構成的環形地帶、洛陽—鞏義—鄭州市區一帶、新鄭—尉氏—開封縣、杞縣—民權等地水氟含量也未發生大的變化,仍屬於中氟水區;清豐—濮陽—浚縣、台前—范縣—濮陽縣南部沿黃地帶、修武—獲嘉、虞城等地,水氟含量保持不變,在1~2mg/l之間,仍屬於高氟水。豫北的南樂—內黃—滑縣—長垣一帶和南陽盆地的鄧州市北部及唐河縣西北部地區水氟含量有所降低。長葛—通許—太康—睢縣—寧陵—永城南部以及蘭考、中牟、項城、沈丘等地水氟含量有所增加。

表3-11 不同時期河南省淺層地下水氟含量變化情況對比表

(五)總硬度大面積升高

與1985年相比,豫北的浚縣—濮陽、豫西的洛寧、豫東的周口—鄲城、豫南的羅山—潢川等局部地段硬度略有降低,靈三盆地、沿黃地帶孟津—蘭考段、中部的寶豐—臨潁—太康、豫南的上蔡—信陽一帶和南陽盆地東部硬度基本保持不變,其餘大部分地區硬度普遍升高。由表3-12可以看出,超標區(含量>450mg/l)面積較1985年增加了23380km2。目前,我省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總硬度超標范圍已達45047km2。這是因為城市大量排放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以及城市郊區引用污水灌溉,污廢水中很多酸、鹼、鹽類等物質被帶進土壤層,經過化合分解、離子交換與離子效應等化學作用,把土壤中的鈣、鎂物質溶解或置換出來。同時,工業廢渣和城市生活垃圾里含有許多有機物與無機物,它們被隨意堆放,或用作農肥,在陽光、氧氣、二氧化碳、水分以及生物的作用下,發生分解、氧化,也把土壤中的鈣、鎂物質置換出來。這些鈣、鎂物質又隨雨水、灌溉水和污廢水滲入地下,從而引起淺層地下水硬度的升高。

表3-12 不同時期河南省淺層地下水總硬度變化情況對比表

❸ 白洋淀乾涸的原因

截止2019年十一月,白洋淀沒有乾涸。

截止2019年十一月,安新縣協調省、市水利部門實施白洋淀生態補水三次,水量1億8000萬立方米。核心區年水位控制在7.6米左右,維持了白洋淀的生態水位。

對維護白洋淀生態系統,發展農牧漁業和旅遊業具有重要作用。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共投入1.9億元,完成污水綜合凈化等11個子項目。

南河至新安北堤六段鹼排水溝改造工程已完工,排沙總長3.3km,土方拆除3.64萬m3,種植荷花1060m2,種植三葉草21000 m2。

投資947.22萬元,實施白洋淀觀光a線及寨南村至東店頭碼頭疏浚任務,疏浚總長度16.6公里,疏浚面積27.36萬平方米。

(3)河北省唐河污水庫污染擴展閱讀:

白洋淀早有人煙,從白洋淀上游徐水縣南庄頭遺址出土的陶片表明,早在全新世初期,原始先民就已到靠近白洋淀的地區活動。

商周時期,人類在的白洋淀的活動范圍逐漸擴大。到春秋時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左傳》載昭公七年春正月侯次於虢。

這里講到的虢,據《讀史方興紀要》注在河北任丘縣西十七里。即如今的後趙村北的高郭城遺址。戰國時期這里又有鄚邑、狸邑。

唐代以前的白洋淀仍保持在天然的未經人工治理的原始面貌。宋代,白洋淀處在宋遼交界地區,為抵禦遼兵進犯,宋在白洋淀進行塘濼,緣邊渚水所聚,因以限遼。

此外,還進行屯田種植,並對邊緣塘泊設置管理機構。通過人工治理使淀泊發揮水利效益。明代,為補充白洋淀人口,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和古北口小興州向安新縣大量移民。

白洋淀地區以魚、葦生產為主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清代,保天運河的開通,對保定地區物資的交流,經濟繁榮,起了很大作用。

❹  水質污染

1.地表水環境質量評估

(1)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

根據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GB 3838—88)依據地面水水域使用目的和保護目標,將其劃分為五類。

Ⅰ類,主要適用於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

Ⅱ類,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貴魚類保護區,魚蝦產卵場等;

Ⅲ類,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一般魚類保護區及游泳區;

Ⅳ類,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V類,主要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2)地表水質現狀

按國家要求,主要河流的各監測斷面上必測項目共18項。針對河南省的實際情況,選取污染現狀中比較嚴重及毒性較大的項目,有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非離子氨、揮發酚、氰化物、總砷、總汞、鉻(六價)、總鉛、總鎘共10項為河流水質監測的必測項目。此10項目的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見表11.1.1。

(3)地面水環境質量變化趨勢

在1986年評價時,全省四大水系中水質以黃河水系較好,長江水系次之,淮河與海河水系嚴重污染。至1997年,四大水系均已呈嚴重污染狀態。黃河水系幹流在1986年時尚以Ⅲ類水為主,至1997年已全部超過Ⅳ類。1998年12月至1999年2月黃河潼關以下發生嚴重水污染事件,下游水質長時間超Ⅴ類。鄭州、新鄉兩市不得不關閉取水閘啟用後備水源地。長江水系1986年Ⅰ、Ⅱ、Ⅲ級河段尚佔48.5%,到1997年降至30%,Ⅳ類以上重污染河段由51.5%升至70%。海河與淮河水系重污染河段均占總斷面數的80%以上。全省Ⅰ、Ⅱ、Ⅲ類清潔與較清潔水河段由1986年的37.5%降至1997年的18.6%。Ⅳ類以上重污染河段則由1986年的62.4%升至1997年的81.4%。20世紀90年代後期,中央、省加大了治理污染力度,我省河流水質逐漸有所改善。1998年全省工業污水排放比1997年減少271 Mt。4大水質污染綜合指數由1997年的1.46降至1998年的1.31。重點監控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由1997年的106.52 mg/L降至1998年的84.12 mg/L。黃河幹流除三門峽以上受陝西渭河排污影響超V類外,三門峽以下非枯水期水質已恢復Ⅲ類。伊河上游由Ⅳ類改善至I類水質標准。淮河幹流息縣斷面下游水質由超V類變為Ⅲ類,支流中黃河水質由Ⅳ類變為Ⅱ類。長江水系老灌河西峽段由超V類變為Ⅱ類。城市地表水質環境污染綜合指數也由1996年的2.04降至1999年的1.25。

表11.1.1河南省地面水環境質量類型統計表(單位:mg/L)

但是,我省地面水質治理任務仍非常艱巨。海河幹流、淮河的大部分支流、黃河伊洛河下游、宏農澗河、沁河、蟒河、天然文岩渠、長江水系的唐河全段和白河、湍河下游均處於嚴重污染狀態。流經18個省轄市的22條河流,有83.8%的監測斷面水質超過Ⅳ類的標准。僅伊河、洛河、淇河、白河、沙河、北汝河、師河、滾河、史灌河、灌河、淮河幹流等河流上游存在少量Ⅰ、Ⅱ類水體。監控的17個湖庫中,僅白龜山、板橋、南灣、潑河、鯰魚山、鴨河口6個水庫水質達Ⅱ類,余皆污染至Ⅳ類以上。其中V類以上有6個,佔35.3%。

據1999年對15個城市19個地面飲用水源的監測,其中10個完全達標,9個有個別項目超標,佔47.4%。主要超標項目為高錳酸鹽指數、非離子氨、揮發酚等。如周口二水廠高錳酸鹽超標1.5倍,非離子氨超標0.9倍;濮陽彭樓、西水坡水廠揮發酚分別超標6.5與6.0倍。上游鄰省的污染也是嚴峻問題,渭河年納污600 Mt,占陝西全省年排污量的50%,均排入我省三門峽水庫。因此,我省地表水系水質的改善也有賴於鄰省污染治理的決心與措施。

以1997年為例,河南省各水系河流水質監測的年均值數據列於表11.1.2。

河南省地表水系水質變化對比詳見表11.1.3。

2.地下水環境質量

(1)地下水質量分類

根據地下水水質現狀、人體健康基準值及地下水質保護目標,並參照生活飲用水、工農業用水水質要求,將地下水質量劃分為五類(表11.1.4)。

Ⅰ類,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學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適用於各種用途;

Ⅱ類,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學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適用於各種用途;

表11.1.2河南省1997年度各水系河流水質監測年均值數據表(單位:mg/L)

續表

續表

續表

表11.1.3河南省地表水系水質變化對比表

表11.1.4河南省地下水質量分類指標

續表

Ⅲ類,以人體健康基準值為依據,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及工、農業用水;

Ⅳ類,以農業和工業用水對水質的要求為依據。除適用於農業和部分工業用水外,適當處理後可用於生活飲用水;

V類,不宜飲用,其他用途可根據使用的功能和目的選用。

(2)地下水質量標准

地下水質量分類中,各類的標准值執行GB/T14848—93《地下水質量標准》(見表11.1.5中所列)。該標準是地下水勘察評價、開發利用和監督管理的依據。該標准適用於一般地下水,不適用於地下熱水、礦水、鹹水、肥水等。

表11.1.5河南省城市地表水與地下水環境污染綜合指數逐年變化表

(3)地下水質量評價方法

A.單項評價

地下水環境質量單項評價,以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資料為基礎,以標准中劃分類別的標准值為依據,首先確定每個項目的類別,有些項目在GB/T 14848—93中的不同類別標准相同時,從優不從劣。例如,揮發性酚的監測值為0.001 mg/L,而Ⅰ、Ⅱ類標准值分別為0.001 mg/L,則此處揮發性酚應確定為Ⅰ類,而不定為Ⅱ類;各個項目的類別確定完後,再確定該點處(井位)的水質類別。目前執行的是以各項目比較中的最高類別而確定的該點位的水質類別。

B.綜合評價

綜合評價的步驟是先進行各項組分評價,劃分各組分所屬質量類別,並按表11.1.6的規定確定單項組分評價分值 Fi;再按下式計算綜合評價分值 F。

表11.1.6地下水單項組分評價分值表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式中:

——各單項組分評分Fi的平均值;Fmax——單項組分評分值Fi中的最大值;n——項數。

最後,根據 F值劃分地下水質量級別(表11.1.7)。

表11.1.7地下水質量級別的F值取值范圍

(4)地下水污染狀況

地下水通過點源(排污企業、固體廢物堆積場)、線源(排污渠與污染河流)和面源(污染水體灌溉,化肥農葯施用)受到污染。據1998年對全省地下水質量監測情況,依《生活飲用水水質標准》(GB 5749—85)和《地下水質量標准》(GB/T 14848—93),符合優良(F<0.8~2.05)的監測點僅佔29.3%,差或極差(F≥4.25~7.20)的點達69.7%。洛陽、平頂山、鶴壁、安陽、三門峽、鄭州、漯河、商丘、周口諸市地下水質量良好(Ⅱ類以上);焦作、濟源達Ⅲ類標准;信陽、濮陽、開封、許昌達Ⅳ類標准,個別指標為V類;新鄉、駐馬店、南陽地下水質最差,綜合評價分下達7或7以上,水質接近V類。

水利部門監測的17市55眼水井中無一達良好級,三門峽市監測的20個孔位中有16孔不同程度污染物超標。豫北平原污染面積達74%,35%的平原地下水不能飲用。平頂山市湛河兩岸地下水污染面積達40 km2;金堤河北岸地下水污染也達1.11 km寬,深30 m。地下水中污染物質主要為總硬度、礦化度、銨離子、亞硝酸鹽和硝酸鹽、揮發酚、汞、六價鉻、大腸桿菌等。個別井位可超標數倍至數十倍。如葉縣中原鹽田2.3 km2范圍內地下水中氯化物超飲用水標准40倍,當地居民只能到數公里外拉飲水;商丘監視5眼井中4眼井汞超標1~10倍;南陽二水廠水源氨氮超標15.9倍;焦作五水廠和三水廠水源大腸桿菌超標分別為79倍與40倍。

據1999年城市地下水質量監測,32個地下水源中23個全部達標,佔71.9%,9個水源有超標項目。水質有所惡化的城市有開封、洛陽、安陽、新鄉、濮陽、焦作、鶴壁、周口、三門峽9市,南陽市地下水質受嚴重污染,僅鄭州等少數城市水源保持穩定。全省地下水污染程度總體呈波狀上升。

閱讀全文

與河北省唐河污水庫污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鈣離子交換柱堵了怎麼沖 瀏覽:299
生活污水有幾種處理方法 瀏覽:499
枇杷葉蒸餾 瀏覽:863
克魯茲空氣濾芯怎麼換 瀏覽:662
范縣城區污水處理廠 瀏覽:894
飲水機水溫多少度開 瀏覽:696
廢水池裡面有什麼用處 瀏覽:355
先鋒提升門電機遙控器 瀏覽:305
工業污水處理系統有哪些設備 瀏覽:280
栗田超純水怎麼樣 瀏覽:700
舟山信譽好中空纖維超濾膜加工 瀏覽:127
日本鐵壺煮水有水垢嗎 瀏覽:579
日本核廢水排放新聞評論怎麼寫 瀏覽:624
臨高縣建制鎮污水處理EPC 瀏覽:745
車上圓形的是什麼濾芯 瀏覽:474
凈水器把手有什麼作用 瀏覽:297
污水水閘工程施工需要什麼資質 瀏覽:554
減壓蒸餾用真空泵 瀏覽:226
用蒸餾法提取揮發油 瀏覽:697
污水公司是做什麼的 瀏覽: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