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業廢水污染有什麼危害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人心,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沿海居民對灘塗養殖利用面積正逐年擴大。從養魚、養蝦、養蟹,到養殖更有經濟價值、更珍奇的水生動植物,這些養殖業的發展帶動了水產市場的繁榮,豐富了人民群眾的飲食生活,提高了飲食水平,增加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給一部分人創造就業機會。可是,近幾年來,在我國沿海時常發生海水赤潮等海水變質現象。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氣候因素外,再就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除前面所述的兩種原因以外,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主要表現在:(一)與海相通的河流兩岸的造紙廠、化工廠等利用河道排放污水而流入海洋。(二)含有污染物質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傾倒河岸或河道,隨河水或漲落潮流入海洋。如2001年天津海事法院受理的河北省樂亭縣19家養殖戶狀告河北省遷安市書畫紙業有限公司等五單位灘塗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一案,就是典型的陸地工廠利用通海河道排污造成海洋污染的案例。本案19位原告都是在河北省樂亭縣王灘鎮小河子(灤河)入海口兩岸對蝦和灘塗貝類養殖區從事日本對蝦和青蛤養殖。灤河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和唐山市境內,從承德流經唐山地區的遷西、遷安、灤縣、灤南、樂亭,於樂亭縣姜各庄入海。灤河在灤縣響螳分流,進入樂亭中部的支流最終流入小河子,在王灘鎮新海庄入海,在小河子入海口兩岸有上萬畝蝦池及灘塗貝類養殖區。2001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因灤河上游排放污水造成在小河子入海口兩岸部分漁業水域污染而引起養殖對蝦和灘塗貝類死亡事故。事故造成小河子入海口兩岸受污染水域的養殖面積共計7056.15畝,其中對蝦養殖水面面積6561.15畝,灘塗貝類養殖面積495畝。5月30日調查人員對小河子閘養殖區的對蝦和灘塗貝類死亡現場進行調查,結果發現67.96%的青蛤死亡,日本對蝦的平均死亡率為51%。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系唐山市灤河沿岸工礦企業向灤河排放未經達標處理的污水所致。
2005年,河北省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1176平方千米,其中,中度污染海域111平方千米,嚴重污染海域97平方千米,其餘為輕度污染。重點排污口附近海域污染嚴重,在監測的31個入海排污口中,多數存在超標排放現象,大部分排海污水指標不符合海洋功能區的水質要求。海洋生物資源呈現不同程度的衰退趨勢,魚類回遊的產卵場和索餌場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經濟魚類明顯減少且出現小型化、幼齡化。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處於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生存環境喪失或改變、生物群落結構異常。
由於大量污染物超標超量入海,導致近年來河北省海域赤潮頻發,2001年以來發生赤潮18次,對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造成了危害。
B. 油氣聚集區水土體石油污染的總體調查結論及建議
黃河三角洲地區由於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因此區內經濟具有非常典型的二元特徵,即石油經濟比較發達,而非石油經濟比較落後。
石油工業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對地方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是造成區內水土體污染的主要因素。
在全局採油、煉化、鑽井、機加工、發電、井下作業、其他8大部門中,採油與煉化兩大部門是最主要的工業污染行業。
區內最主要的工業廢水污染企業為現河、東辛、孤島、孤東四個採油廠和石油開發總公司。
揮發酚、石油類和化學需氧量是工業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區內的挑河、神仙溝、支脈河、廣利河、溢洪河、小清河、渤海灣等7個主要水系的11條河流是主要的納污水系,佔全局工業廢水外排總量的69.96%。其中又以支脈河水系接納工業廢水量為最大,是第一大納污水體。
水體的污染主要是石油工業廢水的排放。
土壤污染源由鑽井污染、採油污染及採油廢水污染三部分構成。在試油、修井、洗井過程中進入土壤環境及油井噴溢、管道泄漏等落地之原油,是油氣田開發建設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7.4.1水體質量總體結論
(1)地表河流:黃河水質尚好。其他納污河流都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污染,污染尤其嚴重的是神仙溝的五號樁斷面和仙河鎮斷面,分別屬嚴重污染和重污染;各河流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神仙溝、廣利河、溢洪河、挑河、支脈河、武家大溝和廣蒲河。
根據前面的敘述,揮發酚是區內地表水體第一位污染物,其餘依次是石油類、化學需氧量。從地面分析資料看,各河流主要污染物是化學需氧量、石油類。但實際上揮發酚雖然由排污口外排是含量很高,但進入地面水後,由於稀釋揮發物化等作用,在較短一段流程中削減較大,從而達到地面水國家標准。故應該把化學需氧量、石油類定為地面水控制的污染物。因此治理時主要應該以這兩項目標,削減化學需氧量和石油類的排放量。
(2)淺海海水:通過對淺海海水水質及底質進行分析、並進行年度資料對比後的結論是,自1986年以來,油田淺海海水污染有所加重,污染區域也有擴大的趨勢,神仙溝口及廣利河口的潮間帶污染較嚴重。應盡快採取措施控制入海河流及排澇站的水質,防止淺海海水的進一步惡化。
(3)地下水:局部地區淺層地下水污染元素含量超過家飲用水標准。據監測,主要污染物是大腸菌群、細菌總數、石油類、COD和氨氮,其中以大腸菌群、石油類和總磷最為嚴重。污染嚴重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排污河道沿岸、城鎮和工業集中區,其他地區污染輕微。控制污染的根本途徑還是減少企業的排污量。
(4)水庫:區內水庫的水質總體上良好,基本未受到石油開發帶來的負面影響,但一定程度上受到居民生活及放牧的影響。
7.4.2土體影響總體結論
區內土壤污染較大的地區為東營市東側和南側一帶、濱洲北側、河口西側、北側一帶,均達到輕度污染,污染面積約佔全區24%。石油類是最大的污染指標,嚴重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達40mg/kg以上,一般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20mg/kg左右,輕度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10mg/kg左右,而非污染區域土壤含油量為0.04mg/kg左右。從污染的深度上看:落地原油的70%~90%處於0~40cm的土壤深度上。
黃河三角洲地區灑落於井場附近的原油,在自然狀況下,很難移動和消失,經風吹日曬,往往留下一片片灰黑色的塊狀油污,不易回收,直接污染土壤。由於技術原因,落地油尚不能全部回收,應強化生產中的管理和積極探索應用生物、化學等方法治理落地石油的有效途徑。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考慮到資料的完整性、全面性、序列性及可對比性,以上水土體調查結論主要是依據1993年為主體數據得出的,結合近幾年最新的數據資料進行對比研究發現:總的來看本地區的污染物排放種類在一段時間內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對於土壤影響程度較大的固體廢棄物(包括泥漿、岩屑、含油污水、落地原油等)而言,1989年為42.25萬t,1993年39.34萬t,1997年15.12萬t,其變化呈下降趨勢;從工業廢水變化趨勢來看,1989年為1069.06萬t,至1993年為1537.19萬t,1998年為2753.32萬t,工業廢水排放有所增加。同時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有所增加,如1993年工業廢水中污染物的總量為8315.24t,而1998年污染物總量為14378.19t。但是污染物中石油類、懸浮物、揮發酚、硫化物都有所減少,1993年工業廢水中石油類總量為575.8t,1998年排放石油類總量為414.52t。化學耗氧量COD有較大增加,1993年COD排放總量為8089t,1998年則為12239.38t。但無論怎樣變化,石油類、揮發酚、COD這幾項仍然是工業廢水中最主要的污染物這一結論不會變。從地區分布的變化趨勢上看,勝利油田的主要陸上污染無論是目前還是將來,都不會超出濟陽凹陷區的幾個構造凹陷的范圍。